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教育理念的历史解读——《明夷待访录》读书札记

合集下载

明夷待访录读后感

明夷待访录读后感

《明夷待访录》读后感
读完《明夷待访录》,我的内心充满了震撼和思考。

这部由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创作的政治著作,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黄宗羲对封建帝王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揭露了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害民之贼。

这种直言不讳的勇气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他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如提倡社会应有公法来规范,反对以“一家之法”代替“万民之法”;主张臣僚不应是皇帝剥削百姓的服役者,而应为天下、为万民;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呼吁减轻军费负担,实行征兵制度等等。

这些思想在当时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书中,“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有好的法制,然后才会有依法治理的能人。

它强调了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治理者,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黄宗羲的远见卓识所折服。

他能够跳出时代的漩涡,摆脱现实的围困,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提出别人不敢提出的解决方案。

这种超越时代的智慧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我也为他的勇气和坚持所感动。

在那个封建思想深入骨髓的时代,他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
实想法,这种精神让我深感钦佩。

《明夷待访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著作。

它让我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黄宗羲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著作将会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兼评《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兼评《明夷待访录》

他提

国 可保 ”
并 强 调 指 出这
不 出 资产阶 级共 和 制 以 代 替封 建 专 制 的 主 甚 至 也 提不 出君 主 立 宪 制
, ,
是 先决条 件 力机 关 阵地

这样 学校 就 成为 限 制 君权 的权
,
但 他的这种
,
,
成为 政 治 思 想领 域 方面 学术 争 论的
,
培 养 目标 等 方面

的 独立 自治 与 民 主 精神 一种 改 良主义 的做 法 张
,

黄宗 羲 仅仅 是
,
出 了 种种 要 求 为了

并 规 定 了 具体措 施
,
在 解决君 主 极权 问题 上 是 不 彻底 的
,
在办 学 目的 方面
治 天 下”

黄 宗 羲提 出办学 校是
,
在 当 时条 件下
” “

宋诸 生
,
却 有宰 相 之 实

因太 监 独裁
操 纵政 治
,


伏 网糙 鼓 请起李 纲 三 代遗风 并 强 调 指 出 这 样 才能 做 到



(
注 同② )
) 二是 拟设 太 学 以 限 制君 权
,
君安而 国 可
,
:

学校 之 所 以 养 士 也

然 古 之 圣王
( 注 同② ) 这









兼评
《 明夷待访录 》
黄绍 云
黄 宗羲 字太 冲 生

,

《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 民主思

《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 民主思

《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内容摘耍:黄宗羲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民主思想启蒙的重要人物,他的启蒙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中,这部书的后世影响非常巨大。

黄宗羲在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剖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思想和“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口号,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黄宗羲还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用“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学校议政”,限制君权,废除科举,工商皆本等。

关键词:封建专制民主思想启蒙学术思想政治《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唯一的政治专著,是他结合自己几十年斗争实践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十三个部分。

《明夷待访录》“明夷”一词取自《周易》“明夷卦”,是由晦而明之意,黄宗羲认为自己的学说能把国家由黑暗引向光明。

在这本书中,黄宗羲深刻地批判了君主专制和封建法统的罪恶,探讨了社会治乱的根源,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

1、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批判自封建社会产生之时起,专制作为伴生物就深深地扎根于封建制度的土壤中。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废封建立郡县为专制制度开了先河。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专制统治也愈来愈发展。

黄宗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

----黄宗羲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明确提出合理的君、臣、民关系。

道学家把封建君主美化为“居天下之至中”,“有天下之纯德”,足以为“至极之标准”的“圣王”(朱熹《皇极辩》)。

黄宗羲则纵观历史,力陈君主专制主义的危害,公开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为什么长期以来,“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明夷待访录》•《原君》,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呢?黄宗羲说: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丁•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明夷待访录》的读后感

《明夷待访录》的读后感

在阅读《明夷待访录》这部千古传世的哲学巨著后,我深感震撼。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籍,它以独特的符号系统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生活的道理,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明夷待访录》的核心思想是“明理达观”,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有明白道理、通达事理的意思。

全书以黄宗羲及其弟子的对话为载体,阐述了明理达观的内涵。

每一段对话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种文字形式虽然简洁,但却能准确地反映出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

在阅读《明夷待访录》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深厚的哲学内涵所吸引。

它不仅探讨了宇宙的运行规律,还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它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繁荣。

又如,它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实践,才能真正地提升个人的品质,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此外,《明夷待访录》还以其独特的实践精神,吸引了我。

它的实践精神主要体现在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方面。

黄宗羲提倡节俭、勤劳、诚信等美德,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种实践精神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实践,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黄宗羲教育理念的历史解读——《明夷待访录》读书札记

黄宗羲教育理念的历史解读——《明夷待访录》读书札记

黄宗羲教育理念的历史解读——《明夷待访录》读书札记黄宗羲教育理念的历史解读——《明夷待访录》读书札记□ 罗志西风飒飒卷平沙,惊起斜阳万点鸦。

遥望竹篱烟断处,当年曾此看桃花。

——黄宗羲《过塔子岭》169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降临人世;次年,即清康熙三十四年,南雷先生黄宗羲在家乡浙江余姚溘然长逝。

西方的新纪元因一位文化伟人的诞生而迎来曙光,而古老的东方也在送走一位震古烁今却不容于世的思想明星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沉沦……“初锢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于儒林”(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这句话是黄宗羲对自己一生的评价。

在政治实践中,黄梨洲是著名的士林领袖、反清志士,作为思想巨匠,他奉献给后人的是他的著作中闪耀着的、超越时代的民主思想。

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对近现代中国启蒙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当代学者张岱年将黄宗羲誉为“时代的先觉”,便不足为奇了。

黄宗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几部著作中,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就是《明夷待访录》,这本书在明末清初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侯外庐先生将《明夷待访录》誉为“中国17世纪的人权宣言”,而黄宣民则称之为明清之际中国“早期启蒙学派的思想纲领”。

本文尝试着对《明夷待访录》所反映的黄宗羲教育理念进行历史解读,用一篇读书札记来叙述笔者对《明夷待访录》的一点理解和诠释。

一、由社会历史背景来看《明夷待访录》的时代精神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需要以点带面,由一个突破点深入要比面面俱到更有价值。

一般而言,通过社会史的角度,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分析杰出人物的思想活动,我们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脉络。

《明夷待访录》并非是从一个天才的头脑中孤立产生的偶然产物,…而是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

明清鼎革的社会现实和新思想的萌发对于黄宗羲思想的形成和演进起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

对于明代晚期的社会变迁,《剑桥中国明代史》叙述说:“(万历帝时期)可谓是明朝最富庶的阶段,但也是国家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明夷待访录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主要内容明夷待访录是一部由清代文人黄宗羲所著的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黄宗羲因明朝政权更迭而流亡峨眉山期间的见闻和心得。

以下是《明夷待访录》的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的开篇便是黄宗羲在明朝灭亡后,被流放至峨眉山的场景。

他深感明朝的衰败来自于政治腐败和社会弊端,因此他在峨眉山的流亡生活中,经历了对明朝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中华民族复兴的憧憬。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明朝的衰败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明朝的统治者贪图享乐,政治腐败严重。

他指出,明朝政府官员普遍重利轻法,不惜滥用权力、贪污受贿,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士人道德沦丧。

黄宗羲在书中提出了“治世之道”,即规范官员的廉洁行为,重视法律的实施,建立健全的监察机制,并呼吁君主要善待百姓、聆听民众的意见。

此外,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还探讨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新问题。

他既批评了明朝时期的文人崇尚旧文化,忽视了时代的变革,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黄宗羲主张要兼容并包,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又要接纳新的思想和知识,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进步。

《明夷待访录》中还涉及了黄宗羲对明朝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气的观察。

他认为,明朝社会的宗教信仰是虚假的,各种迷信和邪教泛滥,深深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主张要恢复儒家经典的地位,倡导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以补救社会的道德缺失。

总的来说,《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对明朝衰亡原因的深刻剖析和对未来复兴的期许。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思路,包括清政府的廉政建设、文化创新和社会道德建设等。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后来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参考。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作者:高晶2008-12-1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他为梨洲先生。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生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历经五朝。

黄宗羲是阳明心学的继承人,浙东学派的代表,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于王夫之、顾炎武合称“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为“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着作甚丰,总计112种,约有1300卷,2000万字。

现流传下来的计有55种,1077卷,对清初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作品经整理,主要集中于《梨洲遗着汇刊》、《黄梨洲文集》和《黄宗羲全集》。

在经历了明代从腐朽走到灭亡的历史后,黄宗羲深刻反思,他以犀利的笔锋,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政体各个方面产生的弊端,于康熙二年(1663年),完成了他的惊世名篇《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给予其高度的评价,他说:“大着《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弊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

”《明夷待访录》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13个部分,共21篇。

它从政治、法律、教育、选官等各个方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阐发自己的见解,提出改变各种弊政的措施。

其中有三篇是谈及教育的,包括《学校》、《取士上》、《取士下》。

除此之外,在他的着作《留别海昌同学序》《广师说》《续师说》中,也阐述了他在教育方面的见解。

另外,黄宗羲一生大量时间从事教育实践,他从17岁起就开始教育两个弟弟。

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在宁波创建证人书院,前后讲学8年,教书育人,培养出大量人才。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黄宗羲还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5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年事已高的黄宗羲,仍“会讲于(余姚)姚江书院”。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思想探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思想探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思想探析作者:耿敏来源:《牡丹》2018年第29期黄宗羲一生著述颇丰,所涉遍及经史子集、九流百家,而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该书写于清初康熙元年(1662年)、次年完成,是黄宗羲晚年蛰居于故处而作,其中的很多观点包括对于君主地位的讨论在后世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晚清时,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将此书作为反对君主专制的著作加以广泛宣扬、推介。

更有甚者认为,《明夷待访录》一书是表达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作品。

本文对该书的政治思想进行评析,认为《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为反思明朝灭亡教训而著作,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出发点,没有跳出儒家的思想框架,并非传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一《明夷待访录》的核心在于对君主地位的反思。

这一点,黄宗羲一开始即在《原君》篇中阐述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

黄宗羲对比了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的政治权力,秦汉之后出现的诸多问题和乱象,都是因为君主背离了自己的职责。

他认为三代以前的君主不谋一己之私利,以天下人的利害为考虑的出发点,“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而秦汉以后的君主和三代以前完全不同,将天下视为自己的私产,考虑的全都是个人的利害得失。

在黄宗羲看来,秦汉以后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的态度,使君主成为了为害天下者。

君主的本职在于以天下为本位、而君主为附庸,服务于天下,即“天下为主,君为客”。

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作者也以此为出发点阐明了对君臣关系、法律制度、宰相设置以及学校制度等方面的认识。

“天下为主,君为客”颠覆了君主专制政体中以君王为绝对中心的传统,被视为大胆的创论。

梁启超等人在倡导民权共和学说时,将《明夷待访录》中《原君》《原法》等章节钞印数万本,并秘密散发,在晚清的思想变革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然而,后人评价前人的思想观点,最需要注意的是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思考问题,而非以后世所处的位置去揣度前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宗羲教育理念的历史解读——《明夷待访录》读书札记□ 罗 志西风飒飒卷平沙,惊起斜阳万点鸦。

遥望竹篱烟断处,当年曾此看桃花。

——黄宗羲《过塔子岭》169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降临人世;次年,即清康熙三十四年,南雷先生黄宗羲在家乡浙江余姚溘然长逝。

西方的新纪元因一位文化伟人的诞生而迎来曙光,而古老的东方也在送走一位震古烁今却不容于世的思想明星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沉沦……“初锢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于儒林”(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这句话是黄宗羲对自己一生的评价。

在政治实践中,黄梨洲是著名的士林领袖、反清志士,作为思想巨匠,他奉献给后人的是他的著作中闪耀着的、超越时代的民主思想。

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对近现代中国启蒙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当代学者张岱年将黄宗羲誉为“时代的先觉”,便不足为奇了。

黄宗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几部著作中,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就是《明夷待访录》,这本书在明末清初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侯外庐先生将《明夷待访录》誉为“中国17世纪的人权宣言”,而黄宣民则称之为明清之际中国“早期启蒙学派的思想纲领”。

本文尝试着对《明夷待访录》所反映的黄宗羲教育理念进行历史解读,用一篇读书札记来叙述笔者对《明夷待访录》的一点理解和诠释。

一、由社会历史背景来看《明夷待访录》的时代精神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需要以点带面,由一个突破点深入要比面面俱到更有价值。

一般而言,通过社会史的角度,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分析杰出人物的思想活动,我们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脉络。

《明夷待访录》并非是从一个天才的头脑中孤立产生的偶然产物,…而是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

明清鼎革的社会现实和新思想的萌发对于黄宗羲思想的形成和演进起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

对于明代晚期的社会变迁,《剑桥中国明代史》叙述说:“(万历帝时期)可谓是明朝最富庶的阶段,但也是国家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在内政上,早期虽有张居正的努力革新,却在其死后后继无人的情况下,一切新政烟消云散,此后国家陷入一片党争之中,社会亦动乱不已,边境也受到强敌的环伺,明王朝于是陷入危机中。

这些危机随着泰昌、天启两帝时期而加剧,最后明朝便伴着满族入侵,于崇祯帝时交出了政权。

”在晚明政治、经济形势日渐变化的同时,思想群体中间也产生、分化出一些“异端”思想家,例如处处离经叛道、对传统思想和虚伪礼教猛烈抨击的李贽,重事功、倡扬百姓日用、安身立命即为“道”的王艮等等。

可以说,这一时期新思想的萌发是晚明社会文化繁荣,并向世俗化、市民化方面延伸的重要产物。

而作为明末清初思想界领军人物的黄宗羲,自然也成为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杰出代表。

清朝统治者对于汉民族的民族压迫政策很严酷,对于知识分子的文化专制政策更甚于前代。

而在明清鼎革这样的缝隙之中,一批“隐逸之士”迎着簌簌秋风,抱着与当权者不妥协、不合·思想文化·25作的态度,饱含黍离之悲、商女之恨,心胸系于天下,务求“经世致用”,开拓出一片学术的新天地,从而产生出像《明夷待访录》这样具有独立思想和大胆畅言风格的学术著作。

《明夷待访录》初作于康熙元年(1662年)…,…次年成书。

经过17世纪中叶明清鼎革、社会震荡的大变局,伴随着对康熙治世的憧憬和社会形势依旧危机重重的疑虑,一些早已对时局抱有深刻认识的学者们,开始反思晚明危局,企望并规划出振作变革的新气象。

但是,创“新”必定要反“古”,这里的“古”指的便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联系到黄宗羲教育理念这样的主题,笔者主要强调两点:君主专制和文教弊病。

明代的政治乱局足以给时人留下深刻的影响,而满族统治者的残暴,如圈地屠城、剃发易服、迁界禁海诸状,更是令人发指。

黄宗羲对于统治阶层的种种暴行,均是耳闻目睹,着实令人深思。

他在《明夷待访录》里痛斥君王为“天下之大害”,控诉君王“…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原君》)。

这确乎是惊世骇俗的猛吼,挖到了阻碍中国古代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痼疾,这也比明代晚期“非圣无法”、丑化帝王的李贽又要更深一层。

我们再来看当时的文化、教育环境。

“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空谈心性,不论实务,结果沦亡,这是清初学者反思明亡教训的重要共识。

另外,科举制发展到明清阶段,随着社会政治、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已经日趋腐朽和没落。

这一时期的科举制,从内容上看,只注重八股形式,束缚学人思想;从组织上看重考试而不重学校,学校废弛,学风浮躁。

这在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的《取士》上、下两篇中有详细叙述。

因此,针对时弊,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体现出浓厚的“救世”理念。

他提出一整套有“待”社会改造的方案,以革新社会弊病为核心,而教育又占据着不可取代的位置。

从“救世”这个角度来理解黄宗羲浓厚的家国情结,以及《明夷待访录》明显的“经世治国”色彩,我们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这种学者情怀和学术精神也与黄宗羲的同辈人顾炎武所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不谋而合。

二、黄宗羲教育思想在《明夷待访录》中的具体体现《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呕心沥血之作,虽经数百年沧桑而大体流传至今。

仅从标题看,这部著作既探讨“君”、“臣”之道(《原君》、《原臣》),也阐释理想中的国家规制(《取士》上、下,《建都》、《田制》一、二、三,《兵制》一、二、三,《财计》一、二、三)。

还有几篇文章则从历史现实与理论上讨论教育方面的话题,充分体现出他“心忧家国”的思想取向。

我们首先来看黄宗羲有关变革国家教育制度的详细论述。

《明夷待访录》中专列有《学校》一篇,集中阐述了黄宗羲理想中的学校教育。

他把学校分成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的叫太学,地方的叫郡县学,分别由祭酒和学官主其事。

尤其是郡县学官,应该由“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

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不拘已仕未仕也。

”此外,民间有儿童十人以上的地区设蒙塾。

除原有的学宫外,无论在城里或乡下的寺观庵堂一律取消,大的改为书院,小的改为蒙塾,所有庙产归学校所有。

他主张各类学校都要成为讲政议事、确定是非、监督政府的机关。

黄宗羲提出全国设立太学、郡县学和蒙学三级学校系统,并建议将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小学的设想,反映出一种普及教育的民主思想。

对于黄宗羲而言,这种创设还是为其具有民主光芒的政治思想所作的重要铺垫。

黄宗羲关于改革学校的初步民主思想,是对封建专制教育的抗议和谏议。

黄宗羲指出:“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学校》)他主张扩大学校权力,把学校办成各级政府的监督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前·思想文化·26·思想文化·代“书院”的性质。

他主张学校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科技的学生要同学经书的学生同样看待。

他反对束缚人们的思想,要求个性发展,对于启发民主思想,提倡学术自由起了促进作用。

黄宗羲还主张改革教学内容。

他的改革设想是中央照旧设太学,教学内容仍之,地方郡县学校教学内容除五经外还有实用科目。

这样的创见是同清初学界惩明亡之弊而提倡“经世致用”思潮相一致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黄宗羲关于科举考试制度的批评和改革意见。

针对当时科举选士日益显现不合理性,黄宗羲竭力攻击以八股文取士的无趣以及拔贡、保举、准贡、特授、积分、换授等各种选士办法的弊病。

他甚至断言:“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

”(《取士上》)黄宗羲猛烈地抨击科举考试制度,认为这样的考试制度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甚至还不如让“士子探筹,第其长短而取之”这样的“抽签撞大运”来得干脆。

接下去,黄宗羲便阐述道:“古之取士也宽,其用士也严;今之取士也严,其用士也宽。

”(《取士下》)黄宗羲推崇古法,其实就是推崇科举制以前精英阶层取士的积极因子,即肯定“取宽用严”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

此外,黄宗羲还详细论述了人才培养的两项重要趋势:一是引导天下之士养成敦厚平实的学术风气;二是取用人才注重实学。

在教学、考试与选拔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实用性的考查,无疑是格外重要的。

同时,黄宗羲又具体的提出改革科举的主要措施,即改革考试内容。

“余谓当复墨义古法,使为经义者全写注疏、大全、汉宋诸儒之说,一一条具于前,而后申之以己意,亦不必墨守一先生之言。

”(《取士上》)黄宗羲考虑这样一来,科举考试就能既考查学生识记先贤文献的能力,又能考查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方面兼顾,从而能选拔出综合素质更为出色的学生作为管理国家的人才。

学校在《明夷待访录》的设计中,兼具培养人才和舆论监督这两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尤其是议政方面而言,学校亦可视为约束皇权的制度。

黄宗羲尤其提倡学生的政治实践功能。

“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而且“若郡县官少年无实学,妄自压老儒而上之者,则士子哗而退之。

”(《学校》)在《明夷待访录》中,我们会明显感觉到黄宗羲所遵循的学校宗旨不仅是为了养士,更重要的是要确定治理天下的一切设施。

只有这样,设立学校的意义才称完备。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点:黄宗羲教育理念的基本精神就是欲以儒学精神领导社会并制衡政治。

要做到这一点,就务必要以儒家理论为主导,并对之进行提炼和弘扬,这样才能培养名儒与大儒以主持学宫。

黄宗羲服膺“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现实教育、考试制度却远远体现不出这样的学术理念。

因此,本着积极、务实的儒学精神来改造传统教育,便成为黄宗羲笔下社会政治革新的先决条件。

黄宗羲主张学校必须是确定是非的最高机关,而学校又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基地,这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文化教育,而不是皇权政治,是社会上的芸芸众生,而不是极少数的统治权贵。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学校》)我们可以从这里鲜明地看出,黄宗羲逐渐由教育理念改革推升到政治领域民主意识倡扬的主题上来。

他“勇敢地打破了就教育论教育的传统,为教育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主张要使学校成为推动政治改革的基地。

”(谢玲玲:《黄宗羲教育思想初探》)提出如此大胆、进步的改革理念,在高度集权化的古代中国社会无疑难能可贵。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所表达出的教育理念,其历史价值弥足珍贵。

三、黄宗羲教育理念的历史评价和当代价值黄宗羲著成《明夷待访录》,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对明朝灭亡的历史进行分2728试论徽派朴学的《礼》学研究□ 张铁诚清代乾嘉时期,以江永、戴震为先驱的徽派朴学逐渐形成。

通过对新安理学的继承与辩驳,沿袭方以智、黄生的字诂研究和宣城梅文鼎家族的自然科学研究,秉承江永对三《礼》的重视,徽州学术发展到戴震时,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术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