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作文指导
借物喻人的作文加点评

借物喻人的作文加点评在农村长大的我,见惯了各种各样的家畜,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憨厚老实的老黄牛。
我家曾经就有一头老黄牛,它身躯庞大,毛色棕黄,脊梁高耸,那一对弯弯的角坚硬而有力。
它的眼睛大而明亮,总是带着温和与顺从的神情。
每次看到它,我心里都会涌起一种莫名的亲切。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田里的稻子已经成熟,金黄一片,等待着收割。
家里人早早地就起来准备,父亲把老黄牛从牛棚里牵了出来,给它套上了犁具。
老黄牛似乎知道要开始干活了,乖乖地站在那里,任由父亲摆布。
一开始,老黄牛走得很慢,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
它喘着粗气,嘴里不断地吐着白沫,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从它的身上滚落。
父亲在后面扶着犁,一边吆喝着,一边用鞭子轻轻地抽打它的屁股。
老黄牛似乎受到了鼓舞,步伐逐渐加快,犁在它的拉动下,深深地插进了土地里,翻出了一道道黑褐色的土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越来越毒,气温越来越高。
我站在田埂上,看着老黄牛和父亲在田里辛勤劳作,心里满是心疼。
我跑回家,拿来了水和草料,想要给老黄牛解解渴、充充饥。
当我走到它身边时,它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把水倒进盆里,它迫不及待地喝了起来,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不一会儿,一盆水就见了底。
我又把草料放在它嘴边,它大口大口地咀嚼着,吃得津津有味。
“这老黄牛啊,真是咱们家的大功臣!”父亲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感慨地说道。
我点了点头,心里对老黄牛充满了敬佩。
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从无怨言。
哪怕是再苦再累的活,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它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它就像我们家里的一位长辈,默默地付出,守护着这个家。
到了中午,活终于干完了。
父亲解下了老黄牛身上的犁具,牵着它往回走。
老黄牛的脚步显得有些蹒跚,它的身上沾满了泥土和汗水,但是它的眼神里却透着一丝满足和欣慰。
回到牛棚里,它一下子就卧倒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黄牛依然尽职尽责地为我们家干活。
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写作 “借物喻人”技巧指导

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写作“借物喻人”技巧指导(含范文)“借物喻人”,是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初中记叙文中,如果能灵活的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拓宽自己的写作素材,还能提升作文的立意,让普通写人的文章,意蕴深长。
【技法总结】1、寓物于事。
例如作家肖复兴的散文《苦瓜》,文章记叙的是母亲种植苦瓜的事件。
把要写的对象,融入一件事情当中写,有情节,有故事。
2、寻找人与物的相似点。
本文的结尾2段,明确点出了苦瓜与母亲的相似之处。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
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日‘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母亲,与君子,有相似之处,都是把苦留给自己,把“甜”带给他人。
借物喻人的作文,关键是点明“物”与“人”的相似之处,共同之处。
这里的相似和共同,主要是指品质上的,赋予物品人的品质,赞美物品的同时,也是赞美人。
3、画龙点睛,明点中心。
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在行文中,可以隐含表达。
但到了文章末尾,一定要明确点明,不要让读者去猜测。
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
“于都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
作为初中生,写考场记叙文,尽量将点题句或段,放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或最后一段,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到你想表达的中心。
【名家作品】《苦瓜》作者:肖复兴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
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
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
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子,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意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子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子格外吸引我。
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
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听《落花生》教学有感最近听了我们学校的钟老师上了一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三课《落花生》第二课时,是一节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及“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后的小练笔,这是课文的一个难点。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由表及里地谈论花生的可贵之处,揭示了做人应该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
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如下: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来,如何选择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的事物的特点,是难点之一;确定事物特点之后,运用什么方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是难点之二;怎样由物及人自然过渡揭示做人的道理,是难点之三。
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做法试试:一、以读促写,读中悟法。
考虑到借物喻人的文章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并没有正式接触过,因此教学《落花生》一课的时,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同时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父亲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二、例文引路,潜移默化。
让学生掌握借物喻人的写法,特别是让学生写好借物喻人的文章,光靠写作理论空头说教不行,只靠《落花生》一例也不行。
因此,建议老师们选几篇“借物喻人”的例文,好像歌颂蜡烛、粉笔、让学生从较多的感性材料即案例中,去无声地感受能更好地体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通过让学生“读——悟——练”,体会写法,掌握技巧。
小升初作文指导:学会借物喻人

小升初作文指导:学会借物喻人
一、关于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它是一种以物喻人的表达方式,通过物体的形象、特征、性格、行为等来比喻或表现人的形象、性格、品质等,以此来形象地描述人的形象、性格、品质等。
二、借物喻人的作文指导
1、仔细观察物品
借物喻人是一种文学手法,要想使用这种手法,首先要仔细观察物品,弄清楚物品的形状、颜色、结构、性质等,以及它们能够表达的含义,然后再将这些物品的特点与人物的特点相结合,来形象地描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2、把握好借物喻人的节奏
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想写得生动有力,就要把握好借物喻人的节奏,可以采用一种物品表达一个人物的特点,也可以采用一种物品表达多个人物的特点,这样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文章的主旨,也能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把握好情节发展
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想写得生动有力,就要把握好文章的情节发
展,从开头到结尾,要能够紧扣文章的主旨,让文章在情节上有一定的发展,这样才能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借物喻人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要想写出生动有力的文章,就要仔细观察物品,把握好借物喻人的节奏,把握好文章的情节发展,这样才能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借物喻人写作指导

借物喻人写作指导
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
点,,这是习作中用来常用的写作手法。
那么怎么应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呢?
1.抓住事物的本质。
当我们掌握事物的本质后,可以发散的想想:眼前的事物使
你?
它象征
着
?两种事物本质上的
2.围绕这个展开联想,并以此表现或。
如:面对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可以这样联想:由烛光驱走黑暗给我们带来光明,想到教师传播文化使人们摆脱愚昧而充满智慧;由烛光照亮我们前进之路,想到教师点燃我们的理想之火;由蜡烛渐渐缩短燃尽自己,想到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习作:从小到大,我们见过许多的事物,在它们平凡的外表上却蕴含着不平凡的品质,当我们领悟的那一刻,也使我们受益匪浅,请以《那一刻,我懂了》写
一篇习作,抓住身边平凡的事物,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突出它们的品质。
借物喻人作文导入

借物喻人作文导入
哎呀呀,让我来给你们讲讲这个借物喻人作文导入哈。
就说有一天我去公园里溜达,那花开得那个艳丽哟,五颜六色的,可美啦!我走着走着,就看到一棵特别的树,它的树干歪歪扭扭的,不像其他树那么笔直挺拔。
但是呢,它的枝叶却特别茂盛,就像一把大大的伞一样。
我就在那树底下坐了会儿,感受着那树荫带来的清凉。
你说这树,虽然长得不那么出众,没有那些直直的树好看,但是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呀,能给人带来阴凉和舒适。
这不就跟人一样嘛,有些人可能外表普普通通的,但却有着特别温暖和善良的心,能给人带来很多好处和帮助呢。
所以说呀,我们不能光看表面,就像这棵树一样,要去发现它内在的美和价值。
嘿嘿,这就是我想到的关于借物喻人作文导入的一个小事例,你们觉得怎么样呢?希望能让你们对借物喻人有更直观的理解啦!。
《借物喻人》作文指导课件

藓是那么微小,甚至难以区分它们的茎和叶呢!这种植物,虽然没有可以炫耀的花朵和果实,但是它们那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却是值得赞扬的。
02
爱苔藓,因为它有着坚忍不拔的生命力。
03
【例文一】苔藓
01
银杏——古老文明 松柏——坚强伟大
02
竹子——正直虚心 红枫——革命热诚
03
杨柳枝——依依不舍 牡丹——繁华富贵
04
梅花——坚贞不屈 茶花——战斗英雄
05
万年青——友谊长存 桂花—高尚不俗
06
橄榄枝——和平 黄月季——胜利
07
含羞草——知耻 菊花——高洁
08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红叶:历风霜而愈红
荷花不单单以它的卓绝风姿吸引着我,启示着我,而且还以它那无私的献身精神感染着我。
1
2
荷花那清雅的色泽可以与牡丹媲美;它那美妙的身姿足以与杨柳争春;它悄悄散发的清香能胜过茉莉。可是它只是静静地开在荷塘中,为人们献出自己的一切。我想:荷花那无私的献身精神、质朴的风格,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吗?
写作题材——菊花
秋菊 —陈毅 秋菊能傲霜, 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 风霜其奈何!
写作题材——荷花
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心脾。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神圣净洁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写作题材——仙人掌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最大的特点就是耐旱。这正是反映了它不畏恶劣环境,仍能茁壮成长的性格。选择仙人掌送朋友,可以激励其上进。坚持不懈是仙人掌的精神,它坚强地忍受着阳光的暴晒,最终得到了雨季的眷恋。
分析“物”的形象本质(品质)
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人》作文指导

1、确定一个对象;
《梅花》 《蜜蜂》
2、抓住所描写的“物”的 特点;
3、分析“物”的形象本质(品 《松树》 《垃圾箱》
质);
4、找出“物”与人的相似处;
《路灯》……
5、感悟“物”与人的精神品质,
抒发情感。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 人》作 文指导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 人》作 文指导
蜡烛,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 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 人》作 文指导
例文分析,寻找技巧
《牛》 《梅花》 《蜡烛》
牛
牛很普通,但它也很伟大。 牛的头上有一对犄角,四肢修长,身体健壮, 尾巴细长。年轻力壮的牛可以拉犁,奶牛可以产 奶,牛皮可以做鞋,牛肉还可以吃。在乡间,随 处可见它的身影。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人们, 却在牛棚的一角默默地死去,而不求回报。没有 人会注意一头牛的死去,更没有人会在它死去后, 想起它曾为我们做过什么。牛就是这样,默默无 闻地诞生在世上,又默默无闻地离去,却给人们 留下了许多东西。而它却从不要求什么,只要有 一堆干草和一个牛棚就足够了。鲁迅先生曾说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牛吃的 是草,挤的却是牛奶。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 人》作 文指导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 人》作 文指导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培育 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为祖国的贡献者,对自 己从来没有一点儿私心,不求一点儿回报。如果生活中 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蜡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 暗。这时,我想起了上学期背的一句古诗:“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再适 合不过了。老师直到白发苍苍,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 蜡烛一样,为了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秋日蔷薇
1、为什么要观察: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 的一个首要步骤。”鲁迅先生说:“此后如要写作,第一须观察。” 2、观察的内容:事物的形状、色彩、味道、质地、性质、用途……当然,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观察,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完全不 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很形象地诠释了这一问题。 3、说说你观察到的—— 讲台、黑板、粉笔、电棒、桌椅、尺子、圆规…… 梅兰竹菊、松柏、杨柳、白杨树、风、花、雪、月…… 并把你观察到的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1
1、观察、思考、移情、想象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
如果说观察是知其表,那么思考就是知其里,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
理性的升华;移情则更使事物有了人的感情,人的灵性。再加上想象的翅 膀,就使事物更加的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2、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尽情感受,放飞想象,五官开
三、学会移情
1、示例: 晨光叫醒了风/风叫醒了树/树叫醒了鸟/ 鸟叫醒了云/ 云变成了雨滴/滴落 在大海上/海水变蓝了/洗亮了升起的太阳 (《晨光》金波)
2、感悟:“情”与“思”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移情则更是把观察与思考的
结果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感人化的重要环节。正是因为人有情,然后移情于 物,才使得事物都充满了动人的感情。世间万物只要融入了人的感情,就能生动起 来,形象起来,灵动起来。 3、说一说你眼里的:阳光、春雨、绿叶,松、竹、梅......
4、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文章就会生动形象,情感
丰满,感人肺腑。
四、学会想象1
1、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 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春秋战国时期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的长篇抒情诗《离骚》,词 采绚丽,想象丰富;继屈原之后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推 向极致的著名大诗人李白更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 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 个长”等等的神奇瑰丽的佳句;宋词里的想象则写尽了人间的悲欢 离合,家破人亡的愁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 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问闲愁 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而变得圆滑。
观察与思考
1、观察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对观察之物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是
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2、思考让事物具有了人的灵性,人的情感与人的品质…… 再比如,观察月亮和星星,我们可以想,月亮是弯弯的银豆荚, 星星是里面蹦出的金豆豆;看到水龙头滴水,我们可以想,你不停 地掉眼泪,是谁欺负你了?
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
4、注意: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 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 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 话,“借物喻人” 的方法,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 比如,人们常用粉笔、蜡烛等事物来比喻无私奉献的人物,如老师;用松柏、梅
学会想象2
3、示例:
1)“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
日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吗/我在你梦中靠岸”这是台湾诗人 沙鸥的诗歌《新月》,无限的美好与回味,尽在美妙的想象之 中…… 2)“浪花你/洁白 晶莹/恰似一朵朵/冰山雪莲/ 你可知道/这美丽 正是/阻挡你前进的礁石/创造的奇观?”
花来比喻意志坚定品格高尚的人物,如军人;用老黄牛、笤帚等来比喻默默无闻却
又无私奉献的人物,如清洁工……
六、作文训练
要求:任选一种自己熟悉并喜爱的事物,借助观察、思考、移情与
想象,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示例:蜜蜂、知了、苦瓜、小草、温室中的花朵、气球、镜子、塑 料花……
放地去发现,去捕捉,去创造,去表现,这样,我们一定会有咏不尽的松 梅竹,歌不完的星月云,感不尽的春秋四时,赋不完的社会人生!果如是, 陆游所谓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将离我们不再遥远!
课堂小结2
3、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 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
学会想象3
4、归纳: 生活中没有想象,就算再富有,也只能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写作中没 有想象,即便再用功,也难以奏出华美的乐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 想象可以把我们带到许许多多神奇的领域:可上天,可下地,可入海; 可谈古,可论今,可展望未来;可纵横捭阖,自由驰骋!可到月宫里会嫦 娥,访吴刚;可到美人鱼的故乡去做客;可穿越时空隧道,找历史人物谈 心;可与外星球的人做朋友……
二、学会思考
1、为什么要思考: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爱因斯坦:“学习知 识,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毛泽东:“多想出智慧。”孔子:“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思考训练: 黑板:你是黑的,学生的前途却因你而光明! 粉笔:用生命作代价,为人类播下文明的种子;损耗的是自己,写 下的是美丽。 直尺:因为自己一生正直,才可以丈量他人的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