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溶解的过程及乳化现象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 乳化现象课件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  乳化现象课件

实验探究 3-1
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提出问题: 物质溶解过程中是否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呢? 实验用品: 小烧杯2只、温度计、玻璃棒;氢氧化钠、硝酸铵。
实验过程:
实验操作
1.取两只小烧杯,分别加入约50 mL蒸 馏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T1)。 2.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约5 g氢氧化钠 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2)。 3.向另一只小烧杯中加入约5 g硝酸铵 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3)。
思考:
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2.想一想,这杯食盐溶液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 一处,是否一样咸? 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 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1.什么是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1种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1种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溶液有哪些特征? 均一性 稳定性
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处完全一样(指密 度、浓度、性质等)。
稳定性:溶液形成以后,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 期不分离。
思考:溶液为什么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Na+和Cl- 扩散到水 分子的间隔之中。
乳浊液
悬浊液
溶解的物质
能溶于溶剂 的气体、液 体、固体
不溶于溶 剂的液体
不溶于溶 剂的固体
3.溶液的名称:溶质名称+溶剂名称+溶液
如蔗糖的水溶液(简称:蔗糖溶液) 注:溶剂为水时,可以简称为某溶液。
4.溶液的颜色:并不都是无色的。
注意:
1.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2.溶液清澈透明,但不一定是无色;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 4.溶液不一定是液体,有气态的气溶胶,如火山喷 发的烟尘、被风吹起的土壤微粒等;固态的固溶胶 如有珍珠(液、固)、泡沫塑料(气、固)、合金 (固、固)和有色玻璃(固、固)烟水晶等。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习题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习题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14.【中考·济宁】洗洁精是家庭必备的清洁用品,其有 效成分是表面活性剂,还含有泡沫剂、香精、水、 色素等多种成分。请回答:
(1)洗洁精去除油污的有效成分是__表__面__活__性__剂______。 (2)洗洁精去除油污的原理是__乳__化__作__用____________。
15.小华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失去标 签的白色固体,老师告知是NaOH、CuSO4、NaCl、 CaCO3中的一种。小华思考片刻后,认为取少量白 色固体放入水中就能确定其成分,她的理由是:
(1)若不溶于水,则是________。 (2)若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则是____________。 (3)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则是____________。 (4)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则是________。
【点拨】本题采用现象分析法解答。在氢氧化钠、硫酸 铜、氯化钠、碳酸钙四种物质中,只有碳酸钙难溶于水, 其余都易溶于水;在三种易溶于水的物质中,硫酸铜溶 于水形成的硫酸铜溶液为蓝色,而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 溶液为无色,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溶液温度 升高,而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答案】(1)CaCO3 (2)CuSO4 (3)NaOH (4)NaCl
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1和图2所 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 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
Ⅴ.【实验结论】(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 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 __降__低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下同);
分析图像,回答问题: (1)在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明
显吸热现象的是___硝__酸__铵_____(写名称)。 (2)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篇1:《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溶解》优秀的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局部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才能培养来看,属于“实验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的系列。

课文分三局部: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拟,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根底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

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展简单的'、有条理的考虑,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才能。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表达探究的过程。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及重、难点为:教学目的: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理解溶解现象在消费、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

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形式,观察比拟、理论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

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 1.1溶液的形成 课件

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 1.1溶液的形成 课件

(1)用上图表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 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②中,有一种塑料仪器,其名称
是___________。
(3)称量NaCl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
图⑤所示,游码标尺示数见右图,则称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NaCl质量为

(4)根据计算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 (水的密度为1g/mL)。量取读数时,下 图视线角度正确的是_____。(选填字母 标号)
晶体质量不再减少
3、在40℃时,某试管中盛有一定 量的硝酸钾溶液,怎样用实验方 法证明它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 溶液?
答案:取少许硝酸钾固体加入该溶 液中,视察硝酸钾是否溶解,若溶 解,则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若不溶解,则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 液。
4.溶液的饱和性与浓稀关系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讨论:如果溶液在配制 过程中质量分数偏小, 可能的原因是: (一)计算错误
(二)溶剂偏多: 1.读数时仰视 2.烧杯不干燥 3.试剂瓶先用蒸馏水润洗
4
(三)溶质偏少: 1.溶质中有杂质 2.砝码和物质放反了 3.称量前游码没归零 4. 砝码有缺损 5. 倒固体时有部分残留在纸
上或洒出
在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 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 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 可能原因是:
溶质\克 溶质\克 溶质\克 溶质\克
KNO3晶体 A
KNO3晶体 B
KNO3晶体 C
KNO3晶体 D
2、一杯20℃的NaNO3溶液,能 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是(D )
A蒸发10克水有硝酸钠晶体析出 B降低10℃时,有硝酸钠晶体析出 C加入10克硝酸钠晶体,仍有硝酸钠

中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第六章 溶解现象)

中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第六章 溶解现象)

中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第六章溶解现象溶液:物质相互分散,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1、混合物状态不同:悬浊液:存在固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形成沉淀)乳浊液:存在液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分层)※“均一”是指溶液各组成成分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是指当条件不变是,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也不会出现分离的现象。

※“颜色”不是判定溶液的标准:如溶液中含有Cu2+会显蓝色;含有Fe2+(亚铁)的溶液显浅绿色;含有Fe3+的溶液显黄色;含有MnO4-的溶液显紫红色。

2、物质的溶解是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分子分散的过程。

※像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等物质溶解是由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的阴阳离子。

NaCl = Na+ + Cl-;NaOH = Na+ + OH-※像蔗糖的物质,它们是由分子构成的,溶于水只是其分子脱离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的道理。

硝酸铵NH4NO3的溶解使溶液温度下降(吸热)3、溶解现象:像氯化钠NaCl等物质的溶解不会造成溶液温度发变化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生石灰CaO溶解时放热,造成溶液温度上升。

4、洗洁精能使难溶于水的油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称为乳化现象。

乳化的应用:油污清洗、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石油开采、污水处理、制剂合成及纺织印染。

※用纯碱、汽油和洗涤剂的水溶液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其实它们的原理各不相同:纯碱是与油污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汽油是将油污溶解;洗涤剂是和油污发生乳化作用。

5、较快溶解物质的方法:⑴用玻璃棒搅拌;⑵提高溶解的水温;⑶使固体变成粉末颗粒6、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

例1、冬天厨房中最易结冰的是(D )A、酱油B、米酒C、食醋D、水※水的凝固点比溶液的低例2、寒冬里,为什么水缸往往会冻裂,而装有腌制食品的水缸却不会冻裂?冰的密度比水小,等质量的水和冰相比,冰的体积大,所以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把水缸撑裂;腌制食品的水形成溶液,溶液的凝固点低,所以不易结冰。

初四中考化学《专题七:溶液》测试练习题

初四中考化学《专题七:溶液》测试练习题

第七单元《溶液》一、溶液及其性质1、概念:分散到里形成的、的,叫做溶液。

被溶解的物质是,可以是体、体、或体。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是,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也可以做溶剂。

2、组成:溶液的质量 = 的质量 + 的质量。

注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3、基本特证:、。

4、溶解的过程:在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这一过程热量;二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 (或 ),这一过程热量。

有的物质溶解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有的使溶液温度降低,如,有的使溶液温度不变,如。

5、乳化现象:、和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6、洗洁精清洗衣服上的油污属于_____________,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污属于____________,碳酸钠去油污属于。

二、饱和溶液的判断及其转化1、定义:在下,在里,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反之,在下,在里,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必须强调和;(2)针对某种溶质,因为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其它溶质。

2、判断方法:(1)显性标志:溶液中是否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

(2)试验方法:。

3、相互转化:对于大部分固体物质来说三、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的配制;1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

2、注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时,如果涉及溶液的体积的计算,应先计算质量再换算成体积。

3、溶液的配制(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②仪器:;(2)、用液体配制:①步骤:、、、;②仪器:。

4、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等5、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等四、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一)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g 溶剂里达到 时所溶解的 ,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意义:20℃时,NaCl 的溶解度是36g ,其含义为 。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 溶液1.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学案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 溶液1.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学案

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标要求: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内容和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涉及“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溶液组成如何表示?”、“如何配制一定组成的溶液?”等四个问题。

学生对于溶液的知识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接触并使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中也用到过溶液,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溶液等。

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他们对溶液的认识仍是感性的、不具体的,甚至还存在着“迷思概念”现象。

对溶液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溶液在生命活动中、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学习建议:根据设置的情境,从自己熟悉的溶液入手,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及观察,借助溶解动画视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识溶解现象得出溶液的特征及概念,分析溶解过程中通常都伴随能量变化。

联系生活常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乳化现象。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

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学会饱和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溶液的概念,知道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辨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难点是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准备:多媒体;烧杯(50ml)3只,试管2支,玻璃棒、温度计、药匙、胶头滴管;食盐固体、氢氧化钠、硝酸铵、汽油、植物油、洗洁精。

第七单元 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和定量表示(56PPT)

第七单元  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和定量表示(56PPT)

计算
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80 g×10%=8 g (列式计算,下同),水的质量为
80 g-8 g=72 g
称量
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
量取
用 100 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
溶解
用 玻璃棒 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装瓶
把上述氯化钠溶液装入贴有 试剂名称 和 溶质质量分数 标签的
解析 ①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 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20 g×10%=2.0 g,②称量前托盘天平应 先检查游码是否归零,并调节平衡;③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易吸水而潮解,应 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④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溶剂的质量为20 g2 g=18 g(合18 mL),应用规格为20 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⑤存放溶液时,将试 剂瓶用蒸馏水清洗后,立即倒入所配溶液封存,会造成实际水的体积偏大,则使 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解析 面粉、豆油和牛奶均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白糖 可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2013泰安,10,2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 的是 ( D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 C.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 D.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知识点一 溶解的过程和乳化现象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 混 合物 叫作溶液。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处处都 一样 )溶液中各部分的溶质质量分数、密度、性质都 一 样。 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的量等)不发生改变,溶质和溶剂就 不会分开。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纯液体(如蒸馏水、纯酒精等) 不是 溶 液。 特别提醒 溶液除了符合以上三特征外,还必须透明,但可以有 颜色 (如高 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天地一
在一只盛有约5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小匙食盐 , 用玻璃棒搅拌。观察Na+和Cl- 扩 散到水分子的间 隔之中。
食盐 水 食 盐 水
问1、为什么食盐颗粒不见了?
继续思考:
1、食盐水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这杯食盐水各部分是否一样咸?
三、溶液的用途
实验探究
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实验: (1)取3只烧杯,各注入一定量水,并测量水 的温度,填入4页课本表中。 (2)将一药匙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分别 加入上述3支烧杯中,搅拌至完全溶解,测量 溶液的温度,填入课本表中 。
四、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发生了两 种变化。 ①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课堂达标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都有是无色透明的 C、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加上溶剂的质量 D、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的体积加上溶剂的体积 2、说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①硫酸铜溶液 ②0.9%的生理盐 ③澄清石灰水 ④碘酒 3、夏天里想随时喝到冰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 , 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形成低温小环境。 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A.食盐 B.硝酸铵 C.蔗糖 D. 生石灰 4、生活中手上沾满油污时,可用汽油洗去油污, 也可以用洗涤剂洗去油污,这说明汽油与 洗涤剂一样能去油污,那么二者去油污的 原理是否相同?若不同,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
的水洗掉。
乳化原理的应用
洗衣服(洗衣粉、肥皂);洗头发(洗发露); 洗澡(沐浴露);洗餐具(洗洁精);制农药
用洗发剂洗去 头发上的油脂
用洗涤剂 洗餐具
用肥皂、洗衣粉洗 去衣服上的污渍
知识梳理
1、溶液的定义及特征 2、溶液的组成 3、溶液的用途 4、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5、乳化现象
第一课时 溶解的过程及乳化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并会应 用溶液的特征对常见的溶液进行判断。 2、通过实验能知道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5、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看到析出了固体?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 里, 形成 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2、溶液的基本特征: (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 均一性:溶液中任一部分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 无论放置多久,溶质 都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不发生改变。
几乎不溶 溶解 溶解 几乎不溶
结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论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学以致用
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其原理是什么?
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 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油污.
二、溶液的组成
1、组成
溶剂: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2、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
判断练习
1、水、酒精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它们是 溶液吗?为什么? 否,纯净物 2、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剩余的溶液变稀 了,对吗?为什么? 错,均一性 3、在温度不变,水份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 溶液中的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吗?为什 么? 错,稳定性
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3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 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mL~3mL汽油,再分别加入1~2小粒 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 序 溶剂 号 ① ② ③ ④ 水 水 汽油 汽油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碘 高锰酸钾 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进行讨论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的 研究、观察、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中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归 纳的能力
重难点
• 重点:
1、认识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2、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 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 但如果有水,不管水多还是水少,水是溶剂。
3、溶液的命名
全称:溶质的溶剂溶液 简称:若溶剂为水,可直接读(溶质)溶液。 俗称:石灰水、盐酸、碘酒
课堂练习:溶质、溶剂的判断
氯化钠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 硝酸钾溶液 95ml酒精和5ml水 95ml汽油和5ml植物油 氯化钠 水 高锰酸钾 水 硝酸钾 水 酒精 水 植物油 汽油
②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 生成 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2)溶解过程中温度变化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降低,如NH4NO3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CaO(生石灰)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如NaCl
实验探究
试管 内加 振荡 入的 物质 前
现象
振荡 后
形成乳 状浑浊 液体 形成乳 状浑浊 液体
静置 后
液体 分层 液体 不 分层
倒掉液 体后试 管是否 干净
水和 植物 油
水和 植物 油及 洗涤 剂
液体 分层
试管 不干净
液体 分层
试管 较干净
衣服和餐具上的油污,用水洗不掉。
为什么水中加入洗涤剂就能洗掉呢?
洗涤剂具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 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 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所以衣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