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第一章 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

第二部分公务员职业道德第一章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第一节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为规则,它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在维持人类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道德两字常挂在人们嘴边上。
人们对某人的行为表示称赞时,说这人品德好、行为高尚;对某人的行为表示批评时,说这人品德差、行为卑鄙。
这种对人的行为的评判都与道德有关,那么道德是什么?在我国古代典籍中,“道”原指人走的路,后引申为做人的道理、学说、原则、规范,之后又进一步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规律等。
“德”与“得”相通,如《礼记、乐记》中:德行、品德。
在我国把“道”和“德”首先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当推荀况,他在《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也就是说,只要人们学到了“礼”,按“礼”的要求去为人处事,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
在西方,道德(morality)一词源于风俗(mores),是指国家生活的道德风俗和人们的道德个性,类似于我国古代“道”与“德”的含义。
由此可见,不管是我国还是西方,道德一词包含了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两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既是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又是对人们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的标准。
因此道德概念的含义有三层意思:1、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人作为社会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如果没有一定的行为规范,规定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应该如何做的准则,人们就不会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善的行为,怎样做是恶的行为。
考研政治红宝书专家解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圣才出品】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1)道德的起源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①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
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也创造了道德,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②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正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节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③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
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2)道德的本质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a.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b.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
d.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第一章 道德概述

道德是什么?
问题:人为什么需要—— 道德?
换一种提法:人是否能过一种没有道德 的生活?或者说,人是否在没有道德的 情况下能获得幸福生活?
31
[案例] 道德良知的冷漠是社会之痛
据湖北《 东楚晚报》2006-5-30报道,黄石理工学院40 名学生自发组织到浠水散花江边郊游时发生悲剧,两名大 学生坠江身亡。在两名大学生坠江约5分钟时间,有3名 同学见200米远的轮渡码头停着一艘船,急忙赶到船上 求助。“我们3个人跪在船上哀求,但没有一个人愿意下 水救人!哀求了半天,他们才给了几只救生圈。”一名学 生痛心地告诉记者,“紧急关头,如果船上水手能伸出援 手,也许悲剧可以避免。”
6 董 仲 舒
神启论
评价: 将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外在的神、天等,看到了 道德起源的外在性和客观性。 把道德的起源看作是人自身之外的东西,是人 不能左右的东西,无疑会使人对道德现象和道 德规范产生敬畏感,容易树立起道德的权威性 和客观性。 把道德起源问题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必然,不仅 否定了人的道德自由,也会僵化对道德的理解, 导致道德宿命论。
14
动物本能论
• 又称为“自然起源论”和“自然本能论”,是 一种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 能。 • 他们将达尔文主义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牵强移 植到社会生活领域,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说明道 德的起源,根据某些动物的合群性便认为动物 也具有“社会本能”,而人类社会的道德不过 是动物的“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是动物的 合群性的复杂化。
27
三、道德是什么?
人生问题的核心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而“如何做人” 的关键是做一个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的人。本章就从理论 到实践阐述我们应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思考:道德是什么?
第一章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1、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 是奴隶社会道德的根本目的。 2、忠诚于奴隶主国家是奴隶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 3、在家庭关系中,奴隶社会道德主张男尊女卑, 男主女从 。 奴隶社会道德取代原始社会道德的进步性表现在: 原始社会道德那种朴素直观的形式被系统的理论 思维所取代;原始社会的食人、血族复仇、杀死 俘虏等“不人道”的现象不复存在 。
(三)封建社会道德
中国表现为“三纲五常”;西方表现为道 德与宗教的结合。 特点: (1)在形式上,封建社会道德更加体系化、 理论化。 (2)在内容上,封建社会道德呈现出明显 的等级主义色彩。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1、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的道德原则。 2、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提倡的道德规范。 3、拜金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价值取向。 评价: (1)道德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完备。 (2)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资本主义道德对 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对自由个性 的无限追求也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面临深刻的危 机。
(2)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为道德的产 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3)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为道德 的产生提供了主观条件。
二、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社会的道德 1、维护氏族部落的整体利益是原始社会道 德的根本目的。 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是原始人 基本的道德观念。 3、勤劳、勇敢、刚强、诚实是原始社会普 遍推崇的美德。 特点:直观性、狭隘性 、外在性
二、道德的特殊本质 第一,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 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 第二,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对 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第三,道德不是主体盲目地接受外在约束, 而是要主动提高自身境界。
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

❖ 又例如康德旳纯粹理性也是以为人先天就天 赋有道德。善良意志,绝对命令
二、六种道德起源观:
3、动物本能及进化论
三、马克思主义旳道德起源观
❖ (一) 、道德与人类活动
❖ 马克思主义以为道德不是历来就有旳,也不会 永远存在下去,是历史旳产物,是在一定旳历 史阶段产生旳。
❖ 我们懂得,道德是人对道旳得,(同学们想象 我们在讲到旳概念时那瞪旳大大旳眼睛),道 德是人旳道德,是人旳本质属性,没有人无所 谓道德不道德。要回到道德是从什么时候产生 旳,首先要回答人是在什么时候产生旳。
二、六种道德起源观:
❖5、社会契约论 ❖以为道德起源于人们之间旳契约。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详细旳简介了
这种观点。
二、六种道德起源观:
❖6、社会实践论
❖以为道德起源时人们旳社会实践,是 为了调整生产和其他社会关系而产生 出来旳规范。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伦理 学旳观点,下面我们还将详细讲解, 这里就先说说它旳基本意思。
我们能否提出理由阐明人为何要有道德呢? 假如竭力根据经验和理性来考察人性,我们就 会发觉,一切人都有许多共同旳需要、欲望、 目旳和目旳,例如:友谊、爱、幸福、自由、 和平、发明性、安定等 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们必须确立和遵守旳道 德原则,应能鼓励他们相互合作,使他们免予 恐惊、不必紧张自己会被杀死、被残害、被盗 窃、被欺骗、被严厉管制或监禁。
❖人旳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旳 诱因
❖首先,人类生存旳需要是道德发生 旳直接原因。
❖为了调整人们旳利益需要,最初便 形成了某些最简朴旳行为规范和准 则,以缓解利益旳冲突和矛盾。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文档资料

3
➢客体论:主要代表是宗教的神启论。把道德 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
➢如:
➢ 基督教《旧约》;奥古斯丁; ➢ 中国儒家主张的“天道论”
4
1、神启论
28
▪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 ▪ 孟子更是强调道德对于人之重要甚于人的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9
▪ 在《论语·颜渊》中这样记载:"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乏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 信不立。"在孔子眼中, 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军 队和生活资料,但决不能没有道德。
▪ 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 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
21
▪ 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 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
▪ 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 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
▪ 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 形成的能动作用。
9
2、天赋论
▪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 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 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 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10
3、情感欲望论
“感觉欲望论”认为道德起源于 人所固有的本能欲望和天然情感之中
11
3、情感欲望论
▪ 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 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复习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第一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起源:天意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证明:【案例】湿猴理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因此道德起源的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具体的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
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
②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因为社会关系日益复杂,没有道德的约束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矛盾突出、利益冲突。
③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你明确到、认识到自己的这种角色定位,看到了利益、看到了彼此之间的区别,你只有这个时候你才可能因为去调节这种不平衡或者是利益矛盾的时候,才会产生道德的约束。
这句话呢,讲的就是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的前提。
道德的本质: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其一,道德的性质、原则、规范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内容和性质。
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道德。
其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古代男女)其三,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
(印度种性制度)②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③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①认识功能: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我们常常会运用善恶、荣辱、义务、良心等等这样的词汇来反映和评价人们的道德实践和道德关系。
那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借助道德来认识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老人摔倒)②规范功能: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向善。
第1章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PPT课件

❖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物质利益,直接决 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从根本上讲,道德的 基本内容就是人们的利益关系问题。利益不仅是每 个社会经济关系的直接表现,而且是人们从事一切 活动的直接动因。人们总是从一定的利益出发选择 自己的行为,处理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做出善恶 的价值判断,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道德原则与 规范。可见,利益是道德的基础,直接决定着道德 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决定着各种道德活动的标 准和方向。
❖(二)道德的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道德的最主要的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 具有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以 达到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道德调节主要是以 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社会调节,即以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 为尺度来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协调人们的道德关系,这是最 基本的道德调节方法。比如,对那些不赡养父母、遗弃老人的 行为,可以通过婚姻家庭的道德规范以及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 进行调节。另一种是道德的自我调节,即以个人的道德思想为 尺度来评价社会的道德行为,协调自我在社会中的道德角色及 与他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比如,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侥幸 逃脱法律的制裁长达十几年,由于受到道德的良心谴责,长期 处在精神折磨的痛苦中,于是主动投案自首。这种行为可以说 是道德的自我调节的结果。道德的社会调节和自我调节是互相 联系、互相影响的。
❖ 1.人类道德发展呈现曲折形式。 ❖ 2.道德的发展受到阶级斗争的影响和制约。
❖ 3.道德的发展还受到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制 约和影响。
第三节 道德的功 能和社会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
❖ “功能”表示为两层含义:一是指事功与能力; 二是指功效与作用。在英语中,“功能” (function)一词也有官能、机能、作用、功 用,以及职务、业务、任务、职业等多种含 义。所谓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对人自身生 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道德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道德的起源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 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 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 结底的意义上讲的。 结底的意义上讲的。
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 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 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 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 的根源, 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 机械的理解。 的、机械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 济关系中找到根源, 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 根本原因之所在。 根本原因之所在。
4、动物本能论 、 自然起源论) (自然起源论)
以达尔文为代表 的进化论伦理学 认为, 认为,人类道德 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社会)本能, (社会)本能,道德不是人 所独有的, 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 动物都有道德感。 动物都有道德感。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 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 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 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 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 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 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 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道德工具论就是在道德本质的问题上,确立人的中心 道德工具论就是在道德本质的问题上 确立人的中心 和主体地位,把道德视为为人的需要服务的手段与工 和主体地位 把道德视为为人的需要服务的手段与工 具。 道德工具论不同于道德的工具主义,道德工具论的核 道德工具论不同于道德的工具主义 道德工具论的核 心是要确定人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而道德工具主义 心是要确定人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 而道德工具主义 主要是指利用道德的至高地位和作用来为某一阶级、 主要是指利用道德的至高地位和作用来为某一阶级、 某些政治集团服务,其根本是抹杀人的主体地位 其根本是抹杀人的主体地位。 某些政治集团服务,其根本是抹杀人的主体地位。
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 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 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 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 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 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 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 形成的能动作用。 形成的能动作用。
归纳总结:道德的起源 归纳总结 道德的起源
(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 一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 点。 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 (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 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 (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 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 (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
客体论:主要代表是宗教的神启论。把道德 客体论:主要代表是宗教的神启论。 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 如:
基督教《旧约》 奥古斯丁; 基督教《旧约》;奥古斯丁; 中国儒家主张的“天道论” 中国儒家主张的“天道论”
1、神启论 、
“神启论”认为道德来源于神灵的启 神启论” 神启论 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 董仲舒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 “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 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 定律” 定律”
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 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益关系和矛 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 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 没有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与人、人与 没有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与人、 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 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道德 的发生。 的发生。
只有在伦理关系中, 只有在伦理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 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的问题。 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的问题。 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 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 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 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
一、伦理思想史的探讨
道德本体论与道德工具论之争 道德本体论就是在道德的本质的问题上,确立 道德本体论就是在道德的本质的问题上 确立 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至上性和超越性,将人视为 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至上性和超越性 将人视为 道德的载体和工具。 道德的载体和工具。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 孔子曰 天生德于予", 天生德于予 孟子更是强调道德对于人之重要甚于人的生命。 孟子更是强调道德对于人之重要甚于人的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生 亦我所欲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2、天赋论 、
首先, 荀子性为本始材朴的思想 首先,他认 为性乃本始材朴。 为性乃本始材朴。人性包括利欲之心和 有辨有知之能。其次,荀子主张: 有辨有知之能。其次,荀子主张:人之 性恶。再次,荀子主张人性可化。 性恶。再次,荀子主张人性可化。 韩非子代表的法家性为天性的思想 韩 非子把荀子的性恶论推向极端。首先, 非子把荀子的性恶论推向极端。首先, 他认为性是人的天性,是本能, 他认为性是人的天性,是本能,包括利 欲之心和聪明睿智。其次,韩非强调, 欲之心和聪明睿智。其次,韩非强调, 在人性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欲利之心。 在人性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欲利之心。
“摩西十诫” 摩西十诫” 摩西十诫
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 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 不可亵渎上帝之名; 不可亵渎上帝之名; 谨守圣安息日; 谨守圣安息日; 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偷盗; 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 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 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 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 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3、情感欲望论 、
“感觉欲望论”认为道德起源于 感觉欲望论” 感觉欲望论 人所固有的本能欲望和天然情感之中
3、情感欲望论 、
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 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大卫·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 大卫· 推己及人的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 康德 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 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 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 , 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 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 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 , 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3、情感欲望论 、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 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 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 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 自利、 自爱, 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先秦时代的商鞅、韩非子都认为, 先秦时代的商鞅、韩非子都认为,法律 和礼义的产生就是为了规范和制约人的 趋乐避苦的本性。 趋乐避苦的本性。
2、天赋论 、
“天赋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 天赋论” 天赋论 或自然本性, 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2、天赋论 、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 性为“天之降才” 表现在两方面: 性为“天之降才”。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人天生的生命本能。 一是人天生的生命本能。二是人天生的 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即人有别于禽兽所特有的道 德良心。 德良心。 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 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 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 铄我也,我固有之。”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本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规定性, 本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规定性 道德的本质就是指道德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 性质。 性质。
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差异,对道德本质的认 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差异 对道德本质的认 识也就存在许多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识也就存在许多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从不同观点中汲取合理成分,可以为道德本质问 从不同观点中汲取合理成分 可以为道德本质问 题的研究与深化提供借鉴。 题的研究与深化提供借鉴。
第一章
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客体论:神启论。理念论。 客体论:神启论。理念论。教 育论、 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
两大阵营: 两大阵营
主体论:先天论。本能论。人 主体论:先天论。本能论。 性论。 性论。需要论
客体论。主要代表是宗教的神启论。 (一)客体论。主要代表是宗教的神启论。神启论 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认为道 德根源于“ 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 德根源于 “天”的意旨或“ 上帝”的启示,从道德 主体之外寻找道德的根源。 主体之外寻找道德的根源。 (二) 主体论 。 一些伦理学家从道德主体之内寻找 二 主体论。 道德的根源, 道德的根源,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 即人天生就有道德意识。先天论、本能论、 性,即人天生就有道德意识 。先天论 、本能论 、人 性论。 性论。
颜渊》 子贡问政,子曰 在《论语·颜渊》中这样记载 子贡问政 子曰 论语 颜渊 中这样记载:"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 民信乏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足兵,民信乏矣 必不得已而去, 足食 足兵 民信乏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 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兵。 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 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 去食。 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 于斯二者何先 信不立。 在孔子眼中 在孔子眼中, 信不立。"在孔子眼中 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军 队和生活资料,但决不能没有道德 但决不能没有道德。 队和生活资料,但决不能没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