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意思-赏析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意思-赏析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意思-赏析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意思|赏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韵译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 )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 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 )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 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作者:佚名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 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

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大班语言活动:《一望二三里》(古诗)

大班语言活动:《一望二三里》(古诗)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朗诵古诗,体验数字诗的乐趣。 重点:理解诗歌意境,学习朗诵古诗。 难点:用拍手方法朗诵古诗。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掌握十以内数字,会用拍手表示节奏。 物质准备:古诗相关图片柔美古筝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古筝音乐,出示乡村图片。 导语:今天我们要参观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2.讨论: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村庄里有什么? 小结:小村庄里有几户人家,一些亭子,周围还有好多漂亮的花。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意境。 导语:有一位叫徐再思的作者为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1.师朗诵时速度放慢,说到数字时用手点着。 2.师:“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作者是谁?” 3.讨论:听完这首诗有什么感觉,诗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谁能发现? 4.帮助幼儿理解“望”“烟村”。 小结:这首诗名字叫《一望二三里》作者是徐再思,这是一首很美的古诗,作者在古诗里用到了数字1—10. (三)、拍手结合,学习朗诵古诗。 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上有哪些景物被作者写进了诗里。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幼儿完整欣赏。 2.结合图片,幼儿尝试朗诵。 师:我们看着图片,一起来试试看,能不能像作者一样把图上的景物和数字1—10用进古诗里。 3.两两结合,尝试拍手朗诵。 (1)幼儿结伴朗诵。 导语:请每位小朋友去找自己的小伙伴,一起拍手朗诵古诗。 (2)教师观察指导。 能力强的幼儿能边拍手边有节奏的朗诵古诗,能力弱幼儿能参与拍手朗诵古诗。

(四)、接龙游戏,提升经验。 导语:老师要加大难度了,进行边拍手边一人一句古诗接龙的游戏。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益智区:投放数字1—10和汉字一到十的小鱼卡片,让幼儿根据对应关系进行小猫钓鱼游戏。 家园共育:家长与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玩接龙游戏。

幼儿园大班诗歌活动教案《一望二三里》附反思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诗歌活动教案《一望二三里》附反思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望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 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3.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活动准备: 1.一到十的卡片。 2.幼儿用书:《一望二三里》。 3.可敲击出柔和声音的木筷、积木。 4.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师:(播放古筝音乐)这段音乐好听吗?你感觉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呢?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古诗,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欣赏一下吧! 二、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古诗。 1.教师第一遍朗诵时,运用手势、速度缓慢地进行。当说到数字时,手指点相应的字。 2.分析诗中内容。 三、出示幼儿用书画面,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画面的意境。 1.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2.引导幼儿共同寻找答案。 3.借助幼儿用书画面以及动作、语言,逐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重点让幼儿理解“望”、“烟村”等词义。 4.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这首诗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四、教师借助动作引领幼儿学念古诗。 五、用多种游戏方式帮助幼儿朗诵诗歌,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语言区可安排幼儿分个别或小组背诵诗歌。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主要是帮助幼儿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望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于是我在活动准备中特意增添 了相应的字卡和图示,在活动的相应环节给予幼儿适当的语言提示, 帮助幼儿借助字卡来记忆每一幅图的内容;还有就是活动环节一经过 调整后组织起来更是得心应手。通过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来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将幼儿两两讲述改为师 生共同讲述后,幼儿在老师的言语带领下讲述得更是带劲,再加上讲 述时教师对个别表现突出幼儿的及时表扬,更增强了幼儿大胆讲述的 信心;本次活动的目标达成率较高。 整节课的各项常规都非常好,孩子们与我的合作很好。本节课让 我体会到:一节课要想上的好,不仅平常要对各项常规的培养;更需 要的是准备好上课的各项思路和物质。

语言活动:一望二三里(文学活动)

语言活动:一望二三里(文学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学习朗诵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增强对古诗的热爱。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十以内数字的顺序,并理解其代表的数量。 (二)材料准备:轻松愉悦的古典音乐,不干胶,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观看数字资源《一望二三里》的图①谈话引人。 引入: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一个美丽的山村,你们看看山村里有什么。古代有一位诗人就把这美好的景色写成了一首好听的古诗,名字叫《一望二三里》。 二、欣赏古诗,理解内容,感受意境。 完整朗诵古诗《一望二三里》,帮助幼儿掌握古诗的名称,并引导幼儿说说听后的感受。 (一)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 (二)讨论:听了这首古诗有什么感觉?这首古诗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小结:这首古诗听起来很优美,诗句很短,只有四句,里面按顺序出现了数字“一”至“十”。再次朗诵古诗,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四)借助数字资源再次完整朗诵古诗

(五)引导幼儿讨论:你们觉得哪一句古诗描写的景物最美,描写的是什么?诗人用数量多少来形容? (六)教师再次结合图片,重点帮助幼儿理解“望”和“烟村”的含义,以及景物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七)鼓励幼儿根据诗句的画面,结合简单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有感情地将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朗诵出来。 (八)小结:在这首诗里,诗人把乡村里的房子、树、花,用数字“一”至“十”编写出来,让我们诵读古诗的时候,眼前好像能看到这美丽的乡村画面。 三、借助数字资源学习朗诵古诗。 (一)鼓励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朗诵。 (二)结合轮流朗诵的形式,帮助幼儿体验诗句中数量依次排序的趣味。 (三)启发幼儿边想象诗句中美好的景色,边结合简单的肢体动作自然吟诵。 【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引导幼儿结合语言区开展数字“1~10”与汉字“一”至“十”的对应趣味识字。 家园共育:请家长结合亲子手册《一望二三里》与幼儿共同吟诵古诗。领域渗透:结合美术活动开展“一望二三里”的古诗创意画。

大班古诗《一望二三里》

2017学年第一学期闵行区乐海幼儿园“乐海诗书”教学活动集十一月份第一周中班语言(古诗)活动——《一望二三里》 设计者: 王启 执教者: 执教日期: 活动目标: 1. 能用好听的声音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与数字1-10的关系。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古代农村景色的美。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知道一位诗人—徐再思,他在出去游玩的时候看到了一些很美丽的事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情境导入古诗。 1.师:诗人一眼望去两三里的地方,看到了一个村子,好像有几户人家的烟囱里正飘着烟,在烧饭呢! 2.师:又模模糊糊看到了亭台,给人乘凉休息的亭台有几座? 3.师:亭台里的树上还有几朵花,看不太清楚,大概有几多? 小结:诗人爷爷把看到的景色都写进了诗里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三、理解并朗读古诗 1.师:谁能完整的说出古诗里的一句话?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PPT 重点解释: “一望二三里”:一眼看过去,两三里的地方,里表示距离的意思。 “烟村四五家”:烟是古代人烧饭时从屋顶的烟囱里飘出来的烟。飘着烟的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

2.师:你觉得这首古诗听上去感觉怎么样?你觉得哪里听上去很美? 3.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是一首有规律的古诗?(引导幼儿说出1-10的数字关系) 四、创编动作 师:诗人很厉害!用1-10把这么美丽的景色写成了一首古诗!我们试试给它加一点好看的动作吧! 附古诗《一望二三里》译文: 《一望二三里》 元徐再思 一望二三里,(一眼望去,二三里外有一座小村庄。) 烟村四五家。(小村庄里坐落着几户人家,隐隐约约看到烟正从四五户人家烟囱里飘出。)亭台六七座,(在这村庄里旁边看到了六七座亭台) 八九十枝花。(他看到在亭台前边的树枝上正开放着八到十朵美丽的鲜花。)

古诗10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00首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咏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画(作者不详)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画鸡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5、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悯农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9、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1、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2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3、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4、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5、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6、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7、敕勒歌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8、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9、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0、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 1. 《一望二三里》无名氏(唐) 一望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 八九十枝花。 【译文】一眼望去,在很远的地方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炊烟,他们正在烧饭呢.在他们的家门前种着许多树,还有数不清的美丽的鲜花。 【赏析】这是一首有趣的数字诗,十个简单的数字连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古诗,古诗内容通俗易懂,易于幼儿理解,并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中国古诗的魅力。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尝试在边拍节奏边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音律之美,增进幼儿对中国古诗的热爱。 2. 《条山苍》唐韩愈 条山苍, 河水黄。 波浪沄沄去, 松柏在山冈。 【译文】条山苍茫,黄河混浊,只看到波涛滔滔东逝,惟独松柏挺立高冈。 【赏析】这首小诗从山河色彩对比入手,进而对比波浪之动和松柏之静,读来如同一幅国画。诗人仅仅写了十六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斑斓的色彩。苍翠的松柏,滔滔的浊浪,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令我们如同身临其境。 诗从来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写的是旅途的景色,而我们总是试图从中窥探诗人的意境。经常是同样的一首诗,一个人看到了这样的意境,另一个人却看到了那样的意境,有时候甚至会完全相反。在这首诗中,我看到的是年轻的诗人在抒写他的志向,他要像松柏一样坚守在高冈,而不跟着世俗随波逐流。 3. 《七步诗》(汉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赏析】豆,豆萁,豆豉,都是豆这种植物的各种形态,可以说“本是同根生”。首句为我们描绘了煮豆的场景,以豆萁为燃料制作豆汁。第三、四句进一步揭示这两者间的关系。豆在锅中忍受豆萁的煎熬,“咕嘟”的声音仿佛在哭泣。这暗指兄长对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愤的心情。末两句卒章显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4. 《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注释】 君:你。 采撷:采摘。 【译文】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的时候它会发芽生长.希望你可以多采一些,因为它是思念的象征. 【赏析】红豆,又名相思子,人们都将它当做爱情的象征。诗人咏此以寄相思,已不是在追述那位树下思念丈

大班古诗《一望二三里》复习进程

大班古诗《一望二三 里》

2017学年第一学期闵行区乐海幼儿园“乐海诗书”教学活动集十一月份第一周中班语言(古诗)活动——《一望二三里》 设计者: 王启 执教者: 执教日期: 活动目标: 1. 能用好听的声音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与数字1-10的关系。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古代农村景色的美。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知道一位诗人—徐再思,他在出去游玩的时候看到了一些很美丽的事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情境导入古诗。 1.师:诗人一眼望去两三里的地方,看到了一个村子,好像有几户人家的烟囱里正飘着烟,在烧饭呢! 2.师:又模模糊糊看到了亭台,给人乘凉休息的亭台有几座? 3.师:亭台里的树上还有几朵花,看不太清楚,大概有几多? 小结:诗人爷爷把看到的景色都写进了诗里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三、理解并朗读古诗 1.师:谁能完整的说出古诗里的一句话?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PPT 重点解释: “一望二三里”:一眼看过去,两三里的地方,里表示距离的意思。 “烟村四五家”:烟是古代人烧饭时从屋顶的烟囱里飘出来的烟。飘着烟的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

2.师:你觉得这首古诗听上去感觉怎么样?你觉得哪里听上去很美? 3.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是一首有规律的古诗?(引导幼儿说出1-10的数字关系) 四、创编动作 师:诗人很厉害!用1-10把这么美丽的景色写成了一首古诗!我们试试给它加一点好看的动作吧! 附古诗《一望二三里》译文: 《一望二三里》 元徐再思 一望二三里,(一眼望去,二三里外有一座小村庄。) 烟村四五家。(小村庄里坐落着几户人家,隐隐约约看到烟正从四五户人家烟囱里飘出。) 亭台六七座,(在这村庄里旁边看到了六七座亭台) 八九十枝花。(他看到在亭台前边的树枝上正开放着八到十朵美丽的鲜花。)

古诗词

1、一望二三里 唐无名氏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 2、条山苍 唐韩愈 条山苍,河水黄。 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冈。 3、七步诗 汉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塞下曲 (唐.卢纶) 5.1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5.2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5.3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5.4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6、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7.、剑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8、.咏风 (唐.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9.、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0.、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1.、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2.、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3.、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14、.新嫁娘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5、.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6.、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 17.、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8.、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9.、人日思归 (唐.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推荐作品

一二年级古诗

《一年级古诗》《一望二三里》【元】徐再思 一望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 八九十枝花.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画》 【唐】王维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一)》【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小池》 【南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赠刘景文》 年代:【宋】 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年代:唐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年代:唐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下册 草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大班古诗《一望二三里》

大班古诗《一望二三 里》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2017学年第一学期闵行区乐海幼儿园“乐海诗书”教学活动集十一月份第一周中班语言(古诗)活动——《一望二三里》 设计者: 王启 执教者: 执教日期: 活动目标: 1. 能用好听的声音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与数字1-10的关系。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古代农村景色的美。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知道一位诗人—徐再思,他在出去游玩的时候看到了一些很美丽的事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情境导入古诗。 1.师:诗人一眼望去两三里的地方,看到了一个村子,好像有几户人家的烟囱里正飘着烟,在烧饭呢! 2.师:又模模糊糊看到了亭台,给人乘凉休息的亭台有几座 3.师:亭台里的树上还有几朵花,看不太清楚,大概有几多 小结:诗人爷爷把看到的景色都写进了诗里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三、理解并朗读古诗 1.师:谁能完整的说出古诗里的一句话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PPT 重点解释: “一望二三里”:一眼看过去,两三里的地方,里表示距离的意思。 “烟村四五家”:烟是古代人烧饭时从屋顶的烟囱里飘出来的烟。飘着烟的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

2.师:你觉得这首古诗听上去感觉怎么样你觉得哪里听上去很美 3.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是一首有规律的古诗(引导幼儿说出1-10的数字关系) 四、创编动作 师:诗人很厉害!用1-10把这么美丽的景色写成了一首古诗!我们试试给它加一点好看的动作吧! 附古诗《一望二三里》译文: 《一望二三里》 元徐再思 一望二三里,(一眼望去,二三里外有一座小村庄。) 烟村四五家。(小村庄里坐落着几户人家,隐隐约约看到烟正从四五户人家烟囱里飘出。) 亭台六七座,(在这村庄里旁边看到了六七座亭台) 八九十枝花。(他看到在亭台前边的树枝上正开放着八到十朵美丽的鲜花。)

唐诗三百首全集

唐诗三百首全集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听弹琴》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 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终南别业》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班语言活动:《一望二三里》

大班语言活动:《一望二三里》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望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3.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活动准备: 1.一到十的卡片。 2.幼儿用书:《一望二三里》。 3.可敲击出柔和声音的木筷、积木。 4.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师:(播放古筝音乐)这段音乐好听吗?你感觉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呢?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古诗,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欣赏一下吧! 二、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古诗。 1.教师第一遍朗诵时,运用手势、速度缓慢地进行。当说到数字时,手指点相应的字。 2.分析诗中内容。

三、出示幼儿用书画面,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画面的意境。 1.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2.引导幼儿共同寻找答案。 3.借助幼儿用书画面以及动作、语言,逐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重点让幼儿理解“望”、“烟村”等词义。 4.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这首诗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四、教师借助动作引领幼儿学念古诗。 五、用多种游戏方式帮助幼儿朗诵诗歌,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语言区可安排幼儿分个别或小组背诵诗歌。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主要是帮助幼儿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望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于是我在活动准备中特意增添了相应的字卡和图示,在活动的相应环节给予幼儿适当的语言提示,帮助幼儿借助字卡来记忆每一幅图的内容;还有就是活动环节一经过调整后组织起来更是得心应手。通过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将幼儿两两讲述改为师生共同讲述后,幼儿在老师的言语带领下讲述得更是带劲,再加上讲述时教师对个别表现突出幼儿的及时表扬,更增强了幼儿大胆讲述的信心;本次活动的目标达成率较高。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一望二三里(诗歌)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望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音律之美。 3.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卡片。 2.幼儿用书。 3.可敲击出柔和声音的木筷、积木。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 1.出示1——10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读。 2.你们听过用过数字做的诗吗? 3.我知道一首这样的古诗,我们一起来听听。 二、引导幼儿欣赏古诗。 1.第一遍朗诵听时,运用手势、速度缓慢地进行。当说到数字时,手指点相应的字。 2.让我们再欣赏一遍。 三、出示幼儿用书画面,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画面的意境。 1.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说给大家听。 3.引导幼儿共同寻找答案。 4.借助幼儿用书画面以及动作、语言,逐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重点让幼儿理解“望”、“烟村”等词义。 5.讨论:这首诗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四、借助动作引领幼儿学念古诗。 五、用多种游戏方式帮助幼儿朗诵诗歌,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 幼儿跟着教师拍着节拍念古诗。 教师念前半句,幼儿念后半句。可以互换着念。 幼儿自己选择筷子、积木等物敲击节拍,边念边为古诗伴奏。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了解一些关于图书的简单知识,产生对阅读图书和文字的兴趣。 2.引导幼儿按页码翻阅图书,理解图书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尝试用语言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3.启发幼儿主动地认知汉字"上面、下面、里面和外面",理解这两对相对关系的概念。 这是一次前图书阅读活动。目标贯彻了三个方面的精神, (1)介绍图书的发展变化过程; (2)强调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表述能力; (3)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读两对方位词,正确理解相对关系的概念。目标中渗透了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的内容,较具体,难易适中,较适合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小兔过河 下一篇:幼儿园活动准备大班语言:皮皮鼠吃跳跳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