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材料的收集和处理

合集下载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央组织部•【公布日期】2009.07.16•【文号】中组发〔2009〕12号•【施行日期】2009.07.16•【效力等级】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档案管理正文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中组发〔2009〕12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确保为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提供真实、全面的档案信息,为维护干部的合法权益提供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遵循真实、全面、及时、规范的原则,重点收集反映干部自然情况和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材料,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组织工作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干部人事档案的内容。

第三条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形成部门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组织人事等工作的政策、规定。

收集归档工作受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监督。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

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归档范围第五条履历材料:履历表和属于履历性质的登记表等材料。

第六条自传材料:自传和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

第七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材料: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发生变化的报告表等材料。

第八条考察、考核、鉴定材料:考察材料;在重大政治事件、突发事件和重大任务中的表现材料;定期考核材料,年度考核登记表,援藏、援疆、挂职锻炼等考核材料;工作调动、转业等鉴定材料;后备干部登记表(提拔使用后归档)等材料。

第九条审计材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第十条学历学位材料:高中毕业生登记表;中专毕业生登记表;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校、军队院校报考登记表,入学考试各科成绩表,研究生推免生登记表,专家推荐表;学生(学员、学籍)登记表,学习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授予学位的材料,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党校学历证明;选拔留学生审查登记表等参加出国(境)学习和中外合作办学学习的有关材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权单位出具的国内外学历学位认证材料等。

油漆类材料使用管理规定(3篇)

油漆类材料使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油漆类材料的使用管理,保障生产安全,防止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单位所有油漆类材料的使用、储存、运输、回收和处理等环节。

第三条油漆类材料的使用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2.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3. 合理使用、节约资源;4. 环保节能、减少污染。

第二章使用范围与要求第四条本规定中的油漆类材料包括:1. 油漆:如醇酸漆、酚醛漆、丙烯酸漆等;2. 漆料助剂:如固化剂、稀释剂、催干剂等;3. 油漆底漆、中涂漆、面漆等;4. 油漆配套产品:如油漆刷、砂纸、稀释剂等。

第五条油漆类材料的使用要求:1.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和工艺要求使用油漆类材料;2. 使用前应检查油漆类材料的外观、气味、粘度等,确保符合要求;3. 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眼镜等;4. 严禁使用过期、变质、损坏的油漆类材料;5. 使用过程中,应避免油漆类材料与皮肤、衣物、地面等接触,以免造成污染或伤害;6. 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理现场,确保环境整洁。

第三章储存与运输第六条油漆类材料的储存要求:1. 储存场所应通风、干燥、防火、防爆;2. 储存场所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烟火;3. 储存场所应保持整洁,防止灰尘、杂物等污染;4. 油漆类材料应按照类别、规格、型号等进行分类存放;5. 不同类别的油漆类材料应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6. 储存场所应配备灭火器材,确保消防安全。

第七条油漆类材料的运输要求:1. 运输过程中,应使用密封、防漏、防洒的容器;2. 运输车辆应配备灭火器材,确保消防安全;3. 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动、碰撞,防止油漆类材料泄漏;4. 运输车辆应保持整洁,防止污染;5. 运输途中,应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车间生产废料管理制度

车间生产废料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车间生产废料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生产环境整洁,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车间所有生产废料的收集、处理、储存、回收和利用等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环保、节约、高效的原则,确保生产废料得到合理处置。

第二章废料分类及收集第四条生产废料分为以下几类:1. 有害废料:包括废油、废酸、废碱、废溶剂、废电池等;2. 一般废料: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木材等;3. 废包装物:包括废纸箱、塑料袋、编织袋等;4. 废设备、废材料:包括报废设备、废零件、废材料等。

第五条各部门应按照废料分类标准,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分别收集到指定的容器中。

第六条废料收集容器应标识清楚,并定期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污染。

第三章废料处理与储存第七条废料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有害废料应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2. 一般废料应进行资源化利用或集中处理;3. 废包装物应分类回收,降低环境污染。

第八条废料储存应遵守以下规定:1. 废料储存区域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保持通风、干燥、防火、防盗;2. 废料储存应按照种类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3. 废料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应定期检查,防止过期或变质。

第九条废料处理与储存工作由车间指定专人负责,并定期向相关部门汇报。

第四章废料回收与利用第十条废料回收与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 优先回收可利用的废料,提高资源利用率;2. 废料回收应保证质量,确保回收产品符合相关标准;3. 废料回收与利用应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一条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废料回收与利用工作,将可回收的废料及时交由回收部门处理。

第五章监督与考核第十二条车间应设立废料管理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本制度执行情况。

第十三条废料管理监督小组定期对各部门废料收集、处理、储存、回收和利用等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十四条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车间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章附则第十五条本制度由车间负责解释。

第五章金属材料的改性处理

第五章金属材料的改性处理

5.1.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一 、 奥氏体的形成 二 、 奥氏体晶粒度及对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奥氏体化: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时,其组织 将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这种加热时获 得完全或部分奥氏体组织的过程。 • 我们以共析钢为例来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一、奥氏体的形成
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
珠光体形貌像
光镜下形貌
电镜下形貌
索 氏 体 形 貌 像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屈 氏 体 形 貌 像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2.贝氏体型 ( B ) 转变 ( 550~230℃ ) :
550~350℃: B上(形成过程); 40~45HRC;
过饱和碳铁素体呈条状 渗碳体呈羽毛状
B上 =过饱和碳 α-Fe条状 + Fe3C细条状
钢的本质晶粒度示意图
(3)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
1)加热温度、速度和保温时间
在一般加热速度下,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 长,晶粒长大的倾向越大,实际晶粒度越大。 当加热温度一定时,加热速度快,奥氏体在较 高温度下形成的起始晶粒小,停留的时间短,晶粒 长大的倾向就小,因而快速加热可细化晶粒。
2)钢料的化学成分
(2)奥氏体晶粒度
晶粒度:晶粒尺寸大小的一种尺度。是指将钢加 热到相变点以上某一温度,并保温给定时间所得 到的奥氏体晶粒度的大小。按照标准可分为八个 等级,一级最粗,八级最细。
1.起始晶粒度:珠光体刚刚转变成奥氏体的晶粒大小。
2.实际晶粒度:热处理后所获得的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3.本质晶粒度:在规定条件下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 (在930℃以下,保温3~8小时冷却,显微镜下放大 100倍测定的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环保行业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解决方案

环保行业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解决方案

环保行业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解决方案第一章:废旧物资回收概述 (2)1.1 废旧物资定义 (2)1.2 回收的意义与价值 (2)1.3 国内外回收现状 (3)第二章:废旧物资分类与评估 (3)2.1 废旧物资分类体系 (3)2.1.1 金属类 (4)2.1.2 塑料类 (4)2.1.3 纸张类 (4)2.1.4 玻璃类 (4)2.1.5 电子产品类 (4)2.1.6 其他类 (4)2.2 回收价值评估方法 (4)2.2.1 市场价格法 (4)2.2.2 成本法 (4)2.2.3 效益分析法 (5)2.3 废旧物资处理标准 (5)2.3.1 分类标准 (5)2.3.2 回收标准 (5)2.3.3 再利用标准 (5)2.3.4 处理设施标准 (5)第三章:回收网络建设 (5)3.1 收集站点布局 (5)3.2 收集流程优化 (6)3.3 物流配送系统 (6)第四章:预处理与拆解技术 (6)4.1 预处理工艺 (6)4.2 拆解技术与设备 (7)4.3 安全与环保措施 (7)第五章:资源化利用技术 (8)5.1 再生资源加工技术 (8)5.2 高值化利用途径 (8)5.3 资源化产品标准 (8)第六章:信息化管理 (9)6.1 数据收集与处理 (9)6.2 信息平台建设 (9)6.3 回收利用大数据分析 (10)第七章:政策法规与标准 (10)7.1 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 (10)7.1.1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10)7.1.2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10)7.2 环保标准制定 (10)7.2.1 环保标准体系 (11)7.2.2 环保标准内容 (11)7.2.3 环保标准制定程序 (11)7.3 政策执行与监督 (11)7.3.1 政策执行 (11)7.3.2 监督管理 (11)7.3.3 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 (11)第八章:市场运营模式 (11)8.1 商业模式创新 (12)8.2 回收利用市场分析 (12)8.3 品牌建设与推广 (12)第九章环境与社会影响 (13)9.1 环境效益评估 (13)9.1.1 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的环境效益 (13)9.1.2 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13)9.2 社会影响分析 (13)9.2.1 社会效益分析 (13)9.2.2 社会影响评估方法 (14)9.3 公众参与与教育 (14)9.3.1 公众参与 (14)9.3.2 环保教育 (14)第十章:未来发展趋势 (15)10.1 技术创新方向 (15)10.2 行业发展前景 (15)10.3 国际合作与交流 (15)第一章:废旧物资回收概述1.1 废旧物资定义废旧物资,通常是指在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失去原有使用价值,但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五章)之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五章)之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测验调查:通过考察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对象实际情况的一种
调查方法。
——赵新云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6-67.
五、教育调查研究中的一般研究过程
(一)确定调查课题 (二)选择调查对象 (三)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研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具 (四)制定调查计划 (五)实施调查 (六)整理、分析调查资料 (七)撰写调查报告
——李秉德,檀仁梅.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3.
4.依据调查对象分为:
全面调查/普遍调查:即对调查对象全部加以调查。
例如:高师院校毕业生在中学服务情况调查 。
非全面调查,可分为(1)随机抽样调查,从总体中用随机
取样法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
(一)它是一种间接的研究当前教育现实的方法,不能 像观察法那样直接用感官去感知现实;
(二)它可以在自然的过程中收集资料,而不必像实验 法那样控制实验对象;
(三)它一般是以教育现状为研究的对象,而不是以研 究教育史实为对象。
——李秉德,檀仁梅.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2.
自由回答。通常以封闭式问卷为主,根据需要再加上若 干开放式问题。 ◆综合型问卷则是试图综合上述两种问卷的优点。
1、最高学历 口专科 口本科 口硕士研究生 口博士研究生 口其它 2、学校升格高职后,您觉得对教师的要求较中 专比较,有哪些变化?您是否能适应?
3、下列哪些因素影响您专业素养的提升: (可多选) A.收入低,没钱自费参加培训 B.家庭与自身工作繁重导致无法抽取时间学习 C.学校奖惩力度不够,缺乏提升动力 D.自身专业限制 E.其他(请注明)

建筑行业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方案

建筑行业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方案

建筑行业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方案第一章建筑废弃物概述 (2)1.1 建筑废弃物的定义与分类 (2)1.2 建筑废弃物的产生与处理现状 (3)第二章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的意义 (3)2.1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3)2.2 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 (4)第三章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技术 (5)3.1 建筑废弃物的回收技术 (5)3.1.1 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 (5)3.1.2 建筑废弃物回收工艺 (5)3.1.3 建筑废弃物回收设施 (5)3.2 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技术 (5)3.2.1 废混凝土的再利用 (5)3.2.2 废砖瓦的再利用 (5)3.2.3 废木材的再利用 (5)3.2.4 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的再利用 (5)3.3 建筑废弃物处理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6)3.3.1 破碎设备 (6)3.3.2 筛分设备 (6)3.3.3 磁选设备 (6)3.3.4 浮选设备 (6)3.3.5 集成式废弃物处理设备 (6)第四章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政策法规 (6)4.1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概述 (6)4.2 地方政策法规与实践 (7)4.3 政策法规的执行与监管 (7)第五章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体系构建 (7)5.1 建筑废弃物回收体系 (7)5.1.1 回收体系设计原则 (7)5.1.2 回收体系构成 (8)5.1.3 回收体系运行机制 (8)5.2 建筑废弃物再利用体系 (8)5.2.1 再利用体系设计原则 (8)5.2.2 再利用体系构成 (8)5.2.3 再利用体系运行机制 (8)5.3 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体系 (9)5.3.1 处理与处置体系设计原则 (9)5.3.2 处理与处置体系构成 (9)5.3.3 处理与处置体系运行机制 (9)第六章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模式 (9)6.1 主导型 (9)6.1.1 模式概述 (9)6.1.2 政策法规体系 (10)6.1.3 支持措施 (10)6.2 企业主导型 (10)6.2.1 模式概述 (10)6.2.2 企业运作模式 (10)6.2.3 政策支持 (10)6.3 社会参与型 (11)6.3.1 模式概述 (11)6.3.2 社会组织作用 (11)6.3.3 公众参与 (11)第七章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案例分析 (11)7.1 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 (11)7.1.1 国内成功案例 (11)7.1.2 国际成功案例 (11)7.2 案例分析 (12)7.2.1 上海世博园区废弃物回收利用项目分析 (12)7.2.2 北京奥运会废弃物回收利用项目分析 (12)7.2.3 德国柏林废弃物回收利用项目分析 (12)7.2.4 瑞典斯德哥尔摩废弃物回收利用项目分析 (12)第八章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效益评估 (13)8.1 经济效益评估 (13)8.1.1 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13)8.1.2 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13)8.2 环境效益评估 (13)8.2.1 减少环境污染 (13)8.2.2 促进可持续发展 (14)8.3 社会效益评估 (14)8.3.1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14)8.3.2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4)第九章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推广策略 (14)9.1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14)9.2 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 (15)9.3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15)第十章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未来展望 (15)10.1 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趋势分析 (16)10.2 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市场前景 (16)10.3 建筑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发展建议 (16)第一章建筑废弃物概述1.1 建筑废弃物的定义与分类建筑废弃物是指在建筑、拆除、装修、维修及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弃物。

01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组通字 [1991]13号)

01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组通字    [1991]13号)
(三)保管干部档案,应建立登记和统计制度。每年全面检查核对一次 档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设置专门的档案查阅室和档案管理人员办 公室。档案库房、阅档室和档案人员办公室。档案库房、阅档室和档案 人员办公室应三室分开;
(五)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档案保管方法和保护技术,逐步实现档案 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第十八条 干部出国不归、失踪、逃亡以后,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 管。
第十九条 干部档案管理人员及其在本单位的直系亲属的档案,由所在 单位组织指定有关部门专人保管。
第五章 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与归档
第二十条 为了使干部档案能够适应干部工作的需要,要经常通过有关 部门收集干部任免、调动、考察考核、培训、奖惩等工作中新形成的反 映干部德、能、勤、绩的材料,充实档案内容。
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保管;其他干部的档案,由该干部的管理部门保 管。
第十四条 干部死亡以后,其档案按下列办法分工保管 (一)中央和国务院管理的干部,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管五年后,移 交中央档案馆永久保存; (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司局级 职务的干部,全国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教授和有特殊贡献的英雄、 模范人物、知名人士,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管五年后,移交本机关档 案部门保存,并按《机关档案工作条件》规定的期限,随同到期的其他 档案一并向同级档案馆移交永久保存; (三)上述范围以外的其他干部档案,由原管理部门保存五年后,移 交本机关档案部门保存,按同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规定进馆。 第十五条 干部辞职、退职、自动离职、被辞退(解聘)后,未就业 的,其档案仍由原管理单位保管。另就业的,其档案转给有关的人事部 门保管。凡通过劳动部门就业的,其档案由有关劳动部门保管。 第十六条 干部被开除公职以后,未就业的,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 管;另就业的,其档案转给有关的人事部门保管。凡通过劳动部门就业 的,其档案由有关的劳动部门保管。 第十七条 干部在受刑事处分和劳动教养期间,其档案由原 管理单位 保管。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以后,重新安排工作的,其档案由有关的人 事部门或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保管。凡通过劳动部门 就业的,其档案由有关劳动部门保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⒈ 对材料的有用性、相关性、研究的深度和时效性 进行分析评价。
LOGO
⒉ 对材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进行甄别 ①真实性是对材料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第一手文
献很难得到的情况下,对搜集到的二手文献甚至 三手文献要进行仔细的核实和校对。
②权威性是指材料要有说服力,在学术界有较大的 影响力,能够充分论证所提出的观点。
17
一、材料的分类与编码
LOGO
(一)分类
(二)编码
二、材料的阅读与记录
LOGO
(一)阅读
(二)记录
⒈ 材料中富有启发性的论点、见解和看法。最好完整、准确 地摘录下来,以便于形成自己的观点。
⒉ 材料中典型、新颖的论据材料。最好原封不动地摘录下来 ,以便阐述自己观点时参考或者使用。
LOGO
⒊ 材料中有关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和小论点等。 建议以提纲的形式记录,以便了解材料全文轮廓。
LOGO
第二节 材料的搜集
7
一、材料的来源
LOGO
二、材料搜集的原则
LOGO
三、材料搜集的途径与方法
LOGO
(一)材料收集的途径
⒈ 间接材料的搜集
⒉ 直接材料的搜集
LOGO
LOGO
(二)间接材料收集的方法
⒈ 通过图书馆寻找材料
(1)通过图书馆可以找到的材料类型 ①图书 ②期刊 ③报纸 ④会议文献 ⑤学位论文 ⑥特种文献
⒋ 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自己形成的心得体会。这些感受 虽然可能是零散的,但记录下来对于形成自己完整 的看法、观点,很有启发意义。
⒌ 摘录材料中所引述的有争议性的意见或作者与别人 进行争议的内容。这种摘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修正 自己的论证角度,使论文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材料的分析与整理
LOGO
(一)分析材料
五、材料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LOGO
第五章材料的收集和处理
LOGO
LOGO
第一节 学位论文材料的作用和意义
2
LOGO
LOGO
三、材料构成论文的“血肉”
LOGO
材料在学位论文中不仅仅是形成论点的基础, 同时还是论点的支柱。如果说观点是学位论文的灵 魂,那么材料对论文来说,就犹如人的血肉,灵魂 虽然为人之精,但是灵魂如果脱离了血肉,就无可 依托(刘志勇,萧世民,郑乃勇,2006)。
(2)利用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
LOGOLOຫໍສະໝຸດ O⒉ 利用互联网搜集材料 (1)利用数据资源库和报刊网站搜索材料
(2)利用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网站搜索材料
(3)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材料
LOGO
(三)搜集材料的传统方法
(1)做卡片
(2)做笔记
(3)剪报
四、材料搜集过程中的问题
LOGO
LOGO
第三节 材料的处理
LOGO
(二)整理材料
⒈ 比较 把已经掌握的若干同种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判
别它们价值的高低、作用的大小,时效性的强弱 ,甚至于其真伪程度,等等。
⒉ 综合 把已经掌握的一系列具体的事实资料进行归纳
和综合,推理得到对有关事物的一般认识。
四、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LOGO
(一)材料的选择
LOGO
(二)材料的使用
没有材料支撑的论文,就犹如无血无肉的骷髅,无 价值可言(刘志勇,萧世民,郑乃勇,2006)。
四、材料深化中心论点
LOGO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位论文的中心论点通常都 是在我们接触了经济生活和企业管理中具体的现 象和占有了大量的材料,经过调查研究、分析、 梳理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在对学位论文进行布局 谋篇的时候,甚至在将自己的观点雏形外化为具 体的文字表述的时候,随着作者思维活动的更趋 活跃,对中心论点的认知也会因对材料的认识不 断升华和而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