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植物学论文

合集下载

植物学论文范例优秀3篇

植物学论文范例优秀3篇

植物学论文范例优秀3篇植物学论文篇一1.1基本情况房屋建筑学在建筑工程专业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工程专业的一个基础性专业学科。

它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房屋建筑知识,并且利用这些知识能够选择合适的房屋建筑构图,在合适的时候,学生还能自己设计房屋建筑构图并解决实际建筑中遇到的问题。

房屋建筑学这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向学生们讲解一般建筑的基本结构构造知识和技术,从而掌握房屋建筑业的基本建筑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快速的绘画房屋建筑设计图,提高学生的建筑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房屋建筑学具有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能够培养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

开设这一门课程,能够为学生建筑工程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既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在建筑方面的新创意和新想法,能够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1.2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教学观念需要更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程建筑专业都开设了房屋建筑学这一学科,但是很多学校所使用的书籍内容比较陈旧和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建筑发展的新要求。

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落后,所使用的书籍没有更新,还是沿用以前的课本。

现在很多新的建筑应用技术没有进行讲解或者讲解不全面,比如现在普遍使用的框架结构、铝合金结构、塑钢门窗等工艺缺少介绍。

很多书中所讲的建筑工艺和结构都是以前使用的,已经淘汰或者快被淘汰的东西。

这就导致了房屋建筑学所讲的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们所学的内容不能够完全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就意味着工作了以后需要重新学习相关知识,加大了工作的难度。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选用新的教材,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加符合社会的建筑发展要求。

1.3教师教课固于传统,缺少创新现在很多教授房屋建筑学的教(白话文☆)师授课内容单一并且乏味,让学生觉得枯燥,缺少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改变。

很多的教师教学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灌输式教学,教师处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则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缺少师生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让双方能够相互了解,不利于教学的水平提高和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消化,甚至有些时候房屋建筑学这一学科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植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

植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

植物病原微生物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机制研究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演变,植物病害问题因病原微生物的活跃而日益严峻,对作物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植物病原与宿主植物间的精细互动机制,旨在解锁病害发生的深层原理,为科学防控病害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精心策划的一系列实验,我们揭示了病原微生物如何运用多样的感染策略穿透宿主的防御壁垒,以及宿主植物如何借助复杂的防御机制和精细的信号传导路径来反击这些入侵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研究中阐明了信号分子(包括植物激素、一氧化氮、活性氧等)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的核心调节作用,这些分子不仅指挥着宿主的防御策略,还间接影响着病原的致病效力。

此外,我们观察到不同宿主植物在防御策略及信号传导路径上的显著多样性,为抗病品种的培育开辟了新路径。

本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植物-病原相互作用机理的认知,也为病害管理策略的创新与抗病育种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通过细致解析信号传导途径及关键调控因子,我们有望开发出更为精准高效、减少化学农药依赖的病害防控策略,保障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抗病育种技术的突破将促成更多高抗性、高产高效的作物品种,有效缓解病害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挖掘新型信号分子的调控机制,解码关键因子的功能,并加强跨物种的比较分析,力求全面解锁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动的奥秘,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技术解决方案。

关键词:植物病原微生物;寄主植物;互作机制;信号传导途径;病害防控;抗病育种目录摘要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5)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 (7)2.1 植物病原微生物学基础 (7)2.2 植物病理学基础 (8)2.3 植物免疫学基础 (9)第三章植物病原微生物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 (10)3.1 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机制 (10)3.2 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 (10)3.3 互作过程中的信号传导与调控 (11)第四章实验方法与技术 (13)4.1 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培养 (13)4.2 实验设计与操作流程 (13)4.3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14)第五章研究结果与讨论 (16)5.1 实验结果展示 (16)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17)5.3 与前人研究的对比与联系 (18)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19)6.1 研究结论总结 (19)6.2 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与建议 (19)6.3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20)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植物病原微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不容小觑,它们通过侵袭寄主植物引起减产和品质下滑,成为制约全球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

贝克喜盐草的特点及其保护策略-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贝克喜盐草的特点及其保护策略-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贝克喜盐草的特点及其保护策略-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 Asch.)是典型的潮间带海草,属于所有海草中最古老的两个世系之一,有活恐龙之称。

生物学上它具有年纪老、形态小、生长快、雌雄同株、雌蕊先熟、遗传多样性低、一年生和多年生生活史并存的特征;生态学上它具有开拓种、先锋种的特征,被认为虽微小但强大,通常能从干扰后快速恢复。

由于分布范围有限、种群周转快、形态小而易被沉积物覆盖等原因,贝克喜盐草及其重要性并不被人熟知。

潮间带地区高强度的人为活动对贝克喜盐草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全球范围内,贝克喜盐草资源面临持续衰退的趋势,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种,并被认为是10种具有灭绝风险的海草种类之一。

基于贝克喜盐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资源现状,建议(1)将贝克喜盐草列入中国红色物种名录;(2)采取措施保护其土壤种子库;(3)相关的红树林保护区把贝克喜盐草增列为保护对象;(4)对面临威胁的生境进行迁地保护;(5)加强贝克喜盐草的基础研究,突破解除种子休眠和促进种子萌发的技术瓶颈,完善其室内培育和野外移植的技术体系。

关键词:潮间带海草; 海草保育; 雌蕊先熟; 濒危物种; 开拓种; 滨海湿地; 人为干扰;Abstract:The dubbed living dinosaur Halophila beccarii Asch.,among one of the oldest lineage of seagrasses,is a typical intertidal seagrass in Indo-Pacific area.It is biologically characterized by being ancient,tiny,fast-growing,monoecious,protogynous,low genetic variation and having both annual and perennial life cycles forms.Ecologically,it is considered as a colonizing or a pioneer seagrass species and a tiny but mighty seagrass species,since it may recover quickly from disturbance generally.H.beccarii and its significance are neglected to a large extent due to its limited distribution,very tiny plant size,fast turn over,easily buried-shoot by sediment in the field.The intensive human disturbances in the intertidal zones pose profound threats to this species.The global population trends indicate the species is declining and it was listed as Vulnerable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 under criterion B2 and among one of the ten seagrass species which are at elevated risk of extinction in the world.Based on the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threatened situation of H.beccarii,we propose that:(1)include it into China red data book of endangered species;(2)take measures to conserve the soil seed bank;(3)the seagrassplants should be appended to the key protection objects list of the associated mangrove reserves;(4)ex-situ conservations may be carried out when facing inevitable loss of seagrass habitats;(5)some studies,such as releasing of seed dormancy,promoting of seed germination,cultivating in the laboratory and transplanting in the field,are encouraged to enhance.Keyword:intertidal seagrass; seagrass conservation; protogynous; threatened species; colonizing species; coastal wetlands; human disturbances;海草(seagrass)是指生长在热带至温带沿岸浅水海域中的单子叶植物[1,2]。

植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

植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城市化对城市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效应,通过细致比照不同城市化进程下植物群落的种类组合、垂直与水平结构的变迁,及其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乃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维度影响,双刃剑般的城市化影响得以揭示。

研究观察到,城市化深化进程中,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趋于单一,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加剧,伴随而来的是群落结构简化与碎片化的明显趋势,无论是垂直结构的分层还是水平分布的格局均遭受显著干扰。

功能层面,城市化显著抑制了植物群落的光合效率,改变了呼吸作用的强度与模式,尽管植物群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调整。

尤为突出的是,城市植物群落在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上的效能显著降低。

此项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实证认识,还为城市规划的科学决策与环境保护策略提供了有力证据。

研究强调,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与恢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的潜在作用尤为关键。

此外,研究也前瞻性地指明了未来研究的若干方向,包括更深入地探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植物群落动态演替机制,以及评估不同城市化路径对植物群落影响的差异性,旨在为构建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城市文明提供更加周全和深刻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市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功能影响;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目录摘要 (1)1.1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与发展 (3)1.2 城市植物群落的重要性 (4)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5)第二章城市化对城市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2.1 城市化对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 (6)2.2 城市化对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影响 (7)2.3 城市化对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影响 (8)第三章城市化对城市植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10)3.1 城市化对植物群落光合作用的影响 (10)3.2 城市化对植物群落呼吸作用的影响 (11)3.3 城市化对植物群落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11)第四章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4.1 研究区域与样本选择 (13)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13)4.3 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14)第五章研究结果与讨论 (16)5.1 城市化对城市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 (16)5.2 城市化对城市植物群落功能的影响结果 (16)5.3 结果讨论与解释 (17)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19)6.1 研究结论 (19)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19)6.3 对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建议 (20)第一章引言1.1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一个显著的趋势。

植物学论文5000字

植物学论文5000字

植物学论文5000字1改进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1.1传统的实验教学传统的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带教老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

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己经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操作也有较详尽而规范的要求和不断的督导,但是学生因为缺少实验学习的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不去分析实验的机理,不去探讨实验中的问题,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在教学活动中大打折扣。

1.2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为了配合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改革,对药用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进行一些必要改革。

在实验内容方面,可以把实验内容分为四部分,即基本实验技术;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获取知识[2,3]。

1.2.1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技术是指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技术、显微化学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药品、试剂、染液等的配制,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等等,这些基础性的实验技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能有所反映。

实验教学方法就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进行验证的教学方法。

1.2.2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为目的,通过药用植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观察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与结构观察;植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结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观察等实验。

这些实验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验课显得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

如果我们尝试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植物学专业优秀论文)芦荟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与有效成分相关性研究

(植物学专业优秀论文)芦荟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与有效成分相关性研究

图版
图版
图卜2:实验材料:大卫芦荟(A.davyama
图卜l实验材料:无斑芦荟队.jmm∽aldtapill黜)∞ho曲l锄d)
图l-3芦荟的花序图l-4:芦荟叶片横切在紫外光和菔光下的荧光显微镜照片
图1.5薄层层析改进实验结果示层析距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左至右层析距离分别为7、8、9、10cm)
41
圈卜6(49:10mL:
|墨|l一8(8g.20ⅢL:图卜9(小加na0II图卜10(加入lOX15cm2)
图卜7(69:15札:10×15cm')对照)0·1%l、IaOfi)
10×15cm2)12345678910“J213“1617j32l∞2427293233343536373841434tl45475,05j55靳59
图卜11图I.12图1-13
…m1-11.,恐-12,:裟然翌戮裟摅某毒:撼篓鬈!三!皇!尊常墨乏苎吵竺罂苎苎‘竺磊荔;ii蠢。

C”IIC…-N…a:N…aOH。

:7蔷翁:‘至善耋依次为:中华芦荟、库拉索芦荟,木蚤2:i‘::釜薄层层析改进妥磊磊藁,立芦荟。

蒜爻‘w赫备置箍粱蕊;-…’例l一14’…’
’…’’…一”‘’图2-l芦荟大黄素标准品高效液相色谱结果名字
保留时问面积峰高含量单位l芦萋丈黄索
钾.171∞.砣鹤74.818232.878-∞∞6.描





瑚。

云南野生余甘子的分布、生境条件及保护利用-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云南野生余甘子的分布、生境条件及保护利用-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云南野生余甘子的分布、生境条件及保护利用-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为系统总结回顾云南干热河谷余甘子的保护和利用状况, 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通过对云南野生余甘子的利用价值、生境及分布特点、保护利用现状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综述, 总结了云南野生余甘子对生长环境条件的要求、主要分布区域及生境概况、群落分布特点、野生群落现状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分析表明, 由于国家建设开发的需求及民间掠夺性的采伐, 云南干热河谷野生余甘子种质资源群落在逐年减少, 野生余甘子的生存环境面临着极大威胁。

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云南省余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云南省干热河谷野生余甘子进一步保护、开发的相应技术措施和方法, 为余甘子产业发展和种质资源的进创新利用提供保障。

关键词:野生; 余甘子; 干热河谷; 保护; 利用;Abstract:The paper aims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 in Yunnan dry-hotvalley and formulate reasonabl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tilization value, habita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status of wild Phyllanthus emblica L. in Yunnan, w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Yunnan wild Phyllanthus emblica L.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rowth environment conditions, main distribution areas and habitat situati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ild population status and so 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 of wild Phyllanthus emblica L. germplasm resources in Yunnan dry-hot valley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due to the demand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exploitation and predatory harvesting, and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 of wild Phyllanthus emblica L. is facing great threat.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further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ild Phyllanthus emblica L. in Yunnan dry-hot valley,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in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Keyword:Wild; Phyllanthus emblica L.; Dry-hot Valley; Protection; Utilization;0、引言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又名滇橄榄、油甘子等[1],同时具备食用和药用功能[2],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热带经济树种,在现阶段系统总结回顾云南干热河谷余甘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对有效保护和利用余甘子种质资源,制定余甘子可持续发展策略有着积极作用。

(植物学)地衣资源论文

(植物学)地衣资源论文

我国地衣资源摘要:地衣是植物界中很特殊的一类植物,既不同于单纯的真菌,又有别于单纯的藻类,它是一种真菌和藻类共生的结合体。

其藻类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地衣体制造养分;真菌则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无机盐提供给藻类,使藻类保持一定的湿度和得到光合作用所需的养料,是互惠互生现象中最突出、最完善的群类。

关键字:地衣资源经济价值应用价值多样性1我国的地衣资源1.1中国地衣的多样性地衣是一群特殊的真菌,这群特殊真菌通常只是与藻类或蓝细菌处于互惠共生的生态系统中才能生存于自然界。

因此,地衣本身也是共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体现。

全世界迄今已知的地衣物种约20000种,而中国还不到2000种。

就在这2000种中约200种为中国所特有。

然而,无论是全世界或中国实际存在的地衣物种远不止这个数字。

尤其是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才刚刚起步。

1.2中国珍稀濒危地衣及其受威胁状况。

由于大气污染和森林采伐,中国许多地方地衣多样性面临威胁。

依存于森林树皮附生的中国及东亚特有种,如黄袋衣(Hypogymnia hypotrypa)、粉黄袋衣(H. hypotrypella)、霜袋衣(H. pruinosa)、蜡光袋衣(H. laccata)、横断山袋衣(H. hengduanensis)以及云南石耳(Umbilicaria yunnana)等种类的生存都面临着威胁。

因为,它们的兴衰存亡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

如产于云南丽江和台湾阿里山松林中的中国特有附生种中华疱脐衣(Lasallia mayebarae)在系统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云南丽江,这种世界珍稀物种已被森林火灾所吞噬。

随着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特产于华山岩石上的世界珍奇地衣华脐鳞(Rhizoplaca huashanensis)的生存也面临威胁。

此外,在抗癌和抗艾滋病毒方面具有潜力的东亚食用地衣美味石耳(U. esculenta)也因无节制的采收与买卖而在中国庐山等地濒临绝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课程资源植物学题目野生花卉资源植物的开放与利用姓名 XXX 学号 XXXX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野生花卉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摘要:野生花卉是构成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研究和培育花卉新品种的重要种源和进行园林绿化的优秀材料。

中国有着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应对其进行充分调查,通过引种驯化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

野生花卉资源调查情况及研究状况。

关键词:野生花卉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园林之母”;“世界花卉宝库”;以中国为资源分布中心1中国野生花卉种质资源调查1.1 分区调查从17世纪起,英法俄美就分别派员来华采集和引种我国的野生花卉,其足迹几乎踏遍整个中国。

我国自己进行调查采集野生花卉的工作是近年才开始的。

中科院植物所、各地植物园及有关单位先后在所在地相似的较大地理范围内,开展了野生花卉的种类、分布、生境及观赏特性的调查研究,对各地资源的现状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意见。

周家琪、赵祥云、袁力等分别对陕西火地塘、太白山和秦巴山区等地进行了系统的野生花卉调查。

其中太白山有珍稀特有观赏植物紫斑牡丹Paeonia papaveracea,秦岭蔷薇Rosa tsinglingensis,羽叶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金背杜鹃Rhododendron dementinae ssp. aureodorsle,秦岭龙胆Gentiana apiata,美丽芍药P. mairei和太白乌头Aconitum taipeicum。

杭州植物园从1981年至1983年对浙江省的野生花卉资源进行了调查,指出反映浙江省野生花卉资源比较集中而丰富的科是木兰科Magnoliaceae,蔷薇科Ros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百合科Liliaceae和兰科Orchidaceae。

此外,唐正良、车泉生、李根有、王金荣等分别对浙江海岛、西天目山、浙江泰顺和浙江武义的野生园林植物进行了报道。

姚连芳、戴启全、田朝阳等分别对河南省的太行山区、大别山区和蒿山等地的野生花卉进行了调查。

安徽省完成了黄山野生花卉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江西主要在有39个属159种,其中特有属6个,特有种66种,其属数居全国第一。

云南有189种,居种数全国第一。

报春花属是我国西部高山的名花。

中科院华南植物所等对四川西部报春花属植物的分布及生态习性进行了调查。

郑维列对西藏色季拉山报春花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进行了研究。

1.2.3 百合科百合科拥有众多的野生观赏植物。

赵祥云等初报了秦巴山区的野生百合资源。

谢中稳等进行了安徽省百合科的野生观赏种质资源调查,根据观赏性状,初步筛选出20多种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野生资源。

杨涤青介绍了江西省百合科园艺植物资源概况。

1.2.4 观赏蕨类及其他阴生观叶植物据记载全世界有蕨类植物约1.2万余种。

我国约有2600多种,占世界总数的1/5。

近年来,蕨类植物以其奇特的叶形叶姿特有的耐荫性风靡世界。

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丰富的野生资源的系统调查只有在个别省(区)进行。

贺军辉等[44]对湖南野生观赏蕨类资源及其栽培利用作了初探。

湖南有观赏蕨类183种,隶属于41科75属,主要分布地湘西、湘西北以及湘南和湘西南地区。

董丽等调查了北京地区野生蕨类资源及其生境,报道北京地区有野生蕨类20科30属77种4变种,其中观赏价较高的有荚果Matteuccia stuthiopteris,峨眉蕨Lunathyrium acrostichoides,香鳞毛蕨Dryopterris fragraus和东北蹄盖蕨Athyrium brecifrons等。

黄启堂报道了福建西北部蕨类植物资源及观赏特性。

任全进等对江苏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

张维柱等对西双版纳阴生观叶植物调查后指出,西双版纳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阴生观叶观花植物有22种,隶属于14科,其中有特色的有裂叶秋海棠Begonia laciniata,厚叶秋海棠 B. dryadis,刺通草Trevesia palmata,大叶崖角藤Rhaphidophora magaphylla和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

1.2.5 水生观赏植物倪学明等对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区引种栽植的水生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配合必要的野外调查,初步提出有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64种。

车泉生等对上海地区水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统计上海地区有水生高等植物50科92属180种,其中有栽培利用价值的有42种。

1.2.6野生观果树种观果树种是指果实形状或色泽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树木的总称。

江苏、湖北、河北、浙江等地作了野生观果树种资源的调查。

另外传统上许多野生果树既有观赏作用,又有果品价值,一直视为观赏树木,这方面的工作已完成的地区有吉林长白山、海南、西藏、甘肃临夏地区和陕西秦巴山区。

2野生花卉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在充分保护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包括引种和开发利用2个方而。

对于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栽培容易的观赏植物可直接应用于城乡园林绿化、香化、美化或室内盆栽、插花等观赏对于暂时不能直接利用的优秀植物资源应对其进行引种驯化和栽培改良后投放市场。

2. 1野生花卉资源的保护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一些珍稀濒危的花卉种质资源得到了保护。

对于致濒机制及解除的措施正在开展研究。

如张洁提出要对濒危物种开展种群遗传学和生殖生物学研究并提出就地保护、适地保存、人工繁殖的保护措施。

2. 2引种驯化现状近十几年开展的野生花卉引种驯化工作主要集中在专类的引种上引种筛选出一大批有前景的园林绿化植物种类、花卉育种材料同时对引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繁殖栽培技术等方而进行了研究。

如韩梅等对吉林省野生旱春草木花卉资源进行了筛选从6个科中选出可以应用的旱春花卉27种。

但大量野生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引种驯化。

据统计己被引种利用的野生花卉不足1/3.众多野生花卉还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如北方野生植物中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花卉有300多种涉及50个科,但只有少部分被引种栽培大部分野生花卉只能孤立原野无人识。

对野生花卉资源进行专类专属引种研究的有:北京植物园对百合属、绣线菊属的引种;武汉植物园对水生植物的引种;杭州、武汉、南京等地对莺尾属的引种;中科院和北京植物园对石蒜属植物的引种;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对细辛属植物的引种;上海、新疆克拉玛依市对宿根花卉的引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对野生蕨类的引种栽培和繁殖方面的研究等。

对单种进行引种研究的比较多诸如野生兜兰、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金莲花(T rolliuschznenszs)、二色马先篙(Pedzcularzs tricolor)等的引种栽培在此不一一赘述。

2. 3开发利用状况(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不论在程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有较大发展。

一些野生花卉如荷叶铁钱旅( adiantunz renif ornzevar. sinsensis)荚果旅( Matteuccia struthiop teris) ,贯众(Cyrtonziunz .fortunei) 肾蕨( NephrolepisaurzculaGa)、凤尾旅( PGerzs cretica var. nervosa)等己能批量生产或建成专类花卉种质资源圃l。

新疆克拉玛依市园林科研所Im}从引入的42种66个品种中筛选出17种37个品种,3年内扩繁30万株,推广2. 5 hm2,初具规模。

沈阳园林科研所引种辽宁地区野生花卉获得成功,并在公园应用推广20多种(2)经驯化后应用于园林中的花卉种类却相对贫乏:杭州、上海有200余种;北京只有100种;苏州园林中花卉总种数也仅有200种以上;就连应用花草树木最多的南方城市如“花城”广州也仅有300种左右花卉。

而一些国外城市如伦敦、华盛顿、巴黎、东京等地,则分别配置应用着1 500~ 3 000种或更多的观赏植物。

这种差别与我国丰富的花卉资源是极不相称的。

(3)野生花卉具有野味般的形姿、纯朴的山林情趣、浓郁的自然色彩,是美化居室、绿化庭院的理想材料。

目前主要作为观赏应用在园林中,使久居城市的人们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多用作花坛、花境栽植或布置岩石园、水景园等的室外绿化以及盆栽观赏、切花、干花等花卉装饰和室内绿化。

(4)除了作为观赏资源开发利用外,野生花卉资源应用的范围得到了拓展。

日前,野生花卉的药用、食用、纤维、蹂料、芳香汕、汕脂、蜜源、饲料、固沙、杀虫等多种应用价值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开发。

如野菊等是优质蜜源植物龙胆类(Gentian等是药用植物;杜鹃类可提取芳香汕;芫花、结香等是重要的纤维植物;歪头菜(zcimunzuge)、苜蓿类(Medzcago)、蒲公英等是良好的饲料植物;锦鸡儿类( Caragana)、岩黄茂类(H edysarum)等是很好的防风固沙植物;瓦松(Orostachys)、铁线莲类( Clematis)、翠雀花类(Delp hinium)等植物可制杀虫剂。

吕进英等对冀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28种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依其经济用途分为中草药、芳香汕、野菜、观赏、农药资源等5种应用类别进行开发推荐。

(5)与环境结合用于旅游产业的整体开发。

森林旅游是旅游业新的热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野生花卉在森林旅游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林缘、草甸、山涧、路旁缀着色彩斑斓、婀娜多姿的野生花卉,给森林景观增添了无限魅力。

因此,在森林旅游中越来越重视野生花卉的保护和利用。

如山西五台山、北京百花山等利用丰富的野生花卉,开展草甸生态旅游。

(6)利用野生花卉种质资源培育花卉新品种。

这是野生花卉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近10多年来我国利用野生资源在牡丹(P aeonia ruticos)、芍药( P. lactiora)、菊花(Dendranthema morif lolium) ,百合( l ilium) ,金花茶(C. chrysantha)等植物中己成功地选育出一些优良品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林业大学利用野生菊花与旱菊远缘杂交育成抗逆性强、低矮密花、五彩缤纷、耐粗放管理的地被菊新品种为节日的绿化效果增光添色如今己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3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工作展望3. 1存在的问题(1)我国的野生花卉种质资源的调查工作由于缺乏全面的组织协调目的要求不一致使各地野生花卉资源研究的成果和水平相差很大。

(2)缺乏保护意识有意无意的破坏和野生资源的无序开采造成野生资源浪费和衰竭。

如:在狭隘的经济利益驱使下不加保护地过度开采、在引种中整株挖走而不用采种或采条的方式、栽培时不能充分考虑生境和植物习性等都会造成野生花卉资源的极大浪费。

(3)对中国特有或,片优势的花卉资源研究不深入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