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2024版)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2024版)
现代化指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传统向现代 类型的变迁。现代化既是一种综合概念,又是一种由 浅入深的动态发展过程。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现代 化、工业现代化、产业结构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 会结构现代化、人口的控制、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 化、生活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的良性平衡等。
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自身由传统向现代类型 的变迁。是一种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 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 转化的过程,也是为了使教育适应整个社会 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断改造、重建教育传统的 过程。
3、纲领性定义
纲领性定义即对教育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和追求。这一表 述既有对教育所做出的价值规定,也包含着教 育在其活动中寻求的意义和目的。
上述三种界定方式为我们思考教育的定义提供了一条 有启发意义的思路
教科书上的教育概念
1998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顾明远主编的 《教育大辞典》:“教育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 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 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
2、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 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 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阻隔。
பைடு நூலகம்
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今世界教育的 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 解。
2、学校的产生,使得教育形式有了专门化的机构;
3、教学内容充满着伦理人文的色彩,——中国古代 的“六艺”教育、“四书五经”的教育和西方古代的 “七艺”教育;
4、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

《教育的本质》 幻灯片

《教育的本质》 幻灯片

• •
偷得浮生半日闲 “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是贾馥茗学长早在退休之前就非常欣赏 的生活境界,那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淡定和从容。 退休之后,她一 直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教育与成长之路》(1992)、《全民教育 与中华文化》(1992)、《心理学史概要》(1992)、《人格心理 学概要》(1997)、《教育的本质》(1998)、《中庸释论》 (1999)、《人格教育学》(1999)、《先秦教育史》(2001)、 《教育认识论》(2003)、《教育伦理学》(2004)、《西方教育 名著述要》(2006)、《融通的教育方法》(2007)等专著。其中, 《教育的本质》、《人格教育学》、《教育认识论》、《教育伦理学》 以及《西方教育名著述要》还在大陆引进出版。 贾馥茗学长一生 经历诸多坎坷,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取得了今天的成就。针对现 在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追求享乐、不愿吃苦的状况,她表示了忧虑: “人有避苦求乐的倾向,这是心理学上的说法,现在的年轻人追求感 觉方面的享受,因为那最直接,最切近,可是他们没有想到那是一种 快感,不是快乐,维持的时间甚为短暂,如果现代的年轻人只追求快 感的享受和满足,人类的前途颇堪担忧!”因此,她对当代教育提出 了更为具体的目标:“教育的目的便在培养学生为真理、正义牺牲的 勇气与求真、求实的坚定信念,这不是感觉方面的快感,而是精神生 活的快乐。”
• 1949年,由于种种原因,她不得不中断在北师大 的学业,离开家人,只身南下。她先后辗转于山 东、上海、浙江、湖南、广东等地,历尽艰辛, 最终抵达台湾。抵台后,恰逢台湾师范学院(今 台湾师范大学前身)招考转学生,她立即报名, 并且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教育系的一名学生。 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到台北女子师范学校教育科 任教,兼任训育组长及宿舍管理员。在台北女师 的工作不尽如人意,于是她便萌发了继续深造的 念头。她向美国的几所大学发出了申请,很快获 得了奥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的学费 奖学金。可惜由于身体的原因,她不得不申请延 期。在等待身体康复期间,台湾师范学院改为师 范大学,并且设立了教育研究所,由田培林先生 担任所长,于是她便通过考试进入教研所攻读硕 士学位。两年之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 任教育系讲师,但她仍念念不忘出国留学,待身 体检查通过之后,便于1958年赴美深 造。 ,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1、原始教育
我 国 原 始 农 耕 时 代 主 要 遗 址 图
原始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
(1)学习制作石器和木器工具 (2)学习火的使用 (3)学习采集和渔猎 (4)农业和畜牧业的学习 (5)制陶、纺织、建筑等原始手工业的学习 (6)社会生活规范和人伦道德的学习 (7)宗教仪式的学习 (8)歌舞的学习
原始教育的主要特征——
•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内容贫乏 • (2)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 • (3)原始的平等
2、古代教育
(农业社会)
• 学校的产生——
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职业的出现;
产生的原因:(1)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 (2)学习文字
古代教育的特征——
• (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教育
• 雅典:学校则为社会的一个部门,由私人兴办,
且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对西方以后两千多年 的学校教育有深远影响。
教育目标:培养智、德、体、美多方面发展的“完人”
类型:文法学校:读写算 弦琴学校:音乐、歌唱和吟诗 体操学校:体操、游泳和五项竞技
西欧中世纪主要的学校类型为教会学校 (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 插头学校 (Plug-in School),
• 全球教室 (Global Class),
• 网络课程 (Cyberspace Curriculum)…..
讨论——
• 在我国,对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究竟如何整 合,人们的观点不尽一致。有一种观点认为: 目前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人文精神的失落和 对科学主义的崇拜,人文教育的目的是重构精 神家园;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失败不是科 学主义盛行,而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里缺乏科 学精神,因此,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理 性为着眼点。请结合本章所学的内容以及你对 教育的实际感受,谈谈你对该问题的看法。

《教育的本质》课件

《教育的本质》课件

社会进步
01
02
03
人才储备
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大 量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
科技创新
教育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 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和发 明创造,为社会带来更多 的福利。
文化传承
教育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 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和 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自豪感。
国家繁荣
人才强国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能够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 高素质人才,提高国家的 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06
教育的未来展望
教育技术的创新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利用AI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实现自适应学习。
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平台将更加普及,提供更多优质 教育资源。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利用VR/AR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模式的变革
1 2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特殊群体的教育关怀
关注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更 多的关爱与支持。
感谢观看
THANKS
教育、远程教育等。
教育目的
03
未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05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 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导致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接受优质 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丰富知识、健康体魄和审美情趣的 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的本质优秀课件

教育的本质优秀课件
基本特征:商品性 生产性 科学性 民主性 多样性 可变性
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异同
类别 与生产的关系
教育的对象
教育的任务
教育主要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的方法 手段
与社会生活 的关系
古代学校教育Biblioteka 脱离为统治阶级垄断,具 有阶级性
为阶级统治培养统治 人才
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 之术
个别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三纲、五常、六经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Ø 古代社会形式化教育 学校的产生
ü 阶级性、等级性 ü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ü 出现专职教师,固定教育对象和专门教材 ü 教育方法的刻板性 ü 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Ø 古代社会形式化教育 学校的产生
文彻斯特公学
伊顿公学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Ø 古代社会形式化教育 学校的产生
ü 阶级性、等级性 ü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ü 出现专职教师,固定教育对象和专门教材 ü 教育方法的刻板性 ü 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中国古代:
----国学与乡学,官学与私学 ----目的:多为培养仕官、僧侣(“学而 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内容: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Ø 原始社会非形式化教育
→ 教育方法的简单性 ----观察和实践 ----传习和教导 ----奖励 ----成年礼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Ø 原始社会非形式化教育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课堂PPT)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课堂PPT)

2024/1/30
教育本质是社会性
01
教育作为社会现象,其本质是社会性,决定了教育功能必须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本质是培养人
0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功能
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教育本质是文化传承
03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功能应体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
发展。
16
功能体现并反作用于教育本质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 质(课堂PPT)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教育本质概述 • 教育本质属性分析 • 教育本质特征探讨 • 教育本质与功能关系剖析 • 当代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认识及争议 • 总结与展望:深化理解教育本质,推动实践创新
2
01
教育本质概述
2024/1/30
律使得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相区别。
02
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教育自身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会因社会环境的瞬时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024/1/30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教育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有
时又会超前于社会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性使得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
18
05
当代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认识及 争议
2024/1/30
19
代表性观点介绍
教育是上层建筑
认为教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 层建筑,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
,为统治阶级服务。
教育是生产力
主张教育是生产力,具有生产性 和经济功能,能够促进社会经济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说文解字》: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长江大学教科系
2.西方: 英文是education,法文是education,德文是 erziehung,均出自拉丁文educere一词。Educere 这个词是“e”和“ducere”两个字构成,“e”指 从某个地方出来,“ducere”是引导,二者合起来 就是引导或启发之意。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 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 转变为现实。
2.外国: 苏格拉底: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 亚理士多德: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 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夸美纽斯: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 来世生活作准备 斯宾塞:教育是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教育是使人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 法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卡尔·雅斯贝尔斯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 英国哲学家丹尼尔·约翰·奥康纳:教育是指在学校 和大学等机构进行的训练.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
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
动, 。
长江大学教科系
二、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界既不会制造工具、自觉地改造自然,没 有什么改造自然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借以传授经验,因而不可 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含义有6种:
1.教育。2.教导;指点。3.告诉。4
.教练:训练。5.政教;教化。6.通
“效”,相仿。
长江大学教科系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节 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节  教育的本质

再次,教育的结果是“化”,即外在的 人类文化内化为受教者内在的素质,表 现为受教者在知识技能水平方面的提高, 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积极变 化,而不是生产出具体的、有形态结构 的物。
理解教育的本质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本质。 第二,在教育过程中揭示教育本质。 第三,扩大教育本质研究的视角, 多学科地进行教育本质问题研究。 第四,应更多地探索教育的本体价值
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 的制约;
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 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 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教育 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第六,教育的长期性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 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 时间周期都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 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育的长 期性还具有其超前性、迟效性
(3)人的自由发展体现了人再建构自我过程 中的主体性
属性
现代教育属性是在教育本质基础上对 “什么是教育”的进一步认识,是对教 育本质是什么的进一步阐述。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
人类教育随人类出现而产生,只要人类 存在,人类的教育就得以存在。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 手段、形式都将受到生产力制约。 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 力决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 育又是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 教育还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双重属性说”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上层 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既不能简单 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完全归之 于上层建筑,它同时具有双重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代克
人性有善有恶,教育的任务是从本能出发,控 制环境,扬善除恶,改变人性。
工具型——为生活作准备说
实质教育派对教育本质的看法 蒙田 教育的用处是使儿童在处理生活时变得更加聪明。 斯宾塞 提出了著名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认为教育要
为生活作准备。 巴格莱 《教育过程》:教育是个体获得经验以更有效地适应
古代社会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阶级统治人才 教育对象:奴隶主地主阶级子弟,学在
官府,六学二馆 教育内容:政治、伦理、道德 教育方法:填鸭式、灌输式、专制严厉、
空洞说教、体罚等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和自学
现代社会的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注重人的个性发展 教育的普及性 教育的变革性 教育的开放性 教育的未来性
奥古斯丁
《忏悔录》人人都是带着罪来到人间,所以必 须通过不断地救赎才能得救。教育就是教人克 服种种欲望来得到幸福和快乐。
发展型
孔子 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就是使人仁。 董仲舒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
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班固 学以治性,虑以变情。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
教育的本质
几个问题——
1、教育==教训? 2、教育==教唆? 3、教育==分数?
《雾都孤儿》、 余华《呼喊的细雨》:“你给我等着!”
人性改造型——引发型
孟子的四心说 羞恶之心 恻隐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中庸》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而不知其出于天, 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于性,知圣人 之有教,而不知其因:所固有者裁之也。 故教育在明明德,使人向善。
心理起源论
【美】孟禄 心理1905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育史教
科书》原始社会的教育即儿童对成人的
无意识模仿。教育的本质是年轻一代对 年长一代行为的无意识模仿,是一种初 级活动。 但是它没有认识到教育中师 生双方的主动性的参与,特别是学生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家庭起源论
【法】凯姆佩尔:《教育史学》从
家庭出现那天起,从父母开始热爱孩子 的那天开始,教育就开始了。 可是在家庭出现之前教育就已经出现了。
【明清】李壅
性恶的原因在于人的善性为气质所蔽,情欲 所牵,习俗所固,时势所移。又说:为学之道, 教人在心性上用刮磨洗剔之功,以明心显性
柏拉图
灵魂生来是不朽的,并且会多次降临于他。它见到这 个世界及下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知识。 毫不奇怪,它当然能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关于德行及 其他事物的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 忆某一件事——这种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 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断地研究。 教育即引导 人回忆起原有的知识和原有的善性的过程。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
【法】利托尔诺: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完全同 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 教育。动物界中存在大量教育现象,有大量老 师和学生,如母禽带幼禽活动就是上一代传授 经验的活动。这同人的教育活动无本质区别。
【英】沛西能:《人民的教育》(1923年)
认为教育的起源是一生物学过程。人与高等动 物都有教育。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 行为。
以教人成其德也。教育就是发展人的德行的活动。 张载 人性可分为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罪恶之
源,天地只之性是至善的境界。教育就是变化人的气 质的活动。他说: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阿奎那
教育即发展人的物质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真 正的人性。
康德
教育的任务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的禀赋,培养 儿童遵守纪律的习惯,尤其强调发展儿童的天 性,最终使人人成为至圣。
教育是发展人的过程
这是从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后 逐渐为人们所认可的。它从客观的角度相信人的各个 方面都是可以发展的,因为人具有一定的生理潜能。 教育即是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人的发展起一定促 进作用的活动。现在,这一观点以为大家所接受,也 是目前看来比较正确的观点。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在于为社会进步 作贡献。发展是终生的,所以要终身教育。教育要终 身化;发展是平等的,所以教育要民主化。
夸美纽斯
知识、德行、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 但我们应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获得。
锻炼型
荀子
人之性恶明矣,其善也伪也。伪者,变也。又 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易俗,教 使之然也。
王充
人或善或恶 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 为恶。
圣经
人生而有罪,教育就是教人赎罪以拯救灵魂。
将来生活的过程。 阿兰(永恒主义派) 教育不是生活的复本,而是为生活作准备
工具型——为社会服务说
凯洛夫
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活动中 的角色。
宫原诚一
教育是将社会政治的需要、经济的需要、 文化的需要等人格化、主体化的有意识 的过程;教育不过是政治的教育化、经 济的教育化、文化的教育化而已。
劳动起源论
【苏联】麦丁斯基:从恩格斯的劳
动创造人的判断中推理出来的。劳动—— 人——人类社会——人的教育。认为教育 产生于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的 实际需要。劳动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未分化、未独立状态 无专职教师、无专门学校 教育内容简单贫乏 教育方式口耳相传 教育无阶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