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第9版-呼吸系统疾病 第四章 支气管哮喘
九版内科学哮喘PPT课件

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肺功能检查
通气功能检测
发作期
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呼气流速指标显著下降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减少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 (FEV1/FVC%) 减少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 (MMEF) 减少
缓解期—正常
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肺功能检查
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 病程延长出现气道结构改变-气道重构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 气急 胸闷 咳嗽,常夜间 或凌晨发作,多数自行缓解。可控制。
流行病学
哮喘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最常见慢性疾患 全球有三亿哮喘病患者 我国约有三千万哮喘病患者 哮喘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 全球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医疗费用高达30亿 美元/年 约40%的患者有家族史
GINA二十年:引领哮喘管理理念的 不➢断19进95步. GINA指南首次公布。 ➢2002. GINA指南首次给予证据更新,全面描 述哮喘的炎症机制,推荐ICS是最有效的控制 药 ➢2物00。6. GINA指南推荐给予哮喘控制水平 进行阶梯治疗,明确推荐重度哮喘使用 I➢C2S0+1L0A.GBIAN治A指疗南。明确提出哮喘作为一种慢性 疾病的管理目标:实现哮喘当前控制和降低未 来 ➢2风01险2。.GINA指南明确提出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的慢 性呼吸疾病,需要个体化治疗。 ➢2014.GINA指南首次提出:ICS+LABA是中重度哮 喘患者首选控制药物 ➢2016.增加噻托溴铵作为第四季治疗药物在>12岁 人 ➢2群01中7的.哮使喘用慢阻肺重叠(Asthma-COPD
非发作期体征正常 无哮鸣音 不能除外哮喘
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
内科学呼吸系统课件:支气管哮喘

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剂的分类
作用维持时间
短:4-6小时
长≥12小时
舒喘宁气雾剂或干粉吸入 喘康速气雾剂或干粉吸入
福莫特罗
起效时间 快:5-10分钟 慢:3-4小时
Adapted from GINA-guidelines 2002, table 7-4
沙美特罗
2激动剂的不良反应
短效剂
缺点:但在规则的、长期 使用速效吸入型该类药不 能很好的控制哮喘症状、 呼气流量峰值(PEF)的变 异或气道高反应性。需要 增加剂量或增加使用频次 ,易恶化;
粘液腺 增生肥厚
血管扩张
上皮脱落 粘液栓
粘膜水肿粘 膜下嗜酸性 细胞中性粒 细胞浸润
病理注:哮喘的炎症发展过程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病变
哮喘临床表现
一、症状 典型发作 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 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缓解后如同常人 咳嗽变应性哮喘患者可无喘息
吸入GCS不良反应:声音嘶哑、咽部发痒、真菌性咽炎
(二)抗炎药物 控制药物
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
以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抗炎 治疗是哮喘缓解期的首要治疗, 以达到控制气道慢性炎症,预防 哮喘的急性发作的目的。
轻度持续 200--500μg/日
中度持续 500--1000μg/日
支气管哮喘 bronchial asthma
讲授目的和要求
掌握本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 症
掌握本病急性发作期、非急性发作期防治方法 熟悉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概念
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 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 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内科学呼吸系统篇】支气管哮喘考点总结

【内科学呼吸系统篇】支气管哮喘考点总结●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流行病学●儿童患病率高于青壮年●患病率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成人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复杂的、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有家族聚集现象,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环境因素包括变应原性因素●外源性哮喘就是平常所说的过敏性哮喘,当过敏原通过吸入,食入或者接触等等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变态反应,这个也叫过敏反应,是机体产生多种炎症从而导致哮喘急性发作。
内源性哮喘多是由于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的纤毛黏液保护系统,支持呼吸道的神经调节机制出现异常,最后出现神经源性炎症(常先有咳嗽、咳痰(稠而浓)等上、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继而喘息症状逐渐出现和加重,持续时间也较久)●发病机制●气道免疫-炎症机制●气道炎症形成机制●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外源性变应原——抗原提呈激活T细胞——Th2产生IL-4,5,13——激活B细胞产生IgE——IgE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与IgE交联——细胞合成释放多种活性介质——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和炎症细胞浸润●Th2细胞分泌IL——直接激活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发病中不仅发挥着终末效应细胞的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Th17细胞在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激素抵抗性哮喘和重症哮喘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分类(发生时间)●早发型哮喘反应:吸入变应原立即发生,15~30min达高峰,2h后逐渐恢复正常●迟发型哮喘反应(半数以上病人出现):约6h后发生,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天●气道高反应性(AHR)●病人接触刺激因子时气道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哮喘的基本特征,可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来量化和评估长期存在无症状的气道高反应性者出现典型哮喘症状的风险明显增加●神经调节机制●病人β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低下而病人对吸入组胺和乙酰甲胆碱的气道反应性显著增高则提示存在胆碱能神经张力的增加●NANC神经系统能释放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神经介质如血管活性肠肽、一氧化氮、前列腺素E2及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的介质如P物质、神经激肽、两者平衡失调则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神经源性炎症——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激肽A等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症渗出●神经源性炎症能通过局部轴突反射释放感觉神经肽而引起哮喘发作●病理●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气道上皮下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的浸润;气道黏膜下组织水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纤毛上皮细胞脱落、杯状细胞增殖及气道分泌物增加等病理改变●长期反复发作可见支气管平滑肌肥大/增生、气道上皮细胞黏液化生、上皮下胶原沉积和纤维化、血管增生以及基底膜增厚等气道重构的表现●临床表现●症状●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主要依据●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运动性哮喘——哮喘症状在运动时发生●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体征●发作时典型的体征为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非常严重的哮喘发作(危重症哮喘),哮鸣音反而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表现为“沉默肺”,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肺功能检查●通气功能检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FVC正常或下降、FEV1、FEV1/FVC%以及最高呼气流量PEF均下降;RV、RV/TLC增加●支气管激发试验(BPT)●常用吸入激发剂为乙酰胆碱和组胺等,如果FEV1下降≥20%,判断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BPT适用于非哮喘发作期、FEV1在正常预计值70%以上病人的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当吸入支气管舒张剂 20 分钟后重复测定肺功能,FEV1 较用药前增加≥12% ,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判断结果为阳性●呼吸流量峰值(PEF)及其变异率测定●昼夜PEF变异率≥20%。
内科学PPT课件 支气管哮喘 呼吸系统疾病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 目前可概括为气道免疫- 炎症机 制、神经调节机制及其相互作用。
发病机制
• 免疫学机制— IgE介导变态反应 • 气道炎症 — 是哮喘的本质 • 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特征 • 神经机制 — 哮喘发病的重要环节
哮喘的现代观点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Th2 细胞
粘液栓
哮喘的本质--此“炎”非彼“炎”
n Inflammation Infection
非特异性变应性炎症 特异性炎症:红、肿、热、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痛,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n 吸入糖皮质激素为 抗生素为主的抗感染 主的抗炎治疗 治疗
哮喘的炎症学说
n 老观念--痉挛学说 反复解痉治疗
n 新进展--炎症学说 发作期:快速缓解气道痉挛+抗炎 缓解期:长期抗炎治疗,控制发作
粘液分泌过多
血管扩张
新血管形 成
抗原
肥大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细胞
神经激活
上皮脱落
血浆碱能反射
平滑肌收缩 肥大 / 增生
哮喘炎症发展过程
Acute on chronic inflammation
急性炎症 发作
激素疗效 反应
慢性炎症
结构改变
时间
Barnes PJ
u 治疗
概述
由于哮喘和医生的束 手无策而死于维也纳
贝多芬 1770-1827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 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 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 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 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胸闷或咳嗽等 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第九版内科学课件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

哮喘的发病机制
树突状细胞
过敏原
平滑肌细胞胞
导致气道高反应 性及气道重构
Th0 细胞 Th2因子
嗜酸性粒细胞胞
成纤维细胞胞 导致慢性气道炎症
IL-13 B细胞
Ig-E Ig-E受体
肥大细胞
炎症介质 炎症因子
哮喘的发病机制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痰嗜酸细胞计数 ➢ 大多数哮喘病人诱导痰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2.5%),且与哮喘症状相关。诱导痰嗜 酸粒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性指标之一,也是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的敏感指 标
胸部X线/CT检查 ➢ 哮喘发作时胸部X线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胸部CT 在部分病人可见支气管壁增厚、黏液阻塞
哮喘临床表现
症状 ➢ 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 ➢ 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 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缓解后如同常人 ➢ 对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称为咳嗽 变异性哮喘(CVA) ➢ 对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称为胸闷 变异性哮喘(CTVA) ➢ 哮喘的具体临床表现形式及严重程度在不同 时间表现为多变性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 急、胸闷和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哮喘诊断标准
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症状,同时具备可 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咳嗽
哮喘分期
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突然发生或症状加重,伴有呼气流量降低,常因 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4级 ➢ 轻度:步行或上楼时气短,呼吸频率轻度增加,闻及散在哮鸣音,肺通气功能和血气检查正常 ➢ 中度:稍事活动感气短,讲话常有中断,呼吸频率增加,可有三凹征,闻及响亮、弥漫的哮鸣 音,心率增快,可出现奇脉,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PEF占预计值60%~80%,SaO2 91%~95% ➢ 重度:端坐呼吸,只能发单字表达,常有焦虑和烦躁,大汗淋漓,呼吸频率>30次/分,常有三 凹征,闻及响亮、弥漫的哮鸣音,心率增快常>120次/分,奇脉,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PEF占 预计值<60%,PaO2<60 mmHg,PaCO2>45 mmHg,SaO2 ≤90%,pH可降低 ➢ 危重:病人不能讲话,嗜睡或意识模糊,胸腹矛盾运动,哮鸣音减弱甚至消失,脉率变慢或不 规则,严重低氧血症和高二氧化碳血症,pH降低
支气管哮喘 内科学与儿科学知识点整合

支气管哮喘参考书目:《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注:横线部分曾作为考点【概述】[内科学]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
[儿科学]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流行病学】1.发达国家患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2.城市高于农村3.[儿科学]通常发病于5岁以前4.[儿科学]有20%患者有家族史【病因与危险因素】1.多基因遗传倾向2.环境因素:变应原因素和非变应原因素【发病机制】1.气道免疫-炎症机制(1)气道慢性炎症:气道慢性炎症被认为是哮喘的本质,是由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机制:Th2细胞促进IgE和分泌炎症细胞因子刺激其他细胞(如上皮细胞、(2)气道高反应性(AHR):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如变应原、理化因素、药物、运动等呈现的高度敏感状态,表现为病人接触这些刺激因子时气道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
AHR是哮喘的基本特征,但不是所有AHR都是哮喘所致。
2.神经、精神和内分泌机制(1)自主神经系统①肾上腺素能神经: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低下②胆碱能神经:迷走(胆碱能)神经张力亢进③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系统:内部平衡失调(2)神经源性炎症定义:从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激肽A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性渗出。
神经源性炎症能通过局部轴突反射释放感觉神经肽而引起哮喘发作。
(3)肥胖和内分泌功能紊乱与哮喘存在显著相关性(4)[儿科]神经信号通路:哮喘患儿体内存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神经信号通路调控着细胞因子、黏附因子和炎性介质对机体的作用,参与气道炎症和气道重构。
【分类】【病理】1.气道慢性炎症:存在于所有哮喘病人表现为:气道上皮下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的浸润2.气道重构:发生于长期反复发作后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肥大/增生、气道上皮细胞黏液化生、上皮下胶原沉积和纤维化、血管增生以及基底膜增厚。
内科学支气管哮喘PPT课件

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奔马律。 ④胸部X线检查时,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心
脏B超和心功能检查有助于鉴别。 ⑤若一时难以鉴别可雾化吸入选择性β2激动剂或
注射小剂量氨茶碱缓解症状后进一步检查,忌用 肾上腺素或吗啡,以免造成危险。
IAR:与吸入变应原同时发生,15~30分 达高峰,2小时逐渐恢复正常;
LAR: 慢——吸入变应原6小时后发生; 长——持续时间长,可数天; 重——临床症状重;肺功能损害严重
而持久。
12
炎症过程
粘液腺增生
上皮脱落 粘液栓
基底膜增后
水肿 平滑肌肥大及收缩
Barnes PJ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细胞浸润
逆性。
29
七、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4.动脉血气分析 ① 发作时可有缺氧,PaO2和SaO2降低,过
度通气则PaCO2下降,表现为代酸并呼碱; ②重症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有缺氧及
CO2潴留,PaCO2上升,表现为代酸并呼酸。 4.动脉血气分析
30
七、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5.胸部X线检查 ① 早期在哮喘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
沙美特罗
5.0
0.0001 50000
福莫特罗
25.0
0.05
500
沙丁胺醇
0.25
0.0004
650
*以异丙肾上腺素作用强度为1.0作比较
47
β2-受体激动剂分类(Politiek法)
起效速度
急救药物
4类 快速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吸入特布他林
吸入沙丁胺醇
1类
起效快,作用时间长
支气管哮喘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内科学课件)

3、查体,坐位,喘息貌,双肺触觉震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 可闻及中量哮鸣音。
评分标准
三、鉴别诊断
1、急性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上气道阻塞性疾病:如中央型支气管肺癌、气管支气管结核 等。
4、变态反应性肺浸润。
病历摘要
查体:
T 36.5℃,P 95次/分,R 26次/分,BP 120/76mmHg。 急性病容,端坐位,表情焦虑,精神差。口唇无明显发绀。皮 肤湿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廓外形正常,双侧触觉震颤减 弱,叩诊呈过清音,可闻及中量呼气相哮鸣音,未闻及湿性啰音和胸膜 摩擦音。心界不大,心率9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 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病历摘要
实验室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 pH 7.43,PaO2 70mmHg,PaCO2 55mmHg、HCO323.5mmol/L,SaO2 92%。
根据以上病历摘要,写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进 一步检查与治疗原则。
评分标准
一、初步诊断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评分标准
二、诊断依据
1、青年男性,反复发作喘息,伴咳嗽、咳痰、胸闷1年,再发 1天。
病历摘要
男性,27岁。反复喘息伴咳嗽、咳痰1年,再发1天。 患者1年来反复发作喘息,多与气候变化、接触油烟等刺激性气味有 关。伴咳嗽,咳少许白痰。无胸闷、胸痛、心悸,无发热、盗汗。脱离 刺激性物质后症状可自行缓解。喘息持续发作时,曾在当地医院就诊, 以“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症状可逐渐缓解。缓解期间无不适症状。1天 后患者逛宠物市场后喘息再次发作,轻微活动即感胸闷、气促,夜间症 状严重,需高枕卧位。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差,大小便正常。 既往体健,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烟酒嗜好。否认遗传病家族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hxxt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顼•土?:貧•宀.电:牛―礴”潛貝倒器揪冠舞塾珞:责峰•宀’^ '^kkyx2OI8第四章支气管哮喘。
^kkyx2018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
主要特征包括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呈现的高反应性,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随病程延长而导致的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构。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病人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根据全球和我国哮喘防治指南提供的资料,经过长期规范化治疗和管理,80%以上的病人可以达到哮喘的临床控制。
【流行病学】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全球约有3亿、我国约有3000万哮喘病人。
各国哮喘患病率从1% -18%不等,我国成人哮喘的患病率为1.2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般认为发达国家哮喘患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
哮喘病死率在(1.6-36.7)/10万,多与哮喘长期控制不佳、最后一次发作时治疗不及时有关,其中大部分是可预防的。
我国已成为全球哮喘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其发病具有家族集聚现象,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近年来,点阵单核昔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技术,也称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发展给哮喘的易感基因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目前采用GWAS鉴定了多个哮喘易感基因,如YLK40JL6R、PDE4DJL33等。
具有哮喘易感基因的人群发病与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深入研究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将有助于揭示哮喘发病的遗传机制。
环境因素包括变应原性因素,如室内变应原(尘購、家养宠物、蟬螂)、室外变应原(花粉、草粉)、职业性变应原(油漆、活性染料)、食物(鱼、虾、蛋类、牛奶)、药物(阿司匹林、抗生素)和非变应原性因素,如大气污染、吸烟、运动、肥胖等。
(二)发病机制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可概括为气道免疫-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及其相互作用。
1-气道免疫-炎症机制(1)气道炎症形成机制:气道慢性炎症反应是由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源性变应原通过吸入、食入或接触等途径进入机体后,被抗原提呈细胞内吞并激活T细胞。
一方面,活化的辅助性Th2细胞产生白介素(IL)如IL-4JL-5和IL-13等激活B淋巴细胞并合成特异性IgE,后者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表面的IgE受体。
若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可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 交联,使该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介质,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和炎症细胞浸润,产生哮喘的临床症状,这是一个典型的变态反应过程。
另一方面,活化的辅助性Th2细胞分泌的IL等细胞因子可直接激活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并使之聚集在气道。
这些细胞进一步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活性神经肽、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等,构成了一个与炎症细胞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导致气道慢性炎症。
近年来认识到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发病中不仅发挥着终末效应细胞的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Thl7细胞在第四章支气管哮喘3^kkyx2018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激素抵抗型哮喘和重症哮喘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变应原吸入后哮喘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发型哮喘反应、迟发型哮喘反应和双相型哮喘反应。
早发型哮喘反应几乎在吸入变应原的同时立即发生,15 ~30分钟达高峰,2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
迟发型哮喘反应约6小时后发生,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天。
约半数以上病牌哉T迟发型哮喘反应。
(2)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HR):是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如变应原、理化因素、运动、药物等呈现的高度敏感状态,表现为病人接触这些刺激因子时气道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
AHR是哮喘的基本特征,可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来量化和评估,有症状的哮喘病人几乎都存在AHR。
目前普遍认为气道慢性炎症是导致AHR的重要机制之一,当气道受到变应原或其他刺激后,多种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气道上皮损害、上皮下神经末梢裸露等,从而导致气道高反应性。
长期存在无症状的气道高反应性者出现典型哮喘症状的风险明显增加。
然而,出现AHR者并非都是哮喘,如长期吸烟、接触臭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也可出现AHR,但程度相对较轻。
2.神经调节机制神经因素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支气管受复杂的自主神经支配,除肾上腺素能神经、胆碱能神经外,还有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系统。
哮喘病人。
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低下,而病人对吸入组胺和乙酰甲胆碱的气道反应性显著增高则提示存在胆碱能神经张力的增加。
NANC神经系统能释放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神经介质如血管活性肠肽、一氧化氮及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的介质如P物质、神经激肽,两者平衡失调则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此外,从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激肽A等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症渗出,此即为神经源性炎症。
神经源性炎症能通过局部轴突反射释放感觉神经肽而引起哮喘发作。
有关哮喘发病机制总结于图2-4-1。
【病理】气道慢性炎症作为哮喘的基本特征,图2-4-1哮喘发病机制示意图存在于所有的哮喘病人,表现为气道上皮下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的浸润,以及气道黏膜下组织水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纤毛上皮细胞脱落、杯状细胞增殖及气道分泌物增加等病理改变。
若哮喘长期反复发作,可见支气管平滑肌肥大/增生、气道上皮细胞黏液化生、上皮下胶原沉积和纤维化、血管增生以及基底膜增厚等气道重构的表现。
【临床表现】1-症状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
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
有些病人尤其是青少年,其哮喘症状在运动时出现,称为运动性哮喘。
此外,临床上还存在没有喘息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病人可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或其他症状。
对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对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有人称之为胸闷变异性哮喘(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CTVA) o哮喘的具体临床表现形式及严重程度在不同时间表现为多变性,。
2.体征发作时典型的体征为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
但非常严重的哮喘发作,哮鸣音反而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表现为“沉默肺”,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非发作期体检可无异常4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kkyx2O18 发现,故未闻及哮鸣音,不能排除哮喘。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多数哮喘病人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2. 5% ),且与哮喘価E关。
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症指标之一,也是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的敏感指标。
(二)肺功能检查1.通气功能检测哮喘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用力肺活量(FVC)正常或下降,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秒率(FEV/FVC% )以及最高呼气流量(PEF)均下降;残气量及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增加。
其中以FEV,/FVC%<70%或FEM低于正常预计值的80%为判断气流受限的最重要指标。
缓解期上述通气功能指标可逐渐恢复。
病变迁延、反复发作者,其通气功能可逐渐下降。
2.支气管激发试验(BPT)用于测定气道反应性。
常用吸入激发剂为乙酰甲胆碱和组胺,其他激发剂包括变应原、单磷酸腺昔、甘露醇、高渗盐水等,也有用物理激发因素如运动、冷空气等作为激发剂。
观察指标包括FEV|、PEF等。
结果判断与釆用的激发剂有关,通常以使FE、下降20%所需吸入乙酰甲胆碱或组胺累积剂量(PD20-FEV,)或浓度(PC20-FEV。
来表示,如FEV,下降>20%,判断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BPT适用于非哮喘发作期、FEV|在正常预计值70%以上病人的检查。
3.支气管舒张试验(BDT)用于测定气道的可逆性改变。
常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
当吸入支气管舒张剂20分钟后重复测定肺功能,FEV|较用药前增加N12%,且其绝对值增加> 200ml,判断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可逆性的气道阻塞。
.4.呼吸流量峰值(PEF)及其变异率测定哮喘发作时PEF下降。
由于哮喘有通气功能时间节律变化的特点,监测PEF日间、周间变异率有助于哮喘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连续7天,每日PEF昼夜变异率之和/7) >10%,或PEF周变异率{(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 值)/[ (2周内最高PEF 值+最低PEF值)xl/2]xl00% | >20%,提示存在气道可逆性的改变。
(三)胸部X线/CT检查哮喘发作时胸部X线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
胸部CT在部分病人可见支气管壁增厚、黏液阻塞。
(四)特异性变应原检测外周血变应原特异性IgE增高结合病史有助于病因诊断;血清总IgE测定对哮喘诊断价值不大, 但其增高的程度可作为重症哮喘使用抗IgE抗体治疗及调整剂量的依据。
体内变应原试验包括皮肤变应原试验和吸入变应原试验。
(五)动脉血气分析严重哮喘发作时可出现缺氧。
由于过度通气可使PaCO2下降,pH上升,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
若病情进一步恶化,可同时出现缺氧和CO]滞留,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
当PaCO2较前增高,即使在正常范围内也要警惕严重气道阻塞的发生。
(六)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FeNO测定可以作为评估气道炎症和哮喘控制水平的指标,也可以用于判断吸入激素治疗的反应。
【诊断】(-)诊断标准1.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理化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第四章支气管哮喘5(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kkyx20182.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②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③平均每日PEF昼夜变异率>10%或PEF周变异率>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査中的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卽gm 咳嗽变异性哮喘:指咳嗽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症状,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