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案例
反转录病毒 HIV PPT课件

HIV的感染过程
• 分11个亚型(A~K)。B和C亚型为主要流行株
N组 O组
2. HIV-II:主要流行在非洲西部地区
HIV的变异
HIV的反转录酶介导的DNA合成突变率高 达10-4 高突变率 病毒快速进化 逃避机 体免疫,产生耐药性
培养特性
细胞培养:CD4+ T细胞、巨噬细胞 动物模型:
恒河猴及黑猩猩
研究资料表明: 性接触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途径(我国为 7.2%) 1.同性性接触是男性同性恋者主要传播途径 2.异性性接触: 女性比男性更易感染HIV 男传女是女传男的2~4倍 性病等增加感染的危险性
静脉注射吸毒: 我国HIV感染主要途径 母婴传播:
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母婴传播水平为 34.78% 规范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采取人工喂养措 施,母婴传播率降低为 4.48%
3. 致病性与免疫性
① ② ③ ④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掌握) 致病机制:重点:主要靶细胞 临床表现:分4期 免疫性
4. 微生物学检查:筛查和确认的实验 5. 防治原则:药物的分类和HAART
发现历史
1981年6月, 美国CDC首次报道了5例不明 原因卡氏肺孢菌肺炎病例,均为同性恋者。 这些病例后被称为AIDS 1983年和1984年从AIDS患者分离到病毒 1986年正式命名为HIV
接触病人各种体液感染可能性
高HIV感染危险 血液 ,精液 胸水,腹水,脑脊液 羊水 组织 阴道分泌物 脓液 低HIV感染危险 唾液 痰液 泪液 汗液 尿 粪便
一次接触感染HIV的可能性
输血 围产期 性交 医务人员偶然刺伤 > 90% 30% 0.1% -1% < 0;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皮肤的Langerhans细胞、 淋巴结的滤泡树突状细胞、脑小胶质细胞等。
反转录病毒及反转录转座子

17
12
4.逆转录转座
从DNA到RNA再到DNA的转移过程称为反转座。
RNA介导的转座仅发生在真核生物中,由反转录病 毒(retroviruses)以其RNA基因组的DNA拷贝插入到 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而产生的。
逆转录子 retroposon, 逆转录转座子 retrotransposon
13
4.1 反转录病毒RNA转变为病毒线性DNA的过程 4.2 反转录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 4.3 转化病毒形成
14
整合酶在 LTR 的 3’端 产生 2b 的缺口
整合酶在靶 DNA 上进行交错切割
反转录病毒整合入宿 主DNA中的分子机制,本 质是转座; 整合的病毒DNA两端的 LTR 丢失了 2bp , 即右 边 U3 的 5′末 端丢失 了 2bp , 左端的 LTR 丢失 了 2bp ,而在整合的反转录病 整合酶将 LTR 缺口的 3’端和靶 DNA 交错切口的 5’端连接起
是至关重要。 (2)5’端有m7Gppp帽,3’端有Poly(A)尾。
4
(3)
编码区从5’→3’
非编码区(调控区)5’,3’都有 ①R区 逆转录合成cDNA必须区域
①gag(groupantigen)编码衣壳蛋
②Pol(Polyrmerase)
③env(envelop) *④ONC(oncogene) 如RSV是SRC *有的retro-V有ONC。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或AIDS病毒。
2
3
2.逆转录病毒基因结构特征
(1)是RNA的复合体 ①2条(+)RNA单体正向平行,携带所有的遗传信息,而且完全相同,为 什么要求2条相同正链,意义不太清楚(怕基因丢失或损伤?)。
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

反录病毒科(Retroviridae)
RNA病毒
嗜肝病毒科(Hepadnaviridae)
DNA病毒,感染人。
反录病毒科Retroviridae
甲型反转录病毒属 禽白血病病毒 乙型反转录病毒属 小鼠乳腺瘤病毒
丙型反转录病毒属小鼠白血病病毒 猫白血病病毒
丁型反转录病毒属 牛白血病病毒 戊型反转录病毒属 大眼梭鲈皮肤肉瘤病毒 慢病毒属 人免疫缺陷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泡沫病毒属 牛泡沫病毒
反录病毒结构模式图
反录病毒科的特点
1.有囊膜,直径80-100nm 2.三层结构
基因组-核蛋白复合体----螺旋对称 衣壳—20面体对称 囊膜—表面有糖蛋白突起(纤突)
3. 基因组为二倍体—2条单股正链RNA组成的二聚体, 基因v-onc,v-onc的存在常与env序列缺失相伴随。
均有
gag、pol、 env基因,引起细胞转化的肿瘤病毒有致癌
4. 病毒具有反转录酶
代表病毒
1. 禽白血病/肉瘤病毒(Avian leucosis/sarcoma viruses)
引起禽淋巴细胞增多症、成红细胞增多症、成髓细胞
增多症、内皮瘤等,分A-J 10个亚群。以垂直传播为主 。
病变
正常
2.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
感染马属动物,出现以间歇热为主的贫血、
出血、黄疸。
补体结合试验和琼脂扩散两种检测方法已被
农业部纳入检疫规程。
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苗已有效控制了本病在 我国的流行。
(2024年)逆转录病毒课件

提供心理支持
为感染者及其家庭提供心理支持 和关怀,减轻其心理压力和负担。
推动政策制定和实施
倡导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逆转录 病毒问题,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
和实施。 25
公共卫生意义及挑战
保护人类健康
逆转录病毒可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通过预防和控 制措施,可以减少病毒感染和传播,保护人类健康。
猫免疫缺陷病毒(FIV)
03
FIV感染猫科动物,导致猫的免疫功能缺陷,类似于人类的艾滋
病。
14
04
实验室诊断方法与技术应用
Chapter
2024/3/26
15
血清学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用于逆转录病毒的筛查和 诊断。
免疫荧光法(IFA)
RNA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在PCR过程中加入荧光染料或荧光探针,实时监测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病毒RNA的 定量检测和动态监测。
2024/3/26
基因芯片技术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同时检测多个病毒基因序列,提高检测通量和准确性。
17
细胞培养法及动物模型应用
细胞培养法
将病毒接种到敏感细胞系中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并检测病毒 增殖情况,用于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药物筛选等研究。
避免与不熟悉的人发生性行为, 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不共 用注射器等。
寻求医疗帮助
如果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及时 就医并告知医生自身情况。
24
社区和群体防控策略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途径, 普及逆转录病毒的防治知识,提
《逆转录病毒》课件

挑战:逆转录病毒研究的挑战包括病毒变异、病毒耐药性、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复 杂性等方面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可能包括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 发、病毒疫苗的研发等方面
逆转录病毒与癌症的关系研究 逆转录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 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的研发 逆转录病毒疫苗的研发与推广
逆转录病毒是一种RNA病毒, 其基因组为单链RNA
逆转录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逆 转录、整合和转录
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可以整合 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逆转录病毒可以引起宿主细胞 的基因突变和细胞转化
逆转录病毒的复制 过程
吸附过程:逆转录病 毒通过其表面蛋白与 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 结合,实现吸附
吸附机制:逆转录病 毒通过其表面蛋白与 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 结合,实现吸附
逆转录病毒可以激 活原癌基因,导致 细胞无限增殖和癌 变
逆转录病毒可以抑 制抑癌基因,导致 细胞癌变
逆转录病毒可以促 进细胞凋亡,导致 细胞癌变
逆转录病毒: 一种RNA病毒, 可以逆转录成 DNA并整合到宿 主细胞基因组
中
致病性:逆转 录病毒可以引 起多种人类疾 病,如艾滋病、
白血病等
传播途径:逆 转录病毒可以 通过血液、性 行为、母婴传 播等方式传播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物和疫苗
逆转录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RNA复制、DNA合成和病毒粒子组装三个阶段 RNA复制阶段:逆转录病毒通过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为DNA DNA合成阶段:逆转录病毒通过DNA聚合酶将逆转录的DNA复制为双链DNA 病毒粒子组装阶段:逆转录病毒通过病毒蛋白组装成新的病毒粒子,释放到细胞外
初二生物反转录病毒的发现过程

初二生物反转录病毒的发现过程在生物学领域中,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不同类型的病毒,以理解它们的特性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而其中一个病毒类型引起了科学家们的特别兴趣,即反转录病毒。
本文将介绍反转录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们对其作用的初步认识。
反转录病毒,顾名思义,其反常的遗传信息流动路径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好奇心。
与其他病毒不同,反转录病毒具备将其RNA基因组逆转录成DNA的能力。
这种DNA形式的病毒基因组可以被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并在细胞复制过程中得以延续和传递。
从根本上说,反转录病毒将基因转录的传统流程完全颠倒过来,引发了科学界的极大兴趣。
首次发现反转录病毒的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
当时,美国的分子生物学家Howard Temin和David Baltimore在研究RNA病毒时注意到了一种与传统病毒不同的现象。
他们发现,一种叫做突变性Rous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的病毒在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酶活性。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Temin和Baltimore得出了一个巨大的突破性发现:这种酶被称为“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能够将RNA转录成DNA。
这一发现打开了研究反转录病毒及其遗传机制的大门。
Temin和Baltimore的工作使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反转录病毒是如何感染宿主细胞、复制其基因组并持续传递的。
他们的成果也奠定了后来对反转录病毒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随着对反转录病毒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们在多种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其中,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较为著名的一种反转录病毒。
HIV的发现和研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反转录病毒的了解。
科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HIV,揭示了其对人类免疫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机制,并且努力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对于反转录病毒的认识和研究也越发深入。
医学微生物学:14-逆转录病毒

第25章、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的病原体; ➢1981年以来,已造成3600多万人死亡。2012年死亡160 万(25万死于结核);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受到的影响最重,每20位成年人中 几乎就有1人携带艾滋病毒; ➢12月1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 “行动起来,向 ‘零’艾滋迈进——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控制艾 滋 。” 。
➢ 长期发热、盗汗、疲乏、体重减轻、慢性腹泻、持续 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④艾滋病期
疾病: ✓ 致死性机会感染: 疱疹,乙肝,鹅口疮,结核等 ✓ 神经系统症状:认知障碍、抑郁、癫痫、昏迷等 ✓ 恶性肿瘤:
Kaposi’s sarcoma(卡波氏肉瘤),HHV-8 Hodgkin’s 淋巴瘤
艾滋病人口腔念珠菌病
(4)调节基因:6个,控制HIV基因表达及正、负调节 维持其在细胞内复制平衡,在致病上发挥重要作用。
HIV模型图
脂双层膜 gp120 包膜糖蛋白 gp41 p24衣壳蛋白 p17内膜蛋白 p7核衣壳蛋白
逆转录酶 整合酶 蛋白酶
一、生物学性状
3、型别与变异
两型: HIV-1引起全球流行; HIV-2呈地域性流行(西非);
(2)衣壳: 20面体立体对称 核心:2条同样+ssRNA,9.2kb,反转录酶、整合酶等
2、基因组功能
(1)gag基因: 内膜蛋白P17: 衣壳蛋白P24:特异性较高; 核衣壳蛋白P7、 P6:
(2)pol基因:编码蛋白酶p11、 反转录酶p51、整合酶 等;
(3)env基因:编码gp120和gp41 ①gp120:高变区含中和表位,并与CD4分子结合; ②gp41:跨膜糖蛋白,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胞膜融合;
反转录的原理及应用PPT

VS
反转录还可以用于检测基因变异和突 变。通过将特定DNA片段反转录为 cDNA并进行测序,可以检测基因序 列的差异,为遗传病和癌症等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
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领域,反转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反转录和扩增特定基因组区域,可以 生成足够量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推动全基因组测序和表观遗传学研究。
的特异性。
反转录的前景
广泛应用
反转录技术是基因表达研究、基因克隆、基因治疗等领域的重要手 段,随着相关领域的发展,反转录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新技术发展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单细胞测序、纳米孔测序等新技术为反转录 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和研究方向。
疾病诊断和治疗
反转录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如针对某些遗传性 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基因治疗。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反转录酶链反应的基本步骤包括RNA提取、逆转录、链式反 应扩增和产物检测。在逆转录步骤中,反转录酶催化RNA模 板逆转录为cDNA,这一过程中需要使用特异性引物来确保 逆转录的特异性。链式反应扩增后,可以通过凝胶电泳或荧 光检测等方法对产物进行检测。与传统的反转录PCR相比, 反转录酶链反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更好地应 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
详细描述
实时反转录PCR使用荧光标记的探针或染料, 在扩增过程中能够实时监测荧光信号。通过 荧光信号的变化,可以实时跟踪反应过程, 获取扩增的实时数据。与传统的反转录PCR 相比,实时反转录PCR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 特异性,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 研究。
反转录酶链反应
要点一
总结词
反转录酶链反应是一种将RNA逆转录为cDNA并进行链式反 应的实验技术,通过使用反转录酶和特异性引物,将RNA模 板逆转录为DNA,再进行链式反应扩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
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 嗜肝DNA病毒科
第一节 逆转录病毒科
一、概述
逆转录病毒科(又名反转录病毒科) 的成员均有反转录酶,许多对动物有 致病性。最著名的成员为人免疫缺陷 病毒(艾滋病病毒)。
(一)分类 逆转录病毒科 正逆转录病毒亚科 甲型逆转录病毒属 乙型逆转录病毒属 丙型逆转录病毒属 丁型逆转录病毒属 戊型逆转录病毒属 慢病毒属 泡沫逆转录病毒亚科 泡沫病毒属
(二)主要特性
① 病毒颗粒直径80-100nm,有囊膜。 ② 病毒有三层结构 基因组-核衣壳蛋白复合物—螺旋对称 衣壳—20面体对称 囊膜—表面有糖蛋白突起(纤突) ③ 基因组为二倍体,由2个线状正链单股RNA组成, 均有qaq、pol和env基因,引起细胞转化的肿 瘤病毒有致癌基因v-onc,v-onc的存在常与 env序列缺失相伴随。 ④ 均含有反转录酶。
(三)微生物学诊断 • 国际通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抗原或 抗体。 • 也可用ELISA、荧光抗体技术或补体 结合试验。
(四)免疫预防 • 预防马传贫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 农业部颁发的《马传染性贫血病防制试行办法》的规 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 •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马群的抗病能力。搞好马厩 及其周围的环境卫生,消灭蚊、虻,防止蚊、虻等吸 血昆虫侵袭马匹。 • 发现患病马匹立即上报疫情,严格隔离,扑杀病畜, 其尸体、病死马尸体等一律深埋或焚烧。污染场地、 用具等严格消毒,粪便、垫草等应堆积发酵消毒。 • 经检疫健康马、假定健康马,紧急接种马传贫驴白细 胞弱毒疫苗。 • 不从疫区购进马匹,必须购买时,须隔离观察1个月 以上,经过临床综合诊断和2次血液学检查,确认健 康者,方准合群。
逆转录病毒3个重要基因
Qaq基因 编码3-6种非糖基化的的病毒结构蛋白, 包括基质蛋白MA、衣壳蛋白CA及核衣壳蛋 白NC Pol基因 编码反转录酶(RT)及整合酶(IN) env基因 编码两种囊膜蛋白:受体结合蛋白(SU) 及嵌膜蛋白(TM)
基质蛋白
核衣壳
囊膜
蛋白酶整合酶ຫໍສະໝຸດ 逆转录酶逆转录病毒
二、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二)致病性
• 仅马属动物易感,其中以马最易感,驴、骡 次之,且无品种、年龄和性别差异。其他家 畜及野生动物均无自然感染的报道。 • 病马和带毒马是传染源,其血液、肝、脾、 淋巴结等均有病毒存在,发热期病马的分泌 物和排泄物也含有病毒。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虻类、蚊类、 刺蝇及蠓类等)叮咬而传染,也可经消化道 、呼吸道、交配、胎盘传染。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马属动物,是马传染性 贫血的病原体。该病临床有急性、亚急性、慢 性及亚临床型4种类型。急性型症状最为典型 ,出现发热、严重贫血、黄疸等,80%的患马 死亡。
(一)病毒主要特性 •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是反录病毒科慢病毒 属成员。 • 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80-100nm,有囊 膜。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 对冷、热、干燥等抵抗力强。 • 能凝集鸡、豚鼠及人O型红细胞。 • 可在马白细胞培养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