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语用意识” 打造“语用课堂”

强化“语用意识” 打造“语用课堂”
强化“语用意识” 打造“语用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c14918726.html,

强化“语用意识” 打造“语用课堂”

作者:郁蓉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08期

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语文课堂,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言语技能得到提升,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

关键词:语言文字;言语活动;语用意识

语文不管怎样学,到最后是要来考察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语言应用能力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因此,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语文课堂,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言语技能得到提升,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

一、释义语用——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

所谓语用,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特定意义,并产生相应交际效果的活动。当然,我们这里所研究的“语用”,并不是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用”,而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这就是我们所主张的“语用型”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学术追求,它基于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学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现实状况而确定的。

二、剖析语用——指向言语的核心运动

1.“语用型”教学的价值指向于言语活动

语文即言语,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已成共识。“语用型”教学就是以指向于言语活动而非语言活动为价值取向的,这样的一种定性,是厘清了“语言”与“言语”之区别,回归语文教学本原的必然选择。

语言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言语则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例如,“今天是星期天”这个句子,语言的意义是“说话人说这句话的当天是一个星期中的第一天”,但在语言运用中,又有不同含义。如果一对夫妇,丈夫潜心事业,不知休息,妻子说:“哎,今天是星期天。”这是含蓄的提醒:今天该休息休息啦,放松一下啦。如果是一个小女孩对爸爸说这句话,可能意义又不一样,是提醒爸爸:你前天答应星期天带我去公园玩,今天该去了。提醒爸爸实现诺言。这是因语言使用者不同带来的意义差异。所以,当一个普通的句子呈现在语文课本中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到它背后的含义,即引导学生进行品词析句的能力。

语用意识总结

基于文本特点,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九台师范附小 有一条微信相信大家都看过:春节激情已退,生活回到原位。过年吃喝很累,餐餐都是美味。还有这样的微信:年就是这样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一年又一年,丰富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一年又一年,期盼中载满祝福,愿望中满是平安。一年又一年,不必感慨也不必抱怨,最好的皆是顺其自然。我们,我们在微信中经常看到无论是百年微信、短信还有那些心灵鸡汤语言都非常经典。这样的人都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高手。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身边有许多新生事物。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在进入了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在反思中,许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语文课程研究的重大成果。说到语用意识,我们先要重新认识一下语文课程。 一、语文课程的再认识 2011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做出了明确说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他有两层含义:一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二是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另外,课

标中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的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总之,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是为了应用,不是为了研究,是为了掌握学习生活有用的工具,为终生发展奠基,不是着眼于培养未来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 二、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 在什么背景下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首先: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缺少可操作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弱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能够促进语文运用实际需要的语文知识,以及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到了削弱;在阅读和表达实践中偏重于感悟,语言文字的体验与运用特性往往被忽视。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去知识”“去技能”“去训练”的现象。大家看到过造句笑话:(大屏幕)。六年级期末考试中踵事增华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很多同学选了贬义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界对“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是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调控。

课堂教学反思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课堂教学反思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1 .特殊意义 教师成为反思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是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丽莲· 凯兹曾指出,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上。 特别地,在课程改革实施中,需要我们站在现代教育理念的高度进行教学,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经验、个性、情感),感悟和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与会学。 第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教学理论素养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而教师的理论修养有外显的与内隐的之分,而二者的关系是: 外显的倡导理论→教学反思→内隐的应用理论。 第三,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 社会呼唤着反思型的教师。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first among equals) ,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顾问。 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反思关系,一种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关系。 2 .教学反思的存在价值 首先,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元语用问题再思考

元语用问题再思考 本文讨论了元语用意识面向社会生活实践的应用价值,尝试性地提供了一个时政文本分析。 标签:元语用意识文本分析 一、元语用意识用于文本分析的可能性 元语用意识,也就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选择行为的自返意识,必然体现在对语言不同程度的操纵、包装上。当交流双方背景一致,操纵、包装的影响则非常有限。可是当语言使用者是不同权力或意识形态的代表时,这种元语用层面上的操纵和包装就会先于语言表达的内容而产生冲突。当今时代,跨文化交流已成大势所趋,意识形态、民族、种族纷争不断,而语言所建构的话语往往承担了交流和冲突的载体。语言越来越不能被当作透明的了,它本身即预设了问题。所以元语用这个工具大可用于政治、外交、历史、法律等等文本的批评和解构,从而施展社会人文抱负。 二、元语用意识分析的应用尝试 (一)元语用意识标记语 在展望了实现元语用可能性的应用前景后,我们接下来要谈一下如何应用。首先,我们必须找到元语用意识在语言层面留下的痕迹,即元语用意识的标记语(indicators)。Verschueren(2000:189)概括了三类: 第一类:变指成分(shifters),包括指示词(indexical symbols)、体(aspect)、时(tense)、情态(modality)、凭证语(evidentially)等。 第二类: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语用标记(pragmatic markers)、话语小品词(discourse particles)、语用小品词(pragmatic particles)等。 第三类:语境化提示,包括韵律标记(prosodic markers)、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反馈信道提示等。 这三类归纳虽然灵活且涉及面很广,并不是严格的系统,Verschueren(ibid)也“非常希望对这些现象有一个更系统和整体的考察。”可见,暂时还没有现成的、操作性很强的模式。但这恰好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空间。 (二)文本分析 下面,笔者结合一个时政文本,做一下尝试分析。具体做法是,依次寻找文本所涉的三大类元语用意识的标记语;发现元语用意识建构出来的意义;评价归

以语用为核心,让课堂“妙笔生花“

以语用为核心,让课堂“妙笔生花” ——基于语文素养的课堂随文小练笔的训练策略初探在2011年版课标中,曾经提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含义,一般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表达:其一,学生在口头及其书面表达的过程中,对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全面掌握;其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能够正确掌握汉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相关特点,即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述自身想要传达的思想;其三,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能仅仅将其作为工具来运用,而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领悟能力。叶圣陶曾经说过:“语言运用妥帖、得当理应成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本质,实则即为言语应用,唯有深入的“学习语言运用”,才能切实提升学生具备的表达能力。 在现今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随文练笔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课堂练习,这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文价值观,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领会的良好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典型的“语用”形式。随文练写的基本含义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某篇课文的过程中,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进行的练笔活动,其中,包含但不仅限于课文内容的添加、课文情节的补充、课文感想的抒发等。实际上,随文练笔的主要优势,在于读写结合,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能够适时帮助学生掌握绝佳的写作方法,对课文展开一系列的仿写或者续写等,随后,鼓励学生将相关写作方式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写作中得以遵循章法。 一、读写迁移、尝试运用——仿写 某些学生认为写作难以登天,这是由于其尚未掌握良好的写作方法,故而无法切实满足老师提出的写作要求,这也使得其所写的文章枯燥无味,不够生

二语学习者语用意识与语用能力的发展

二语学习者语用意识与语用能力的发展* 谢媛媛,赵越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系,江西南昌330009) [摘要]语用意识在语用能力培养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用意识越高,语用能力就越强。语用意识提升不仅可以激活已有的母语语用知识,提高成人学习者对语用信息的注意力和敏感性,而且可能克服迁移带来的负面效果。在过渡语语用能力发展的认知理论框架下,探索外语环境下提升语用意识的方法,以激活学习者的普遍语用知识,促进过渡语语用能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视野;语用意识;语用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0)03-0079-03 Pragmatic Awareness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Development of EFL Learners XIE Yuan-yuan,ZHAO Yue (Jiangxi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Nanchang330009,China) Abstract:Pragmatic awareness has an ac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ability.The more pragmatic aware-ness learners own,the better pragmatic competence they have.The promotion of pragmatic awareness is not only helpful to brush up learners’pragmatic knowledge of mother tongue,but also good for adult learners to raise their pragmatic sen-sitivity and avoid negative transfer.Based on the cognitive theory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the research put forward a method of raising pragmatic-awareness to accelerate EFL learners’pragmatic competence by stimulating learners’uni-versal pragmatic knowledge. Key words:cognitive view;pragmatic awareness;pragmatic competence development 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程都有清醒的意识,敏感度的高低对语言习得具有决定性作用。[1]语用能力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交语境中正确、得体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包括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是成功交际的必备条件。国内肯定了语用意识提升对语用发展的积极作用,胡美馨(2007)提出结合E F L教材进行语用意识培养的研究。[2]但研究很少从理论上梳理语用意识与语用能力发展的关系,语用意识对促进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作用如何,也鲜有探讨。本文从语用学习的认知理论出发,分析了语用意识对过渡语语用能力发展的作用,肯定了学习者已有的母语语用知识的作用,提出语用意识提升培养学习者对语用共性和差异的敏感度,有利于促进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 一、认知理论下的过渡语语用能力发展 Kasper和Rose认为认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二语学习中语用能力的发展。学习者如果没有意识到语言使用和社会语境的交互,他们几乎不可能学会目的语的语用知识。他们概括出二语语用发 第26卷第3期Vol.26No.3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0年6月 Jun.2010 *[基金项目]2010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用正迁移与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青年基金(编号:YY1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0-03-01 [作者简介]谢媛媛(1973-),女,江西奉新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和二语习得。

关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 学科的育人价值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江苏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张伟 “新基础教育”形成的教学共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我们认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 首先是做人。新基础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即学会做一个真正体现个体生命发展的人。寓爱国、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于做人的行为活动中,把诚实、责任、善良、勤劳、朴素、奉献等美德作为做人的支柱和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笔者以为,人的素质最重要的是道德素质,人生最重要的是善良。善良、健康、快乐比其他什么都重要。我国春秋时期孔子教人做人,以培养“仁人”为理想的目标。“仁”在古代是“人我相亲之谓”,即人于人关系协调、和睦的意思,足见孔子的“做人”是教弟子善与人处为中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德性、缺乏道义、缺乏责任、缺乏精神境界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难以成功。所以,学校、教师、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引导学生做人上多下功夫,教育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学生发展”是教育中经常论及的问题。近十多年来教育理论界先是讨论教育以社会发展为本、还是以个体发展为本。随后,关涉到后者的,又进一步讨论,究竟应以学生的“什么发展”为本,各家都有自己的见解,如“和谐发展”、“主体性发展”、“自由发展”、“多方面发展”等等。 首先,教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

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分析_吴亚欣(2)

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分析 吴亚欣,于国栋 (山西大学外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受元语用意识的调控,而且如果这种调控意识程度较高,它们往往会在语言结构层面有所反映。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因此,话语标记语反映了人们使用语言时的元语用意识,属于元语用意识的语言标示。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的话语标记语与元语用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种类的话语标记语都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元语用意识;元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3)04-0016-04 Abstract:Whe n using lang uag e,people ar e mo re o r less mo nito red and g uided by their me ta prag ma tic awa reness. W hat is mo re,the metaprag matic awa reness can be indica ted by v arious ling uistic dev ices,to w hich discour se mar kers belo ng.The refo re,discour se mar kers reflect lang uag e user s'metapr agma tic a wa reness.T his paper aims at ex plo ring the r elationship between discour se ma rker s and me ta pr ag ma tic aw ar eness,a nd the different me ta prag ma tic info rma-tio n co nv eyed by disco urse mar kers. Key words:discour se ma rker s;metaprag ma tic awa reness;metaprag matic functio ns 1.引言 近年来,对话语标记语(disco urse mar kers)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语用学界的注意,仅拿国际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1998年和2001年两次出版了关于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专刊这一例就足以看出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兴趣。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随着语用学这门学科自身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也不断出现,这些都为我们研究话语标记语提供了新的课题,为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话语标记语提供了契机。本文拟在V erschue ren(1999)提出的元语用意识(metaprag matic aw ar eness)的基础上,揭示话语标记语与语言使用者的元语用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话语标记语都有哪些不同的元语用功能。 2.话语标记语及其研究概述 话语标记语是我们在口语和书面语篇中常用的一种话语成分,充当这种成分的可以是单个的词语,如连词“a nd”,“therefo re”,“because”等,副词“actually”,“incidentally”等,感叹词“w ell”,“oh”等,也可以是短语或小句,如a s a co nse-quence o f...,yo u kno w,I mean,if I'm not w ro ng等。同英语相比,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在语言结构方面汉语中用的短语和小句较多,如“据我所知”,“也就是说”,“确切地说”,“事情是这样的”等,也用到一些副词或连词,但从总体上来看,为数较少,如“不过”、“所以”、“其实”等,这一点可能与英语和汉语自身的结构有关,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分析。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了解一下话语标记语是如何在语篇中起作用的。 (1)Adm ittedly,John's a lo usy driv er. (2)W e w er e the fir st to leav e.Af ter all,it was alr eady late. (转引自V er schueren,1999:191,192) (3)……他满腹狐疑地盯着自已的朋友张道恒,也就是他们喊的张大卫。“事情是这样的”,张道恒于是向他解释说。“关于加入`破与立’的条件:每个入会者,都必须去为自己干一桩事,需要强调的,这不是为组织干的。也可以说,与组织毫无关系。” (长河,《浪漫天堂》,花城出版社,1997:97)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话语标记语是话语信息组织的一部分,但它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话语的命题内容,其作用不是局部的,主要是从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产生影响,具有动态的语用特征(何自然、冉永平,1999;冉永平,2000a)。以往语用学界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语用研究、语义——语用研究和认知——语用研究三个方面(冉永平,2000a)。句法-语用方面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话语标记语的语法或句法特性上,如它们的词性、在句子中的位置、搭配以及受到的限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脱离具体语境的单个句子为例,在分析其句法特征的同时探讨它们在句子层面的语用功能;从语义——语用角度所作的研究主要反映在对话语标记语是如何在语义和语用方面增强语篇的连贯性的研究上(冉永平,2000b)。对话语标记语的上述两方面的研究都没有超出语言本身,尚未涉及到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状态对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和理解的影响。Blakemor e(1987, 1992)率先从认知——语用的角度,以Sper be r和Wilso n (1986/1995)的关联理论(Relev a nce Theo ry)为理论依据来研究话语标记语。这方面的研究旨在揭示话语标记语存在的认 作者简介:何文忠,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收稿日期 2002-03-04责任编校 王和平

认知语用学笔记

魏在江.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外语教学2001,22(4):89-90. 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 第七章讨论相关理论(即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存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概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存储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2005, 7(4):52-54. 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是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其中许多主要观点,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认为概念、范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人具有无意识性;思维具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极致密切相连。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 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规律进行的。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Sperber &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大脑中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话语的相关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听话者在处理话语所传递的新信息时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表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或指说话人的意图。

语用型课堂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语用型课堂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阅读教学例谈 裕 一、写人文章的教学五年级《刷子李》 1、刷子李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 2、您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技艺高超?划出来,读一读,写上自己的体会。 3、从描写技艺高超的语句中选择一至两处重点评析,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再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悟刷子李的形象。 写人文章的教学主要任务——树立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神话故事文章的教学三年级《女娲补天》 1、读了课文,你知道写了一件什么事? 2、女娲补天过程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当时她是怎么做的?划出来,读一读,写上自己的体会。 3、从描写女娲的动作的语句中抓住关键词通过对比、朗读、想像……体会女娲的艰辛。 神话故事文章的教学重点——品悟神的精神内涵 三、写事文章的教学五年级下册《中彩那天》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摆在父亲前面的道德难题是什么?父亲是怎么决定的? 3、为什么那一刻是我们全家最幸福的时刻?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写事文章的教学主要任务——梳理事情脉络,从中受到启发,明白一个道理。 四、说明文的教学三年级《太阳》 1、课文写了太阳哪些特点? 2、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太阳很大?画出有关语句读读品悟。

3、师生共同抓住几个关键词句通过对比、想像等方法感受太阳大、热、远的特点。 科普文章的教学三年级《新型玻璃》 1、课文写了哪几种玻璃?各有什么特点?什么作用? 2、抓住几句关键句重点品读,体会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产品推销会等形式介绍自己一种玻璃。 说明科普文教学的重点——明白介绍的事物有哪些特点。 五、写景文章的教学二年级《雷雨》 1、课文写了雷雨几个方面的情况? 2、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色各写了哪些景物?划出来。 3、写了雷雨前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读一读,读出形象来。 写民俗风情文章的教学五年级《威尼斯的小艇》 1、课文写了小艇的哪几个方面?都有什么特点? 2、从哪里看出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写景风情文章的教学重点——景点都有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六、写动物文章的教学四年级《白鹅》 1、课文写了白鹅的哪几个方面?都有什么特点? 2、从哪里看出它很高傲? 3、找出叫声、步态、吃饭中几个关键句评析体会高傲? 状物文章的教学重点——这种事物有什么特点。 七、抒情文章的教学四年级《秋天的怀念》 1、初读课文,哪些语句打动您,您还想读,画出来,好好读。 2、读着读着,你感受到史铁生怎样的情感?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抓住重点词品读,加深体会情感。

从语用实例看插入语的特征

【文章摘要】 插入语是现代汉语独立语中语用功能最丰富的一种,它的特征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结合语用实例对插入语的构成单位、分布特征、形式标记和修辞功能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关键词】 插入语;结构单位;分布特征;形式标记;修辞功能 在现代汉语的各种文章以及日常的沟通对话中,经常会使用某些插入语,也就是割断语句的正常叙述而添加的一种独立语。这种特殊的成分既不是主语、谓语、宾语等语句核心成分,也不充任定语、状语、补语等语句枝叶成分,但它对语句意义的表达又是不可或缺的,在语用上起着润色修饰、增强情感、缓和语气等重要作用。下面结合语用中的实例对插入语的特征进行概述和分析。 1 插入语的结构单位 插入语的结构单位主要是单词、短语和句子。以下例句中用下划横线标记的均为插入语。 1.1 插入语是一个单词 如:庭院有些日本风味,听说本是日本人住过的地方。(郭沫若《梅园新村之行》) 1.2 插入语是一个短语 如:据我看来,“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是他的立场的概括。(唐弢《琐忆》) 1.3 插入语是一个句子 如:麻绳那边来了三个穿短打的人,挺着胸,皮鞋拍拍响——封锁中能够自由通过的人,谁都不好意思不挺着胸,走得拍拍响……。(张爱玲《道路以目》) 2 插入语的分布位置 汉语中插入语的位置归纳起来有下列三种情况: 2.1 处于句首 有的插入语处于句子的句首。例如: 2.1.1 据说,从此之后,这个帮会贴出的文告、往来的函件,都有一笔秀挺的书法。(余秋雨《酒公墓》) 2.1.2 看样子,她儿媳妇倒还可以再争取争取。(冯德英《苦菜花》) 2.1.3 想不到你对君玉那么关切,为她安排了那么个好事情!(杨绛《称心如意》) 2.2 处于句中 有的插入语处于句子的中间。例如: 2.2.1 传说里的苍蝇,即使不是特殊善良,总之决不比别的昆虫更为卑恶。(周作人《苍蝇》) 2.2.2 我看樱花,往少里说,也有几十次了。(冰心《樱花赞》) 2.2.3 小福子什么也没有带回来,她可是得——无论爸爸是怎样的不要强——顾着两个兄弟。(老舍《骆驼祥子》) 2.3 处于句末 有的插入语处于句子的末尾。例如: 2.3.1 如此言行一致,名副其实,不欺骗别人的事情,恐怕世间再也找不出了吧,我想。(夏丏尊《幽默的叫卖声》) 2.3.2 年轻的不出去,事儿都交给谁办?您说!(老舍《龙须沟》) 2.3.3 门终于被人的海洋冲破了——敌人不得不在狂怒的人群面前打开了城门。(杨沫《青春之歌》) 3 插入语的形式标记

生成性课堂教学

第1讲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概说 第一节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概说 “生成”或者是“生成性学习”已伴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落实到课堂教学,它正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冲击着传统的课堂形态,构建着新的课堂教学文化,虽然生成的理念已广为接受,但对什么是生成性学习,教学中如何采用更好的策略促进学生生成性学习有待于在教学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 一、概念界定 1、促进生成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促进生成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是指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容以及学生的知识、认知发展信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技巧,促进学生有效地生成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在策略具体运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充分提供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有机整合、重组课堂生成新的有效资源,灵活运用课堂提问、课堂讲述、课堂评价、弹性设计等策略,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行动者,个性化展开与教师、文本、环境诸因素的对话,从而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形成学生个性化的、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2、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是指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借其自身的经验,有意无意地对外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自发地形成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它主要体现在对问题解决的技能和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对互动过程的认识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生成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石,强调学生本位,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它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萌生式的思考过程。 3、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容的确定以及学习策略方法的形成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性质,结合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的教学活动。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综合作用达到互助、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指的是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求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的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 二、理论认识 1、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有其特殊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1)情感性情感是生成的动力。生成的课堂学习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和调动,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融入到文本中去,对课文投射人生体验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创造性的“超原型”阅读。正因为如此,文本中静态的语言才成为学生动态的现实言语,文本所表现的人、事、物、景,才会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文本中隐含的思想观念、情感、才会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震撼力。这样的学习,自然就成了学生愉悦的精神享受,成了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生命之旅。 (2)交互性交互性是生成性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是线性和非线性相结合的。生成性学习认同师生、生生交往的“多主体”教学观,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和谐快乐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学生的“健康感情、诚实

教学环境_认知语境_元语用意识与语用失误

第25卷 第2期2005年4月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anjiang Ocean University Vol .25No .2Ap r .2005 教学环境、认知语境、元语用意识与语用失误 黎 政1 , 胡春华 2 (湛江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广东医学院外语系,广东 湛江524023) 收稿日期:2004210226 基金项目:湛江海洋大学2004年校级课题资助项目(编号:04112106)。第一作者:黎政,男,1967年生,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翻译学。 摘 要:国内一些学者虽已对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过相当多的剖析,中国学生作为学习外语的一个群体,在语用失误的原因上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即宏观上的中国外语教学环境、微观上的认知语境误导、元语用意识干扰。对语用失误的深层研究将有助于培养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和推动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关键词:语用失误;认知语境;元语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995(2005)022******* Pragma ti c Fa ilure fro m the Perspecti ve of Teach i n g Env i ronm en t, Cogn iti ve Con text and M et aprag ma ti c Awareness L I Zheng, HU Chun 2hua (College of Foreign S tud ies,Zhanjiang O cean U niversity, Zhanjiang,524088China ) Abstract:Many Chinese scholars have analyzed the reas ons f or p rag matic failure .this article exp lains s ome underlying reas ons that cause p rag matic failure .They are (i )Chinese E LT context;(ii )m islead 2ing of cognitive context and interference of metap rag matic a wareness .The deep study of p rag matic failure hel p s t o i m p r ove Chinese students ’p rag matic competence and ELT in China .Key words:p rag matic failure;cognitive context;metap rag matic a wareness 1 引言 语用失误(p rag matic failure )是指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差错。这种失误并不是来自语言自身的语法错误,“这类语用失误主要归因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 习惯,或者说得不合时宜。”[1] 。自从语用失误这一术语被引介到中国,学者们[2;5~6;10]对这方面进行过慎密地探究,给语用失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真知灼见。他们的论述都有一 些共同点,即从我国的外语教学入手,从语用迁移、跨文化、中介语和语境的角度去阐明语用失误的原因。虽然这些论述已经足以剖析语用失误的原因,但他们在某些方面还有不足的地方,譬如只偏重对语言—语用和交际—语用的分析,却忽视了个体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剖析。笔者认为对中国学生这个特殊的外语学习群体而言,语用失误有其更深层的原因,而阐明这些原因并不是否定上述学者的论述,而是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使我们对语用失误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推动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 一、引言 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 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 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 1.族内直接称呼语 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 2.名字+族内称呼语 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例1:王小蒙对在一边议论自己的谢广坤说:“广坤叔,你说这话啥意思啊?”(第1集)

“语用型”课堂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语用型”课堂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一、“我们要去哪?”――目标明晰 “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 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 ――曹文轩教授 读着曹教授的教诲再看我们的课堂,大部分教师的课堂仍然以理解体验为主。阅读教学不只是理解课文内容和意义,而是学会阅读和表达。“理解体验型”课堂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以理解带动语言,而“语用型”课堂则更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语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语文教育界已达成的共识,我们要把常态下的“理解体验型”课堂转向“语用型”课堂,我们呼唤着阅读课堂的华丽转身! 二、“我们怎么去?”――策略实施 (一)“沙里淘金”――基于文本价值,科学筛选教学内容 1.选择具有语文特征的教学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课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可见,

对我们语文学科而言,学习言语形式比了解课文内容更为本质,更为关键。“语用型”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可以聚焦这些具有语文特征的言语形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处描写:“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也没人管。……” 在作者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这样的语言就是极具语文特征的。 2.选择具有文本个性的教学内容 现行教材中有多种体裁的文体,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神话、说明文等,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文本个性,教师就可以根据文本特征选择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 的艺术”。选入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文体各有不同。教师就可

培养小学生语用意识“三策略”

培养小学生语用意识“三策略”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郭里园小学 徐晓微 【摘 要】 语用意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对于语用意识极度单薄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聚焦语言形式、品析文本语言、内化语言表达来培养小学生语用意识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语用意识;培养策略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有关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重视,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关语用意识方面的培养给予重点关注,一般来说,意识是能够对行为起到决定作用的,在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方面也是如此,其实,只有学生真正具备有关语用意识方面的素养之时,学生的语用能力才会得到广泛提升。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聚焦言语形式,培养语用意识 教师想要将教材中的文本发挥出叶圣陶先生曾经阐述过的“范例”作用,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给予充分关注,并且,在教学文本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开掘与延伸,以便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文本中所包含的知识和认知。 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这篇科普小品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四种文字,不过,假使教师在文本教学中依旧将教学重点局限于“文中出现的有关大自然的文字都有哪几种”这样传统的理念中,阅读教学效果就会大幅度降低。其实,这篇教材文本的教学重点应当是作者是如何将晦涩难懂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地介绍清楚的。鉴于这个原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引领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和写作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并在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去思考如下问题: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大自然文字的精妙之处?文本中哪些语言让你印象深刻?于是,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过程中,作者所采用的巧设问、打比方、举例子、深推理的方法都被学生所发现,学生也在思考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对作者语言表达的魔力体会深刻。随后,这位教师再次创设如下情境进行教学引导:假如学校要举行科技节,需要你们在节日那天向小学生们介绍你眼中的大自然文字,我们应当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描述?在思考之后,学生纷纷感悟到,作者在文本中所使用的语言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并不符合,这就需要学生借鉴作者的这种写法,将文本中的语言进行二次改写,使得其语言内容更加直观,便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 二、品析文本语言,培养语用意识 小学时期是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在心灵方面的触动。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要精心选择恰当的内容,以便激发学生有关文本阅读的兴趣,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关学生语用意识方面的培养就会渐入佳境。 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这一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特别精妙:“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仔细分析这句话的特点,作者主要是将“赶”字在句中进行了动词的活用,然后利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将蝴蝶飞来的情形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基于此点,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就应当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个词的妙用呢?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如下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意识方面的能力:大家在这句文本描述中,有没有注意到“赶”这个字眼?通过这个字你能够联想到什么?在生活中都有什么是需要大家“赶”着去做的?在这样的课堂引导下,学生能够快速联想:“快要迟到了,我赶着去上课呢。”“我赶着和朋友出去吃饭。”“爸爸赶着去办公事,让我跑快点。”……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语用意识不仅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从文本词义的理解出发,启发学生在思考中展开关于文本的联想,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关于 “赶”的故事进行复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去联想、运用,从而获得语用意识方面的增强。 三、内化语言表达,培养语用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小学生在自主表达语言能力方面得到提升,需要帮助学生去了解语言本身,除了在教学重点中要关注词法、句法以外,还要帮助学生规范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以及有关文本段落结构的处理等。只要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文本并能够巧妙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升。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月亮湾》一文之时,首先让学生自读文章内容,寻觅作者都通过什么手段去描写这些内容。学生在仔细阅读后发现,文章主要是描写了一个名为月亮湾的村庄,作者在文章整体性方面采用的是总分的写法,先总体概括了月亮湾的情况,然后再将月亮湾的情况分成村子前面和村子后面两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其实在分写的过程中,作者对文章的详略区分明确,将村子前面的情形做了详细的描绘,而有关村子后面的情形却有所简略。学生通过仔细分析之后,发现作者采用这样的语言描述有助于读者详细了解月亮湾的情况。在学生察觉到这一点之后,教师选择给学生布置有关使用“总分”“总分总”写法的作文。 以上案例中,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用意识,这样的教学自然是高效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小注重学生在语用意识方面的培养提升,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慢慢掌握语言运用的特点和规律,以便使学生的语用意识得以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