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考完必背知识

遥感考完必背知识
遥感考完必背知识

遥感考前必背知识

第一章.绪论

1. 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是应运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简述遥感探测系统的几个部分

①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任何目标物都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②信息的获取。我们通常采用传感器或遥感器来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而装载传感器的平台为遥感平台,常见的有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空间平台。③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传感器接收到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上或胶片上。④信息的处理。我们接收到的遥感数字信息,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投影变换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数据格式。⑤信息的应用。对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3. 简述遥感的类型

①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

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

航空遥感

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

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

航宇遥感

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

?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 ~ 0.38μm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 – 0.76 μm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 - 1 000 μm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 mm ~ 10m;

?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

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

?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

?传感器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

?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

?非成像遥感

?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按应用领域分

?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

1外层空间遥感2大气层遥感3陆地遥感4海洋遥感等;

4. 简述遥感的特点。

?大面积的同步观察。遥感平台不受地形的限制,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观测到的地面范围就越大。

?时效性(重复观测时间短)。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事物的动态变化。提高了观测的实效性。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利用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数据可以反映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均可探测,微波遥感可以全天时全天候探测,我们可以有选择的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数据具有可比性。

?经济性

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局限性

现在我们利用的电磁波还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范围,故在电磁波谱中,有许多波段的范围有待开发。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常见可见光波段范围。

1. 黑体的概念?

?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2.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大气吸收。大气主要成分为分子和其他微粒。大气分子对电磁波的某些波段有吸收作用。其他微粒也有吸收作用,但不起主导作用。

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使得原来传播方向的辐射强度减弱,而增强了其它各个方向的辐射,二次影响并增加了信号中的噪声成分,降低了RS的质量。

3.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

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4.大气窗口

窗口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大气窗口波段为: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0.3-1.3 μm

近、中红外波段。1.5-1.8 μm 和2.0-3.5 μm ,是白天日照条件好时扫描成像的常

用波段。

中红外波段3.5-5.5 μm ,该波段除了反射外,地面物体也可以自身发射热辐射

能量。

远红外波段8-14 μm 。主要通透来自地物热辐射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

微波波段0.8-2.5 cm ,全天候观测,而且是主动遥感方式,如侧视雷达。

5.什么是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几类常见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表示方法,一般采用二维几何空间内的曲线表示,横坐标代表波长,纵坐标代表反射率。

1.植物:a.在可见光的0.55μm (绿)附近有一个小反射峰,在0.45μm

(蓝)和0.67μm (红)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带。b.在0.7~0.8μm

是一个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在近红外波段0.8~1.3μm 之间形成

一个高的,形成反射峰。c.以1.45μm 、1.95μm 和2.7μm 为中心是

水的吸收带。

2.土壤:没有明显的波峰波谷,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含

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3. 水体:反射主要在蓝绿波段,其它波段吸收都

很强,近红外吸收更强。水中含泥沙时,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峰值

出现在黄红区。水中含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4. 岩石:形态

各异,没有统一的变化规律。岩石的反射波谱曲线受矿物成分、矿物含量、

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大小、表面光滑程度、色泽等影响。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极地轨道

高度800~1600km 南北向绕地球运转,依次对东西宽约2800km 的带状地域进行观测。 地球同步轨道

高度为36000Km ,绕地球一周24h ,卫星公转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等,为静止卫星。观测到地球1/4的面积,由4颗卫星形成空间检测网对某一地区实施20~30分钟获取一次资料

2. 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

①垂直摄影

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线在3度以内,取得的像片称水平像片或垂直像片。 ②倾斜摄影

摄影机主光轴偏离垂线大于3度,取得的像片称倾斜像片.

③垂直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

A. 中心投影

物体通过物镜中心投射到承影面上,形成透视影像。

B. 像片的比例尺

C. 像点位移

地形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

3.

瞬时视场角

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射,限

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是从传感器的角度来说,体现了空间分辨率的大小。

总视场角

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总视场。扫描带对应的地面宽度。

4.微波遥感的特点

①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②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

?可用来探测隐藏在林下的地形、地质构造、军事目标,以及埋藏于地下的工

程、矿藏、地下水等。

③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许多地物间,微波辐射能力差别较大,可以较容易地分辨

?在微波波段中,水的比辐射率为0.4,而冰的比辐射率为0.99。

④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微波对海水特别敏感,其波长很适合于海面动态情况(海面风、海浪等)的观测。

⑤提高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5.遥感图像的特征

①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

②遥感图像的波普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③遥感图像的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④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1.三原色

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二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

2.数字图像

是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3.为什么要进行辐射校正?

进入传感器的辐射强度反映在图像上就是亮度值(灰度值)。辐射强度越大,亮度值(灰度值)越大。

?影响像元亮度值(Digital Number,DN)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的辐射强度

②地物的光谱反射率

③辐射畸变

?传感器仪器本身产生的误差

?在数据生产过程中,由生产单位根据传感器参数进行校正?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大气影响造成的变形。

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会发生反射、折射、吸收,散射和透射,其中对传感器接收影响较大的是吸收和散射,在没有大气存在时,传感器接收的辐照度,只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辐照度和地物反射率有关。由于大气的存在,辐射经过大气吸收和散射,透过率小于1,从而减弱了原信号的强度。

减少了图像的对比度,使原始信号和背景信号都增加了因子,使得图像质量下降。

?对大气影响的纠正是通过纠正辐射亮度的办法实现的,称作辐射校正。

?校正方法

①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Dark pixel extraction)在于一幅图像中总可以找到某

种或某几种地物,其辐射亮度或反射率接近0

实际上这些位置的像元亮度不为零。这个值就应该是大气散射导致的程辐射

度值。

②回归分析法(linear regression)

4.为什么要进行几何校正,图像变形,为什么会变形?

引起遥感影像位置畸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作几何校正,遥感影像有什么问题?如果作了几何校正,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①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航高、航速、俯仰、翻滚、偏航。②地形起伏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③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一是像点位置的移动;二是像元对应于地面宽度不等④大气折射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⑤地球自转的影响:产生影像偏离。如果不作几何校正,遥感图像则有在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有时根据遥感平台的各种参数已做过一次校正,但仍不能满足要求,就需要作遥感影响相对于地面坐标、地图投影坐标系统的配准校正,以及不同类型或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响之间的几何配准复合分析,以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

5.控制点选取原则

A.控制点应选取图像上易分辨且较精细的特征点.

?如道路交叉点、河流弯曲或分叉处、海岸线弯曲处、湖泊边缘、飞机场、城

廓边缘等。

B.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应多选些控制点。

C.图像边缘部分一定要选取控制点,以避免外推。

D.尽可能满幅均匀选取.

6.遥感图像增强的主要内容:

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I.对比度变换

含义:是一种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用的方法:线性变换(含分段线性变换)和非线性变换。(根据变换函数的不同)

图1.图像对比度拉伸,亮度范围扩大

图2 。低亮压缩。高亮也压缩,中间部分亮度扩大。

常用的非线性变换的函数

指数变换

亮度值较高的部分,扩大亮度间隔,属于拉伸,亮度

值较低的部分,缩小亮度间隔,属于压缩)

对数变换

亮度值较低的部分拉伸,亮度值较高的部分压缩

空间滤波含义:通过像元与其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域的邻域处理方法(开窗卷积运算),以重点突出图像上某些特征的图像处理方法

常用算法:平滑、锐化。平滑的效果:去除尖锐“噪声”、平缓图像亮度。锐化的效果:突出边缘和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

?多光谱空间(特征空间)

是一个n维坐标系,每一个坐标轴代表一个波段,坐标值为亮度值,坐标系内的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像元。像元点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可以表示成一个n维向量.

K—L变换的特点

①变换后的主分量空间坐标系与变换前的多光谱空间坐标系相比旋转了一个角度。而

且新坐标系的坐标轴一定指向数据信息量较大的方向。

②第一主分量集中了最大的信息量,常常占80%以上。第二主分量、第三主分量的信

息量依次很快递减,到了第n分量,信息几乎为零。最后的分量几乎全是噪声。K—L变换的应用

(1)数据压缩

(2)图像增强K—L变换后的前几个主分量,信噪比大,噪声相对小,因此突出了主

要信息,达到了增强图像的目的。

图像融合(image fusion

第六章

1.◇监督分类

含义: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训练区)作为样本,根据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变量或参数,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其它像元的归属类别。

2.非监督分类

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将相似度大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

比较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的关键是选择训练场地。监督分类法优点是:简单实用,运算量小。缺点是:受训练场地个数和训练场典型性的影响较大。受环境影响较大,随机性大。训练场地要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能够满足分类要求。此为监督分类的不足之处。非监督分类优点是:事先不需要对研究区了解,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减少时间,降低成本。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缺点是:运算量大。当两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差异很小时,分类效果不如监督分类效果好。

? 3.纯像素

?一个像素内只包含一种地物。

?它的亮度值代表该种地物的光谱特征。

?混合像素

?像素内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物

? 像素亮度值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物的光谱特征。

第七章

1 、水体的光谱特征是什么?水体识别包括哪些内容?水体的光谱特征是: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其他波段吸收都很强,特别在近红外波段,吸收更强。但当水中含有其他物质时,反射光谱曲线会发生变化。水中含泥沙时,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峰值出现在黄红区。水中含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水体识别的内容包括:(1)水体界限的确定;(2)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泥沙的确定和叶绿素的确定);(4)水温的探测;(5)水深的探测;(6)水体污染的探测。

2. 比值植被指数 NIR 代表遥感影像中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值

R 为遥感影像中红光波段的反射值。

归一化植被指数

3.何为高光谱遥感?与传统遥感手段有何区别?

答: 高光谱遥感:是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的简称。它是在电磁波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区别:(1)高光谱遥感的成像光谱仪可以分成几十甚至数百个很窄的波段来接收信息;(2)每个波段宽度仅小于10nm ;(3)所有波段排列在一起能形成一条连续的完整的光谱曲线;(4)光谱覆盖范围可从可见光到热红外的全部电磁辐射波谱范围。

4.RS 在3S 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能够动态的、周期性的获取地表信息,广泛的应运在各个领域。

A 。GIS 数据库的数据源

遥感数字图像可以作为GIS 数据库中一种重要的数据源,从遥感图像中可以获取不同的专题数据,更新GIS 数据库中的地学专题图。同时,遥感技术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快速获取各种遥感数字图像。

B 。利用遥感数字影像获取地面高程,更新gis 中高程数据

第五章

? 5.1.1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解译标志)

① 色调(tone) 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

② 颜色(color) 是彩色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③ 阴影(shadow) 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

④ 形状(shape) 目标地物在 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

⑤ 纹理(texture) 也叫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⑥ 大小(size) 遥感图像上目标物的形状、面积与体积的度量。

⑦ 位置(site)

指目标地物分布的地点 R

NIR

RVI =R

NIR R NIR NDVI +-=

⑧图型(pattern)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

⑨相关布局(association)多个目标地物之间的空间配置关系

2.遥感摄影像片的解译

间接解译标志

A.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

?例如,像片上河流边滩、沙嘴和心滩的形态特征是确定河流流向的间接解译

标志。像片上呈线状延伸的陡立三角面地形,是推断地质断层存在的间接标

志。

B.地物与环境的关系

?寒温带针叶林的存在说明该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

C.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

?了解成像时间,有助于对目标地物的识别。

?例如,东部季风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含水量因此

具有季节变化,河流与水库的水位也有季节变化。

⑴可见光黑白像片和黑白红外像片解译解译

?色调

?反射率高的地物,呈现淡白色调;

?反射率低的地物,呈现暗灰色调。

⑵热红外像片的解译

?热红外像片记录了地物发射热红外线的强度。

?地物热辐射强度不同,在像片上具有不同的色调和形状构像

?色调

?是地物亮度温度的构像。深色调代表热辐射能力弱,浅色调代表热辐射能力

?形状与大小

?物体的“热分布”形状不是它的真正形状(高温目标的热扩散可导致物体形状

扩大变形)。

?地物的形状和热辐射特性影响物体在热红外像片上的尺寸。

?阴影

?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阴影类型

?冷阴影

?暖阴影

3.TM、ETM+影像的主要应用范围

地形起伏对侧视雷达图像的影响

?雷达采用斜距测量,地形起伏产生投影位移,造成距离向的缩短效应(Foreshortening),山坡长度在影像上产生收缩;

?在特定入射角度时,还会产生延伸效应(1ayover),山坡长度被夸大。

?地形起伏移位现象的存在,既增加了微波影像解译的难度,也为产生雷达影像视差提供了基础。

?微波影像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1】色调:雷达回波强度在微波影像上的表现,主要依赖于地物目标的后向散射特性,强,色调浅,反之深;【2】阴影:微波影像上出现的无回波区,由于雷达和目标地物之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传播造成的。阴影特征:形状,大小,方向,色调;【3】形状:指目标轮廓或外形的雷达回波在微波影像上的构像,自然地物的轮廓形状不规则,人造地物一般有规则的几何形状;【4】纹理:指微波影像上周期性或随机性的色调变化。有微细纹理(大多数雷达系统固有的一种影像特征,是多雷达信号衰减进行抽样统计处理产生的,而不是由相对平坦地面上的植被引起

的);中等纹理(由若干分辨单元空间排列的不均匀性或者是更多分辨单元横跨了

若干微细纹理单位而产生的,它的组成与植物群落内的结构、个体空间分布有关);

大纹理(指地形结构特征,它的排列是地质地貌解译的关键因素)。【5】图型:是某一群落各个要素在空间排列组合的构象,因土壤、植被、地表温度状况以及地貌

要素形状不同而不同。

6、SPOT图像特点?

答:最突出的两个特点:【1】具有高的地面分辨率,全色图像地面分辨率为10m,多光谱辨率为20m;【2】可利用两个线性列阵探测器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目标观测,获取统一地区的立体图像。

应用范围:

主要任务:监测自然资源分布,特别是监测农业、林业和矿产资源,观测植被生长状况啊和农田含水量,对农作物进行估产,了解城市建设和城市土地利用状况。

1)波段一(0.50-0.59):绿色:以叶绿素反射曲线次高峰(0.55)为中点,可区分植被类型和评估作物长势;对水体有一定探测能力,可区分人造地物类型;

2)波段二(0.60-0.69):红色:叶绿素反射率低,依此识别农作物类型;地质解译,识别石油带、岩石与矿物;

3)波段三(0.79-0.89):近红外:叶绿素反射率高,依此区分植被类型,监测作物长势;

绘制水体边界;探测土壤含水量;

4)波段四(1.5-1.75):短波红外:探测植物含水量、土壤湿度,区别云与雪;

5)全色波段(0.51-0.73):分辨率为10m。用于调查城市土地利用、区分城市主干道、识别大型建筑物,了解城市发展状况。

5.TM图像的特点。

答:TM图像时专题绘图仪获取的图像。

【1】光谱分辨率方面:采用7个波段来记录遥感获取的目标地物信息,与MSS图像比较,增加了三个新波段,即蓝色(蓝绿)波段、短波红外波段、热红外波段;

【2】辐射分辨率上:采用双向扫描,改进了辐射测量精度,目标地物模拟信号经模/数转换后,以256级辐射亮度来描述不同地物的光谱特性。一些在MSS中无法察觉出的地物电磁波辐射中的细小变化,可以在TM波段内观测到。

【1】地面分辨率上:TM瞬时视场角对应的地面分辨率为30m(第6波段除外)。

TM图像主要应用范围:

1)波段一:蓝色(0.45-0.52):对水体有透射能力,能够反射水下特征,可以区分土壤和植被、编制森林类型图、区分人造地物类型;

2)波段二:绿色(0.52-0.60):探测健康植被绿色反射率、可以区分植被类型和评估作物长势,区分人造地物类型,对水体有一定透射能力;

3)波段三:红色(0.63-0.69):可测量植物绿色素吸收率,并以此进行植物分类,区分人造地物类型;

4)波段四:近红外(0.76-0.90):测定生物量和作物长势,区分植被类型,绘制水体边界、探测水中生物的含量和土壤湿度;

5)波段五:短波红外(1.55-1.75):探测植物含水量以及土壤湿度,区别云与雪;

6)波段六:热红外(10.4-12.5):探测地球表面不同物质的自身热辐射的主要波段,可用于热分布制图,岩石识别和地址探矿等方面;

7)波段七:短波红外(2.08-2.35):探测高温辐射源,如监测森林火灾、火山活动等,区分人造地物类型。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第一章 1、遥感的定义: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目标,利用传感器获取目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被探测目标、区域和现象的有用信息 2、广义的遥感: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3、狭义的遥感: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应用各种传感器(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 4、探测依据: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被探测的依据)传感器能收集地表信息,因为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都辐射电磁波,同时也反射入照的电磁波。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随其材料、结构、物理/化学特性,呈现自己的波谱辐射亮度。 5、遥感的特点:1)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波段的延长(可见光、红外、微波)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全天时。 2)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一景TM影像185×185km2,可见的,潜在的各类地表景观信息。 3)时间周期短。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6、遥感数据处理过程 7、遥感系统:1)被探测目标携带信息 2)电磁波辐射信息的获取 3)信息的传输和记录 4)信息的处理和应用 第三章 1、电磁波的概念:在真空或物质中电场和磁场的相互振荡以及振动而进行传输的能量波。 2、电磁波特征(特征及体现):1)波动性:电磁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 2)粒子性:以电磁波形式传播出去的能量为辐射能,其传播也表现为光子组成的粒子流的运动 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粒子性 可见光、红外线——波动性、粒子性 微波、无线电波——波动性 3、叠加原理:当空间同时存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源产生的波时,每个波并不因其他的波的存在而改变其传播规律,仍保持原有的频率(或波长)和振动方向,按照自己的传播方向继续前进,而空间相遇的点的振动的物理量,则等于各个独立波在该点激起的振动的物理量之和。 4、相干性与非相干性:由叠加原理可知,当两列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叠加时,在空间会出现某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减弱或完全抵消,这种现象叫电磁波的相干性。没有固定相位关系的两列电磁波叠加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种现象叫电磁波的非相干性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1。整数加法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 (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整数除法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 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 要小于除数。 9。运算顺序 (1)小数、分数、整数

遥感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探测系统 根据通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 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与常规观测相比,遥感观测的特点 遥感观测可以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并且不受地形阻隔等限制。 遥感探测,尤其是空间遥感探测,可以在短时间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别从遥感平台、传感器类型、工作方式和应用简述遥感类型 遥感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传感器: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工作方式: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应用: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基本概念: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序,构成了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递减的顺序: 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超远红外,远红外,中红外,近红外),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0.38~0.76微米),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朗伯源、朗伯面 辐射亮度L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称为朗伯源。一些粗糙的表面可近似看做朗伯源。严格来说,只有绝对黑体才是朗伯源。对于漫反射面,当入射幅照度一定时,从任何角度观察反射面,其反射亮度是一个常数,这种反射面称朗伯面。把反射比为1的朗伯面叫做理想朗伯面。 绝对黑体、灰体、选择辐射体 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这种物体叫灰体。如果发射率与波长无关,那么可把物体叫作灰体,否则叫选择性辐射体

最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必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精品

单片机概述 单片机是微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简称,微型计算机的一种。 它把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定时器\计数器以及I\O 接口,串并通信等接口电路的功能集成与一块电路芯片的微型计算机。 字长:在计算机中有一组二进制编码表示一个信息,这组编码称为计算机的字,组成字的位数称为“字长”,字长标志着精度,MCS-51是8位的微型计算机。 89c51 是8位(字长)单片机(51系列为8位) 单片机硬件系统仍然依照体系结构:包括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内部总线等。 由于一块尺寸有限的电路芯片实现多种功能,所以制作上要求单片机的高性能,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稳定。 单片机软件系统包括监控程序,中断、控制、初始化等用户程序。 一般编程语言有汇编语言和C语言,都是通过编译以后得到机器语言(二进制代码)。 1.1单片机的半导体工艺 一种是HMOS工艺,高密度短沟道MOS工艺具有高速度、高密度的特点; 另一种是CHMOS工艺,互补金属氧化物的HMOS工艺,它兼有HMOS工艺的特点还具有CMOS的低功耗的特点。例如:8181的功耗是630mW,80C51的功耗只有110mW左右。1.2开发步5骤: 1.设计单片机系统的电路 2.利用软件开发工具(如:Keil c51)编辑程序,通过编译得到.hex的机器语言。 3.利用单片机仿真系统(例如:Protus)对单片机最小系统以及设计的外围电路,进行模拟的硬软件联合调试。 4.借助单片机开发工具软件(如:STC_ISP下载软件)读写设备将仿真中调试好的.hex程序拷到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里面。 5.根据设计实物搭建单片机系统。 2.1MCS-51单片机的组成:(有两个定时器) 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I/O口(串口、并口)、内部总线和中断系统等。 工作过程框图如下:

遥感基本知识总结

遥感基本知识总结 一. 遥感的基本概念 1. 遥感的基本知识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遥远的感知”之意。顾名 思义,遥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物体的属性。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机械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理探测(物探)的范畴,因 此,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 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这五大部分。 1. 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 任何目标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 信息的获取 接受、记录目标物体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者“遥感器”。如:雷达、扫描仪、摄影机、辐射计等。 3. 信息的接收 传感器接受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者胶片上。胶片由人或回收舱 送至地面回收,而数字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输送到地面的卫星接收 站。 4. 信息的处理 地面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高密度的磁介质上,并进行一系列的 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通用 数据格式,或者转换为模拟信号记录在胶片上,才能被用户使用。 5. 信息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涉及到航空、航天、光电、物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 以及诸多应用领域,它的发展与这些科学紧密相关。 2. 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上,如:车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教资《综合素质》必背考点+口诀

教资《综合素质》必背考点+口诀 距离教师资格证考试仅剩15天了,想必大家的复习也进入了最后阶段,《综合素质》同样是一门考点杂又多的学科,快来复习一遍看看你的《综合素质》都背熟了吗? ◆◆一、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口诀:四个转向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二、学生观◆◆ 口诀:二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三、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或四者一社区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职业的责任) a.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遥感概论知识点

遥感概论—刘朝顺 第一章绪论 一、遥感的概念 1.广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二、什么是传感器 1.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来获取。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分类: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4.构造: 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

换、校正和编码等。具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三、遥感的特点 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4.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5.时效性- 动态、快速获取监测范围数据。 6.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7.经济性-应用领域多,经济效益高。 8.局限性。 四、遥感的发展历史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 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萌芽阶段) 3.航空遥感阶段 4.航天遥感阶段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理解PPT) 一、电磁波谱 1.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

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重要考点: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要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重要考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重要考点: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师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重要考点:教师职业道德 一、爱国守法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遥感知识点系统归纳

遥感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遥感卫星则是指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遥感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它可以在轨道上运行数年,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远距离的探测。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卫星获得的图像数据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到地面站,地面站发出指令以控制卫星运行和工作。 9月8日,搭载遥感卫星二十一号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当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同时搭载发射了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拓二号卫星。遥感卫星二十一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天拓二号卫星主要用于小卫星技术试验。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93次飞行。 19日11时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据了解,这颗卫星系目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使国产光学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首次精确到1米。 光学遥感卫星的分辨率优于1米即达到亚米级,是现在国际上遥感卫星最高分辨率等级。“高分二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首批启动立项的重要项目之一。“高分二号”卫星投入使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高分一号”卫星相互配合,推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应用,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行业和首都经济圈等区域应用提供服务支撑。 第一章、绪论 遥感(Remote Sensing):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遥感的系统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 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遥感的特点: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简填)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粒子直径小于波长.(N/CO2/O3/O) 对可见光明显,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影像中霭、雾产生的主要原因. 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烟/尘埃/小水滴) 方向性明显. 潮湿天气影响大. 无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粒子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水滴) 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大气窗口概念: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

小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小学幼教《综合素质》重难点知识点 汇总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等数学上册必背的知识点期末考试备考的重点知识

高等数学上册必背的知识点期末考试备考的重 点知识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高等数学上册,必背的知识点,期末考试备考的重点知识 东西不多,但都是经典,多了也记不住,是吧。 (14)C x dx x +-=?csc cot csc (15)C x xdx x +=?sec tan sec (16)C x xdx +-=?|cos |ln tan (17)C x xdx +=?|sin |ln cot (18)C x x xdx ++=?|tan sec |ln sec (19)C x x xdx +-=?|cot csc |ln csc (20)C a x a dx x a +=+?arctan 1122 (21)C a x a x a dx a x ++-=-?||ln 21122 (22)C a x dx x a +=-?arcsin 12 2 (23)C a x x a x dx +++=+? )ln(222 2 (24)C a x x a x dx +-+=-? ||ln 222 2 用于三角函数有理式积分的变换: 把sin x 、cos x 表成2 tan x 的函数 然后作变换2 tan x u = 2 22122tan 12tan 22sec 2tan 22cos 2sin 2sin u u x x x x x x x +=+== = 2 22222112 sec 2tan 12sin 2cos cos u u x x x x x +-=-= -= 变换后原积分变成了有理函数的积分 二 泰勒多项式 若)(x f 在点x 0处N 阶可导,称 ) ()()(! 1....)(! 21))(()()(0) (2 0// 0/ 0x x x f x x x f x x f x p o n o x f x n n o n --+ ++ -+=的 多项式 ) (x p n 为函数)(x f 在点x 0的(n 次)泰勒多项式。 的麦克劳林公式

遥感知识

遥感知识集锦 一. 遥感的基本概念 1. 遥感的基本知识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遥远的感知”之意。顾名思义,遥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物体的属性。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机械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理探测(物探)的范畴,因此,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这五大部分。 1. 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 任何目标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 信息的获取 接受、记录目标物体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者“遥感器”。如:雷达、扫描仪、摄影机、辐射计等。 3. 信息的接收 传感器接受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者胶片上。胶片由人或回收舱送至地面回收,而数字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输送到地面的卫星接收站。 4. 信息的处理 地面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高密度的磁介质上,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通用数据格式,或者转换为模拟信号记录在胶片上,才能被用户使用。 5. 信息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涉及到航空、航天、光电、物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以及诸多应用领域,它的发展与这些科学紧密相关。 2. 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上,如:车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3)按工作方式分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 质知识点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小学《综合素质》大题重点 备注: 1.此文档是知识点精简提要,材料分析题必背知识点,至于其他章节知识点请看书,并理解。 2.《综合素质》答题主旨:往好的方面答就对了。 3.表格中加粗字体为复习重点和主要题型 4.为什么综合素质只有几页,问的同学有点多,我统一回复一下:综合素质主要是看书,其中作文就占了50分;选择题,如法律法规部分知识点需看书理解,文化素养部分知识点太多太杂,我也提炼不出知识点来,剩下就是材料分析题了,分析题主要考以下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观“两全两发展创新和实践”)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的高质量的教育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学生观对小学教育的具体要求 1.把握小学教育的本质特征(基础性、全面性、全民性) 2.全面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必背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必背内容本文是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必背内容,感谢您的阅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从小就把这就挂在嘴边,不知道有多少同学做到了呢?不管以前是否做到了,从现在开始也不迟。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向大家推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日积月累 轻诺必寡信《老子》民无信不立。《论语》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2.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读来引人入胜,这是一个孤儿长大成人的故事。许多文学作品都动情地歌颂了人的美好心灵。例如,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根鸟》、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瑞士作家斯比丽的《小海蒂》。 《只有一个地球》 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文章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

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少年闰土》作者鲁迅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四件事。 1、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2、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遥感:(1)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 (2)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 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 段。 11、光谱反射率:p =P P/P O X 100%,即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 P占总入射能量R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p。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二、填空题: 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丫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 和波长入的函数。(19页公式)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入乘绝对温度T是常数2897.8。当绝对 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 卩m。 三、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②③) ①反射率等于1②反射率等于0③发射率等于1④发射率等于0。

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 (3)教学课程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 (1)改变教育观念 (2)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3)转变学生观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新课改下的评价观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方式多样化 (4)评价主体多样化 (5)更注重评价过程 “以人为本”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观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职业素养: (1)完整的知识结构 (2)灵活的教学能力 (3)教育机智 (4)情感智力和品质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新课改下新型师生关系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 尊师爱生 2. 民主平等 3. 教学相长 4. 心理相容 (二)梳理教师威信 (三)善于和学生交往 (四)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育问题的研究者 (4)社区型和开放型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遥感复习知识点》word版

第一章:绪论 1.遥感概念:遥远的感知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 目标物的电磁波谱特性:信息源 信息的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 信息的接收:传输与记录 信息的处理: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图像变换 信息的应用:信息获取的目的 3.遥感分类 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0.38)可见光遥感(0.38-0.76)红外遥感(0.76-1000) 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内的窄波段)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资源遥感、环境遥感、气象遥感、农业、林业、渔业、水质、水文遥感···4.遥感的特点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观测范围越广;不受地形阻隔 时效性: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对天气预报、水灾火灾、军事作用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红外遥感昼夜均可探测、微波遥感全天探测,由于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可按照要求设计,使其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相似 性,加上传感器都可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局限性:目前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有限,仅是其中几个波段范围;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不能准确反映;信息的提取方法、挖掘技术不够完善 第二章:电磁辐射基础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排列 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可划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 m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μm,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μm,根据性质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 近红外:0.76~3.0μm,与可见光相似。 中红外:3.0~6.0μ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