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合集下载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哎呀,说到美的本质,这可真是个既深奥又接地气的话题。

咱们不扯那些高深莫测的哲学大道理,就用咱老百姓的话,来聊聊心里那点对美的感受吧。

你想啊,美,它就像是早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温柔地洒在脸上,那种感觉,暖洋洋的,心里头那个舒坦,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美,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直接,它不需要你费尽心思去琢磨,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那份纯粹和美好。

走在街上,看到一朵小花在墙角悄悄绽放,颜色不那么鲜艳,花瓣儿也略显单薄,可它就是那么顽强,那么有生命力。

这时候,你心里头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暖流,觉得这小花儿可真美。

这就是美啊,它不分贵贱,不分大小,只要你能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它的存在。

再来说说人吧。

有时候,你看到一个陌生人,他(她)长得并不出众,穿着也很普通,可就是他(她)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能让你觉得这个人特别美。

这种美,是内在的,是灵魂的闪光,它超越了外表的束缚,直击你的心灵深处。

还有啊,那些咱们平时说的“心灵美”,那更是一种高境界的美了。

就像是咱们身边的那些好人好事,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美。

这种美,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力量,它是社会的润滑剂,也是咱们每个人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说啊,美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它就是那些能触动我们心灵的东西。

无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无论是外在的华丽璀璨,还是内在的质朴纯真;只要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温暖、希望和爱,那它就是美的。

咱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着美、感受着美。

就让我们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吧,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珍惜。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概念,涉及哲学、心理学、艺术和文学等多个领域。

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美的主观性美的本质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主观的感受和认知。

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样的物体或情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美感体验。

因此,美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化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2.美的多元性美的本质是多元的,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表现。

从大自然到人类文明,从具体的艺术品到抽象的理念,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

不同的文化、艺术流派和历史时期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多元性反映了美的丰富内涵和无限可能性。

3.美的普遍性尽管美的本质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但美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普世情感。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们都欣赏美、追求美,渴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美的热爱和敬意。

这种普遍性表明,尽管美的形态各异,但其本质是共通的。

4.美的情感性美与情感紧密相连,它是情感的表现和载体。

当我们感受到美时,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愉悦、满足、震撼、感动等。

这种情感性表明,美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

它能够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共鸣,让我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滋养。

5.美的社会性美的本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现,也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反映。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推崇;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重视。

这种社会性表明,美的本质是动态的、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6.美的超越性美的本质具有超越性,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限制,成为人类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表现形式,人们能够创造出超越现实世界的美的作品,使人们能够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和超越。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美的本质和特性

美的本质和特性

学史上第一次美学大计论。在这次美学计论中,有关美旳本
质讨论是最主要旳和最丰富旳。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李泽厚为代表旳“实践论”美学进一步成为主流,代表性 旳说法有李泽厚旳“自然人化”说,蒋孔阳旳“人旳本质力 量对象化”说,以及高尔泰旳“美是自由旳象征”说,等等。
——美旳本质及其特点
第一节 美旳本质及其难解性
一、美旳现象与美旳本质
美旳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里: 1、物理世界:自然美、科技美 2、心理世界: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 3、生活世界:行为美、服装美、人体美、工艺美、 建筑美…… 4、艺术世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美旳本质(美本身)即美者之所以美旳根据,任何 物只要具有美本身就肯定是美旳。所以美旳本质是唯 一旳,而美旳现象是多样旳。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旳象征
二、蔡仪:美是经典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旳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美是观念”
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以为,美是人旳一种观
而不强调以情感人,所以它富于哲学旳思辨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家论美旳本质
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两次“美学热”,有关美旳本质探
讨与这两次“美学热”紧密有关,也大致能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从黄药眠批评朱光潜
旳美学文章开始旳;随即,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均刊
登文章,对别人旳观点展开批评和争论,引起了中国当代美
黑格格旳哲学、美学思想—— 1、宇宙旳本原是“精神”,宇宙旳终极本原是“绝对精
神”,世间万物就是由“绝对精神”派生出来旳。

美的本质之我见

美的本质之我见

美的本质之我见内容摘要:本文认为,美,作为人类有史以来一个千古不变的永恒话题,其本质是带有人类强烈主观色彩的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他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深深打上了人类主观思想的烙印。

它的存在是非物质性的,但几乎人人都可以通过感官去体验其奥妙所在。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没的形式与内容也不断深化、发展与丰富,但本质却不曾改变。

关键词:美主观非物质性客观存在美是什么?自古以来,作为人类孜孜不倦的刻苦寻求的话题,可为真正的人类未解之谜,但是,美的本质当真不可寻求么?当然不是!关于美的本质,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认为:美的本质是带有人类强烈主观色彩的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有句名言说得好:理论总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当岁月的风雨再一次席卷深不可测的美学世界,相信这一问题必将变得清晰。

黑格尔说:当人类惊异于艺术品在内心引起的波澜——愉快、惊讶、恐惧、哀怜一类的情感波动——总之心灵的震颤时,为描述这种状态,便借用了希腊的“卡利斯特提克”一词,该词在希腊语中即“美”。

【1】诚然,黑格尔将美的含义仅限于艺术中是狭隘的,但它所描述的美所带来的感觉,却是非常贴切的。

相比之下,宗白华的理解似乎更为优雅,他说:“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美的人生是极强烈的情操在更强毅的善的意志的统率之下,在和谐的秩序里面,是极度的紧张,回旋着力量,溢而不满。

”如此愉悦的心灵享受禁不住让人心驰神往,而这一切又是由美而来,也就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追寻。

首先,本文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自人类社会伊始至今,他不因朝代更替江山易主而生,也不因时光匆匆、一去不返而香消玉损。

虽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对于美的定义,或者说对美的评价标准有过千万次的更改,但不会有人说:世界之大美已不复存在。

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它的存在不分种族、语言,不论国家、地区和民族,可以说,横穿宇宙,纵贯时空,无不有美之存在,此皆有例可循。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 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 年)黑格尔(1770-1831 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一谈到美,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些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花朵、树木。

大家也许会认为这是自然中的美丽景色。

其实不然,“世间万物皆有其美”我也同样这样认为。

我从两方面阐述一下自己对美的看法。

而我则认为,在茫茫人海之中,都会有不一样的美。

以前,我们都认为外貌美,容貌美就是真正的美。

但事实上,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前那种封建腐朽思想渐渐离我们远去,而现在,则流行起了另一种审美观—内心美,也就是“内在美”。

我觉得“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那些天生丽质,长相甜美的女孩,无疑会受到他人的喜爱。

但是相貌平平的人,只要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一样也会博得别人的欢迎。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漂亮,当然我也不例外。

现在在我眼里,美丽不仅限于一些脸蛋,一双眼睛,也包括你那整洁的房间,干净的衣服,和文明的语言等。

曾经,有很多的名人被世人誉为“美女”。

诸如林徽因,林徽因就属于那种外貌美,但是她却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梁思成虽没有林徽因那么高贵的出身,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可见“内在美”比外在美更加重要。

当然,外表的美,也非常重要。

美丽的面孔,魔鬼的身材,曼妙的身姿,婀娜的走姿。

我认为,这是一个健康女孩子该具备的,不过那种病态的美,我认为不算。

身体,应该与心灵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人类,应该摒弃那种庸俗的东西。

最近,有一段关于“爱国小天使”的视频疯狂转载,他在世界大赛中斩获金牌,并且为祖国赢得荣誉。

但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的穿着却有些不入眼。

朴素的T恤配一条牛仔裤,这还是简单的,但是看起来却让人感觉别扭,甚至有点土。

然而他在赛场上拼搏的精神,激励了不少人。

他这样做,不就是“爱国小天使”吗?我觉得爱国,首先得做到爱自己的国家,并热爱自己的国家,然后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很难,这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吧!我觉得美,不是看外表,而是看你的心灵。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些书,让它充实我们的头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
称等。

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这种观点既不同意把美归之为客观的物质世界,也反对把美归之为人的精神世界,主张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认识美的问题。

美国刘易斯认为,美是刺激主题内心价值经验的一种“潜能”。

从主客观的统一中探求美的本质,这种研究思路是正确的,由于没有找到两者统一的结合点和真正原因,不能回答美到底是什么问题,终究解决不开美的本质的问题。

我认为美是纯主观的,美根本就不具有客观性。

我国儒家经典之一《礼记》里说:“美恶皆在心中。

”柳宗元说:“夫美不美,因人而彰。

”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我国美的主观论的代表高尔泰举了个例来说明美的主观性: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少什么,但是蛤蟆并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美”,是人觉得它不美。

在这个例子中,美的主观性充分显现出来了。

通俗一点说,美是人们的一种感觉,那种认为“美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是再荒谬不过了。

朱光潜先生说得好“我们可以定义花是红的,但是不能定义花是美的。

”颜色是一种被定义了的客观事物,美却是我们不能去定义的,我们不可能仅仅因为红色而推断出花是美的。

不能否定花是客观存在的,可是花的美丑却不是它与生俱来,没有人去欣赏它,就无所谓美丑,换了一只小动物走到它的跟前,它对花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它会觉得它美吗?我想它说不定一口就吃了它,如果花香的话。

所以说,美只是个人心理一种判断,能给我们带来身心愉悦的,能够吸引我们注意的,都可以认为他们美。

如果美是客观的话,我们说一个东西美不美时,只要拿美的客观标准去衡量一下就可以了,又何必问大家美不美呢?
综上观点,美是主观的,“环肥燕瘦”,“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正说明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于事物的审美判断标准是不同的,一个物品本身只有它所具有的特点,至于它到底能不能给我们带来身心舒畅,有美的感受,则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

事物本身具有客观性,美的事物却是人主观的去给它“美的”这个形容,美是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美是主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