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揭院士评选内幕:我帮申请上院士他抛弃我

合集下载

屠呦呦作文

屠呦呦作文

屠呦呦作文有关屠呦呦作文(通用12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屠呦呦作文(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屠呦呦作文篇1她被人戏称“三无科学家”,没有留洋背景,没用博士学位,没有院士头衔。

她默默无闻地努力,起早贪黑地工作着,夜以继日地钻研着……她就是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儿时的她,家乡正流行着疟疾。

幼小的她目睹了一个又一个人倒下,亲人们悲痛不已。

疟疾是危害甚是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几亿人民都为此丧生。

屠呦呦不忍看到人们生离死别,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治疗疟疾的“神奇子弹”。

毕竟,科学这条路太狭窄了,太陡峭了。

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陈旧的设备。

屠呦呦和团队在工作室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亲自服用药物,将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药物研发。

因为环境简陋,放着药物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他们在长满荆棘的科学道路上艰苦卓越的前进。

1972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的无色结晶物体命名“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在原有的基础上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百万的人民,上百万人民免遭疾病的折磨。

“青蒿素”被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世界上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面对如此严谨认真的屠奶奶,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佩她。

可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工作一丝不苟的屠奶奶生活中却是一个粗线条的人。

有一次出差时她的东西丢了,让同事帮忙寻找,同事打开行李箱,眼前的画面让他惊呆了,东西摆的乱七八糟,凌乱不堪,哪像个女生啊。

虽然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屠呦呦仍与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继续投入新的研究。

国家博新计划申请条件

国家博新计划申请条件

国家博新计划申请条件《国家博新计划申请条件》我有个朋友叫小李,这小子啊,那可是一心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有一天他突然跑来跟我说:“哥,你听说过国家博新计划不?我觉得我想去试试申请,但又不知道啥条件啊。

”我一听就乐了,我说:“你呀,啥都不知道就想申请,不过这想法倒是很积极。

”这事儿呢,就引出了咱们今天要好好唠唠的国家博新计划的申请条件。

首先呢,申请人得是新近毕业的博士。

一般来说,毕业时间是有个限定的。

就好比,刚从博士的“战场”上下来,热血还没凉呢,带着最新的知识和想法过来参加这个计划。

比如说,三年以内毕业的博士那在这个时间要求范围内是比较有希望的。

要是毕业太久了,知识可能有点“落后”了,当然这是开玩笑啦。

然后呢,年龄上也有限制。

你要是太大了吧,精力可能不太够,人家这个计划也是想扶持年轻有潜力的博士。

通常年龄上限也就是32周岁左右,不过不同的情况可能会有一点波动的哦。

像小李都快31了,还在那晃悠呢,可不得抓紧时间研究下这条件然后着手申请啊。

再者,科研水平得够格啊。

你不能说随便一个博士就能申请,那不成了大杂烩了。

得有在博士期间发表的高水平的论文、科研成果这些。

比如说你得在一些被大家公认的高端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或者有那种能震惊领域内人士的创新成果。

这就好比你去参加武林大会,你得有点看家本领不是?不能光靠嘴上说你厉害呀。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博士后的合作导师也得有点来头呢。

这导师要是那种在学术圈默默无闻的,可能就不太占优势了。

得是在其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资源丰富的导师才行。

导师的推荐信那也是相当相当重要,就像你去相亲,对方家里得看重你爸妈给你说几句好话这些差不多的道理啦。

最后一点,那所接收的博士后设站单位也是有要求的。

这设站单位要是那种学术氛围差、科研设备落后的地方,那肯定是不符合要求的。

得是那种积极鼓励创新、资源充足的好地方。

我就和小李说了,你看你呀,先好好整理下你自己的情况。

要是不够条件呢,就再努力努力。

叶企孙 :中国79 名院士之师,以之身微芒照亮天下

叶企孙 :中国79 名院士之师,以之身微芒照亮天下

今年是叶企孙119岁的诞辰,距离他逝世已经过去40年。

在这40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曾一度被时代所遗忘,很庆幸刚刚逝去的30年,我们重拾这位老人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他一生不菲的成就就像是夜空中的繁星,散发出无限的光芒,让我们感受着他的人格魅力。

穿越时间的长河,我们遥望这位伟人的一生,有太多的起起落落,千回百转,令人不胜唏嘘。

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勉好学叶企孙原名叶鸿眷,号企孙,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上海,这是书香门弟,也是官宦之家,祖父是清朝科学兴邦,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艰辛付出,科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为祖国的科技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科技界的领跑者,是不平凡的英雄。

我们只知道中国科技界有“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有“原子弹之父”王淦昌,有“航天之父”赵九章,有“光学之父”王大珩,知道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却不知道他们与这位“培养大师的大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个人,就是中国当代物理科学宗师,原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叶企孙。

叶企孙 :中国79名院士之师,以之身微芒照亮天下. All Rights Reserved.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的五品官吏,父亲则是一位博学的举人,也是一位教育家,精研国学,曾受清政府派遣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创办新式学校,致力于现代教育,先后在几个学校担任教师、校长职务。

在叶父的严格教养下,资质聪颖的叶企孙进步神速,小小年纪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气质。

得益于父亲的开明思想,少年叶企孙在攻读传统经书的同时,也开始接触到西方科学文化及应用,“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

7岁时,母亲突然病逝,丧妻之痛使父亲也身染重病,于是父亲早早立下遗嘱,以作后代的“修身” 指南:慎择友、静学广才、行已俭、待人恕、勿吸鸦片、勿奸淫、勿赌博、勿嗜酒、勿贪财。

这份遗嘱被他视为,父亲留给他一生最宝贵的遗产,他精心珍藏,一生奉行不渝。

王众托:愿做跑好第一棒的人

王众托:愿做跑好第一棒的人

王众托:愿做跑好第一棒的人作者:沈黎明来源:《莫愁(时代人物)》 2021年第4期文 / 沈黎明作为中国管理科学奖体系中最高荣誉奖项,“管理科学奖特殊贡献崇敬奖”首次颁发于2008年,获奖者为钱学森、宋健、张劲夫、赵南起、袁宝华、钱正英六位学界泰斗。

2020年9月27日,该奖项时隔12年第二次颁发,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成为三位荣膺者之一。

发奋读书立志报国王众托1928年8月出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铁路工程师,母亲是国内最早一批学化工的女大学生。

王众托自幼聪慧,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王众托的父亲正在陕西潼关陇海铁路工作,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毅然选择留下抢修被日军轰炸破坏的铁路。

母亲则带领王众托先是南下湖南老家,后又辗转四川、陕西等地避难。

但不论在哪里,母亲都尽最大努力让他继续学业。

在艰辛的求学过程中,王众托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也亲身经历了民族苦难。

他心里明白,这都是国家落后所致,年少的他暗下决心:一定好好读书,将来用知识救国、报国。

王众托不负父母厚望和自己的决心,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并于1951年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当时,党和国家为了加强新中国科研力量、培养建设人才,在东北重要工业基地之一的大连创办了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急需一批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才能的师资力量。

王众托服从国家分配来到大连,开始科教之路。

两项首创解国家急需来到大连后,王众托立即进入工作状态。

3年后,他因在自动化控制研究方面有很多独到见解,在同期入职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

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对国防和工业领域自动化控制人才的需求,学校委派王众托主持创建自动控制专业,并任命他为自动控制教研室主任。

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国防等许多重大建设项目急需大量特种钢材,而那时我国特种钢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大大制约了这些项目的建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家决定开展科研攻关。

清华考生庞众望的故事

清华考生庞众望的故事

清华考生庞众望的故事第一篇嘿,朋友,今天我想跟你唠唠清华考生庞众望的事儿。

你知道这孩子吗?庞众望啊,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娃!他家境那叫一个贫寒呐,穷得让人心疼。

可他愣是没被生活的苦给压垮。

他出生在一个特别贫困的家庭,妈妈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爸爸呢,精神上还有些问题。

家里就靠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操持着,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但这小子从小就特别懂事,知道家里不容易,主动帮着干活儿。

上学的时候,他学习可刻苦了,那股子认真劲儿,谁看了都佩服。

别人放学出去玩,他就留在教室里继续学习。

回到家,一边照顾家人,一边还不忘看书做作业。

有时候啊,灯光太暗,他就借着月光读书。

他也从来没抱怨过命运的不公,总是笑嘻嘻的,好像啥困难都打不倒他。

大家都为他高兴,觉得这孩子终于熬出头了。

庞众望的故事告诉咱们,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啥困难都能克服,啥坎儿都能迈过去!第二篇亲,咱们来聊聊清华考生庞众望的故事呗。

庞众望这孩子,简直就是逆境中绽放的花朵。

他家穷得叮当响,可他的心却充满了阳光。

你能想象到吗?他每天除了学习,还要照顾生病的家人,洗衣做饭,啥活儿都干。

但他从来没喊过累,也没觉得生活没希望。

他上学的路也不容易,没钱买文具,就用别人剩下的。

有时候连学费都交不起,可他还是咬着牙坚持。

而且啊,他在学校里表现可优秀了,老师同学都喜欢他。

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学习成绩还一直名列前茅。

别人问他累不累,他总是笑着说:“不累,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高考前,他压力也大呀,但他自己给自己打气。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上了清华。

这消息一出来,大家都觉得太励志了。

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我觉得咱们都该向庞众望学习,不管生活多苦,都要笑着面对,努力向前冲!。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含解析)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含解析)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含解析)(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新学期开始,晓兵是一名中学生了。

他感到很高兴,但又感到孤单,高兴的是他进入了中学这个新的环境里读书、学习;孤单的是因为他进入这个新的环境,认识的人很少。

面对这种情况,晓兵应该①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尽快融入新的班集体之中②只和认识的同学加强联系,对不认识的同学敬而远之③主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迎接新的挑战④“两耳不闻其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回忆起中学时代说:“到南开中学读书既是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正是南开中学的严谨学风,使我这个当时十分贪玩的学生,受到了系统和严格的训练,明确了人生志向,选择了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道路。

”王大中院士的话说明了A.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B.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C.得到系统和严格的训练,明确人生志向就能成为科学家D.中学时代能帮助学生消除贪玩心理,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改正缺点3.中国“北斗之父”孙家栋远涉苏联留学,带着“斯大林金质奖章”登上了归国的列车,漫漫拼搏路,为国造星心,几十载追逐心中“努力攀登空间科学高峰,力争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梦,这启示我们①将个人梦想融入现代化建设中就一定能实现②要把个人梦想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③要把个人梦想和努力奋斗紧密结合起来④心中有崇高的梦想,再脚踏实地的付出,就有实现的可能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4.巴金说过:“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淋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这句话说明了A.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B.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C.青少年的梦想都是天真无邪的D.要把个人志向同祖国需要联在一起5.漫画《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启示我们A.人生需要梦想B.努力需要立志C.努力需要坚持D.梦想与现实是平衡线,永不相交6.成长中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王中林被金子绊倒的“纳米首席”

王中林被金子绊倒的“纳米首席”
王中林和学生把设计方案改了又做、 做了又 改,经过半 年的反复打磨,他们终 于发现了一 个 十分简单却 非常 有用的 技 术—— 摩 擦 纳 米发电 机 。利用这种摩 擦 来发电,终于 让“负效 应”带来了“正能 量”。
虽 然 两 项 发 明 令王中 林 在 业 内“ 大 红 大 紫 ”,也使 纳 米 能 源 成 为 大 家 眼中的 “香 饽 饽 ”,但 是谁 人 知 道 最初 得 不 到大 家认可,他硬 是 抱 着“冷门”默 默 投 入了十 年。
“迈 克 尔·乔 丹在 美职 篮打 球 时曾说 过‘I love this game(我热爱这场比赛)’。” 谈到自己的偶像时,他抚了抚眼镜,提高了 声调,“对 于 我们 搞 科 研 的人 来说也 是 这 样,面对不分昼夜的工作一定要热爱,要执 着,更要会享受这个过程”。
在 美 国 奋 斗 的岁月里,王中 林 陆 续 收 获美国显微镜学会巴顿奖章、美国化学学
“作为 一 个 教 授,不 教不 授 何为 教 授?”王中林对此解释道,“我们要教的学 生是我们知识和思想的传承,把学生当自 己的孩子看,既要讲还要教,第一职责是育 人,告诉学生做学问先做人。”
正 是 从小就喜 欢研 究,见识 到了科 技 改变生活的力量,王中林才能长久保持对 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热情,排除生活琐事的 干扰,从而成 为当今 世界 纳 米 领 域 的 执牛 耳者。
改签结缘 ,祖国圆梦 对普 通 人而言,纳 米 发电 机 并不是 一
两 项 发 明 令王中 林 在 业内 “大 红 大 紫 ”,也使 纳 米能 源 成 为 大 家 眼 中 的“ 香 饽 饽 ”,但 是 谁人知道最初得不到大家认可, 他硬是 抱 着“冷 门 ”默 默 投入了 十年。“什么叫冷门?第一,大家 认为不值一 做;第二,太 难;第 三,没多大 用。那 我 就 在 大 家 都 不看好的情况下把它奠定了,这叫 ‘千里走单骑’,做原创一定不能 抓热点!”

我的心愿优秀作文精选10篇

我的心愿优秀作文精选10篇

我的心愿优秀作文精选10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同学们,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可以分享一下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的心愿优秀作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的心愿优秀作文(一)愿望是寒冬的红梅,它能引来百花盛开的春天;愿望是交响曲的前奏,他能引来壮丽辉煌的歌曲,我的愿望是去北京玩一玩,转一转。

我知道北京颐和园是皇家最向往的地方,一想那十七孔桥,上面的石狮是那么多,那么美,真想去看一看,我在网上常常看到关于十七孔桥的图片。

又想看看长城最高处,该是多么美丽,看看回音壁,天坛,圜丘坛是多么的的壮观,看看古人怎么修建出怎么美丽的的古建筑。

北京还有驰名中外的小吃,我也想去尝尝。

听说那里的烤鸭色香味俱全,而且还供不应求,还有外国的游客也到那里品尝烤鸭呢!我这个小馋鬼怎能不去呢?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拥有着古老文明的象征——长城。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

都是用石块搭上去的,每个石块都有一千克那么重。

一个个烽火台像机枪口,保卫着祖国。

它们也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心血。

“不到长城非好汉”我多想登上长城,去体会它雄伟壮观的气魄。

故宫也一座十分漂亮的宫殿。

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

是当年的明成祖朱棣动用三十万民工,花了十四年的时间才建成的。

现在的故宫是一座博物院,里面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许多的东西都是当年皇帝用过的东西,前门的铛铛车也是赫赫有名的,真想去看一看啊!时光如梭呀,眼看就要上学了。

我每天做梦都想坐着“和谐号”动车组去看看北京美丽的景色。

我想去北京,我想看北京,北京虽远,我永远想他,直到看见为止。

我相信,我一定能看见的。

我的心愿优秀作文(二)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记得以前,我与爸爸妈妈还有兄妹们快乐地生活在大森林中,妈妈告诉过我们: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

因此我们每天为树儿们啄虫子,使它们健康地茁壮成长。

一天,我们正在为槐树爷爷啄虫子时,突然身子震了一下,然后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好象落进了万丈深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揭院士评选内幕:我帮申请上院士他抛弃我2013年11月14日 10:58来源:南方周末作者:雷磊习宜豪王宇澄曾是王正敏的学生与亲密助手。

学生认为自己在导师评选院士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却未获回报。

师徒最终反目。

(南方周末资料图)王宇澄觉得“未获回报”而举报导师抄袭,学术界导师和学生间利益关系取代教学关系,恐怕也非孤例。

(新京报/图)原标题:学生举报导师披露院士评选内幕“我怎样帮导师评上中科院院士”学生举报导师,披露中科院院士申报前的筹备细节:一文多投,把已发表的专著拆分后再在自己担任主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凑足论文数量;托人寻找“院士推荐人”,并一一上门游说。

中国顶级专家学术著作撰写中的诸多细节也得以浮现:“书中三百多幅图,两百多幅抄袭。

数十幅都是我按照指示从其他书籍上抠下来的,英文说明直接翻中文,没有注明来源”。

王正敏的另一位学生用“鸡毛蒜皮”来形容王宇澄的举报。

他始终认为,这只是利益纠葛下的闹剧。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被举报了,举报者是他的学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

2013年11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递交了举报材料,内容涉及论文数目造假、专著抄袭以及临床试验造假等多个方面,并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规范的专著、论文获得了院士头衔。

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宇澄还曾兼任王正敏的秘书,是导师在单位最亲密的伙伴。

王正敏的传呼机和个人邮箱都一度交由王宇澄打理。

2005年,王正敏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的身份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

学生公开举报导师,而且举报的对象是院士,这在学术界还是头一回。

近年来,院士评选、资质审查和院士德行规范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而透过王宇澄对自己导师的举报,可以管窥中科院院士申报工作的部分细节。

抄袭与注水王正敏出版的《耳显微外科》一书中绝大部分图片来源于Ugo Fisch教授编著的两本专著。

王宇澄提供给中科院指控王正敏依靠违规学术成果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材料里,最主要的指控,是关于著作抄袭。

被抄袭者是王正敏的导师,也即王宇澄的“师爷”Ugo Fisch教授。

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出版于1989年。

这本专著中,有一百多幅关于如何实施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Ugo Fisch教授的两本专著《Tympanoplasty and Stapedectomy:A Manual of Technology(鼓室成形术和镫管切除术:技术手册)》和《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Base(颅底显微手术)》中的图片相同。

但《耳显微外科》一书中,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参考文献里,也未提及这两本书。

南方周末记者翻阅3本书对比发现,王正敏出版的《耳显微外科》一书中绝大部分图片来源于Ugo Fisch教授编著的两本专著。

这些被标注为由Ugo Fisch教授和其他合作者手绘的图案被直接拿来引用。

从图片的形态来看,仅存在线条粗细和角度等略微差别。

“从严格学术规范上讲,大量引用国外的著作而未注明出处均属于抄袭。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耳显微外科》,所涉及的问题不只是抄袭。

2005年前后,王宇澄担任王正敏的秘书,目睹了王正敏为当选院士“凑”论文数目的全过程。

其做法之一,便是将《耳显微外科》一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

熊丙奇认为,像王正敏这样把自己的专著拆分成多篇论文发表或者是把一般的文章当做研究性的论文来申报,这和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系,“评价体系不独立,过分地追求数量和档次这都是不科学的做法。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办,创刊于2001年,是一份双月刊,自创刊起王正敏一直担任该刊主编。

南方周末记者从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附件材料》中发现,截至2005年4月3日,王正敏申报院士前,共发表论文271篇。

但其中有88篇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发表。

这88篇“论文”中,除了14篇是从《耳显微外科》一书摘取之外,还有40余篇文章是作为非研究性文章发表在“发刊词”、“专家笔谈”、“我如何做”等栏目的小品文。

在王正敏当选院士时提供的271篇论文中,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其中还有6篇文章属于“一稿多投”(一篇论文在国内外两处发表,在计算学术成果时,却当成两篇学术论文)。

“对于院士申请而言,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饶恕的。

”王宇澄说。

而在8年前,正是在他的参与和帮助下,王正敏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但王正敏院士的另一位学生刘政(化名)用了“鸡毛蒜皮”来形容王宇澄的举报。

“举报的是八几年很老的书了,那个年代知识产权概念很淡漠,科学界出书都东抄一段西抄一段。

改革开放后才有了大的变化”;“圈内的人都会觉得举报内容挺可笑的,上面也查过,没有实质性问题”。

刘政介绍,王正敏在圈内号称“东方一只耳”,申报院士的核心材料其实是在“人工耳蜗和内耳细胞损伤修复机制”、“颅底显微外科”等方面。

“大医院40岁以上的资深耳科医生都清楚,他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师生情”“我的亲属还帮助他寻找到了两位院士推荐人。

”王宇澄与王正敏的师生情分开始于1999年。

为了深造医术,当时31岁的王宇澄离开了南京鼓楼医院耳科大夫的职位,考取了王正敏的研究生。

“王正敏是行业里顶尖的专家,我慕名到了上海。

”王宇澄说,那时候对导师只有崇敬,只想跟他好好学习技艺。

不过,身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科主任职务的导师忙于手术和会议,并不总能见得到。

王宇澄的课业和论文实际上是由“二老板”——导师小组中另一名专家指导的。

因为表现优秀,王宇澄从硕士生变更为硕博连读,并获得了留院的机会。

2003年,王宇澄被聘为王正敏的秘书,负责协助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他当时告诉我,希望我全力帮助他。

”在有王宇澄辅助工作后,2003年开始,王正敏开始写作他的第三本专著《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这本书出版于2005年院士增选之前。

王宇澄参与了这本书的出炉过程,负责校对书中一些知识错误,并负责图片编辑。

王宇澄说:“那本书中三百多幅图,两百多幅都是抄袭。

数十幅图片都是我按照王正敏的指示从其他书籍上抠下来的,英文的说明就翻译为中文,后来成书中并没有注明这些图片的来源。

”除了帮导师出版专著,王宇澄当时最紧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导师王正敏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正敏从1999年开始就已经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申报了三次院士都没当选。

工程院院士重实践,王正敏申请工程院院士顺理成章,这次却改弦更张,申请重视理论方面的科学院院士。

在原来资料上,王宇澄需要将王正敏新增加的专著、论文和科技奖项添加上去,并扫描装帧成册。

“他原来有一百多篇论文,第二年提交材料时就有271篇了。

”材料准备旷日持久,不过王正敏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夸奖他装订精美。

资料准备工作进行的同时,王正敏也开始带着王宇澄拜访院士,争取推荐。

“第一次他和院士们交谈,我只是跟过去,后来就我自己去。

”王宇澄说,自己的任务不仅是沟通关系,还会带上能够体现王正敏学术成果的书籍画册,言简意赅给院士们介绍,说明这些成果的重大意义。

“我的亲属还帮助他寻找到了两位院士推荐人。

”王宇澄说,后来推荐王正敏的院士有7位,5位医学学部院士,还有另外2位其他学部的院士。

原本,推荐王正敏的院士中有人过世了,推荐人不足,王宇澄有亲属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就帮助联系了两名院士推荐人。

2005年12月,经过一段焦急的等待,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王正敏顺利当选,成为了医院唯一一位院士,王宇澄也发自内心为导师感到开心。

“他是神一样的人物,我当时根本不会怀疑他的著作有问题。

”王宇澄说,直到后来他才发现,当时院士申报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水分”论文,甚至是抄袭。

“我帮他申请上了院士,他却抛弃了我。

”王宇澄称,王正敏在当选院士后对自己多方为难,导致他在医院难以立足,这是他愤而举报的原因。

反目“我付出了这么多,你不能这么对我。

”王正敏的另一名学生刘政也认为评选院士后的“回报问题”是师徒反目的原因,但他是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王宇澄希望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职位,但按照实力来说拿不到,被拒绝”;“王院士其实是个很老派很严肃的人,学生平时都不太能跟他亲近”。

但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申报院士成功正是王宇澄与王正敏师生关系的转折点。

“秘书的工作都属杂事,会耽误我的科研进步,但想着能跟他学习,我答应了。

”王宇澄说。

此前王正敏是他内心敬佩的师长,他觉得做任何事情都应该。

成为秘书之后,帮助导师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211重点学科等资料准备一个接着一个。

王宇澄的父亲王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作为王正敏秘书的三年,儿子基本上都是早上7点起床,常常到深夜一两点才休息。

很多时候,王宇澄就直接睡在王正敏在医院8号楼的办公室中,床是用两张条桌拼接起来的。

2004年12月17日,正是申报院士材料准备的紧张阶段,王宇澄在工作中晕倒导致左门牙跌断,下唇被洞穿,缝了三针。

“第二天继续工作,直到院士评选结束,我一天都没休息。

”王宇澄说。

2006年春节过后,王宇澄与王正敏的关系没有预兆地起了变化。

“他主动找到我谈话,说外面有人说我们搞小集团,以后你不要到我这里来了。

”王宇澄回忆。

多名王正敏的同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王正敏有换秘书的“惯例”。

此前,王正敏与数任秘书都不欢而散,有的人还因此离开了医院,避走他处。

“我2006年本就应该提副教授,当时三个人参评,我的论文等等条件最好。

”王宇澄说,等到第二年他才评上。

之后有人提醒他,他之所以没有第一年评上,就是因为他的导师王正敏不支持。

这令旁人都感到大惑不解。

之后,王宇澄接连遭遇挫折。

他未能进入科室的耳科组,提职称也总被要求“礼让”,他感到自己工作全无希望了。

2011年,王宇澄前往瑞士苏黎世大学进修三个月,跟随王正敏曾经的导师Ugo Fisch教授学习。

学成归来后,他发现医院多了新规定,必须进院到达一定年限才能做手术,而他正好在“红线”之外。

王宇澄认为,正是自己的导师在故意为难自己。

“我付出了这么多,你不能这么对我。

”王宇澄说自己曾找到导师,希望他高抬贵手给自己一条生路,但是王正敏表示这都是医院领导决定的,他并没做什么。

王宇澄决定反击,借助自己曾担任王正敏秘书的便利,收集王正敏在临床实验数据、论文数目、著作抄袭等方面的问题。

“没什么好说的”当年大家都这么做,这是学界的原罪。

2012年1月12日,王宇澄带着他搜集的“证据”去见导师,希望王正敏不再为难他。

“谈完之后,我就被赶去门诊了。

”王宇澄说。

一对师徒由此彻底反目。

王宇澄开始更大规模地在网络上披露自己导师、院士王正敏学术造假的信息。

这些指控中,有些是证据确凿的,比如抄袭;有些则是捕风捉影,比如王正敏博士学位造假——2013年11月12日,苏黎世大学媒体与公关部负责人Sylvia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邮件回复中证实,王正敏毕业之后通过《面神经拉伸受损试验》的论文答辩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