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写生方法步骤

合集下载

水彩静物写生绘画技法

水彩静物写生绘画技法
5.体积的表现
素描是靠明暗变化来表现体积的,过去,在美术教学中曾经有一种训练方法:即在画好的素描稿上罩上一层颜色,称做铅笔淡彩。这种训练方法,常常给人一种误解:色彩画似乎是素描加颜色,欧洲早期的油画也曾较多的使用类似方法,在明暗底子上罩染颜色。自从19世纪印象画派出现以后,人们对光与色的变化规律有了新的理解,画家们已不满足于对固有色的表现,而是向着更新颖、更丰富的领域不断开拓。
画面大体的颜色铺好后,就可以进一步刻画每一物体的具体形象,包括这些物体的形体结构、空间透视、色彩变化、光影明暗、质地感觉等,同时注意整幅构图的虚实,色调的变化与统一。另外因为水粉画是以色彩来塑形体的,所以每一笔颜色上去,既是色又是形,形色这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成为构成视觉形象的最基本要素,这也是写实性绘画区别于其他类艺术表现方法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光照、质地是形成物色变化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根源,在一特定的环境中,只需特色彩关系表现妥当,其光影气氛、质地、空间等感觉便自在其中了有关体积、空间、质感的表现规律,我们还将在以后的章节里详细叙述。
物体给人以颜色的感觉是一种复杂的光学现象,当一种物体占有左右、上下及纵深三度空间时,构成物体表层的各个面上从不同的角度反射着各种光线,尽管每件物体在各种不同的光照环境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变化,但经过分析,也不难找到它的规律。
一张白纸如果展成平面,假如光照均匀,颜色变化并不显著;如在中间折弯,白纸则产生两具朝向的面,当两个面受到不同的光照时,则表现出明显的色彩差异;如果将一条白纸带变成弧形,其色彩的变化则随着弧形的弯曲度缓慢的变化。
3.着色步骤
稿子起好,就可以开始着色了。如觉得没有把握,可画一个小色稿,用几块颜色点一点,探索一下画面基本的色彩构成。
着色步骤多种多样,对初学者来说,为把握总体关系,最好是先铺上对画面色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面积背景色彩,它为画面主角的出场提供一个舞台。然后果断地涂上陶罐上最浓重的色块,力求形色准确,尽量不再涂改,留出罐口、鸡蛋部位的白纸地子。此时画面上黑、白、灰三种明度的色彩差度基本拉开,为处理其他部位的明度层次构建了比较的依据,便于寻找各个局部的色彩变化。再者,因为水粉中的最重的颜色和最亮的颜色变化。水粉中的最重的颜色和最亮的颜色都怕脏,一旦不慎,容易造成暗色暗不下去,污浊晦涩;亮色亮不起来,越涂越脏,很难补救。所以,从绘画程序上就应加以注意,防止由于下面的色层向上渗透所造成的麻烦。此外,在用色、用水、用笔时也必须加以讲究。调配暗色时,要选用本身就具有一定暗度的颜色,如深红、深褐、深蓝、普监、紫、黑色等,切不可在调色盘中无目的的乱掇乱点,尤其使用像柠檬黄、粉绿、白色等含粉质较多的明亮的颜色时,更要慎重。水粉画的颜料虽有较强的覆盖力,但有时也并不那么理想。所以,描绘高光及其他最明亮的色彩部位时,不宜多层反复涂改,应局部留出些白地,最后再涂以适当的颜色为好。

水彩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共5则范文)

水彩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共5则范文)

水彩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共5则范文)第一篇:水彩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共)第三节水彩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一、授课名称:水彩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水彩静物作画的方法步骤,并较熟练的运用水彩画的技法。

三、教学要求:熟练掌握静物写生的观察方法与写生步骤。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使学生熟悉水彩画的工具材料及其性能。

掌握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2、水彩静物的干湿画法的掌握和运用。

五、学时分配:10学时六、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技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进行技法表现。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坚持讲授示范,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七、教学手段:讲述、教师示范八、教学内容:水彩静物写生的训练,总的来讲其目的是培养初学者认识色彩,运用色彩和以水彩技法表现对象的能力。

因此应从总体来安排不同阶段的练习,并有所侧重地对每一个阶段提出要求,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训练内容和方法。

(一)关于掌握水彩工具,性能及水彩画的基本技法的练习。

(二)关于认识运用色彩能力的练习(三)关于静物质感的认识和表现的练习(四)关于培养对空间感的认识和表现的练习水彩静物的着色方法有两种即干画法与湿画法,前者需要由浅入深,从大面到细部全面铺开逐层叠画,要求每遍颜色的透明度很高,而后者则需一气呵成,准确果断。

最好的方法是干湿相互交替运用。

着色中具体进程原则应该是先浅后深,先湿后干,但也不能绝对。

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所画程度要恰到好处,留有补笔,调整的余地。

一观察物体,确定构图静物摆放好后,学生可选择写生的位置,坐下来认真观察静物,然后考虑构图。

构图的原意是设计,即画面的布局安排。

静物画的构图必须把握几个原则,即平衡、均稳、变化、统一。

要求尽可能不要重复,反对四平八稳,搞老一套。

静物的构图力求饱满,以便于刻画;另外要运用现代构成原理,追求画面的设计意识,追求形式美。

二打铅笔稿水彩画打稿用B或2B铅笔。

若铅质太硬,会将画纸划出深痕迹;铅质太软,则会将画纸弄糊搞脏,使涂的水彩污脏,影响透明度。

水彩风景写生步骤

水彩风景写生步骤

水彩风景写生步骤
《林中小屋》
媒材:水彩尺寸:37×27cm
步骤一
▲ 整体湿画法要注意的是纸面要全部打湿,先画出最浅的颜色,如天空和地面的蓝色,再顺势画出房子的色彩关系,形成冷暖关系。

树林绿色部分的颜色可以稍微深一点,密林的空隙处可以用卫生纸趁湿吸干。

步骤二
▲ 缝隙的大小不能太雷同,要注意疏密关系,此时的纸面稍微干燥些,。

,没有之前那么湿润了。

这时可以加入一些深色,强调一下树林的明暗关系,同时用勾线笔画出树干,这时画出的线条会比较生动自然。

步骤三
▲ 注意深入刻画时运用干湿叠加的方法,干画塑造,湿画衔接。

步骤四
▲ 画面笔触的疏密节奏,虚实深浅变化等等因素很重要,这些要素会影响画面效果的好坏。

第六课 水彩人体的写生方法与步骤

第六课 水彩人体的写生方法与步骤

第六课水彩人体的写生方法与步骤 (第四单元)一、人体写生的意义人体写生,尤其是水彩人体写生,在高校美术专业属高年级的主要课程,而且是最能全面训练学生造型能力和表现技巧的重要的教学内容。

水彩人体写生,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造型能力。

从基础训练而言,画人体最能使学生了解人物的基本结构。

第二,人体能最真实反映人物的情感及个性。

通过人体写生,我们可以观察出人的结构变化、动态变化和肤色变化。

从艺术的另一个层面来讲,人体是最具艺术欣赏价值的主题之一(图145)。

二、水彩人体的独特表现语言任何一种绘画语言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某种魅力所在,只有掌握了这种独特绘画语言才有可能通过这种语言模式来进行表现。

换句话说,水彩就是水彩,不是用水彩颜料画油画、国画。

当然,吸收其他绘画语言是必要的,但不能取代它。

水彩在作画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画家经常利用水的偶然性达到一种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效果。

一个画种,它的语言魅力决定于这种语言必须有独特的个性所具有的一定张力。

怎样才能掌握水彩人体画的独特语言,怎样画才能恰到好处,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彩人体画的潜力是本章研究的重要课题(图146)。

图145、146《窗影》(水彩)候安智三、水彩人体写生的方法水彩人体写生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长期作业,比较理性地刻画对象;另一种是短期作业,注重感性的表现,因此要做到简洁、明快和准确地表现对象。

绘画是艺术家通过客观物象进行主观理解的产物,在艺术表现过程中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和主张,水彩人体画尤为突出,因此,学习方法与训练模式要因人而异。

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决人体的造型与色彩的关系,还应提高标准,把水彩人体画作为一个重要的、并关系到对水彩艺术语言的认识这个层面来认识,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水彩艺术表现的魅力。

水彩人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观察、构思与构图水彩人体写生的涉及面比较宽,包括结构形体、动态变化、色彩关系、明暗关系、空间关系等等。

【水彩课堂】吴昌文水彩风景写生步骤

【水彩课堂】吴昌文水彩风景写生步骤

【水彩课堂】吴昌文水彩风景写生步骤小编的话xbdh对于水彩画初学者来讲,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景观,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更不清楚应该如何概括、提炼写生对象,让眼中的景象变幻成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而这些问题,对于一位水彩画家来说则易如反掌。

当他们仔细观察写生对象以后,就会在心中规划出未来画面的蓝图以及作画的步骤,剩下的时间只是一步步地完成这些步骤,让心中的“蓝图”变为现实的画面。

他们或者用大笔全面铺色,或者从局部入手,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想法和作画习惯。

如果用相机记录下实景图和画家们写生的步骤,那无疑是很好的教材,对水彩画初学者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作用的。

小编今日同时推出水彩画集王明华和吴昌文两位老师的水彩风景写生步骤图,就是想为水彩画初学者提供一个参照范本,让大家体会画家是如何观察和概括写生对象并一步步完成画面的。

每幅作品都附上实景照片,大家可以把实景照片和完成作品进行对照,仔细体会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感受水彩画的无穷魅力。

▲实景照片▲步骤1:和前面王明华老师不同,吴昌文老师的这幅作品是起了铅笔稿的,而且他不是从上到下先铺大色,而是从画面中心的局部着色。

从局部入手作画对画家的整体意识要求比较高,不适合初学者采用。

▲步骤2:用较浅的暖灰色画屋顶的瓦片底色,用深褐色画瓦片的背光面。

▲步骤3:画右边房屋的屋顶、墙面及投影,注意色彩的冷暖变化。

用稍深于底色的颜色画瓦片的阴影,瓦片的背光面又加了一层重色,并隐隐约约空出几根椽子的造型。

▲步骤4:在底色未干时画右边房子的瓦片阴影,因为接近画面边缘,所以要画的虚一点。

接着画房前的篱笆和网状物,栏杆的亮部要仔细留白。

▲步骤5:画左边的房屋、杂物和台阶等。

那根加高的木杆和上面的绳索要用留白的方法空出来。

▲步骤6:用板刷画天空的颜色,注意上浓下淡,让天空有远过去的感觉。

在天空色未干时,趁湿画远处和近处的树木,不必照搬对象,注意树木的虚实和疏密关系。

紧接着勾出树枝,最左边的树枝是趁湿用刮刀刮出来的。

水彩画半身像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水彩画半身像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水彩画半身像写生的方法与步骤一、半身人物的形体与解剖一般而言,画出带手的人物形象称之为半身人像,于成为半身像要认真刻画的重要部分。

手臂的肌肉包括:三角肌、肱二头肌、前臂屈肌群、手腕肌肉等。

手臂突出的几个骨点:肩峰、尺骨鹰突、肱骨内、尺骨茎突、挠骨茎突。

手可分成三个部分:腕、掌、指。

腕有八块腕骨,腕部靠拇指侧连挠骨,小指侧连尺骨;手掌有正面的指侧肌群和小指侧肌群。

躯体:胸部是扁立方体;骨盆是呈梯形立方体,上小下大。

胸部与骨盆的形体是呈相反倾斜方向的,两者体现出大的形体穿插关系。

颈部呈圆柱形。

二、姿势与姿态姿势与姿态是半身像写生的关键。

一幅半身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姿势与姿态美感的生动体现,表现出和谐、对称、均衡、节奏、变化上的统一。

在半身像中由于手的出现使人们对姿势与姿态所带来的要求要比头像复杂得多。

传统表现和现代表现对姿势与姿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传统写实手法在姿势上偏向于追求均衡、和谐、稳重、对称的效果,姿势和姿态的运动感、装饰效果放在次要位置。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构图呈金字塔形,姿态追求自然,动态变化减到最低,双手显得姿势优雅,整体姿态文静而又庄重,它是文艺复兴的典型艺术特点的体现。

关维兴的《人间圣母》当中人物的姿势追求变化、运动、夸张,体现姿态对人物心理特征和内心情感的戏剧性表达。

而美国画家托马斯的《牛仔之歌》在传统写实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物造型的浑厚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威武雄壮。

当然,姿态与姿势在运用当中体现的法则也是灵活的,并无统一的程式,任何形式只要在姿势与姿态的运用当中能与人物情感与心理特征相协调,个人艺术风格与艺术法则相统一,画面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设计姿态与姿势过程当中,一般来说不同于创作的动作设计。

写生人物要求人物姿态要自然,多采用模特本人习惯的动作,可稍作调整以达到动作的自然。

有时模特在瞬间的变化最为生动自然,我们就要善于捕捉到这种自然的姿态。

所以写生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它是区别于照片的一个重要之处。

水彩写生的知识点总结

水彩写生的知识点总结

水彩写生的知识点总结水彩写生是指在户外或者室内的自然环境下,用水彩颜料进行的即兴写生。

水彩写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绘画方式,它能够快速捕捉到周围环境的真实感觉和情绪,因此备受艺术家和爱好者的喜爱。

在水彩写生的过程中,艺术家要迅速捕捉到光影、色彩和形态,因此需要对色彩、构图、光影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有一定的掌握。

在进行水彩写生时,有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和技巧需要掌握,下面将从水彩写生的准备工作、素描、色彩运用、光影表现以及其他技巧等方面进行总结。

1. 准备工作在进行水彩写生之前,艺术家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要准备好水彩颜料、画笔、水彩纸、水杯、湿画布等绘画工具。

水彩颜料有很多种类,包括固体、液体、胶体等,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

水彩纸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冷压纹的水彩纸适合进行写生,因为它能够更好地承受水彩颜料的渗透和弥散,而且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2. 素描在进行水彩写生时,素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艺术家需要先用铅笔或者石墨棒进行简单的素描,捕捉到被绘画对象的基本形态和轮廓。

在素描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透视和比例的关系,尤其是在绘画建筑物、人物等复杂物体时,更需要注重这一点。

3. 色彩运用水彩写生中的色彩运用也非常重要。

艺术家需要根据被绘画对象的光影和氛围来选择合适的色彩,并在纸上进行色彩的搭配和运用。

在进行色彩运用时,可以采用湿画法或者干画法。

湿画法是在纸张上先涂湿一层水,然后再加入颜料,颜料会在水上扩散开来,形成柔和的渐变效果;而干画法则是直接在干燥的水彩纸上上色,效果更加干燥和清晰。

4. 光影表现在水彩写生中,光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艺术家需要准确捕捉到被绘画对象的光影变化,来创造出真实感觉和立体感。

在渲染光影时,可以采用深浅浓淡、明暗对比等手法,来突出光影效果。

同时还需要注意光源的位置和角度,以便更加准确地表现光影效果。

5. 其他技巧在进行水彩写生时,还有一些其他技巧也很重要。

比如掌握好水彩颜料的渗透和弥散速度,以便更好地控制颜料的展现效果;同时要注意保持画面的整体统一和平衡,避免出现一些杂乱和不协调的地方。

第3课 水彩风景写生

第3课    水彩风景写生

第3课水彩风景写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彩画的基本知识,学习水彩画的铅笔淡彩画法和水彩的干、湿画法等技法。

进行简单的水彩风景画写生练习。

2.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习过程,初步掌握使用铅笔、钢笔或其他单色硬笔起草画稿再施加淡彩的方法,完成淡彩风景画。

进而体验水彩的干、湿画法以及干湿结合的画法,按照一般步骤进行水彩风景画的写生练习。

3.在水彩写生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视觉物象的习惯,感受水彩颜料在描绘物象中的表现情趣及审美特征,激发对水彩画的兴趣。

二、课时分配建议本课可安排3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体验水彩颜料特性,在前课线条写生作业基础上尝试添加淡彩。

第二课时:学习淡彩画法,用铅笔淡彩完成一幅校园小景写生。

第三课时:学习水彩画的干、湿画法,用干湿结合的方法绘制一幅水彩风景画作业。

三、教材分析水彩画是一种较为轻松的画种,在西洋绘画中,如果将油画、壁画等比作“交响音乐”的话,那么水彩画就可以比作“轻音乐”。

这是因为水彩画工具材料较为简单,它以水来调和颜料,在纸上作画,画幅一般不大,极少有超过一张全开纸大小的。

作为写生,画具携带方便:室外写生最常采用四开大小的纸张,颜料因此使用较少,调和颜料的水可以在很多地方取用,即使要随身携带也只需少许。

水彩画最突出的特点是水色淋漓、清新流畅、莹润透彻,韵味—卜足,工具材料虽然简单,但却有丰富的表现力,无论是风景、静物、人物都适宜表现,其中尤以表现风景最为擅长。

另外水彩画作品一般幅面较小,适合室内尤其是家庭悬挂,可为室内增添艺术品位。

因’此,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一点水彩画,多练习一些水彩小品,对于今后进一步掌握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构图、物象的造型以及根据自己的兴趣创作水彩画来装点家居等都大有裨益。

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本课介绍了两种水彩画的学习方法:先学习淡彩画法,再进一步接触干、湿画法,使学生体验水彩画的整个创作过程,感受它的艺术表现力。

教材第10页的三段课文:第——段简单介绍什么是水彩画及其历史,第二段介绍了水彩画的艺术特色,第三段介绍水彩画的主要表现题材以及作为室内悬挂所能营造的艺术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彩写生方法步骤特别水彩风景写生,应首先画天空,因为天空的色彩与云雾,是瞬间万变的,有的还须用记忆才能捕捉住,若稍一迟疑,就会时过境迁,只好望天兴叹了。

又因为天空的色彩,直接反映在景物上,是构成画面色彩基调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如早、晚的霞光和碧蓝的天空色彩对景物色调的影响是多么强烈与不同。

再是因景物中参差不齐的树枝等画上去后,再去补天空,那就费力不讨好了。

再由于天地交界处便是远景,远景较虚,色彩与天空相近,正适宜于在画天的色彩将干末干时画远景,易取得协调与深远感。

当然,如果景物较整体,天空色彩影响不大,又急须抢抓景物的明暗节奏与时光色彩,那么先画景物后画天也无妨。

这就要灵活掌握。

1、由远到近,分部进行法水彩风景画,多从远到近、从浅到深、从虚到实进行渲染、描绘,这样容易掌握干湿与色彩和明暗层次,色阶的衔接过渡较自己然、柔和,对初学者也更便于掌握。

不过,须注意掌握时间,否则前后时间差太大,色调与明暗就来统一,容易失调。

特别早晚的景,日出日没,首先要定下明与暗色光对比和位置,不然就难于准确表现特定的效果。

这种分部进行法,不能看一点画一点,须有整体观念,切勿孤立地抠局部,要尽量缩短“时光色彩”的差距,并加强色彩记忆,以便于补充与调整。

2、由近及远,层次推移法在有些特殊情况下,如时间极为勿促,或早晚橙红色的阳光照射在险峻的绝壁与古刹上,出现一种神秘而绝妙的色彩与构图,那当然即应挥笔捉住这瞬间即逝的景象,首先定下光感与色彩在景物上的位置、对比强度及冷暖关系,而后调整形体,再从中景到远景、天空,这样反推移完成。

很明显,这方法带有强烈的速写性,也须有一定绘画基础之后,才掌握得住。

而这种或其他随心所欲的方法、对抢镜头、抓色彩,是势所必行的,否则按步就班地画过来,偶现的景观就早已景象全非了。

3、全面铺开,统筹兼顾法这种画法,是先求“共性”,后求形象,要求有很强的整体观念和预见能力;在进行中,看起来画面有些零乱,实则步骤性是最强、最科学,是须有一定能力和经验才能掌握的。

所谓先求“共性”,就是由浅到深地先抓基本调子(包括由浅到深的明暗关系与色彩倾向),即首先用浅色铺出受光面的最亮部分,留出高光,然后用最具有画面调子倾向的浅色由亮到暗,即由高光、亮部、次亮部、次暗部、暗部、最暗,再由浅到深,即次暗、次亮、亮部。

又如色彩由淡黄、中黄、桔黄、桔红、大红、紫红、青莲......这样循环推移,直到取得统一而丰富,表现出协调而有节奏的色彩与明暗关系为止。

这样,画面的大体关系就基本完成了。

所谓后求形象,是避免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到具体的形体结构细部上而冲淡了对色彩的观察与感受,这首先要求集中精力把最突出的色彩感受,用最果断的笔法全面铺开,把握瞬间的微妙色彩效果后,然后才在这色调与节奏的统一下,具体地刻划出主要景物的形体结构与形象特征,最后再经调整而完成。

这种画法要求有一定的基础和画前须胸有成竹,又要有灵活机动的顺应与驾驭色彩变化的能力,和预见到画面深入的效果与难度。

否则,在画途中散神失态,丢掉了主宰和信心,就可能半途而废。

水彩画练习中最常见的弊病与纠正水彩画练习中最常见的弊病与纠正水彩画物质材料的特性,决定了水彩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表现技法和审美趣味。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纠正与克服水彩作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是学习色彩知识,掌握水彩画表现技巧的重要环节。

弊病之一:脏。

水彩的特性决定了其“干净”的本质,而污浊的色彩产生出黯然不洁的画面,便会失去水彩画中最动人之处。

“脏”是水彩画常见的毛病,其产生原因:①色彩的冷暖、纯度关系不明确,缺乏对比;②乱用黑色,造成色彩污浊;③用笔过度扫、刷、擦,着水色遍数过多。

纠正“脏”的弊病,首先要避免对比色、补色颜料的等量相调。

其次,要谨慎使用黑色或将低纯度、低明度的色彩渗透到高纯度、高明度的色块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通过色彩调配产生的黑色,不仅有明确的色彩倾向,而且与其他色彩相调时,可有效避免“脏”的感觉。

另外,作画用笔用色要准确肯定,尽量避免过多的重叠、洗、刷、修改,否则,容易失去水彩画滋润透明的特色而色彩混浊。

弊病之二:灰。

一幅“灰”的水彩画会使人索然无味。

画面“灰”的主要原因一是色彩明度对比太弱、缺少浓重、有重量感的色彩;二是色彩纯度对比不够,缺少明快、纯度亮的色彩。

因此,解决“灰”的问题就应从素描和色彩两方面入手。

自然界中的物体,会因其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固有色深浅的差异及受到光线、空气等因素影响而产生色彩明度、冷暖和纯度等关系的变化。

一般来讲,一幅画面中近处的物体实而具体、明暗对比强烈、色彩鲜艳偏暖;远处的物体相对虚而模糊、明暗对比较弱、色彩偏灰偏冷。

培养正确的观察、认识方法,增强敏锐的色彩感受能力,掌握色彩变化规律,处理好表达对象的明暗、主次、虚实、冷暖、纯度这几个关系,是克服画面“灰”的根本所在。

弊病之三:花。

主次不分,色彩杂乱,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是“花”的弊病产生的主要原因。

面对自然景物,作者要依据画面主题的需要,大胆进行取舍、概括和提炼,删掉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细节,使画面宾主分明,主体突出,这是纠正画面“花”的方法之一。

要在画面上形成色彩的主色调,不宜在色相、明度、纯度上局部对比太多、太强,这是纠正“花”的方法之二。

另外,画面半干半湿时不要过多重复,也可有效避免运笔留下明显痕迹而产生过多水花笔痕的弊病。

弊病之四:焦。

透明、亮丽是水彩画的特色之一。

颜色稠浓,调色不当,干画法太多是造成画面“焦”的直接原因。

以水调色作画是水彩画的基本特征,水的流动、透明、渗化等特性,赋予了水彩画淋漓、润泽、明快的韵味。

调色中,除依靠颜色本身的明度调配以外,用水作为媒介颜色溶化、稀释并产生明度、纯度关系的变化,形成水与色、色与色的相互渗化、融合和自然、丰富的色彩效果,是克服色多于水,颜色太浓、太稠,避免画面“焦”的关键一环。

水彩颜料中的赭石、熟褐等色,如果与群青、青莲等透明色相调配,用水适当,会产生颜色的沉淀,出现美妙丰富的肌理效果。

相反,避免将赭褐等色与其他透明性差的颜色随便混合,又会避免画面色彩的干“焦”之感,所以调色时务必小心,尽量单独使用或在调色上不超过三种颜色。

多采用湿画法作画,可以极大地增强画面色彩的透明感,避免“焦”的毛病。

另外,慎用土黄、肉色、粉绿等色,也是防止画面失去色彩透明性的重要方面。

弊病之五:粉。

色彩冷暖倾向不明确是产生画面“粉”的主要原因。

以水作为媒介调节色彩的明暗与纯净程序是水彩调色方法之一。

要明确和加强色彩的冷暖关系,避免将或冷或暖的色调画成中间灰色。

其次,画面色彩较深、较重的地方,也更应明确、肯定其色彩的明度关系,这些都是避免画面“粉气”的有效方法。

弊病之六:松。

“松”是水彩作画中水分控制不当而直接造成的画面弊病。

水彩画创作中,应掌握水的特性及对其灵活运用,水分能决定画面色彩的浓淡、明暗、干湿、枯涩,决定形体的虚、实、硬、柔、聚、散,产生丰富的表现技巧,使画面充满生气与韵味。

如果不能熟练地驾驭水,将会使形式俱散,色淡形“烂”,画面“松”散。

因此,注意两面干湿,把握好湿时重叠的时间、色中水分的多少,是水彩作画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避免水色泛滥的关键环节。

作画时,概括处要大胆心细,一气呵成,细微处层层重叠、明确肯定,富有力度。

另外,克服一味追求湿画法的效果也是纠正和避免水彩画“松”散的有效途径。

水彩画作业中常见的6种弊病,既有色彩问题,也有技法问题,还有素描问题。

有一个共同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多观察,重感受,找规律,勤实践。

1、干画法和湿画法干画法是一种多层画法。

用层涂的方法在干的底色上着色,不求渗化效果,可以比较从容地一遍遍着色,较易掌握,适于初学者进行练习。

表现肯定、明晣的形体结构和丰富的色彩层次,是干画法的特长。

干画法可分层涂、罩色、接色、枯笔等具体方法。

层涂:即干的重叠,在着色干后再涂色,一层层重叠颜色表现对象。

在画面中涂色层数不一,有的地方一遍即可,有的地方需两遍三遍或更多一点,但不宜遍数过多,以免色彩灰脏失去透明感。

层涂象有色下班重叠,事先预计透出底色的混合效果,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

罩色:实际上也是一种干的重叠方法,罩色面积大一些,譬如画面中几块颜色不够统一,得用罩色的方法,蒙罩上一遍颜色使之统一。

某一块色过暖,罩一层冷色改变其冷暖性质。

所罩之色应以较鲜明色薄涂,一遍铺过,一般不要回笔,否则带起底色会把色彩搞脏。

在着色的过程中和最后调整画面时,经常采用此法。

接色:干的接色是在邻接的颜色干后从其旁涂色,色块之间不渗化,每块颜色本身也可以湿画,增加变化。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表现的物体轮廓清晰、色彩明快。

枯笔:笔头水少色多,运笔容易出现飞白;用水比较饱满在粗纹纸上快画,也会产生飞白。

表现闪光或柔中见刚等效果常常采用枯笔的方法。

干画法不能只在“干”字方面作文章,画面仍须让人感到水分饱满、水渍湿痕,避免干涩枯燥的毛病。

湿画法可分湿的重叠和湿的接色两种。

湿的重叠:将画纸浸湿或部分刷湿,末干时着色和着色末干时重叠颜色。

水分,时间掌握得当,效果自然而圆润。

表现雨雾气氛、湿润水汪的情趣是其特长,为某些画种所不及。

湿的接色:邻近末干时接色,水色流渗,交界模糊,表现过渡柔和色彩的渐变多用此法。

接色时水分便函用要均匀,否则,水多向少处冲流,易产生不必要的水渍。

画水彩大都有干画、湿画结合进行,湿画为主的画面局部采用干画,干画为主的画面也有湿画的部分,干湿结合,表现充分,浓淡枯润,妙趣横生。

2、水分的掌握水分的运用和掌握是水彩技法的要点之一。

水分在画面上有渗化、流动、蒸发的特性,画水彩要熟悉“水性”。

充分发挥水的作用,是画好水彩画的重要因素。

掌握水分应注意时间、空气的干湿度和画纸的吸水程度。

时间问题:进行湿画时间要掌握得恰如其分,叠色太早太湿易失去应有的形体,太晚底色将干,水色不易渗化,衔接生硬。

一般在重叠颜色时,笔头含水宜少,含色要多,便于把握形体,以可使之渗化。

如果重叠之色较淡时,要等底色稍干再画。

空气的干湿度:画几张水彩就能体会到,在室内水分干得较慢,在室外潮湿的雨雾天气作画,水分蒸发更慢。

在这种情况下,作画用水宜少;在干燥的气候情况下水分蒸发快,必须多用水,同时加快调色的作画的速度。

画纸的吸水程度:要根据纸的吸水快慢相应掌握用水的多少,吸水慢时用水可少,纸质松软吸水较快,用水需增加。

另外,大面积渲染晕色用水宜多,如色块较大的天空、地面和静物、人物的背景,用水饱满为宜;描写局部和细节用水适当减少。

3、“留空”的方法与油画、水粉画的技法相比,水彩技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留空”的方法。

一些浅亮色、白色部分,需在画深一些的色彩时“留空”出来。

水彩颜料的透明特性决定了这一作画技法,浅色不能覆盖深色,不象水粉和油画那样可以覆盖,依靠淡色和白粉提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