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2.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 是美的。”(《生活与美学》,第6-7页)
电影《柳堡的故事》剧照
陶玉玲饰二妹子
在普通人民(农民)看来美好 的生活是“丰衣足食而又辛勤 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 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美 人的必要条件。”
3.荷迦兹(William Hogarth,1679—1764)
• 他分析各种美的事物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说:“美正 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 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 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 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如果从一座优秀的古代雕塑上除去它的弯弯曲曲的蛇形线,它就会从精 美的艺术作品,变成一个轮廓平淡、内容单调的形体。”
黑格尔: 黑格尔: 方柱变成细瘦苗条,高到 一眼不能看遍,眼睛就势必向 上转动,左右巡视,一直等到 看到两股拱相交形成微微倾斜 的拱顶,才安息下来,就象心 灵在虔诚的修持中起先动荡不 宁,然后超脱有限世界的纷坛 拢攘,把自己提升到神那里, 才得到安息。
——《美学》第3卷,第92-93页。
黑格尔: 黑格尔: 窗扇是嵌着半透明的彩画 玻璃,玻璃上面的是宗教故事, 有时只是涂上各种色彩,用意 是使从外面射来的光线变得暗 淡些,让里面的烛光显的更明 亮些,因为教堂里照明的不应 该是外在自然界的光而应该是 另一种光。
——《达芬奇论绘画》
Mona Lisa
油画 (画板) 尺寸77X53cm 现藏法国卢浮宫 《蒙娜丽莎》塑造了文艺复兴升时期一位城 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 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 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 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 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 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 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 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 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 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西南大学20秋[1145]《美学与人生》第二章 西方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答案
![西南大学20秋[1145]《美学与人生》第二章 西方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a2ae603186bceb18e8bb18.png)
一、
单项选择题
1.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
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类的审美需要
2.
休谟主张“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这属于( )。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
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3.
在美学史上,( )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
马克思
黑格尔。
第二章美是什么

第二章美是什么第三章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理论问题。
它通常被表达为“美的本质”。
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经验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人类感官经验,它是对外在物
质形态的感知和评价。
2.理性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理性判断,它是人类对事物结
构和关系的理解。
3.文化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文化产物,它是人类社会文化
背景下的产物。
4.价值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人类对于事物
的价值评价。
5.抽象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抽象概念,它不能被直接感知
或描述,而是需要通过抽象的思考来理解。
6.精神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精神状态或经验,它是人类内
心的一种体验或感悟。
总的来说,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多元化,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对美的定义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并不断地受到新思想和学科的影响。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作者:王萍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2期文章在概述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的几种途径和代表性的观点基础上,分析历代美学家所提出的各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的利弊得失。
以便为我们更好的认识美的本质,进行审美活动,获得美感做基础性的准备。
一、美在形式说(一)美在和谐古希腊早期的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的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
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坚信,音乐是数的生动展开,是数造成的最为典范的和谐形式。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
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的(圆球形最美),比例对称(黄金分割最美),节奏等等。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带有神秘主义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美学思想对后来的形式主义美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美在模仿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的另外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反柏拉图将理念与现实、本体与现象、形式与材料分离开来的世界构成论,转而到“一个世界”探讨“存在”,把“存在”理解为推动事物构成、发展的“实体”和“始因”。
与此相应,他从具体的客观事物出发展开美学思考,认为美不能脱离现实的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作为客观属性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也就是说,美的本体与美的现象统一于一个客观世界。
通过对大量的美的事物的分析,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指出:“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的东西或一个有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当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美就是从这种体积和安排中体现出来的整一性。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从无生命的无机界到花草树木构成的植物界,飞禽走兽构成的动物界,最后到人生世界,整个自然都是一副和谐美丽的图画。
第二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2

精神上探索
• 美的根源
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
社会生活上
一、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积极追问美存在的根源,努力探索 美的本体以及美的事物的一般规律。
著名的有: • 柏拉图‚美是理式‛说 • 康德‚美是主观‛说 •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克罗齐‚美在心灵‛说
柏拉图 美是理式
天人合一
• 基础:科学 数学
• 特点:注重写实
真实的眼睛 • 例子:
气韵生动 心灵的眼睛
透视法:
小道在画面 中间延伸,观众 的视线随之伸展 到天地的尽头 小道两旁是高而 细的树,直耸入 云霄对称而又变 化,让观众的视 线顺着树木的推 移,消失在想象 辽阔的天空中。 《米德哈斯尼斯的小道》)
霍 贝 玛 《 树 间 小 道 》
由近及远 由远及近 庭院悠悠到宇宙回旋往复
陶渊明的《饮酒》诗
采 菊 东 南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由 近 及 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明陶渊明从庭院悠悠窥见宇宙回旋往复的节奏 而达到忘言的境界
由 远 及 近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夕阳中有归鸦
• 虹随余雨散,鸦带夕阳归。 •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 对柏拉图的批判:否认理式的存在,承认 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美就是‚整一性‛。 ‚秩序、匀称与明确‛就是‚整一性” 《诗学》中的美的论点:
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 也不能过。 “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 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论它 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 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 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 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 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 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 个一千里长的东西,也不能美,因 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 性。因此,情节必须有长度,正如 身体亦即活的东西,须有长度一 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导论美是什么
美的本质问题,一个基本的困惑:“美这个东西你不问本来好像是清楚,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页15)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美的难的。
这种对美的本质问题的困惑,在许多哲学家那里都存在,歌德甚至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
第一节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三张桌子的问题。
康德:《判断力批判》。
教材观点:“批判”的原文的字义是考察、分析、清理。
简单说来:就是划界。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一个目的,是外在的目的;第二个目的,是内在的目的。
“美就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纯然为一切人所喜爱。
”(页19页)
黑格尔:《美学》(四卷,朱光潜译)。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里的“理念”,在黑格尔那里,就是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不过这里的“理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并非像柏拉图的理念那样,自有永有。
“显现”的意思,是放光辉。
“美就是理念借感性形式放出的光辉。
”(页23)
克罗齐:直觉说。
“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自然无所谓美,自然的美是直觉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本身也是直觉创造出来的。
”
第二节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诗学》(艾柯:《玫瑰之名》)。
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页24)
“中世纪的一些美学家认为美来自神,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美来自人,肯定尘世的美。
”(页25)达·芬奇,《画论》,强调表现人的精神特征,重视比例和谐。
英国的荷迦兹,《美的分析》。
“美正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
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蛇形线最美。
博克:《论崇高与美》。
“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美大半是物体的一种性质,通过感官的中介,在人心上机械地起作用”;“美的外形很有灵效地引起某种程度的爱,就像冰或火很有灵效地产生冷或热的感觉一样。
”(页28)
“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溶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颜色,也要配上其他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这些就是美所依存的特质。
”(页28)
狄德罗:“美是关系”。
“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
”(页28)狄德罗将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
(页29)
第三节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是应当如此的生活。
(页29)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美:农民喜欢健壮的少女,脸色鲜嫩红润;上流社会以手足纤细、脸色苍白为美;有教养的知识阶层,喜欢美丽、富有表情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