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的方法回顾与反思

合集下载

国内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研究10年综述

国内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研究10年综述

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即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2年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中正式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之后,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使其成为语用学的支柱理论。

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自1979到1989年为理论引入阶段,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何自然、顾曰国和何兆熊等将该理论介绍到中国来;从1990年至今为应用研究阶段,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也投入到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中。

本文以2002-2011这10年来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依据,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最新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页面输入关键词“言语行为”,共检索到2002-2011年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40篇;其中标注基金项目4篇,主要是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哲学研究中的课题。

这些文章从总体上代表了2002-2011十年来中国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体现出中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所达到的水平。

一、对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研究简述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应用研究涉及到真值理论、关联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等哲学理论。

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分析言语行为理论与哲学理论的联系,揭示了一个言语行为无处不在的哲学世界。

罗伊娜(2009)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反思》一文中以真值理论、真诚性为基本参数,阐述了“语言是人的语言”这一重要命题。

贺春英(2009)在《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建构》中结合哈贝马斯的哲学著作《交往行为理论》,把言语行为中的意向行为作为表示说话人目的意向的主观意义予以考察。

表明语言学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哲学对人及人的世界的研究又可以反过来提升语言学研究工作的高度和深度。

曹若男(2011)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梳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言语行为理论自诞生之初到后期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进行整理归纳,指出言语行为研究对探索“人类—语言—世界”三元关系的巨大作用,论证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种种影响力。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名称:认知心理学*名:**学号: 201141000144 学院:心理学院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后来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语言学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近几年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综述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

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

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

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

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

言语行为理论关于言语行为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启示论文

言语行为理论关于言语行为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启示论文

言语行为理论关于言语行为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启示论文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经典理论传统研究新方向论文摘要:言语行为是分析哲学思潮中日常语言学派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强调以言行事。

本文首先扼要分析奥斯汀和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框架及研究特点,次之总结国内外言语行为研究的特点及弊端.最后阐述当前出现的研究新方向。

言语行为研究的历史和传统告诉人们这已经不再是新生的语用学领域.但是当前出现的新方向反映出言语行为研究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其基本观点是:说话即做事。

在它之前的实证哲学家认定,句子只能用于描述某种情况或陈述某项事实,因此只适用正确或错误的价值。

然而言语行为理论家却指出,话语具备在现实中行事的能力,施事句没有对错,只有做与不做、恰当与不恰当之分。

正是这种以言行事的主张使言语行为理论脱颖而出,并极大地推动了分析哲学的发展步伐。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ohnL.Austin,191l1960)被公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者。

在他之后,他的弟子们,尤其是美国哲学家塞尔(JohnR.Searle),则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主张并使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化。

此后,国内外对各式言语行为都做出一定的研究,如请求、道歉、赞美、感激、婉拒邀请、抱怨、拒绝、建议、批评等,其中有单语种环境下的研究,也有跨语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

这些研究往往与语用学关系紧密,尤其是语际语用学,其中直接为外语教学服务的就不在少数。

不过,言语行为研究并没有局限于语用学,相反地,它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如哲学、逻辑学、法学、文学、神学等等。

一、经典言语行为理论在经典之作《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奥斯汀刚开始将话语分为述谓句(constative)和施事句(performative):述谓句用于描述或陈述事实,具有真假值;施事句则是以言行事,没有真假值。

不过,奥斯汀很快认识到,述谓句也能以言行事。

于是,他摒弃述谓句和施事句的区分而将重心转至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force),并抽象出三种行为,依次为说话行为(1ocution)、施事行为(illocution)和取效行为(perlocution),其中他关注的重点便是施事行为,尤其是显施事句的施事行为。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说话人在完成语谓行为时表达的表层和深层意图,对于人物风格迥异、修辞手段繁多以及文化信息量大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不可或缺的。

文章以作家钱钟书的《围城》的俄译本为例,选取其中生动、鲜明的言语行为语言例句,尝试探讨和研究言语行为理论观点在文学翻译中起到的作用。

标签:言语行为理论;表层和深层意图;《围城》;文学翻译一、引言文学作品的言语语体与其它体裁的言语表达方式不同,其特点是行文风格主观性强,结构表达形式多样,涵盖内容广泛、文化信息负载内容多等。

因此,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现象。

近些年,越来越呈现出多角度化、跨学科化的趋势,也因其高度的开放性色彩,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的知识都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借鉴。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文学翻译可以辅助译者更加完整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使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最大保存和转译。

由于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语义描写过渡到语用意义描写最具有原则性的步骤之一,所以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所建构的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开放性。

二、关于言语行为理论最早提出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学派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

1962年他将1955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著名语言学讲座以《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俄译为《Слово как действие》)为题发表。

他在这部被视为言语行为理论奠基之作中提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речевой акт)。

传统语法中的陈述句被划分为单纯陈述事实的述谓句和说话人在说出一个句子即完成一个“行为”的施为句(перформативное предложение)。

一般情况下,施为句具备三个语法特征: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单数,时态必须是一般现在时,语态必须是主动式。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研究性论文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研究性论文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研究性论文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研究性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分类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由Searle继承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一套更加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此理论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课题之一。

本文对两位学者就言语行为理论所作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评析,并指出了其作用与不足。

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一)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

到上世纪s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能力”(compr(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Austin。

他于19ss 年在哈佛大学进行讲座时提出了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此后于19s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作《论言有所为》。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具体的论述。

他提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

”(二)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成果在((论言有所为》书中,Austin明确地把话语分成叙事句(performatives)和指陈性的语句,即施为句(consta-lives)。

前者描述所做的事情,而后者是说事同时也在做事。

他指出叙事句的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报道事实,是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如:1amanEnglishteacher.说此话时,此人只是陈述了自己是英语教师这一事实。

施为句则不具有报道,描述或表述的功能,而是在说话的同时实施了某种行为。

Austin认为对施为句不能用“真假”衡量,而是用“适宜性条件”或“得适宜性条件”“诚实”或“不诚实”“真实”(authentic)或“不真实”(inauthentic)“使用得当”(in-yoked)或“使用不得当”(misinvoked)来衡量(张莉,2005)如:Ideclaretheceremonyopen.此外,两者的句法特征也有所不同。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

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

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

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

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分析论文

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分析论文

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分析论文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分析论文一、研究背景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将多语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双语研究。

然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交流需求增强,这种交流可能是跨区域、跨语言、跨文化的。

在此背景下,多语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语习得研究作为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三语习得的文献进行梳理,剖析了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现状及其特点,并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三语习得后续研究的发展做出展望。

二、国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国外的三语习得研究肇始于Hoffman和Thomas的研究。

Hoffman 的著作Language Acquisitionin Two Trilingual Children 是三语习得研究的典型作品。

Hoffman 在此研究中主要从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三方面跟踪调查两个从小同时学习德语和西班牙语的小孩的语言发展与习得。

在此期间,Cenoz,Gorter,Kemp &Jorda 等学者对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enoz & Gorter探究了在巴斯克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三语环境下写作技能的培养,并用不同方法来探究这三种语言之间的联系与交互。

语言学家Kemp给多语现象下了定义,他所提及的影响元语言意识的变化因素为三语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包括语言习得者同时掌握的`两门语言,学习者的读写能力、成熟度、学校教育等因素。

Jorda基于言语行为和语用能力的分析,阐述了三语语用意识的产生以及影响。

语言学家De Angelis 探究了习得的语言之间的距离、近因的使用、语言习得的顺序、文本的形式和对目标语与源语言的熟练程度。

三、国内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国外的三语习得研究相比,国内的三语习得研究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起步较晚。

从已有的三语教育研究成果可知,国内三语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

言语行为理论述评

言语行为理论述评

言内行为指语言表达本身的意义;言外行为指语言表达所传达的意图;言后行 为指语言表达对听者产生的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重要观点和理论模型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言语行为,即通过语言表达来传达交流者的意图和 信息。这种行为不仅包括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该理论认为,言语行为 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如述事、表态、号召、许诺等。这些言语行为 都具有各自的语用功能,能够帮助交流者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
在总结部分,我们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回顾,并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现状、历史演变、主要观点和思想精华
言语行为理论最早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提出,他主张语言交流不仅仅是 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如陈述、请 求、命令等。奥斯汀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形成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基 础。后来,美国语言学家约翰·塞尔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提出言语行为的 三分法: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2、言语行为的分类:根据言语行为的目的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类型的 言语行为,如述事、表态、号召、许诺等。
3、言语行为的制约因素:言语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背景、社会 环境、交际对象、交际目的等。这些因素制约着言语行为的实施方式和效果。
对比其他相关语言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具有以下优点:
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及效果 评估
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习得、语言治疗和文学创作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在语言习得方面,了解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交际的技巧 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在语言治疗方面,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 助治疗者更好地分析和解决语言使用方面的问题,为语言障碍患者提供有效的 康复手段。在文学创作方面,该理论有助于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话语意 义和交际意图,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9, 7(3), 384-391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19.73051Re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on Speech Act Theory Applying into Literary ResearchMethod at Home and Abroad—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19 Years (2000~2018) Papers of Domestic SSCI, CSSCI and Core Journals and Journal of PragmaticsMeng Wang, Weiwei F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Received: Jun. 3rd, 2019; accepted: Jun. 17th, 2019; published: Jun. 27th, 2019AbstractThis paper chooses 76 articles published in domestic SSCI, CSSCI and core journals and 101 ar-ticles published in Journals of Pragmatic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to literature from 2000 to 2018 for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reviews its research method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plore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in literature research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compared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China is seriously insufficient.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different ob-jects and themes need to be improved in diversity, standardization and scientificity. Finally,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to literary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to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future.KeywordsSpeech Act Theory,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国内外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的方法回顾与反思——基于国内SSCI、CSSCI和核心期刊与国外Journal of Pragmatics期刊19年(2000~2018)论文的统计与分析王孟,樊葳葳王孟,樊葳葳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19年6月3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17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27日摘要本文选取2000~2018年发表在国内SSCI 、CSSCI 和核心期刊上76篇和国外Journal of Pragmatics 期刊上101篇有关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的文章进行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对其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以便了解其发展现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发现,我国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的研究在方法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实证研究严重不足,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对象、主题的研究方法在多样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方面均有待提升。

文章最后基于对国内外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的方法的反思,对国内未来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文学,研究方法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文学尤其是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值得人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反观多年来的文学研究结果发现,之前的研究者主要从文学的社会形态、某种意识的觉醒、写作风格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较少。

从语用学角度对文学的研究少之更少。

在这一背景下,将言语行为理论和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开创了语言理论和文学话语的新局面,全面性深化了文学言语行为基本问题的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分析哲学家约翰·兰肖·奥斯丁(1962) [1]在他的作品《论如何以言行事》中首次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语言并不只是陈述某事,而是在做某事,即说出某种语言而是用这种语言做某事,语言具有行动的力量。

他将这类言语称为施为言语,又将施为言语分为言语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

奥斯丁在判断有效施为言语的同时,将文学言语排除在外,认为其为无效的施为言语,这一观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讨论。

Van Dijk (1976) [2]认为语用学与文学之间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

Marry Louise Pratt (1977) [3]曾充分地论证了“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并无二样,用来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当然可以用于文学批评中。

美国当代富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希利斯·米勒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局面,米勒(2001) [4]提出了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明确反驳了奥斯汀和其他认为文学语言应排除在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之外的观点。

正如米勒(2011) [5]所言,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行为可以是叙述者的施为言语,也可以是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施为言语,而这些施为言语往往是文学作品中的关键部分。

因此在阅读行为中有必要密切关注文学作品中人物和叙事者的言语行为并探究这些言语行为在文学作品中如何起作用。

判定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这种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具体作品文本的话语分析的研究,又可王孟,樊葳葳细分为会话研究和言语行为研究,后者属于作品内的微观言语行为的研究,具有行动的力量;二是对文学话语的宏观言语行为的研究,彰显作者、读者和世界的关系。

这方面研究的着眼点不是作品文本是怎样的,而是作家如何用他创作的作品文本做事、做了些什么事以及这些事以怎样的方式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王汶成(2016) [6]认为这方面的研究意义极为重大,它力图从“以言行事”的角度对文学话语的性质和功能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

目前,我国学术界不乏关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综述文章来探讨其发展态势,它们多数着眼于从综合角度对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和对文学批评某一层面如反讽、礼貌原则、面子、语用策略、合作原则等进行介绍,而对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总体水平的研究方法探讨却滞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质量的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与研究方法的使用息息相关。

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不仅能保证正确的研究方向,使研究达到既定目标,还关系到学术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可信度。

对研究方法的充分理解及有效运用是每位学者的重要学术素养之一。

近年来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势头削弱,为促进我国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引起广大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在文学中的施事和取效行为的重视,有必要加强对研究方法本身进行探讨。

国内对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的研究方法所做的系统考察相对匮乏,将国内外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鉴于此,本文拟考察当前国内外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的研究方法,通过对2000~2018这19年来有关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发表在国内SSCI、CSSCI期刊上76篇和国外Journal of Pragmatics期刊上101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发现存在的不足,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领域发展研究,寻求语用学与文学批评结合的契合点。

2. 研究方法分类与特征界定根据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分类(高一虹等1999;Brown 1988),[7][8]研究方法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大类。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对原始数据或某一案例对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研究,根据研究过程等不同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定量研究主要建立在实证主义理论基础之上,采用调查问卷、实验、量表和语料库等手段收集资料进行研究。

强调研究的严密、客观性和控制。

多使用演绎法分析资料,从特定假设出发,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量化或数理统计分析,验证或推翻研究假设。

定性研究基于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范式,通过研究者本人与研究对象互动获得解释。

多采用访谈、观察、个案、话语分析、语篇分析等手段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因此数据不易量化。

混合研究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将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以更好地理解并阐释研究问题。

而非实证研究指的是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理念或经验或理论知识,然后根据这些理念提出看法。

可进一步分为思辨研究、文献综述和评介。

思辨研究基于研究者个人经验反思,通过逻辑演绎推理,对某一主题进行观点陈述、经验总结以及理论探讨或建构。

文献综述对某一主题的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前景等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归纳评论等。

评介指对书籍、研究项目、课程实验及论文等进行评述和引介。

3. 研究设计3.1. 研究问题本文拟探讨以下3个问题:1) 国内外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的研究方法的总体分布情况如何?王孟,樊葳葳2) 各类研究方法在不同研究主题上的分布情况如何?3) 各类研究方法在不同研究对象上的分布情况如何?3.2. 研究对象及数据采集本研究中笔者以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作品,文学言语行为为主题和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对2000~2018十九年间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设定期刊来源所属为SSCI,CSSCI和核心期刊,如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