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定位诊断学

神经定位诊断学
神经定位诊断学

1.命名性失语:以命名不能为突出表现。患者对语言得理解正常,自发语言与言语得复述较流利,但对物体得命名发生障碍,能叙述某物体得形状与用途,也能对她人得命名得对错给出正确判断、

2.感觉性失语:以口语理解障碍为突出表现。患者听力正常,但对她人与自己得语言不能理解或部分理解,不能对她人提问或指令做出正确反应。虽然语言表达流利,但用词错误凌乱、缺乏逻辑、难以理解、答非所问,也称流利性失语

3.运动性失语: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表现。患者能够理解她人语言,理解书面文字,能够发音;但语言产生与表达困难,表现为表达不流畅、语量少、语言贫乏、讲话费力、找词困难等,严重者不能言语。也称非流利性失语

4。传导性失语:以复述不成比例受损为突出表现。患者口语相对流利,但常有语音错误;听理解正常,但不能复述检查者所说得字句,也不能复述自发讲话时轻易说出得字句,或以错语复述。

5.霍夫曼征:检查者左手握住患者得腕关节,右手以示指与中指夹住患者得中指,用拇指迅速轻弹患者中指指甲,引起其余四指掌屈反应为阳性,常提示锥体束病变。

6、巴宾斯基征: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划至小趾跟部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踇指向足背屈曲,可伴其她各趾呈扇形展开。

7。奥尔海姆征:用拇指与示指沿患者得胫骨前缘由上向下推,阳性反应同巴宾斯基征

8。查多克征:用竹签自后向前划过患者足背外侧缘,阳性反应痛巴宾斯基征

9。戈登征:用手挤压患者腓肠肌,阳性反应同巴宾斯基征

10.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及神经根受刺激,引起其相应肌肉反射性痉挛得一种表现,包括颈强直、凯尔尼格征与布鲁津斯基征等。

11。意向性震颤:又称运动性震颤,指肢体有目得得接近某个目标时,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得震颤、往往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在达到目标并保持姿势时,震颤有时仍可持续存在。多见于小脑病变。

12、跨阈步态:胫骨前肌、腓肠肌无力导致足下垂,行走时过度抬高患肢,以免足趾摩擦地面,如跨越门槛或涉水行步之姿势、见于腓总神经病变。

13、蹒跚步态:步行时,步基增宽,左右摇晃,前仆后跌,不能走直线,犹如醉酒者,又称“醉汉步态”、见于小脑、前庭或深感觉障碍。

14.摇摆步态:躯干与骨盆带肌无力导致脊柱前凸,行走时臀部左右摇摆,状如鸭步。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所值骨骼肌病变。

15、痉挛性偏瘫步态:一侧肢体有痉挛性偏瘫,偏袒下肢因伸肌收缩而显得较长,并呈现屈伸困难,表现为伸直,外旋;行走时将患侧骨盆部位提得较高,或患侧下肢向外作半圆形画圈动作;偏瘫上肢协同摆动缺失,通常呈屈曲,内收姿势,腰部向健侧倾斜。见于一侧皮支脊髓束病变,多由脑血管病变所致。

16。痉挛性截瘫步态: 双侧下肢有痉挛性轻瘫,双下肢伸肌收缩,附加股内收肌收缩,表现为双下肢伸直内收,行走时每一步都交叉到对侧,形成“剪刀样步态“。见于双侧皮质脊髓束病变,多由脊髓横贯性病变或两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

17、慌张步态行走时头略俯屈,躯干前倾,髋,膝,踝弯曲,躯干重心前移;小步加速擦地而行,似慌张不能自制,呈前冲状;起步慢,止步难,转身困难,易跌倒;双上肢协同摆动少。见于锥体外系病变,如帕金森病。

18、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系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所致,主要表现为:(1)双侧肢体中枢性瘫痪;(2)双侧面舌瘫,构音、吞咽运动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3)意识保持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

19神经性耳聋:指“内耳耳蜗—蜗神经前后核-听觉中枢”得神经传导路径损害引起得听力减退。

20。传导性耳聋:指“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得声波传导路径损伤,使声波不能或很少进入内耳Corti器而引起得听力减退。

21。听觉过敏:听觉得病理性增强,患者听到得声音比实际声源得强度大、

22、反跳试验:患者曲肘,检查者捏住患者腕部向相反方向用力拉,随机突然松手、正常人由于拮抗肌得协同作用,前臂屈曲可立即停止。小脑损害就是患者缺少拮抗肌得对抗作用,屈肘力量使前臂或手撞击自己得肩或面部。

2。韦伯尔氏试验

3。浅反射:浅反射就是刺激皮肤、粘膜、角膜等引起得肌肉快速收缩反应。包括角膜反

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等

5、直腿抬高试验

7。深反射:刺激骨膜、肌腱等深部感受器得反射称深反射。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

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踝反射、阵挛。

8、罗索利莫征: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用叩诊锤叩击或用手指掌面弹击足趾基底部跖

面,阳性反应为足趾向跖面屈曲。

11。阿-罗氏瞳孔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pupil)表现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

在,为顶盖前区病变使光反射径路受损:

14。跨越步态

15。角膜反射:被检查者向内上方注视,医师用细棉签毛由角膜外缘轻触病人得角膜。正常

时,被检者眼睑迅速闭合,称为直接角膜反射。同时与刺激无关得另一只眼睛也会同时产生

反应,称为间接角膜反射

16、闭锁综合征

17、偏瘫步态:患者在摆动相时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患侧下肢向外侧划弧迈步得姿态,也称划圈步态。一般表现为患侧得足背曲障碍,并有内翻,患者手臂到手指屈曲、

18。掌下颔反射

19。感觉过敏:指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常见于浅感觉障碍,与机体对触觉、痛温觉得敏感性增加或感觉阈降低有关、

20、感觉倒错:指对刺激产生错误感觉,如非疼痛性刺激引发疼痛、常见于顶叶病变或癔症。

20、木僵状态木僵状态: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与动作行为处于完全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

2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得适应性反应、

(二)

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动眼神经核之间得内侧纵束上行纤维,表现为双眼向对侧注视时,双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外展时伴有眼震;集合反射正常、

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与展神经核之间得内侧纵束下行纤维,表现为两眼向同侧注射时,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内收正常;集合反射正常

2。内囊型感觉障碍特点

特点为肢体重于躯干、肢体远端重于近端、深感觉受累重于痛、温觉。常合并运动、视纤维得受累。表现为“三偏: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3.额叶损害出现得病理反射P93

4。周围性面瘫得临床表现P16

5、肌力分级

肌力一般分为6级(0-5级)

0级:完全瘫痪,肌肉无收缩。

1级:可见肌肉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既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外加阻力。

4级:肢体能对抗外加阻力做运动,但力量较正常弱。

5级:正常肌力。

6、体象障碍及其临床表现

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却对身体各部位得存在、空间位置与各部分之间得关系认识障碍。主要表现为:1.自体部位失认:患者否认病灶对侧肢体得存在或病灶对侧肢体不就是自己得2、偏侧肢体忽视:患者对病灶对侧得肢体不关心、不注意3、病觉缺失患者对病灶对侧得瘫痪肢体缺乏识别能力,否认瘫痪得存在4、幻肢现象:患者认为自己得肢体阙如,或感觉自己得肢体多出了一个或数个,多见于右侧顶叶病变。

7。丘脑综合征

病灶累及丘脑得腹后外侧核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受损感觉障碍得特点还包括对侧半身感觉异常与自发或诱发得感觉过度,称“丘脑综合征"

丘脑病变时,(1)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出现各种感觉缺均缺失,其特点就是:所有感觉皆有障碍;深感觉与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肢体及躯干得感觉障碍重于面部;严重得深感觉障碍可表现感觉性共济失调;丘脑病变亦可出现感觉异常、感觉过敏或过度 (2)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病灶对侧肢体出现难以忍受与难以形容得持续性自发性疼痛,其特点就是疼痛部为不准确、不固定、不弥散;疼痛得性质不定,烧灼感、冷感与难以描述得痛感;疼痛常受情绪得影响,情绪激动可使疼痛加重;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血压或血糖增高;一般止痛剂无效,抗癫痫要有一定得疗效 (3)对侧面部表情运动障碍:病灶对侧得面部可出现分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侧面部表情丧失,指令患者做随意运动时,面肌并无瘫痪表现(4)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或共济失调:可出现意向性震颤、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样动作、并可因手指得指划运动而呈特殊得姿势—-丘脑手 (5)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强哭强笑

8。圆锥与马尾病变鉴别要点;(1)圆锥(s3~s4尾节)支配下肢运动得神经来自腰膨大故脊髓圆锥损害无双下肢瘫,也无椎体束征。肛门周围与会阴部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髓内病变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肛门反射消失与性功能障碍。脊髓圆锥为括约肌功能得副交感中枢,因此圆锥病变可出现真性尿失禁,见于外伤与肿瘤、(2)马尾马尾与圆锥病变得临床表现相似,但马尾损害时症状与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根性疼痛与感觉障碍位于会阴部、股部、小腿部,下肢可有周围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常不明显、见于外伤性腰椎间盘脱出(l1 ‘l2以下)与马尾肿瘤、

8.脊髓在左侧C5-T1半离断时得临床表现

9、浅感觉传导路得传导途径临床特点

10、额叶损害得主要临床表现

11,、脑底动脉环如何构成,有何生理意义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由两侧颈内动脉终末段、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近侧段、大脑前动脉近侧段及前交通动脉组成、左、右颈内动脉与左、右椎动脉在脑底经交通支彼此连接构成类似“苯环”得动脉环。

生理意义①调整脑内动脉血压,从而使左、右两侧之间得血压维持平衡、②组成侧支循环。脑底动脉环呈环形吻合,其中任何一支动脉闭塞,都可通过此环提供侧支循环以代偿。所以,如果动脉环发育良好,侧支循环可使某一动脉因血栓、栓塞而闭塞时不出现脑梗塞症状。人体得奥妙实在令人叹

12。跟运动神经(动眼,滑车,外展)核性病变各有哪些特点

动眼神经核性损害:因动眼神经核得分布比较分散,因而发生病变时常表现为动眼神经得不全麻痹,即动眼神经核支配得个别眼肌麻痹

滑车神经核性损害:单纯滑车神经核病变时对侧表现为:上斜肌瘫痪,较为少见

展神经核性损害:展神经核在面丘内被面神经纤维所环绕,因此,展神经核发生病变时,多合并面神经得损害,表现为患侧展神经瘫痪,常合并面神经周围性瘫痪

13。脑干病变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脑干病变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及对侧躯体中枢性瘫痪。病变水平得高低可依受损害得脑神经而定,如第III、IV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中脑:第V,、V I、VII、VIII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脑桥;第IX、X、XI、XII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延髓、

14。丘脑综合征得特点与临床表现

15。动眼神经核位于脑何部位,其损害产生哪些症状

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水平

16。腓总神经损伤得临床表现

腓总神经损伤引起腓骨肌及胫骨前肌群得瘫痪与萎缩,患者不能伸足、提足、扬趾及伸足外翻,呈马蹄内翻足。步行时病人高举足,使髋关节、膝关节过度屈曲,当足落地时先足尖下垂,接着用整个足跖着地,似马或鸡得步态,或称跨阈步态。感觉障碍分布于小腿前外侧与足背,包括第一趾间隙。跟腱反射不受影响。

17、桡神经损害有何临床表现

18。感觉过度得特点:指刺激阈值增高与反应时间延长,即刺激必须达到很强得程度,且经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得、定位不明确得不适感觉,这种不适感觉有“后作用”,即持续一段时间才消失、见于周围神经或丘脑病变。

19.埃迪(Adie)氏瞳孔有哪些临床表现:系一病因未明得一组着候群。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辐辏运动时瞳孔收缩迟缓,伴有腱反射消失。通常单侧眼受累。常无不良后果、

20。简要回答颈内动脉梗塞有哪些特征性诊断依据

21。胫神经损害得临床表现

22.何为互色曼氏征

23。小脑上动脉梗塞临床表现

24、臂丛上干损害常出现欧勃-裘馨二氏瘫痪,有哪些临床表现

25、何钠(Horner)氏综合征临床表现

26。味觉有哪些神经传导、如何分布?

27.什么叫出血动脉?其血液供应哪些部位

大脑中动脉得深穿支——豆纹动脉,供应内囊膝部与后肢前三分之二、豆状核及尾状核,豆纹动脉在动脉硬化与高血压等情况下容易破裂,又称为出血动脉。

(三)

1中枢性与周围性瘫得鉴别要点

(1)精神症状:主要为认知障碍与人格改变。表现为记忆力特别就是近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判断力及定向力下降等:人格改变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呈无欲态及行为幼稚等,也可出现易怒、欢快等症状、主要见于额极损害。(2)瘫痪:由于中央前回损害部位与程度得不同可出现对侧单瘫,中枢性面、舌瘫,严重而广泛得损害可出现偏瘫(3)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性失语(口语表达障碍),患者能理解语言得意义,但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表达不完整(4)书写障碍:患者丧失书写得能力,或写出得内容存在词汇、语义与语法方面得错

误,抄写能力可保留,即失写症(5)共同偏视:如为损害性病灶,即两眼像病灶侧凝视:如为刺激性病灶,则两眼像病灶对侧凝视(6)强握及摸索反射:表现为对侧得强握反射与摸索反射,就是由于对随意运动失去控制能力所致。见于额上回后部近中央前回处得损害(7)额叶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下肢运动笨拙,步态蹒跚,但辨距不良及眼震少见(8)刺激性运动性体征:额叶刺激性病变时,可出现部分性运动性癫痫,表现为对侧上肢、下肢或面部得抽搐,或从身体某一局部开始,向整个肢体扩延,也可表现为头眼旋转发作、全面性癫痫发作:瘫痪发作等。

3.大脑中动脉皮支血液供应及闭塞后临床表现

主干梗死相对少见,长发生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皮质支及深穿支得供血均发生障碍,引起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临床上“三偏明显",及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与同向性偏盲,版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完全性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患者多有不同程度得意识障碍

4、椎-基底动脉闭塞得主要临床表现

(1)椎动脉梗死临床表现复杂,若双侧椎动脉发育完整,一侧椎动脉闭塞可不引起明显得临床症状。约10%得人一侧椎动脉细小,脑干依赖另一侧椎动脉供血,若供血椎动脉闭塞,等同于双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闭塞,症状严重(见基底动脉主干闭塞)(2)椎底动脉梗死:主干梗死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病情常迅速进展而出现深昏迷、四肢瘫、针尖样瞳孔、中枢性高热及中枢性呼吸困难,病情危重常导致死亡。

5、前脉络膜动脉与内听动脉各属于哪个动脉系统,血液供应及梗塞后得主要临床表现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得主要临床表现

7。叙述脊髓内,髓外占位得鉴别诊断

8。大脑中动脉梗塞得临床表现

9。枕叶损害得临床表现

10.顶叶病变得主要临床表现

11

周围性面瘫为一侧上部各肌(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与面下部各肌(颊肌、口轮匝肌)瘫痪。面上部各肌瘫痪表现为:患侧颊纹变浅或消失、皱眉不能、睑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面下部各肌瘫痪表现为: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差或不能、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进食时食物易滞留于颊部与牙龈之间。周围性面瘫得伴发症状,因面神经受损得部位而不同可有患侧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唾液与泪液分泌障碍、乳突疼痛、耳廓与外耳道感觉

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等。见于面部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病变,属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

南方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知识重点总结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3、渗出液、漏出液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7、尿糖、尿蛋白什么情况下出现?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 8、肾小球肾炎尿液的特点,观察到那些管型 第一章 1、分析影响前的因素 2、诊断灵敏度,特异性(联合检测意义) 第二章 1、几个参考值的范围(血常规的基本参考范围如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钾,血钠,GFR,血糖),以及临床意义 2、血沉加快和减慢影响因素 3、异常的红细胞形态有哪些 4、白细胞(考的多),各种情况下,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加和减少,贫血,辐射电离,伤寒副伤寒何种细胞增加或减少 5、网织红细胞的定义,增多减少;红细胞沉降速率实验, 6、溶血性贫血几个实验的意义,渗透脆性不需要记住参考值,高铁血红蛋白症(G6PD,蚕豆病),血红蛋白电泳临床意义,combs实验用途, 7、骨髓检查的步骤,内容,方法以及正常骨髓象的形态特点。 8、粒红比值 9、POX染色临床意义,SB染色临床意义,NAP染色临床意义,类白血病的概念,ACP.AS-D NCE,α-NAE,PAS,染色的临床意义 10、最易发生DIC——M3型 11、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次侧 12、溶血贫的特点1,2(尿胆原增加)

13、白血病的各个特点/几种类型/什么样的医学方法 14、MDS熟悉 第三章血栓和止血检测 1、临床上的四项检测指标 2、内源性:APTT,延长S异常 3、外源性:PT,延长S异常 4、单纯血友病哪一项指标异常 5、凝血试验一定要做对照 6、假如APTT、PT都延长说明什么 7、凝血酶时间 8、血小板活化会伸出伪足 9、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区分标志,异二聚体、3P实验 10、阳性排除、阴性排除 11、肌红蛋白:心梗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1、怎样收集尿液,应注意什么 2、病理性尿液外观;如何区别血尿、血红蛋白尿 3、管型的定义,管型包括那些,透明管型在什么条件下出现 4、正常尿液中可以见到什么? 5、蜡样管型——慢性肾炎 6、最常见的寄生虫,如黏液遍:菌痢 7、潜血、隐血 8、三管化学检查 9、渗出液与漏出液 10、脑脊液蛋白升高最明显的是什么病理状况,糖保持正常是什么病理情况? 11、脑脊液中可见的蛋白质 12、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变化表明什么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神经科定位诊断试题

. 神经科定位诊断试题 一、A1型题 1.以下关于视野缺损不正确的病变定位是: A.一侧视神经病变引起单眼全盲 B.一侧视束病变引起双颞侧偏盲 C.一侧枕叶视中枢病变引起双眼同向性偏盲、黄斑回避 D.颞叶后部病变引起双眼同向上象限偏盲 E.顶叶病变引起双眼同向下象限盲 (参考答案:B) 2.一侧瞳孔直接光反射消失,对侧间接光反射消失,病变位于:A.同侧视神经 B.对侧视神经 C.同侧动眼神经 D.对侧动眼神经 E.视交叉 (参考答案:A) 3.下列哪项不符合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A.上睑下垂,眼球不能向上、下和内侧转动 B.眼球向对侧、向上、向下注视时出现复视 C.眼球向外或外下方斜视 D.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 E.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 (参考答案D) 4.滑车神经受损时: A.眼球向外上方运动障碍 B.眼球向外下方运动障碍 C.眼球向内上方运动障碍 D.眼球向内下方运动障碍 E.以上均不是 (参考答案B) 5.以下不正确的表述是: A.眩晕可以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 B.系统性眩晕又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C.位置性眩晕是周围性眩晕 D.听力障碍表现为耳聋、耳鸣和听觉过敏 E.高音调耳鸣提示为感音器病变,低音调耳鸣提示传音经路病变(参考答案:C) 6.根性感觉障碍表现的错误表达是: A.感觉障碍呈节段型分布 B.可出现分离型感觉障碍

C.可出现根性痛 D .症状出现于病变同侧 E.可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 (参考答案:B) . . 7.C5 ~ T2 脊髓前联合受损可出现: A.双上肢深浅感觉均减退或缺失 B.双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C.双上肢及上胸部深浅感觉均减退或缺失 D.双上肢及上胸部深浅感觉均减退或缺失,但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E.双上肢痛温觉及触觉障碍,深感觉保留 (参考答案:B) 8.脊髓病引起振动觉及位置觉缺失是以下哪一传导束病变所致: A.前庭脊髓束 B .红核脊髓束 C.脊髓小脑束 D.脊髓丘脑束 E.薄束与楔束 (参考答案:E) 9.脊髓横贯性损害引起感觉障碍特点是: A.形状不规则的条块状感觉障碍 B.受损平面以下双侧深浅感觉缺失 C.受损平面以下双侧痛温觉缺失并伴自发性疼痛 D.受损平面以下双侧感觉异常和感觉过敏 E.受损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参考答案:B) 10.一侧面部与对侧躯体痛温觉缺失的病损部位在: A.中脑被盖部 B.桥脑被盖部 C.桥脑基底部 D.延髓背外侧部 E.延髓基底部 (参考答案:D) 11.病变对侧偏身深浅感觉障碍,伴自发性疼痛及感觉过度,病变部位在:A.顶叶感觉皮层 B.内囊或基底核区 C.丘脑 D.中脑 E.桥脑 (参考答案:C) 12.锥体束损害最具特征性的体征是:

(完整版)【诊断学总结】一般检查

【诊断学总结】一般检查 一般检查 生命征包括有体温、脉搏、呼吸与血压。 体温的测量方法口测法为36.3~37.2肛测法为36.5~37.7腋测法为36~37 发育与体型成人发育正常的指标包括:①头的长度为身高的1/7~1/8;②胸围为身高的1/2;③双上肢展开后,左右指端的距离与身高基本一致;④ 坐高等于下肢的长度。成年人的体型可分为以下3种。1.无力型2.正力型3.超力型 营养状态营养状态与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和代谢等因素密切相关,好坏可作为鉴定和疾病程度的标准之一。 营养状态一般较易评价,通常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的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观察皮下脂肪充实的程度,其最适宜的部位在前臂曲侧或上臂背侧下1/3。 营养状态的分级:1.良好粘膜红润、皮肤光泽、弹性良好,皮下脂肪丰满而有弹性,肌肉结实,指甲、毛发润泽,肋间隙及锁骨上窝深浅适中,肩胛部和股部肌肉丰满。 2.不良皮肤粘膜干燥、弹性降低,皮下脂肪菲薄,肌肉松

驰无力,指甲粗糙无光泽、毛发稀疏肋间隙及锁骨上窝凹陷,肩胛骨和髂骨嶙峋突出。 3.中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营养状态异常包括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度两个方面。 1.营养不良由于摄食不足或(和)消耗增多引起。当体重减轻至低于正常的10%时称为消瘦,极度消瘦者称为恶病质。 2.营养过度体内中性脂肪积聚过多,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当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者称为肥胖。 意识状态 凡能影响大脑功能活动的疾病均可引起程度不等的意识改变,称为意识障碍。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将其分为嗜睡、意识模糊、谵妄、昏睡以及昏迷。 语调与语态语调是指言语过程中的音调。如喉部炎症、结核和肿瘤引起的声音嘶哑,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发音困难,喉返神经麻痹引起音调降低和语音共鸣。 语态是指言语过程的节奏。异常时表现为语言节奏紊乱,出现语言不畅,快慢不均,音节不清,见于震颤麻痹、舞蹈症、手足徐动症等。 面容与表情 由于疾病的困扰,病人常有异常的面容和表情。某些疾病尚可出现特征性的面容和表情,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

《诊断学》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第五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与副交感两个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血管与腺体等活动。大部分内脏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双重支配,在大脑皮质的调节下,协调整个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临床常用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眼心反射 患者仰卧,双眼自然闭合,计数脉率。检查者用左手中指、示指分别置于患者眼球两侧,逐渐加压,以患者不痛为限。加压20~30s后计数脉率,正常可减少10~12次/分,超过12次/分提示副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增强,迷走神经麻痹则无反应。如压迫后脉率非但不减慢反而加速,则提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二、卧立位试验 平卧位计数脉率,然后起立站直,再计数脉率。如由卧位到立位脉率增加超过10~12次/分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由立位到卧位,脉率减慢超过10~12次/分则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 三、皮肤划痕试验 用钝头竹签在皮肤上适度加压划一条线,数秒钟后,皮肤先出现白色划痕(血管收缩)高出皮面,以后变红,属正常反应。如白色划痕持续较久,超过5分钟,提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如红色划痕迅速出现、持续时间较长、明显增

宽甚至隆起,提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或交感神经麻痹。 四、竖毛反射 竖毛肌由交感神经支配。将冰块置于患者颈后或腋窝,数秒钟后可见竖毛肌收缩,毛囊处隆起如鸡皮。根据竖毛反射障碍的部位来判断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范围。 五、发汗试验 常用碘淀粉法,即以碘1.5g,蓖麻油10.0ml,与95%酒精100ml混合成淡碘酊涂布于皮肤,干后再敷以淀粉。皮下注射毛果芸香碱10mg,作用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而引起出汗,出汗处淀粉变蓝色,无汗处皮肤颜色不变,可协助判断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范围。 六、Valsalva动作 患者深吸气后,在屏气状态下用力作呼气动作10~15s。计算此期间最长心搏间期与最短心搏间期的比值,正常人大于或等于1.4,如小于1.4则提示压力感受器功能不灵敏或其反射弧的传入纤维或传出纤维损害。 (胡申江)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 3.周围性感觉支配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 ㈡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2。感觉过度3。感觉异 常4。疼痛

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 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边缘系统(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 (一)额叶:精神、语言、随意运动 ①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对侧半身随意运动 ②运动前区:皮质运动区前方;联合运动、姿势调节、共济运动、肌张力抑制区 ③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双眼同向侧视 ④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书写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冲动行为。 损害: 1.外侧面: ①额级:精神障碍 ②中央前回:刺激性——对侧上下肢、面部抽搐,继发全身性癫痫 破坏性—-单瘫

③额上回后部:对侧上肢强握(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引起手指与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得现象)、摸索反射(病变对侧手掌触碰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得现象)。 ④额中回后部:刺激性——双眼病灶对侧凝视 破坏性—-双眼病灶侧凝视 更后部:书写不能 ⑤额下回后部(优势侧):运动性失语(听得懂说不出) 2。内侧面: ①旁中央小叶:对侧膝以下瘫痪 ②矢状窦旁脑膜瘤压迫两侧下肢运动区:瘫痪、尿便障碍 3.底面: ①额叶眶面:饮食过度、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皮肤血管扩张 ②额叶底面肿瘤出现: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同侧嗅觉缺失、同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二)顶叶:

①皮质感觉区:对侧肢体深浅感觉 ②运用中枢:复杂动作与劳动技巧 ③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 损害 ①中央后回、顶上小叶:破坏性——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皮肤定位) 刺激性—-对侧肢体部分性感觉性癫痫;扩张至中央前回运动区——部分性运动性发作 ②顶下小叶: A体象障碍 B古茨曼综合症(失算、手指失认、左右失认、书写不能、失读) C失用症 (三)颞叶: ①感觉性言语中枢 ②听觉中枢 ③嗅觉中枢

最新第八版诊断学名解(个人重点总结,期末必备)

1.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以上。 2.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体温渐升至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3.热型: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4.水肿: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按发生部位可以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水肿,按发生机制可以分为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5.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咳出者。骤发大量的咯血可从口腔涌出,甚至导致呼吸道血块阻塞,引起患者窒息死亡或者休克。 6.症状:是患者患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疼痛.瘙痒. 7.体征: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 8.放射痛(牵涉痛):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该器官某部位体表或深部组织疼痛。 9.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0.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于睡眠中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或者仰卧时肺活量减少肺淤血加重,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被迫坐起,惊恐不安。 11.酸中毒性大呼吸:血中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强烈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呼吸中枢引起的呼吸困难,其特点为呼吸深长而规则,常伴鼾声。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2.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 13.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14恶心:指上腹部不适和紧迫欲吐的感觉 呕吐:通过胃的剧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15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常伴有黑便,严重时可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16.便血: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便血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黑色。 17隐血(occult blood):消化道少量出血,粪便颜色不变,必须隐血试验才能发现便中带血。 隐血便:凡小量消化道出血每日5ml以下,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仅在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 18里急后重:即肛门坠胀感。感觉排便未尽,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感轻松,提示肛门直肠疾病,痢疾、直肠炎、直肠癌、原发性腹膜炎 19柏油便: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得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 20腹泻(diarrhea)是指大便频率的增加和性状的改变: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食物。按发生机制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病程超过两个月)

神经内科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一、诊断程序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应当确定: 1.病变在什么部位? 2.病变的性质及原因是什么? 前者即定位诊断又称解剖诊断;后者为定性诊断又称病理、病因诊断。 【定位诊断】包括: 1.病变或病灶的部位,在周围(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中枢(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其具体位置与側别(左、右侧或腹、背侧)或近、远端。 2.病变或病灶的多少及分布(单病灶或多病灶、弥散性或选择性)。 定位诊断力求精确,体征是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病史中的首发症状、病情演变,可提示病变的始发部位、扩展的方式与范围。 首先,要确认患者的症状是因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如某肢体活动受限,要确认是 1因随意肌收缩无力(瘫疾)所致“不能动”; 2还是肌张力增高引起的运动“不灵活”; 3或患者因畏于肢体局部疼痛的“不敢动”. 如下肢疼痛,应先除外 1下肢软组织损伤、 2骨关节病 3或血管性疾患所致疼痛, 4再考虑其为神经痛。 然后,将主症进行综合归类,结合神经系统体征,推测其病变部位。 患者的症状不一,应将其主要表现进行归类以便分析。如偏瘫、截瘫、四肢瘫、共济失调、神经根痛、锥体束征、烦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等。 由于神经症状的产生是神经系统受损部位生理功能障碍的结果,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损害,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可据此推测病变的部位。如下: 1.肌肉病变受损后只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受累肌无力,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无感觉障碍。 可由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如重症肌无力)等引起。 2.周围神经病变受损后出现其支配区范围内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症状,特点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疾。 前根、后根的损害分别出现根性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 多发性神经病见四肢远端的运动、感觉障碍。 3.脊髓病变横贯性脊髓损害,出现病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或四肢瘫、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性全部感觉障碍及尿便功能障碍。 脊髓受损节段的定位,多依据感觉障碍的最高平面、运动障碍及深、浅反射的改变而定。一侧脊髓半切损害,可表现为Brown-Sequard综合征。 4.脑部病变 脑干病变: 交叉性综合征是一侧脑干病变的典型临床特点,可表现为病变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即交叉性瘫痪(如Weber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等);或病变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的交叉性感觉障碍(如Wallenberg综合征)。双侧脑干损害,可见两侧脑神经、锥体束、感觉传导束受损的表现,脑干受损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损脑神经的平面来判定的。 小脑损害的主要症状是共济失调,小脑蚓部病变主要引起躯干共济失调,小脑半球病变可致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

第一章总论 1895年伦琴发现X线,第二年就被应用于医学领域。 DR的优势:1、病人接收剂量更小;2、时间分辨力明显提高,省略了把成像板送到读取器然后扫描这一步骤,仅仅数秒种就能像是图像;3.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使后处理图像的层次更加丰富;4、较成像板的寿命明显提高。 第二章呼吸系统 空洞X线表现:空洞是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透亮区。X线上分3种:1、虫蚀样空洞,又称无壁空洞,为大片致密阴影中多发的边缘不规则的虫蚀状透亮区,最常见与干酪性肺炎。2、薄壁空洞,洞壁厚度≤3mm,洞壁为薄层纤维组织和肉芽组织等,内壁多光整,多见于肺结核,有时可见于肺脓肿及肺转移瘤。3、厚壁空洞:洞壁厚度>3mm,可见于肺结核、周围型肺癌及肺脓肿,后者常有液平面。 根据支气管扩张的形态可分为3型: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囊状型支气管扩张、曲张型支气管扩张。以上类型可以混合存在。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在CT表现为“轨道征”或“戒指征”。肺炎根据发炎的部位可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简述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及CT表现? 大叶性肺炎为细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疾病,是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临床上起病急,以突然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为临床特征。CT表现:1、充血期:可发现病变区呈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其内血管隐约可见。2、实变期:呈肺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阴影。3、消散期:随着病变的吸收,实变阴影密度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 支气管肺炎亦称小叶性肺炎。 结核病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型肺外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CT呈现“三均匀”特点,即病灶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密度均匀。 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表现为胸腔积液征象。 肺癌的X线典型的横“S”征,即右肺上叶肺不张时凹面向下的下缘与肺门区肺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形成横置的“S”征。 周围型肺癌CT表现:边缘征象、内部征象、邻近结构征象、肿块增强特征。 前纵膈肿瘤中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纵隔上部;胸腺瘤和畸胎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中纵膈肿瘤以淋巴瘤常见,位于中纵膈的上部;支气管囊肿位于气管、主支气管附近,相当于中纵膈的上中部;心包囊肿紧贴心包,多数位于心膈角区,相当于中纵膈的下部。后纵膈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为多见。 第三章心脏与大血管 心胸比率:心脏横径(T1+T2)与胸廓横径(Th)之比即为心胸比率(CTR)。正常≤0.5。最大不超过0.52。 先天性心脏病分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法洛四联症4种畸形: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狭窄性心包炎主要为心包积液吸收不彻底,引起心包脏、壁层肥厚黏连、钙化,逐渐发展而成。 主动脉夹层主要原因为高血压使主动脉腔内的高血压灌入中膜形成血肿,并使血肿在动脉壁内不断扩展延伸,形成“双腔主动脉”。

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与习题

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与习题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与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稽留热:体温升高到一定高度,可持续数天,而且每天的温差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不超过1℃。 2.预后良好:是指估计不仅能被完全治愈,而且保持原有的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 3.胸式呼吸:呼吸时胸壁的起伏动作特别明显,而腹壁的运动极弱。 4.干罗音:由于支气管粘膜炎症(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堵塞及粘液腺肿大等)、支气管痉挛及支气管受压迫(如肿瘤压迫),导致支气管管腔狭窄,当气流通过狭窄部时产生一种狭窄音 5.强迫运动:是指由于大脑,中脑和小脑的病变引起的不受意识支配和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的强制发生的有规律的运动。 6.共济失调:在运动时肌群动作相互不协调所导致动物体位和各种运动的异常表现,称为共济失调 7.心杂音:心脏杂音是与心脏活动相联系,在心音以外的附加声音 8.陈—施二氏呼吸:呼吸开始逐渐加强、加深、加快直达高峰,然后又逐渐变弱、变浅、变慢,最后呼吸中断,又以上述方式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出现波浪式的呼吸节律, 9.里急后重:病畜不断作排粪姿势并强度努责,呻吟(马,牛),呜叫(犬,猪),而仅排出少量粪便或粘液, 10.尿淋漓:是指排尿不畅,尿液呈点滴状或细流状排出。 二、填空 1、临床基本检查方法有________问诊__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2、对疾病预后判断常有___预后良好预后不良预后慎重预后可疑 3、发热热型可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4、牛瘤胃蠕动次数是_____1~3次/分钟___每次蠕动持续时间是__15~30s_。 5、呼吸困难的类型有_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混合性呼吸困难__ 6、眼结膜潮红是由______充血_______原因引起的,发绀是由__缺氧_原因引起的。 三、选择题 1.叩诊肺边缘发出的声音是(C)A清音B鼓音C半浊音D浊音 2.牛的心跳次数是(B)A.30----60B.40—70C.50—80D.40—80 3.检查小动物皮肤弹力的部位(C)A颈部B最后肋骨部C背部D都不是 4.叩诊肺区有水平浊音,常见于(C)A肺炎B肺水肿C胸腔积液D肺气肿 5.炎性肿胀与浮肿的不同在于(B)A前者无热痛B后者有热痛C前者指压有压痕,较长时间不恢复原状D后者指压有压痕,较长时间不恢复原状 四、简答题 1、可视黏膜颜色常见的病理变化及诊断意义是什麽 潮红。弥慢性潮红时,眼结膜呈均匀鲜红,见于热性病,呼吸困难,中毒。树枝状充血时,小血管高度扩张,血液充盈呈树枝状,见于高度血液循环障碍的心脏病、脑炎等。 苍白。或红白色,灰白色,黄白色等。见于贫血、末梢血管痉挛(如惊恐,受寒冷刺激),虚脱时。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13513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 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诊断学重点知识重点总结汇总

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症状学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二单元缺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诊断学 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

第五篇实验室检查 血液实验室检查 正常外周血细胞发育过程 一、病理增多1.相对性增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和大量面积烧伤 2.继发性增多见于缺氧性疾病→RBC代偿性增多,见于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 3.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病理减少当血液中的RBC及Hb低于参考值称为贫血 贫血根据Hb的水平将贫血分为四级 血细胞比容(HCT)旧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比值 临床意义: (1)增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均可使HCT增高 1.HCT是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 2.作为判断血液粘滞度的指标 (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 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主要用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平均值测定:血细胞分析仪法:MCV:80~100fl; MCH:27~34pg,MCHC:320~360g/L (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 MCH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大小分布的离散程度

RDW的临床意义: 1.用于缺铁性贫血(IDA)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IDA患者RD W↑,早于其他指标 2.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IDA患者RD W↑;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 W正常 3.用于形态学分类 白细胞分类(分为三类五分法) 白细胞参考值 1010 10 10 中性粒细胞<05 x10/L时患者有高度感染性,WBC>30 x10/L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应进行外周涂片和骨髓检查 一、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 外周白细胞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为主,故中 性粒细胞的多少直接影响白细胞数 (一).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高温、严寒、) (二).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机制取决于(1)骨髓生成和释放的白细胞入血的速度(2)外周血边缘和循环池白细胞的比例(3)白细胞离开血液的速度》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分为: ⑴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而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广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 ?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 ⑵异常增生性增多:①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RBC(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PLT(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 (三)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机制(1)生成障碍或者无效造血(2)破坏和消耗过渡(3)分布异常》 ?某些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或见于伤寒;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 ?药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

转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转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颅神经 一、颅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 (一)视神经损害的定位:视神经通路自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觉皮质,径路很长,易于受损,但由于行走各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不同,损害后的视野改变也各异,故由此可判断视路损害的部位。 1.视神经损害:病侧眼视力减退或全盲,伴直接光反应消失,但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可见视乳头萎缩。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脱髓鞘性病变以及外伤、肿瘤压迫等。 2.视交叉损害: 视交叉中央损害时,视神经双鼻侧纤维受损,产生双颞侧偏盲,多见于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瘤。如病变扩及视交叉外侧累及病侧的颞侧纤维时,则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侧偏盲。见于鞍区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等。 3.视束损害:病灶同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和对侧视神经鼻侧纤维受损,产生病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侧偏盲,即对侧同向偏盲,伴有"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不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对光反射)。多见于鞍区肿瘤。 4.视放射病变:也出现对侧同向偏盲,但因瞳孔光反射的传入纤维已进入丘脑外侧膝状,故无偏盲性瞳孔强直。此外,视放射向后其上方和下方纤维逐渐分开,故可出现同向上象限性盲(下方纤维受损)或同向下象限性盲(上方纤维受损)。多见于内囊血管性病变和颞顶叶肿瘤。 5.视觉皮质损害:一侧病变时视野改变同视放射病变,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上下象限性盲,但恒有黄斑回避。双侧视皮质损害时,视力丧失,但对光及调视反射存在,称皮质盲;刺激病变时,可出现光幻视或形象纪视。多见于枕叶的脑血管病、肿瘤及变性病变。

神经内科定位定性诊断电子教案

神经内科定位定性诊 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一、诊断程序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应当确定: 1.病变在什么部位? 2.病变的性质及原因是什么? 前者即定位诊断又称解剖诊断;后者为定性诊断又称病理、病因诊断。 【定位诊断】包括: 1.病变或病灶的部位,在周围(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中枢(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其具体位置与側别(左、右侧或腹、背侧)或近、远端。 2.病变或病灶的多少及分布(单病灶或多病灶、弥散性或选择性)。 定位诊断力求精确,体征是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病史中的首发症状、病情演变,可提示病变的始发部位、扩展的方式与范围。 首先,要确认患者的症状是因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如某肢体活动受限,要确认是 1因随意肌收缩无力(瘫疾)所致“不能动”; 2还是肌张力增高引起的运动“不灵活”; 3或患者因畏于肢体局部疼痛的“不敢动”. 如下肢疼痛,应先除外 1下肢软组织损伤、 2骨关节病 3或血管性疾患所致疼痛, 4再考虑其为神经痛。

然后,将主症进行综合归类,结合神经系统体征,推测其病变部位。 患者的症状不一,应将其主要表现进行归类以便分析。如偏瘫、截瘫、四肢瘫、共济失调、神经根痛、锥体束征、烦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等。 由于神经症状的产生是神经系统受损部位生理功能障碍的结果,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损害,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可据此推测病变的部位。如下: 1.肌肉病变受损后只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受累肌无力,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无感觉障碍。 可由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如重症肌无力)等引起。 2.周围神经病变受损后出现其支配区范围内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症状,特点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疾。 前根、后根的损害分别出现根性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 多发性神经病见四肢远端的运动、感觉障碍。 3.脊髓病变横贯性脊髓损害,出现病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或四肢瘫、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性全部感觉障碍及尿便功能障碍。 脊髓受损节段的定位,多依据感觉障碍的最高平面、运动障碍及深、浅反射的改变而定。一侧脊髓半切损害,可表现为Brown-Sequard综合征。 4.脑部病变 脑干病变: 交叉性综合征是一侧脑干病变的典型临床特点,可表现为病变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即交叉性瘫痪(如Weber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等);或病变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的交叉性感觉

神经定位诊断学

1.命名性失语:以命名不能为突出表现。患者对语言的理解正常,自发语言和言语的复述较流利,但对物体的命名发生障碍,能叙述某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也能对他人的命名的对错给出正确判断。 2.感觉性失语:以口语理解障碍为突出表现。患者听力正常,但对他人和自己的语言不能理解或部分理解,不能对他人提问或指令做出正确反应。虽然语言表达流利,但用词错误凌乱、缺乏逻辑、难以理解、答非所问,也称流利性失语 3.运动性失语: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表现。患者能够理解他人语言,理解书面文字,能够发音;但语言产生和表达困难,表现为表达不流畅、语量少、语言贫乏、讲话费力、找词困难等,严重者不能言语。也称非流利性失语 4.传导性失语:以复述不成比例受损为突出表现。患者口语相对流利,但常有语音错误;听理解正常,但不能复述检查者所说的字句,也不能复述自发讲话时轻易说出的字句,或以错语复述。 5.霍夫曼征:检查者左手握住患者的腕关节,右手以示指和中指夹住患者的中指,用拇指迅速轻弹患者中指指甲,引起其余四指掌屈反应为阳性,常提示锥体束病变。 6.巴宾斯基征: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划至小趾跟部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踇指向足背屈曲,可伴其他各趾呈扇形展开。 7.奥尔海姆征:用拇指和示指沿患者的胫骨前缘由上向下推,阳性反应同巴宾斯基征 8.查多克征:用竹签自后向前划过患者足背外侧缘,阳性反应痛巴宾斯基征 9.戈登征:用手挤压患者腓肠肌,阳性反应同巴宾斯基征 10.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及神经根受刺激,引起其相应肌肉反射性痉挛的一种表现,包括颈强直、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等。 11.意向性震颤:又称运动性震颤,指肢体有目的的接近某个目标时,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震颤。往往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在达到目标并保持姿势时,震颤有时仍可持续存在。多见于小脑病变。 12.跨阈步态:胫骨前肌、腓肠肌无力导致足下垂,行走时过度抬高患肢,以免足趾摩擦地面,如跨越门槛或涉水行步之姿势。见于腓总神经病变。 13.蹒跚步态:步行时,步基增宽,左右摇晃,前仆后跌,不能走直线,犹如醉酒者,又称“醉汉步态”。见于小脑、前庭或深感觉障碍。 14.摇摆步态:躯干和骨盆带肌无力导致脊柱前凸,行走时臀部左右摇摆,状如鸭步。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所值骨骼肌病变。 15.痉挛性偏瘫步态 :一侧肢体有痉挛性偏瘫,偏袒下肢因伸肌收缩而显得较长,并呈现屈伸困难,表现为伸直,外旋;行走时将患侧骨盆部位提得较高,或患侧下肢向外作半圆形画圈动作;偏瘫上肢协同摆动缺失,通常呈屈曲,内收姿势,腰部向健侧倾斜。见于一侧皮支脊髓束病变,多由脑血管病变所致。 16.痉挛性截瘫步态 : 双侧下肢有痉挛性轻瘫,双下肢伸肌收缩,附加股内收肌收缩,表现为双下肢伸直内收,行走时每一步都交叉到对侧,形成“剪刀样步态“。见于双侧皮质脊髓束病变,多由脊髓横贯性病变或两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 17.慌张步态行走时头略俯屈,躯干前倾,髋,膝,踝弯曲,躯干重心前移;小步加速擦地而行,似慌张不能自制,呈前冲状;起步慢,止步难,转身困难,易跌倒;双上肢协同摆动少。见于锥体外系病变,如帕金森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