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吸收试题答案

第章  吸收试题答案
第章  吸收试题答案

第7章吸收

一、选择题

1.吸收操作的依据是(B)。

A、挥发度差异

B、溶解度差异

C、温度差异

D、密度差异

2.在逆流吸收塔中,增加吸收剂用量,而混合气体的处理量不变,则该吸收塔中操作线方程的斜率会

(A)。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3.在吸收系数的准数关联式中,反映物性影响的准数是( D )

A、Sh

B、Re

C、Ga

D、Sc

4.已知SO2水溶液在三种温度t1、t2、t3下的亨利系数分别为E1=0.35kPa、E2=1.1kPa、E3=0.65kPa则(A)。

A、t1

B、t3>t2

C、t3

D、t1>t2

5.在吸收塔中,随着溶剂温度升高,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将会(C)。

A、增加

B、不变

C、减小

D、不能确定

6.下述说明中正确的是( D )。

A、用水吸收氨属液膜控制

B、常压下用水吸收二氧化碳属难溶气体的吸收,为气膜阻力控制

C、用水吸收氧属难溶气体的吸收,为气膜阻力控制

D、用水吸收二氧化硫为具有中等溶解度的气体吸收,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都不可忽略

7.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B )。

A、溶解度系数H很大,为易溶气体

B、亨利系数E值很大,为易溶气体

C、亨利系数E值很大,为难溶气体

D、相平衡系数m值很大,为难溶气体

8.扩散系数D是物质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下列各因数或物理量与扩散系数无关的是 ( D )。

A、扩散质和扩散介质的种类

B、体系的温度

C、体系的压力

D、扩散面积

9.吸收塔的操作线是直线,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A、物理吸收

B、化学吸收

C、高浓度物理吸收

D、低浓度物理吸收

说明:以上答案均不正确,应是:惰性组分完全不溶解,溶剂完全不挥发

10.吸收操作的作用是分离( A)。

A、气体混合物

B、液体混合物

C、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D、气液混合物

11.通常所讨论的吸收操作中,当吸收剂用量趋于最小用量时,则下列那种情况正确(D)。

A、回收率趋向最高

B、吸收推动力趋向最大

C、操作最为经济

D、填料层高度趋向无穷大

12.根据双膜理论,吸收质从气相主体转移到液相主体整个过程的阻力可归结为(C)。

A、两相界面存在的阻力

B、气液两相主体中的扩散的阻力

C、气液两相滞流层中分子扩散的阻力

D、气相主体的涡流扩散阻力

13.根据双膜理论,当被吸收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小时,以液相浓度表示的传质总系数K L ( B )

A、大于液相传质分系数k L

B、近似等于液相传质分系数k L

C、大于气相传质分系数k G

D、近似等于气相传质分系数k G

14.对某一汽液平衡物系,在总压一定时,温度升高,则亨利系数(B)

A、变小

B、增大

C、不变

D、不确定

15.吸收是分离(A)混合物的化工单元操作,其分离依据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E)的

差异。

A、气体

B、液体

C、固体

D、挥发度

E、溶解度

F、温度

16.为使吸收过程易于进行,采取的措施是(B)。

A、加压升温

B、加压降温

C、减压升温

D、减压降温

17.吸收速率方程式中各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是(A)。

A、(K G)-1 = (k G)-1 +(H k L)-1

B、(K G)-1 = (H k G)-1 +(k L)-1

C、(K G)-1 = (k G)-1 +(m k L)-1

D、(K G)-1 = (m k G)-1 +(k L)-1

18.根据双膜理论,在气液接触界面处( D )。

A、p i = c i

B、p i > c i

C、p i < c i

D、p i = c i/H

19.物质在空气中的分子扩散系数随压强的增大而( C),随温度的升高而( A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无法判断

20.根据双膜理论,在气液接触界面处(D)。

A、气相组成小于液相组成

B、气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

C、气相组成等于液相组成

D、气相组成与液相组成平衡

21.为使操作向有利于吸收的方向进行,采取的措施是( C)。

A、加压和升温

B、减压和升温

C、加压和降温

D、减压和降温

22.吸收是分离( A)混合物的化工单元操作,其分离依据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 E )的

差异。

A、气体

B、液体

C、固体

D、挥发度

E、溶解度

F、温度

23.对难溶气体的吸收过程,传质阻力主要集中于(B)。

A、气相一侧

B、液相一侧

C、气液相界面处

D、无法判断

24.在吸收过程中,(C)将使体系的相平衡常数m减小。

A、加压和升温

B、减压和升温

C、加压和降温

D、减压和降温

25.对易溶气体的吸收过程,传质阻力主要集中于(A)。

A、气相一侧

B、液相一侧

C、气液相界面处

D、无法判断

26.实验室用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基本属于(B)吸收控制,其气膜阻力(B)

液膜阻力。

①A、汽膜 B、液膜 C、共同作用 D、无法确定②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27.在双组分理想气体混合物中,组分A的扩散系数是(C)。

A、组分A的物质属性

B、组分B的物质属性

C、系统的物质属性

D、仅取决于系统的状态

28.含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中,溶质在气相中的摩尔组成与其在液相中的摩尔组成的差值为

( D)。

A、负值

B、正值

C、零

D、不确定

29.某吸收过程,已知气膜吸收系数k Y为2kmol/(m2.h),液膜吸收系数k X为4 kmol/(m2.h),由此判断

该过程为( C )。

A、气膜控制

B、液膜控制 .

C、不能确定

D、双膜控制

30.含低浓度溶质的气体在逆流吸收塔中进行吸收操作,若进塔气体的流量增大,其他操作条件不变,则

对于气膜控制系统,则出塔气相组成将( B )。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31.含低浓度溶质的气体在逆流吸收塔中进行吸收操作,若进塔液体的流量增大,其他操作条件不变,则

对于液膜控制系统,起出塔气相组成将()。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32.在吸收操作中,吸收塔某一截面上的总推动力(以气相组成表示)为(A)。

A,Y-Y* B、Y*-Y C、Y-Yi D、Yi-Y

33.在逆流吸收塔中,吸收过程为气膜控制,若将进塔液相组成X2增大,其它操作条件不变,则气相总传

质单元数N OG将(C),气相出口浓度将(A)。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34.在逆流吸收塔中当吸收因数A〈1,且填料层高度为无限高时,则气液平衡出现在(A)。

A、塔顶 B塔上部 C、塔底 D、塔下部

35.在逆流吸收塔中,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中的溶质,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当将进塔气体组成Y1增大,

其他操作条件不变,起出塔气相组成Y2将(A),吸收率φ(C)。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二、填空题

1.在吸收单元操作中,计算传质单元数的方法很多,其中,采用对数平均推动力法计算总传质单元数

法的前提条件是操作线与相平衡线均为直线。

2.吸收操作是吸收质从_气相______转移到__液相_____的传质过程。在吸收操作中压力___增大

_________,温度__减小____将有利于吸收过程的进行。

3.吸收是指_____利用各组分溶解度不同而分离气体混合物______的化工单元操作。

4.逆流吸收操作中,当气体处理量及初、终浓度已被确定,若减少吸收剂用量,操作线的斜率将__减小,

其结果是使出塔吸收液的浓度__增_大__,而吸收推动力相应__减小_____。

5.用亨利系数E表达的亨利定律表达式为____p*=Ex______.在常压下,20℃时, 氨在空气中的分压为

69.6mmHg, 与之平衡的氨水浓度为10(kg NH3 (100kg) -1H2O).此时亨利系数E=_97.39kPa, 平衡常数

m=_0.961_____.

6.对于难溶气体,吸收时属于液膜控制的吸收,强化吸收的手段是强化液相湍动程度。

7.吸收操作中,温度不变,压力增大,可使相平衡常数减小,传质推动力增大。

8.某气体用水吸收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气液平衡线和操作线均为直线,其平衡线的斜率可用相

平衡常数表示,而操作线的斜率可用液气比表示。

9.吸收是指溶质从气相向液相转移的过程,解吸是指溶质从液相向气相转移的过程。

10.溶解度很大的气体,吸收时属于气膜控制,强化吸收的手段是强化气相湍动程度。

11.在气体流量,气相进出口组成和液相进口组成不变时,若减少吸收剂用量,则传质推动力将减

小,操作线将靠近平衡线。

12.吸收因数A可以表示为__L/mV_,它在Y—X图上的几何意义是操作线斜率与平衡线斜率之比(操作

线与平衡线的距离)_______。

13.在一逆流吸收塔中,若吸收剂入塔浓度下降,其它操作条件不变,此时该塔的吸收率不变,

塔顶气体出口浓度下降。

14.在低浓度难溶气体的逆流吸收塔中,若其他条件不变而入塔液体量增加,则此塔的液相传质单元数N OL

将___减小____,而气相总传质单元数N OG将_不变______,气体出口浓度y2将_减小______。

15.对接近常压的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总压增加时,亨利系数不变,相平衡常数m 减

小,溶解度系数H 不变(增加、减少、不变)。

16.在一逆流吸收塔中,吸收剂温度降低,其它条件不变,此时塔顶气体出口浓度减小出塔溶液

组成增大。

17.对易溶气体的吸收过程,阻力主要集中于气膜。

18. 若传质总系数与分系数之间的关系表示为G L G k Hk K 111+=,则其中的G k 1表示__气膜阻力__,当_____L Hk 1_______项可以忽略时表示该吸收过程为气膜控制。

19. 若传质总系数与分系数之间的关系表示为G L L k H k K +=11,则其中的L k 1表示_液膜阻力___,当_____G k H _______项可以忽略时表示该吸收过程为液膜控制。

20. 传质单元数N OG 反映___吸收过程的难度(推动力大小)_,分离任务所要求的液体浓度变化越__大__,

过程的平均推动力越____小__________,所需的传质单元数N OG 越大。

21. 在填料塔中用水吸收氨。欲提高吸收速率,增大 气 相的流量比增大另一相的流量更有效。

22. 在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总压操作降低时,亨利系数E 将 不变 ,相平衡常数m 将 增大 ,

溶解度系数H 将 不变 。

23. 亨利定律表达式Ex p =*,若某气体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 值很小,说明该气体为 易溶 气体。

24. 亨利定律表达式H c

p =*,若某气体在水中的亨利系数H 值很大,说明该气体为 易溶 气体。

25. 在吸收过程中,K Y 和k y 是以 气相组成以摩尔比表示的气相总推动力(Y -Y *) 和 气相组成以

摩尔分率表示的气膜推动力 (y-y i ) 为推动力的吸收系数,它们的单位是 1(无单位) 。

26. 若总吸收系数和分吸收系数间的关系可表示为L G G Hk k K 111+=,其中G k 1表示 气膜阻力 ,

当 L Hk 1 项可忽略时,表示该过程为气膜控制。

27. 在1atm 、20℃下某低浓度气体被清水吸收,若气膜吸收系数)(atm h m kmol k G

../1.02=,液膜吸收系数为)(32/../25.0m kmol h m kmol k L =,溶质的溶解度系数)(atm m kmol H ./1503=,则该溶质为 易溶 气体,气相总吸收系数=Y K 0.09973 )(

h m kmol ./2。 )../(09973.0111

2atm h m kmol Hk k K L g G =+= G Y PK K ≈

28. 一般而言,两组分A 、B 的等摩尔相互扩散体现在 精馏 单元操作中,而组分A 在B 中单向扩

散体现在 吸收 单元操作中。

29. 在吸收过程中,若降低吸收剂用量,对气膜控制体系,体积吸收总系数αY K 值将 不变 ,对液

膜控制物系,体积吸收总系数αY K 值将 减小 。

30. 双膜理论是将整个相际传质过程简化为 经由两个流体停滞膜层的分子扩散 。

31. 吸收塔的操作线方程和操作线是通过 物料衡算 得到的,它们与 系统平衡关系 、操作条件 和 设

备结构形式 等无关。

32. 在吸收过程中,若减小吸收剂的用量,操作线的斜率 减小 ,吸收推动力 减小 。

33. 在吸收过程中,物系平衡关系可用mX Y =*表示,最小液气比的计算关系式

min )(V L =2121/X m Y Y Y --。

34. 某吸收过程,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溶质组分A ,混合气进塔组成为0.1,出塔组

成为0.02(均为摩尔比),已知吸收因数A 为1,若该吸收过程所需理论板数为4层,则需传质单元数为 4 。

*

2221*11211

Y Y Y Y Y Y Y Y N A T --=--== 402.002.01.0*22

121=-=--=?-=Y Y Y Y Y Y Y N m OG 三、计算题 1. 某吸收塔填料层高4m ,用水吸收尾气中的有害成分A 。在此情况下,测得的浓度如图所示。已知平

衡关系为Y=1.5X 。求1.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2.操作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多少倍?3.由于法定排放浓度规定y2.必须小于0.002,所以拟将填料层加高。若液气比不变,问填料层应加高多少?

(4)画出填料加高前后吸收操作线的示意图。

解:(1). 0204.002.0102.01=-=Y 004.0004.01004.02=-=Y 0081.0008

.01008.01=-=X 025.200081.0004.00204.02121=--=--=X X Y Y V L 741.0025

.25.1===L mV S ()()()()

()()00587.00004.00081.05.10204.0ln 0004.00081.05.10204.0ln *22*11*22*11=-?---?-=-----=?Y Y Y Y Y Y Y Y Y m 79.200587

.0004.00204.021=-=?-=

m OG Y Y Y N 或: ()()79.2741.00004.000204.0741.01ln 741.0111ln 11*22*21=?????

?+----=??????+----=S Y Y Y Y S S N OG m N Z H OG OG 73.179

.24=== (2).2*121min

X X Y Y V L --=??? ??

()()68.10

0081.005.10204.0212*1min =--÷=--=X X X X V L V L (3).002.0002

.01002.02=-=Y 0091.00025.2002.00204.02211=+-=+-=X V

L Y Y X ()()()()()()0039.00002.00091.05.10204.0ln 0002.00091.05.10204.0ln *22*1

1*22*11=-?---?-=-----=?Y Y Y Y Y Y Y Y Y m 71.40039

.0002.00204.021=-=?-=

m OG Y Y Y N 或: ()()71.4741.00002.000204.0741.01ln 741.0111ln 11*22*21=?????

?+----=??????+----=S Y Y Y Y S S N OG m N H Z OG OG 15.871.473.1=?=?='

m Z Z Z 15.4415.8=-=

-'=?

2. 在常压逆流填料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焦炉气中氨,焦炉气处理量为500标准m 3

/h ,进塔气体组成y 1 为0.0132(摩尔分率)。氨的回收率为0.99。水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焦炉气入塔温度为30℃,空塔气速为1.1m /s 。操作条件下平衡关系为Y * =1.2X (X ,Y 为摩尔比)。气相体积总吸收系数K Y a 为200 kmol /m 3.h ,试求:1.气相总传质单元数N OG ;2.填料层高度Z 。 解:()s kmol V /00612.00132.014

.223600500=-??=

()s m V s /1521.015.2733015.27301318.0136005003=+?-?=

第2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1. 在用水测定离心泵性能的实验中,当流量为26m 3/h 时,离心泵出口处压强表和入口处真空表的读数分别为152kPa 和24.7kPa ,轴功率为 2.45kW ,转速为2900r/min 。若真空表和压强表两测压口间的垂直距离为0.4m ,泵的进、出口管径相同,两测压口间管路流动阻力可忽略不计。试计算该泵的效率,并列出该效率下泵的性能。 [答:泵的效率为53.1%,其它性能略] 解:分别以真空表和压强表所在截面为1-1和2-2截面,在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8 .91000247001520004.01 2?++ =++ ?=g p p z H ρ(真空度)(表压)=18.4 m ()=???=ρ= η2450 4 18360026891000g ./.N QH 53.2% 4 . 用例2-2附图所示的管路系统测定离心泵的气蚀性能参数,则需在泵的吸入管路中安装调节阀门。适当调节泵的吸入和排出管路上两阀门的开度,可使吸入管阻力增大而流量保持不变。若离心泵的吸入管直径为100mm ,排出管直径为50mm ,孔板流量计孔口直径为35mm ,测的流量计压差计读数为0.85mHg ,吸入口真空表读数为550mmHg 时,离心泵恰发生气蚀现象。试求该流量下泵的允许气蚀余量和吸上真空度。已知水温为20℃,当地大气压为760mmHg 。 已知: mmHg 760p C 20t ,mmHg 550(m 85.0R ,035.0,05.0,1.001021=?======,真),p m d m d m d 求:NPSH 和' s H 解: 1)NPSH 可由下式得到: g p g u g p NPSH v ρρ-+=2211

仪器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及答案

红外吸收光谱法 一.填空题 1.一般将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类型分为伸缩振动和变形振动,前者又可分为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后者可分为面内剪式振动(δ)、面内摇摆振动(ρ) 和面外摇摆振动(ω)、面外扭曲振动(τ) 。2.红外光区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习惯上又将其分为三个区: 远红外区,中红外区和近红外区 ,其中中红外区的应用最广。 3.红外光谱法主要研究振动中有偶极矩变化的化合物,因此,除了单原子和同核分子等外,几乎所有的化合物在红外光区均有吸收。 4.在红外光谱中,将基团在振动过程中有偶极矩变化的称为红外活性 ,相反则 称为红外非活性的。一般来说,前者在红外光谱图上出现吸收峰。5.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光源主要有能斯特灯和硅碳棒。 6.基团一OH、一NH;==CH的一CH的伸缩振动频率范围分别出现在 3750—3000 cm-1, 3300—3000 cm-1, 3000—2700 cm-1。 7.基团一C≡C、一C≡N ;—C==O;一C=N,一C=C—的伸缩振动频率范围分别出现在 2400—2100 cm-1, 1900—1650 cm-1, 1650—1500 cm-1。 8.4000—1300 cm-1 区域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基团的特征吸收一般位于此范围,它是鉴最有价值的区域,称为官能团区;1300—600 cm-1 区域中,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不同,犹如人的指纹一样,故称为指纹区。 二、选择题 1.二氧化碳分子的平动、转动和振动自由度的数目分别(A) A. 3,2,4 B. 2,3,4 C. 3,4,2 D. 4,2,3 2.乙炔分子的平动、转动和振动自由度的数目分别为(C) A. 2,3,3 B. 3,2,8 C. 3,2,7 D. 2,3,7 4.下列数据中,哪一组数据所涉及的红外光谱区能够包括CH 3CH 2 COH的吸收 带?(D) A. 3000—2700cm-1,1675—1500cm-1,1475—1300cm一1。 B. 3300—3010cm-1,1675—1500cm-1, 1475—1300cm-1。 C. 3300—3010cm-1, 1900—1650cm-l,1000——650cm-1。 D. 3000—2700cm-1, 1900—1650cm-1, 1475——1300cm-1。 1900—1650cm-1为 C==O伸缩振动,3000—2700cm-1为饱和碳氢C—H伸缩振动(不饱和的其频率高于3000 cm-1),1475——1300cm-1为C—H变形振动(如—CH 3 约在1380—1460cm-1)。

第7章习题解答

习 题 7 7.1 图7.1所示为场效应管的转移特性,请分别说明场效应管各属于何种类型。说明它的开启电压th U (或夹断电压p U )约是多少。 GS GS (a) (b) (c) 图7.1 习题7.1图 解:(a) N 沟道 耗尽型FET U P =-3V ; (b) P 沟道 增强型FET U T =-4V ; (c) P 沟道 耗尽型FET U P =2V 。 7.2 图7.2所示为场效应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分别判断各场效应管属于何种类型(结型、绝缘栅型、增强型、耗尽型、N 沟道或P 沟道),说明它的夹断电压p U (或开启电压th U )为多少。 DS (a) DS (b) 图7.2 习题7.2图 解:(a) JFET P 沟道 U P =3V ;(b) 耗尽型 N 沟道FET U P =-1.0V 7.3 某MOSFET 的I DSS = 10mA 且U P = -8V 。(1) 此元件是P 沟道还是N 沟道?(2) 计算U GS = -3V 是的I D ;(3) 计算U GS = 3V 时的I D 。 解:(1) N 沟道;

(2) )mA (9.3)83 1(10)1(P GS DSS D =-?=- =U U I I (3) )mA (9.18)8 3 1(10)1(P GS DSS D =+?=-=U U I I 7.4 画出下列FET 的转移特性曲线。 (1) U P = -6V ,I DSS = 1mA 的MOSFET ; (2) U T = 8V ,K = 0.2mA/V 2的MOSFET 。 解: (1) /V (2) i D /V 7.5 试在具有四象限的直角坐标上分别画出各种类型场效应管的转移特性示意图,并标明各自的开启电压或夹断电压。 解: 7.6判断图7.6所示各电路是否有可能正常放大正弦信号。 解: (a) 能放大 (b) 不能放大,增强型不能用自给偏压 (c) 能放大 (d )不能放大,增强型不能用自给偏压,改为耗尽型管子,共漏1

第一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 思考题和习题 1 什么是物质波和它的统计解释? 2 如何理解合格波函数的基本条件? 3 如何理解态叠加原理? 4 测不准原理的根源是什么? 5 铝的逸出功是4.2eV ,用2000?的光照射时,问(a )产生的光电子动能是多少?(b)与其 相联系的德布罗依波波长是多少?(c)如果电子位置不确定量与德布罗依波波长相当,其动量不确定量如何? 6 波函数e -x (0≤x ≤∞)是否是合格波函数,它归一化了吗?如未归一化,求归一化常数。 7 一个量子数为n ,宽度为l 的一维势箱中的粒子,①在0~1/4 区域内的几率是多少?②n 取何值时几率最大?③当n →∞时,这个几率的极限是多少? 8 函数x l l x l l x π πψ2sin 22sin 23 )(+=是不是一维势箱中粒子的可能状态?如果是,其能量有无确定值?如果有,是多少?如果能量没有确定值,其平均值是多少? 9 在算符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exp, 错误!未定义书签。中,那些是线性算符? 10 下列函数, 那些是错误!未定义书签。的本征函数? 并求出相应的本征值。 (a) e imx (b) sin x (c) x 2+ y 2 (d) (a -x )e -x 11 有算符,?,?X X dx d D == 求D X X D ????-。 参考答案 1 象电子等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被称作物质波。物质波的波动性是和微粒行为的统计性联系在一起的。对大量粒子而言,衍射强度(即波的强度)大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数目就多,而衍射强度小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数目就少。对一个粒子而言,通过晶体到达底片的位置不能准确预测。若将相同速度的粒子,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多次相同的实验,一定会在衍射强度大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在衍射强度小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少。因此按照波恩物质波的统计解释,对于单个粒子,ψψ=ψ *2 代表粒子的几率密度,在时刻t ,空间q 点附近体积元τ d 内粒子的几率应为τd 2 ψ;在整个空间找到一个粒子的几率应为 12 =ψ ?τd 。 表示波函数具有归一性。 2 合格波函数的基本条件是单值,连续和平方可积。由于波函数2 ψ 代表概率密度的物理 意义,所以就要求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首先必须是单值的,因为只有当波函数ψ

第二章习题答案与解答

第二章习题及解答 1. 简述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1)分散性分布; (2)共享性与开放性; (3)数字化存储; (4)网络化传输。 2. 试比较全文搜索引擎、分类检索、元搜索引擎三种搜索引擎的不同之处。 全文搜索引擎是目前主流的搜索引擎,有计算机索引程序在互联网上自动检索网站网页,建立起数据库,收录网页较多,用户按搜索词进行检索,返回排序的结果。以谷歌、百度、必应等为代表。 分类检索,将人工搜集或用户提交的网站网页内容,将其网址分配到相关分类主题目录,形成分类树形结构索引。用户不需用关键词检索,只要根据网站提供的主题分类目录,层层点击进入,便可查到所需的网络信息资源。典型代表有Yahoo、新浪分类目录搜索、淘宝网的类目等。分类检索用于目标模糊、主题较宽泛、某专业网站或网页的查找,要求查准时选用; 元搜索引擎不是一种独立的搜索引擎,没有自己的计算机索引程序和索引数据库,是架构在许多其他搜索引擎之上的搜索引擎。在接受用户查询请求时,可以同时在其他多个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并将其他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经过处理后返回给用户。 3. 简述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搜索引擎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如下三个过程:首先,抓取,在互联网中发现、搜集网页信息;第二,建立索引,对信息进行提取和组织建立索引库;第三,搜索词处理和排序,由检索器根据用户输入的查询关键字,在索引库中快速检出文档,进行文档与查询的相关度评价,对将要输出的结果进行排序,并将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 4.简述常用的关键词高级检索功能。 常用的关键词高级检索功能应用包括:使用检索表达式搜索、使用高级搜索页、元词搜索。 使用检索表达式搜索分别有空格、双引号、使用加号、通配符、使用布尔检索等。 有时我们为了限制搜索范围、搜索时间、过滤关键字等,需要用到高级搜索页。 大多数搜索引擎都支持“元词”(metawords)功能。依据这类功能,用户把元词放在

红外光谱法习题[1]

第九章红外光谱法 基本要求:了解红外吸收光谱和吸收峰特征的表达, 掌握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影响吸收峰位置、峰数和强度的因素, 掌握主要的IR谱区域以及在这些区域里引起吸收的键振动的类型, 掌握常见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利用IR谱鉴别构造异构体并能够解析简单化合物的结构,了解红外 吸收光谱的实验技术,了解拉曼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重点:IR光谱产生的条件,影响吸收峰位置,峰数和强度的因素,常见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难点:键振动的类型,IR谱解析,FT-IR的原理和特点。 部分习题解答 1.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是什么?是否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为什么? 条件:(1)分子的振动或转动必须伴随偶极矩的变化;(2)红外辐射应具有能满足分子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红外辐射频率等于振动量子数差值和振动频率的乘积) 不是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只有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分子振动才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例如,同核双原子分子(O2、N2、Cl2)等的振动没有红外活性。 5. 计算CO2和H2O的分子振动自由度,它们分别有几种振动形式,在红外吸收光谱中能看到几个吸收普带?数目是否相符?为什么? CO2:线性分子振动自由度3N-5=3*3-5=4 四种振动形式两个吸收带数目不符对称伸缩振动无偶极矩变化,无红外活性,无吸收峰;面内弯曲和面外弯曲振动简并,只显示一个吸收峰。 H2O:非线性分子振动自由度3N-6=3*3-6=3 三种振动形式三个吸收带数目相符 6.判断正误。 (1)对(2)错(3)错(4)对(5)错(6)错 7、下列同分异构体将出现哪些不同的特征吸收带? (1)CH3 CO2H CO2CH3 (2)C2H3COCH3CH3CH2CH2CHO (3) 解:(1)CH3——COH 在3300~2500cm-1处有v O—H, 其v C=O位于1746~1700cm-1 COCH3无v OH吸收,其v C=O位于1750~1735cm-1(2)C2H5CCH3其v C=O位于1720~1715cm-1 CH3CH2CH2CH 其2820cm-1及2720cm-1有醛基费米共振双峰。 O O O

高等数学第七章测试题答案.doc

第七章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 20 分) 1、 xy x 2 y 2 x 3 y x 5 是 3 阶微分方程; 2、与积分方程 y x y f ( x, y) f ( x, y)dx 等价的微分方程初值问题是 ; x 0 y x x 0 、已知微分方程 y 2y y 0 ,则函数 y 2 x 不是 (填“是”或“不 3 x e 是”)该微分方程的解; 4 、设 y 1 和 y 2 是二阶齐次线性方程 y p( x) y q( x) y 0 的两个特解, C 1 , C 2 为任意常数,则 y C 1 y 1 C 2 y 2 一定是该方程的 解 (填“通解”或“解” ); 、已知 y 1、 y x 、 y 2 5 x 是某二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三个解,则该 方程的通解为: y C 1 ( x 2 1) C 2 ( x 1) 1; 、方程 y 4 y 5y 0的通解为 y 2 x ( C 1 cos x C 2 sin ) . 6 e x 7、微分方程 y 4 y cosx 的特解可设为 y * A cosx B sin x ; 8、以 x 1 x 2 2为特征值的阶数最低的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是: y 4 y 4 y 0 ; 9、微分方程 y y e x 1 的特解 y * 形式为: y axe x b ; 10、微分方程 y y 4 y 4 y 0 的通解: C 1e x C 2 cos2x C 2 sin 2x 。 二、( 10 分)求 y y x 的通解 . x 解:由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公式 1 1 y e dx e x xdx C) , x ( 1 ( x 2dx C ) 1 x 2 C x 3 x 三、( 10 分)求解初值问题 y xy 0, y(0) 2 .

第一章测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测试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一个数组元素a[i]与____A____的表示等价。 A、*(a+i) B、a+i C、*a+i D、&a+i 2.下面程序段的时间复杂度为____C________。 for(int i=0; i

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将大小为100N的力 F沿x、y方向分解,若F在x 轴上的投影为86.6N,而沿x方向的分力的大小为115.47N, 则F在y轴上的投影为 1 。 ① 0;② 50N;③ 70.7N;④ 86.6N;⑤ 100N。 2.已知力F的大小为F=100N,若将F沿图示x、y 方向分解,则x向分力的大小为 3 N,y向分力的大 小为 2 N。 ① 86.6;② 70.0;③ 136.6;④ 25.9;⑤ 96.6; 3.已知杆AB长2m,C是其中点。分别受图示四个力系 作用,则 3 和 4 是等效力系。 ①图(a)所示的力系;②图(b)所示的力系; ③图(c)所示的力系;④图(d)所示的力系。 4.某平面任意力系向O点简化,得到如图所示的一个力 R 和一个力偶矩为Mo的力偶,则该力系的最后合成结果为 3 。 ①作用在O点的一个合力; ②合力偶; ③作用在O点左边某点的一个合力; ④作用在O点右边某点的一个合力。 5.图示三铰刚架受力F作用,则A支座反力的大小 为 2 ,B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2 。 ① F/2;② F/2;③ F; ④2F;⑤ 2F。 6.图示结构受力P作用,杆重不计,则A支座约束力的大 小为 2 。 ① P/2;②3/ 3P;③ P;④ O。

7.曲杆重不计,其上作用一力偶矩为M 的力偶,则图(a )中B 点的反力比图(b )中的反力 2 。 ① 大;② 小 ;③ 相同。 8.平面系统受力偶矩为M=10KN.m 的力偶作用。当力偶M 作用于AC 杆时,A 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4 ,B 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4 ;当 力偶M 作用于BC 杆时,A 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2 ,B 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2 。 ① 4KN ;② 5KN ; ③ 8KN ;④ 10KN 。 9.汇交于O 点的平面汇交力系,其平衡方程式可表示为二 力矩形式。即0)(,0)(=∑=∑i B i A m m F F ,但必须 2 。 ① A 、B 两点中有一点与O 点重合; ② 点O 不在A 、B 两点的连线上; ③ 点O 应在A 、B 两点的连线上; ④ 不存在二力矩形式,∑X=0,∑Y=0是唯一的。 10.图示两个作用在三角板上的平面汇交力系(图(a )汇交于三角形板中心,图(b )汇交于三角形板底边中点)。如果各力大小均不等于零,则 图(a )所示力系 1 , 图(b )所示力系 2 。 ① 可能平衡;② 一定不平衡; ③ 一定平衡;④不能确定。

红外吸收光谱法试题和答案解析

红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题 1. CH 3—CH 3的哪种振动形式是非红外活性的(1) (1)υC-C (2)υC-H (3)δasCH (4)δsCH 2. 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 -1和1736 cm -1处出现两个吸收峰.这是因 为(3) (1)诱导效应 (2)共轭效应 (3)费米共振 (4)空间位阻 3.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4) (1)玻璃 (2)石英 (3)红宝石 (4)卤化物晶体 4. 预测H 2S 分子的基频峰数为(2) ~ (1)4 (2)3 (3)2 (4)1 5. 下列官能团在红外光谱中吸收峰频率最高的是(4) (1) (2)—C ≡C — (3) (4)—O —H 二、解答及解析题 1. 把质量相同的球相连接到两个不同的弹簧上。弹簧B 的力常数是弹簧A 的力常数的两倍.每个球从静止位置伸长1cm.哪一个体系有较大的势能。 答:M h hv E k 2π= = ;所以B 体系有较大的势能。 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答: 红外 \ 紫外 基本原理 当物质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能.能引起分子振动和转动的能及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一般在中红外区.称为红外光谱 当物质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能.分子外层电子或分子轨道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产生的吸收光谱一般在紫外-可见光区。 仪器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相同: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都是分子吸收光谱。 不同:紫外光谱是由外层电子跃迁引起的。电子能级间隔一般约为1~20eV; 而红外光谱是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引起的.同时伴随转动能级跃迁.一般振动能级间隔约为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2015年9月)

第七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更具体和详尽( ) B.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向往更真挚和热烈( ) C.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更具有号召力( ) D.马克思主义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展望未来(√)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 5.共产主义的生产资料将实现:() A.社会直接占有(√) B.国家所有( ) C.集体所有( ) D.个人所有( )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

2.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4.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这是因为:()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三.判断题 1.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将会消亡,也不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管理机构。 A.正确() B.错误(√) 2.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A.正确() B.错误(√) 3.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 A.正确(√) B.错误() 4.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A.正确(√) B.错误() 5.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A.正确(√) B.错误() 6.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A.正确() B.错误(√)

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2章程序控制结构 2.1 选择题 1.已知int i=0, x=1, y=0;,在下列选项中,使i的值变成1的语句是( C )。 (A)if( x&&y ) i++; (B)if( x==y ) i++; (C)if( x||y ) i++; (D)if( !x ) i++; 2.设有函数关系为y= 10 00 10 x x x -< ? ? = ? ?> ? ,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上述关系的是( C )。 (A)y = 1; (B)y = -1; if( x >= 0 ) if( x != 0 ) if( x == 0 ) y = 0; if( x > 0 ) y = 1; else y = -1; else y = 0 (C)if( x <= 0 ) (D)y = -1; if( x < 0 ) y = -1; if( x <= 0 ) else y = 0; if( x < 0 ) y = -1; else y = 1; else y = 0; 3.假设i=2,执行下列语句后i的值为(B )。 switch( i ) { case 1 : i ++; case 2 : i --; case 3 : ++ i; break; case 4 : -- i; default : i ++; } (A)1 (B)2 (C)3 (D)4 4.已知int i=0,x=0;,在下面while语句执行时循环次数为(D )。 while( !x && i< 3 ) { x++; i++; } (A)4 (B)3 (C)2 (D)1 5.已知int i=3;,在下面do_while 语句执行时的循环次数为(B )。 do{ i--; cout<=0 ); (C)int a=5; while( a ) { a--; };

第7章习题答案

第7章习题答案 1.通常8031给用户提供的I/O口有哪几个?为什么? 答案: MCS-51系列单片机虽然有4个8位I/O口P0、P1、P2、P3,但4个I/O口实际应用时,并不能全部留给用户作系统的I/O口。因为当单片机在外部扩展了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时,就要用P0和P2口作为地址/数据总线,而留给用户使用的I/O口只有P1口和一部分P3口。 2.在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外接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的地址空间允许重叠而不会发生冲突,为什么?外部I/O接口地址是否允许与存储器地址重叠?为什么? 答案: 因为单片机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与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包括外部I/O口)时,会分别产生PSEN与RD/WR两类不同的控制信号,因此外接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的地址空间允许重叠而不会发生冲突。 外部扩展I/O口占用数据存储器地址空间,与外部数据存储器统一编址,单片机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的指令来访问外部扩展I/O口。因此外部I/O接口地址是否允许与程序存储器地址重叠不允许与数据数据存储器地址重叠。 3.外部存储器的片选方式有几种?各有哪些特点? 答案: 外部存储器的片选方式有线选法和译码法两种。线选法的特点是连接简单,不必专门设计逻辑电路,但是各个扩展芯片占有的空间地址不连续,因而地址空间利用率低。适用于扩展地址空间容量不太大的场合。译码法的特点是在P2口未被扩展芯片地址线占用的地址总线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比线选法扩展更多的芯片,而且可以使各个扩展芯片占有的空间地址连续,因而适用于扩展芯片数量多、地址空间容量大的复杂系统。 4.简述MCS-51单片机CPU访问外部扩展程序存储器的过程。 答案: P0口作为地址/数据复用的双向三态总线,用于输出程序存储器的低8位地址或输入指令,P2口具有输出锁存功能,用于输出程序存储器的高8位地址。当ALE有效(高电平)时,高8位地址从P2口输出,低8位地址从P0口输出,在ALE的下降沿把P0口输出的低8位地址锁存起来,然后在PSEN有效(低电平)期间,选通外部程序存储器,将相应单元的数据送到P0口,CPU在PSEN上升沿完成对P0口数据的采样。 5.简述MCS-51单片机CPU访问外部扩展数据存储器的过程。 答案: 第一个机器周期是从外部程序存储器读取MOVX指令操作码,第二个机器周期才是执行MOVX指令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在该周期中,若是读操作,则RD信号有效(低电平),P0口变为输入方式,被地址信号选通的外部RAM某个单元中的数据通过P0口输入CPU;若是写操作,则WR信号有效(低电平),P0口变为输出方式,CPU内部数据通过P0口写入地址信号选通的外部RAM的某个单元中。 6.现要求为8031扩展2片2732作为外部程序存储器,试画出电路图,并指出各芯片的地址范围。 答案: 电路图如下:

第一章习题答案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复习题 1.什么是传感器?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解: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的精确度把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便于应用的某种物理量的测量装置,能完成检测任务;传感器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组成。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物理量;转换元件把敏感元件的输出作为它的输入,转换成电路参量;上述电路参数接入基本转换电路,便可转换成电量输出。2.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解:(1)开发新的敏感、传感材料:在发现力、热、光、磁、气体等物理量都会使半导体硅材料的性能改变,从而制成力敏、热敏、光敏、磁敏和气敏等敏感元件后,寻找发现具有新原理、新效应的敏感元件和传感元件。 (2)开发研制新型传感器及组成新型测试系统 ①MEMS技术要求研制微型传感器。如用于微型侦察机的CCD传感器、用于管道爬壁机器人的力敏、视觉传感器。 ②研制仿生传感器 ③研制海洋探测用传感器 ④研制成分分析用传感器 ⑤研制微弱信号检测传感器 (3)研究新一代的智能化传感器及测试系统:如电子血压计,智能水、电、煤气、热量表。它们的特点是传感器与微型计算机有机结合,构成智能传感器。系统功能最大程度地用软件实现。 (4)传感器发展集成化:固体功能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和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传感器集成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5)多功能与多参数传感器的研究:如同时检测压力、温度和液位的传感器已逐步走向市场。 3.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反映了传感器的什么关系?静态参数有哪些?各种参数代表什么意义?动态参数有那些?应如何选择? 解:在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中,要对各种各样的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就要求传感器能感受被测非电量的变化并将其不失真地变换成相应的电量,这取决于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即输出—输入特性。衡量静态特性的重要指标是线性度、灵敏度,迟滞和重复性等。 1)传感器的线性度是指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数量关系的线性程度; 2)传感器的灵敏度S是指传感器的输出量增量Δy与引起输出量增量Δy的输入量增量Δx 的比值; 3)传感器的迟滞是指传感器在正(输入量增大)反(输入量减小)行程期间其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2章习题 2-3 同时掷两个正常的骰子,也就是各面呈现的概率都是l/6,求: (1) “3和5同时出现”事件的自信息量; (2)“两个1同时出现”事件的自信息量; (3)两个点数的各种组合(无序对)的熵或平均信息量; (4) 两个点数之和(即 2,3,…,12构成的子集)的熵; (5)两个点数中至少有一个是1的自信息。 解:(1)P (3、5或5、3)=P (3、5)+P (5、3)=1/18 I =log2(18)= 4.1699bit 。 (2)P (1、1)=l/36。I =log2(36)=5.1699bit 。 (3)相同点出现时(11、22、33、44、55、66)有6种,概率1/36。 不同点出现时有15种,概率1/18。 H (i ,j )=6*1/36*log 2(36)+15*1/18*log 2(18)=4.3366bit/事件。 =3.2744bit/事件。 (5)P (1、1or1、j or i 、1)=1/36+5/36+5/36=11/36。 I =log2(36/11)=1.7105bit/ 2-5 居住某地区的女孩中有25%是大学生,在女大学生中有75%身高为1.6m 以 上,而女孩中身高1.6m 以上的占总数一半。假如得知“身高1.6m 以上的某女孩是大学 生”的消息,问获得多少信息量?、 解:P (女大学生)=1/4;P (身高>1.6m / 女大学生)=3/4;P (身高>1.6m )=1/2; P (女大学生 / 身高>1.6m )=P (身高>1.6m 、女大学生)/P (身高>1.6m ) =3/4*1/4*2=3/8 I =log2(8/3)=1.4150bit 。 2-7两个实验123{,,}X x x x =和123{,,}Y y y y =,联合概率()i j ij p x y p =为 1112132122 2331 32 337/241/2401/241/41/2401/247/24p p p p p p p p p ???? ????=???????????? (1)如果有人告诉你X 和Y 的实验结果,你得到的平均信息量是多少? (2)如果有人告诉你Y 的实验结果,你得到的平均信息量是多少? (3)在已知Y 的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告诉你X 的实验结果,你得到的平均信息量是多少?

第7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7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7.1 命名下列化合物。 OH OH O C H 3CH 3 Ph CHCH 2CH 2CH 3OH C 2H 5OCH 2CH 2O C 2H 5 (7) (8) (9)(10) CH 3OH NO 2 O CH 2OH CH 3O CH 2CH 3 CH 3 CH 3 H O H O CH 3(11) (12) (13) (14) 解:(1) 4-丙基-4-庚醇 (2) 2-甲基-3-戊炔-2-醇 (3) 3-氯-2-溴-1-丁醇 (4) (E )-2,3-二甲基-4-溴-2-戊烯-1-醇 (5) (2R ,3R )-3-甲基-4-戊烯-2-醇 (6) (E )-2-丁烯-1,4-二醇 (7) 4-环戊烯-1,3-二醇 (8) 3-甲基-5-甲氧基苯酚 (9) 1-苯基-1-丁醇 (10) 乙二醇二乙醚 (11) 2-硝基-1-萘酚 (12) 4-甲氧基环己基甲醇 (13) 1,2-环氧丁烷 (14) (2S ,3R )-2,3-二甲氧基丁烷

7.2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 (1) 3,3-二甲基环戊醇 (2) 肉桂醇 (3) 环戊基叔丁基醚 (4) 3-环己烯基异丙基醚 (5) 顺-1,2-环己二醇 (6) 2,3-二巯基-1-丙醇 (7) 4-丁基-1,3-苯二酚 (8) 二苯并-18-冠-6 解: CH CH CH 2OH OH C H 3C H 3(1) (2) O O C(CH 3)3 CH(CH 3)2 (3) (4) SH SH CH 2CH CHOH (5) (6) OH OH C(CH 3)3 O O O O O (7) (8) 7.3 将下列化合物按沸点降低的顺序排列成序。 (1)丙三醇,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乙二醇单甲醚 (2)3-己醇,正己醇,正辛醇,2-甲基-2-戊醇 解:(1)丙三醇>乙二醇>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二甲醚 (2)正辛醇>正己醇>3-己醇>2-甲基-2-戊醇 7.4 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与卢卡斯试剂作用的速率快慢排列成序。 (1)1-丁醇,2-丁烯-1-醇,3-丁烯-2-醇,2-丁醇 (2)叔丁醇,正丁醇,环己醇 (3)对甲氧基苄醇,对硝基苄醇,苄醇 解:(1)3-丁烯-2-醇>2-丁烯-1-醇>2-丁醇>1-丁醇 (2)叔丁醇>环己醇>正丁醇

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一、综合选择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方式() 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D.物质资料生产() 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生活资料() D.科学技术() 3.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B.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 C.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 D.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研究()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 A.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C.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 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C.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 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关系包括: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革() B.社会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自身发展规律() 7.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下列环节: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以下简单要素: A.人的劳动()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态度() 二、名词解释 1. 劳动对象 2.劳动资料 3. 生产关系 4. 生产方式 5 经济规律 三、分析判断 1.生产资料与劳动资料都是物质资料,因此,二者没有什么区别。 2.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二者没有什么区别。 3.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 4.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必然要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解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 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答案(第一章) 一、综合选择 1.A 2.A 3.A 4.C 5.AD 6.AC 7.ABCD 8.ABC 二、名词解释

第二章文字试题及答案-精品

第二章文字试题及答案-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方案、台阶、方法、空间、传统、认识、问题、系统、继续、现代、良好、公开、保持、统一、发展、建立、制定、发现、掌握、了解、规律、特点、位置、稳定、精神、基础、需要、职能、体系、负担、能力、方式、作用、标准、结构、方针、水平、任务、反映、关系、分析、简化、逐步、形成、推广、满足、纠正、推行、帮助、发挥、教育、调整、方向、促进、扩大、改革、实现、提高、规范、关心、规范化、复杂性 一、填空题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_____,是人类最重要的_____。人类有了文字,就空破了语言在______上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_______。 2、文字是在______的基础上产生,依附于______而存在的,不记录______的任何图形、符号都不是文字。 3、汉字是记录汉语的______,它是______的结合体,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______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4、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_______的文字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_______年前。距今有______年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5、文字是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的需要,在原始的图画记事的基础上,人们______创造出来的,我国历史上流传的汉字是_______一个人创造出的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6、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文字,一类是______文字。汉字是_______体系的文字。由于现行汉字一般是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的,所以又被称为是______文字。 7、现行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如果按照构成形声字的偏旁的作用来划分,现行汉字可以称为______文字。 8、汉字对邻国的文字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_______等国过去都借用过汉字记录自己民族的语言,至今,______等国家还在使用汉字。 9、联合国把我国的规范汉字作为工作用的_______种文字之一,汉字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汉字产生以来,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出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以及______、______等字体。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________。

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与答案解析

六、红外吸收光谱法(193题) 一、选择题 ( 共61题 ) 1. 2 分 (1009) 在红外光谱分析中,用 KBr制作为试样池,这是因为: ( ) (1) KBr 晶体在 4000~400cm-1范围内不会散射红外光 (2) KBr 在 4000~400 cm-1范围内有良好的红外光吸收特性 (3) KBr 在 4000~400 cm-1范围内无红外光吸收 (4) 在 4000~400 cm-1范围内,KBr 对红外无反射 2. 2 分 (1022) 下面给出的是某物质的红外光谱(如图),已知可能为结构Ⅰ、Ⅱ或Ⅲ,试问哪 一结构与光谱是一致的?为什么? ( ) 3. 2 分 (1023) 下面给出某物质的部分红外光谱(如图),已知结构Ⅰ、Ⅱ或Ⅲ,试问哪一结构 与光谱是一致的,为什么? 4. 2 分 (1068) 一化合物出现下面的红外吸收谱图,可能具有结构Ⅰ、Ⅱ、Ⅲ或Ⅳ,哪一结构与 光谱最近于一致? 5. 2 分 (1072) 1072 羰基化合物中, C = O 伸缩振动 频率出现最低者为 ( ) (1) I (2) II (3) III (4) IV 6. 2 分 (1075)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色散元件的材料为 ( ) (1) 玻璃 (2) 石英 (3) 卤化物晶体 (4) 有机玻璃 7. 2 分 (1088) 并不是所有的分子振动形式其相应的红外谱带都能被观察到,这是因为 ( ) (1) 分子既有振动运动,又有转动运动,太复杂 (2) 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是简并的 (3) 因为分子中有 C、H、O 以外的原子存在 (4) 分子某些振动能量相互抵消了 8. 2 分 (1097) 下列四组数据中,哪一组数据所涉及的红外光谱区能够包括CH3- CH2-CH = O的吸收带( ) 9. 2 分 (1104) 请回答下列化合物中哪个吸收峰的频率最高? ( ) 10. 2 分 (1114) 在下列不同溶剂中,测定羧酸的红外光谱时,C=O 伸缩振动频率出现最高者为( ) (1) 气体 (2) 正构烷烃 (3) 乙醚 (4) 乙醇 11. 2 分 (1179) 水分子有几个红外谱带,波数最高的谱带对应于何种振动 ? ( ) (1) 2 个,不对称伸缩 (2) 4 个,弯曲 (3) 3 个,不对称伸缩 (4) 2 个,对称伸缩 12. 2 分 (1180) CO2的如下振动中,何种属于非红外活性振动 ? ( ) (1) ←→ (2) →←→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