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高占喜》阅读练习及答案
【语文】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长庆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长庆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从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来,“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始终结伴而行。
于是,针对考生开发的“补习班”便应运而生。
说起古代的“补习班”,书院无疑名气最大、招牌最亮。
书院始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有千余年的历史,产生了许多学霸,培养出诸多政治、文学等大咖。
范仲淹、魏源、左宗棠等历史名人都曾就读于书院。
书院分官私两类。
私人书院最早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官办的书院则是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之场所。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进而打破了集藏书、教学等于一体的官办书院“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
私人书院主要是给业余时间愿意学习或是没有考中的学生提供的学习场所。
据清嘉庆年间官修《全唐文》收录的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陈氏书堂记》载,五代时期,著名的“高考补习班”是南朝宜都王陈叔明后裔创办并不断扩大的位于浔阳县(今江西德安)的“陈氏书堂”。
“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盖有之。
”进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北宋初期,私人开办书院的现象越来越多。
据史料记载,两宋时的书院达七百所,且大多为地方上热爱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资兴建。
他们花重金聘请已回乡或致仕的举人、进士或有名气的学者担任老师,欧阳修、梅尧臣、朱熹等都给书院的学生上过课。
书院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四书五经”,还锻炼学生们写八股文的能力,熟悉八股文的格律、步骤等。
唐朝和宋朝的科举考试,策问一科是学生们的重点复习对象。
于是,一些“年度热点问题(如当年的河运海运、粮食问题、边界争端等)”便成为学生考前必须掌握的重中之重。
明清时代,科举更为火爆,明代各类书院发展到一千多所,针对科考“八股文”,这些书院纷纷高薪聘请“名师”和已考取功名的才子担任补习老师,那些科场“老手”根据自己的考试经验,精心选编诸多标准的八股文训练学生,并装订成册供学生学习模仿,以便科考取得高分。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20分)爱的礼物①爱德华先生是个成功而忙碌的银行家。
由于成天跟金钱打交道,不知不觉,爱德华先生养成了喜欢用钱打发一切的习惯,不仅在生意场上,对家人也如此。
他在银行为妻子儿女开设了专门的户头,每隔一段时间就划拨大笔款额供他们消费;他让秘书去选购昂贵的礼物,并负责在节日或者家人的某个纪念日送上门。
所有事情就像做生意那样办得井井有条,可他的亲人们似乎并没有从中得到他所期望的快乐,时间久了他自己也很抱屈: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多钱,可他们还是不满意,甚至还对我有所抱怨?②爱德华先生订了几份报纸,以便每天早晨可以浏览到最新的金融信息。
原先送报的是个中年人,不知何时起,换成了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
每天清晨,他骑单车飞快地沿街而来,从帆布背袋里抽出卷成筒的报纸,投到爱德华先生家的门廊下,再飞快地骑着车离开。
③爱德华先生经常能隔着窗户看到这个匆忙的报童。
有时,报童一抬眼,正好也望见屋里的他,还会调皮地冲他行个举手礼。
见多了,就记住了那张zhì气的脸。
④一个周末的晚上,爱德华先生回家时,看见那个报童正沿街寻找着什么。
他停下车,好奇地问:“嘿,孩子,找什么呢?”报童回头认出他,微微一笑,回答说:“我丢了5美元,先生。
”“你肯定丢在这里了?”“是的,先生。
今天我一直呆在家里,除了早晨送报,肯定丢在路上了。
”⑤爱德华先生知道,这个靠每天送报挣外快的孩子不会生长在生活优越的家庭;而且他还可以断定,那丢失的5美元是这孩子一天一天慢慢攒起来的。
一种怜悯心促使他下了车,他掏出一张5美元的钞票递给他,说:“好了孩子,你可以回家了。
”报童惊讶地望着他,并没伸手接这张钞票,他的神情里充满尊严,分明在告诉爱德华先生他并不需要施舍。
⑥爱德华先生想了想说:“算是我借给你的,明早送报时别忘了给我写一张借据,以后还我。
”报童终于接过了钱。
⑦翌日,报童果然在送报时交给爱德华先生一张借据,上面的签名是菲里斯。
湘豫名校联考2023年8月高三秋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湘豫名校联考2023年8月高三秋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观象授,时”语出《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华夏先民观天象的目的是“授时”。
观象授时是人类祖先感受和认识时间的重要手段。
观象授时就是观测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来确定日、月、年。
远古时代观象授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我国神话传说中关于羲和的传说就有很多。
《尚书·尧典》载,羲和专管“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是负责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的官。
《尚书·舜典》还说道:“浚哲文明,温恭允塞。
”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
《易·乾》也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龙是上古时观象授时的重要星象。
龙本源于中国传统二十八宿天文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乏后,留于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民谚习称其为“龙抬头”,原始历法以其为一年中新的农事周期开始的标志。
唐孔颖达对“文明”的解释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
”文章即礼乐教化,这里意在强调文德的彰显,文德的产生和观象授时关系密切,上古文献对此还有清晰表述。
长期的观象实践使人们懂得,先民虽和时间从无约定,但其每每如期而至。
如果龙抬头可以作为立春节气的标准天象,那么人们发现,如果人们在某年的立春观测到“见龙在田”,那么百年甚至几百年后,仍然可以在同一时节观测到同一天象。
假如先民通过立表测影决定时间,那么这种对应关系将更为固定和持久。
一年中正午最短的表影当在夏至。
人们发现,如果他们在某天|正午测到了夏至,那么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一定还可以测得夏至,十年如此,百年不变,千年如一,从无爽差。
于是人们通过这种对时间的长期观测'逐渐形成了“信”的思想。
先民以为“至信如时”(战国行书《恶信之道》)。
202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过关检测文学类文本阅读(B)(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B)——202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过关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霜天杨朔昏昏沉沉中,冯卯子觉得有人在拖他、抬他,又脱他的棉袄。
他使尽全身力气,想要抵抗,却只能睁开两只失神的细眼,金大娘和她的女儿妞子出现在他的眼前。
妞子站在炕前,拿着灯。
金大娘身前系了条沾满面粉的围裙,跪在冯卯子旁边,一面拿金创药替他擦伤口,一面唠叨:“老天爷,你这是怎么了?我正在打烧饼,听见院里扑通一声,还当是哪个没长眼的小賊,没想到竟是你昏在地上……”好几个伪军在村子里乱叫,声音一会儿近,一会儿远。
全村的狗都叫起来了。
冯卯子抬起头,吃力地说:“不行,我还得跑!”金大娘连忙按住他的胳膊,着急地说:“你往哪儿跑?我不能见死不救。
你这样出生入死,还不是为了咱们!我活了半辈子,还怕什么死!有我就有你,放心好了。
”冯卯子推开金大娘的手,焦急地说:“你不知道!我死是小事,我有要紧的情报给上级送。
”金大娘心里又生气,又感动。
妞子一直不声不响地站在旁边,这时突然轻声问道:“你们上级离这儿多远?”冯卯子挣扎着坐起身,含混地答:“不远——最多不过四十里【注】地。
”金大娘忍不住埋怨道:“四十里地还说不远,我看你怎么跑得到!派个人去不是一样吗?”冯卯子勉强笑着摇摇头,忍着痛站到地上,才走了几步,不禁脱口叫了一声,重重地跌倒,再也不能动弹了……几个伪军的吵嚷声又隐隐可闻,惹得狗叫得更急了。
刚才在路上,他们隐隐约约地望见个人在跑,便加快脚步追上来,进村后人却不见了。
他们追出村,跑了一段路,不见人影,料定这人躲在村里,便转回头,分散搜索。
一个伪军来到金大娘房前,隔着矮墙见房里还点着灯,纸窗上晃着个又大又黑的人影,心里犯起疑惑来。
他翻过矮墙,轻手轻脚地走到窗下,闭上一只眼,从窗孔一望,不觉高声地叫:“老物件,你做什么?”一面踢开门,像阵风似的闯进来。
屋里就金大娘,她正拿着铁夹子烤烧饼,听见人声,吓得掉转身,用手掩着心窝,指着那个伪军笑骂道:“死鬼,怎么不学好!半夜三更捉弄人!看你冻得那个鬼样子,快过来烤烤火吧。
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为了看阳光,我来到世上①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失业、失恋,一连串的打击让她消沉。
一日,她感觉承受不了啦,发泄般大喊:“让我死了才好。
活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活受罪。
”②听着她的喊叫,他震惊地看着她,却没有劝慰。
很多时候,语言是苍白无力的。
聪明倔强的她,思维钻入了死胡同,固执地不肯退回来。
要她振作,长篇大论的谆谆教导已经无济于事。
他那么了解她,没有多说什么,带她来到了残疾儿童护理中心。
③到处都是不健全的孩子,笑着,闹着,尽情地享受阳光。
她抬头说:“爸爸,您是要告诉我,我这么健全,应该快乐,是吗?可是,我的心已经残缺不堪了,他们残缺的只是身体,而我破碎的却是心灵。
比起他们圆满、丰盈的心灵,其实,我更痛苦。
”④他没有多说,女儿的固执和执拗,他早就明白。
⑤“去吧,去和他们一起游戏……其他的,不要多想。
”⑥她很不情愿,但既然已经来了,也只好融入到他们之中了。
一个聋哑儿童过来,拉起她的手,咿咿呀呀地指着一个方向。
她顺着方向,来到了一个很小的人造湖旁边,湖面上什么也没有。
她不明白,这么普通的一个湖面,上面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而这个孩子,到底想对她说些什么。
旁边的一个护理人员过来,解了她的围,很歉意地说:“对不起,打搅了。
这个孩子只是想告诉你,湖面上有很多金子。
”⑦“金子?”她远眺过去,可不是,阳光在湖面上欢快地跳跃,那金光闪闪的,可不就是金子?她一直看过去,到处都是金子,到处都是阳光的舞蹈。
粗心的她却一直都没发现。
⑧阳光可以舞蹈成夺目的金子,生活中还有无限的可能,但她没想发掘,未免过于狭隘。
她陷入了沉思。
⑨“是不是在想,他们这些不健全的人活着做什么?活着给社会添负担?”爸爸这时候走了过来。
⑩她含着泪,抬头,“爸爸,对不起!让你担心了。
”⑾“没什么,你不是最喜欢看书吗?看看这个吧!实在不错。
”⑿接过书,封面上赫然写着,“为了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她记得,这是巴尔蒙特的温暖诗句。
人世间的风刀霜剑、寒霜冰雪都是短暂的插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看阳光,享受温暖,体验爱。
《我的麦子熟了》阅读附答案

(14分)我的麦子熟了14岁的高占喜,青海农家子弟,因为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他和城市的一个叫魏程的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
节目打出了议题:7天之后,高占喜愿意回到农村吗?第一天,占喜在机场被新爸新妈接进了豪华的宝马车,他害羞地靠在真皮座椅上面,不说话,认真地看着窗外闪过的高楼大厦,忽然,他泪水盈眶。
这个以前在山沟里疯跑,活泼开朗的孩子,曾经在作文里写道:我想考上大学,在城里生活。
可是他知道,他更可能中途辍学,流浪在城市某条喧嚣的马路上。
这次机缘巧合,他提前进入了城市,小小的心里波澜起伏,何况现实的城市,比那个瑰丽的梦,仿佛更精彩。
占喜住进了一栋豪华如天堂的复式公寓,拥有一间无比舒适的大卧室。
面对丰盛的晚餐,他无所适从,紧张得5次掉筷子。
接着,新爸新妈一次给了他200元的零花钱。
从前,他一个月只有1元的零花钱。
在气派的理发店里,占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又一次泪水盈眶。
不久,他迅速适应了这种新生活。
白天,他靠在松软宽大的沙发上,茶几上是他之前从未见过的零食,面前是尺寸巨大的液晶电视。
他自在地享受这一切,除了脸颊上两抹褪不去的高原红,就像是在这里长大的。
此时,观众们忧心忡忡——这个孩子会丧失本性,沉迷于吃喝玩乐吗?某天,占喜被安排去卖报。
归途中,占喜变得少言寡语。
他看到城里人行色匆匆,在马路之间穿梭,犹如他在田间穿梭,也看见天桥下的乞丐,衣衫褴褛地等待施舍……那天,他对记者说,城里人也有穷人,生活也不容易。
记者问,那你同情他们吗?占喜说,不,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幸福靠自己。
说话时,他分明又是那个崇尚奋斗、一直努力的高原孩子。
当晚短信预测,大多数观众仍然觉得占喜不愿回乡。
然而,谜底提前揭晓——当占喜得知父亲不慎扭伤脚的消息时,他立刻要求赶回家乡。
“为什么急着要走?父亲的脚伤不是大事,难得来一次城里。
”记者问。
占喜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
父亲很早双眼失明,哥哥在外打工,弟弟还年幼,14岁的占喜已经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力。
河南省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须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
我们其实并不须要一个精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获、被感知。
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说明,但人们照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说明“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
“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细心改造的房屋。
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
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画着自己眼中的世界。
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全部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索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觉、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
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别的方式引起我们的留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休戚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反过来视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像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加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建与体会的桥梁。
例如听觉。
声音的传播快速、干脆,情感的传递也特别高效。
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之明珠》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三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三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初恋柴佳父亲的年纪大了,患有间歇性老年痴呆症,说话颠三倒四,还隔三岔五地玩起了“失踪”。
一次,父亲大清早就出了门,直到很晚才回家。
儿女们焦急地问:“爸,你去哪儿了?”父亲感慨地说:“人老了,就格外念旧。
我想念以前工厂的老伙计了,就是小时候经常给你们买糖吃、用胡子扎你们小脸的刘叔。
现在那边的变化太大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老厂区也搬迁了,我一路寻找一路打听,下午才找到你刘叔家。
我们老哥俩好久没见了,就多喝了两杯,所以就回来晚了点。
”儿女们松了一口气,说:“爸,您下次出门记得早点回家,不然让家人多担心。
”父亲嘴上忙答应道:“记住了,记住了。
”可没过几天,父亲又“失踪”了。
这一次,是整整两天。
父亲回来时,人都黑了一圈。
儿女们生气地问:“爸,你这次又去哪儿了?我们差点就要去派出所报警了!”父亲感伤地说:“我去看望部队的老战友了。
这些天,电视上总播放一些军旅电视剧,让我格外想念以前的战友,我们曾一起出生入死,冲锋陷阵,那种珍贵的情谊是你们年轻人理解不了的……唉,转眼间都是脖子埋进黄土的人了,这看一眼啊,就少一眼。
”这一次,儿女们不敢大意了,特别叮嘱母亲,一定要把父亲着紧,可千万别再出岔子了。
一个月后,儿女们刚回到家,就看见父亲穿戴整齐,拉着皮箱,一副要出远门的样子。
儿女们警惕地问:“爸,你这又准备去哪儿?”父亲高兴地说:“我要去杭州呢。
”儿女们疑惑道:“好端端的,你去杭州干什么?”父亲神秘地笑:“我要去西湖寻找我的初恋哩。
那年我18岁,就是在美丽的西湖断桥和玲儿相识相爱的。
后来,我去参军了。
离别那天,玲儿恋恋不舍地对我说,她会一直在西湖等我。
最近,我老是梦见玲儿,她说每天都在约定的地方等我,我去西湖找她……”儿女们看着一旁的母亲,生气地说:“爸,你胡说啥呢!”父亲反驳道;“你妈知道这件事啊,她还说要陪我一起去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1)14岁的高占喜,青海农家子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因为一次电视活动的策划,他和城市的一个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节目打出的议题是:“7天之后,高占喜愿意回到农村吗?”
(2)第一天,占喜在机场被新爸新妈接进了豪华的宝马车。
他害羞地靠在真皮坐椅上,不说话,认真望着窗外闪过的高楼大厦。
忽然,他泪水盈眶。
(3)这个之前在山沟里疯跑、开朗活泼的孩子,对城市已经有过多次设想。
他曾经在作文里写:“我想考上大学,在城里生活。
”可是他知道,他更可能中途辍学,流浪在城市某条喧嚣的马路上。
这次机缘巧合,他提前进入了城市,小小的心里波澜万千。
何况现实的城市,比那个瑰丽的梦,仿佛更精彩。
(4)占喜住进了一栋“豪华如天堂”的复式公寓,拥有一间无比舒适的大卧室。
面对丰盛的晚餐,他无所适从,紧张得5次掉了筷子。
接着,新爸新妈一次给了他200元零花钱。
从前,他一个月只有1元的零花钱。
(5)在气派的理发店理发时,占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又充满眼泪。
(6)之后,他完全忘记了看书,迅速适应了这种新生活。
(7)白天,他靠在松软的巨大沙发里,茶几上是从未见
过的零食,面前是超大尺寸的液晶电视。
他自在地享受这一切,除了脸颊上两抹褪不掉的高原红,就像是在这里长大的。
(8)此时,观众们忧心忡忡———这个孩子会丧失本性,沉迷于吃喝玩乐吗?
(9)某天,占喜被安排去卖报。
报童里有个8岁的男孩,圆脸蛋,稚气未脱,但是卖报非常熟练。
他告诉占喜,他的妈妈生病了,他要为妈妈挣钱买药,再辛苦也不怕!那天分别时,占喜用力揽了揽小男孩的肩膀。
(10)归途中,占喜变得少言寡语。
他看到城里人行色匆匆,在马路之间穿梭,犹如他在稻田之间穿梭;也看见天桥下的乞丐,衣衫褴褛地等待施舍……那天,他对记者说:城里也有穷人,生活也不容易。
记者问:那同情他们吗?占喜说,不,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幸福要靠自己。
乞讨的人,为什么不学学那个8岁的小弟弟?说话时,他分明又是那个崇尚奋斗、一直努力的高原孩子。
但当晚的短信预测,大多观众仍然觉得占喜不愿回乡。
(11)谜底提前揭晓———当得知自己的阿大(爸爸)不慎扭伤脚的消息,占喜立刻要求赶回家乡。
(12)“为什么急着要走?阿大的脚伤不是大事。
难得来一次城里。
”记者问。
(13)占喜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
”
(14)阿大很早目盲,哥哥在外打工,弟弟尚且年幼,14
岁的占喜已经成为家里的主劳力。
他难以不被城市吸引,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他也眷顾自己贫穷的家,艰辛的父母,几亩薄田,和已经成熟的麦子。
(15)城市是他的梦,贫穷的家,却是他深植血液的责任。
(16)回到农村之后,占喜仍然五点半钟去上学,啃小半个馍馍当午饭,学习之余割麦挑水;仍然是补丁长裤配布鞋,刻苦读书不改初衷:“只有考上大学,才能真正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
(17)占喜见识了前所未见的繁华都市,享用过从未经历的物质生活,却始终未曾忘记自己是个映着高原红的孩子,未曾忘记担当家的责任———“我的麦子熟了”,当《浮士德》的俗世诱惑变相重演,这是一句最朴实的箴言。
(选自《意林》,有删改)145.通读全文,你觉得占喜是个什么样的男孩?146.(1)文中第2段和第5段分别写到了占喜的流泪,请你揣摩他当时的心理,说说他为什么会流泪?
(2)说说“城市是他的梦,贫穷的家,却是他深植血液的责任”这句话的含义。
147.文章第9段和第10段详细详描写了占喜卖报的情形,这有何用意?
148.文章以“我的麦子熟了”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145.朴素,有责任感,坚强的男孩等。
146.(1)第一次流泪是为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向往已久的城市而激动;第二次流泪是因为占喜看到镜子里崭新的自我而兴奋、喜悦,同时也为自己真实的贫困生活而难过。
(2)城市的繁华生活,是生活贫困的乡下孩子追逐的梦想,渴望的目标。
而对于家庭责任感很强的占喜来说,贫穷的家,就是他永远不能割舍的牵挂,而且这份牵挂,是根植于他内心深处,灵魂之中的。
147.强调他仍是那个崇尚奋斗,一直努力的高原孩子;为后文写他执意提前回家作了铺垫。
148.“我的麦子熟了”这是占喜要提前回家时说的理由,体现了他强烈的家庭责任意识;点明了本文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