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砖石中的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汉代砖石画像车马画像略考

汉代砖石画像车马画像略考
案 博 览
口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冯保荣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郑旭庆

要 本文通过汉代砖石画像 中的车马画像这一题材 内容, 通过 大家 出行 , “ 备千乘万骑” l 】 2 ] 9 。东汉明帝 时, 百官上朝 , “ 车如流水 , 马 分析其产生的时代 背景 , 即政 治、 经济 、 文化 方面, 说 明车 若 飞龙 ” 。在 京师 以外 的地 方 , 太守 一 类 人 出 门 , 也是“ 鲜车怒马 ,
现内容相当广泛 , 画面 复杂 , 题材多样 , 在我国美术史 上 , 具有很重 定型的车 , 发展到汉代 , 已从用途 、 尺寸等方面给予较细 、 较 明确 的 要 的地位 。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称南阳汉画像石为“ 难以匆匆理解 的 分类 , 等级关系也很繁杂。 其 中, 车马 行算是最能体现汉代封建地 文化现象” , 并断言“ 这一艺术宝库 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光辉” 。 汉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 是汉代 主阶级身份的画面 了。 从汉画像所表现或记录来看 , 车画像主要有下列这些 。 驷马安车 , 是 四马共拉一辆车; 专指坐乘之车。 此种图像 多见于

困难。 所 以, 尚云祥在练习大杆子时就经常出现 问题 , 因此也时常受 到老师的批评。但这并没有吓退尚云祥 , 而尚云祥为了不辜负老师

拜师学艺 , 苦创 尚 氏形 意拳
尚云祥从小便跟随着父亲在京城开马蹬铺 , 而京城作 为当时的 的一片厚爱 , 便时刻勤学苦练 , 哪怕是 自己护 院守夜时也抓紧时间 国都 , 人才济济。尚云祥便是在京城有幸跟随拳师马天义学习功力 练习 , 一刻也不放松 。 最终 , 尚云祥在 日 夜 的苦练下使得 自己的两掌
在 尚云祥在外奔走 了三年之后终 于得 以见到 了威名赫赫 的李 常与其过招 、 切磋 , 随着 尚云祥 的武艺不断提高 , 出招准 、 狠、 快, 最

名词解释汉画像砖石

名词解释汉画像砖石

名词解释汉画像砖石
“汉画像砖石”是指中国汉代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左右)出土的一类砖石,上面雕刻有图案、图像或文字等,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砖石通常用于墓葬或宫殿等建筑的装饰。

具体解释如下:
1. 汉代(Han Dynasty):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由刘邦建立,东汉则在公元25年建立,由光武帝刘秀建立。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画像(Portrait):画像通常指的是人物的绘画或雕刻,目的是以艺术形式表达出被描绘者的形象、性格和特征。

3. 砖石(Brick and Stone):砖石是建筑材料的一种,可以用于建造墙体、地面、柱子等部分。

在这里,特指汉代时期的砖石。

因此,“汉画像砖石”可以理解为汉代时期出土的砖石,上面雕刻有图像或图案,可能包括人物画像、动植物、文字符号等。

这些砖石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是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文化传承和手工艺术水平。

这类文物在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是指汉代时期的一种漆黑色石头,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是珍贵的艺术品。

相传,某位富商的女儿因病不治去世,富商为了纪念她,雇请了一位名匠,用汉画像石雕刻了一个像女儿的立体雕像。

雕像栩栩如生,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和赞赏。

富商想把这个雕像送给有识之士,却始终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对象。

一天,一位年轻人来到了富商家里,富商对他提出了送给他女儿的要求。

年轻人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个要求,因为他认为这个雕像应该是公共财产,应该放在人们可以欣赏到的地方。

富商大为恼火,但年轻人仍旧不为所动。

最终,富商死后,这个雕像被捐赠给了当地的一座寺庙,供游客和信徒们欣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应该是公共财产,应该让更多的人共享。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汉画像石的价值和历史背景。

古墓瑰宝汉画砖

古墓瑰宝汉画砖

罗霄山下溪水流,吴楚雄关多古丘。

莲花县三板桥乡汉墓丰富,分布很广。

近日,有村民在田南村花花山取土,无意间又挖出一座古墓。

闻讯惊喜交加,迅疾赶回莲花,探寻古墓现场,目睹砖面图案,可算大饱眼福。

汉画砖者,更数千年,画者鲜克留心,观者当烦拭眦。

机会难逢宝,怀古心悠哉。

花花山位于田南村北部,像含苞的花蕊,未开的莲花,故有此名。

距城三十里,犹如吴楚雄关左臂,虎卧龙蹲,扼控赣湘门户,是当时经济、军事重地。

自古兵火亟焚,江波屡斗,沧桑繁复,岁月峥嵘。

如今古道废弃,车马未踏,少有人来。

山上汉墓星罗棋布,不知其几,丛树蔽蔽之间,屡见残损汉砖,或立或仆,恢恢往事,皆成缄默。

新发现的古墓端植松光之间,墓呈拱形,留圆弧形拱门,长约8米,宽约6米,深约1.5米,占地约48平方米。

底部排水设施规划有序,四周以多层木炭包绕。

墓旁荒芜成墟,前后楠柏盛景不见,只剩几丛杂树,败叶萧瑟,阴寒冷寂。

墓室奢华豪侈,有满砖风动之视觉,奇妙至极。

从墓葬形制格局、墓内随葬器物和墓砖画像题材、制印技法看,此墓可能为东汉早期墓葬,距今二千余年,墓主生前地位显赫。

细观墓穴各处,尽是画栋雕梁,如此艳丽光景,可谓别有洞天。

墓壁两侧为“车马出行”花纹图案,过数千年仍栩栩如生,车马人物跃然纸上;围观者眼瞳似突出眼眶外半寸,称快世俗;画像砖上不同纹样之间整体联系,一块块画砖有机地组合一起,构成一幅彼此关联、具有故事情节的迤逦画面。

列于墓侧东壁图案,车马由右向左行驶,表明墓主由户外向厅堂回家之状;列于墓侧西壁图案,车马同样由右向左而行,表明墓主由厅堂向户外出行。

好似墓主生前有阳宅,死后有阴宅,符合《礼记?曲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之生活理念与规范程式。

可见当时礼学思想较为普及,存为世珍,殁亦见思,连死后墓穴都要体现“礼尚往来”精神。

画砖质细腻,色青灰,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7厘米。

画像为高浮雕,凸出平面半公分。

花纹印在砖侧壁,右边刻一骏马,线条依马的结构起伏变化,精细处转折有度,不差分豪,舒展处如行云流水,跌宕欢畅。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是一种古代文化遗产,它们是由汉代雕刻师傅用石料制作而成的。

这些石头通常被用来雕刻人物、动物、建筑和其他场景。

在汉代,画像石被广泛地用于墓葬和祭祀场合。

这些石头被认为可以帮助死者在来世中保持幸福和安宁。

此外,它们还被用作礼物和交易的货币。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巧非常高超。

雕刻师傅们通常使用凿子和锤子来刻出精细的细节。

他们也使用颜料来添加颜色和细节来增强画像的视觉效果。

尽管许多汉画像石已经毁坏或失踪,但仍然有很多珍贵的作品得以保存下来。

这些石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中国古代历史密不可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 1 -。

博物馆汉代画像石介绍

博物馆汉代画像石介绍

博物馆汉代画像石介绍《博物馆汉代画像石介绍》嘿,朋友们!今天我想带你们走进博物馆,去瞧瞧那些超级有趣的汉代画像石。

这汉代画像石啊,就像是一扇扇通往两千多年前汉代生活的小窗户,每一块石头都藏着好多故事呢。

我第一次见到汉代画像石是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周末。

我走进那间博物馆的展厅,光线有点暗暗的,就像是故意要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我眼睛扫过去,就被那些石头吸引住了。

它们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石头啊,可是上面刻着的东西可不得了。

你看,这汉代画像石上刻的人物,一个个都特别生动。

就说这个正在跳舞的人吧,他的衣袖长长的,像鸟儿的翅膀一样展开着。

我仔细盯着看,感觉他好像真的就在我面前跳舞似的。

他的身体扭成一种很优美的姿势,像是在随风飘动。

我就想啊,两千多年前的人,跳舞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么开心呢?而且旁边还有人在吹奏乐器呢,有个像笛子一样的东西,那吹笛子的人腮帮子鼓鼓的,眼睛眯着,特别投入。

我在那儿看了半天,就好像能听到那悠扬的笛声在展厅里回荡。

汉代画像石上刻画的可不止是人跳舞和奏乐这么简单。

还有很多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呢。

比如说耕种的画面,一头老黄牛在前面慢慢地走着,后面跟着一个农夫。

那农夫戴着个草帽,弯着腰,手里还拿着个锄头。

我看这画面的时候就想起来我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场景,那时候的老农也是这样辛勤地在地里劳作着。

不过那时候的工具肯定没有现在先进,所以汉代的农夫肯定更加辛苦。

我盯着这个画面,就好像能看到那片汉代的农田,阳光洒在土地上,农夫额头上的汗珠一颗一颗地掉下来。

还有啊,这画像石上还刻着一些神话故事。

有一个刻的是后羿射日。

后羿站在那里,拉着弓,箭头对着天上的太阳。

天上的太阳啊,被刻画得特别圆,周围还有火焰的形状。

我就想,这古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那时候他们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看到天上的太阳,就创造出了这样一个英雄去射日的故事。

我站在那儿,眼睛都舍不得离开,想象着后羿当时的英勇模样,他肯定特别高大威猛,充满了力量。

再看看那些画像石的雕刻手法,那也是相当厉害的。

汉画像石神话故事

汉画像石神话故事
汉画像石是一种流传于中国古代的石雕艺术形式,它将人物、动物、神祇等形象以图像的形式刻画于石头上,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文化内涵。

在汉画像石中,神话故事是一大主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神祇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汉画像石中,最为著名的神祇形象之一就是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被认为是天上最高的神灵,统治着天地万物。

在汉画像石中,玉皇大帝常常被描绘成仙人形象,头戴宝冠,手执仙器。

他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除了玉皇大帝,汉画像石中还有许多其他神祇形象,如太上老君、菩提祖师、观音菩萨等。

这些神祇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大信徒所崇拜和尊敬。

在汉画像石中,它们被描绘成神秘而神圣的形象,散发着神灵般的光芒。

此外,汉画像石中的神话故事情节也非常丰富。

比如《西游记》中的故事,就被刻画在许多汉画像石上。

这些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为观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文化享受。

总之,汉画像石神话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思考。

通过欣赏和研究汉画像石神话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可以感受到神话故事所带来的无限魅力和意义。

- 1 -。

南阳汉画像石:中国艺术的瑰宝5——缤纷万千的南阳汉画像石

写 作
实物 见证 。
之 星
| ; ¨
七 神话传 说
汉 画 像 石 不 仅 描 摹 出 、 间 万 人 象 , 同时 又 创 造 出 神 话 传 说 。 我 们 在 南 阳 汉 画 像 石 中 常 常
日 月 合 璧



看 到 一 人 首 蛇 身 高 举 日轮 的 , 这 是 女 神 羲 和 。 一
他 们 的 身
影 。
牛 郎
定 是 大 字 了 !嫦 娥
织 女 中 l = 面 】 而 的 右 上 方 是 牵 牛 的 牛 郎 , 左 下 方 跪 坐 的 是 织 女 , 黯 然 伤
漫 长 的 飞 行 还 要 持 续 多 久 ,无 从 知 晓 。 一
幅 平 面 的 画 , 给 人 留
簇 拥 。 白虎 、 三足 乌 ) 面 是刻于 墓 穴之 内 ?
荆 轲 刺 秦 王 所 表 现 的 忠 义 , 三 武 士 争 桃 导
面 是 H轮 , 内 刻 三 足 乌 。 这 是 一 幅 天 象 图 ,表 示 太 阳 和 白虎 星 座 的 相 对 位 置 。 ( 蜍 、 北 斗 《 蟾
下 r无 穷 的 想 象 空
司。
神 话 传 说 是 祖 先
神 。 他 们 中
间 有 天 河 隔 离 。 牛 郎 织
崇 拜 和 神 明 崇 拜 的 反 映 。 一 个 个 流 传 一 两 千 年 的 传 说 无不 具 有 浓 厚 的 浪 漫 主 义 色
彩 。
羲 和捧 日
常 羲捧 月
项庄一人 的 “ ”与其他人的 “ ” 动 静 ,形 成 了鲜
明 的 对 比 , 将 紧 张 的 气 氛 推 到 了 高 潮 。 ( 门 ( 鸿 宴 》 中 项 羽 的 胡 须 、铠 甲 、 佩 剑 等 ,都 清 晰 可 见。这 些 细节表 现 出 了人物 的性 格 特 点 。

许昌地区汉代建筑画像砖赏析

许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华夏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在远古时期,许由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故称为许地。

公元前8世纪文叔封于许,称许国。

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以后,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沿用至今。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许昌一度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为许昌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代初期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基本改变了秦末因社会动荡造成的民不聊生的局面。

在此时期,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文化、艺术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对墓葬文化越来越重视,厚葬之风也随之盛行。

“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积浸流至,或破家尽业,以充死棺。

”“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使遵守孝道成为安身立世之必备,致使人们不惜典房地以充死棺。

为世人所瞩目的汉墓画像砖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发展辉煌的。

汉代画像砖的种类和形制河南地区的汉代画像砖,主要出土于洛阳、郑州、许昌和南阳等四个区域,在不同的地域具有明显的风格差异,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内容题材比较丰富,表现手法比较自由,是研究汉代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

 许昌地区的汉代画像砖多出土于当时达官贵人聚集之地的许昌市郊、长葛、襄城、禹州等地。

画像砖是墓葬的主要建筑材料,种类和形制大体有三种:(1)画像空心砖。

分竖长条形和长方形两种。

竖长条形砖,主要画像为竖排,画像内容多为门吏、武士等。

长方形砖多作为门扉使用,一般长110~120厘米,宽17~24厘米。

这种砖为陶泥制成,质细无渣,一模一个图案,主要画像居中部或上部,空间饰图案。

(2)实心中型画像砖。

一般模长47厘米,宽21厘米,一砖为一幅主题画,整砖为大印模一次性压成。

(3)小型花纹砖。

一般长32厘米,宽8厘米,一砖为一个完整的图案,为一模一次性压成。

略论汉代砖石画像中的军礼


均 ( 均赋 税 ) 礼 、 田 ( 平 之 大 田猎 阅兵 ) 礼 、 役 ( 之 大 劳
役 用众 ) 之礼 、 大封 之礼 ( 勘定 边界 以合 众 ) 等五 个l 方 面。 随着社 会 的发 展 , 后世所 说 的军礼 主要是 大 师与 大 田这 两类 与 军 队征 战 直 接相 关 的 礼仪 。 代 军 礼 汉 有 固定 内容 , 中就 包 括 “ 军 礼 司 马 法 》 五 十 五 其 《 百
会受 到严 厉处罚 。史 记》 o < 《 卷l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唐 列传 》 冯唐 对 < 载 武帝说 : 斩首捕 虏 , “ 上功莫 府 ,注 引崔浩 云 ‘ ( 古者 出 征无 常 处 , 以幕 为府 舍 , 云莫 府 ’ ) …陛下 法 太 故 。… 明. 赏太 轻 . 太 重 。 云 中守 魏 尚坐 上 功首 虏 差 六 罚 且
级, 陛下 下 之吏 , 削其 爵 , 作 之 。 从 这 段话 可 以看 罚 ” 出 . 战争 中斩获 的首 级 . 中置于行 军 的临 时府舍 在 集
篇 ” 7 ) 代 军 礼 的具 体 情 况 在 史 书 中 少 之 又 。3 0汉 9 少, 我们 从 一些 专 家对 汉 代 军礼 研 究 的著作 中就 能 看 出 。 1 代 画像石 中的军 礼题 材虽 然 不 多 , 也 能 [汉 4 但
成 为殷 商 军礼 中的一 项 重 要 内容 。 甲骨文 所 见殷 商
时期 的献俘 礼 献捷 礼 仪 主要 包 括 反 主 、 逆俘 、 恺 、 奏
献捷 杀 俘祭 祖 等仪 节 。 反 主 ” 即每 逢 国君 亲 征 , “ , 则
有 迁庙 主 和立 军社 之 礼 ; 俘 是 对 于 战俘 入 城要 举 逆 行一 定 的迎 接 仪式 : 奏恺 即获 胜 的 军 队 回师 献捷 时 还伴 有音律 演奏 : 献捷 即战争获 胜 之后诸 侯 向 王 、 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画像砖石中的历史故事作者:周学鹰来源:《中国教师》2010年第06期众所周知,以画像砖石为代表的汉画像艺术,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汉代人生产、生活的多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的哲学观、社会意识等,可谓无所不包。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言:“这些石刻画像(指汉画像石)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辑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鲁迅先生赞誉“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

汉画像砖石题材广泛。

蒋英炬、杨爱国在《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一书中将之划分为四类。

社会生活类:如农耕、狩猎、盐井、舂米、采桐、纺织、捕鱼、手工业劳动、养老、车骑出行、聚会、讲经、谒见、庖厨、宴饮、乐舞百戏、战争、献俘、武库、刑徒、建筑以及禽、兽、虫、鱼、草木等。

历史故事类:如古代帝王、将相、圣贤、高士、刺客、孝子、列女等。

神鬼祥瑞类:如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仙人、天神、玉兔、蟾蜍、九尾狐、三青鸟、三足乌、九头人面兽、四神(灵)、方相氏、日、月、星座及各种祥禽瑞兽、神怪等。

花纹图案类:如平行条纹、菱纹、十字穿环(壁)纹、连弧纹、垂帐纹、连锁菱纹、菱环纹、连环纹、网格纹、三角锯齿纹、树纹、波浪纹、绳索纹、双曲纹、云朵纹、蔓草状云纹、卷云纹、云龙纹、兽面纹、复合花纹等。

这其中,历史故事题材在汉画像石刻中颇为常见,而在画像砖中较少见到。

从分布地区看,此类画像石刻以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较深的山东、河南南阳、江苏徐州等地为多。

吴曾德认为,“山东武氏祠石刻包罗了三皇五帝等十帝王像、周文王十子和孔门弟子像以及其他各类故事画二十五种,堪称历史故事画廊”(《汉代画像石》,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我们略举数例,聊作管窥。

1.周公铺成王图画像见于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

画面分四层,该画面为倒数第二层,“成王中立在一个矮台上。

左边一人头戴斜顶高冠,宽袍大袖,面向成王,跪禀思想。

其后二人手执笏,略躬身面向成王。

右方一人戴斜顶高冠,面向成王,略躬身给成王打一黄罗伞盖。

此人身后有三人立,均手中执笏,中第二人回头向后看”(《武氏祠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此幅画像又见于刘兴珍、岳凤霞《中国汉代の画像石——山东の武氏祠》一书第109页图181、182(外文出版社1991年版)。

2.二桃杀三士事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大意是,春秋时齐景公身边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勇猛的武士。

一次,齐相晏婴从他们身边走过,三人自视功高,端坐不动,稍失礼节。

这引起晏婴的疑虑和恼怒,视他们为“危国之器”,建议齐景公把三人杀掉。

齐景公遂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三士,由他们“计功而食桃”。

形影不离的三位勇士,面对两个桃子傻了眼。

公孙接心想,若吃不到桃子,不好下台。

于是抢先说,他曾接连与野猪和猛虎搏斗获胜,其功无与伦比,率先拿起一桃欲食。

但田开疆不服,他认为他两次设伏兵打退了敌人三军,是真正的无与伦比,拿起剩下的桃子。

古冶子见状大怒。

声言:一次他护送齐景公渡黄河,河中巨鳖咬住马左边的腿,马匹受惊将车拖向急流深处。

千钧一发之际,是他潜水逆行百步,又顺流九里,杀死巨鳖。

然后,左手牵马,右手提鳖头,使齐景公安全渡过黄河,功劳最大,被时人目为远古的河伯再生。

公孙接、田开疆听了,都说不如古冶子勇敢。

不让桃是贪,再不去死更是无勇,遂把桃放回盘中,双双拔剑自刎。

古冶子见状,心想,如自己独生,是不仁;耻笑别人,抬高自己,为不义;痛恨自己的行为而不去死,更是无勇,也拔剑自刎了。

就这样,晏婴与齐景公仅用了两个桃子,就轻而易举地杀死了三名勇士。

有关该历史故事的汉画像石较多。

图2上部为山东嘉祥宋山画像石,下部为河南南阳画像石,汉墓壁画同样有所表现(《洛阳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3.荆轲刺秦这一妇孺皆知的悲壮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载于《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本齐人,迁居卫国,后被田光举荐给燕太子丹。

当秦军锋指燕国时,太子丹请荆轲以燕国使者之名,出使秦国,以伺机刺杀秦始皇。

嘉祥武氏祠一幅汉画像石,表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画面。

《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辑中对此有说明:“右一奋勇的勇士被人拦腰抱住,榜题‘荆轲’;其足旁一人匍匐于地,榜题‘秦武阳’;其后一卫士执刀、盾;武阳前置一盒,半启,内盛一人头,当为樊于期的头;中间一柱横贯一带缨匕首;柱右一割断的衣袖。

左边一人惊慌奔逃,榻座前有丢脱的双履,此人当为秦始皇;其右有惊伏于地的两卫士。

”画像生动再现了“掷匕于柱”的精彩瞬间。

4.豫让刺赵襄子此故事见于山东苍山博物馆藏的一幅汉画像石,画面中部为砖木结构桥梁,赵襄子的车马行列正浩浩荡荡向左通过桥梁;桥洞内豫让与其好友青对话,画像内容与《吕氏春秋·季冬纪》所载相合。

《史记·刺客列传》云:“豫让者,晋人也。

故尝事范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

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

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历,吞碳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以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

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自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以死矣,而子独何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

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画像石选取了赵襄子纵马过桥的一瞬。

相似画面在山东嘉祥武氏祠也有发现,四川、南阳等地亦均有出土(《汉代画像石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其他历史题材,如秦始皇泗水捞鼎、老莱子娱亲、孔子见老子、丁兰侍木人等,在汉画像砖石中经常出现,感兴趣的读者可查找相关论著,如吴曾德的《汉代画像石》(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王建中的《汉代画像石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蒋英炬、杨爱国的《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黄明兰、郭引强的《洛阳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徐州博物馆的《徐州汉画像石》(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等。

信立祥先生认为,“历史故事画像并不是雕造者或祠堂所有者自由选择和创造出来的,而是严格按照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选择和配置在祠堂中的。

换言之,祠堂中的历史故事画像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其目的就是《鲁灵光殿赋》中所说的“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信先生进一步指出,这种具有劝诫味道的历史画像,其道德标准就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忠、孝、节、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观(《汉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因之,画像砖石中表现“忠、孝、节、义”内容的部分占据了历史题材的大半。

前举数例中,周公辅成王一直以来都是儒家津津乐道的君臣节义之生动代表。

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豫让刺赵襄子等,均为忠义之典故,虽然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愚忠成分。

由此,重视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注重人文科学传承,是中华文明持续不断的生命力所在。

《周易·贲》云:“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曾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旧唐书·魏征传》)圣人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论语·子路》)愚忠不必提倡,但社会诚信不可缺,古今亦然。

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库,是力量之源。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责任编辑:王亦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