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石潭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下《小石潭记》复习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重点文常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
与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合称为“韩柳”。
二、句读停顿(1)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2)其岸势/犬牙差互(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三、重点字词(一)一词多义(1)环:如鸣佩环(玉饰)四面竹树环合(环绕)(2)清: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可以,能)(4)而: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隶而从者(连词,表顺接)(5)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犬牙差互(交错)(二)词性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户(名作状,向西)(2)犬牙..差互(名作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伐竹取.道取:(开辟)(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3)日光下澈.澈:(穿透)(4)影布.石上布:(映)(5)俶尔..远逝俶尔:(忽然)(6)心乐.之乐:(以……为乐)(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9)不可久居.居:(停留)(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 使……凄凉) 悄怆:(凄凉)四、重点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人感到心神悲伤,寒气透骨,使人感到凄凉幽深。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迅疾。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五、内容理解及主要写法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石潭记》中写水声富有铿锵音乐之美的比喻句是:如鸣珮环。
2020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导学课件

10 小石潭记♦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又称“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和韩愈并称“韩柳”,他们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柳宗元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说理透彻,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有《柳河东集》传世。
♦背景介绍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此期间,他生活艰难,贫病交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满怀忧惧之情。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他便借山水排遣内心的忧愁,写成流传千古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便是其中一篇。
♦文体知识山水游记主要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
在描写中又包含着独特的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柳宗元的组记《永州八记》,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的一块丰碑,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主题解说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的心境和心有不平的痛苦感情。
♦结构图瞬笈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小石潭全貌物"潭水:清洌侧面描写游鱼:空游无依抒发在寂婁处.JS 1小石潭记特写镜头 小漳源流M 齐册不 折差 曲 身势I I 形彖比喘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咸心>、记录同游者♦疑难探究(1)师: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生: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小石潭记》一等奖创新教案

10《小石潭记》一等奖创新教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小石潭记第一课时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篇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本文的有利因素。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生活个性,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等景物,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精炼的语言、情景交融的写法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学习。
二、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2.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意,掌握本文的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情景激趣新课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我们曾跟随郦道元领略过三峡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曾追随着陶渊明的脚步探索神奇的桃源山水,今天,我们将继续跟随柳宗元游览小石潭,感受它不一样的清幽秀美。
第二板块【预习检测疏通字词】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下列生字注音。
篁竹()清冽()卷石底()坻()屿()嵁()俶尔()佁然()翕忽()悄怆()幽邃()寂寥()明确:huánɡlièquánchíyǔkānchùyǐxīchuànɡsuìliáo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篁竹:②怡然:③俶尔:④居:⑤二小生:明确:①篁竹:竹林②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③俶尔:忽然④居:停留⑤二小生:两个年轻人第三板块【文学常识素养积累】·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作业课件 第三单元 10 小石潭记

(二) 【甲】《小石潭记》 【乙】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 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 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 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 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①回巧②献技,以效 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③之状与目谋, ④之声与耳谋,悠然
课外拓展提升
(一) 【甲】《小石潭记》
【乙】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12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 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约数 (2)千山鸟飞绝. 尽,没有 13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这里的环境)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16 请根据《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给文中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填序号)(2 分)
加点词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词义
①财物,商品 ②出卖,卖出 ③货币 ④贿
货.而不售 赂
②
或.未 能 至 ①有 ②有时 ③或者,也许 ④代词,代人 ③
焉
或事物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名词作状语,向西 (2)心乐.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潭西.南.而望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4)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6)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悲伤
《小石潭记》基础训练(原卷版)

第10课小石潭记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俶.尔(chù)佁.然(yǐ)奉壹.(yī)幽邃.(suì)B.篁.竹(huáng)清冽.(liè)翕.忽(xī)为屿.(yǔ)C.为坻.(chí)为嵁.(kān)寂寥.(liáo)披拂.(fú)D.翠蔓.(wàn)龚.古(gōng)差.互(cī)珮.环(pèi)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篁.竹(huáng)清冽.(liè)B.为坻.(chí) 为嵁.(kān)C.参差..(cēncī) 佁.然(yǐ)D.俶.尔(shū) 翕.忽(xī)3.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斗.折蛇.行B.凄.神寒.骨C.日光下.澈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5.下列句中“可”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潭中鱼可.百许头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B.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C.日光下.澈下.见小潭D.凄神寒.骨林寒.涧肃7.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青/树翠蔓B.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心乐.之C.其岸势犬牙..差互D.全石.以为底9.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卷石/底以出C.皆若/空游无所依D.四面竹树/环合10.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周围的氛围,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10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1.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áng zhú( ) qīng liè( ) pèi huán( )jìliáo( ) ( yǐ) ()然( chù)()尔( xi )()忽犬牙(cī)()互( qiǎo )()怆幽( suì)()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隔篁竹,,如鸣珮环。
(2)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总体写游鱼大体数量和潭水空明清澈的句子是“_ _,”。
(3)《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溪水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特点的句子是“_ ,”。
(4)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的句子是“_ _,”。
(5)山川之美,自然之盛,自古就是文人学士的讴歌对象。
古人对山川自然的赞美,总是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挚爱,也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陶渊明描绘的理想生活环境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落英缤纷_”。
(《桃花源记》)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水潭,在柳宗元笔下,也是亲切可爱:“为坻,为屿,为,为岩。
,,”。
(《小石潭记》)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到柳宗元时才真正确立,而“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最杰出的代表。
《小石漕记》就是其中的经典名篇。
B.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韩昌黎他的散文中最有特色的是描写山水的游记,著有《柳河东集》。
他的诗文与韩愈齐名,人称“韩柳”。
C.《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D.古体诗种类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乐府诗、歌行体等。
其特点是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泛,篇幅长知不限。
4.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1)水尤清冽尤:_(2)闻水声闻:(3)为坻,为屿,坻:_(4)青树翠蔓翠蔓:(5)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许:(6)怡然不动怡然:(7)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俶尔: 翕忽:(8)悄怆幽邃悄怆: 邃:_(9)以其境过清清:5.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柳宗元《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完成10—12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是A.可百许头(表示数目估计)B.日光下澈(清澈) C.水尤清冽(寒冷) D.隶而从者(随从)【小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不正确的是A.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B.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了远处去了。
】 C.犬牙差互【狗的.牙齿互相交错。
】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小题3】.下面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__以写景见长,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源头,写岸势,都写出了特点,生动细腻,精美异常。
B.第一段写潭写树。
开头以行踪缓缓步入“小潭”,接着紧扣“石潭”写石的变化,突出山水之奇,最后写潭四周的树木,动静结合,语言精练。
C.第二段定点特写,正面写水侧面写鱼。
首句突出了水的清澈,次句写鱼在水中嬉戏,一静一动,活泼可爱。
D.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既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又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的忧伤心情的流露。
答案【小题1】B【小题1】C【小题1】C《小石潭记》阅读答案2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
(14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1)民桥其上_________________(2)逾石而往有石泓_________________(3)北堕小谭_________________(4)卷石底以出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B.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许寡人C.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长可十许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入(4)弯曲,翻卷2.C3.(1)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2)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2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8年3月15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17-18课时) 审核:课题:10.小石潭记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3、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重难点】1、文中重点词语的掌握;2、熟读成诵。
【导学流程】1、新课导入2、基础知识3、整体感知一、新课导入二、基础知识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等职。
背景回望:本文作者柳宗元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家。
他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变法失败,被贬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篁.竹( ) 珮.环( ) 清冽.( ) 坻.( ) 嵁.( ) 翠蔓.( ) 参差..(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 ) 幽邃.( ) 3、一词多义(1)从①从小丘西行()②隶而从者()(2)清①水尤清冽()②以其境过清()(3)可①鱼可百许头()②明灭可见()(4)以①全石以为底()②以其境过清()(5)而①记之而去()②西南而望()4、读课文,注意古今异义词。
古义今义许:,允许,许可小生:,指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5、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心乐.之()凄.神寒.骨()6、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坐潭上(2)斗折蛇行(3)全石以为底二、整体感知1、结合课本注释,翻译课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整块势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现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阳光直接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3、作者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4、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课题:小石潭记 (堂测堂练)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___一、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8年3月15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17-18课时) 审核:课题:10.小石潭记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2、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重难点】1、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2、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导学流程】1、探讨景物描写的方法。
2、体会小石潭气氛,感悟作者心情。
3、如何理解作者的忧与乐。
【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展示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使用了哪些动词?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2、第(2)段中潭水有何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3、第(3)段中描写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4、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二、补充讨论1.本文的“景”与“情”:作者把自己的心情与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无人赏析,四周被竹林环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与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形成强烈的比衬,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
2.学习各种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拟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课题:小石潭记 (堂测堂练)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___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第一段描写了空竹、水声、小潭以及潭边的翠蔓。
第二段描写了潭水和游鱼。
表现潭水清澈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幽深冷寂的气氛。
2、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C、F、G )(多选)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a 、b是,c不是)A. 闻水声,如鸣佩环。
B. 皆若空游无所依。
C. 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D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⑴“伐竹取道”与上文“隔篁竹,”呼应,又为下文“寂寥无人”埋下伏笔。
⑵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限时练 2018年3月16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1课时(总第19课时)课题: 9.小石潭记(限时练)(20分钟)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基础过关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
作者,字,世称。
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之一。
挑战题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习题。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
”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
②垠:边界,尽头。
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
梁(lì):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
⑤箭:小竹子。
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
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8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益.奇而坚()(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投以小石先帝不以臣卑鄙B.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环而攻之而不胜D.是二者,余未信之是日更定矣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