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古诗教学
2023最新版-《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4篇】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4篇】《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一古代有位诗人把一到十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㈠、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你们想不想也把课文读一遍呢?生练读,师正音。
(重点强调“一”和“亭”的读音。
)(“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
本课读二声。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
㈡、看图说话1、谈话:我们不仅要会读儿歌,而且还要读懂它,知道它讲了什么意思。
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
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出示挂图)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
(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
先看最远处。
)3、最远处有几座亭子。
什么是“亭子”呢?4、出示挂图:亭台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
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5、书上哪一句诗是描写这些亭子的呢?----生齐读:“亭台六七座。
”6、再往近一点画着什么呢?(一树盛开的花。
)7、几树红花点缀着村庄,使村庄变得更美了,哪句诗是描写图中的花的?---(生齐读)“八九十枝花。
”8、你从近处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一个小村庄)那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候?(吃饭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家家房顶上都飘着做饭时冒出的烟。
)9、是呀,煮饭的炊烟绕着整个村子,所以诗人就把村子称为“烟村”。
10、这个村子离两个小朋友远不远呢?(不远)所以诗人说---(生齐读)“一去二三里。
”11、一路走去,在不远处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就是书上说的----(生齐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大班语言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

大班语言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
2.能够听懂老师介绍作词者、出处、流传等相关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诗歌中出现的景象,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前置知识】1.掌握基础的汉字、词语和常用成语。
2.了解基础的汉字拼音和笔画表。
3.了解简单的诗词知识并能背诵简单的国内古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古诗《一去二三里》背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重点讲解1. 介绍古诗的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施耐庵,介绍他的其他作品及生平。
2. 介绍古诗《一去二三里》的出处,说明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古诗中出现的景象,例如:一去二三里,描绘了一个人从家中走出来,经过了几家烟村,看到了几座亭台,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花。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
4. 通过对古诗表面景象的描述,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在含义,例如:古诗中的“一去二三里”是对人生历程的简练概括,告诉我们人生的旅程要走得更远,要看到更多的世界;古诗中的“烟村四五家”则是以极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告诉我们在外面漂泊的时候仍然想念着故乡。
三、教案设计1.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视频,鼓励学生通过声音和图像更好地体验古诗的美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借鉴艺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读古诗中出现的景象,例如: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和图片,激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联想,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情感内涵。
3.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听力练习和默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课堂反馈】1.编写有关古诗《一去二三里》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和指导。
2.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和欣赏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一步培养其审美和文化素养,同时通过总结与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课后延展】1. 带领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深入研究《一去二三里》中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风俗、诗歌的艺术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人民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从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处与低处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次美丽的我为您带来了《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优秀5篇】,倘若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忙,请共享给最好的伙伴。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一去二三里》这篇识字课文美妙地把一至十数的数字镶嵌其中。
学情分析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肯定有着异样的新颖感,或许有的同学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老师的确定;也有大部分同学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得“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美妙的画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字、写字。
难点: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意境。
体会山村的美妙和生活的欢乐。
(一)激趣导入1、数数拍手游戏。
2、师:110是十个有趣味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二)学习古诗1、请小伙伴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发觉?2、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3、图文对比: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4、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知大家本身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5、老师范读(配乐朗诵):小伙伴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6、交流感受7、课间操8、与学习伙伴合作,一位读古诗,一位指图中的内容,轮换合作,边读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山村?9、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学习拓展,游戏巩固游戏:(1)分发篮球:把篮球送给小伙伴,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符。
幼儿大班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

幼儿大班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大班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古诗《一去二三里》。
2. 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3. 能够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准备:1. 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课件或卡片。
2. 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道具。
3. 彩色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4. 制作手工所需的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5分钟):引导幼儿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如公园、图书馆等,并与古诗《一去二三里》的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导入古诗(10分钟):a. 展示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课件或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古诗的字词和图画。
b. 教师朗读古诗,鼓励幼儿跟读,并进行整体理解。
3. 深入理解(15分钟):a. 引导幼儿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询问幼儿对古诗的理解。
b. 展示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道具,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义。
c. 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幼儿进一步思考和表达对古诗的感受。
4. 绘画创作(20分钟):a. 提供彩色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绘制与古诗内容相关的画面。
b.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绘制的画面,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5. 制作手工(15分钟):a. 提供制作手工所需的材料,如纸、剪刀、胶水等。
b. 引导幼儿根据古诗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制作与古诗相关的手工作品。
c. 鼓励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想法。
6. 总结回顾(5分钟):a. 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并进行简单的分享。
b.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强调古诗的美和幼儿的创作成果。
四、教学延伸:1. 可以引导幼儿与家长一起朗读古诗,并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
2. 可以组织幼儿参观与古诗相关的地方,如园林、自然风景等,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古诗的朗读、理解和表达。
一去二三里古诗教案

一去二三里古诗教案《一去二三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是一首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乡村景色的田园诗。
这首诗情趣洋溢,描绘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一份《一去二三里》的古诗教案,供参考:教学目标:1.了解《一去二三里》的作者和背景,并能正确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感受其中的姿态和生气。
3.培养学生欣赏田园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的意图。
2.感受诗歌中的姿态和生气。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所述的乡村景色,尤其是景物的形象描写。
2.感受诗歌中的姿态和生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联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曾经参观过的乡村景色,提问:“你们有去过农村吗?可以分享一下你们印象中的农村景色吗?”二、学习(15分钟)1.呈现《一去二三里》全文,让学生认真阅读。
2.解读诗歌中的形象描写。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以下问题:- 诗歌中的“一去二三里”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数到“二三”才停下来?- 诗人通过描绘哪些景色来表达乡村的美?- 诗歌中有些词句形象生动,你们能找出其中一些吗?3.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每一段的具体意思,并选择一段进行朗读。
三、展示和讨论(10分钟)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自己选择的一段,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其他小组同学可以对其进行评论和补充,老师准确指出优秀之处和不足之处。
四、感悟与拓展(10分钟)1.感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来感悟《一去二三》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你在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描写?- 通过描写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吗?是什么情感?- 通过观察乡村景色,你对自然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拓展:请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写一段自己所喜欢的乡村景色,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总结所学内容:1.你知道《一去二三里》是哪位唐代诗人创作的吗?他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你最喜欢其中哪一段,请解释原因。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通用17篇)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通用17篇)《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熟悉12个字,会写3个字。
熟悉笔画“—”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教学难点: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尝试认字、激发爱好。
1.小伴侣们,我们学完了拼音宝宝,这节课老师带你们熟悉生字宝宝,你们都熟悉吗?把书翻到44页,我们读一读。
里面有些生字我们是不是已经熟悉了?2.有些还不会的,我们就请拼音宝宝帮忙,同桌两人一起把他读一读。
快。
3.好的,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认字本事了。
这里啊,有些生字卡片,谁来读一读?(12个生字请3个人分别带领大家读,读的时候强调三、四和十的音以及一在第四声前要读其次声。
)4.齐读二、师生互动,嬉戏识字。
嬉戏一、小伴侣们的识字本事真厉害,接下来我们来玩个嬉戏。
叫做“老师报数、你拿卡片”。
立刻把抽屉里的生字卡片拿出来,按挨次排好。
比一比,看那两个小伴侣合作的最快最好。
老师也把卡片摆好。
接下来我请一个小伴侣上来玩,其他小伴侣我们坐在位置上一起拿,看谁拿的准。
都拿对了,接下来同桌两个人一起玩一玩。
“我报数,你拿卡片”。
嬉戏二、接下来再玩一个嬉戏,叫“分组嬉戏”出示挂图,我们来看:这里在进行什么竞赛啊?(篮球竞赛、看这里有篮球筐)有几个人参与?(10)我们篮球赛是要2组进行竞赛的,你们看看,该怎么分组呢?(蓝衣服一队,红衣服一队)你观看的真认真,我们来看看他们分别是几号,蓝队的是2.3.5.8.9红队是1.4.6.7.10真聪慧,那么我们拿起卡片赶快分一分,看哪两个小伴侣合作分得最快。
(有的小伴侣一个人分蓝队,一个分红队。
有的一起分,有的小伴侣还用上了我报数,你来拿的方法)分的真快,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蓝队是…红队是…,都对了吗?三、激趣延长、看图读诗小伴侣们都表现的非常好,那我们来看下儿歌,这里也有刚才我们学过的生字。
每个人找找看,读读看。
接下来,颜老师带你们去看下这首儿歌所写的漂亮景色,你们看,(出示挂图)我们一起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有说有笑的,不知不觉得走了多远?读“一去二三里”走啊走,瞧,我们发现了一些小屋,还冒着烟读“烟村四五家”你们看,远处的山上有读“亭台六七座”看看,指着花读“八九十枝花”儿歌里写的景物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信任小伴侣们肯定能把这首儿歌流利地读出来,是吗?(齐读、男女生分读,小组读)四、熟悉田字格,学习书写。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5篇)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的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一去二三里》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2、在写字过程中,初步认识“横、横折、横折钩、横折弯钩、竖、竖弯钩、撇、捺”等八种基本笔画。
3、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
4、通过诵读,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生活经验识字。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难点】1、能自主读写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2、通过学习,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数字引趣,谈话导入师:今天老师请了几个小朋友到我们班来做客。
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几位小朋友?请学生认读十个阿拉伯数字,教师重在指导发音。
二、认识汉字一到十1-§ 、这十个小朋友准备进行一次篮球比赛(出示十个分别印有一到十汉字的篮球),哪个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小朋友,使小朋友身上的号码和他们篮球上的数字相符合。
2、认读十个汉字让学生建立数字与汉字之间的关系。
3、师:小朋友,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很巧妙地把这些数字写到了一首诗里。
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去二三里》,让我们到课文中去认识这些数字朋友吧!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诗歌。
2、之后教师请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识字,同时让学生想一想课文的插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呢?四、生字教学1、教师请小组同学交流合作学习,并请学生汇报学会了哪几个生字?你在哪里见过它?小组派代表当小老师教大家学生字。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 》教学设计优秀9篇

一去二三里教案《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优秀9篇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一《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
身上。
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
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二一、课前准备:学生唱单韵母歌。
二、教学儿歌,认识生字。
(生:这首儿歌里有十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表扬:你看得真仔细。
2、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识字(一)第一课:一去二三里去认识这十个生字,它们还介绍两个汉字朋友给我们,请大家翻开书本44页,齐读课题。
3、观察图画:(1)师:李老师带来一幅画,请大家一块儿看看吧。
黄昏的时候,太阳快要下山了,远处有一座座亭台,山里住着几户人家,路旁,树上长着漂亮的花朵,小孩子赶着回家吃饭,看到这样的美的景色,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说啊,这儿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