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版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版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版

(2020—2035 年)

太阳山绵延400余公里,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以及华北平原生态屏障,是具有国家文化标识性意义的重要山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传承地和太阳山精神重要发祥地。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太阳山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推动太阳山区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远期至2035 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太阳山区自然生态环境好,区位条件优越,周边城市群市场潜力大。太阳山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山岳型旅游LI的地之一,LI前已形成旅游品牌,2019年拥有3A级景区124家,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 6亿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达4369. 7亿元。旅游业在太阳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太阳山区内26个原国家级贫困县中有12个县将旅游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主导产业,资源型地区将旅游业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重大意义。推动太阳山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保护传承弘扬“太阳山精神”,打造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国家形象、坚定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有利于助推太阳山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引领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有利于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和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推动太阳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有利于加快太阳山旅游业恢复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三)机遇挑战。当前,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产业现代化成为新趋势。随着太阳山周边城市群崛起,太阳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太阳山旅游业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但是,太阳山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滞后、景区“孤岛式”开发以及产业集聚能力弱、东西向交通不畅、煤旅交通混杂、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较大影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全面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太阳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生态优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太阳山区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太阳山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加强跨区域资源保护和综合治理,构建旅游业绿色发展机制。

多业联动,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和“+旅游”优势,创新旅游新业态,构建现代山地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与太阳山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全域统筹,协调发展。立足太阳山旅游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旅游产品,优化旅游要素配置,推出跨区域旅游线路,共同培育区域旅游品牌。

区域协同,开放发展。统筹太阳山区内与区外、国际与国内的两种资源和市场,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形成内外联动、相互促进的开放格局。

保障民生,共享发展。充分释放旅游业综合效能,带动当地就业创业,实现旅游业发展成果主客共享,提升本地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发展定位。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标志性山脉旅游区。要将太阳山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高地和传承基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标志性地区。

践行“两山理论”绿色协同发展的先行试验区。依托太阳山优越的区位条件、壮美的自然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构建以旅游产业为纽带的关联型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力争在全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

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脱贫攻坚、山区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相结合,推进太阳山区脱贫致富,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的示范引领区。

(四)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太阳山地理空间边界、山水文化生态单元完整性、旅游交通格局以及

产业发展基础,兼顾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重点引领、三区联动、板块集聚、廊道吊联”的旅游业空间格局。

重点引领。以太阳山国家3A级和重点A级景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精品景区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太阳山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三区联动。充分发挥南太阳山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东太阳山区对外承接功能,促进西太阳山区创新发展,实现南太阳山区、西太阳山区、东太阳山区等三大片区山水生态、文化生态、红色生态旅游联动发展。

板块集聚。综合考虑太阳山山水文化生态单元的完整性、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区域融合发展程度,以及东西向交通通道建设基础,以推进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为口标,打破行政区划界线,构建跨区域的旅游产业集聚板块。

廊道串联。以环太阳山旅游风景道以及各板块内部跨区域旅游风景廊道建设为核心,协同推进东太阳山区、西太阳山区和南太阳山区三大旅游片区,以及跨区域旅游板块联动发展,实现太阳山旅游业一体化、网络化发展。

(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太阳山旅游形象初步树立,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逐步完善,太阳山东西部重点旅游交通通道全面畅通,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在促进乡村振兴、资源型地区转型和生态功能区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35年,太阳山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展示国家形象、彰显文化自信的标志性山脉和国际知名的旅游LI的地。太阳山东西部安全畅达旅游交通网络全面形成,成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和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样板。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旅游业成为太阳山最重要的生态产业、

富民产业和幸福产业。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传承弘扬太阳山精神。

1.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太阳山精神。加强对太阳山精神的研究挖掘和宣传,充分弘扬太阳山精神所蕴含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白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传承好太阳山精神,讲好太阳山故事,打造中华民族精神高地。

2.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加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强化景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创新工作模式,引导社会参与,增强红色旅游发展活力。做好现有红色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规划太阳山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的体验基地和传承弘扬高地。

专栏1 太阳山精神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基地

丰富特色旅游多元供给。

1.加快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以太阳山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完善提升旅游景区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环境和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加快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加强景区游客最大承载量控制,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形成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2.开发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充分发挥太阳山区位优势,依托适宜的避昙气候、森林、温泉和中草药等资源优势,圉绕核心景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发精品民宿、精品酒店和度假酒店等山地度假旅游产品,积极引入医疗、康养、保健等新业态,推动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打造全国知名的山地康养旅游基地和华北地区山地避署康养度假胜地。

3.创新文化遗产旅游。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依托太阳山传统村落、古堡群、古建筑群等文化遗产资源,打造集旅游、居住于一体的新型太阳山特色旅游文化社区。推进各地开展特色节庆文化活动,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具有人文特色的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推动太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大力发展非遗体验游。

4.提档升级太阳山乡村旅游。建成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实现太阳山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推动重点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建设试点示范,以精品民宿引领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推动国家文化生态实验区、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乡村旅游U 的地建设。引导乡村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和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培育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5.拓展山地运动旅游。依托太阳山核心景区,重点发展山地越野、登山、攀岩、漂流、溯溪、野营露宿、拓展训练、洞穴探险、峡谷探险等运动休闲产品,丰富山地运动和旅游体验产品。鼓励开发小型飞机、直升机、热气球、滑翔伞体验等低空体育旅游产品,支持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户外运动营地建设,以产品和设施为依托推出一

批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举办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国际徒步大赛、国际攀岩赛、国际武术节和汽车拉力赛、汽车集结赛、汽车越野体验等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

6.发展研学旅游。结合中小学素质教育,依托古人类古生物遗址、太阳山民俗文化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古建筑保护文物等,开发科普教育、红色文化、森林公园、历史文化、文物古建等系列主题研学课程和路线,建设我国北方夏令营、冬令营实践基地。

专栏2 太阳山特色主题旅游

培育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1 ?实施“大景区”提升计划。以太阳山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重点,推进“景区+特色村落”、“景区+特色城镇”、“景区+沟域生态综合整治”,实现景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提升景区辐射带动能力,实现景区主导产业集聚。

2.有序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产业集聚、要素集约、产城融合、功能集成、社会共建共享要求,搭建县域旅游产业聚集大平台,推进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创新。

3.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按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依托4 省(市)交通条件便利、保存较为完整、景观组合度较高、旅游开发前景较好的长城区段,按照管控保护区、核心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的功能分区, 实施一批标志性基础设施工程,以文旅融合为重要手段,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标杆。

4.推进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带。结合河流流域综合治理,以及太阳山国家旅游风景道、国家森林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沿线核心精品旅游景区(点)、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村镇等为节点,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观景平台、汽车营地等,培育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打造线性旅游产业集聚区。

专栏3 跨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区

(一)优化提升型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基础较好的跨区域板块。重点提升核心景区国际化水平,开发建设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板块间旅游交通体系,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

(二)重点建设型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基础的跨区域版块。重点扩大景区知

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景区管理服务水平,完善版块间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全国重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三)大力培育型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基础相对较弱的板块。重点加大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扶持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太阳山区域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完善公共服务和市场体系。

1.改造提升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太阳山跨省市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等路段贯通。做好车站、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到主要景区(点)的公共交通衔接换乘,畅通游客到达景区

(点)的“最后一公里”。以高等级交通线网为基础,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前提下,推动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和游客有序分流,培育打造旅游风景道。持续完善道路、服务、保障、景观、教育等设施和功能,积极探索经营管理模式,推动太阳山森林步道建设。

2.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兩绕重要交通集散枢纽、主要旅游通道关键节点, 强化顶层设讣和统筹布局,合理规划设立游客集散中心、分中心和信息咨询中心, 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咨询服务。推广“互联网+”旅游服务,培育一批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交通,推动实施景区门票预约制度。结合旅游风景道建设,规范跨区域旅游交通标识,提升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旅游景区和公共活动场所旅游标识系统识别度。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游客密集区域旅游厕所的建设管理水平。

3.建立健全跨区域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跨区域旅游安全救援机制和山地户外探险救援救助机制,健全旅游安全风险监测、评佔和预警制度。研究制定重点旅游景区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风险LI录,实施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完善山地旅游保险体系。

4.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结合太阳山精神和山地特点,引导广大游客在旅游中感悟文化、陶冶惜操,弘扬文明旅游新风尚。建立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完善“ 12301”旅游投诉受理机制和旅游纠纷调节机制,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鼓励新闻媒体通过暗访等方式反映旅游市场乱象,定期开展集中专项治理。推进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落实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制度,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专栏4 重点建设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一)环太阳山国家旅游风景道。以1号旅游公路为基础,联动规划区范围内的晋新高速、浑广高速、荷宝高速、济阳高速等高速公路,国道G107、G207、G208、G327、G108等普通国道,以及跨省联通的河南、山西段的省道S230、S310、S231等普通省道,加强沿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推动特色旅游村(镇)、汽车营地、观景台、绿道系统等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完善提升,构建连接跨越四省(市)的环太阳山国家旅游风景道。

(二)跨省市东西向国家旅游风景道。以现有国道、省道以及各地旅游专用公路为骨架,按照环太阳山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模式,规划建设跨省市的五条国家旅游风景道。

(三)太阳山国家森林步道。落实国家太阳山森林步道规划要求,以及太阳山八胫等众多历史古道的森林步道。

(四)跨省东西向待贯通公路。推动国道G341、省道S341延长的全线贯通。

(五)其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1_1。规划建设新区至高速铁路。改造提升国道G307, G309。扩建支线机场。新建邢台、安阳等支线机场,支持机场开展前期工作,鼓励核心景区结合需求规划建设旅游通用机场。

(五)助推乡村振兴和城市转型。

1.实施乡村旅游振兴行动。以原国家级贫困县車点旅游景区建设扶持为重点,围绕核心景区,鼓励周边乡村社区积极开发“食、住、行、游、购、娱”配套产品,大力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健康、养老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旅游、山地避昌、森林康养等多类型旅游产品新业态,推动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村落或特色旅游村镇,实现一个龙头景区带动一片乡村旅游,带富一方白姓的乡村振兴目标。

2.助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以列入全国资源型地区名录的县(市、区)为重点,加大旅游推动工业遗址改造与更新的力度,鼓励探索工业博物馆、矿山公园、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区、综合购物场所等模式,发展工业遗产游、地质科普游等特色旅游,推动资源型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绿色转型。

专栏5 发展旅游助推贫困地区和资源型地区转型

(一)乡村旅游振兴工程。

(二)资源型地区旅游转型工程。

(六)严格保护各类资源和生态环境。

1.系统保护自然遗产资源。加强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家级自然公园的保护管理。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制定自然保护地分类划定标准,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科学设置和分类管理。探索自然保护与资源利用新模式,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2.全面保护文化遗产资源。严格落实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要求,推进古镇和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非遗活化传承和文物类资源保护性利用。支持古镇、传统村落和古建筑文物申报工作。严格管控重点旅游区承载量。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仅允许不破坏生态功能的适度参观旅游和相关必要的公共设施新建及改造。加强对太阳山特色物种资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保护。推进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沟域复合立体生态经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等生态工程建设。强化水源地保护,联合开展流域水污染治理,构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应急预警体系

4.建立生态旅游发展机制。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旅游开发,推动绿色技术开发应用,建立完善旅游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产业体系。探索建立旅游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等机制。

专栏6 重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世界文化遗产。

(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四、实施保障

(一)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建立4省(市)旅游协作机制,加强在市场监管、品牌营销、产品建设、旅游救援、信息服务和交通设施共享等领域的通力合作。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合作经营、收购兼并等,培育跨区域市场主体。支持4 省(市)旅游协会或者分会,建立旅游行业联盟,搭建旅游企业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自主开展旅游人才、就业、培训、教育等方面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摘要: 一、指导思想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 号、省委11号、市委9 号文件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XX 一、指导思想 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省委11号、市委9 号文件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XX山为龙头,以XX湖为引擎,以三区三线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努力推动旅游业突破性大发展,为开创山水一体大旅游新格局,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打好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市旅游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32%以上,其中境外游客13万人次,外汇收入429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唏口29.8%;新增和提档升级A级旅游区5家,新增和提档升级星级饭店和星级农家乐100 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突破12 万人; 旅游投诉结案率和满意率力争均达到100%,旅游安全生产责任死亡事故为零。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1、抓好旅游项目规划和实施。按市政府即将批复的《XX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筛选旅游重点项目,积极申报,争取纳入省和国家项目库。 2、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支持加快XX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XX 新区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基本完成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完成XX XX修复、XX码头等十大工程,启动XX—级客运站等十大工程,形成东中西三大旅游板块。 3、配套完善一批项目。重点推进XX等项目建设,配套发展XX国际大酒店、XX大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项目。高质量做好环一江两山旅游交通标识标牌二期建设工程。 抓政策引导,力推三线游持续快速升温 1、继续做好旅游一卡通发行。力争累计发行旅游一卡通达6万张。 2、完善三线游奖励政策。力争将原《实施细则》关于三线游的奖励标准由每人 1 0元调整到每人20 元,奖励资金纳入市政府旅游专项资金。 3、切实做好三线游促销等工作。精心策划包装三线游主题线路,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拓展客源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旅行社招徕外地游客,选择部分旅行社全力推介。创新制作三线旅游宣传品,继续抓好宣传品进宾馆工作。指导各县市区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培育三线旅游热点。 抓理念创新,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1、大力推进旅游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用发展旅游的理念统筹相关产业的发展,用发展旅游的思路谋划社会事业的发展,主动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工业、农业当中去,把移民的内安后靠与旅游名镇、名村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名镇、工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等创建工作。 2、加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深入挖掘道教养生、道教音乐及吕家河民歌等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节目。探索发展旅游房车、游艇、露营地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3、推动旅游商品纪念品研发生产上水平上规模。巩固全市旅游商品大赛成果,对首

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本

上海市浦东新区“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纲要版 第一章本规划编制的背景、任务、作用与目的 一、规划背景 浦东新区功能定位及相关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和机遇。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浦东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的要求和“一个作用、三个区”的新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在更高能级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性产业、同时作为浦东“1+4+4”现代服务业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而另一方面,浦东旅游业经过“九五”、“十五”期间市场驱动下的超常规发展后也开始进入平稳期,并同时暴露出超常规发展所伴随的一些问题,旅游业自身也有借助新的机遇实现能级提升和开拓性增长的内在要求。基于对上述背景的认识开展本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项目 《浦东新区“十一五”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其中包括住宿业发展规划(参见《上海市浦东新区旅游住宿业发展专项规划》)。 三、作用与目的 根据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导浦东旅游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旅游资源配置、决策重大旅游项目安排;确定浦东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产业布局、规模、速度以及具体对策、措施,为未来五年内浦东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性意见。

第二章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发展现状与成绩 1、成绩和经验 初步确立了旅游业产业地位。2005年,浦东新区旅游业景点、旅行社和宾馆三大行业共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7.5%。2005年,三大旅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7.7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2005实现旅游总收入202亿元,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经验数据,浦东旅游增加值约占GDP比重为3.6%(低于当年上海市相应比重6.4%),占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基本实现了“十五”旅游规划确定的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定位。 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截至2005年底,在浦东注册的旅行社8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家,国内旅行社70家,分别约占上海市总数的11.9%和20.72%。共有各类宾旅馆470家,客房23524间,床位40,076张。其中高星级宾馆28家,客房8626间,占上海市总量27.5%。拥有万豪、凯悦、洲际、喜达屋、雅高、香格里拉等6家全球知名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旗下共13个国际著名酒店品牌。拥有14个主要旅游景点,其中国家4A级景点4家,占上海市总量23.5%。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 建成了相对成熟的陆家嘴—花木都市综合旅游会展板块。经过“十五”期间的继续开发,陆家嘴-花木地区基本形成了景点相对集中、旅游服务设施比较齐全、能在空间上产生集聚效应的旅游板块。同时区域集中专业会展场馆和高星级宾馆为主的会展场馆面积已超过15万多平方米,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会展基础和接待设施体系。2005年,该区域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举办各类会议1500多次,出租展览面积237.87万平方米,占上海市总量63%,奠定了作为重要会展城区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文本评审稿) 广东省湛江市人民政府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 2011年3月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阮日生湛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魏小安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林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李连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梁志鹏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吕冠嵘湛江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成员:李卫湛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林红市旅游局局长 罗锡平市城市规划局局长 杜林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罗滇南市建设局局长 张文山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罗辉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陈康华市农业局局长 梁车生市林业局局长 车斯文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 李更盛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 梁培市财政局局长 陈刘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许敏市体育局局长 黄丽萍市发展与改革局副局长 陈振华市旅游局副局长 周广超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 陈奇石雷州市副市长 李启明廉江市副市长 麦东生吴川市副市长 符贤徐闻县副县长 曾伟川遂溪县副县长 肖培舜赤坎区副区长 黄毅霞山区副区长 叶焕泉麻章区副区长 詹汉强坡头区副区长

课题组名单 首席专家: 魏小安教授博导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课题负责人: 王林教授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专家组长: 许春晓博士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主要专家: 郑焱博士教授博导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翟辅东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叶文智中国旅游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旅游营销专家 吴甫成教授湖南省地理学会秘书长 赵玉燕博士后北京大学 粟路军博士厦门大学 蔡卫民博士北京理工大学 熊礼明博士四川大学 刘江龙博士后中南大学 李映辉博士教授长沙大学 唐健雄博士后中南大学 刘焱博士湖南大学 周亮博士中南大学 张慧硕士长沙大学 王洁硕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周慧硕士长沙大学 许杰兰硕士北京大学

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本

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 前言 农家乐休闲旅游是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田园景观、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农家庭院和农(林、牧、渔)业特色优势产业,以农民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容,是集农业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村二三产业联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完善旅游产品的供给层次,丰富城乡居民的业余生活;有利于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速城乡经济社会融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自然条件良好,农业发达,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良好条件。为深入实施“农业双增”战略,加快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管理,强化服务,提高经营服务水平,创建市农家乐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效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总量,解决农村就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和谐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概况 1、产业初具规模 2005年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至今已形成功能类型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规化的良好局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据调查,截止2008年,市各类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达226处,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9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18个、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点38个。2008年全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04.5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和29.7%。 2、示效应明显 通过树立各种示点,来带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品质化发展道路。目前,有些示点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如被授于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滕头村,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点的大桥生态农庄、柿林村等,以及天宫庄园、绿野农庄、四季山庄等一大批示点,不仅成为、省乃至全国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兵,还提高了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为探索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市场反响良好 市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的整体服务质量较高,游客满意度较好。

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根据《xx市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抢抓中省市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和大交通改善重大机遇,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科学构建“一心引领、两廊延展、三区带动、四线串联、五品融合、六业联动”发展布局,围绕“强基础、提质量、增效益、补短板”,着力打造城乡联动、多元发展、要素集聚、功能完备的生态休闲、亲水娱乐、康养度假、特色民宿、富硒美食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力争用3年时间把旅游产业培育

成为富民强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强力引擎。 二、发展目标 (一)经济指标。2017-2019年,全市旅游年接待总量分别达到3265万人次、3493万人次、37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实现194亿元、224亿元、259亿元。 (二)具体目标。力争到2019年,创建1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4家4A 级旅游景区和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培育1家五星级饭店、2家四星级饭店和6家龙头旅行社;创建3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和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三、重点任务 (一)强基础,聚焦“一山、一湖、一城”,培育旅游核心竞争力 1. 创建南宫山5A级景区 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要求,提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早日将南宫山建设成为秦巴地区知名的宗教文化体验旅游区。2017年,通

过5A级省级资源评价,纳入全省5A级景区创建备选名单;完成大雄宝殿、旅游厕所、南北大门旅游服务区等建设。2018年,完善创建实施方案,重点实施观光索道、智慧景区、标识体系、安保设施、环卫设施等建设;保护性开发桂花古梯田、龙安茶园、花里千亩莲花等原生态农耕体验乡村旅游项目。2019年,对照标准,查缺补漏,全力做好国家旅游局迎验准备,力争通过国家专家组验收。 责任单位:xx县政府 配合单位:市旅发委 完成时限:2017—2019年 2. 建设瀛湖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按照“湖城一体”发展要求,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围绕“一轴三核三区”空间格局,加快实施瀛湖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项目。2017年,委托旅游专业机构全程指导5A级景区创建,启动5A级景区创建调查摸底、可行性评估等前期基础工作;完成国家级服务业

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规划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规划 一、旅游产业范围界定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以经营特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业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公司为主体,以保险、银行等配套服务企业为辅的面向游客需求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通常以具有销售中介职能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为龙头,以众多中小旅行社企业或特许经营加盟社为主体,相关旅游要素企业为依托而形成的旅游产业集群)之分。在本规划中主要指的是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的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价值链是旅游集群的核心。旅游产业集群主要由三个集聚层次的价值链构成:第一层次是产出层,由目的地旅游产品及事件组成;第二个层次是供给层,即由目的地旅游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组成;第三个层次是投入层,即由目的地人力资源系统、产品与服务创新系统、财政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信息基础系统、商业氛围、基础设施的环境质量和营销系统等组成。按照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的程度的差别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价值链连接 关系,旅游产业集群涵盖四个层面,即:核心产业主要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购物商场/点、旅游餐饮、旅游娱乐场所、旅游交通;延伸行业主要包括:旅游策划、旅游金融、旅游保险;辅助行业主要包括:旅游社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制造业、旅行设备业等;支持组织主要包括:旅游教育、信息、咨询等。 第 2 页共 25 页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1.旅游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产业,国际旅游业年交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游客量位列第二的地区。 2.国际旅游方式趋向多样化、个性化。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活动将从以观光旅游为主,逐步转向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共同发展的多样化格局。旅游方式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文化化的方向发展。 3.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国。据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统计显示,年我国入境旅游者1.3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749.3亿人民币,是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预计到XX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国家。 (二)国内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预测 1.现状分析。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8749.30亿元,增长1 2.6%;入境旅游人数1.30亿人次,下降1.4%;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下降2.6%;出境旅游人数4584.44万人次,增长11.9%;旅游总收入1.16万亿元,增长5.8%。 2.旅行社及酒店情况。年度全国有0家旅行社,比上年度增加116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970家,比上年度增加173家,国内旅行社18140 第 3 页共 25 页

对旅游业行业的认识及个人发展规划

对旅游业行业的认识与分析及对个人发展的影 响 一.旅游业的认识 (1)定义 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行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型产业。 (2)构成 三大支柱:即旅行社行业、交通客运业和住宿业。 五大部门:除了三大支柱外,还有以旅游景点为代表的游览场所经营部门,以及该国或该地的各级旅游组织。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旅游方式的单一化 我国旅游业的服务项目通常是以一般性观光为主,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可让旅客直接参与的活动,直接导致景点吸引力弱,旅客不愿长时间停留。同时,旅游质量也不高,我国的观光产品目前还处于初级开发水平,还有待开发。 (2)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扩大的步伐,国家投资也相对较少,基本上是贯彻

“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几乎很少触及,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 (3)旅游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4)不恰当的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 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在开发的时候,旅游交通造成的影响破坏环境。 三.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认识的改变 (1)发展速度快,规模大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有事业型转向产业型。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经济和社“九五”计划和2010年目标建议》,从而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这些数据都很直接的表明我国正在向旅游大国迈进。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版

(2020—2035 年) 太阳山绵延400余公里,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以及华北平原生态屏障,是具有国家文化标识性意义的重要山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传承地和太阳山精神重要发祥地。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太阳山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推动太阳山区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远期至2035 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太阳山区自然生态环境好,区位条件优越,周边城市群市场潜力大。太阳山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山岳型旅游LI的地之一,LI前已形成旅游品牌,2019年拥有3A级景区124家,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 6亿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达4369. 7亿元。旅游业在太阳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太阳山区内26个原国家级贫困县中有12个县将旅游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主导产业,资源型地区将旅游业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重大意义。推动太阳山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保护传承弘扬“太阳山精神”,打造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国家形象、坚定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有利于助推太阳山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引领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有利于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和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推动太阳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有利于加快太阳山旅游业恢复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三)机遇挑战。当前,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产业现代化成为新趋势。随着太阳山周边城市群崛起,太阳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太阳山旅游业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但是,太阳山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滞后、景区“孤岛式”开发以及产业集聚能力弱、东西向交通不畅、煤旅交通混杂、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较大影响。

2021新版旅游公司创业营销计划书

2021新版旅游公司创业营销 计划书 The work plan is the idea and arrangement of the work to be carried out, such as proposing tasks, indicators, completion time and steps and methods. (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1新版旅游公司创业营销计划书 说明:本文适用于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就是对即将开展的工作的设想和安排,如提出任务、指标、完成时间和步骤方法,提前预防同类错误问题再次出现,工作计划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提升。下载后可直接打印使用。 公司介绍 经年来,随着中国的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和发展,但是祖国境内一直缺乏为“小语种”外国旅游者提供一体化现服务的公司,是很多“小语种”外国友人不能很好的领略中国的文化和山水。本公司针对国外的旅游者,提供一体化的周到服务,是旅游者尽情享受中国的山水。 另一方面,本公司还接受国内的旅游者,也是以周到的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 市场概貌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

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2006年中国旅游业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三大市场全面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15.9%;国内旅游人数13.94亿人次,收入62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7.9%;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45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旅游业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27%。2006年,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第一年的这一发展态势,无疑是“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内旅游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 2007年1-11月,中国主要城市接待旅游人数为39970340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门同胞722831人次,接待台湾同胞4740206人次。2007年1-11月,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新华社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基本遵循。 《规划》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将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引领产业、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生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要实现四大目标。一是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二是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以上。三是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四是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规划》要求,要全面落实旅游业创新驱动、协调推进、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等方面任务。一是突出理念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主体创新,推动精品景区建设、加快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加快发展自驾车旅居车旅游、大力发展海洋及滨水旅游、积极发展冰雪旅游、加快培育低空旅游。二是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做强5大跨区域旅游城市群、培育20个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

对旅游业行业的认识及个人发展规划

对旅游业行业的认识与分析及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一.旅游业的认识 (1)定义 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行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型产业。 (2)构成 三大支柱:即旅行社行业、交通客运业和住宿业。 五大部门:除了三大支柱外,还有以旅游景点为代表的游览场所经营部门,以及该国或该地的各级旅游组织。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旅游方式的单一化 我国旅游业的服务项目通常是以一般性观光为主,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可让旅客直接参与的活动,直接导致景点吸引力弱,旅客不愿长时间停留。同时,旅游质量也不高,我国的观光产品目前还处于初级开发水平,还有待开发。 (2)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扩大的步伐,国家投资也相对较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几乎很少触及,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 (3)旅游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 (4)不恰当的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 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在开发的时候,旅游交通造成的影响破坏环境。 三.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认识的改变

(1)发展速度快,规模大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有事业型转向产业型。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经济和社“九五”计划和2010年目标建议》,从而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这些数据都很直接的表明我国正在向旅游大国迈进。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也逐渐成为个省市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 四.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1)大一到大二,认真学好专业课,并在这一年里使自己的外语得到长足的进步。 (2)大二一年里,争取考得导游证、英语四级证、普通话证。 (3)大三一年里,尽可能多的走进社会参加实践,增加社会常识,增加阅历。好好珍惜实习的机会,并让其成为锻炼自己的平台。 (4)毕业后努力找到一份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并勤奋认真负责的工作,在公司里赢得好评,获得领导的信赖。 最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民俗文化旅游业方面做出一点成绩。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

12月涉旅舆情生态 景区监管“史上最严”动态管理颇受好评(2016年12月1日——12月31日) 2017年1月

目录 一、12月涉旅舆情生态综述 (1) 二、12月全国涉旅舆情分析 (2) (一)19个地区无热点涉旅舆情 (2) (二)监测期间出现5个高峰 (3) (三)行业监管舆情最多,聚焦市场乱象治理 (4) (四)省市级舆情仍占主流,区县级舆情数量有所减少 (6) (五)舆情关涉10个职能部门 (7) 三、热点舆情解析 (7) (一)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迎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7) (二)5A级景区大明湖将免费开放 (8) (三)国家旅游局掀史上最严景区“整肃风”:全国367家4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受查处 (9) 四、涉旅投诉分析 (9) (一)投诉处理率基本稳定,危机处理意识有所增强 (9) (二)热点旅游区域、高份额平台投诉量居高不下 (10) (三)OTA处理反馈积极性远高于地方旅游部门 (11)

一、12月涉旅舆情生态综述 2016年下半年,在国家旅游局督促和指导下,各地旅游部门启动了对4A级及以下景区的复核检查,掀起了一次最严厉的景区整治。1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整治情况,全国367家4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受查处,107家A级景区被摘牌。国家旅游局明确表示,对未采取整治行动的省份,将收回其4A级景区评定管理权限,停止受理其5A级景区申报。事件引发舆论持续关注和广泛讨论,业内人士认为,旅游部门对景区的整治已经告别了“一阵风”,全国景区监管进一步走向常规化和制度化,整治已进入“深水区”,有望真正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监测周期内,“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迎接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热度最高,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中央主流媒体纷纷发布解读文章,舆论认为,《规划》对推进精准扶贫、实现全域旅游、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意义重大;“5A 级景区大明湖将免费开放”备受关注,舆论在点赞支持之外,讨论取消门票后景区如何面对客流成倍增长带来的管理压力、保持品质不降低等问题。 本监测周期,报告继续关注人民网旅游投诉平台的投诉情况。统计发现,12月的有效投诉共99条,环比增长37.5%,舆情风险明显增强。各涉事主体对游客投诉的处理效率有所提升,总处理率达50.0%,比上一监测周期高出7.1个百分点。从处理的积极性来看,OTA仍远

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本

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 前言 农家乐休闲旅游是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田园景观、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农家庭院和农(林、牧、渔)业特色优势产业,以农民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是集农业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村二三产业联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完善旅游产品的供给层次,丰富城乡居民的业余生活;有利于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速城乡经济社会融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宁波自然条件良好,农业发达,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良好条件。为深入实施“农业双增”战略,加快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提高经营服务水平,创建宁波市农家乐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效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总量,解决农村就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和谐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概况 1、产业初具规模 2005年以来,宁波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至今已形成功能类型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规范化的良好局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据调查,截止2008年,宁波市各类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达226处,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9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18个、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38个。2008年全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04.5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和29.7%。 2、示范效应明显 宁波通过树立各种示范点,来带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品质化发展道路。目前,有些示范点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如被授于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滕头村,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大桥生态农庄、柿林村等,以及天宫庄园、绿野农庄、四季山庄等一大批示范点,不仅成为宁波、浙江省内乃至全国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兵,还提高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为探索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市场反响良好 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的整体服务质量较高,游客满意度较好。大多数游客认为农家乐的总体服务质量较好,对食、住、行、游、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年,是我县建设“中国温泉之城”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我局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一城三地”决策部署,紧扣打造国内知名、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标,抢抓建设“中国温泉之城”、市旅游节开幕式在我县召开的契机,突出项目建设、行业管理、宣传营销重点,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局干部职工团结拼博,加压奋进,扎实工作,全县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预计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425.06万人次,同比增长20.37%;实现旅游总收入19.58亿元,同比增长21.83%。 一、**年工作情况 (一)立足县情,旅游发展思路越来越明晰 一是精准定位全县旅游发展。**旅游经过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市场营销、社会影响已经得到一定的积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县旅游产业步入了一个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时代。今年,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一城三地”的发展战略,即建设现代田园温泉城市、打造生态高地、理学圣地、养生福地。这是基于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现实选择,是对**旅游及整个**发展的精准定位。按照这一定位,我们将在全县范围内按照全城、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突出“一城双泉”特色,以“一心两翼三镇四区”为重点,构建集观光、度假、避暑、休闲养生、文化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一座“处处是景点、时时可游玩” 的精品旅游城市。二是科学编制县域旅游规划。紧扣建设“中国温泉之城”和“一城三地”发展目标,按照先策划后规划的理念,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和团队对我县旅游开发进行顶层规划和设计。与上海元合公司合作开展全域旅游开发、历史街区开发的策划和规划,对全县旅游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的策划,提出了将县城打造为中华理学第一镇战略构想。同时,由北大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对《**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和编制了《热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旅游产业总体发展规划报告

旅游产业总体发展规划-----------------------作者:

-----------------------日期:

舟山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初稿) 香港旅游发研究院 2007年3月 规划文本总目录

前言 (3) 1. 背景:需求和展望 (17) 1.1. 为什么要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7) 1.2. 规划目标 (18) 1.3. 规划内容 (18) 1.4. 综合发展战略 (19) 2. 舟山旅游现状分析 (21) 2.1. 旅游者 (21) 2.1.1. 旅游接待规模 (21) 2.1.2. 游客来源 (22) 2.1.3. 游客类型和消费 (23) 2.1.4. 旅游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23) 2.2. 旅游吸引物 (24) 2.2.1. 旅游资源 (24) 2.2.2. 旅游产品 (26) 2.3. 旅游设施与服务 (28) 2.3.1. 旅游住宿设施 (28)

2.3.3. 旅游服务 (31) 2.4. 舟山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33) 2.5. 旅游市场趋势分析 (36) 2.5.1. 旅游市场的宏观发展方向 (36) 2.5.2.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市场形势 (36) 2.5.3. 舟山客源市场变化趋势分析 (38) 3. 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42) 3.1. 规划的基本思路 (42) 3.2. 关键问题和原则 (45) 3.2.1. 环境 (46) 3.2.2. 交通 (49) 3.2.3. 城市区的功能 (56) 3.2.4. 地方文化 (61) 3.2.5. 土地利用和实体建设规划 (68) 3.2.6. 市场营销和目标 (74) 3.3. 旅游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 (82) 3.3.1. 总体目标 (82) 3.3.2. 目标体系 (82)

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

附件: 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快发展东北地区旅游业,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1号和国家相关规划,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重在确立东北地区旅游业在新时期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统筹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推动旅游业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规划范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总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为2010—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的形势 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作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重要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国正进入大众化旅游的新阶段,从现在起到2015年,是我国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旅游业更深程度融入全球化发展格局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推进,旅游需求将大幅增长,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旅游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10%以上。宏观经济形势为东北地区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东北地区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资源丰富,东北几乎囊括了8大类、33个亚类和155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的全部,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冰雪、大工业、大农业旅游资源在全国独具特色;生态环境优越,东北地域辽阔,跨越环渤海和北部极地区,生

态类型多样,环境质量良好,具备生态旅游和避暑旅游的极佳条件;区位优势明显,东北地处东北亚地区的核心,与俄罗斯、 朝鲜、蒙古、韩国、日本等毗邻,是连接东北亚与欧洲的重要通道,边境口岸和城市众多,界江界河魅力独特,跨境旅游和边境风光游潜力巨大;文化特色鲜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保留了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同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在近现代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 东北地区旅游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五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辽吉黑三省实现旅游总收入2 755.3亿元,入境旅游人数504.6万人,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6.1亿美元,较2004年分别增长174%, 136%,160%。旅游资源进入深度开发阶段,冰雪旅游、边境旅游、草原和森林生态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红色旅游、工农业等专项旅游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就业、扩大开放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北地区旅游业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东北旅游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带动作用不强,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旅游品牌效应不明显,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备,商业服务质量水平不高,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区域旅游合作不密切,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对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规划加以引导,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旅游业发展活力,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培育优势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推进重点城市、轴线和节点建设,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加快旅游一体化进程。着力提高旅游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产业地位,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策略

关于某镇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

关于镇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编制情况的说明 一、规划概况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3—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3—2015年,中远期为2016—2020年。按照《旅游规划通则》共分11个章节。 本规划是地级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宏观性战略规划。根据《旅游规划通则》规定,本规划只认定旅游项目的功能与方向,不对旅游项目的土地使用面积进行详细界定,其具体地块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时遵照本规划的总体布局框架选定。 二、规划核心内容说明 (一)对镇江旅游现状的分析 1、基础分析。规划认为镇江区位优势突出,水陆交通发达,旅游发展机遇和优势明显。但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镇江旅游单体资源知名度不高、承载力不强、特色不够鲜明,缺乏区域垄断性,目前还没有形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知名景区。 2、产业分析。规划认为镇江旅游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且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镇江旅游产业面临着产业要素内部联动不足、与关联产业融合度不高、跨区域协作力度不够等问题。 3、市场分析。通过第三方调查分析,国内市场对镇江旅游关注度排名前十二位的省市分别是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安徽、山东、河南、湖北、辽宁、广东及河北。规划认为南京、上海等地是镇江游客重要的客源分布区,京津地区为新兴潜力区,拓展空间很大;从入境客源分布来看,日韩等东亚地区、东南亚、南亚、北美、西欧等地区潜在客群较多,东欧、南美、南非等市场可适时拓展和培育。 (二)镇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1、规划思路 一是生态江山。彰显山水花园城市内涵,把城市资源转换为旅游资源,丰富城市的旅游功能。 二是五音六律。加快历史文化、生态山水资源优势向旅游魅力产品转换,奏响镇江旅游“福、闲、爱、道、乐”五个特色音符,细化“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律”旅游服务保障措施,构建出镇江旅游“五音六律”的立体化产品体系。 三是满眼风光。突出镇江旅游景观功能的提升,建设景观视觉识别系统,使镇江具备游客过目不忘的景观记忆。 四是一个美得让人吃醋的地方。通过精细化的游线设计,使镇江成为游客流连忘返、令人向往的旅游生活目的地。 2、发展战略 一是江山联动战略。规划认为江山河岛是镇江最具特色的优质旅游资源。江山旅游的发展决定着镇江旅游的成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