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文献学价值评析

合集下载

_古今图书集成_与方志

_古今图书集成_与方志

总第77期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 1999年第1期Ser ies77Journal of inner Mo ng olia T eachers Colleg e fo r the Natio nalities Issue1. 1999《古今图书集成》与方志裴 芹 李智海 大量引录方志文字,是《古今图书集成》的一个鲜明特色。

大量引录方志文字,一方面丰富了《古今图书集成》的内容,提高了它的文献价值,一方面对古代方志进行了一次内容分类总汇,保存了许多宝贵的方志文献资料,反映了清初编修地方志的盛况,对今天方志编纂与研究,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古今图书集成》引录方志文字数量之巨大,种册之繁多,在古代类书中是绝无仅有的。

据笔者不十分精确的统计,其引录的方志近两千种,有一统志、总志、通志、府志、州志、县志、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山志、水志、乡土志、方物志、人物志以及图经、乘、记等等;其中的志还有古本、故本、旧本、旧志、新志、续志等不同版本。

《古今图书集成》所有的典和绝大多数部里,都有征引自方志的材料。

其中《舆地汇编》的《坤舆典》、《职方典》、《山川典》、《边裔典》比较集中,所占篇幅比重也更大。

从篇幅上看,《方舆汇编》2144卷,占全书一万卷的21.44%,亦即五分之一还多。

其中《职方典》基本上是由方志文献材料构成的,只是在艺文、纪事、杂录、外编项目中引有一部分非方志文献。

《职方典》在《古今图书集成》三十二典中篇幅最大,有1544卷,占全书的15.44%,是典平均篇卷的五倍。

《坤舆典》、《山川典》、《边裔典》中的方志材料比重也很大,例如《山川典・河部》,征引的方志达100多种。

《理学汇编・经籍典》的“地志部”、“山经部”集中引录了方志编修历史资料、方志书目、清初通志、府志的序言以及修志人物、遗事等等。

上述情况,足可见出方志对《古今图书集成》重要作用,大量引录方志文字才使得它形成巨大躯体,居于今存古代类书之冠。

_古今图书集成_对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整合

_古今图书集成_对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整合

●赵荣蔚(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 盐城 224002)《古今图书集成》对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整合 [关键词]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文化整合 [摘 要]《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它以肴馔经、史,渔猎子、集的宏伟气魄,通过谨严的体例、鸿博的搜罗及精审的考辨,对我国传统学术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的整合,诚为千古以来未有之杰构。

[中图分类号]G255.1;G25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5-8214(2004)05-0051-02 清代康、雍、乾三世,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对缓和,封建经济逐渐恢复,社会日趋稳定,为史家所乐道的“康乾盛世”由此出现,从而给学术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这期间,统治者一面开疆拓土,外纂武功;一面尊孔崇儒,好古右文。

留意典籍,编定群书,蔚成一时风气。

仅康熙一朝,就屡次弘开书局,网罗有识之士纂修书籍,号称御撰敕撰者多达60余种。

仅类书,重要的就有《渊鉴类函》450卷、《佩文韵府》444卷、《韵府拾遗》112卷、《骈字类编》240卷、《子史精华》160卷。

这些官修典籍,以卷帙之繁重,内容之丰富,刻印之精整,为后人所惊叹推崇。

然而,若论规模和价值,它们均不能与出自陈梦雷一人之手的《古今图书集成》相比。

陈梦雷(1651—1726),字则震,一字省斋,福建侯官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康熙十二年(1673),乞假旋里省亲。

次年,适值“三藩之乱”,在家为耿精忠所迫胁,受其职。

精忠败,陈梦雷以从逆论斩,康熙惜其才,特旨从宽免死,谪戍奉天尚阳堡。

三十七年(1698),康熙东巡,陈梦雷因献诗称旨,释还,使教授西苑,侍康熙第三子诚亲王胤祉攻读。

胤祉笃学好古,礼爱士人,师生相处甚得。

在讲论经史之余,胤祉谈到:“《三通》、《衍义》等书,详于政典,未及虫鱼草木之微;《类函》、《御览》诸家,但资词藻,未及天德王道之大。

必大小一贯,上下古今,类列部分,有纲有纪,勒成一书,庶足以大光圣朝文治。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一、《古今图书集成》何以得名?《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汇编》,成书於清朝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

後来改名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究竟是康熙皇帝改定的,还是雍正皇帝改定的,尚存争议。

不管哪一说,书名中的'今'都是指清朝初期,'古'则上溯到远古。

正如雍正上谕所说的:'贯穿古今,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洵为典籍之大观。

'编者陈梦雷说得更具体:'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

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子集者,十亦只删一二。

'也就是说,该书汇集了从上古到明末清初的文献资料。

在当时来说,确实做到了集古今图书之大成,故名曰《古今图书集成》。

二、《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呢?相同的都是中华文化典籍的瑰宝,均为集大成者,卷帙浩繁,影响深远。

但是,在性质、内容、功能上,两书又有较大的差别。

《四库全书》的性质是丛书。

丛书,亦称丛刊、丛刻、汇刻书。

顾名思义,是把各自独立的著作汇合在一起刊印(或抄写),冠以总名。

比如大家熟悉的《二十四史》,合印了《史记》、《汉书》等24部著名的史书。

它们只是汇聚在一起,并没有拆散重编,仍保留各书的独立性。

这既方便读者集中阅读,又起到了保存古籍的作用。

宋朝印刷术流行以後,丛书也盛行起来,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当推清朝乾隆敕编的《四库全书》。

共收録3462种古籍,79337卷,约8亿字。

基本上包括古代经、史、子、集四部的主要典籍,故号称《四库全书》。

它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其功不可磨灭。

不过,《四库全书》轻视科技著作,只收取少量医农、天文等古书,其他一概不收。

而《古今图书集成》则十分重视科技著述,特地设置天象典、历法典、坤舆典、禽虫典、草木典、食货典、考工典等,大量辑録有关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农桑、渔牧、医药、饮食、木工、陶工、宫室、器用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科技资料。

浅探国内现存殿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信息

浅探国内现存殿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信息

浅探国内现存殿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信息《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百科全书,书中涵盖了广泛的知识和信息,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其中的宫廷版铜活字本更是其中的珍贵之一。

一、版本特点1. 珍贵性:由于此版本的印刷工艺和材料的特殊性,使得它在保存完好度和历史价值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珍贵性。

宫廷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钦定版局创制,使用了铜活字印刷技术,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许多版本已经失传,因此现存的版本更显得尤为珍贵。

2. 艺术性:宫廷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的版本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铜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宫廷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的版本中,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是经过精心雕刻的,不仅在文字的形体上极为工整,而且在图案的刻画上也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二、存世情况据了解,目前国内收藏有关于宫廷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的机构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国家级图书馆、博物馆、文物部门等。

这些机构一般会对此版书进行珍藏并加以保护,以确保其得到有效的保存及传承。

由于宫廷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的保存状态以及对外展览的限制,使得普通读者对于这一版本的了解并不是很充分。

对于这一版本的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价值分析对于国内现存的宫廷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稀有性,更在于其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及知识内容。

宫廷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在保存了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精髓的还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其内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不仅为我们在现代社会对于古代文化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更为我们了解古代经典著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与此宫廷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还能够为研究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史和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重要资料。

铜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发展了几百年,其历史渊源及技术特点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中国史学史讲义09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讲义09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

第九章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清代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学,是古来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明后期腐败的政治,以及清前期统治者一度实行文化高压政策,都深刻地影响这个时期史学的面貌。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思想和文献的积累,丰富而厚重;在历史进程中,他们不仅为人们所传承,也不断为人们所审视和估量。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衰老的景象,新的社会因素开始滋生和微弱地发展,从而使这一使这种审视和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新的趋向。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清代前期的史学,具有总结和嬗(SHAN)变的特点。

总结,既反映在历史思想和史学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嬗变,主要反映在历史思想领域。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这个时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

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乾嘉时期是章学诚、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等,以及稍晚的阮元、龚自珍,都各有年个名作,反映了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特点。

这个阶段的史学,在官修和私撰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界限。

大致说来,官修史书的成就,一是关于本朝史的记载和典章制度的整理,二是关于历史文献的汇编和编纂;私人转述的水平,则更多地反映出史学发展的趋势,代表着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水平。

第一节、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一、修撰《明史》清修《明史》,历时近百年,在《二十四史》的修撰中是罕见的。

清朝统治者于入关的第二年(1645年),以胜利者的姿态设立明史馆,着手修撰《明史》。

最后,其后的修撰中,先后有徐文元、张玉书、王宏绪相继任总裁,最后有张廷玉为总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定稿。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以布衣身份主其事的万斯同。

《明史》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记载了有明一代近300年史事。

《明史》的纪,写的详略得体,无繁冗之词,也避免了求之过简、犹如大事编年的弊端。

志、表、传都有不同程度的新意,从中可以窥见明代历史的一些特点。

浅探国内现存殿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信息

浅探国内现存殿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信息

浅探国内现存殿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信息《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部汇编了大量古代典籍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其版本众多,而其中最珍贵的就属宫廷版的铜活字本了。

下面就让我们来浅探一下国内现存的宫廷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的版本信息吧。

《古今图书集成》是清代乾隆年间修纂的一部巨著,由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编纂,历时数十年完成。

全书共分备皮圣典、杂志、经籍、子史、贡舉、艺文、医药、史记、古今、北边十类,总计五十六种。

该书融合了整个古代典籍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典范之作。

在宫廷版中,《古今图书集成》的铜活字版是最为珍贵的版本之一。

国内目前所流传的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主要分为北京版和南京版两种。

北京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是由清乾隆年间官修的版本,内容齐全,体例完备,排印精美。

该版本得到了清朝宫廷的大力支持,采用了极具价值的铜活字印刷技术,印刷品质十分高级。

北京版还有一种特别稀有的版本,就是由七名广东亲王合作修订的特别精美版。

这一版本在版式、印刷等方面都十分考究,可谓是宫廷版中最为珍贵的版本之一。

南京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则是由江南地区私人或书商印刷的版本,虽然和宫廷版相比稍显简陋,但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南京版版本的流传并不广泛,相对而言较为稀有。

目前,国内仍有一些藏书家或博物馆收藏着这些珍贵的宫廷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而这些版本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文化和印刷史的重要资料。

这些版本在内容上对于重建《古今图书集成》原貌,研究其中的注解和批评评论有着重要的价值。

宫廷版铜活字本的印刷技术和装帧设计也为研究清代印刷史和艺术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国内现存的宫廷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中,北京版和南京版是两种最为重要的版本。

它们不仅在内容上对于研究典籍、印刷史等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书籍文化和出版史的珍贵遗产。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保存条件的不同,这些宫廷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都处于逐渐衰败的状态。

浅探国内现存殿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信息

浅探国内现存殿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信息

浅探国内现存殿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信息【摘要】《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部收录了大量古代文献的宝贵文献,而其中的铜活字本更加珍贵。

本文将从《古今图书集成》的历史背景、铜活字本的制作工艺和国内现存的殿版铜活字本三个方面,探讨这些版本信息的重要性。

探讨了《古今图书集成》在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引出了铜活字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详细介绍了铜活字本的制作工艺,包括铸造、雕刻和印刷等技术,展现了古代印刷术的精湛工艺。

分析了国内现存的殿版铜活字本的特点和保存状况,探讨了其中的珍贵之处。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今图书集成》铜活字本的历史和价值,为后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文献提供参考。

【关键词】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殿版、国内现存、制作工艺、历史背景、价值。

1. 引言1.1 浅探国内现存殿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信息《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郑樵所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共计360部,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代表作之一。

殿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更是不可多得的珍稀之作。

铜活字本是古代书籍印刷的一种方式,相比于木活字本,铜活字本更为精致耐用。

制作铜活字本需要先将文字雕刻在铜版上,然后涂上墨汁,再将纸张压在上面即可印刷文字。

这种方式印刷出来的书籍清晰、整齐,非常适合保存长久。

国内现存的殿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版本属于稀世之宝。

这些版本一般被珍藏在博物馆、图书馆或一些私人收藏家手中,数量极为有限。

每一本殿版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都是历史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通过研究这些珍贵的版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今图书集成》的内容、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当时的印刷技术。

这些殿版铜活字本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书籍印刷的传统和精湛工艺,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确保这些珍贵的版本得到妥善保存和研究,是我们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2. 正文2.1 《古今图书集成》的历史背景《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清代学者顾颉刚编撰的一部百科全书,是清代重要的文献资源之一。

《古今图书集成》体例探析

《古今图书集成》体例探析

《古今图书集成》体例探析作者:李智海杨春晓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李智海,杨春晓(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内蒙古通辽 028000)摘要:《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清代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类书编辑史上最为辉煌之作。

后人把其称为“康熙大百科全书”,在当时它是《大英百科全书》信息量的4倍。

其体例编排规模宏大、征引丰富;结构严谨、体例完备;按语注释、初成系统;收录广泛、图文并茂,是查检我国清代康熙以前任何一个学科门类的资料或解决任何一个典故出处的重要工具书。

关键词:《古今图书集成》;编排体例;收录征引;按语注释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032-02《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是我国清代康熙年间由陈梦雷、蒋廷锡等主编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

现在国内诸图书馆所藏的皆为1934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原本已经不是很多了。

这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收罗最广博、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类书。

全书一万卷,一亿六千万字,集我国古今图书之大成,故名为《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末年开始编撰,雍正四年完成,因而外国把其称为《康熙大百科全书》。

本文就其编排、体例、按语、注释、同属等5个方面加以探析。

一、规模宏大征引丰富规模宏大、征引丰富,是我国古代编撰类书共同追求的目的,因为他们既要给人们提供寻检、征引方便,又要尽最大可能齐全地征录文献,博大繁富,这是中国古代类书特殊作用的基础。

民国施廷镛先生在其《中国古籍版本概要》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集成》引书三千四百四十八种,我觉得应该不仅仅是这些,实际上要比其多的多。

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认真的、到该书中考证的一个问题。

就其范围来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然界事物,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反映,真可谓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作者本人未经全部细考,借以证之。

《集成》从引录的角度看,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贵古贱今的思想,内容上较为重视清代各方面的新成果和学术著作,有些资料一直收录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