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模式的争议与我见

东亚模式的争议与我见
东亚模式的争议与我见

东亚模式的争议与我见

陈峰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关键词] 东亚模式;经济发展战略;政府干预;威权主义;儒家文化

[摘 要] 东亚模式是否存在,是近年来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学术界争议颇大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促进东亚经济腾飞的基本要素即东亚模式。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可分经济、政治、文化三种类别,每一类模式中均有诸多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特征。但与西方欧美成熟模式相比,东亚模式仍处于初期阶段,经金融危机考验后需要经过整合而成为第二代发展模式。不能用西方现代的模式标准来衡量东亚刚刚起步的模式。应从思维方式上抛弃历史唯心主义。[中图分类号]D523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1)022*******

[收稿日期]2000212201

[作者简介]陈峰君(1936-),男,辽宁鞍山人,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亚太地区政治与经济研究。

一、概念与争论

÷模式"是外来语,英文中用pattern 和model 表示。这两个词可相互换用,意思是一样的。÷模

式"一词作为一种政治经济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世界各国家或地区在实行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对政治、经济体制及战略等的选择。

这一概念最早何时被提出来,尚无人考证,但广泛使用这一概念则是在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一概念。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大体上有三:(1)战后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新诞生国家走什么样工业化道路、采用什么发展战略和政治经济体制,是这些国家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就出现社会主义道路与模式的问题。据有人考证,西方学者恰是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苏联、东欧问题时率先提出政治经济模式概念的。(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也面临经济发展的道路、体制及战略问题,

是按原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发展,还是按苏联现代化道路发展,或按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于是就产生发展模式的重大课题。(3)自20世纪30)70年代以来特别是日本、÷四小龙"等东亚国家和地

区独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途径,引起世界各方的瞩目,人们纷纷研究它们的经验,即东亚模式问题开始出现。因此,÷东亚模式"(East Asian Model,缩写EAM),可以简单概括为日本、÷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战略与体制的选择。根据这一不够成熟的定义,对于模式的分析应当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广泛内容。

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东亚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东亚现代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这种成功绝非是西化的结果。这已为世界众多学者与舆论所公认。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新作1亚洲大趋势2中对亚洲特别是东亚的崛起给予了全面高度的赞扬。该书明确指出:÷亚洲的现代

45

化绝非等同于?西化?,它呈现出的是特有的?亚洲模式?。现在,亚洲踏上了富强发展之路,经济复苏使东方人有机会重新审视传统文明的价值。随着技术和科学的引进,亚洲向世界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型模式,这是一种将东、西方价值观完善结合的模式,一种包容自由、有序、社会关注和个人主义等信念的模式,东方崛起的最大意义是孕育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亚洲正以?亚洲方式?完成自己的现代化,它要引导西方一起迈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美]约翰#奈斯比特:1亚洲大趋势2,第275页,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但这种说法也遭到了一些西方学者的强烈反对和否定。代表人物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保罗#克鲁格曼。他的主要观点是:东亚奇迹是虚构的神话,像÷纸老虎"。原因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同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其发展很大程度依赖大规模的劳动力和大量资金的投入,而非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实现的,即仅仅是数量的驱动,而非创新或质量的推动。这种生产增长方式最终必将像苏联一样而崩塌。东亚奇迹只是暂时的现象,东亚模式自然无从谈起。(Paul Krug2 man:the Myth of Miracle,Foreign Affairs,1994 (10/11).)

东亚金融危机则进一步引发了国际和国内学者对东亚模式的重新思考与深入探讨。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粉碎了÷亚洲模式"。美国1外交2杂志说得更加明确:÷亚洲金融危机证明美国经济模式正确"。([美]唐纳德#埃默森:1亚洲美国化了吗?2,载1外交2,1998(6/7)。)在国内,尽管对东亚模式持支持态度者居多,但也有较大争议。主要有三种论调:(1)否定论,认为东亚金融危机进一步证明了克鲁格曼早已预见的东亚奇迹和东亚模式的终结或破灭;(2)调整论,认为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东亚模式滞后,亟待发展调整,以新型模式取而代之;(3)肯定论,认为东亚模式经过金融风暴考验后将再现辉煌。如何客观全面分析与评价东亚模式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不仅关系到今后对这一地区经济前景的正确估计,也关系到整个东亚各国和地区包括中国在内今后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的抉择。中国学术界大部分学者持第二或第三种看法,他们认为:÷构成东亚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也适合东亚地区的具体国情"。(详见1÷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研讨会"发言摘要2,载1世界经济与政治2,1998(7)。)

二、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

否定东亚模式最主要的论据无非是否认东亚奇迹的存在以及产生奇迹的基本因素即东亚模式基本特征的存在。对这一点中国学术界大部分学者认为,÷东亚奇迹的出现是和东亚模式紧密相连的。东亚过去30余年的经济成功的共同点,或者说构成?东亚模式?的那些基本内容,正是促进东亚经济腾飞的基本要素,东亚模式功不可没"。(同上。)

(一)东亚经济模式

11倡导÷经济立国"或÷经济优先主义",即以经济建设及追赶欧美为国家战略的中心任务。西方由于是÷内源性现代化",其现代化的启动是靠自下而上的自发性,一般以商业和工业革命为先导,逐步缓慢实现现代化。东亚地区则是后近现代化,有其独特的外部条件,即所谓÷迟发展效应",欲想实现现代化必须动员国内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赶超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的目标。东亚成功关键的一条就在于此。这一条在理论上近于常识,但真正将其作为国家最高行动准则却非易事,东亚国家和地区,大都经历过沉痛甚至是血的教训才换来这条准则。

21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又称出口工业化战略(Associative export2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2 gy)。这种战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非联系性自主发展战略(dissociative autonomous development strat2 egy)显然不同。其内容是按照国际比较优势的原则,在政府产业政策的具体支持下,通过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面向国际市场组织生产,并通过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缓和国际收支压力。这种战略被看作是÷东亚模式的本质特征"。(慕海平:1对东亚发展模式的分析:含义与启示2,载1东南亚研究2,1993(2)。)

46

31国家对经济的适度干预,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或称÷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西方内源型的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早期与中期,其生产运作系统主要靠市场经济,只是在战后才重视计划、宏观调节。而外源型的东亚国家则在现代化的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国家的职能,将所谓÷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紧密有机地结合,÷形成软硬适度、富于弹性的经济发展体制,并使之成为东亚发展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同上。)

41分配收入相对均等。东亚与西方在经济增长速度与收入分配方面相对照,刚好成相反的状况:东亚增长速度比西方高得多,而收入分配却相对均等;与拉美国家相比,其收入分配也明显相对均等。经济学家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表示收入差别的程度:基尼系数015)017之间为收入高度不平等,012)0135之间为相对均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拉美与东亚÷四小龙"较为相似,大都处于0146)0155之间。但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东亚的基尼系数明显下降:中国台湾0127(1971年),韩国0128(1971年)。而拉美则居高不下甚至呈上升趋势:巴西0157(1970年),墨西哥0158(1969年)。(参见罗荣渠主编:1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2,第264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51高经济增长率。这是东亚模式的最终表现结果,同时也是该模式的最主要标志之一。西方工业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经济增长仅在英国出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已是历史创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一些先进工业化国家也才达到1%)2%。战后某些西方国家增长率达到3%)5%,被看作是÷经济奇迹"。但真正的奇迹却应是在东亚,这里年均增长率已提高到7%)8%,甚至更高,一般要高出西方国家年均增长率一倍至几倍。(罗荣渠:1东亚现代化丛书序2,载尹保云:1韩国为什么成功2,第1页,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这种增长并非如克鲁格曼所说的只有数量上(资料与劳动力)的投入,也有相当规模质量(全生产要素)的投入。

(二)东亚政治模式

11实行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政治体制。所谓威权主义政治是指二次大战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军人政权或由非军人统治(一般是一党执政)的具有高度压制性的政权。(参见罗荣渠主编:1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2,第274) 275页。)这种政权既具有旧传统极权政治体制的特征(如权力高度集中、一党统治、军人干政),但又实行一系列具有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政权的某些政策(如议会民主政权形式,专家治国、重视法制、反对腐败等)。因此,东亚威权主义政权,既不同于封建的传统的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极权主义,也不同于西方议会民主制。威权主义体制可以分为贤明型和个人家族型两种类型。前者基本上是出于国家、民族和民主利益,依据社会条件的需要,为了有效地实现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迫切任务而建立起来的权力集中的政府。它能建立社会秩序、稳定政治局面、克服种种危机、创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环境、有助于国家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新加坡是这种类型的代表。后者如菲律宾马科斯政权、印尼苏哈托后期政权,这种政权是一种适合东亚地区特点的过渡型的政权,在一定时期是积极的、进步的,因而也是必要的。

21对政权采取强制型稳定。政局稳定有两种型态,一种是自然型稳定(主要在西方),一种是强制型稳定。后者是东亚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为稳定政局所采取的过渡性措施。东亚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军人集权政府(如韩国朴正熙时期和全斗焕时期的军人专政)也好,半军事集权政府(如中国台湾国民党政权)也好,还是文人集权政府(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政权),基本上属于强制型稳定政权。正是这种强制型稳定才保持了东亚的政局相对稳定。当然其稳定情况不完全一样,稳定最佳者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其次是中国台湾地区,再次是韩国。政治稳定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和对抗的消除,只要对抗和矛盾没有突破政治秩序和法律制度的范围,或者政府对对抗和矛盾采取果断措施,转危为安,使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能够有秩序地进行,均可称为政局稳定。这种强制性稳定,÷具有一定的暂时性、不可靠性,甚至极大的危险性",但却是不得以而为之的必要做法。(张锡镇:1东亚:通向政治稳定之路2,载1国际政治研

47

究2,1996(2)。)

31由一党(或军事)集权政权向民主政体转型。这一转型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初见端倪,多元民主宪政体制已开始确立。这是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向政治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标志。但它的最后定型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巩固、完善过程。定型后是何种模式(与西方民主制有何区别)有待观察和研究。从目前东亚转型过程看,其特点有:一是基本上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实现转型,即按正常的选举渠道逐步实现的;二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最先来自民间与社会力量的推动,而后领导人由被动转为主动,采取缓和矛盾的变革措施,因而形成具有÷渐变性和自然性"的特征。(姚礼明:1在东西方的结合点上2,第181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三)东亚文化模式

11儒家传统文化是东亚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型文化又被称之为÷现代型模式",根植于新教伦理之中。这种现代型模式的特征是追求效率、强调个性,恰好与东方型情感模式相反: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和人情;崇尚集体意识,个人服从集体利益;宣扬和谐精神,主张用伦理道德信条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参见徐洛:1关于战后东亚发展模式的论争2,载1世界史研究动态2,1992 (6)。)东方文化被称为÷情感型模式"。这种情感型文化对东亚经济与政治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一,倡导忠君爱国、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以和为贵、宽容协调、求同存异、同舟共济等,对东亚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二,东亚民族一向以勤俭持家、刻苦耐劳和注重储蓄而著称。东亚÷四小龙"和日本拥有世界上最高的投资率和储蓄率,这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外债压力,又有助于适时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其三,强调教育,重视智力投资。这是推动东亚经济现代化的有力条件。1965)1985年东亚地区中等和高等教育注册人数的增长率超过世界上任何地区。

21东亚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丰富璀璨、博大精深,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也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现代化甚至阻碍现代化的糟粕,如宗法等级制度和观念;封闭的狭隘的手工业方式;绝对专制主义的特权制度和封建特权观念、封建帝王思想、家长统治、个人崇拜;以神权、君权、族权、夫权为核心的伦理纲常体系;÷存天理,灭人欲"的道统思想;鄙视货值,轻工贱商,鄙视劳动;反民主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唯心论、天命论、宿命论、唯我论、主观主义;反对质变和革新的调和折中,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绝对主义,鬼神迷信,模糊笼统的思维方式;因循守旧,复古盲从,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狂妄虚骄,抱残守缺;自卑自贱,自暴自弃,崇洋媚外,阿Q精神等等。所有这些文化垃圾÷理所当然地在近代现代化过程中受到猛烈批判"。(杨宪邦:1东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转引自张立文、町田三郎主编:1传统文化与东亚社会2,第58)5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总之,对东亚传统文化,必须通过现代化的社会实践的检验,去粗取精,在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在批判中有继承,在决裂中有联系,在改造中有发展,在对立中有创造性的转化,在消化中有弘扬和创新。这就是东亚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历史辩证法"。(同上书。) 31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抵制其糟粕。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不外两大动力:一是自身的传统文化,二是吸收融合外来有益的文化。后者又常常是本民族文化加速发展的催化剂。日本明治维新后期现代化步伐迅速发展,得益于及时吸收了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不仅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包括指导先进技术背后的精神文化,特别是追求效率、强调竞争意识等有助于促进现代化的一切有益的西方文化。战后日本、÷四小龙"均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这是其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道理,东亚其他国家也将在21世纪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吸收西方文化。西方文化除了精华部分之外,和东方文化一样也有糟粕,诸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精神颓废、腐朽堕落等等。这些文化垃圾随着先进西方文化的传播的同时也涌进第三世界国家,从而引起这些国家的文化依附或文化倾斜,严重损害着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破坏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加强

48

国家对进境西方文化的宏观战略,抵制西方消极文化入境,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是东亚文化政策中不容轻视的一个方面。

东方将创造出东西方文明结合的新东方文明。东亚国家特别是新加坡在正确对待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不同文化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在20世纪50)70年代新加坡比较注重西方文化的引入,这对于冲破传统保守经济和社会伦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导致西方价值观的泛滥。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又重视宏扬儒家文化,抵制西方的腐朽没落文化。从而把东西两种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地运用、重塑和发展两种文化的功用"。(李路曲:1新加坡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稳定机制2,载1世界经济与政治2,1995(7)。)新加坡已故总统薛尔思博士把新加坡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概括为:÷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日本的效率和高度的组织性+东方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新加坡的工业化、现代化"。(曹云华:1新加坡的精神文明2,第5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新加坡在现代化过程中,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为世人提供了令人瞩目的奇迹和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也在弘扬东方民族精神方面提供了许许多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三、东亚模式的整合

东亚金融危机如同一次八级地震,极大地震撼了东亚各国,也震撼了整个亚洲和世界。这种震撼使东亚国家和地区得以冷静思考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得失与是非,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正如有的中国学者所言:÷发生金融危机使亚洲人有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问题。从天上回到人间,去掉头上不切实际的光环"。(罗肇鸿:1摘下花环,冷静思考2,载1世界经济与政治2,1998 (7)。)但无论如何整合,÷东亚模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初生婴儿已经降临在世界的东方。人们应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它。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再好的模式也要随着时空的转换进行不断的调整。东亚模式实际上仅仅是发展的初期阶段,就像早期欧美发展模式一样,它的生命力将会存在和延续许久。就其模式中的某一或某几方面,不适应时代的变迁,需要整合,甚至舍弃,均属正常现象,无可厚非。但不能因这次危机就断言说东亚模式已经过时。任何模式的成功都需要外部时空条件。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或存在诸多模式,最有影响的莫过于西方欧美模式,如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德国模式。但这些模式均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在其发展成长过程中也曾经历过无数次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直到今天这种危机也时而出现。就在几年前,即1992年,英国还发生了金融危机。但似乎并没有人说西方欧美模式终结了,甚至也很少有人指责西方模式的种种弊端。与西方欧美模式相比,东亚模式不论从形成的时间看,还是从东亚国家和地区成熟程度上看均是处于初期阶段,从时间上看东亚模式形成至今不过短短三十年,有的国家才十几年。有人把金融危机前的东亚发展称之为÷第一代东亚模式",金融危机后的东亚发展称之为÷第二代东亚模式"。(厉以宁:1东亚金融风暴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改革的前景2,载1国际经济评论2,1998(5/ 6)。)从地区上看,只有一小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名符其实称得上东亚模式,大部分只能说正在处于模仿阶段,有的根本与东亚模式本身并无关系。在东亚模式开始形成的第一阶段和初级阶段,不仅不能要求它尽善尽美、完美无缺,而且应该看到它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东亚模式可能要经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七代、第八代,一代会比一代发展、成熟。这合乎历史的发展规律。西方模式如此,东亚模式也应如此。不能用西方现代已经发展若干历史阶段成熟了的模式标准来套用或衡量东亚刚刚起步的极其不成熟的现存模式,应从思维方式上抛弃历史唯心主义。

这里应分清三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情况,对基本上经受住金融危机考验的新加坡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主要是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充分肯定以它们为核心总结出来的东亚模式的基本经验。就是对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激烈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也不能全部否定其成功经验的一面,同样应持爱护态度,决不可轻易一风吹掉,而应保护东亚已取得的成就及其经验,这是东亚人民经历多年奋

49

斗积累的最珍贵的财富。第二种情况,金融危机的实践证明,过去曾被视为东亚模式典型国家之一的韩国,其某些经验,如所谓韩国÷大企业集团模式"明显是被误判,应予以纠正和抛弃。前几年经常有人说,韩国经济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国家有意扶持了若干大企业集团,这些大企业集团在韩国经济增长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实际上,这并非是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因为企业集团应该是在市场经济中通过竞争形成的,不该由政府÷拉郎配"拼凑。这种人为地扶持的企业没有生命力。金融危机中垮掉的正是这样一些大企业集团。金融危机中还暴露了诸多国家的种种问题,它们大部分不仅均与东亚模式无关,而且完全背离东亚模式所倡导的原则,如泡沫经济、官商勾结等。这些东西无疑更是属于彻底舍弃之列,应毫不留情。第三种情况,适当调整各自的政策。其中有些是属于原来正确后来过时的政策,有些是属于本来就不健全、不完善有待不断健全、不断完善的政策。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中,人们应认识到,认真对本国经济结构进行一次清理和整合,乃是东亚重新崛起的当务之急。下面就三个争议的具体问题来加以说明。

11÷出口导向战略"问题。出口导向战略一直是东亚经济模式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有的人甚至把它与东亚模式等同起来。这一发展战略曾给东亚国家和地区带来整整十年(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但是这一战略的成功是有条件的。当时实施这一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比较少,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热衷于÷进口替代",而发达国家的传统产品市场有很大的容量。因而,日本、÷四小龙"等首先选择÷出口导向战略",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发展本国(地区)经济。但是这种有利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东亚地区已大为削弱。一是因为随着收入的增长和传统产品份额的下降,传统产品的市场相对缩小。同时,发展中国家相继都在实行÷出口导向战略"。这时,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不仅仅受到发达国家,也受诸多发展中国家对手的竞争,使东亚国家和地区出口面临越来越不利的局面。东亚金融危机不能不说与此有一定关联。为了弥补这种战略的缺陷,就需要培育国内市场,使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发挥作用。但是,如果以为÷出口导向战略"已经过时,完全放弃这一战略并进而否定东亚模式而改用÷进口替代战略",显然是因噎废食的做法。

21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问题。世界银行1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2开篇÷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指出:÷在世界各地,政府正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使我们再次思考关于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报告认为,÷市场与政府是相辅相成的:在为市场建立适宜的机制性基础,国家(政府)是必不可少的",÷绝大多数成功的发展范例,不论是近期的还是历史上的,都是政府和市场形成合作关系从而纠正市场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东亚国家由自身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在东亚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金融危机中也的确暴露了一些国家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不恰当关系,即如前所述,政府干预过多或不适当干预。这无疑需要加以调整,但并非从根本上否认政府的宏观干预。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要的问题。法国总理利昂内尔#若斯潘撰文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消除了人们的一种幻想,÷即经济部门超越政治制度,超越社会组织和超越国家的历史本身而自主的幻想。**它表明,如果没有巩固的国家制度,没有实施于所有人的法律标准,没有团结和对人民的尊重,没有对历史的认识,也就不会有健康的经济。我们从这里看出了强调国家政策的必要性"。([法]利昂内尔#若斯潘:1世界危机和我们2,载1新观察家2周刊,19982 09201。)

31威权主义政治体制问题。西方某报认为,东亚金融危机不仅是经济模式的失败,而且÷特殊的亚洲政治模式已经失败",这种说法需要认真分析。应当承认,金融危机确实暴露了东亚一些国家如印尼等在政治上存在的严重缺陷和问题,这些问题也恰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深层次的根源。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东亚政治模式,原因在于:第一,印尼等并非东亚政治模式的÷贤明威权主义"的典型,而是÷家庭或个人集权主义"的典型,它在政治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恰恰是与东亚政治模式基

50

本特征相背离的。用坏的失败的典型来否定成功的或真正意义上的典型是不合适的。新加坡应当是东亚政治贤明威权主义模式的成功典型。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认为,新加坡能够在这场危机中屹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民选择了廉洁而能够做长远打算的人选担任议员及部长。他们所制定的政策,是为新加坡这棵没被吹倒的树扎下了深根。他说:÷你们选择了素质与众不同的人选来负责。我们有与众不同的部长,制定与众不同的政策,使国家更稳定,给予你们更多安全感与更多的财富。"(转引自李罗力主编:1第二冲击波2,第382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第二,东亚国家和地区普遍推行的威权主义政治体制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根源与背景。在经济发展崛起的初级阶段发挥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对稳定政局和促进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但它是一种不可避免或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形态,过渡的长短则取决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的教育素养和参政意识等许多状况密切相关的。不能因为金融危机的出现就把一切问题通通归结到威权主义体制。第三,东亚政治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由威权体制向民主体制过渡正是东亚政治模式的另一重要特征。民主化进程对东亚国家和地区是不可避免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民主化形式与速度同样要由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自身特点决定。因此,认为东亚政治模式就是威权政治体制的说法是不全面的,用西方的民主体制标准简单套用或衡量东亚政治民主化进程更是不适当的。

参考文献:

[1]丁文峰.经济现代化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0.

[2]罗荣渠.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陈峰君.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On Controversies over the East Asian Model

CH EN Feng2jun

(School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Peking Un i 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Key words]the East2Asian model;strategi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ference of the government; authoritarianism;culture of Confucian School.

[Abstr act]One of the hot issues that have aroused controversial ideas in the academic circle at home and abroad is whether there really exists an East Asian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East Asian model is the essential element that has given ris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East Asia.Char2 acteristics of East Asian model can be classified into economic,political and cultural ones.Each one is dif2 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ern counterpart.H owever,compared with Western models which are relatively more mature,the East Asian model is still underdeveloped.Trial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ill yield a second generation of this model.The author cautions that this newly developed East Asian economic model should not be assessed by modern criteria of the Western models and that historical idealism should be abandoned.

[责任编辑刘蔚然]

51

东亚_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 [ 编者按] 近20 多年来, 现代化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焦点。在一个多极化发展的世界上, 各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与方式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美国模式、北欧模式和东亚模式。东亚模式就是在东方儒家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经验和道路。它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指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它们在文化传统上属于儒家文化圈,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学习并消化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从而形成一个多元文化互动互补的社会。 浙江在历史上即与东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与文化联系。浙江的经济、人文环境与日本和四小龙也有某些近似之处。因此,东亚模式的许多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的。 下面四篇论文系本院“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的比较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分别从经济策略、社会保障、教育规划和人文精神诸层面探讨了“东亚模式”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浙江现代化的启示。 东亚: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张仁寿 张仁寿,男,1956 年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杭州310025) 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其成功经验令世人瞩目。浙江不仅与东亚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处于同一地缘带, 而且比之于东亚模式中日本及随其后的“四小龙”, 属于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后来者, 现在正处在经济起飞时期。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们要重视研究借鉴东亚模式特别是“四小龙” 经济起飞的成功经验。本文着重考察分析东亚成功地实行政府干预和促进出口这样两个事关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 其中的成功经验, 对于加快浙江经济现代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兴工业化国家增加了一倍多。“如果高速增长的分布是随机的, 那么, 如此集中的区域性高增长是极为罕见的, 大约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按亚洲开发银行统计, 过去20 多年东亚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8 % , 远远超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413 %和工业发达国家的3 %的增长水平。东亚在全世界的GD P 中所占比例从1960 年的4 %猛增到1990 年的25 % 。到2000 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 % 。与此同时,外贸规模也迅速扩大。1965 年,东亚地区的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10 % ,1993 年已占到2518 %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 东亚贸易增长幅度将占世界贸易增长幅度的的1/ 3 。 进入90 年代, 西方经济景气低迷, 回升乏力, 而东亚经济一枝独秀, 仍然生机勃勃。在1993 —1995 年间, 东亚连续三年GD P 增长率超过9 % , 而且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超过1986 - 1995 年期间的经济增长幅度。据世界银行1996 年发表的《全球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报告预测, 在1996 —2005 年10 年里, 东亚地区GD P 年均增幅仍将达到719 % , 人均GD P 有望保持过去10 年平均619 %的增长速度。 ·65 · 一、东亚奇迹 东亚的崛起, 已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最大奇迹。世界银行自1991 年下半年开始, 组织有关专家对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等8 个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 年出版了题为《东亚奇迹: 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的政策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 在1960 年到1985 年之间, 日本和“四小龙”的实际人均收入增加了4 倍多, 东南亚新

从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看

从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看,主要有: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3、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 拉美发展模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2000年以来,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期,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中国,一些重点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始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这种情形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拉美国家情况类似。由此,理论界和工商界有人认为中国可能陷入“技术依赖”困境。有关专家分析了拉美发展模式不同阶段的增长驱动及其“技术依赖”形成原因,提出了若干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一、拉美发展模式的演化 拉美发展模式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但其资源驱动型增长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 1.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19世纪初的独立战争结束后,拉美国家普遍接受了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典型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拉美地大物博,以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外汇收入是天经地义的。就内部因素而言,以下措施无疑是促使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加速运转的主要因素。第一,来自欧洲等地的大量移民为初级产品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第二,除了新开垦的土地以外,教会和印地安人拥有的大片土地也被用来种植农产品;第三,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第四,大量外国资本进入了拉美的初级产品生产部门;第五,科技的进步使初级产品部门受益匪浅。 2. 进口替代型发展模式。二战爆发后,由于欧洲国家忙于战事而减少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且战争影响了洲际运输线,拉美国家难以用充足的硬通货进口工业制成品。这一状况使得拉美国家发展本国工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促使拉美国家认识到了采纳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必要性,那么二战的爆发则强化了拉美国家追求这一模式的决心。在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拉美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幼稚工业”加以高度保护。(2)向“幼稚工业”提供刺激性优惠。(3)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利用国家资本,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并在一些“战略性”部门和私人投资者无力进入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部门中直接兴建国有企业,或在对自然资源领域中的外资企业实施国有化后,将其改造为国有企业。(4)大力吸引外资。(5)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6)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资本货和先进技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拉美国家只能从发达国家进口资本货和技术。 3. 后进口替代(新自由)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拉美广泛传播,东亚选择市场经济之路并成功起飞的示范效应使拉美开始实施“后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自由化市场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有:贸易自由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私有化;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劳工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拉美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一个就是跨国公司对拉美经济的控制不断加强。而且,在进口替代时期拉美引进技术尚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有利干预和对国内市场的高度保护,但实施一系列自由化政策后,这些干预和保护不复存在,拉美的科技发展对外依赖越发严重。自由化市场经济以及对外资的严重依赖的一个结果就是与大多数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不同。在拉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在1980年以后的20年间一直都在下降,而农业以及矿业、能源等资源密集型工业的产值则明显增加。 二、拉美“技术依赖”的特征与成因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 在进行探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的问题是:什么是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主要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总之,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

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

面对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在战后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将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经济学家对“东亚模式”提出了质疑,引起广泛的争论。虽然危机已经过去,但如何看待“东亚模式”仍是当前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编辑本段一、“东亚模式”的含义 对“东亚模式”的解释不尽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论点: 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体制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是指近几十年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措施和体制结构,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力政府具有强烈的经济建设意识和强大的导向作用。 3、“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具有许多要点,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升级和调整的产业政策,温和极权主义与市场原则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强有力的政府公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合作,以及政府同企业界的密切联系与协调、技术引进及其特有的企业文化、较高的国民教育水平、倡导文化多元和民族文化的复兴等等。 4、“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即认为东亚工业化地区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儒家传统是保持东亚工业化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天生本性。 5、“东亚模式”是“制度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其特征表现为: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是它们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政府理性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并有效地予以实施的结果,制度是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原因。 以上诸多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东亚的经济奇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有些观点和分析还相当深刻而精辟。笔者认为,这些模式都强调了政府在“东亚模式”中的核心作用,即政府要想尽快赶超发达国家、实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战略,就必然要制定一套保证高速增长的制度安排,若想行之有效,要求政府高度理性。当然不可否认,这种政体和相应制度安排下的政府理性和自律是相当脆弱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东亚模式”必然也是一种制度模式,“制度模式”的说法只不过更多地强调了成功的制度因素而已,其核心还在于权威政府。因为,短期内完成这样的制度创新,必须依赖于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大规模地调动生产资源用于经济增长目标。因此,“东亚模式”可以表述为一种制度模式,但最根本的是“强政府”,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理性的集权政府。 小结: 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 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

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与教训

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与教训 (根据日文资料整理) 一、泡沫的形成(80年代后期) (一)由「广场协议」引发的快速日元升值和「内需扩大」 ●「日元升值经济衰退」、「产业空洞化」对策 + 美国施加的「条件放宽」、「内需扩大」的要求(「日美构造问题协议」)→财政扩大、金融缓和政策。 ●大幅度的金融缓和政策(低利率、货币供给同比超过10% )→股市投资、地产投资成为了资金的流向地。 ●由金融自由化(特别是大额存款的自由化)引起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上升→企业的「资金管理」。 ●快速日元升值引发的错觉→对美元过度评价(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元将升值)、 对日元过低评价(缺乏「富裕」的生活实感,日元将贬值)。 (二)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 ●剩余钱财+资产价格上升→企业、个人的「资金管理」、土地投机→资产价格进一步上升。 ●企业的资金调集转移到「直接金融」[←平衡金融(=伴随新股发行的资金调集)变得容易]→大企业的「脱离银行」进行→银行需要发展新的融资对象→向中小企业、房地产融资倾斜。●「双边建立交易」(B/S表上的资产、负债两边扩大):把土地A作为担保进行融资(期待土地A的升值)→买入土地B→(期待土地B的升值)→买入土地C→。 ●资产价格的上升不是泡沫,而是为了从资产中获得收益的上升(例如:「国际金融中心—TOKYO」)。 ●沉迷于「资产效果」的有利之处→造成对勤劳的观念,对企业伦理等的不良影响。 ●批发物价(←日元升值)、消费者物价安定→否定了对通胀的担忧,政策性的疏忽。 二、泡沫的破裂和归结(90年代=「失去的十年」) (一)泡沫破裂的经过 ●股价1989年末达到顶峰,进入1990年后下落。 ●1990年,大蔵省作为地价对策引入了房地产关联融资的总量限制机制→地价下落的诱因 →1992年更是引入了地价税(1998年实际废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作用 摘要:国家与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对中国特殊国情与发展阶段来说,“发展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并不能准确界定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西方市场调节型市场经济模式也缺乏中国适用性。只有符合中国特殊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才是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应有模式。 关键词:发展型政府;市场调节型;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6-0014-06 国家与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对如何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由此形成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此消彼长的持久论争。尽管人们已认识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但政府干预总是与市场缺陷有关。如果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可以由市场很好地加以解决,政府干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一般是从考察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开始的。

一 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垄断、外部性、公用品和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但这种分析是一种短期的分析、静态的分析、微观的分析、纯粹的经济分析和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分析。因此,并没有真正揭示市场机制的根本缺陷。实际上,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缺陷不在微观方面,而在宏观方面,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的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收入和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及经济发展的无组织性,这也是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出发点。很多学者注意到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并主张以“发展型政府”概念概括中国政府的职能模式。“发展型政府”概念源于查默斯?约翰逊的《通产省与日本经济奇迹》一书。在该书中,约翰逊认为,日本模式介于苏、美模式之间,政府对经济起主导作用,但并非全面掌控;政府将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工具,而不是信奉原教旨的自由市场主义。韦德和阿姆斯登将约翰逊的原创性思想扩展到对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性研究中,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家对东亚奇迹的解释。一些学者鉴于“发展型政府”源于东北亚地区,与中国在文化背景、发展经验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将中国政府的职能模式概括为“发展型政

东亚自由贸易区:模式与趋势

东亚自由贸易区:模式与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已经向世贸组织报告的区域贸易安排已达293个。其中,在关贸总协定近50年历程中,共有124个自由贸易区(FTA);而1995年WTO成立后,新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就达169个。作为世界三大经济重心之一的东亚地区,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势头如何,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的可行性,以及东亚自由贸易区未来应选择何种发展途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正向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 目前,东亚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正向着金融货币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建设两个方向展开。现实地看,东亚国家已经或者计划签订的贸易协议大部分是自由贸易区协议。如中国已经与东盟达成协议,计划在2010年之前与东盟发达成员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到2015年之前与东盟不发达成员国也建立自由贸易区。日韩同东盟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在进行中。韩国与日本的协定也已经在讨论中,并且双方同意于2005年底完成协议。另外,还有区内的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也逐渐加入到双边或者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见下表)。相比之下,在整个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速度却是迟缓的,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影响因素太多。因此,一般认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循序渐进。 二、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全球化以及应对来自其他区域集团的压力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外在动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兴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区经济集团已成为一大趋势,尤其是自由贸易区已蔚然成风,不仅被称为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西欧、北美建立了自己的区域经济集团,拉美洲也在大搞自由贸易区,东亚却迟迟未能建立这样的组织,这使东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没有一个有形的实际载体而缺乏实在感。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北美自由区向美洲自由贸易区扩展,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对于大多数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大量出口ICT产品依赖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东亚地区迫切需要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增强其整体实力来与迅猛发展的欧美特别是美洲区域经济集团相抗衡。 2.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APEC、WTO在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受挫促使了内在需求的提升。1997年,从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当时正处于巅峰时期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危机迅速波及其他东亚国家,给东亚各国和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日本更是从那次危机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至今经济

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比较

第22卷 增刊 Vol.22 Suppl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0年12月Dec.,2000 α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比较 唐国植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 要] 吸取别国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比较东亚和拉美发展模式的差异,并从中得到若干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 拉美;东亚;发展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 F 41 拉美发展模式指墨西哥以南,包括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所有美洲国家的发展模式,东亚模式是日本亚洲四小龙和泰国等东盟国家发展模式,不包括中国大陆。50年代初,拉美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东亚,而在70、80年代拉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状态,东亚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际经济学家对东亚模式比较看好,到了1997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拉美经济繁荣发展,而东亚爆发了金融危机,经济水平一下子退到几年前的水平,1999年才开始从谷底开始爬升,何以导致如此大的变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 一、发展模式上的差异 (一)在“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和“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上的差异 大多数东亚国家在战后经过若干年的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后,建立了国民经济体系,促进了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东亚国家并没有停止在这个阶段,而是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大环境,积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实现向“出口导向”发展模式转变。 战后至60年代,拉美国家长期奉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以推动满足国内市场工业发展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为此,专门设计了进口替代的政策工具(如汇高率,进口限额和高关税)以抑制进口、进口替代在一般消费品阶段开始得比较顺利,当进口替代进入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阶段,“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效率,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在积累与消费的方面的差异 东亚模式强调一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内部积累,适当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东亚经济长期迅速增长,主要是靠内部较高的储蓄率实现的。东亚地区的总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0%-40%的高水平上,高储蓄率引起高投资,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反过来又使储蓄率进一步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拉美国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忽视社会公平,享乐主义盛行,消费水平较高,社会储蓄率普遍较低,对外资依赖严重,一度形成借债增长型经济。实际上只有少部分国家在一定时期实现了高增长,总体上只实现了中速增长或较高速增长,而且并不持续和稳定。 (三)关于政府干预方面的差异 东亚在政府干预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一方面,政府尽可能对经济发展进行积极引导,有效调控;另一方面,尽量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政府只有在市场机制所不及的情况下进行干预。 拉美的行政干预是不成功的,西方传统古典经济学往往反对行政干预,但经济学家对拉美改革的建议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全面改革措施,群众则被动的接受改革。政府干预应以取得最大限 — 57—α 作者简介:唐国植(1971—),男,湖北人,广西大学商学院98级政经专业研究生。

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张海迪说过"一百次跌倒就要一百零一次的站起来"。失败只是暂时的,我们只要能做到不屈不挠就可以最终取得成功。下面就由为大家推荐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范文,欢迎阅读。 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篇1 如果说失败是一个雪人,那么坚持就是一轮烈日,用火般的温暖融解冰冷的无情;如果说失败是漫漫黑夜中的路,那么坚持就是那照亮夜行道路的明灯;如果说失败是人世间的龌龊,那么坚持就是神圣的救命水,洗涤被玷污的麻木心灵。 那一次,奥语竞赛,原本很有夺冠希望的我,出乎大家的意料,只得了一个三等奖。我听到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我是可以得一等奖的呀!我呆呆的站在教室里,同学招呼我也不出去玩。我一个趔趄跌坐在椅子上。我一遍一遍地自责,自己为什么只考了这么点分数,为什么不多复习一下,为什么不仔细一点…… 放学后,我低着头走回家,妈妈一见我的神情,便知道了奥语竞赛分数考得不好。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杰杰,这次考得不好没关系,关键是你有没有努力过。只要你不放弃,坚持努力下去,下次就一定能考一等奖,甚至第一名!我相信你!!"我听了妈妈的话,沉闷的心豁然开朗。走回房间,我久久沉思:妈妈说的对,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你努力过了,就算你没有得奖,也不会后悔,因为我努力过了,我发挥出了我的实力。我笑了。一次小小的失败算什么?成功固然高兴,失败更不用悲伤。一次次的失败,也许会成为我迈向成功

的坚实基石…… 不久,家中出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景象:我一回到家就开始读书,而不是跑出去玩;吃完饭乖乖呆在家中看作文,而不是看电视。我每天勤奋刻苦地学习,渐渐发现了学习的乐趣,畅游在神秘的书本中学到十点也不肯放下书。从每天大人催读书,变成了催睡觉。彻底从要我学转变到了我要学。 终于,在五年级的奥语竞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全年级第五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蹦回家向妈妈汇报了成绩。妈妈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可是过了一会儿,妈妈的脸又严肃起来,说:"不能因为一次考好了就骄傲,反而要更加努力,争取取得下次语奥竞赛第一名,要记住,学无止境。" 失败只代,表昨天,只能意味着过去,过去的一切只能化作零,我要重新开始,以新的姿态面对失败,迎接下次挑战。 所以,当失败来临,我们就应该坚信上帝已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通向成功的门,怀着失败给予我们的箴言上路吧!成功已不远。 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篇2 成功如蜜甜,失败如药苦。当我们没有经过坎坷,就轻而易举地尝到成功时,成功的甜味也会入口即逝;可当我们历经千辛万苦才尝到成功的甜味时,那甜味就回渗入我们的血液,在口中回味无穷。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出成功的甜味的精髓所在。 成功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失败是每个人不屑一顾的,可是失败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就三番四次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百般阻挠我

儒家文化与亚洲四小龙经济

儒家文化与亚洲四小龙经济 https://www.360docs.net/doc/8c17558832.html, 2006年08月18日 16:04 中外企业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经过文化性格的重塑后,韩国形成以准军事管理为特征的企业文化;新加坡形成以奋力拼搏求生存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融合中西方文化精华,港台形成以竞争务实求发展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亚洲四小龙地域面积不大、人口稠密、经济底子较薄,自然资源也并不丰富,那么他们是靠什么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促使他们经济增长的共同因素是什么?而在这诸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国际学术界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作了大量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派别:第一派认为是东亚独特的文化模式造就了其经济奇迹;第二派认为是东亚抓住并利用好国际机遇,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第三派是制度学派,以宏观调控功能来解释东亚的经济起飞。目前虽然学术界对促进“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原因仍未完全达成共识,但有一个观点却是基本一致的,即儒家文化是“亚洲四小龙”乃至整个东亚经济崛起的精神支柱。 日本现代企业管理的开山祖之一涩泽荣一曾说过:“要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这形象地表明了儒家文化对东亚企业管理的指导作用。与日本相似,“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除了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之外,无不伴随着儒家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荣照认为,“亚洲四小龙”的起飞在动力上是西方的,在精神上却是儒家的。韩国釜山大学教授金日坤指出:“儒家文化的最大特征是依赖家族集体主义的社会秩序。”他们认为儒家的一些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如和谐、忠诚、重视教育、勤劳节俭、鼓励储蓄等,是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儒家学说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源流无疑是自孔子开始。孔子继承殷国奴隶制时期的天命观和祖先崇拜,对源于巫术神化的“周礼”作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剔除原始宗教的虚幻色彩,更多地保留了其中符合血缘、祖先崇拜的礼仪形式和内在含义,并将其广泛推及到日常伦理生活中,使之内在的宗教意识进一步生活化、日常伦理化,从而创立了儒家文化。 西方学者多对儒家文化持赞美欣赏态度,他们以西方文化为立足点,高度肯定儒家文化中包含着可弥补西方文化不足的诸多因素。一些学者甚至曾乐观而自信预测:21世纪将是儒家文化圈的世纪。亚洲学者有别于西方学者偏于赞赏高度评价的态度,他们更清醒理智地评价儒家文化,他们把亚洲经济的崛起与儒家文化的影响联系起

美国东亚研究专业介绍(世毕盟留学)

美国东亚研究专业介绍(世毕盟留学) 东亚问题是伴随着东亚奇迹和东亚现代化的发展的脚步走上世界舞台的。东亚问题引起学术界关注从时间上来说应该是70年代,对此台湾学者萧新煌指出,从70年代以来,东亚的发展经历越来越成为社会科学界所注意的一个焦点,尤其是那些对发展研究感兴趣的团体。由此引发了研究东亚的热潮,因为他们急于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某种方式传输到发展中世界的其他地方。研究者们把东亚的成功经验及一些发展特点概括为东亚发展模式。 一、东亚文化概念 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东亚文化是东亚地区人们相似心理和相似思想的表现。一方面,它包含着东亚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有着相似的愿望、要求、态度、认识和行动,这构成东亚文化的主流;另一方面,自东西方接触以来,西方文化逐渐浸染东亚地区,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给东亚以极深的影响。因此,东亚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体。 二、国外东亚学的研究重镇当属美国 据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东亚太平洋地区研究中心主任于子桥教授统计,到1970年代初,美国能够颁授东亚语言和研究专业学位的大学106所,可以授予亚洲研究的学士学位机构(含加拿大)有147个,硕士以上学位40个,其24个可授予东亚研究的博士学位,但只有以下8所大学可以授予东亚语言(汉语、日语)和东亚研究的博士学位并且有超过20个全日制研究生: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

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华盛顿大学。 更主要的是,在这些学校及其它学校,有相当大的难以计算的一部分学位是以东亚为研究对象,但却被授予了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及其它学科的学位。 美国设有东亚研究中心的大学有哈佛大学(1955年创立)、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堪萨斯大学、南加州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耶鲁大学、匹兹堡大学、伊利诺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威斯廉大学等。 其中美国东亚学研究的最大重镇可能要算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它创立于1955年,原为东亚问题研究中心,1961年改名东亚研究中心,1997年再易名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这与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的杰出贡献是分不开的。今又与日本研究中心、朝鲜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整合为东方研究中心。 美国东亚研究还有一个重镇是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埃德温?赖肖尔创立的埃德温?赖肖尔东亚研究中心。 留学美国,东亚研究系在美国存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最早称为汉学系。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系是在美国出现的最早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学术部门,创建者是一位来自19世纪末中国广东的苦力劳工。他用毕生的积蓄和心血在这所闻名于世界的名校里开办了肩负弘扬和交流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系,并且启动了中国学研究基金。20世纪初,很多欧洲的汉学家以及中国本土的大学者相继留居美国进行汉学研究,例如德国的福尔克、中国的赵元任等。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国学名家冯友兰、胡适、徐志摩等也都曾经在哥大、哈佛等著名学府的汉学系求学或者任教过。从此东亚研究系在美国各个大学传播开来,到了20世纪末,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有一百多所大学颁发东亚语言和文学的专业学位。 三、美国东亚研究专业前景 东亚研究毕业生的工作机会非常广阔,能够胜任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例如大学教授,学术研究工作,行政助理,咨询顾问,语言教师,记者等等。由于顺利修完东亚研究的课程要求很强的写作和分析能力,所以实际上东亚研究对英文论文的写作能力要求特别高。这个专业对“多文化意识”(Multicultural Awareness), “辩证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以及“分析性思维”(Analytical Thinking)的训练也是极为透彻而高效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完东亚研究的课程后基本上都具备很完善的多元文化的素质以及超群的写作和分析能力。 四、美国东亚研究专业费用 东亚研究专业一年的学费大多在两万多美元,少数学校高些,比如众所周知学费很贵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一年学费三万多。如果经济能力有限,也可以选择学费

东亚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最新资料推荐………………………………………………… 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范畴,旨在探究东亚后进国家与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东弧模式特指“亚洲四小龙”在相类似的历史、宗教以及文化背景条件下,釜底依托政府干预手段,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通过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超越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本文站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尝试东亚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关联的探究。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分析(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东亚模式的特征可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经济上,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倡导经济立国,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2、在政治上,实行集权主义和精英治国。严厉的压制性体制成功地维持了一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训练有素的技术精英则可以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获得经济增长。3、在文化上,倡导儒家传统文化。儒家传统文化被称为东亚发展的“文化影响模式”,又称“东方情感型模式”,与被称为“现代型模式”的西方型文化迥异。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现代型模式追求效率,强调个性。而东方型情感模式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崇尚集体意识,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宣扬和谐精神,主张用伦理道德信条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二)东亚模式的缺陷东亚模式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紧密相关,它的历史成就客观存在,但东亚模式自身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赶超模式。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战略。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同外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国际市场萎缩,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3、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一般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产业入手,这种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难以持久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实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后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4、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容易导致政府包办一切,忽视甚至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的决策失误必将带来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也极易滋生腐败现象。二、东亚模式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一)它山之石,可资中国经济发展借鉴东亚经济增长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其在经济体制上的独特属性,这些独特属性对中国经济发展不乏借鉴意义:1、跨越性特征。许多东亚国家、地区自摆脱殖民地经济、依附经济,建立自己的民族经济以来,到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严重的市场失灵危机和政府失灵危机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东亚模式的形成,跨越了市场经济的古典体制”。而且政府采取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干预活动,无形中创造了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创造了政府和市场二元机制优化组合的新体制。下一页2、兼容性特征。这里主要谈经济体制上的兼容:“东亚模式”是对传统的无政府的市场经济、政府刺激有效需求的膨胀型的市场经济及完全由政府直接支配的计划经济的扬弃。它是有政府管理的非财政金融膨胀型的非单一计划调节的经济,承袭了无政府经济中的市场竞争制度、有效需求管理型经济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计划经济中的政府计划指导机制。3、多元性、差别性特征。东亚国家、地区间及国家范围内的地区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较长的时期内,电子计算机与算盘并存,高科技与原始的农耕技术并存。这里有最富裕的人口和地区,也有最贫穷的人口和地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不同,经济起飞的时间各异,形成了阶梯多样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区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科技等各方而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所以,中国应借鉴东亚模式在多元性、差别性的背景下发挥差异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

幻灯片1 第七章世界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幻灯片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 ●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经济、转型经济等各类经济的大致状况●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经济、转型经济等各类经济的特点 幻灯片3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发达国家经济的典型代表 ●难点: ●新兴工业化经济的两种模式——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比较 幻灯片4 教学内容 ●本章的框架结构由四部分组成: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新型工业化经济 ●转型经济 幻灯片5 各种类型国家比较(2009) S o u r c e:W o r l d B a n k 幻灯片6 第一节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一、发达国家的含义 ●发达国家一般是指生产力高度发达,具有成熟的市场经济关系及其体系,社会经 济结构比较稳定,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 ●一般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成员。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典型代表。 幻灯片7 ●资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是由30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 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目前经合组织共有30个成员国,它们是: 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 ●经合组织秘书处设在巴黎。 幻灯片8 ●二、发达国家经济特点 ●市场经济体制居于主导地位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 ●先进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 ●先进的产业结构 幻灯片9 ●(一)市场经济体制居于主导地位 ●市场经济都比较成熟。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市场体系相当完善,不仅有高度发达的商品市场,而且有高度发达的要素市场。 ●有完善的市场经济规范体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法制化。 幻灯片10

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

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 莫倩云1 摘要:东亚8个经济体只用了三十年就完成了工业化,这期间他们经济的高速增长,让世界感到大惑不解,被称为东亚奇迹。这个奇迹依托的是亚洲人高储蓄和努力工作的价值观,及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对基础教育的高投入、出口导向战略、低通货膨胀率、合理的政府干预等。东亚奇迹的本质则是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投入。如果不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给人民提供自由的空间,有助于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东亚奇迹亚洲价值观要素增长模型 一、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 欧洲国家用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拉丁美洲也历经了二战前后90多年缓慢的工业化。当东亚国家只用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短短三十年时间就完成了社会的工业化和人的工业化。 这三十年间,香港、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台湾及泰国这8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5.5%,比东亚其他国家快2倍,比拉丁美洲快3倍。2这些东亚经济体的迅猛增长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东亚奇迹。 他们的起点曾经很低。1960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人均GDP 水平分别为7093美元、1110美元、2203美元、3022美元和1012美元,分别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GDP水平的50.2%、7.9%、15.6%、21.4%和7.2%。 三十年后,大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踏入了中等发达经济体的行列。到2004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人均GDP水平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分别达到39195美元、12743美元、23636美元、27597美元和13609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106.5%、34.6%、64.2%、75.0%和37.0%3。他们占世界出口的份额由1965年的9%增加到了1990年的21%。 这一奇迹引发西方发达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派学者围绕亚洲社会和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架构对经济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二、亚洲价值观和宏观经济环境 早期的探索者倾向于把东亚的经济飞速增长归因于东西方社会的差异,包括文化方面和宏观经济、政府干预方面,试图找到东亚经济统一的模式,但除了东亚都属于儒家文化圈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之外,政府干预的程度和方式各有千秋,从总体上看,不存在所谓“东亚模式”,但仔细考察,同属儒家文化圈下的东亚各明星确实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

拉美经济模式

论拉美经济改革模式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模式,从经济改革理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层面讲,是指拉美国家实行的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框架下,完全市场化的改革模式。具体表现为在经济领域中全面推行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激进改革计划,政府实行无为而治,放手让市场调节经济运行。从经济增长和经济模式层面讲,是指拉美国家严重依赖资本、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进口和引进,但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体系和核心竞争力,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但经济增长缺乏后劲,最终导致经济恶化,不能保证经济社会健康的、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拉美国家开始了经济改革。当时以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为首的拉美国家,普遍选择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完全按照该理论在经济制度层面上的政策设计、政策目标和改革路径,全面推行私有化的激进改革计划,由市场取代国家成为经济调控的主要力量。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大量吸收外资和引进国外的技术,对国内的传统产业进行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一度取得了推动拉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1960年代到1980年代,拉美国家的GDP年均增长6.2%,工业产值年均增长7.3%,这两项增幅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1980年代初,巴西的GDP比1960年代翻了4番,在西方世界的排名由第28位跃居到第7位。然而好景不长,短暂的经济增长过后,迎来的却是严重的债务危机和频发的金融危机。其不但导致了经济衰退,严重通货膨胀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而且还造成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动荡。1971年拉美国家的外债总额仅250亿美元,到1985年激增到3,750亿美元。其中,巴西连续3年经济出现负增长,沦为破产国家。随后,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相继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爆发,对世界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冲击。 于是,我们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尽管拉美经济改革增强了拉美各国国民经济的活力,使宏观经济失衡的局面得以恢复,然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乏善可陈。不可否认,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模式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和失误。(p267) 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完全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改革的路径设计和政策目标设计,完全依靠引进外资和技术,失去自主研发能力,其结果只能是饮鸩止渴,最终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二,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无法取代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因此,在市场化经济改革中,需要政府保持必要地、有效地干预。三,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对外来的经济改革理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千万不可照搬照抄。技术引进是必要的,但要在引进中消化、吸收、创新,最终要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核心技术独立研发能力。四,仅有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政策安排是不够的,需要通过社会政策的调整来加以解决。在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政府必须相应推进社会政策改革,这是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五,政府应该实行积极的、强有力的市场监督管理职能,保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最终构建起能确保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要继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现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