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三章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三章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三章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3、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5、下列哪一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C )

A、教育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B、教育始终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C、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

D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6、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B )

A、自主性

B、长期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7、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遗传素质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8、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发展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白板说

9、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C )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10、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B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平衡论

11、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 D )观点。

A、内发论

B、白板说

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2、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3、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 )。

A、个别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4、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遗传

B、成熟

C、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5、“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 B )。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幼儿期

16、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B )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幼儿期

17、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C )。

A、洛克

B、华生

C、柏拉图

D、施泰伦

18、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D )。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19、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B )。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

D、自然环境

20、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B )。

A、积极的过程

B、能动的过程

C、被动的过程

D、主动的过程

21、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因素

22、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 C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B )

A、系统性

B、能动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2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墨子

25、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C )

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皮亚杰

26、中国“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27、提出“白板说”的是( B )

A、华生

B、洛克

C、卢梭

D、格塞尔

28、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A )

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词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9、“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30、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差异性

31、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 B )

A、条件

B、关键

C、重要补充

D、唯一因素

3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 C )

A、预见性

B、目的性

C、创造性

D、选择性

33、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C )能力为标志。

A、创造

B、学习

C、生殖

D、思考

34、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D )提出来的。

A、互补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35、“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

A、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36、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B )

A、成熟

B、遗传素质

C、环境

D、教育

3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B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38、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育

39、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C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40、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 )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4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C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42、“人是唯一需要受教育的动物”,这是( C )的言论。

A、卢梭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图

43、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C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4、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 A )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A、威尔逊

B、格塞尔

C、华生

D、洛克

45、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的作用是( C )

A、可能性

B、影响作用

C、决定作用

D、外在作用

46、“性善论”、“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是( A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辐合论

47、衡量人类活动标准的最主要的三个尺度是( D )

A、政治、思想、道德

B、知、情、意

C、人生观、世界观、伦理观

D、真、善、美

48、“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C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49、“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特点提出的( C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

D、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50、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5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2、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C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53、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要实现( C)

A、生产力的发展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人的发展

D、文化的发展

54、下列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人是( C )

A、荀子

B、洛克

C、孟子

D、华生

55、下列认为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教育者是( D )

A、威尔逊

B、格塞尔

C、弗洛伊德

D、华生

56、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高到低、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是个体身心发展的(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57、格塞尔所做的双生子爬楼梯的试验,证明儿童的发展受到以下哪种因素的影响( D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成熟

58、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D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人的主观能动性

59、人的主观能动性最高层次的活动是( D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60、孟子的“性善论”从教育对人的地位提升的角度讲是(B )

A、发现人的价值

B、发掘人的潜能

C、发挥人的力量

D、发展人的个性

61、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D)

A、发现人的价值

B、发掘人的潜能

C、发挥人的力量

D、发展人的个性

62、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是( A )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格塞尔

D、华生

63、下列不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方法是( B )

A、发挥求异思维

B、培养内敛思维品质

C、鼓励想象

D、改善知识结构

64、创新思维最本质的特点是( A )

A、灵感和求异思维

B、求同思维

C、逻辑思维

D、定向思维

65、提出道德的教育必须走在性成熟之前这一主张的是( B )

A、马卡连柯

B、苏霍姆林斯基

C、科尔伯格

D、皮亚杰

66、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是( D )

A、良好的情绪

B、强烈的好奇心

C、健康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D、正确的人生观

67、自我意识发展趋向于成熟阶段是( B )

A、初中生

B、高中生

C、大学生

D、成人期

68、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A )

A、基因复制

B、自然本能

C、种群回归

D、直接环境

6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 B )

A、内发论观点

B、外铄论观点

C、需要论观点

D、实质论观点

70、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 A )

A、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理想目标

71、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B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综合论的观点

72、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

A、环境因素

B、社会条件

C、主观努力

D、成熟机制

73、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 A )

A、提供物质前提

B、预定发展进程

C、决定发展方向

D、提供发挥动因

74、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 B )

A、个性差异

B、年龄特征

C、关键年龄

D、心理特征

75、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A )

A、关键期

B、机能期

C、发展期

D、差异期

76、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B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77、“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B )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家庭教育

7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考试用书

79、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C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可能性

D、方向性

80、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D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81、儿童身心发展的( A )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82、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B )。

A、遗传素质

B、教育

C、环境

D、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83、心理断乳期是指( C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84、危险期主要指( C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85、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来说,遗传素质对他的身心发展( A )

A、不起决定作用

B、起导向作用

C、起决定作用

D、起一般作用

86、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B )

A、儿童中心说

B、遗传决定论

C、环境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

87、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 C )

A、预见性

B、目的性

C、创造性

D、选择性

88、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 D )

A、生长

B、发展

C、成长

D、成熟

89、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D )

A、教育

B、社会环境

C、遗传

D、个体主观能动性

90、“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C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9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 D )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C、促进文化的发展

D、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92、美国心理学家( C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A、威尔逊

B、孟子

C、格塞尔

D、弗洛伊德

9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D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

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A、威尔逊

B、孟子

C、格塞尔

D、弗洛伊德

94、( C )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的支配”。

A、威尔逊

B、孟子

C、格塞尔

D、弗洛伊德

95、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 C )认为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孟子

96、肌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7、前苏联心理学家( A )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A、维果茨基

B、马卡连柯

C、凯洛夫

D、蒙台梭利

98、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 C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家庭活动

99、13、14~16、17岁属于人生的(B )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100、美国心理学家( A )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格塞尔

D、威尔逊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的观点有( ACD )

A、内发论

B、成熟机制

C、多因素交互作用论

D、外铄论

E、平衡理论

2、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活动构成,包括( ABE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精神活动

D、思维活动

E、社会实践活动

3、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的观点的人物有( BCD )

A、孟子

B、荀子

C、华生

D、洛克

E、威尔逊

4、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ABCD )

A、身体状况的剧变

B、内心世界的发展

C、自我意识的觉醒

D、独立精神的加强

E、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5、对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说法的有( ABCE )

A、环境对个体发展有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

B、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C、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条件

D、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E、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6、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ABCD )

A、个体的器官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B、人的先天素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

C、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为一定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D、成熟在高级心理活动中起到作用

E、成熟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条件

7、以下属于个体差异性的是( ACDE )

A、男女性别差异

B、幼儿与少年的差异

C、同年龄人群内部差异

D、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的差异

E、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8、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 ABCD )

A、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

B、加速个体发展

C、具有延时价值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E、学校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9、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ABCDE )

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

B、使人认识并发挥自身潜能

C、发展人的精神力量

D、形成人格

E、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

10、皮亚杰将个体的认识发展划分的阶段包括( ABCD )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E、抽象运算阶段

11、主张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的教育者是( BDE )

A、孟子

B、荀子

C、弗洛伊德

D、洛克

E、华生

12、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是( DE)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成熟

D、个人的学习态度

E、人的主观能动性

13、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 ABCDE )

A、对人的潜能的信任

B、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C、对人性的了解

D、重视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价值

E、重视主体的自我意识

1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做到( AB )

A、面向全体学生

B、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

C、抓住关键期

D、做好阶段间的过渡

E、提出高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要求

15、格塞尔的行为发展量表所指的四个领域是( ABCD )

A、运动

B、适应

C、语言

D、个人——社会交往

E、思维

16、社会环境包括(acBDE )

A、物质条件

B、社会关系

C、社会意识形态

D、文化

E、经济

17、教育应以人为本,下列选项中反映这一要求的是( ABD CE )

A、尊重个体的尊严

B、培养个体的批判意识

C、教师身体力行

D、鼓励学生肯定自己

E、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18、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 ABCDE )

A、遗传素质

B、成熟

C、环境

D、学校教育

E、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9、发生认识揭示的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有( ABCD )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E、命题运算阶段

20、中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重要的是( ABC )

A、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B、引导学生的控制力

C、培养健全的人格

D、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E、重视家校联系

21、少年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A BCD )

A、体型巨变

B、身体机能迅速健全

C、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人

D、性开始成熟

E、骨化过程完成

22、青年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ABC )

A、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发展速度进入相对平稳阶段

B、性机能的发育基本成熟

C、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善

D、第二性征出现

E、体型巨变

23、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BCDE )

A、认识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

B、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于成熟

C、自我意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

D、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慕

E、热烈追求理想,开始探索人生意义

24、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有( BD )

A、洛克

B、华生

C、格塞尔

D、康德

E、高尔登

25、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ABCDE )

A、主体活动的创造性

B、主体活动的计划性

C、主体活动的预见性

D、主体活动的目的性

E、主体活动的选择性

26、人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表现为( CDE )

A、个性包括共性

B、个性排斥共性

C、个性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D、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E、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27、身体的发展包括( BC )

A、个性特征的发展

B、体质的增强

C、肌体的正常发育

D、社会性的发展

E、成熟程度

28、人的心理成熟的表现为( ACE )

A、独立思考能力形成

B、性机能成熟

C、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形成

D、身体发育正常

E、个性形成

29、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BCD )

A、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同

B、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同

C、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D、不同儿童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E、不同时代儿童成熟年龄不同

30、下列哪些现象属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AEC )

A、盲人一般听觉灵敏

B、早慧的儿童常常晚年平常

C、失去双手的人可以用口来写字

D、数学成绩好的儿童语文成绩却很差

E、坚强的意志能帮助人战胜肢体残缺

31、环境决定论的典型代表是( AB )

A、洛克

B、华生

C、格塞尔

D、高尔登

E、孟禄

3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峰期是( AD )

A、新生儿期

B、幼儿期

C、儿童期

D、青春期

E、成年期

3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ABCDE )

A、遗传素质

B、成熟

C、环境

D、学校教育

E、个体实践活动

3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ABCDE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E、个别差异性

3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 ABCD )

A、规范发展方向

B、加速个体发展

C、具有延时发展价值

D、开发特殊才

E、对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36、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 AB )

A、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B、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C、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创新性

D、个体身心发展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E、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7、下列人物中持内发论的观点的是( AC )

A、孟子

B、荀子

C、弗洛伊德

D、洛克

E、华生

38、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表现为( AB )

A、男女性别的差异

B、身心的所有构成

C、不同个体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倾向上

D、知识结构上

E、认知水平的差异

39、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BCD )

A、个体的器官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B、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

C、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D、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E、人的先天素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

40、按照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分为( AB )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大环境

D、小环境

E、人文环境

4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层次包括( BCD )

A、学校活动

B、生理活动

C、心理活动

D、社会活动

E、家庭活动

42、人的力量包括( AE )

A、身体力量

B、社会力量

C、家庭力量

D、网络力量

E、精神力量

43、人的根本力量在于精神力量,因为( ABC )

A、创造和使用工具,增强生存能力

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满足人的需要

C、认识自己和改善自己,发展和完善人自身

D、每个人都有自己潜能

E、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的人格

44、青年期的生理发展特征有( ABC )

A、身体发育基本成熟

B、性机能的发育基本成熟

C、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善

D、认识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

E、自我意识发展逐步趋于成熟

45、中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有(ABCDE )

A、重视人生观教育

B、重视安全教育

C、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

D、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E、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6、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 ABCD )

A、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B、情感和意志的不断发展

C、自我意识觉醒

D、独立精神加强

E、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慕

47、少年期的生理发展特点有( ABCE )

A、体型巨变

B、性开始成熟

C、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人

D、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慕

E、

身体机能迅速健全

三、判断题

1、人的身心发展只需学校教育而无需社会实践。( N )

2、外铄论者一般不注重教育的价值。( N )

3、一个遗传素质优良的儿童一定会转变为知识和才干优异的人才。( N )

4、我们既要注重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更要注重小环境的影响。( Y )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是无条件的。( N )

6、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向的任务可形象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Y )

7、洛克的“白板说”是内引论的典型代表。( N )

8、在教育教学中只要做到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截然分开,就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N )

9、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Y )

10、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Y )

11、遗传素质能使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N )

12、面对人的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教育是无能为力的。( N )

13、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小环境的作用更直接,所以教育者应更注意小环境。( Y )

14、如果个体对环境保持积极态度,就会克服环境中的消极阻力,扩大发展空间。(Y )

15、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零星的、无计划的、没有系统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Y )

16、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 Y)

17、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条件的。(N )

18、学校教育影响的发挥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N)

19、人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有机整体,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N )

20、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个体的身心两方面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N )

21、人的身心发展只是注重学校教育就可以了。( N )

22、人可以自我选择、规划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因此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创新性。( N )

23、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Y )

24、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具有鲜明的主观能动性。( Y )

25、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要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Y )

26、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格塞尔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 N )

27、内铄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N )

28、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持内发论的观点。( Y )

29、人生的每个阶段对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全程性的意义。( Y )

30、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Y )

31、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Y )

32、瑞士心理学家科尔伯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N )

33、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N )

34、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特殊作用的是学校教育。( Y )

35、标志个体心理方面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Y )

36、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N )

37、社会环境是人类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Y )

3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Y )

39、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N )

40、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制约着人的发展,学校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 Y )

41、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Y )

42、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因此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主导的作用。( N )

43、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是决定人的发展的惟一的因素。( Y )

44、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性机能成熟,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Y )

45、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 Y )

46、成熟是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N )

47、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N )

48、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证明了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N )

49、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外部的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Y )

50、孟子的“性善论”和“良知良能”分别讲的是道德潜能和智能潜能。( Y )

51、“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 N )

52、成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N )

53、人的力量是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Y )

54、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唯一因素。( N )

55、人的根本力量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 Y )

56、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其教育对象是12—18岁的青少年,中学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Y )

57、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Y )

58、学校教育只要掌握了“最近发展区”,就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N )

59、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学校教育只具有延时价值,不具有即时价值。( N )

60、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Y )

6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Y )

62、人的潜能,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N )

63、华生是内发论的主要代表。( N )

64、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N )

65、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Y )

66、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Y )

67、孟子的“性善论”从教育对人的地位提升的角度来讲是发现人的价值。( N )

68、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Y )

69、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因此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Y )

70、人的根本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身体的力量。( N )

71、人的身体力量的发展有多种途径,但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Y )

72、提出道德的教育必须走在性成熟之前这一主张的是皮亚杰。( N )

73、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之间,处于少年期,是人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Y )

74、内发论者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成熟机制决定的。( Y )

75、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Y )

76、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学习能力为标志。( N )

77、“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家庭教育对人的重要影响。( N )

78、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性恶论属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铄论动因。( Y )

7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Y )

80、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Y )

81、成熟的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Y )

82、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Y )

83、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N )

84、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N )

8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N )

86、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Y )

87、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 Y )

88、13、14~16、17岁属于人生的少年期。( Y )

89、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未来是最重要的概念。( Y )

90、“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儿童期。( N )

9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Y )

92、瑞士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N )

93、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Y )

94、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

活动构成。( Y )

95、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 N )

96、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Y )

97、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N )

98、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成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N )

99、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N )

100、“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Y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BDDD,6—10:BCACB,11—15:DDADB,16—20:BCDCB,21—25:DCBCC,26—30:DBABD,31—35:BCCDA,36—40:BBCCA,41—45:CCCAC,46—50:ADCCA,51—55:BBCCD,56—60:BDDDB,61—65:DABAB,66—70:CBABA,71—75:BDABA,76—80:BBACD,81—85:ABCCA,86—90:BCDDC,91—95:DCDCC,96—100:DACBA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ABE

3.BCD

4.ABCD

5.ABCE

6.ABCD

7.ACDE

8.ABCD

9.ABCDE 10.ABCD 11.BDE 12.DE 13.ABCDE 14.AB 15.ABCD 16.ABCDE 17.ABCDE 18.ABCDE 19.ABCDE 20.ABC 21.ABCD 22.ABC 23.ABCDE 24.AD 25.ABCDE 26.AE 27.BC 28.ACE 29.BCD 30.ACE 31.AB 32.AD 33.ABCDE 34.ABCDE 35.ABCD 36.AB 37.AC 38.ABC 39.BCD 40.AB 41.BCD 42.AE 43.ABC 44.ABC 45.ABCDE 46.ABCD

47.ABCE

三、判断题

1—5:×××√×,6—10:√××√√,11—15:×××√√,16—20:√×√××,21—25:××√√√,26—30:×××√√,31—35:√××√√,36—40:×√√×√,41—45:√×√×√,46—50:×××√√,51—55:××√×√,56—60:√√××√,

61—65:√×××√,66—70:√×√√×,71—75:√×√√√,76—80:××√√√,81—85:√√×××,86—90:√√√√×,91—95:√×√√×,96—100:√√×××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

《小学教育学》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 1、了解教育和教育学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到教育发展与社会各因素关系密切; 2、对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形成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态度; 3、初步掌握教育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 导言: *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教育的问题,学会用教育的眼光看教育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学学习的意义、目标与方法 一、本学科的意义 (一)增强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无根基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我们过去的教育工作中的摇摆不定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理论上的偏差导致的教育实践的盲目。 如,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常常取其一而忽视其他,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时候和文化功能的时候,忽视教育的经济功能;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又忽视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常常以教育的社会功能代替教育的个体功能,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等等。所有这些教育问题的出现,与教育理论上的偏颇有着很大的关系。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有了教育理论的正确的指导,教育实践就可以少走弯路,教育工作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反之亦然。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形成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行为,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实践。 (二)有助于学好其他教育学科 小学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反映了小学教育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作出了概括和总结。只有以这些基本规律为指导,才能有助于师范生掌握之后的其他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 (三)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教育理论来自教育实践。广大的一线的教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源泉。广大的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总结出教育教学的规律,使教育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地密切。 二、本学科的内容结构 本学科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教育概论,介绍教育概念、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及个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的基本因素等,该部分为教育学理论的最基本的部分。第二部分为教学论,主要介绍 三、本学科教学目标(明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想) 1、掌握基本的教育常识和教育原理 2、初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3、掌握一些处理教育问题的简单方法 4、初步学会用教育的观点去考察教育的问题 三、具体学习方法指导 1、认真听课,掌握基本理论 2、深入思考,理解教育原理 3、加强课外阅读,广开视野 4、充分利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帮助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5、认真观察,尝试应用教育原理 *教育是事业,需要奉献; 教育是科学,需要钻研; 教育是艺术,需要创新。 ——吕型伟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 1、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从几个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看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完整版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B)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4、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D)聘任。 A、国家教育部 B、省级教委 C、地市一级教育局 D、县级教育局 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B)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7、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D)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文化学科知识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8、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及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A) A、教师申诉制度 B、学生申诉制度 C、学校事故 D、法律救济 9、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A) A、社会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

小学教育学讲义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 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 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 P. T.)。 (二)心理模仿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三)劳动决定说 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 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二、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 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 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 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 (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 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 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二)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 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世界各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三)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教育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等的基本原则。 (四)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与基本的科学与世俗知识,开始超越宗教知识的地位,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五)小学教育课程学科化 传统的小学教育课程是一种艺术化的课程,但是,随着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课程出现了学科化的趋势。 具体来说,那时取得的课程成就主要有:第一,编写出教材。第二,形成了以“分科”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近代小学的发端 据考证,我国近代正式成立的小学,当以1878年(光绪四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后改称梅溪学校)为最早。 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外院”就是小学。这可视为中国公立小学的始祖。教师由南洋公学师范院学生轮流担任,所以也可视为中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之始。后来,外院改称“南洋公学附属小学”。 (二)小学教育制度的初创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基础,第一次系统构筑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自此,我国近代小学在学校教育制度中得以确立。 (三)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完善 我国现行中小学学制是“六年制”和“五年制”并存,正朝着“六三制”靠拢。“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而“五四制”,则为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六年制”是我国小学的基本学制。 第三节小学教育的走向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利用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和满足需要的规律性,激励 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优势动机:是指那种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 目标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行为是指为谋求实现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也是指实现目标之前 所做的筹备工作。 需要层次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n H.Maslow)在 1943 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求层次论”。在 1954 年他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理论界,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成就需要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从 20 世纪 40-50 年代开始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集中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论。麦克利兰将马斯洛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认为人的许多需要是非生理的, 而是社会性的(称学习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不是先天的,而是得自于环境、经历和教 育等。 激励力: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目标效价:是指预期成果在个人心目中的相对价值 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工资不公 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 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员工产生积极性的影响。 挫折理论:有关挫折行为研究的理论叫做挫折理论。这类理论着重研究人受挫之后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目的是为了改造个体行为,使之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换言之,研究 挫折是为了个体将来更快更好地取得成就,因此,也可以将挫折理论视为成就理论的补充。 综合激励模式:是企图通过一个模式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理论都包括进去的理论,主要包括 波特和劳勒(Porter&Lawler)的“综合激励模式”以及迪尔(Dill)的“综合激励模型”等。 二、选择题 1. B 2.A 3.A 4.D 5. C 6. B 7.C 8.C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激励?激励对管理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激励”一词译自英文单词“Motivation”,它含有激发、鼓励、动力的意义。我们认为,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利用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和满足需要的规律性,激 励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是激 发人的内在动力,使人的行为建立在人的愿望的基础上的。这样,人的行为就不再是一种 外在的强制,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因此,激励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 愿性。 激励对管理工作的意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九章(2)

第二节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 由于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育形式的限制,课外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丰富。学校现行的课外活动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科技活动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影响下,科学探索和科技发明活动在我国受到空前的重视,发展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成为学校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课堂上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相比较,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更强调动手过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综合利用已有知识、全面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增长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是科技活动的主要特点。例如,航模舰模小组、园艺小组、无线电小组、计算机小组等,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学科活动 由于课堂教学是以大纲为依据的,教学目标、内容、进度对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这种情况不能满足一些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特殊兴趣和更高的学习要求。而课外活动中的各种专门学习小组,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机会去进一步钻研自己感兴趣、也更适合自己能力的学科知识,如数学小组、外语小组、绘画小组、声乐小组等等。这些小组的活动,不是对课堂教学中相关学科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加深和扩大,并强调实际应用,具有自己的侧重点,如物理小组以实验能力提高为重点。 (三)文体活动 学校的课外文体活动,包括文学、艺术、娱乐、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等内容。 文学艺术类的活动内容主要围绕书法、歌咏、舞蹈、音乐、摄影和雕刻等展开。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乐队和舞蹈队,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组织文学艺术方面的课外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与兴趣,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并为创造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体育活动注重技能的训练、体能的提高和意志力的培养。体育活动多以专项小组的形式进行,如各种棋类小组、体操、武术和田径小组等等。喜欢运动是儿童的天性,除了专项活动小组外,学校还应该针对全体学生提供特定的体育活动时间和活动器材,使每个学生都能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活动项目进行经常性的锻炼。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四)课外阅读活动 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不限于与所学科目相关的范围,因而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新知识、新见解的敏感性。在活动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辅导,包括介绍和推荐新书,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组织讨论或辩论,对阅读中遇到的各种观念冲突进行适当的解释等等。搞好课外阅读活动,不能只搞书评小组、读书会等形式,还要开办面向全体学生的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书刊。

第三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三章思考题 刚体一般是由n (n 是一个很大得数目)个质点组成。为什么刚体的独立变量却不是3n 而是6或者更少 何谓物体的重心他和重心是不是 总是重合在一起的 试讨论图形的几何中心,质心和重心重合在一起的条件。 简化中心改变时,主矢和主矩是不是也随着改变如果要改变,会不会影响刚体的运动 已知一匀质棒,当它绕过其一端并垂直于棒的轴转动时,转动惯量为23 1 ml ,m 为棒的质量,l 为棒长。 问此棒绕通过离棒端为l 41且与上述轴线平行的另一轴线转动时,转动惯量是不是等于2 24131?? ? ??+l m ml 为什么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没有一条是通过质心的,那么平行轴定理式(3.5.12)能否应用如不能,可否加以修改后再用 在平面平行运动中,基点既然可以任意选择,你觉得选择那些特殊点作为基点比较好好处在哪里又在(3.7.1)及()两式中,哪些量与基点有关哪些量与基点无关 转动瞬心在无穷远处,意味着什么 刚体做平面平行运动时,能否对转动瞬心应用动量矩定理写出它的动力学方程为什么 当圆柱体以匀加速度自斜面滚下时,为什么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不能求出圆柱体和斜面之间的反作用力此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什么不列入是不是我们必须假定没有摩擦力没有摩擦力,圆柱体能不能滚 圆柱体沿斜面无滑动滚下时,它的线加速度与圆柱体的转动惯量有关,这是为什么但圆柱体沿斜面既滚且滑向下运动时,它的线加速度则与转动惯量无关这又是为什么 刚体做怎样的运动时,刚体内任一点的线速度才可以写为r ω?这时r 是不是等于该质点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为什么 刚体绕固定点转动时,r ω ?dt d 为什么叫转动加速度而不叫切向加速度又()r ωω??为什么叫向轴加速度而不叫向心加速度 在欧勒动力学方程中,既然坐标轴是固定在刚体上,随着刚体一起转动,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坐标系来研究刚体的运动 欧勒动力学方程中的第二项()21I I -y x ωω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解答 答:确定一质点在空间中得位置需要3个独立变量,只要确定了不共线三点的位置刚体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故须九个独立变量,但刚体不变形,此三点中人二点的连线长度不变,即有三个约束方程,所以

《教育学基础》第七、八章

《教育学基础》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填空题: 1.清末著名改良主义教育家提出趣味教学思想,主张“乐知”,推行自主、自动、自治、自立的教学方法。 2.著名教育家认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3. 教学理论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4. 学习理论是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基础学科。 5. 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6.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和捷克教育家。 7. 是科学化教学理论的标志,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最初尝试的典范。 8.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著名五段教学法,即、、、、。 9.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10.哲学取向教学理论的教学目的观是。 11. 在他的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中,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训练,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反对 体罚等。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些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ABCD ) A教育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策略、教学媒体D教学评价 2.教学设计常用的模式有(ABC ) A系统分析模式B目标模式C过程模式D效果果模式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主张体育、德育、智育的和谐教育思想的人是( D )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卢梭 D 亚里士多德 4.关于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之间的关系,北美的观点是( B ) A大教学小课程B大课程小教学 C 胎连式关系D二者等同 5.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C ) A华生B布鲁纳C斯金纳 D 罗杰斯 6.认知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B ) A 奥苏贝尔B布鲁纳C斯金纳 D 罗杰斯 7.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华生B布鲁纳C斯金纳 D 罗杰斯 8.下列属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有(ABD ) A抛锚式教学B支架式教学C探源式教学 D 随机进入式教学 9.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 A教学目标设计B教学内容和时间设计C教学措施设计D 教学评价设计 10. 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有(ABC ) A系统分析模式B目标模式C过程模式D评价模式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后说明理由。) 1. 教育工作是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

(完整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的()。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斯宾塞的《教育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 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著的主编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 11.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是我们所称的()。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理 1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教育起源于劳动 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 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象 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 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育 15.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教育学、小学教育--《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教育学、小学教育5年《教育概论》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教师 2、隐性课程 3、班级授课制 4、德育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5、简述教学的任务。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是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有意无意地获得的经验。 3、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不同的班级,每班有固定的学生,有教师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4、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能规范人的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能促进个体潜能发挥,提升个体价值。 学校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目的明确规定;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道德课程;渗透在学科教育中的道德影响; 校内外组织及其活动。 5、简述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 。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____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____ 3.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____ 。 4. ____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教育目的是____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____ 相对而言的。 9.全面发展的人是____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 ____ 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____ 的教育。 1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____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3.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____ 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____ 的教育。 15.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____ ,是一种精神状态。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练习题

第七章教学<上.>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 D ) A、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B、教学就是上课 C、教学就是智育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D ) 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3、“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 C )。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 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D、理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4、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B )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6、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D ) A、赫尔纽斯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7、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B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D )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B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D )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巩知识 D、理解教材 1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D ) 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12、“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3、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D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科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14、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C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1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力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6、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C )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17、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C )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 《教育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 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学校的出现是当语言的发展达到较为完备的( )。 A 文化 B 文学 C 文字D书本 2.制度化教育出现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形成。 A 中等教育 B 高等教育 C 社会教育机构D学校系统 3.严格意义上,学校教育系统的基本形成是在()。 A 17世纪下半期 B 18世纪下半期C19世纪下半期D20世纪初 4.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 A洋务运动的推行B废科举,兴学校C京师大学堂的成立D北洋大学的创建 5.“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围墙之内”是( )的教育理想. A非制度化B前制度化C制度化D义务教育 6.隋唐以后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的是()。 A察举制 B 举孝廉C 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7.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学校。 A文法学校B 琴弦学校C 文士学校D骑士学校 8.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发展比较灵活的教育是()。 A古代印度B 古代埃及C 斯巴达D 雅典 9.进入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教育延伸。 A初等B中等 C 高等D成人 10.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D韩非子 11.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 孟子C荀子D韩非子 12.道家主张教育要()。 A有教无类B 非政C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小学教育学讲义知识讲解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 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小学教育源流第一章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小学教育的产生第一节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生物起源说(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一是“生存竞争说”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能,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二是“生物冲动说”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Nunn, P. T.。)(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二)心理模仿说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二)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三)劳动决定说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前苏联学者主张: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世界各国先后(四)生活需要说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三)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二、学校教育的出现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教育(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动。

第三章习题和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和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对于指令XCHG BX, [BP+SI],如果指令执行前,(BX)=6F30H,(BP)=0200H,(SI)=0046H,(SS)=2F00H,(2F246H)=154H,(2F247H)=41 H,则执行指令后:(BX)=__4154H__,(2F246H)=___30H______,(2F247H)=___6FH____。 2、指令LOOPZ/LOOPE是结果_为零_且_相等发生转移的指令;而指令LOOPNZ/LOOPNE则是结果__不为零__且____不相等___发生转移的指令。 3、串操作指令规定源串在____数据_____段中,用__SI___来寻址源操作数;目的串在__附加__段中,用__DI__来寻址目的操作数。 4.、中断返回指令IRET后,从堆栈顺序弹出3个字分别送到___IP____、__CS_____、____标志寄存器FR____。 5、设(SS)=0FFA0H,(SP)=00B0H,(AX)=8057H,(BX)=0F79H,执行指令PUSH AX 后,(SP)=__00AEH________;若再执行指令: PUSH BX POP AX 后,(SP)=__00AEH________,(AX)=____0F79H________,(BX)=___0F79H_____。 6、设(SS)=2250H,(SP)=0140H,若在堆栈中存入5个数据,则栈顶的物理地址为___22636H________,如果再从堆栈中取出3个数据,则栈顶的物理地址为_____2263CH____。 7、M OV AL, ‘A’指令的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为__立即寻址方式________。 8、指出下列指令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 (1).MOV AX, BLOCK[SI] 寄存器相对寻址方式 (2).MOV AX, [SI] 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 (3).MOV AX, [6000H] 直接寻址 (4).MOV AX, [BX+SI] 基址变址寻址 (5).MOV AX, BX 寄存器寻址 (6).MOV AX, 1500H 立即寻址 (7).MOV AX, 80[BX+DI] 相对基址变址 (8).MOV AX, [DI+60] 寄存器相对寻址 9、以CX寄存器内容为计数对象的指令有循环控制指令和串操作重复指令。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14.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小学教育学资料

第一章 奴隶社会——有了学校教育有阶级性 封建社会——《四书》《五经》主要教材等级性 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㈠原始社会教的育㈡奴隶社会的教育㈢封建社会的教育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 2、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3.教育有什么样的功能? (1)教育的社会功能 主要指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 (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主要指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 4、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1)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实施“科教兴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推进素质教育 5、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6、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 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8、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9、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第三章思考题及答案培训资料

第三章思考题 3.1刚体一般是由n (n 是一个很大得数目)个质点组成。为什么刚体的独立变量却不是3n 而是6或者更少? 3.2何谓物体的重心?他和重心是不是 总是重合在一起的? 3.3试讨论图形的几何中心,质心和重心重合在一起的条件。 3.4简化中心改变时,主矢和主矩是不是也随着改变?如果要改变,会不会影响刚体的运动? 3.5已知一匀质棒,当它绕过其一端并垂直于棒的轴转动时,转动惯量为23 1ml ,m 为棒的质量,l 为棒长。问此棒绕通过离棒端为 l 4 1且与上述轴线平行的另一轴线转动时,转动惯量是不是等于2 24131?? ? ??+l m ml ?为什么? 3.6如果两条平行线中没有一条是通过质心的,那么平行轴定理式(3.5.12)能否应用?如不能,可否加以修改后再用? 3.7在平面平行运动中,基点既然可以任意选择,你觉得选择那些特殊点作为基点比较好?好处在哪里?又在(3.7.1)及(3.7.4)两式中,哪些量与基点有关?哪些量与基点无关? 3.8转动瞬心在无穷远处,意味着什么? 3.9刚体做平面平行运动时,能否对转动瞬心应用动量矩定理写出它的动力学方程?为什么? 3.10当圆柱体以匀加速度自斜面滚下时,为什么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不能求出圆柱体和斜面之间的反作用力?此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什么不列入?是不是我们必须假定没有摩擦力?没有摩擦力,圆柱体能不能滚? 3.11圆柱体沿斜面无滑动滚下时,它的线加速度与圆柱体的转动惯量有关,这是为什么?但圆柱体沿斜面既滚且滑向下运动时,它的线加速度则与转动惯量无关?这又是为什么? 3.12刚体做怎样的运动时,刚体内任一点的线速度才可以写为r ω??这时r 是不是等于该质点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为什么? 3.13刚体绕固定点转动时,r ω ?dt d 为什么叫转动加速度而不叫切向加速度?又()r ωω??为什么叫向轴加速度而不叫向心加速度? 3.14在欧勒动力学方程中,既然坐标轴是固定在刚体上,随着刚体一起转动,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坐标系来研究刚体的运动? 3.15欧勒动力学方程中的第二项()21I I -y x ωω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解答

(完整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达尔文 B.布厄迪尔 C.勒图尔诺 D.孟禄【精析】C 由教育理论可知,勒图尔诺(利托尔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2.为了更好地选用天下人才,隋唐后建立了 ( ) A.聘任制度 B.科举制 C.录用制 D.任免制【精析】B隋唐建立科举制。 3.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 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精析】D 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4.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精析】C杜威主张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5.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精析】A孔子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提出者,题干中的话反映的正是这一教育思想。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下列哪部教育论著 ( )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精析】C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7.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日益走向 ( ) A.社会化 B.民主化 C.大众化 D.自由化【精析】C教育大众化表明有更多的人接受到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的教学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 ( ) A.道家 B.发家 C.墨家 D.儒家【精析】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9.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贡献的是( ) A.康德 B.裴斯秦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精析】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二、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瑞士教育家__________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裴斯泰洛齐 2.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的 __________。卢梭 3.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__________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 4.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__________教育。学校教育 5.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________教育。制度化 6. _______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立法 7.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__________教育的重要体现。非制度化 8.《教育漫画》是英国近代教育家__________的代表作。洛克 三、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具体体现为哪些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