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染坊》之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陈六子的做人与经商之道

陈六子的做人与经商之道

陈六子的做人与经商之道《大染坊》是作家陈杰的一篇长篇小说。

他描绘了陈寿亭由一个衣食无着的小乞丐成为威镇四方的民族工业家——一位商界“奇侠”的人生经历。

小说中,作家不仅全面地展示了二战前民族资本主义曾有的一度繁荣、欣欣向荣及不久之后的没落枯萎,也一定程度上探讨揭露了当时中国倍受凌辱和资本主义实业救国愿望破灭的原因。

作品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情感朴实热烈,感人至深,语言通俗易懂,晓白流畅,人物塑造也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而且角色多样,有实业家、大学生、军人、日本商人,也有地痞无赖,车夫、老鸨等一系列小人物,这些人物使作品更生动、更有趣、也更真实全面的展现了社会现实,在人物之间的无形对比中突显其个性。

整部作品既是对个人奋斗的深情礼赞,更是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

作为文学史上一位新的人物形象,陈寿亭的人物性格特点是什么,又是怎么形成的,这个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本文将加以探讨。

一、陈寿亭性格的特点陈寿亭热情豪爽,头脑灵活,风趣幽默,性情刚烈,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点:(一)仁他善良、正直。

“锁子叔”自己都半饥不饱,却把半块饼子留给“小要饭的”。

而寿亭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滴水之恩也涌泉相报。

就像瞎婶子说的:“你叔当年也就是行了针鼻那么大点的好,却换的你年年供米,月月供材。

”还把房东的老婆雇来伺候二老。

这种“知恩图报”的义举,无论是自富豪商贾、还是民间百姓,甚至连土匪也在这人性的光芒面前望而却步。

下层贫民间这种出自人类原生态的质朴、善良,是主人公形象的基本底色。

因为有了对这一起点的关照,随后的故事才有了演绎的逻辑基础。

陈寿亭的染厂是不打卡的,他的厂子里也没有什么打手和大狼狗。

穷苦出身的陈寿亭爱给员工发肘子,因为发了钱工人们都不舍得吃,过年过节发“喜面儿”也很大方。

他在青岛把大华染厂卖给日本人后,工人又全部跑到济南继续在他的麾下。

就是因为过年的时候他给每个人发了20块大洋,而当时两块大洋基本可以养活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

解读《大染坊》之用人之道

解读《大染坊》之用人之道

解读《大染坊》的用人之道“给每人发个后肘”本报记者周曙波/文李庆琦/图一部《大染坊》红透半边天,主人公陈寿亭的传奇经历让我们叹为观止,所谓见仁见智,撇开其精彩的剧情,剧中随处可见、精辟独到的企业管理知识足可以让我们现代人望其项背。

记者撷其精华之处,以飨读者!没有一个当红一线演员,没有任何大肆宣传和炒作,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在央视一套播出后竟红透半边天,据称创央视电视剧收视率新高。

该剧讲述了民国时期来自社会底层的“乱世奇商”陈寿亭,从一个小染匠成为拥有雄厚资本工业巨擘的传奇经历。

抛开演员的精彩表演、情节的曲折离奇不说,剧中云谲波诡的商战故事、俯拾皆是的企业管理营销智慧,更令人印象深刻。

有业内人士称,《大染坊》堪称一部“商战教科书”。

既是“教科书”,其中奥妙自然不是三两点所能道尽的。

记者仅就其中所涉及企业用人方面的故事稍作解读。

“叫花子”与“海归派”主人公陈寿亭的出身,无疑给剧情平添不少传奇色彩。

他自幼父母双亡,靠乞讨为生,是个地道的文盲。

这使他与剧中另外几个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最早与他共事的卢家大公子卢家驹留学德国,是印染专业科班出身;他最敬重的苗先生及后来在天津开埠厂所聘的周涛飞也都是留学归国的博士。

用陈寿亭自己的话来说:“你六哥不识字,可我周围的人全会外国话。

”这种人物背景安排凸显出卢家驹的父亲卢老爷在剧情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如果没有他不计陈寿亭的乞丐出身,坚持让家驹与寿亭合作,就不会有陈寿亭从一个乡村染匠到一个工业家的飞跃,也不会有卢家大华印染厂的成功。

陈寿亭的传奇经历说明了一个也许并不新鲜的话题:文凭并不一定就代表能力,企业选拔人才不能“唯文凭论”。

卢老爷认识到了具有实战经验的陈寿亭和具备良好专业学习背景的儿子之间的互补性,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优势互补在企业崛起和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人才选拔中至少也可以有这样一种意识:“海归派”有“海归派”的优势,“叫花子”也有“叫花子”的长处,英雄不问来路,不以出身论短长。

评电视剧《大染坊》

评电视剧《大染坊》

评电视剧《大染坊》《大染坊》,讲述的是清朝末年的山东周村,父母早亡的六子,四处讨吃的,后来被周家收留为义子,成了染坊的伙计,他聪明机灵,嘴巴甜,做事勤快,脾气急躁,秉性刚直,很快就偷学到了刘师傅的染布手艺,并且周家愿意把自己的女儿采芹嫁给他,他渐渐的成了周家主事的,一步一步扩张着自己的事业,他把染坊从周村,开到青岛,再开到济南。

这种经历是颇为奇特的,从一字不识讨饭为生,到开工厂,成为民族企业家。

在他身上很多东西,值得学习,值得回味。

第一点是心善。

给了他半块饼的锁子叔,他对恩人亲如父母。

在周村,对绑架自己的王掌柜,他没有报复,顺利的消灭了竞争对手。

在青岛的竞争对手,元亨染厂孙明祖,使出美人计,想骗取他的染布方子。

他一面派人去结交东三省客商,并对商铺的伙计和老板让利,一面借学生运动,扩大“飞虎”牌的影响。

孙明祖自以为得意,想一举打败陈寿亭,不料布匹褪色,元亨厂濒临倒闭,陈寿亭却又帮助元亨染厂起死回生。

从青岛临走之际,陈寿亭留给孙明祖留下染布的方子,和汽车、司机,并写信说有困难可来济南再聚,令孙明祖百感交集。

陈寿亭在济南,开办宏巨染厂,印花和染布不同,工厂面临着升级和转型的难题,由于技术人员缺乏,经赵东俊介绍,到上海求见六合染厂老板林祥荣,林祥荣自视甚高,三推四阻,想以财大气粗压制陈寿亭。

陈寿亭以高薪挖走上海技工,并化妆乞丐低价买走六合染厂八千件布。

林祥荣心怀愤恨,暗中行贿,要求税务局长吴其川找宏巨染厂的麻烦。

后来,林祥荣招集报纸记者诋毁陈寿亭。

陈寿亭将虞美人花布作尿布卖,破坏虞美人品牌形象,可陈寿亭面对上海购货商,没有趁势而入将自己的布买到上海市场,给六合染厂以喘息之机,后来又和林祥荣成为合作伙伴。

《孟子》里说:“仁者无敌”,在他身上有很好的体现。

第二点是心狠。

在偷学到师傅手艺以后,16岁的他劝说父亲辞退刘师傅,“当断不断,不是好汉,当绝不决,不是豪杰,这不是卸磨杀驴,是提前除害,慈不带兵,义不掌财”。

盘活企业人力资源的谋略--读《大染坊》有感

盘活企业人力资源的谋略--读《大染坊》有感

盘活企业人力资源的谋略--读《大染坊》有感
王志忠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文化》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 <大染坊>中,陈寿亭生在兵荒马乱、内忧外患的年代,从事的是有利可图的印染行业.他不识字,却会用识字的人为他真心实意地干事.细分析起来,他用人、留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以下几点:想事做的给机会--东北难民白金彪等人只要给口饭
吃就做事,陈寿亭当机立断抛出救命草,一伙人的心被彻底收买,所以有了以后的青岛倒了随济南,掌柜的到哪跟到哪;能干事的给位置--天津开埠染厂的周涛飞、丁文东
二人是留学归来的商界奇才,陈寿亭雇留他们当经理的开价是"四六分成",而且放权
到大事小情他们看着办就行.一句话,充分的信任让你有私心的时候都先发毛;干成事的给待遇--工厂的伙计们没白没夜地为陈掌柜干活,是因陈掌柜每年中秋、春节发
两次喜面儿,年末再加五尺布让工人给老婆孩子弄身新衣裳,同时吩咐伙房顿顿做肉吃.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王志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机器人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机器人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读《机器人时代》有感——读《机器人时代》有感 [J], 赵青新
2.读《税收大趋势》有感——读《税收大趋势》有感 [J], 刘首凡
3.在谋略与人性之间\r——观《影》有感 [J], 周海英
4.高中历史课堂需要“好好说话”——读《名师课堂用语谋略》有感 [J], 沈琦雯[1]
5.读《读‘画蛋’有感》有感 [J], 任正富;赵铸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大染坊》的感想中国商人的商道

读《大染坊》的感想中国商人的商道

读《大染坊》的感想中国商人的商道读《大染坊》的感想中国商人的商道看完《大染坊》后感想很多,从做人到做事,从经商到管理。

由于自己的工作与营销有关系,那我就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下《大染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

也希望你能留下你的意见。

创业初期:陈六子创业初期是作坊式生产,在山东周村。

由于当地竞争激烈他采用的竞争手段有:第一掌握技术技术是个企业的生命,要是技术那在别人手里,就如同被别人卡住了脖子。

陈六子首先就学到了染布中最核心的技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服务热情当时的周村发展不好,市场主要还是农村老百姓,他们也热情善良。

陈六子当时年纪不大,把百姓的步都亲自送到他们家里,不仅节省顾客的时间,而且还和他们加深了感情。

这种感情也是口碑,一提起周家染坊想到的就是:步染的鲜亮,伙计勤快。

第三价格优势拥有技术的同时不忘记创新。

随着染坊的不断扩大,引进德国燃料大批量印染,提高印染质量和成本。

利用价格的优势,打压兼并竞争者,逐渐把染坊做到周村前三甲。

第四注重个人宣传这里说成这样多少有点违背陈六子本人的意愿。

农村看中一个人有两方面一是德二是本事,陈六子就都做到了。

他的"孝"是出了名的,我觉得这个孝是出自他的内心,而不是"炒作"。

从表象来说"孝"的有些夸张,也就是夸张让所有的人都记得这个人的人格魅力,包括我。

创业中期:在周村做了十年左右的小作坊后就开始走出去,当时卢家在寻找合作伙伴。

陈六子找到了有点实力的投资商,他们能出一部分资金,但是把厂房建在青岛。

于是陈六子的创业就从小作坊发展到了合伙经营,正式成立公司。

在青岛遇到了前所未有了麻烦,但是陈六子都一一化解,那么我就看看他都用了什么方法。

一,人性化管理陈六子此人脾气不好,对于中层领导经常责骂,但是绝对不是无理取闹。

对普通工人他平易敬人,他有个理论,我让工人吃好睡好,还要让工人高兴,工人有了感激的心理,工作起来就会更努力,工作效率提高,次品率提高后,多发的工资就微不足道了。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第一篇:《大染坊》观后感《大染坊》观后感两周的课余时间,观看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颇有感触。

剧中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自清朝末年到七七事变、从沿街要饭的乞丐成长为工业巨头的奋斗经历。

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真实再现了中华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叶发生、发展、成长、壮大,以及在当时的国情下一代人兴业报国之梦诞生与毁灭的过程。

下面我从市场营销方面谈谈陈寿亭的经商故事。

要想营销做得好,产品就得质量好;要产品质量好,就要员工积极卖力去做;要员工积极卖力,领导就要好的管理能力,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种不能用语言刻画的吸引力。

看过片子后,我们会感到陈寿亭在其整个管理过程中,一直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

如他在青岛,企业发展壮大时给工人长工钱;到济南开染厂后给技术好、能干的工人长工钱,同时给予员工关心和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本管理的思想。

在青岛,大华染厂刚起步时,他天天泡在车间,与工人一起下料;工作中身先士卒,显示了与员工的亲近;为使企业能够快速发展,他思考企业发展大计,以至于累得睡在工作岗位上;他演示了用鱿鱼试验水温的绝活,使员工极为佩服,显示了其独有的技术技能。

这些都合理地展现了他的领导和技术能力,进而树立了权威。

每一种产品都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一开始在周村时,染坊里的刘师傅心术不正,总以自己的手艺要挟周掌柜。

陈寿亭假意讨好刘师傅,乘机偷学会了染布的手艺之后,说服周掌柜辞退了刘师傅。

于是陈寿亭掌握了染布的核心技术,有了一种独家的染料配方,他深知温度对染布颜色的重要影响,并总是用上好的德国染料,打造了染色好、不掉色的“飞虎牌”。

后来到青岛开了大华染厂,由于飞虎牌的质量比元亨染厂的栈桥牌的质量好,为后来大华染厂的市场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后来抗日战争,帮八路军印染“八爷灰”衣服时,为了避免日军的发现,他利用适当的温度把“八爷灰”染成其他颜色,等安全运到目的地后,再把衣服放在大锅里用合适的温度煮,衣服就变成了所需的灰色。

大染房里的经营学问用人智慧观后感

大染房里的经营学问用人智慧观后感

大染房里的经营学问用人智慧观后感《大染房里的经营学问用人智慧观后感》篇一《大染房里的经营学问用人智慧观后感》看完《大染房》,我真的是感触颇多,就像心里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都有。

这剧里的经营学问和用人智慧啊,那可真是够我好好琢磨一阵儿的了。

咱先说说这经营学问。

陈寿亭那家伙,简直就是个经营奇才啊!就像开了挂似的。

他从一个小要饭的一步步发展成大染坊的老板,这过程就像一部超级励志大片。

他懂得把握市场的脉搏,就像一个老中医给病人把脉一样准。

我记得有个场景,那时候市场上布的价格波动特别大,别人都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陈寿亭呢,他就静静地坐在那,眼睛里透着一种坚定和智慧。

他就像一个下棋的高手,早就在心里盘算好了每一步。

他瞅准时机,低价买进原料,然后等价格一回升,他的染布就像印钞机一样,大把大把地赚钱。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曾经想在网上卖点小玩意儿的时候,那时候我就像个没头的苍蝇,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进货便宜,什么时候该囤货,结果赔得一塌糊涂。

和陈寿亭一比,我真是自愧不如啊!再看看他的用人智慧。

他用人那可真是不拘一格,什么“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他手底下那些人啊,有从街边找来的苦力,也有原来在其他染坊混不下去的伙计。

他不在乎这些人的出身,只要有本事,他就敢用。

他对待员工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大家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干。

我就想啊,要是我以后能当个小老板,我能有他这两下子吗?也许我会因为一个人的学历不高就把人家拒之门外,可人家陈寿亭才不看这些呢。

他能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就像发现宝藏一样。

他有个员工,原本是个爱偷懒的主儿,别人都觉得这人没救了,可陈寿亭呢,他就给这个人安排了一个适合他的活儿,结果这人干得还特别带劲,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这不禁让我反问自己,我是不是有时候太过于偏见了呢?不过呢,我也有一些小想法。

陈寿亭有时候是不是太过于冒险了呢?就像他在和那些外国商人竞争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老本都押上了。

这要是输了,那不就一夜回到解放前了吗?也许他是艺高人胆大,可我还是觉得有点悬。

《大染坊》观后感——2仁义扬名

《大染坊》观后感——2仁义扬名

《大染坊》观后感——2仁义扬名《大染坊》是一部以中国古代染坊为背景的电视剧,通过揭示染坊主人世代相传的染色技艺和染工们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仁义的价值观并使其在染色技艺中得到体现。

这部电视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大染坊》的主题围绕着仁义展开,一方面通过展示染工们之间的友情和互助精神,表达了对爱与友谊的追求和珍视;另一方面则着重展示了对雇主的仁义道德和对家族传统的坚持。

整个故事线展示了各种形式的仁义,并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仁义的追求和坚守。

首先,电视剧中展示的染工之间的友谊和互助精神令人感动。

无论是新加入的年轻染工还是老资格的染工,彼此之间始终保持着和睦相处的态度。

他们互相帮助,在染坊中共同努力工作,克服困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在剧中的许多情节中,例如染工们在困境中携手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友谊和互助的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仁义关系。

不论是面对困难的时候还是在生活中需要帮助的时刻,染工们总是能够彼此支持,互相关心。

其次,剧中对雇主的仁义道德也得到了展示。

染坊主人在对待雇员和染工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仁义道德。

他们不仅关心雇员的生活和健康,还重视染工的技艺传承和培养。

对染工们来说,染坊主人不仅是老板,更是一个为他们着想和关注的人。

染坊主人对待染工以及他们的家庭始终保持着仁义之心,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金钱和物质上,更表现在对染工技艺传承的尊重和扶持上。

染坊主人往往会将自己的技艺传给染工,并帮助他们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这种对员工和家族传统的关心和尊重,无疑是一种仁义的表现。

最后,电视剧中对家族传统和染色技艺的坚守也深深触动着我。

作为染坊主人,他们不仅维护了染坊家族的遗产,还将自己对染色技艺的热爱和坚持传承给后代。

尽管面临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压力,染坊主人始终坚持传统染色技艺,并与家族的根基紧密相连。

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了染坊主人为了保护染色技艺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他们不仅坚守传统的染色工艺,而且将其发展和延续到了新的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大染坊》的用人之道“给每人发个后肘”
本报记者周曙波/文李庆琦/图
一部《大染坊》红透半边天,主人公陈寿亭的传奇经历让我们叹为观止,所谓见仁见智,撇开其精彩的剧情,剧中随处可见、精辟独到的企业管理知识足可以让我们现代人望其项背。

记者撷其精华之处,以飨读者!
没有一个当红一线演员,没有任何大肆宣传和炒作,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在央视一套播出后竟红透半边天,据称创央视电视剧收视率新高。

该剧讲述了民国时期来自社会底层的“乱世奇商”陈寿亭,从一个小染匠成为拥有雄厚资本工业巨擘的传奇经历。

抛开演员的精彩表演、情节的曲折离奇不说,剧中云谲波诡的商战故事、俯拾皆是的企业管理营销智慧,更令人印象深刻。

有业内人士称,《大染坊》堪称一部“商战教科书”。

既是“教科书”,其中奥妙自然不是三两点所能道尽的。

记者仅就其中所涉及企业用人方面的故事稍作解读。

“叫花子”与“海归派”
主人公陈寿亭的出身,无疑给剧情平添不少传奇色彩。

他自幼父母双亡,靠乞讨为生,是个地道的文盲。

这使他与剧中另外几个人物
形成鲜明的对比:最早与他共事的卢家大公子卢家驹留学德国,是印染专业科班出身;他最敬重的苗先生及后来在天津开埠厂所聘的周涛飞也都是留学归国的博士。

用陈寿亭自己的话来说:“你六哥不识字,可我周围的人全会外国话。


这种人物背景安排凸显出卢家驹的父亲卢老爷在剧情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如果没有他不计陈寿亭的乞丐出身,坚持让家驹与寿亭合作,就不会有陈寿亭从一个乡村染匠到一个工业家的飞跃,也不会有卢家大华印染厂的成功。

陈寿亭的传奇经历说明了一个也许并不新鲜的话题:文凭并不一定就代表能力,企业选拔人才不能“唯文凭论”。

卢老爷认识到了具有实战经验的陈寿亭和具备良好专业学习背景的儿子之间的互补性,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优势互补在企业崛起和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人才选拔中至少也可以有这样一种意识:“海归派”有“海归派”的优势,“叫花子”也有“叫花子”的长处,英雄不问来路,不以出身论短长。

在这种认识之外,如何实施是非常关键却并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卢老爷评价陈寿亭时,最精辟的一句话是“不识字不表示没文化”。

简单几个字,包含着卢老爷对人的考察标准。

他坚持选择陈作
为自家企业的合作者和管理者,是看重陈在乡村染坊所表现出的技术、经营能力及为众人所称道的品格。

剧中陈感念卢老爷的知遇之恩,曾说,能力被人发现是多么重要。

由于企业管理的多层次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现代企业面临的人才选拔问题其复杂性当然不是卢老爷们可以比拟的,但其核心应该是相通的: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考核体系,使我们既不会错过“叫花子”中的陈寿亭,又能将科班出身的卢家驹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两个“倒四六”分成
《大染坊》中有两次分成令记者印象深刻。

一次是卢老爷与陈寿亭的合作:卢家与陈的投资比例是6∶4,分红比例却是4∶6。

另一次是陈寿亭做老板请周涛飞、丁文东来经营天津开埠印染厂,剧中通过赵家老三的口说出:“你知道那俩厂长工钱多高吗?倒着四六分成!周涛飞、丁文东他俩拿六,六哥拿四。


两个分成都涉及技术或管理的价值问题。

第一次,陈与卢家的合作中,陈坚持了自己技术和管理才能的价值,而卢老爷也认同了陈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

第二次,陈认识到周、丁二人的管理才能所值,才开出了那么大方的分红比例。

这样的两个案例发生在七八十年前经济并不发达的中国,不能不让我们感叹企业家的精明和管理意识的超前。

或许,我们可以将之看做技术入股、管理入股的雏形吧。

如今,在各种流派的现代管理科学的指导下,在参与或聆听过一
次又一次的管理论坛之后,于许多现代企业看来,这种操作也许司空见惯或有些小儿科。

但是,卢老爷因承认陈的技术、管理价值而获得了与陈的合作机会,获得了一个出色的企业管理者,使得卢家靠产业光大家业的理想因此得以实现;周、丁也竭尽全力为陈寿亭将天津开埠厂经营得风生水起。

这些都应让现代的大小企业家重新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股权分配或改革,将高层管理人员的效率发挥到极致。

针对每个企业具体的人事,这不仅仅是简单数字比例的问题。

“吃了肉,他就玩命干”
股权赠予或分红对高层管理人员也许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但如何激励普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剧中几个片段颇值得玩味。

天津开埠厂被陈寿亭收购后重新开张,周、丁二人提出给工人涨工资,陈一口答应:“八月十五快到了,每个人发个后肘……你兴许没过过穷日子,这工人,你就是给了他钱,他也不舍得买肉吃。

咱直接发个猪腿给他,他端着的那碗里全是肉,还能不想着咱?”陈还告诉周、丁:“这工人要是来了劲,心里想着工厂,感念东家或是掌柜的,那股子干劲能吓你一跳。

根本不用管他,他就玩命地干。

少出点废品、多干点活,省下来的钱,比咱发给他的多得多。


另一个场面是陈寿亭拦住采购回来的伙夫训了一顿:“车间里正在玩命地干,让你做饭的时候多放肉、少放菜。

这厂里二百多口子人吃饭,你就弄这点儿肉回来?咱那些工人吃不好能高兴吗?”并说:
“吃点儿怕什么?工人一高兴、手脚一勤快,八片子肉也有了。


生活在七、八十年前的不识字的陈寿亭懂得,“让工人高兴”、“让工人感念”能给工厂带来更多的利益,这是不是也能给现代企业管理者某些启示呢?
“让工人高兴”,这其实是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方法。

零售巨头沃尔玛有一个类似的表述:有了快乐的员工,才有快乐的顾客。

后面接着的一句没有说出的话应该是:有了快乐的顾客,才有更多次的购买,才有更多的利润。

或者说快乐的员工是实现更多收益的源泉。

但如何让工人高兴呢?怎样才能让工人“感念东家或是掌柜的”?这里面包含着激励方法和激励效率两个问题。

陈寿亭让伙夫做更多的肉给工人吃,是因为他能从工人的角度考虑,他知道在那个年代,吃肉是贫穷的工人们经常的心愿,这种心愿实现了就能让他们高兴。

现代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企业的管理者有没有想过,什么东西是自己的员工最需要的,什么最能让员工心情愉快呢?或发红包,或组织度假,或提供学习培训,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教程提供了林林总总的方法。

但适合你的员啊工、适合你的企业的才是最好的方法。

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仅是学习一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更要用心运用理论,用心体味和观察,才能了解员工的真正高兴点。

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激励方法成本最低。

陈寿亭认为“每个人发个后肘”能达到“少出点废品、多干点活,省下来的钱,比咱发给他的多得多”的效果。

为员工发福利是许多企业共用的激励方法,但有几个企业认真想过,我发下去的洗发水沐浴露是否达到了激励员工的作用?它的作用有多大,同样成本支出,有没有其他更具效率的方法?
兴许每一个企业都可以考虑一下:花最少的钱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我该怎么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