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风格
苏 轼流放黄州时的文学创作有何突破

苏轼流放黄州时的文学创作有何突破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
而他流放黄州的这段经历,对于其文学创作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实现了诸多突破。
黄州时期,苏轼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他之前的创作中,虽也有感慨与思考,但多是较为含蓄和隐晦的。
然而,黄州的遭遇让他的情感表达变得更加直接和深沉。
他不再隐晦地抒发内心的苦闷,而是以一种坦荡的姿态,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读者。
在题材的选择上,苏轼有了新的拓展。
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诗词主题,开始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比如《东坡八首》,他详细描绘了自己在东坡耕种的情景,将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融入其中,使诗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这种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和书写,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常见,苏轼的这一突破,让文学更加贴近生活,让读者感受到了文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人生的思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经历了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起落,他对功名利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透彻的领悟。
《赤壁赋》中,他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联想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永恒、变化与不变的哲理。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几句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生渺小和短暂的感慨,但同时又在思考中找到了一种超脱和豁达。
他意识到,虽然人生短暂,但只要能够拥有一颗豁达的心,便能在有限的生命中领悟到无限的意义。
这种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艺术风格上,苏轼也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他的作品不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工整的对仗,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意境的营造。
语言简洁明快,却又韵味无穷。
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了一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和坚定的心境,让人读来感到无比畅快。
宋诗导读——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苏轼黄州诗词浅析苏轼虽然少年天才,但究其一生来说,毕竟历经磨难,而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同时,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
此番贬谪使苏轼遭到严重的政治和人生打击,于是他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
黄州是荒僻之地。
在此期间,鉴于混迹官场的诸多教训,苏轼不接人事,少作诗文,在同亲友通信以及赠和诗文时,他惟恐“言语之间,人情难测”,总是一再叮嘱对方“勿以示人”、“深藏不出”,深怕“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
可见苏轼当时已经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虽然诗文创作已经不多,可是苏轼黄州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的境界。
身为罪人的苏轼时常表现出对淡泊功名的想法,并且更多地关注于个体人生底蕴和价值,其作品也常常直接抒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苏轼深深地感到一种空漠、无聊、孤寂与忧郁。
然而,在黄州的生计、游历、与儒释道思想的接触,苏轼也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与超然淡泊、旷达豪放的一面。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
在黄州期间,虽然有一些朋友来探望他,他也经常与朋友们游玩于黄州山水之间,并写下好些脍炙人口的豪放之作,但准确地说,他在黄州期间心情基调大部分是处于忧虑之中。
苏轼初到黄州,开始寄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生活十分寂寞。
这时的处境使得苏轼一下子跌入到了人生的低谷。
别说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抱负化成了泡影,就连保全自身,养家糊口都很困难。
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首词中,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高、凄清、寂寞的情绪,是他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孤独心理的写照。
苏轼是在借“缺月挂疏桐”来表达自己生活清冷,借孤鸿状写自己的心境凄凉。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
别黄州苏轼诗歌鉴赏

别黄州苏轼诗歌鉴赏《别黄州》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的情感真挚,语言也很有趣,读起来就像是苏轼在跟朋友谈心,既有悲伤又有一些豁达,甚至还有点儿调侃的味道。
要是你有过被逼到“黄州”那种困境,可能会觉得这诗就是在写自己的心情。
你看,苏轼明明是个风华正茂的大才子,满腹经纶,结果却被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这种境遇能不让人感叹一番?不过,苏轼也不是那种会死守自己悲伤的人,倒是那种在困境中能笑看风云的人。
于是,他在《别黄州》这首诗里,把不如意的心情写得直白,却又不失风度,仿佛还在给自己打气。
咱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一句话就能把你带入情境,读得人心头一紧。
十年,生死,茫茫,这三个词一放在一起就特别有份量,不说话,光是读这几个字就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漫长的离别和无尽的思念。
十年,苏轼和黄州之间的日子,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
别看他写得那么潇洒,其实他心里也是满满的感慨,不然怎么会有这么深情的表达呢?但他接下来又说:“不思量,自难忘。
”哎呀,这不是说他有多痴心不忘,而是说,哪怕他想不去想,也做不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越是想忘记的事,越是没法忘,心里那个“念”就像个魔咒,怎么甩都甩不掉。
然后,诗句的转折来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句就像是在诉说无奈,千里之外的坟墓,连个地方可以倾诉伤感的地方都没有,心里的那种孤寂,简直可以用“寂寞如雪”来形容。
你想想啊,黄州这么远,一切都显得那么孤单,连个能够诉说心情的地方都没有。
就算是站在墓前,连一块可以倾诉的石碑都没有,什么都不能说,内心的寂寞只有自己知道。
这就是苏轼的心境:表面上是洒脱,内心却是波涛汹涌。
但我们再来看苏轼怎么给自己找乐子吧:“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哎,这就是苏轼的高明之处,心情不好时,他不会一直把自己埋在黑暗里,反而会时不时地提起过去的辉煌,想想当年那个风头正劲、气吞万里的自己。
就算是被贬到黄州,他也能靠这段记忆找到些许安慰,不至于让自己完全沉沦。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1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摘要:在乌台诗案中苏轼不幸被贬黄州,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对他的政治、生活、诗词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尤其是词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
在黄州时期,苏轼不但开拓了诗词的题材内容,还突破传统,提出“以诗为词”,“诗词一体”等新颖的创作理念。
这一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一种旷达、清空的风格,打破了婉约豪放的界限,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词;乌台诗案Abstract: n Wutai poem Su Shi was banished to Huangzhou Unfortunately, he suffered the first major setback in life, for his political life, poetry writing, etc.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During this period, Su Shi wrote many works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reation of the word has reached a climax. Huangzhou period, Su Shi poetry not only opened up the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traditional, that "Taking Poems," "poetry one" and other new creative ideas.Su Shi's poetry works of this period show a broad-minded, clear styl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graceful bold, the later poetry writing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Keyword: Sushi;Huangzhou poetry;Wutai poem引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黄州文学研究

苏轼黄州文学研究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而他的文学创作则更是丰富多彩。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黄州时期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他形成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其特色。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生活和创作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这个时期是他的人生低谷,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黄州,苏轼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努力地进行文学创作。
他在黄州期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苏轼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与感悟。
苏轼黄州文学的特色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特色。
首先,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思想性。
在《赤壁赋》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之间的对比。
其次,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非常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达。
他的诗作往往以景生情,将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自己内心的情感相结合,让人感受到他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世界。
最后,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他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中,描绘了黄州的山水风光和人文历史,使得黄州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结论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其特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坎坷和传奇,以及他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于中国文学的丰富和拓展。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达,同时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些特色使得苏轼的黄州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学习苏轼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应该当代文学的发展,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谪到湖北黄州,苏轼被贬的主要看原因在余秋雨先生看来就是文化群小的围攻和苏轼独以名太高造成的。
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的精神与佛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为超脱达观的人生哲学。
反映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其诗歌艺术日臻圆熟,并追求淡雅高远的风格。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在《念奴姣•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图画一般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不禁引人追怀历史往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在三国赤壁古战场,苏轼观赏江山风景,怀念英雄业绩,但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复也付之流水,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整首词感情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礼赞,对树功建业的英雄人物的忠心倾慕;又有人生如梦的消沉感喟,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在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恼引向高远之处。
整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耕种,自号东坡居士,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
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背后,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定风波》既是写雨后之实景,作者由此情此景中超然物外而对人生前程所作的一种展望与设想,又将立身意志与超然处之圆满地融合为一处,用儒家用世之旨意与佛老旷达之精神圆满融合自己为一人,表现出在逆境中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至高的精神境界。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苏轼的词作以骚体为主,世称”苏轼黄州词”,他的词作意境多样,既有豪放洒脱的风格,又有细腻婉约的气质。
本文旨在对苏轼黄州词的意境进行研究,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历史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二、苏轼黄州词的艺术特色2.1 豪放洒脱苏轼的黄州词作以其豪放洒脱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在他的词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由奔放的追求。
他笔下的山水、花鸟、人物,都展现出一种豪情壮志的气息,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受。
2.2 细腻婉约尽管苏轼的黄州词大多以豪放洒脱为主,但在一些作品中,也能看到他细腻婉约的一面。
他能用极少的字句,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感慨,使人在欣赏中产生共鸣和回味。
这种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使苏轼的词作更加丰富多元。
三、苏轼黄州词意境的历史背景影响3.1 黄州山水的独特景色黄州位于今天的湖北黄冈市,地处长江中下游,自古以来就以其卓越的山水风光而著名。
苏轼在黄州生活期间,亲眼目睹了黄州的山水之美,并深深地被其所吸引。
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为苏轼的词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使词作中的意境更加深邃动人。
3.2 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影响苏轼生活的年代正值北宋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他曾多次因参与政治斗争而被贬谪,最终被贬至黄州。
这段艰难的经历对苏轼的词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词中,可以看到对逝去岁月的怀旧,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世间沧桑变化的体悟。
这些意境承载了苏轼内心的情感和感受,使他的词作更加有血有肉。
四、苏轼黄州词意境的分类及分析4.1 山水意境在苏轼的黄州词中,山水意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以绘画似的笔触,描绘出黄州的峻峭山岳、蜿蜒曲折的江河,以及它们所交织出的壮丽景色。
这些山水意境寄托了苏轼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4.2 花鸟意境除了山水,苏轼的词作中也出现了丰富的花鸟意境。
苏 轼在黄州的诗词中如何表现对爱情的态度

苏轼在黄州的诗词中如何表现对爱情的态度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
黄州时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阶段,他创作了众多诗词,然而,直接描写爱情的篇章相对较少。
但通过对其黄州时期诗词的深入剖析,我们仍能从中窥探到他对爱情的独特态度。
苏轼在黄州期间,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了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抒发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爱情的态度被忽视或淡化,而是以一种更为隐晦和深沉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他的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爱情的珍视与尊重。
尽管没有直白地描写爱情的甜蜜与浪漫,然而他对于情感的真挚和深沉的表达,让我们体会到他内心深处对爱情的那份执着。
比如,他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看似在写孤独寂寞的心境,但细细品味,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爱情的坚守和不将就?他如同那只孤鸿,在寻觅爱情的道路上,即便历经艰辛,也不肯随意栖息,这种对爱情的高标准和坚守,恰恰体现了他对爱情的珍视。
同时,苏轼在黄州的诗词中也展现了爱情中的无奈与沧桑。
人生的起伏让他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深知爱情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其中夹杂着诸多的无奈和遗憾。
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词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爱情,但那种世事无常、孤独凄凉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在爱情中可能遭遇的挫折和不如意,以及那份无法言说的哀伤。
苏轼在黄州的诗词中,还透露出一种对爱情的豁达与包容。
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他对于爱情的得失不再过于执着。
他明白爱情如同人生,有起有落,有得有失。
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风格【摘要】苏轼的诗感情奔放,胸襟洒脱,善于抒发个人感情,并将儒释道的思想融合到他的诗词当中;但是苏轼的仕途却是异常坎坷,屡遭贬谪的,本文从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中分析他的诗词的风格。
【关键词】贬谪诗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画、书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风格别具一格,善于应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虽然苏轼在诗词方面成就非凡,但是仕途却异常坎坷。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参加礼部的考试,因一篇《刑赏忠厚之之论》获得欧阳修的赏识,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京考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其父病故,服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自此之后,苏轼的坎坷仕途已拉开帷幕。
以下,将从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分析其诗歌的风格变化。
元丰二年,(1079年),因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从湖州知州任上被解压进京下狱,侥幸释放后,贬谪黄州。
苏轼被贬黄州后所作的诗文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满庭芳》、《满庭芳》、《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西江月》、《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定风波》、《浣溪沙》等,每首诗分别作于不同时期,抒发了苏轼当时的心态与心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诗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诗词上阙写景,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诗风突开,气势豪迈,颇有气势;“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处引用赤壁之典故,为下阙写周郎这一人物做铺垫;“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了一副壮阔的景象,“乱石、惊涛、雪”这些意象壮阔而又美丽;“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的壮阔景象,引出下文的人物描写;下阙写人,“遥想公谨当年……樯橹灰飞烟灭”则写周郎年少气盛,风流倜傥,面对大敌,谈笑自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写诗人自己年老却被贬,政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人思想突然开阔,人的一生既然像梦一样,为何不放开胸怀呢?整首诗诗风大气,情感豪迈,虽有消极,但最终诗人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被贬的事实,这也与诗人思想中的儒释道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诗萦绕着一种轻快的气氛,上片虽遇雨,但是诗人乐在其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了诗人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下片虽有“料峭春风”但也有“山头斜照”,虽有“风雨”但也无所畏惧,写出了诗人阔达的胸怀及其独特的人生感悟。
整首诗轻盈欢快,丝毫看不出诗人是被贬谪到黄州的,虽身处在困境之中,但亦会为自己找到乐趣。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贬居黄州时,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写景,从“落日”“卷帘”“亭下”等意象的描写,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以及对“醉翁”欧阳修的追忆;下片写湖面静谧,却突然波澜汹涌,从湖面到渔翁,引出最后三句的抒情,表现了诗人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完全看不出诗人被贬的处境。
满庭芳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这是苏轼发配黄州的作品,因其他人怕株连,或避嫌,都远离他,只有同乡陈糙和他关系亲密,此诗是王长官送陈糙时苏轼所作。
上阙写王长官的饱经沧桑的形象,并且将王长官与长江相提并论,对王长官给予了高度评价,“苍桧”、“竹坞松窗”则写出了王长官的傲然奇节,“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写如果不是王先生送人来黄州,这一生恐怕都不能见面,写出了诗人对王先生人品的赞扬;“愿持此邀军,一饮空缸”写出十几人与王先生相逢恨晚的情怀,“居士先生老矣”是诗人对人生的感叹,“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写出诗人对客人的惜别。
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开篇引用《庄子》中的寓言故事,讽刺那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人,进一步联想到他在党争中收到的伤害,又说“事皆前定”,但也不需要过分在意,写出了诗人对世俗的不屑,“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则写出诗人想远离官场,不问世事,洒脱的形象,“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这可以看作诗人这一生的经历,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但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到“清风皓月”、“千钟美酒”,诗人心情豁然开朗,终于摆脱了世俗的约束,获得精神的解放。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此诗是诗人贬谪黄州期间作给鄂州太守友人朱守昌的,上片先写景,由景及情,最后一句“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承上启下,由人到怀古,下阙,引用典故,叙述古人之事,全诗萦绕着一种悲凉的气氛。
西江月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
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这是首寄情山水的诗,作于贬谪黄州期间,上片前两句写诗人途中所见,点明时间地点,下片写“马”与“芳草”表达了诗人的对景色的喜悦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诗是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苏轼虽生活困难,但是他生性乐观,这首诗全诗气氛凄凉,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孤独与寂寞,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展现了自己孤高的形象。
“缺月”、“孤鸿影”、“寒枝”等意象处处显示出环境的凄凉,以景写情,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诗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苏轼的诗多以豪放著称,但这首诗却给人以婉约的印象,借暮春之际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为点睛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诗作于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
开头七个字既写出游的时间,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上片写实景,引起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从而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这十首诗均作于诗人贬谪黄州之时,通过对这些诗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被贬初始,诗人处于一种孤独,寂寞,凄凉的环境之中,但后期诗人的心态乐观,积极向上,和友人一起游玩,虽也偶有露出寂寞之情,但也被此时的情景影响,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诗的风格也多有变化,虽以豪放著称,但在贬谪期间,也不免流露出婉约之情,其中包括对环境的描写,对友人的期盼,对官场的蔑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但诗人总体的作诗风格略向婉约派发展,这也是诗人在被贬期间心态的发展。
参考文献(1)王文浩辑注孔凡礼校点中华书局(2)林语堂百花文艺出版社注:另参考网上诗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