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乳化作用

合集下载

化妆品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

化妆品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

化妆品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化妆品中,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成分,它们在化妆品的性能和效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要理解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作用机理,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顾名思义,是能够活跃在表面的一种物质。

从化学结构上看,它们具有一个亲水的头部和一个疏水的尾部。

这一特殊结构赋予了表面活性剂独特的性质,使其能够在不同的界面上发挥作用,如油水界面、固液界面等。

在化妆品中,表面活性剂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乳化。

我们知道,很多化妆品都是由油相和水相组成的,比如乳液、面霜等。

油和水在自然状态下是不相溶的,但有了表面活性剂,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尾部会插入油相中,而亲水头部则留在水相中,从而将油相分散在水相中形成小液滴,或者将水相分散在油相中,形成稳定的乳液体系。

以常见的乳液为例,表面活性剂就像一位“和事佬”,将原本互不相容的油和水“撮合”在一起,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这样,乳液在使用时能够均匀地涂抹在皮肤上,提供滋润和保湿的效果。

除了乳化作用,表面活性剂还具有清洁作用。

在洗面奶、洗发水等清洁类化妆品中,表面活性剂是主要的清洁成分。

当我们使用洗面奶清洁面部时,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尾部会与皮肤表面的油脂、污垢等亲油物质结合,而亲水头部则朝向水相。

在揉搓和冲洗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会将油脂和污垢包裹起来,形成微小的胶束,使其能够被水冲洗掉,从而达到清洁皮肤的目的。

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不同的清洁能力和温和程度。

例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具有较强的清洁能力,但可能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而两性表面活性剂如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则相对温和,同时也能提供较好的清洁效果。

此外,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还能起到增溶的作用。

有些化妆品中需要添加一些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的成分,如香料、维生素等。

这时,表面活性剂就可以发挥增溶作用,将这些难溶的成分包裹在胶束内部,使其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相中,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

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

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

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化学物质,具有分子结构中同时存在亲水性和亲油性的特点。

它们在水和油之间起到界面活性的作用,可以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液体能够更好地湿润固体表面。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的亲水基团与亲油基团相互作用,形成分子在界面上的吸附层。

这一吸附层能够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更容易湿润固体表面,提高液体的渗透性和扩展性。

2. 分散和乳化作用:表面活性剂能够在液体中形成胶束结构,将油滴或固体微粒分散在水相中,形成分散体系。

这种分散作用可以使油、脂、颜料等不溶于水的物质均匀分散在水中,提高它们的溶解度和可操作性。

3. 渗透和浸润作用: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善液体与固体的接触性能,使液体更容易渗透进入固体内部。

这种渗透作用可以提高液体在固体上的浸润性,使液体能够更好地与固体接触和反应,提高工艺效率。

4. 乳化稳定作用:表面活性剂能够使油水两相形成均匀的乳状液体,称为乳化作用。

乳化剂通过在油水界面上形成吸附层,阻止油滴的聚集和沉淀,从而保持乳状液体的稳定性。

5. 胶束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能够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结构,将水溶性和油溶性物质同时溶解在溶液中。

这种胶束增溶作用可以提高溶液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扩大溶液的应用范围。

总之,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主要包括降低表面张力、分散和乳化作用、渗透和浸润作用、乳化稳定作用以及胶束增溶作用等。

这些作用使得表面活性剂在各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洗涤剂、乳化剂、润滑剂、抗静电剂、泡沫剂等。

用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

用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

用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
洗涤剂是一种能够去除油污的化学物质。

它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原理实现去除油污的效果。

1. 乳化作用: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两种相互作用的亲水性和亲油性基团。

这种两性结构使得洗涤剂能够同时与水和油相互作用。

当洗涤剂与水和油混合时,表面活性剂会在水和油的交界面附近形成一层薄膜,将油和水包裹进来,形成微小的乳液颗粒。

这些乳液颗粒可以将油污分散在水中,从而达到去除油污的目的。

2. 浸润作用: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善水的湿润性,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其更容易渗入油污中。

这样一来,洗涤剂能够更好地接触到油污分子,将其分散开来。

3. 分散作用:另一种类型的洗涤剂成分是分散剂。

分散剂分子能够吸附在油污颗粒表面形成稳定的分散态,防止油污重新黏附在被清洗物体上。

这种分散作用使得油污颗粒能够随着洗涤液一起被冲刷走。

4. 去垢作用:某些洗涤剂还含有去垢剂成分,能够溶解一些油污的化学物质,例如酸性洗涤剂能够溶解矿物油、硷性洗涤剂能够溶解碱性污垢等。

这种去垢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洗涤剂的清洁效果。

综上所述,洗涤剂通过乳化作用、浸润作用、分散作用以及去垢作用等多种机制,能够有效地除去油污。

这些原理的共同作
用使得洗涤剂成为家居清洁、衣物洗涤、甚至工业清洗的重要工具之一。

表面活性剂工作原理

表面活性剂工作原理

表面活性剂工作原理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能够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化学物质。

它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界面活性和乳化作用。

首先,表面活性剂具有界面活性,也就是它们能够在液体界面上形成一个稳定的薄膜。

这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同时具有亲水(亲胶体)和疏水(亲脂肪)区域。

当表面活性剂加入到液体中时,它们会在液体界面上排列成一个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将其亲水基团朝向水相,疏水基团朝向空气或油相。

这种排列方式能够降低液体表面的张力,使液体更容易湿润固体表面或与其他液体混合。

其次,表面活性剂还能够通过乳化作用来稳定两种不相容的液体混合物。

当两种不相容的液体混合时,由于它们的特性不同,容易分层或形成不稳定的乳液。

而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两个不同的亲性区域,它们能够在液体界面上形成一个起稳定作用的界面层。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水区域吸附在水相中,疏水区域吸附在油相中,形成一个类似于胶体的微乳液结构。

这种结构能够阻止两种液体相互分离,稳定乳液的形成。

总的来说,表面活性剂通过界面活性和乳化作用来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增加液体与固体间的接触面积,并稳定两种不相容液体的混合物。

这些特性使得表面活性剂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洗涤剂、乳化剂、泡沫剂以及药物输送系统等。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特点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特点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特点一表面活性剂的特征(1)乳化作用(2)分散作用(3)润湿作用(4)增稠作用(5)消泡作用二表面活性剂分类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左中括号磺酸盐类左中括号1)A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类:分为硬性(含有支链)和软性(含有直连)的两种,硬性的ABS清洗能力较好生物降解性较差,软性的ABS清洗能力较差而生物降解性较好用途:主要是家用,金属加工业,用作脱脂剂,混凝土行业,用作增稠剂注意事项:ABS耐水耐酸碱,做增稠剂使用时,使用要加热2)烷基磺酸盐:生物降解性能较好,主要适用于家用3)a-烯烃磺酸钠(烯基和羟基的混合物):生物降解性较好,主要用于家用和厨房4)脂肪酸乙酰磺酸盐(不常用):抗硬水能力较强,手感较好,对皮肤比较温和5)仲醇聚氧乙烯醚琥珀磺酸盐一般用氨水和三乙醇胺来中和6)N-N-油酰基磺酸盐7)脂肪酰胺磺酸盐8)BX-丁基萘磺酸钠(拉开粉)9)石油磺酸盐:主要用于防锈油中02左中括号磷酸酯盐左中括号1)醇的取代类:作用:具有增容性和分散性,可以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胺类来中和,特性:对皮肤比较温和,生物降解性较差,渗透能力较好。

2)硫酸盐:a、脂肪醇硫酸盐(AS)b、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AES和AEC复配通常起到很好的效果c 、脂肪醇聚氧乙烯硫酸盐K12(十二烷基硫酸钠)d、酰基-甘油-硫酸脂盐03左中括号羧酸盐左中括号1)肥皂C17H35COONa 有抑泡和消泡作用2)醇醚羧酸钠(AEC):安全环保,生物降解性好,可用作增容剂和分散剂3)月桂酰基氨酸钠用于香波民用4)油酰氨基酸钠(雷米帮)用于丝绸,锦袍,对皮肤刺激性小5)月桂醇聚氧乙烯醚邻萘二甲酸单脂钠盐耐硬水低泡增容性好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胺盐型2)季铵盐型3)杂环型4)啰盐型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特性:较易溶于水;易清洗;易复配(阴阳两性和非离子表活都可以复配,一般阴阳离子表活复配比例在4-50:1时可以增加阳离子的性能2)HLB值具有亲水,亲油的性能。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乳化与破乳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乳化与破乳作用
破乳剂在污水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油水分离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01
02
03
破乳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其他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
表面活性剂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如稳定剂、增稠剂和消泡剂等。
在医药领域,表面活性剂作为药物载体和药物增溶、稳定剂,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表面活性剂在破乳过程中的作用
破乳是指将乳状液破坏,使油水两相分离的过程。表面活性剂在破乳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可以调节乳状液的稳定性,从而实现油水相的有效分离。
表面活性剂在乳化与破乳中的重要性
表面活性剂在乳化与破乳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显著影响乳状液的形成、稳定性和分离效果。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表面活性剂,可以实现高效的乳化和破乳过程,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和制药等领域。
表面活性剂在乳化与破乳中的作用与重要性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能关系:进一步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与其乳化、破乳性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新型高效的表面活性剂,提高乳化与破乳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界面膜的强度、界面电荷、温度、外力等。
乳状液的类型与稳定性
03
02
01
降低界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能够显著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油滴更容易形成和稳定。
形成界面膜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上定向排列,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界面膜,防止油滴合并和破裂。
电荷稳定作用
某些表面活性剂能够使乳状液界面带电,产生静电排斥力,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表面活性剂在乳化过程中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去污原理

表面活性剂去污原理

表面活性剂去污原理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能够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化学物质,它在去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去污原理主要包括降低表面张力、乳化、分散、渗透和乳化分解等几个方面。

首先,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得水分子更容易与污垢表面接触,并且能够渗透到污垢内部。

这样一来,污垢与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混合物会更容易被水冲洗掉,从而达到去污的效果。

其次,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作用。

当污垢被表面活性剂包围后,它们会形成微小的乳液颗粒,这些颗粒会被分散在水中,从而使得污垢更容易被冲洗掉。

这种乳化作用对于油污的去除尤为明显,因为油水不相溶的特性,表面活性剂能够使油污与水混合,从而更容易清洗。

此外,表面活性剂还能够分散污垢颗粒,使得它们在水中分散均匀,不会重新沉积在被清洗的表面上。

这种分散作用可以使清洗更加彻底,不会留下污渍或者残留物。

表面活性剂还具有渗透作用,它能够渗透到污垢内部,改变其表面性质,使得污垢更容易被清洗。

这种渗透作用可以使得一些顽固的污垢更容易被去除,提高清洗效果。

最后,表面活性剂还能够通过乳化分解的方式去除一些油脂类的污垢。

表面活性剂能够将油脂分解成微小的颗粒,使得它们更容易被水冲洗掉,从而达到去污的效果。

综上所述,表面活性剂去污的原理主要包括降低表面张力、乳化、分散、渗透和乳化分解等几个方面。

通过这些作用,表面活性剂能够使得污垢更容易被清洗,提高清洗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清洗需求选择适合的表面活性剂,以达到更好的清洗效果。

表面活性剂之乳化剂

表面活性剂之乳化剂

乳化剂的作用
❖ 1.乳化作用 2.分散湿润作用 3.起泡作用
乳化剂 - 在食品中的应用
❖ 1.焙烤及淀粉制品。 ❖ 高速面团,增加面筋网、促进充
气、提高发泡性,使焙烤食品的 结构细密;增大体积,使产品膨 松柔软;保持湿度,防止老化, 便于加工,延长货架寿命。 在糕点中使脂肪均匀分散,防止 油脂渗出,改善口感,提高脆性, 并能减少蛋的用量(用量一般为 0.3%~1%)
❖ 4.巧克力。
❖ 增加巧克力颗粒间的摩 擦力和流动性,降低粘 度,增进脂肪分散,防 止起霜。提高热稳定性, 提高产品表面光滑度。
❖ 5.糖果。
❖ 使脂肪均匀分散,增加 糖膏的流动性,易于切 开和分离,提高生产效 率,增进产品质地,降 低粘度,改善口感。
❖ 6.口香糖。
❖ 提高基料混溶性、均匀性、 改善可塑性、脆性、防止生 产时的粘着,从而提高生产 效率,改善香料的乳化和分 散,增进风味,一般油包水 型乳化剂效果更佳。用量为 0.5%~1%。
❖ 2.由于复合乳化剂有协同效应,通常多采用 复配型乳化剂,但在选择乳化剂时要考虑HLB 高值与低值相差不要大于5,否则得不到最佳 稳定效果。
3.乳化剂加入食品体系之前,应在水或油中 充分分散或溶解,制成浆状或乳状液。
谢 谢 大 家 !
❖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 开始重视表面活性剂使用的 安全性,加强了对无毒、生 物降解性好的非离子乳化剂 的研究。在食品、化妆品、 医药等行业限制某些乳化剂 的使用,开发出山梨酸醇脂 肪酸酯类、磷脂类、糖脂类 乳化剂等新型乳化剂。
简介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乳化剂提出多功 能、高纯度、低刺激、高效率的更高要求, 开发出更多的新型乳化剂。 目前乳浊液的种类已从传统的水包油型和油 包水型扩大到多重乳浊液、非水乳浊液、液 晶乳浊液、发色乳浊液、凝胶乳浊液、磷脂 乳浊液和脂质体乳浊液等多种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乳液的黏度 乳液的另一个特征是黏度,当分散相浓度不大时, 乳状液的黏度主要由分散介质决定,分散介质的黏度越 大,乳状液的黏度越大。另外,不同的乳化剂形成的界 面膜有不同的界面流动性,乳化剂对黏度也有较大影响 。
乳液的黏度受乳液内外相的黏度、内相的体积分数 、液珠的粒径及乳化剂的性质等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大小对形成界面膜的强度有直接 影响。浓度大,界面上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多,形成 的界面膜致密,强度大。
不同的乳化剂乳化效果不同,达到最佳乳化效果所 需要的量也不同。一般地说,形成界面膜的乳化剂分子 作用力越大,膜强度越高,乳液越稳定;反之,作用力 越小,膜强度越低,乳液越不稳定。
当界面膜中有脂肪醇、脂肪酸和脂肪胺等极性有机 物分子时,膜强度显著提高。这是因为在界面吸附层中 乳化剂分子与醇、酸、胺等极性分子发生作用形成复合 物,使界面膜强度增大的缘故。
(4)滤纸润湿法 将乳液滴在滤纸上,若液体能快速展开,在中心留
下一小滴,则乳液为水包油型,若乳液液滴不展开,则 油包水型。
(5)光折射法 利用水和油对光的折射率不同来鉴别乳液类型。若
乳液为水包油型,则粒子起集光作用,用显微镜仅看见 粒子的左侧轮廓;若乳液为油包水型,则粒子起散光作 用,用显微镜仅看见粒子的右侧轮廓;
在乳状液体系中,低界面张力有利于乳液的稳定, 但不是唯一因素。有的小分子有机物与水的界面张力很 低,却不能形成稳定的乳液,如戊醇。而有些高分子化 合物它们不能有效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却有很强的乳 化力,能使油水形成稳定的乳液,例如羧甲基纤维素和 羧甲基淀粉的钠盐。其原因是高分子化合物能吸附于油水界面上形成结实的界面膜而阻止了液滴间聚结。
由两种以上表面活性剂组成的乳化剂为混合乳化剂 。由于分子间的强烈作用,界面张力显著降低,乳化剂 在界面上吸附量显著增多,形成的界面膜密度增大,强 度增高。
在乳液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参与使油水界面张力大幅度下降,成了稳定的乳液。但在乳液中 仍然存在着油-水界面张力,加上CMC或溶解度的限制 ,使界面张力无法达到接近于零。因此乳液是热力学上 的不稳定体系。
乳液的电性质还有液珠的电泳。液珠的带电性主 要取决于乳化剂的类型,对于O/W型乳液,乳化剂 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疏水基伸入油相,离子头伸 入水相而定向排列于界面上。乳化剂为阴离子型表面 活性剂时,则油珠带负电荷,在电场中油珠向正极移 动。乳化剂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油珠带正电荷, 在电场中油珠向负极移动。
界条件对乳状液的类型也有影响,例如,乳化器壁的亲水 亲油性,器壁亲水性强时易形成O/W型乳状液,而器壁亲 油性强则易形成W/O型乳液,其原因是液体在器壁上需保 持一层连续相,以使搅拌时不易被分散而成为液珠。
如玻璃是亲水的而塑料是憎水的,故前者易形成O/W 型乳状液而后者易形成W/O型乳状液。
但当乳化剂浓度大到足以克服乳化器材质的润湿性质 所带来的影响时,所形成乳液的类型只取决于乳化剂自身 的性质而与器壁的亲水亲油性无关。
(4)两相的聚结速度理论 聚结速度理论从组成乳状液的两种液
滴的聚结速度对乳状液的影响出发,判断 乳状液的类型。该理论1957年由Davies提 出:在乳化剂、油、水一起摇荡时,油相 与水相都破裂成液滴,最终成为何种乳液 取决于两类液滴的聚结速度。
(5)温度
温度上升会降低亲水基的 水化度,从而降低分子的亲水 性。因此低温形成的O/W型乳状 液,升温后,可能转变为W/O型 乳状液。
乳液是一个多分散体系,由于分散相和分散的折射率 不同,入射光在液珠表面上可发生反射、散射和透射现象 。一般乳液的液珠粒径为0.1~10μm,而可见光波长在0.4 ~0.6μm之间,所以乳液主要发生反射现象,呈乳白色。 如果液珠的粒径在0.05~0.1μm,即略小于入射光波长时 ,有散射现象发生,体系呈半透明状。当液珠的粒径为 0.05μm以下,即远小于入射光波长时,会发生光的透射现 象,体系变为透明状。实际上当乳液粒径小于0.1μm,体 系呈半透明或透明时为微乳液。
当乳状液粒径小于0.1μm时,体系为半透明或透明的 乳状液,常称之为“微乳液”,性质上与乳状液有很大不 同。
微乳液是两种不互溶的液体与表面活性剂自 发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外观透明 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
分为:O/W型,W/O型。 与乳状液的不同之处:
①自发形成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②热力学稳定体系,不发生聚结。 形成的必要条件: ①在油-水界面有大量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 活性剂混合物的吸附; ②界面具有高度的柔性。
图2-4-3 乳化剂分子在乳液液滴表面定向吸附示意图 (A)一价皂形成的O/W乳状液 (B)二价皂形成的W/O乳状液
定向楔理论做为一种假说,存在不足之处,其中之一就是一价金 属皂的极性头并不一定比非极性尾粗大,因此有许多例外情况。
(3)乳化器材质对乳液类型的影响 除了乳状液组成材料、成乳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外,外
纯天然 天然+药物 天然+化学成分 纯化学成分 带药物 带美白 儿童用 普通型
二、 乳化剂作用原理
乳化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被乳化的两种液体的表面 张力。因此,一般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时,其疏水基 一端吸附在不溶于水的液体(如油)的微粒子表面,而 亲水基一端则伸向水中。表面活性剂在液体微粒子表面 定向排列成一层亲水性吸附膜(界面膜),从而减少液 滴之间的相互引力,降低两相间的表面张力,起到促进 相互分散形成乳化的作用。
式中 γ:表面张力,Γ:吸附量, μ:化学势, C:浓度
(式2- 4-1)
如图2-4-1虚线所示,随助表面活性剂增加,CMC减 小,且γ降低,甚至可瞬间为负值(由虚线表示)
图2-4-1助表面活性剂对γ的影响
三、乳液的类型
1、类型
常见的乳液,一相是水或水溶液,另一相 是与水不相溶的有机物,如油脂、蜡等, 水和油所形成的乳液分成三种类型:
微乳液的油水界面张力低至不可测,是热力学上的 稳定体系。这主要是添加性质完全不同的第二种表面活 性剂(如大小适中的醇类如戊醇、己醇和庚醇等,被称为 助表面活性剂),就可以使界面张力进一步降低至很小, 甚至会出现瞬间的负值,可以用Gibbs的多组分体系的 吸附方程来加以说明。
-dγ=∑Γidμi= ∑ ΓiRTdlnCi
配置乳液呈何种类型,可根据乳化液体的性质及乳 液的用途而定。如植物油易形成O/W型,而矿物油易形 成W/O型;通常,要用水稀释的乳液必须是O/W型,而 在厚敷涂层中的乳液,则以W/O型为宜。
2、检查乳液类型的方法
(1)稀释法 将乳液用与连续相相同的液体
进行稀释,溶于水的为油/水型,溶 于油的为水/油型。
此转型温度为表面活性剂 亲水亲油性质达适当平衡的温 度,称为相转变温度PIT。
图2-4-4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 硬酯酸钠和(B)软酯酸钠浓度与 相转变稳定间关系
四、乳液的物理性质
(1) 液珠粒径与光学性 乳液最大的特征表现是分散在连续相中的不连续相的 液滴粒子大小。如聚氨酯乳液,粒径20~50um时,乳液是 白色的,1~20um时,乳液是带蓝玉色的液体,0.5~1um 时是半透明状态,小于20nm时是透明如水的液体。
当内相的相体积分数小于50%时,乳液的黏度可应 用Einstein公式。
η=η0(1+2.5Φ)
(式2-4-2)
式中:η,η0, Φ分别为乳液及分散介质的黏度和分
散相的体积分数
(3)乳液的电性质 乳液的电性质主要研究其导电性,其中,O/W 型乳液的导电性好于W/O型。乳液的导电性主要取 决于连续相的导电性,因为O/W型乳液的连续相为 水而W/O型乳液的连续相为油,水的导电性优于油 ,所以,O/W型乳液的导电性优于W/O型。
3、影响乳状液类型的主要因素 (1)相体积:相体积理论是从几何学的角度
出发,由Ostwald提出来的。其观点为:假设乳液 的液珠是大小相同的圆球且圆球为刚性,在最密 堆积时,液珠的相体积分数只能占总体积的74.02 %,若液珠的相体积分数大于74.02%,乳液就会 发生变型或破坏。
图2-4-2 乳状液液珠堆积方式
中以液滴存在的那一相,又称为
内相或不连续相)、分散介质
,又称为外相或连续相))和乳
化剂(表面活性剂)
10ml油
分散
0.1um 小油滴
面积
300m2
100万倍

乳 化 剂

乳化液
定义
乳液是指一种或多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 散在与它不相混溶的液体中构成的分散体系。 乳液的液珠直径一般都介于0.1-10μm,因此 属粗分散体,由于体系呈现乳白色而被称为 乳液。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
一、 概述
一种液体以微粒(液滴或液 晶)形式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 混溶的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体 系称为乳化液,简称乳液。
形成乳液时,由于两液体的
界面面积增大,所以这种体系在
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为了使乳

液稳定,需要加入第三组分---乳
化剂以降低体系的界面能。
乳液的组成:分散相(乳液
以O/W型乳液为例,若油的相体积分数大于 74.02%,乳液只能形成W/O型,若油的相体积分数 少于25.98%时,就只能形成O/W型,若油的相体积 分数在25.98%--74.02%时,则可能形成O/W型或W /O型中的一种。
事实上液珠的相体积分数在超过74.02%以后,并 不一定会发生变型。例如:石蜡油-水体系,石蜡油 的相体积分数可高达99%,油珠实际上只是被一层薄 薄的水膜隔开,而且仍是O/W型乳液。究其原因在 于乳液的液珠并非大小相等,也并非刚性,而是大小 不相等且在高浓度时可发生形变甚至呈多面体,因此 液珠的相体积分数可超过74.02%。
通常的乳液有一相是水或水溶液,被称 为水相;另一相是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相, 被称为油相。
分类
三种分类方法: 按来源分类: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 按分子量分类:低分子乳化剂(C10-C20)和高分 子乳化剂(C成千上万); 按水溶液中可否电离分为:离子型(阴离子、阳离 子和阴阳离子三类)和非离子型。这是最常用的分类方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