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一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O—四年一月目录前言错误! 未指定书签。

1适用范围 ................................................................. 错误! 未指定书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 未指定书签。

3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4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错误! 未指定书签。

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错误! 未指定书签。

5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系统性原则.......................................................... 错误! 未指定书签。

5.2协调性原则.......................................................... 错误! 未指定书签。

5.3等级性原则.......................................................... 错误! 未指定书签。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附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 年5月附录A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方法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模型评估法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定量指标评估法。

其中,模型评估法所需参数较多,对数据需求量较大,准确度较高;定量指标法以NPP 数据为主,参数较少,操作较为简单,但其适用范围具有地域性。

为提高评估结论的准确性以及与实地的相符性,评估方法的参数选取可在评估过程进行适当调整和细化,尽可能采用国内权威的、分辨率更高的基础数据。

评估结果还需根据实地观测、调查结果进一步校验。

对于全国和各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可使用 NPP 定量指标法、模型法及其他常用评估方法。

鉴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中使用的方法为模型法,为保持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建议各地优先使用模型法。

模型评估法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并通过蒸散发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主要表现在缓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减缓河流流量的季节波动、滞洪补枯、保证水质等方面。

以水源涵养量作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指标。

评估模型i i 采用水量平衡方程来计算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TQP R ET A 10式中:T Q 为总水源涵养量(m 3),P 为降雨量(mm ),R 为地表径ii流量(mm ),E T 为蒸散发(mm ),A 为 i 类生态系统面积(km 2),i 为 研究区第 i 类生态系统类型,j 为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数。

数据准备(1)数据来源与获取 根据上述模型,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需收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集、气象数据集和蒸散发数据集等,具体信息见表 A 1。

表 A 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数据表(2)数据预处理降雨量因子:根据气象数据集处理得到。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而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这两个重要概念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的内涵和方法。

一、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和特点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国家、地区、城市、农村和企事业单位等级别界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底线。

其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界定原则明确。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要基于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科学原则,既要保证生态系统基本完整性,又要优化人地关系。

2. 约束力强。

生态保护红线是环境保护的底线,对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具有一定限制,限制性要求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生态保护红线责任。

3. 监测与评估体系健全。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实施必须建立健全的监测与评估体系,通过环境监测站点以及卫星遥感等手段,对红线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概念和作用生态功能区划是按照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相似的生态系统划分为相应的区域,以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护和恢复。

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 保护生态系统功能。

通过区划划定,合理保护不同生态系统的功能,防止人为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

2. 确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模式。

生态功能区划可以确定适宜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保护环境。

3. 便于科学决策。

生态功能区划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三、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区划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我国提出了生态红线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红线是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的重点区域,是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有效落实生态红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态红线评估的目的。

生态红线评估的目的在于科学界定生态红线范围,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现状和生态环境质量,为生态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评估还能够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风险,为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态红线评估的内容。

生态红线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环境评估和生态风险评估三个方面。

生态系统评估主要是对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进行评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生态环境评估主要是对土壤、水、空气等环境质量进行评估,了解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生态资源的利用状况;生态风险评估主要是对自然灾害、生态破坏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了解生态风险的程度和影响范围。

三、生态红线评估的实施方案。

1. 数据采集,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数据,通过监测站点获取环境质量数据,通过调查和问卷获取生态风险数据。

2. 评估方法,采用生态系统评估模型、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生态红线评估。

3. 评估报告,编制生态红线评估报告,对评估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价,提出生态红线划定建议和生态保护对策。

四、生态红线评估的意义。

生态红线评估的实施将有助于科学界定生态红线范围,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现状和生态环境质量,为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风险,为制定生态保护政策和应对生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五、生态红线评估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生态红线评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加强评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加强生态红线评估结果的应用和推广。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2015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2015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 ............................. 25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 36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报告编写大纲 ............................... 40 生态保护红线区块登记表 ..................................... 42
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
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核定
定界成图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
登记表
图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7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在 以下生态保护区域进行划定。 7.1 重点生态功能区 7.1.1 陆地重点生态功能区 陆地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和 《 全 国生态功能区划》 的各类重点生态功能区, 具体包括水源涵养区、 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区等类型。 7.1.2 海洋重点生态功能区 海洋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海 洋特别保护区、重要滨海湿地、特殊保护海岛、自然景观与历史 文化遗迹、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区、重要渔业水域等区域。 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7.2.1 陆地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陆地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主要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全 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各类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具体包括水土流失敏感区、土地沙化敏感 区、石漠化敏感区、高寒生态脆弱区、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 等。 7.2.2 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主要包括海岸带自然岸线、 红树林、 重要河口、重要砂质岸线和沙源保护海域、珊瑚礁及海草床等。 7.3 禁止开发区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国家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而划定的一条边界线。

为了明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技术及操作办法,国家编制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保护工作。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两个层次。

生态保护红线是划定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范围,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示范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等。

生态功能红线是划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关键区域,重点保护保持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功能完善性。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提出了重要要求。

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结合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需求等因素,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

其次,要突出重点区域,优先划定重点生态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

同时,指南还提出了分级划定的要求,根据区域特征和生态保护需求,划分为一级和二级红线。

一级红线是重要生态保护地区,禁止开发,严格保护,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二级红线是相对较低的保护级别,严格控制开发,加强保护。

划定技术方面,《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提出了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进行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和生态功能评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

同时,还可以借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生态环境经济评估等手段,对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进行科学划定。

此外,还可以利用生态系统原位监测、植物群落调查、土地利用规划等方法,获取生态环境数据,为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是国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的重要指导文件,它明确了划定红线所需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

只有科学合理地划定生态红线,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201705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201705

附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5月目录1 适用范围 (6)2 编制依据 (6)3 术语和定义 (8)4 划定原则 (9)4.1科学性原则 (9)4.2整体性原则 (9)4.3协调性原则 (9)4.4动态性原则 (10)5 管控要求 (10)6 划定工作程序 (10)6.1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10)6.2开展划定工作 (11)6.3各省(区、市)方案上报与审核 (11)6.4方案批准与发布 (11)7 划定技术流程 (12)7.1开展科学评估 (12)7.2校验划定范围 (13)7.3确定红线边界 (14)7.4形成划定成果 (16)7.5开展勘界定标 (16)8 命名与编码 (18)8.1命名 (18)8.2编码 (18)9 成果要求 (19)9.1文本 (19)9.2图件 (19)9.3登记表 (20)9.4台账数据库 (20)9.5技术报告 (20)10 附则 (20)附录A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方法 (21)附录B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方法 (41)附录C生态保护红线综合制图 (50)附录D生态保护红线汇总表 (53)附录E生态保护红线登记表 (54)附录F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报告编写大纲 (55)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7〕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办〔2016〕8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160号)《国务院关于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1〕167号)《国务院关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0〕6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8〕33号)《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67号)《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2016年)的通知》(水资源函〔2016〕383号)《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15年第61号)GB/T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1234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 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HJ/T 33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SL 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CH/T 9005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3 术语和定义生态保护红线: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技术指南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技术指南

02
划定技术与方法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来源
利用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无人机等 手段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结合地 面调查数据进行补充。
数据处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校正、拼 接等操作,提取基础地理信息要素, 如地形、水系、植被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评价方法
采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 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化 评价。
公众参与与协商
在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过程中,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和协商,充分 听取各方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国内典型案例介绍
01
案例一:三江源生态保护红线区
02
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 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有效保护了水源地和生物多样性。
加强监管与评估
建立生态补偿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确保补偿资金使用透明、规范 ,同时对生态保护效果进行定期 评估,不断完善补偿机制。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
强化执法监管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的执法监管体系,加 大执法力度,对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 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监测与预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进行 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生态问题,为决策提供 科学依据。
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生态保护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理念和技 术。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与管理技术指南
contents
目录
• 生态保护红线概述 • 划定技术与方法 • 管理措施与政策建议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方

根据不同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要服务功能,开展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与等级划分,将重要性等级高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A.1数据准备
搜集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相关的各种专题图件与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土壤属性、土地利用、地形以及长时间序列的NDVI 、气象数据(气温、降水、太阳总辐射量)等,完成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前的数据准备工作。

A.2评价方法
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功能,开展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等。

A.2.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
采用基于降水和蒸散的水量分解模型法进行评价。

ET P WY -=
111-⎪⎭
⎫ ⎝⎛++⎪⎭⎫ ⎝⎛+=P PET P PET P PET P ET ωω 式中:WY 为地表总产水量,作为水源涵养服务能力的代用指标;P 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ET 为蒸散量,PET 为多年平均潜在蒸发量;ω为下垫面(土地覆盖)影响系数,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取值(表A1)。

该方法采用了高度概化的地表覆盖因子,因此,需要对评价结果做不确定性分析和参数敏感性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表A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参数ω参考取值
A.2.2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采用修正自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 )的土壤保持服务模型开展评价。

模型结构:A c = A p - A r = R× K× L×S×(1- C )
式中:A c 为土壤保持量,A p 为潜在土壤侵蚀量,A r 为实际土壤侵蚀量,R 为降水因子,K 为土壤侵蚀因子,L 、S 为地形因子,C 为植被覆盖因子。

R -降水因子
式中:P i 为月均降水量,P 为年均降水量,α=0.3589,β= 1.9462。

K -土壤侵蚀因子
K = f csand ×f cl-si ×f orgc ×f hisand
f csand = 0.2 + 0.3 exp [-0.0256 ms (1-msilt /100)]
f cl-si = [msilt/(mc + msilt )]0.3
f orgc = 1- 0.25orgC / [orgC + exp (3.72 - 2.95 orgC )]
f hisand = 1-0.7(1-ms/100)/{(1-ms /100)+exp [-5.51+22.9(1-ms /100)]}
式中:ms 为土壤粗砂含量,msilt 为土壤粉砂含量,mc 为土壤粘粒含量,orgC 为有机碳含量。

L 、S —地形因子
L = (λ/22.13)m
S = 10.8sinθ+ 0.03θ<5°
16.8sinθ— 0.5 5°≤θ<10°
21.91sinθ—0.96θ≥ 10°
式中:λ为坡长(m ),m 为坡长指数,θ为坡度(°)。

A.2.3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价
采用风蚀模型法进行评价。

SL = (100/S 2) ×Q max ×exp(-50/S )2
S =150.71×(WF ×EF ×SCF ×D ×C )-0.3711
Q max =109.8×[WF ×EF ×SCF ×D ×(1-C )]
式中:SL 为防风固沙服务能力指数;WF 为气候因子;EF 为土壤可蚀性因子;SCF 为土壤结皮因子;D 为地表糙度因子;C 为植被覆盖因子。

WF —气候因子
β
α⎥⎦⎤⎢⎣⎡=∑=P P R /)(121i i 2
SD SW g
Wf WF ⨯⨯⨯=ρ,ETp N R I R ETp SW d d )/)((+-= d N i N u u u Wf ⨯-=∑=500
)(1122,)8.17(5.580162.0+⨯=DT SR ETp 。

式中:Wf 为风场强度因子;ρ为空气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常数;SW 为土壤湿度因子;SD 为雪盖因子(本次取1);u 2为风速,u 1为起沙风速;R d 为月平均降水日数;N d 为计算周期天数;SR 为太阳辐射;DT 为平均温度;ETp 为潜在蒸发量;R 为平均降水量;I 为灌溉量(本次取0)。

EF —土壤可蚀性因子
100
95.059.2/33.017.031.009.293caco OM cl sa si sa EF --+++= 式中:sa 为土壤粗砂含量;si 为土壤粉砂含量;cl 为土壤粘粒含量;OM 为有机质含量;caco 3为碳酸钙含量。

SCF —土壤结皮因子
式中:cl 为土壤粘粒含量;OM 为土壤有机质含量。

D —为地表糙度因子
100121⨯⎪⎭
⎫ ⎝⎛-=l l D 式中:l 2 为直线距离;l 1为地表距离。

C —植被覆盖因子
C =EXP (-a ×NDVI /(b -NDVI ))
式中:a 取2,b 取1,NDVI 为归一化植被指数。

A.2.4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能力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计算公式为:
)1(mean alt tem pre bio F F F NPP S -⨯⨯⨯=
式中:S bio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能力指数;NPP mean 为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多年平均值;F pre 为降水参数,由多年平均降水量数据插值获得;F
tem
为气温参数,由多年平均温度数据插值获得;F alt为海拔参数;F pre、F tem、F alt 均根据最大最小值法归一化到0-1之间。

A.3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级
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将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做叠加处理,得到生态系统服务总值,进一步采用Quantile(分位数)功能进行4级分类(Classified)操作。

按生态系统服务总值将其重要性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4个重要性级别,即一般重要、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