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的哲学解读
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引言温州模式是指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一种民间借贷活动模式,其中包含了一些独特的经济现象。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温州模式是一种有着丰富制度性特征的经济现象,由此可以启示我们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深入理解。
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传统的温州模式主要是民间借贷,以货币形式出借资金,利率相对较高,风险也较大。
但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支持,部分温州模式的参与者已经开始探索电商、跨境贸易等领域。
温州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依赖于银行,而是通过社会信用和互相认识的关系来建立信任关系。
借贷的双方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就会约定利率和还款期限,如果逾期还款,会被社会公众谴责,失去信用和声誉,甚至会有生意不好做的风险。
温州模式的制度性特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温州模式具有良好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地方政府的支持与监管温州市政府近年来对温州模式予以支持,并在当地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监管机制,监管温州模式的经营者是否合法,确保借贷双方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2.信用体系与自律机制温州模式仅仅依靠社会信用和互相认识的关系来建立信任关系,因此,其中的信用体系和自律机制非常重要。
双方建立借款合同之前,一方需要了解借贷对象的信用状况,这就需要借助于信用评估机构和征信机构来完成。
3.相互补偿与风险共担温州模式的参与者之间是相互补偿与风险共担的关系。
在温州模式的经营中,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因此,温州模式的参与者常常会通过相互补偿来共担风险。
例如,借贷双方可以互相购买保险来分担风险,一旦其中一方无法按时归还借款,就可以通过保险来获得赔偿。
温州模式的经济效应温州模式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了贷款的供给由于银行贷款的获取途径和手续相对复杂,因此,需求较小的个体或微小型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温州模式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高了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融资便利度和准入门槛,为其提供了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2.降低了融资成本与传统银行贷款相比,温州模式的利率相对较高,但其贴近客户需求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小微型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了融资成本。
温州模式引发的思考

温州模式引发的思考温州模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经济现象,它是指温州市普陀区的一种民间贷款形式。
这种模式在中国非常流行,而且在国际上也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温州模式之所以受到这么多的关注,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下面,我将就温州模式引发的思考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应该思考温州模式为什么会出现。
温州模式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许多小微企业拿不到银行贷款,银行的贷款利率高,审批程序复杂等。
这导致了一些民间资本涌入,形成了类似于温州模式的借贷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温州模式的出现是对传统银行贷款方式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有一些缺陷,需要政府更加积极地去解决。
其次,我们应该思考温州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温州模式优点很明显,它可以让一些小微企业得到资金支持,也可以让一些没有抵押物的个人拿到贷款。
这可以提高这些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是,温州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利率高、风险大、监管不够等。
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可能会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这种模式的监管和规范,同时逐步引导资金回归传统金融市场。
其三,我们应该思考温州模式的启示和影响。
温州模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希望改善金融市场的现状,我们需要创新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温州模式还告诉我们,中国从前是经济改革的一个典范,遇到问题就去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坐以待毙。
中国现在需要继续保持创新精神,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发挥温州模式的作用。
温州模式是一种有益探索,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
在政府的管理下,我们应该加强对温州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找到温州模式与传统金融市场相结合的最佳途径。
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温州模式的作用,就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温州模式”变迁与创新——兼对若干转型理论假说的检验

“温州模式”变迁与创新——兼对若干转型理论假说的检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温州在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束缚下推进市场化改革,必须支付解放思想方面的政治成本以有效地化解改革的外部与内部阻力。
“温州模式”的制度变迁是追求政治成本最小化的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随着《宪法修正案》的通过,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必然向完全以效率为导向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渐进转化,从而标志着“新温州模式”的诞生与发展。
【关键词】“温州模式” 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政治成本“新温州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包含两种改革成本:实施成本与摩擦成本。
实施成本包括改革过程开始之后一切由体制决定的“信息不完全”、“知识不完全”、制度预期不稳定所造成的效率损失;摩擦成本包括改革的社会阻力所造成的时间和物质的耗费(樊纲,1993)。
改革必然意味着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其本质是“非帕累托改变”,故必然会出现有些人受益,有些人受损,形成改革阻力与摩擦成本。
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受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统治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经济体制的渐进改革有必要将摩擦成本进一步区分为政治成本与调整成本。
政治成本是指改革主体推进市场化改革必须突破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羁绊,冒着犯“政治错误”的风险;调整成本是指改革的“非帕累托”特征要求对改革“受害者”进行补偿,从而减少改革阻力,使市场化改革得以继续。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一旦引入“解放思想”方面的政治成本,就成为“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金祥荣,2000)。
“温州模式”是随着全国制度环境变化条件下,追求“解放思想”方面的摩擦成本最小化(即政治成本最小化)改革方案而推进的以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为主要特征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温州模式”与传统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的不同在于:微观经济主体在长期受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统治的制度环境中推进制度变迁以寻求获利机会,必须解放思想以突破意识形态刚性带来的政治成本障碍。
非常重要的论文:温州模式_转型时期的制度创新_施端宁

温州模式:转型时期的制度创新施 端 宁一、温州模式: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 温州模式是由民间自发创制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具有明显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有的历史、现实条件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层原因。
首先,从形成的历史传统来看,温州具有经营手工业、商业的传统,有重商和功利主义的区域文化传统。
温州历史上曾三次被辟为对外开放口岸,近代与海外仍保持着贸易往来。
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注重经世致用,提出“功利与仁义并存,”主张“通商惠工”,对后世尤其是对近代温州人影响颇大。
可以说“永嘉学派”的功利主义在理念上支持了温州人对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质疑。
这种非正式的制度(价值道德观念、风俗文化习惯、意识形态)可以与需求诱致型变迁的正式制度相互兼容,支持了企业产权制度变革,促使温州人创立许多个体私营企业,从而使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得以实现,并促进经济绩效的提高。
其次,从现实条件来看,温州地少人多,农村存在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建国以来国家在温州投资很少,国有工业产值比重低,城市工业基础差,加上地理位置上距工业中心城市远,交通闭塞,资源不足,发展集体经济受到较大的制约。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给温州带来的实惠和收益很低,或者说,制度创新的机会成本很低。
因而对利益的追求驱使各微观主体主动参与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寻找新的制度安排来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再次,从超前的改革实践来看。
1956年永嘉县开始的包产到户试验,尽管被批判,但包干到户这一改革实践始终没有被遏止;温州农村的非农产业家庭经营也屡禁不绝,早已存在民间市场和地下经济活动,民营化、市场化的萌芽一直潜藏在传统经济体制内。
改革和制度创新所能带来的收益远较所需支付的成本大,因而人民群众对改革实践予以大力支持。
改革后,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在区域内大力发展家庭经营为基础的非农产业,大量向区域外输出劳动力,为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改革开放的进程已持续了20余年,国内各地区的水平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别,并且在一些区域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些区域正是国内经济最为活跃、改革开放最为成功的地区,因而引起了许多国内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一些经济发展较早国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国的化一般在几个地区发端,并于这些区域突破,从而扩散至全国,显然中国也不会打破这具有一定性的发展过程。
因而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对其他地区乃至对全国工业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90年代中期来,在我国东部沿海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引起了包括经济学界在内的学术界人士的关注。
即“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
同前两种发展模式相比,温州模式的特点就在于其形成了以发展产权主体相对清晰化的民营,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形成专业市场,开展区际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温州较其它经济发展模式,在交易制度创新、产权明晰等方面是有其优势的,故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专业化与分工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出发,结合温州模式发展的实践及其特点,做一番简要地。
一、温州模式之特点分析1、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温州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民营经济相当发达,本文将以1978年至1999年为考察期来分析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
在此20余年间,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可简要概括为从家庭作坊到个体工商户联户经营,再到股份合作制,到已发展为集团企业、公司制,而实际上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企业制度演变的一般规律在温州地区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其中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采取哪种形式的企业制度,但投资者对其财产的权属是很清晰的。
产权明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是这些企业制度的共性,也是经济史上不同企业制度的一般内核。
首先我们从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绝对数量来看,据统计资料表明,个体工商户形式的经营户在1981年时为1.32万户,产值近1亿元,而至1999年户数上升到21.04万户,增长近20倍,产值为109.64亿元,增长近100倍,可见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规模和质量在提高。
什么是温州模式?

什么是温州模式?温州模式的创立者和实践者的骨髓里已经浸透了永嘉学派的义利事功血液,永嘉学派的精神为全球的温州人提供了经世致用的精神食粮。
那么,由其演变而来的温州模式又有那些现代的内涵呢?一提起这个模式,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社会学家费孝通的那两句有名的总结概括:“小商品、大市场”和“家庭作坊式生产”。
其实“大市场”不仅限于上世纪80年代涌现的温州十大专业市场,而是指撒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市场网络、社会网络。
一提起这个模式,人们自然会想到“挑担走四方”,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
有人说,哪里有空气,哪里就有温州人。
即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最厉害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温州人仍是雷打不动、一往情深、想尽办法地外出打工经商,拼命地吸收新鲜空气。
一提起这个模式,人们就会想到“四千四万”:走遍千山万水,尝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
温州人有异乎寻常的吃苦耐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温州人有特异的判断嗅感与永无止境的开拓精神,温州人有很强的适应生存能力和永不厌倦的社团意识、互助精神。
一提起这个模式,人们还会想到“四板”:出门划舢板,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过河不拔桥板。
一提起这个模式,人们还会想到“七长八短”,“七长”是七种长处:敢为天下先去创业,以市场为导向办企业,用亲情做依靠织网络,以四海为家的吃苦精神做企业,以资源整合和抱团精神做大企业,以开明的政府和社会氛围兴事业,以民间资金充裕、财富认知度高立事业。
“八短”是八个短处:企业规模高速增长,老板的个人素质力不从心;管理粗放落后、家长意志,缺少制度化管理;不懂并怀疑资本运行,上市公司数量极少;现代企业制度和家族模式矛盾重重;核心人才严重短缺,兵多将少缺帅才;学习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感;小老板心态,鸡头主义,小富即安,甚至于玩物丧志;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不重视研究开发,只注重模仿。
温州第一批创业者创造的温州模式,已不单是一个地域的经济形式概念,温州人这一神秘的部落,往往能从没有市场处找出市场;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混乱中寻找商机;从鲜为人知的边缘经济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
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地区特有的民间资本运作和信用担保体系。
在温州模式下,民间资本主要由个人和小型企业组成,这些个体和企业之间存在广泛的互信关系。
他们通过互相担保,将自己的借款额度最大化,从而达到规模扩张和获得更高的回报。
这种模式的背后是一种信用担保体系,即“合作社”。
合作社通常是由资本家组成,他们通过合作资金互相帮助降低风险。
在温州模式中,合作社被用作一种信用担保机构。
其成员在业务往来中使用“二级担保”机制,即互相担保。
这意味着债务人可以将其预存入的本金分为两份,一份用于偿还利息,一份用于互相担保。
如果有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其他成员会共同支付该债务,以保障整个资金池。
这种信用担保机制及其带来的信任关系对温州模式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温州模式在应对财务风险方面也面临很多问题。
例如,合作社之间的资金交叉流通还是依赖于高度互信的基础上。
同时,由于温州模式中缺乏监管,资本运作往往被滥用,导致一些借款人陷入财务困境。
现在,温州模式已经成为经济学发展理论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新制度经济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好的理解方式。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温州模式与传统的资本运作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方面,温州模式中的借期与担保能力是基于一种自发的信任体系建立起来的。
利益分配也是自己内部通过互相自给自足,而非依赖于法律或契约实现的。
这种制度不同于国家颁布的指令或者行政命令。
另一方面,温州模式的信用担保机制、监督机制以及信任关系也是由制度化的规则来维持。
例如,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信用担保机制以及风险分担规则等等。
这些规则是通过营利机构的规范性行为和自我监管加以实现的。
通过自我监督,借款人和投资人能够更好地协调利益,减少争执和风险,达到共同获利的目的。
总之,新制度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温州模式的发展过程和运作机制。
虽然它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但和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它在维护信任关系、规避风险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温州哲学及其教育价值探析

温州哲学及其教育价值探析摘要:温州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温州的当代形态,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温州形态,同时也是温州人自己的哲学,具有温州特色的哲学主导观念﹑主要本性和教育价值。
关键词:温州哲学;主导观念;主要本性;教育价值温州哲学的形成同邓小平理论是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邓小平指出,“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经验很多,从各省的报刊资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好嘛,就是要有创造性”[1](P.372),温州经验,温州模式被浙江及其他地区的各大报刊频繁报道,温州模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它是在时代要求推动下的一种追求,即温州人以哲学的方式解答时代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温州哲学的产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温州形态,研究温州哲学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一、温州哲学的主导观念(一)行动有业绩就是温州真理邓小平指出,“要真正干出几个实绩,来取信于民,让人民满意”[1](P.298) ,要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温州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与自身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形成了行动有业绩就是温州真理”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取得了温州形式。
温州人认为,行动的真理性在于它所能产生的实际业绩,“为了正确理解我们的概念,我们必须看它们的结果” [2](P.107),“真观念是我们所能类化,能使之生效,能确定,能核实的,而假的观念就不能,这就是掌握真观念时对我们产生的实际差别”[2](P.114)。
行动能否取得实际业绩是检验温州真理的标准。
(二)结果能创税就是温州价值邓小平强调,“引进外资,多搞点三资企业,我们可以从税收等方面得到益处,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1](P.375) ,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温州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与自身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形成了“结果能创税就是温州价值”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取得了温州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课题名称温州模式的哲学解读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佳木斯大学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一、温州模式与永嘉学派 (2)(一)温州模式概论 (2)1.温州模式的提出 (2)2.温州模式的地理背景 (2)3.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 (3)4.温州模式的主体——温州人 (3)(二)永嘉学派概论 (3)1.永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3)2.永嘉学派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4)3.永嘉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 (4)二、温州模式背后的永嘉学派哲学思想 (5)(一)温州模式与永嘉学派的渊源 (5)(二)温州模式所蕴含的事功哲学思想 (5)1.温州人的哲学精神 (5)2.温州政府的哲学理念 (6)三、永嘉学派哲学思想对温州模式的意义 (7)结论 (9)注释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外文资料 (13)中文译文 (16)佳木斯大学教务处第页摘要温州模式作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理经济名词,驰名中外。
许多专家学者都致力于从经济领域内探寻温州模式的奥秘所在。
本文基于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经济竞争力背后的支撑之一是文化,因此,以永嘉学派这个对温州地区有着深刻影响的文化因素为切入口,从事功哲学的角度来诠释温州模式,剖析了温州模式中的温州人和温州政府的哲学内涵。
最后,提出无论是要完善温州模式,还是要借鉴温州模式,弘扬永嘉学派事功哲学都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温州模式;永嘉事功哲学;温州人;温州政府佳木斯大学教务处第页IAbstractWenzhou mode is the economic word of a geography of the meaning that has to row the ages,famous and Chinese and Foreign.Many expert's scholarses all concentrate on from the economic realm inside exploreWenzhou mode of profound mystery place.This text is a kind of motive of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ulture,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back props up it on is a culture,therefore,always in order to correspond,this cultural factor that has the deep influence to Wenzhou's region of school of thought of YONG JIA is engaged in the angle of the philosophy of utility to explainWenzhou mode,analyzing medium Wenzhou people of Wenzhou mode and Wenzhou's governmental philosophy content.End,put forward wanting perfect Wenzhou mode regardless,still need to draw lessons fromWenzhou mode,expand the Yongjia school of thought matter utility philosophies are all always an one of the premise of necessities.Keyword:Wenzhou mode;Yongjia school utility philosophies;Wenzhou people; Wenzhou'government佳木斯大学教务处第页II前言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经济竞争力背后的支撑之一是文化,笔者力求从温州本土的文化中去寻求温州经济发展的动力。
这样,作为本土文化的集中代表且对温州地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的永嘉学派就进入到了笔者的视野中。
其事功哲学在潜移默化中左右着温州人的商业活动,特别是对温州模式的创立者—温州人和推动者—温州政府产生了极为绵远的影响。
因此,当笔者试图去探讨温州人的经济独创—温州模式是否在终极问题上贯穿和蕴含着事功哲学,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佳木斯大学教务处第页1一、温州模式与永嘉学派(一)温州模式概论1.温州模式的提出继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3年提出“苏南模式”后,1985年5月《解放日报》首次提出了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一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模式。
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因温州当时的私营经济比重过大而受到全国质疑。
第二阶段是在肯定声中发展,十五大之后,非公有制经济被修订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模式的优势也随之日渐突出。
2.温州模式的地理背景温州地处浙闽丘陵地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到1978年,温州人多地少的矛盾非但没能得到缓解,还进一步加剧。
所以,改革开放不久,温州大部分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实在也是当地土地匮乏这种艰难生存条件所逼迫的。
另外,温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瓯江下游,自古以来,温州就是一个贸易发达的地区。
可以说,海洋文化对温州人的潜移默化,也是温州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佳木斯大学教务处第页23.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温州模式在20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凸显出以下几大特色:其一,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民营企业一直以来都是温州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其二,以家庭经营为载体。
温州模式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经营模式以家庭为主,小企业尤其如此,大企业也不例外。
其三,以专业化市场为纽带。
早在20世纪80年代,温州就形成了十大专业市场,如今全市已经形成了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技术,劳务和信息等市场组成的完整的市场体系。
4.温州模式的主体——温州人温州人是温州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温州模式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一直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幕后总导演。
温州人在温州模式中所体现出来的商业精神,事实上也就是温州模式的精髓。
正是温州人的“不安分”精神,才有了温州模式的欣欣向荣。
(二)永嘉学派概论1.永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永嘉学派,也称永嘉事功学派,始于薛季宣,形成于陈傅良,集大成于叶适。
清代学者全祖望是这样评定永嘉学派在南宋学术界所处的位置:“乾、淳诸老既没,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齗齗期间,遂成鼎足。
”[1]永嘉学派的发展主要有两条脉络:第一条线索是开始于周行己,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永嘉九先生将“关学”和“洛学”引入浙东,加以传播。
第二条线索始于薛季宣,由他开始,永嘉之学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全祖望说,薛季宣“自成一家”,“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
[2]黄宗羲道:“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行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3]佳木斯大学教务处第页3叶适则在薛陈的基础上,集其大成,全祖望指出:“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而同终异,至水心始一洗之。
”[4]2.永嘉学派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永嘉学派其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以下几大条件:其一,永嘉学者传播中原文化。
其二,永嘉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比较发达的社会经济是密不可分的。
其三,南宋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
3.永嘉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永嘉学派的哲学思想主要秉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而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的哲学思想又最为集中的表明了永嘉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
其一,在自然观上,叶适继承了先秦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而又有所发展。
他认为构成自然界的主要物质形态是五行和八卦所标志的各种物质。
在世界观上,叶适肯定了物质的第一性。
他说:“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皆一而有不同者,物之情也,因其不同而听之,不失其所以一者。
”[5]在物与理或道的关系上,则肯定“物之所在,道则在焉”,道不能离物,有物则有道。
其二,在认识论上,叶适肯定人类知识的来源是客观世界。
他说:“《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不以须臾离物也,夫其若是,则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也。
”[7]叶适进一步肯定,认识的真假应该以客观对象为标准,义理的对错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他说:“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
[8]任何理论必需根据事实加以检验,“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9]那么,作为温州文化代表的永嘉学派和经济代表的温州模式之间又存在着何种联系。
佳木斯大学教务处第页4二、温州模式背后的永嘉学派哲学思想(一)温州模式与永嘉学派的渊源温州模式作为当地的一种经济活动方式,绝不是凭空而来,它是构建在“前温州模式”基础之上的。
“前温州模式”与永嘉学派之间的联系集中表现在了两个关键时期。
第一个关键时期是南宋。
其一,重商思想折射出功利思想。
叶适对崇本抑末的经济思想提出了质疑,“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
”[10]叶适认为重商既然可以达到“治化兴”,那就应该大力鼓励其发展,而不是一味打击商业的发展。
事实上,叶适的重商思想正是建立在他的功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
其二,“理财非聚敛”所包含的义利统一观。
叶适语出惊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
”[11]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叶适在阐明其“理财非聚敛”的经济思想时所要表达的更深一层的哲学思想,即以利和义的价值取向。
第二个关键期是在19世纪末,“东瓯三杰”传播西学,提出变法,批判“汉宋儒者,名修孔教,乃不能深求富教之策,立达之方……空谈心性,坐视国家之穷拙”[12]。
他们对永嘉学派事功哲学的发扬光大,与叶适所倡行的“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而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13]的务实而不务虚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二)温州模式所蕴含的事功哲学思想温州模式虽是以经济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在它背后隐藏着的是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即产生在温州这块社会经济土壤之上的永嘉学派,其讲究实效和注重功利的哲学思想及其价值取向对温州模式的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1.温州人的哲学精神温州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等于是温州人,更确切的说是温州人精神,而温州人精神无不闪耀着永嘉事功哲学的光芒。
其一,温州人天生有一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朴素自然哲学意识。
改革开放之初,当全国人民还在对姓“资”还是姓“社”问题争论不休时,温州人只相信“民以佳木斯大学教务处第页5食为天”。
温州人这种天生的务实不务虚秉性,说到底是温州人本原性发展冲动的天然释放,是一种渊源的自由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