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

合集下载

《活着》:生死、苦难与希望的生命之旅

《活着》:生死、苦难与希望的生命之旅

《活着》:生死、苦难与希望的生命之旅概述《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现代文学作品。

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从繁荣到困顿再到希望的人生历程。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包括生死、苦难与希望。

生死:草木无情,人间有爱《活着》中展现了生死的残酷和无情。

福贵身边发生了一系列家庭悲剧,他失去了儿子、女儿和妻子。

小说通过这些离世的亲人,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脆弱性和无力感。

然而,《活着》也通过福贵与其父亲之间深厚的亲情关系,以及福贵与大舅子阿牛之间特殊却真挚的友谊,呼唤出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爱和情感。

尽管面对巨大的苦难和困境,他们彼此支持、依靠并给予温暖。

从中我们看到,即使在生死边缘,人类的情感仍然存在,仍然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苦难:痛苦与抗争《活着》描绘了中国农村人民在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巨大苦难。

通过福贵一家人的遭遇,读者深刻感受到了饥饿、贫穷和无助所带来的痛苦。

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经历了战乱、土改、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无数次浩劫。

他丧失了家庭、财产和尊严,深陷在社会动荡带来的泥沼之中。

然而,《活着》并未将苦难作为绝望和放弃的理由。

小说中展现了福贵及其他农民对抗困境的勇气和坚持。

无论是种地、卖血换钱还是偷盗、合谋逃亡,他们都试图寻找活下去的方法,并从苦难中获得力量与智慧。

希望:黎明前的黑暗《活着》强调了希望对于生存意义的重要性。

尽管福贵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痛苦,他依然坚持着对生活的希望。

小说通过描述福贵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奋斗的精神,诠释了“活”字的真正含义。

故事的结局中,福贵虽然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但他重拾信念,迎接新的生活。

这种希望超越了个体痛苦,表达了对美好未来和社会进步的渴望。

结语《活着》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命旅程中的生死、苦难与希望。

通过福贵一家人在时代巨轮下的坚韧抗争和不屈精神,读者能够思考生命意义、情感价值和乐观态度等问题。

这部作品告诉我们,即使处于陷入绝境、面临死亡或身处困境之中,我们仍然能够寻找到光明与希望,并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意义。

生活的挣扎与奋斗《活着》的主题探讨

生活的挣扎与奋斗《活着》的主题探讨

生活的挣扎与奋斗《活着》的主题探讨《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深入探讨了生活的挣扎和奋斗。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中呈现的生活困境、个体命运和对生命的思考,进一步探讨《活着》的主题。

一、生活的困境在小说中,福贵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困境。

他出生在农村贫困家庭,从小就深受饥饿和苦难的折磨。

农村的生活艰辛,缺乏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福贵的生活困境在成年后也没有得到改善。

他在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中失去了父亲,家族遭受着社会运动的冲击,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同时,逐渐崛起的市场经济也对农村的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农民们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二、个体命运的扭曲除了描绘农民的生存困境,小说还通过福贵的个体命运展示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个别人物的扭曲。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因为家族出色的唢呐演奏技巧,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选为唢呐队队长。

然而,他并不懂政治,只是单纯地热爱和擅长音乐。

福贵成为队长并不是出于个人努力和能力,而是外部环境和运气的结果。

这种扭曲的个体命运揭示了在特殊历史时期背景下,某些人物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更多地取决于偶然和机遇。

三、对生命的思考通过福贵的经历,小说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福贵身处贫困、痛苦和挣扎的环境中,但他从未放弃希望和对生活的向往。

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悲剧,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

小说通过描写福贵与家人的关系,展现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恩。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福贵依然珍惜着与妻子、女儿的亲情,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与关怀。

这种情感的传递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思考使福贵在逆境中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

福贵的坚持和对生活的执着还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即使在困境中,福贵从未放弃对人性的信任与关怀。

小说的结尾,福贵以亲情、友情和爱情,通过与其他人的联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并表达了对人性的希望。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活着》中生活的困境、个体命运和对生命的思考,可以看出该小说主要探讨了生活的挣扎和奋斗。

希望的微光《活着》的主题探讨

希望的微光《活着》的主题探讨

希望的微光《活着》的主题探讨《活着》的主题探讨《活着》是余华的一部小说,以中国20世纪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个人经历,探讨了生存与希望的关系。

本文将从人性的扭曲、生命的意义以及希望的微光等多个角度对《活着》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人性的扭曲作为人类,我们自认为高等动物,但《活着》通过描述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人性的扭曲。

在生存的逼迫下,人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在小说中,主人公福贵为了生存而抛弃了自己的兄弟儿子,甚至给他们起了不负责任的绰号“烂泥糊不上墙”。

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扭曲,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惜背离亲情和道德。

二、生命的意义《活着》也反思了生命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多次家庭的破碎和亲人的离世,他开始思考生命的真正价值。

小说中,福贵明白了生命并非只是简单地存在,而是需要用有意义的经历来填充。

他细数了自己的一生,意识到忍受痛苦和损失的过程也构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生存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刻地领悟生命的真正价值。

三、希望的微光虽然《活着》充满了悲伤和悲剧,但小说中也穿插着希望的微光。

在主人公福贵最绝望的时刻,他儿子的孩子出生了。

这一孩子的降临给他带来了希望和信心,使他继续活下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是通过看到微小的希望来继续前进。

这个希望的微光可能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成功的经历或者一个改变的机会。

正是这种微光支撑着福贵走过了生命的漫长旅程。

总结起来,《活着》通过揭示人性的扭曲、反思生命的意义以及展示希望的微光,深刻探讨了生存与希望的关系。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生命和希望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艰难,但只要我们抱有希望,就能找到生命的意义,活出真正的精彩。

社会变革与个体命运《活着》的主题

社会变革与个体命运《活着》的主题

社会变革与个体命运《活着》的主题《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深刻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个体生活造成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活着》这一主题。

一、社会变革给个体生活带来的痛苦与变化《活着》以主人公福贵为切入点,通过他的一生追溯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从封建社会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每个时期都给福贵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痛苦与变化。

在封建社会,福贵作为一个农民,受到封建道德和家族观念的束缚,有着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然而,随着国家政权的更迭,福贵与他的家族陷入了无边无际的苦难之中。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集体经济瓦解,农民失去了当初的土地,生活条件愈发艰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行,使得福贵最终沦为了一个无依无靠的老人,生活凄苦。

二、个体在社会细微变革中的命运抉择《活着》中的个体命运并非完全被社会变革所左右,他们也需要做出自己的抉择。

正是这种细微的命运抉择,构成了整个故事。

福贵在父亲临终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娶了自己并不爱的女人。

这个决定改变了福贵的一生。

他在一个旧社会的价值观念下,为了家庭责任选择了妥协,然而这个抉择最终成为了他苦难的源头。

福贵的女儿也在社会变革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选择了一个自己爱的男人,但却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三、社会变革与人性的冲突与辩证统一社会变革对个体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痛苦和苦难,也有机遇和希望。

《活着》通过展示社会变革对福贵一家的打击,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

在社会动荡的年代里,福贵虽然经历了层层痛苦,但他仍然坚强地活着。

他在苦难中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他坚信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

同时,福贵的女儿也通过自己的选择,展现了对爱情与希望的坚定追求。

四、反思与启示: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活着》深刻地反思了个体在社会变革中所处的角色。

个体既是变革的牺牲品,也是积极主体。

社会变革不仅仅是个体命运的演绎,也是个体自我活动的结果。

自由与社会压力《活着》的主题探讨

自由与社会压力《活着》的主题探讨

自由与社会压力《活着》的主题探讨《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深入探讨了自由与社会压力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家庭与传统价值观的压力在小说中,主人公福贵所面临的首要压力来自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束缚。

在封建中国社会,家庭观念占据至高无上的位置,人们受到严格的规范和限制,难以追求个人的自由。

福贵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无法摆脱儿子离世后对儿子家庭的责任感,被社会的道义所束缚,这注定了他一生的苦难。

二、政治压力与生存困境小说背景设定在20世纪中国的动荡年代,政治压力成为社会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乡村的变迁,人们都不得不面对政治上的压力和困境。

福贵在经历过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后,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和人身自由。

这种政治压力让他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渴望,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

三、经济压力与人性沦丧经济压力是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压力形式,也是《活着》中主人公所面临的。

在贫困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常常不得不舍弃个人的自由追求,只能过着被社会所限制的生活。

福贵为了生存而不断牺牲自己,不断失去家庭成员,最终变得冷酷无情、人性沦丧。

这种经济压力不仅摧毁了福贵一个人的幸福,也腐蚀着整个社会的人性。

四、自由的求索与反抗尽管《活着》揭示了自由与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但作品中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由的求索与反抗。

福贵在经历了生活的苦难和社会压力的摧残后,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自由与尊严。

他勇敢地站出来反抗旧时代的压迫和不公,并最终实现了内心的自由。

小说中的反抗精神鼓舞着读者,呼唤人们不断追求自由、摆脱社会压力的束缚。

总结起来,《活着》通过家庭、传统价值观、政治压力和经济压力等多个层面的描绘,全面展示了自由与社会压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品告诫人们应该珍惜生命,勇敢地追求自由,并反思社会压力对个体的摧残。

只有摆脱这些束缚,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

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

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文学流派之一,它以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生活为主要特点。

余华的小说《活着》也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探讨以及对人物的精细刻画,展现了残酷的现实与人性的悲剧。

本文将从主题和人物两个方面对《活着》进行解读。

一、主题解读《活着》的主题围绕着“生存”这一核心展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反映了人在极其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为背景,揭示了农民阶级的苦难与命运。

作者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人们在战争、饥荒和政治运动中所经历的磨难,以此暴露社会阶级矛盾和人性的丑陋面。

在小说中,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经历了种种困苦和灾难,但他却一直追求生存,并在生死线上挣扎着延续生命。

小说对于人的生命的探讨不仅限于活着本身,更关注活着的意义以及生活在世上的价值。

通过这一主题,余华让读者思考人的存在状态与人性的价值。

二、人物分析1. 福贵:福贵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和传统封建观念的束缚。

在悲剧接踵而至的命运中,福贵所面对的困境不断加深,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执着,始终努力寻找生存的希望。

福贵的形象展现了小人物的坚强与勇敢,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2. 福贵的妻子:福贵的妻子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人,她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与帮助作用。

尽管她也经历了诸多的痛苦,但她始终保持了对家庭的忠诚和对福贵的无私支持。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温暖的力量。

3. 尤四姐:尤四姐是福贵的妹妹,她是一个爱情的受害者。

尽管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但她却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压迫。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受制于男性的命运。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生动地表达了小人物在动荡年代中的生存状态和家庭关系。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满刻画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在余华的《活着》中,生与死的主题贯穿始终,以一种深沉而质朴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命运的无常。

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却以最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以及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们所展现出的无奈与希望。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荡不羁和挥霍无度使他家道中落,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苦难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死亡如影随形,不断地夺走他身边的亲人。

先是他的父亲在他赌博输光家产后气死,母亲也在贫困和疾病中离世。

随后,他在战争中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

妻子家珍是福贵生命中的一抹温暖。

她勤劳、善良、坚韧,始终陪伴在福贵身边,不离不弃。

即使生活艰辛,家珍也从未抱怨,而是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

然而,她最终也因劳累和疾病离开了福贵。

儿子有庆是个活泼可爱、善良懂事的孩子。

他每天都要跑很远的路去学校,却从不叫苦。

但命运却残酷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情节,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消逝。

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了二喜,本以为生活会渐渐好转,可凤霞却在分娩时大出血去世。

紧接着,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只留下了外孙苦根。

然而,就连苦根这最后的希望,也在贫苦的生活中因为吃豆子过多而夭折。

在一系列的死亡面前,福贵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他的活着,并非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接纳。

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像是在他的心上划了一道口子,但他没有被痛苦击倒,而是选择带着回忆继续前行。

《活着》中的死亡,并非是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生命如同蝼蚁,随时可能被命运的车轮碾碎。

有庆的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的滥用;凤霞的死,则揭示了医疗条件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辛。

这些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哀。

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活着》的主题

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活着》的主题

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活着》的主题《活着》是一部由余华创作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深刻揭示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活着》的主题,展现生命的力量和对抗命运的决心。

第一部分:家庭的坚守小说中,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父亲福子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地主。

然而,在社会剧变的大背景下,地主家庭的命运也开始发生变化。

福子致力于保护自己的家族利益,坚守着对土地的执着。

他与妻子迎春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他们从未放弃,继续努力护卫着家族的荣耀。

第二部分:个人的奋斗福贵作为家族的继承者,也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个人的苦难。

在逆境中,他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土地,失去了自由。

然而,福贵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艰难地生存下来。

他用尽一切努力来保护自己的家人,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第三部分:友情的坚守在福贵的人生中,有一位最好的朋友叫做三儿。

他们两人从小一起长大,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岁月。

无论是生活还是困境,他们总是互相支持和帮助,一同面对一切困难。

他们的友情不仅是对生命的坚守,也是对人性温暖的证明。

第四部分:社会的不公小说中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弱肉强食的现象。

无论是地主的残酷剥削,还是军阀混战带来的混乱,都让福贵和其他人陷入了痛苦的境地。

然而,他们从不向命运屈服,他们用力量和智慧去抵抗,展现了生命的真实和力量。

第五部分:对生命的反思与珍惜通过福贵经历的一切,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他经历了亲人的离世、财产的丧失,他明白生命的可贵和脆弱。

他懂得了珍惜眼前的一切,对生活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他的眼中,生命的坚韧是为了拥抱希望,为了追求更好的未来。

结论:《活着》这部作品通过讲述福贵的生活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无论是家庭的坚守、个人的奋斗、友情的陪伴,还是对社会的反思,都展现了生命的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像福贵一样坚韧不屈,勇敢地面对并积极寻找生活中的希望,因为生命的美好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关键词一、《活着》中的苦难(一)苦难生活的背景(二)苦难生活的展现二、如何坚强的活着(一)在苦难中忍耐(二)在苦难中坚强乐观三、活着的真谛(一)超越苦难的活着(二)活着就是最大的真理四、总结参考文献在苦难中坚强的活着——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摘要:余华的《活着》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全方位的启示。

他揭示了在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借用一个生活在动荡的年月的福贵的形象,如何在痛苦泥潭中挣扎,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和困顿让读者不禁战栗,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余华以冷峻的笔触朴素简单的文笔向我们描述这样一个现实而且又残酷的故事:福贵老人和他的一家人如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苦根。

他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而他却坚强地活着。

作者塑造福贵形象的根本意义在于启迪人们认识活着的真谛,最终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苦难坚强活着救赎“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1],出自《活着》这部永恒的经典。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2]本书成于1992年,是余华唯一一部兼有先锋文学特征以及现实主义特色的经典作品。

他以一种俯视人生的高度,穿透种种表象,揭示了活着的真谛。

一、《活着》中的苦难(一)苦难生活的背景《活着》这部作品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

作者余华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福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

例如:《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

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

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

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在内容上,《活着》这本书的开篇,作者余华就给他人描绘的是一幅悠然自得的场景。

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男耕女织,小河流水潺潺,此情此景舒适自在,如诗如画。

在这种背景下,“我”巧遇一个老人,那个老人哼着旧日的歌谣,吆喝着那头叫“福贵”的老牛耕地,书中这样描述老人的:“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3]想象着和风旭日,一个和蔼的老人在阳光中那样怡然。

然而,越是美好的场景听着老人描述自己凄惨的一生就越发令人心痛,难以接受。

古诗文中常用一种手法叫以乐景衬哀情,更能刺痛读者的心。

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文章内容更真实,更能打动读者心弦。

(二)苦难生活的展现《活着》这书的主题即是苦难,主人公福贵生活中死亡、贫穷、苦难是生活中的主旋律,他身边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人都被死神相继带走。

他却卑微而坚强地忍受着生活中的苦难和意外,虽然伤痕累累,但他却能努力而又淡然的活着。

主人公福贵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年轻时衣食丰裕,吊儿郎当,嫖赌成性。

疯狂赌博中输光家产,由“少爷”沦为“穷人”。

最终自食其果败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父亲被活活气死,怀孕的妻子家珍被岳父接走,母亲劳累成疾。

穷困潦倒之际,福贵为病中母亲出门求医,不巧碰上国民党部队被抓去做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经历两年腥风血雨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已然物是人非,母亲早已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将一双儿女带大,原本聪明伶俐的女儿因为一次高烧不幸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但这却让屡遭不幸的他终于有了一个团圆的家,让他欲靠自己在泥土里扒拉养活一家。

然而,一切仿佛较为安静的背景下,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贫穷威逼他送掉女儿以供儿子上学。

成年累月的劳累使妻子积劳成疾患了软骨病;儿子因与县长老婆血型相同,为救县长老婆(在医院里生孩子后大出血),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结婚,有幸度过一段快乐时光,在生下一男婴后,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女儿死后三个月家珍也与世长辞;女婿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事故,被两排水泥板夹得血肉模糊;外孙苦根没了双亲随福贵回到乡下,孤老幼儿生活凄苦,福贵心疼煮豆给苦根吃,不料苦根却被豆子撑死……到头来,福贵孑然一身。

然而在他所经历的一系列不幸当中,无论是败金家财,还是穷困潦倒,或者是被拉做壮丁九死一生,都抵不上接二连三的亲人的死亡和生命的丧失来得令人窒息,悲难自禁。

死亡对生命的消蚀才是福贵最深的苦难和最大的折磨的源泉。

他生命中所有的温暖都被现实被死亡一次次撕得粉粹,被死神的铁蹄一次次践踏,而他只能旁观这一场场悲剧的发生,无力制止,少年丧母,壮年失孤,好不容易女儿结婚,难得的一段生活的宁静。

然而老天又跟这个苦命的人开了玩笑,女儿,老伴儿相继离开。

这死神一而再再而三的跟福贵打着照面,带走他身边的温暖,留他一人孑然一身,咀嚼着丧亲的滋味,这无法挽回的锥心之痛无人替他分担,这命运的不幸与捉弄,无法反抗。

最终只剩得老了的福贵和老了的那头也叫“福贵”的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

福贵人生的苦难历程不是特例,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

这部小说社会背景十分宽广,“做了手脚”、“挖了个坑让人往里跳”6的赌场;枪林弹雨,死尸满地,随时会丧命的战场;荒谬至极的大跃进炼钢时代;饿殍满地的三年饥荒时期;黑白不分,人性扭曲的文革日子。

在各种社会重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余华通过福贵之口轻描淡写的描绘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要承受的无尽的苦难。

福贵的战友老全在战争中的死和春生战乱之后当上县长又在文革中被迫害至自杀身亡都是时代演进的消极后果。

福贵的苦难也是那个动荡混乱的时代的苦难,是那个时代人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同时,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苦难。

二、如何坚强的活着(一)在苦难中忍耐《活着》中有一句话“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常人所有的不幸都聚集在他的生命旅途中。

这样的痛苦需要一条有效的缓解,作者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一条缓解痛苦的有效的途径——忍耐。

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面对苦难,福贵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没有心如刀绞的呻吟。

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炼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都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达到了与孤单的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

例如,他嫖赌成性,挥霍完祖先家业后生活贫困潦倒,一贫如洗,他认为是命该如此。

他说:“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福贵为何能“忍耐”,是因为他把苦难的原因都归结为命。

就是人们常说的“富贵在天,生死由命”。

“命”给自己生活的苦难一个理由,“命”成了福贵苦难生活的罪魁祸首。

他活得比别人长寿是命,那他败掉家业因祸得“寿”也是命。

以宿命解释生活苦难,使得他只是麻木地忍受苦难。

福贵认为,既然是命就无法改变,就只有接受它。

如同一个伟大的母亲在爱中接受美丑不一、智商不一的孩子一样。

母亲不能选择孩子,我们也同样不能选择生活的幸与不幸,所能做的,不过是服从生活给予你的全部事实。

所以福贵回忆过去岁月时让人感受不到悔恨、痛惜。

叙述之中丝毫没有叹息。

再如,他选择决定将女儿送人供儿子上学,本来是他们的现实选择决定了女儿的命运,因为凤霞是哑巴,也或许是因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使他们做出了那样的决定。

但因为不堪选择的重负,他却说:“凤霞命苦,这辈子看来是要苦到底了……”这是他对凤霞命运一厢情愿的解释。

因为“命”能产生忍耐,“命”能减轻心灵的愧疚和不安。

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所有这一切,都指向“忍耐”二字,它是一种柔韧的品质,时刻保卫着内心免遭苦难这种生活暴力的破坏。

《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这话也可以理解为,恒久的忍耐可以产生爱(当然也产生勇气),福贵就是这样的人,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他的生存,甚至不像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结尾所说的那样是“在苦熬”,对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

(二)在苦难中坚强乐观福贵想光宗耀祖,即用赌博的方式把父亲败掉的一百多亩贡田赢回来,而结果恰恰相反,把他家仅剩的一百多亩贡田以及全部家产全部输光。

由富有变得贫穷,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他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他本来有充分的理由去死,但他没有,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

曾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于是他开始自力更生,去租了几亩自己曾经的土地,夜以继日的干活来养家糊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