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三防事故案例剖析
通风事故案例分析及教训

(4)超能力组织生产 2006年1月~10月,焦家寨煤矿每 月产量均超过轩煤公司下达月产量计 划的10%以上,其中4~6月实际产量 分别超过月产量计划的61%、52 % 和60% ,分别超过核定生产能力月平 均数的19%、11%和18%。
3、轩煤公司对国家有关煤矿安 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 不力,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 位,对焦家寨煤矿通风瓦斯管理 混乱、机电管理混乱、超能力生 产等问题督促检查不力。
一、典型事故简介
建国以来山西发生的四起百人事故
大同矿务局老白洞煤矿(国有重 点),1960.5.9,煤尘爆炸,684人 临汾地区洪洞县三交河煤矿(地方国 有),1991.4.21,瓦斯煤尘爆炸,147人 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东村煤矿(乡 镇),1996.11.27,瓦斯煤尘爆炸,114人 临汾市洪洞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原洪洞 县新窑煤矿,属乡镇煤矿),2007.12.5,瓦 斯爆炸,105人
51108 回风掘进巷设计长809米,由 掘进一队于2006 年3 月开始施工, 已掘724米 ,还有85米未掘。掘进 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安装在第一联络 巷内,回风巷里、外口各安装SGW40 刮板输送机一部,中间安装SSJ800 胶带输送机一部,第一联络巷 内安装SGD-40 刮板输送机一部, 用来运送回风巷掘进煤。
(3)现场管理混乱 机电和瓦斯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措施不具 体,已有的规章制度也落实不到位。现场管 理混乱,存在违章停送电、瓦斯超限仍作业、 违章用铁丝插住开关按钮致使瓦斯--电不闭 锁、探头安放在风筒口附近等严重违章指挥、 违章作业问题;调度指挥管理混乱,事发当 天,51108进风掘进工作面曾三次停电,通风 调度、生产调度和有关值班领导均没有采取 措施将作业人员撤至安全地带。
煤矿“一通三防”情况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4.3 出事故就停产?事故前怎么不停?
全市157个矿井全部停产整顿 ——悖论,是不 是这些煤矿都存在问题,如果不存在问题, 为什么要停产整顿;如果存在问题,那以前 为什么没有停产整顿。
17
4.4 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
A矿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加大安 全投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增加了企业的 成本;B矿对法律法规不够重视,投入较少, 但仍然可以维持生产;而C矿根本无视法律, 违法生产。 B矿的成本低于A矿,收益较大。 C矿发生重大事故,而政府下令区域内的所 有煤矿一律停产整顿,这样的情况下 A和B的 代价完全一致。A矿极有可能下次不会搞好安 全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28
调度反应不及时导致事故扩大
88年霍州圣佛矿9:05在327正巷掘进巷道中发
生瓦斯爆炸,9:07矿调度室接到井下汇报直到 9:47才向矿务局调度室汇报,10:10局救护队 到矿,结果死亡50人,伤4人,只有3人从灾 区安全脱险。 徐州局某矿140水平采区变电所发生火灾,在 现场的领导(副矿长、工程师、技术员各一 人)未下令撤出灾区人员,矿山救护队在事 故发生后一个多小时才赶到事故现场。由于 该队战斗力不强,在变电所外面等待3h才实 施救灾,结果造成15人死亡、26人受伤。
19
4.5 事故预兆与响应
09年2月22日2:20 事故发生时,幸存矿工说他们只是“感觉 有点呛”。凌晨3:30左右,井上有人通 知说主风机坏了,要求他们往外撤。 “这时候井下的电已经断了,我们只能 步行往上走。” 实际上,防爆盖错位,没有发现。 井下员工——司机——调度——值班领导 等等应该怎么判断?怎么行动?
26
错误的决定,错误的执行,碰巧成功
平顶山十矿事故
4.7 自救器关键
对一通三防工作检讨书反思

尊敬的领导:您好!在此,我怀着无比愧疚和自责的心情,就近期在“一通三防”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不足,向您提交这份检讨书。
我深知,作为一名负责“一通三防”工作的工作人员,我的失职不仅影响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暴露了我在工作态度、责任心和专业素养方面的不足。
以下是我对此次事件的深刻反思和检讨。
一、事件回顾近期,在我负责的“一通三防”工作中,由于对工作细节的忽视,导致在通风、排水、防雷、防火等关键环节出现失误,具体表现为:1. 通风系统维护不到位,导致部分区域通风不畅,影响作业环境;2. 排水系统存在隐患,未能及时排查和整改,造成一定程度的积水;3. 防雷设施维护不及时,未能有效防范雷击风险;4. 防火措施执行不力,部分区域消防器材不足,消防通道不畅。
二、原因分析1. 工作态度不端正:在日常工作中,我对“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未能认真履行职责。
2. 专业素养不足:在“一通三防”工作中,我未能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工作中出现失误。
3. 责任心不强:对工作缺乏责任感,未能将“一通三防”工作放在首位,对潜在风险和隐患视而不见。
4. 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一通三防”工作中,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导致工作中出现漏洞。
三、深刻反思1. 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我深刻认识到“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决心从自身做起,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履行职责。
2. 加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我将认真学习“一通三防”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确保工作质量。
3. 增强责任心,严格自律:我将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认真负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自律自省。
4.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考核: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积极参与制度建设,加强监督考核,确保“一通三防”工作落到实处。
四、整改措施1. 加强通风系统维护,确保通风顺畅;2. 完善排水系统,消除安全隐患;3. 加强防雷设施维护,提高防雷能力;4. 严格执行防火措施,确保消防安全;5. 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6.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一通三防事故案例剖析

“一通三防”事故案例学习资料一.白皎矿近期事故案例(一)“4.1”瓦斯突出事故1.事故经过:2007年4月1日,事故当班采煤14队共计出勤21人,队生产安排割煤,进班后进行日常安全和机电设备检查无问题于23:18开始割煤,当开机割煤2分钟即23:20,割煤机向前推进6m至工作面机头向下67.5m位置时,突然发生煤与瓦斯突出。
此次煤与瓦斯突出,造成4人死亡、17人受伤。
2.事故原因:(1)、采面出现小断层构造,同时处于初次来压阶段,由于对初次来压与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和由压力而导致突出危险性增大认识不足,因而在采取措施方面针对性不够。
(2)、应力向采面机头段转移并叠加,再加上瓦斯压力的作用,最终导致了本次煤与瓦斯突出。
(3)、煤层透气性小,造成:①抽采不充分,瓦斯压力没有得到释放,在外界力量的作用下产生压出;②预测指标失真,我矿采用钻孔法预测预报突出危险性,因透气性系数低特别易造成测试Q值偏小,使预测指标不准确;③瓦斯日常涌出量较小,预测指标小,使其产生思想麻痹,一旦安全屏障不能抵抗瓦斯压力或在外力作用下加上瓦斯内部压力叠加导至煤与瓦斯突出。
(4)、局防措施采用煤体注水,由于注水孔部份与抽采钻孔导通,使注水措施未达到有效疏松煤体,采面压力没有向采面深部转移,煤体内瓦斯没有得到释放。
(5)、我矿在2182采面条件下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工作,显得预测手段单一、防突措施力度不够。
(6)、白皎矿已连续13年零9个月未发生“一通三防”伤人事故,致使在防止煤与瓦斯突出上思想有所放松。
(7)、开采前采面制定了强行放顶措施,但强行放顶措施执行效果不好,加之机尾段垮冒了一部分,采面又采用得是掩护式支架,初撑力大,认为基本上顶板压力已不在对采面构成威胁,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
(8)、割煤期间回风最大瓦斯1.8%,最大瓦斯涌出量22.2m3/min,均未达到我矿二煤层开采时的最大涌出量(最大瓦斯涌出量25~30m3/min);同时回风瓦斯和瓦斯涌出量虽然逐渐增大,认为是采面卸压瓦斯,正常涌出,未引起足够重视。
浅谈煤矿“一通三防”事故原因及防治措施 张翥

浅谈煤矿“一通三防”事故原因及防治措施张翥摘要:浅论煤矿“一通三防”事故的内容与特点、事故产生的原因,提出减少和降低“一通三防”事故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煤矿通风;一通三防;事故;防范措施引言: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尤其重特大事故,给人民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其中“一通三防”事故和死亡量占全部煤矿重特大事故80%以上。
究其原因,主要是“一通三防”意识不强,没能采取有效防治对策。
只有从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才能提高矿难事故防范及安全管理水平。
“一通三防”管理是矿井安全事故预防的核心。
像通风、瓦斯和煤尘防治、防火灭火等环节,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常抓不懈。
防治手段是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出来的,需要通过实践验证。
有效防治好各种因素引起的事故,才能为煤矿开采提供安全、良好的环境,这对保障矿井人员和维护开采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一通三防”内容与事故特点一通是指矿井通风,通常通风网络都比较复杂,调控难度也大;三防是指防瓦斯(瓦斯涌出含量过高,极易引发瓦斯爆炸,产生矿难)、防煤尘(有爆炸性的煤尘堆积,也会导致爆炸发生)、防火(特别是自燃煤层自然发火,其次是防止外因火源的产生,这都易导致因火灾引发矿难)。
“一通三防”事故的特点:突发性、重大灾难性、破坏性和继发性。
而继发性主要是指一般情况下出现事故,会较短时间内出现同类事故或引发其他事故(火灾会引发瓦斯、煤尘爆炸;瓦斯、煤尘爆炸又会引发火灾)。
2事故产生的原因1)“一通三防”工作重视不够。
很多煤矿尤其地方小矿,对于“一通三防”工作认识不足,领导不够重视,员工更不用说,常会引发系列事故。
采矿作业时存在侥幸心理,管理水平再低,仅靠经验应对作业。
不少管理人员在面对突发事故时,在第一时间也无法施救,导致了事故范围的扩大。
2)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可靠。
矿井通风系统不够完善,质量又不过关,尤其是部分矿井私挖盗采,通风系统管理混乱,往往是引起矿难事故的主要原因。
一通三防事故分析

束管监测。即在工作面进风巷铺设3趟、回风巷铺 设4趟束管,每趟间隔20m,随着工作面推进,抽 取采空区气体,随时监测采空区气体成分变化, 对煤炭自燃实现早期预防。
同发矿井“一通三防”概述及灾害 事故隐患分析
➢同发矿井“一通三防”概况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机械抽出式 通风方法。主扇型号:AGF606-3.8-1.8-2,叶 片角度为-10°,风压为2700Pa。
矿井总进风量为17758m3/min。采用“三进 一回”即副立井、主斜井、副斜井进风,进 风量分别为8425m3/min,3096m3/min, 6237m3/min。回风立井回风,主扇排风量为 18362m3/min。有效风量率为96.1%。
两翼对角式:
井筒安全煤柱压煤多,初期投资大,投产晚;适 用煤层走向大于4Km,瓦斯与自然发火严重矿井。
分区对角式:
占用设备多,管理分散,矿井反风困难;适用煤 层埋藏浅,或因地表高低起伏较大,无法开掘总 回风巷。
➢采用机械抽出式原因
抽出式:
主要通风机安装在回风井口,整个矿井通风系统于 负压状态,当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井下风流压力 提高,相对安全。
煤尘爆炸条件:
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煤尘必须悬浮于空气中, 并达到一定的浓度;足以引燃煤尘爆炸的高温热源; 氧气达到一定的浓度。 特别强调:煤尘爆炸往往由瓦斯爆炸引起的;有煤 尘参与小规模的瓦斯爆炸可能演变为大规模的煤尘 瓦斯爆炸事故。
➢煤尘瓦斯爆炸危害
有害因素:
高温、冲击波及有害气体。
危害性:
人员伤亡、设备及通风设施损坏、巷道垮塌、 产生大量的CO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而死。
压入式:
矿井通防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矿井通防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煤矿生产管理中,安全是头等大事,而“一通三防”工作又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健康安全,关系到矿井的安危,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矿井通风能够供给井下足够的新鲜空气,有效控制和排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为工作地点提供良好的气候条件。
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可靠是防止出现瓦斯积聚、自然发火事故的基础。
煤矿企业随着采场面积的不断扩大,开采深度加强,采掘接续紧张,采空区面积扩大,可能出现因一巷多用、串联通风、风量不足和采空区漏风等造成瓦斯异常涌出和煤炭自燃事故。
山西晋城寺河煤矿瓦斯爆炸事故2006年2月1日,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所属寺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3名矿工遇难,另有53人一氧化碳中毒。
该矿通风系统为多风井分区抽出式通风,共有4个进风井,5个回风井。
矿井总风量56000m3/min,为高瓦斯矿井。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吨,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1000万吨。
事故原因:事故发生前一天,矿井对东二盘区进行通风系统调整,封闭2306 1巷以南所有已掘巷道。
但调风方案没有经过科学分析论证,在不应该进行密闭的区域实施了密闭作业,导致在2306 1巷以南巷道区域和2303工作面相关巷道区域形成9万方的瓦斯库。
另外,在施工密闭时未严格按措施断开金属网,造成封闭区域有导电体直接进入的安全隐患。
2月1日中班,川煤九处施工队在2306 1巷密闭附近放炮起底作业,放炮工使用非标准且有破口的放炮母线挂在金属网上违章放炮造成事故。
事故教训:放炮工违章使用有破口的普通照明电线挂在金属网上,致使放炮瞬间高压电通过金属网传至爆源点附近放电产生火花,引爆瓦斯。
另外,寺河矿部分调风决策失误,调风方案没有经过科学分析论证,留下安全隐患。
现场对重大安全隐患认识不足,安排人员在密闭区附近放炮作业。
对职工自救器使用培训不到位,现场存在有职工感到憋闷自行取下已戴好的自救器而中毒现象。
煤层瓦斯是腐植型有机物在成煤过程中生成的,以游离或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岩体孔隙和裂隙中。
通风事故案例分析及教训
(4)超能力组织生产 2006年1月~10月,焦家寨煤矿每 月产量均超过轩煤公司下达月产量计 划的10%以上,其中4~6月实际产量 分别超过月产量计划的61%、52 % 和60% ,分别超过核定生产能力月平 均数的19%、11%和18%。
3、轩煤公司对国家有关煤矿安 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 不力,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 位,对焦家寨煤矿通风瓦斯管理 混乱、机电管理混乱、超能力生 产等问题督促检查不力。
一、典型事故简介
建国以来山西发生的四起百人事故
大同矿务局老白洞煤矿(国有重 点),1960.5.9,煤尘爆炸,684人 临汾地区洪洞县三交河煤矿(地方国 有),1991.4.21,瓦斯煤尘爆炸,147人 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东村煤矿(乡 镇),1996.11.27,瓦斯煤尘爆炸,114人 临汾市洪洞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原洪洞 县新窑煤矿,属乡镇煤矿),2007.12.5,瓦 斯爆炸,105人
2、如何从设计上保持通风系统的合 理性。 (1)回采工作面上下顺槽之间、掘 进工作面之间开掘联络巷,造成通风系统 不稳定,导致事故灾变扩大,伤亡人数增 加。 (2)遇有巷道开口,各级部门特别 是通风部门如何把关,从一开口就保证其 形成分区通风系统。
3、如何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产量压力势必会出现采掘接替紧张, 队组集中,进而出现通风系统不合理、 风量不足、瓦斯超限作业等,久之,总 有一天会酿成大祸。 4、风电、瓦电闭锁和双风机、双电源 自动切换在局部通风管理方面的极端重 要性。 5、人员素质和“人人都是通风员”核 心理念对搞好“一通三防”工作的深远 意义。习以为常; 11月1日至11月5日焦家寨矿51108进风巷 掘进工作面迎头瓦斯浓度曾频繁超限。事故 发生当班,51108进风和回风两个掘进工作面 有1名队长和7名副队长,并有瓦检员、安监 工,在瓦斯严重超限的情况下,仍在工作。 这充分说明,许多一线干部无视规章,无视 纪律,违章指挥习以为常,“三违”现象突 出;瓦检员、安监工不负责任;工人对瓦斯 的危害没有认识,无知则表现出无畏,最终 酿成不必要的牺牲。
一通三防安全知识及事故案例培训
六、防范措施
4.加强隐患排查、整改力度,严格复产 复工验收。
5.坚持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 产的原则。 6.加强轨道质量,定期检查维护;保证 电缆吊挂高度,并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1)工作面风量不足、存在无风或微风巷道、 瓦斯积聚;
2)采空区、工作面上隅角及悬顶区面积大, 瓦斯积聚; 3)工作面瓦斯治理不到位, 工作面瓦斯涌出 异常;
二、原因分析
2.存在高温火源。
1)电气火花:电气失爆、电源短路等; 2)摩擦、撞击火花; 3)施焊、氧割火花; 4)放炮火花; 5)采空区煤层自燃。
“一通三防”安全知 识及事故案例培训
通风瓦斯科
第一部分
“一通三防” 安全注意事项
一、通风瓦斯管理
1.通风系统稳定: 1)通风设施完好、风门闭锁可靠,严 禁同一组风门两道风门同时打开。 2)局部通风质量可靠,双风机切换正 常,闭锁灵敏可靠; 3)局扇安装位置风量充足,不拉循环。
一、通风瓦斯管理
事故类型:煤与瓦斯倾出 事故发生时间:1月4日21点 事故地点:井下负190泵房管子巷 死亡人数:造成12人死亡。
一、矿井基本情况
该矿为民营煤矿,位于登封市徐庄镇, 核定生产能力33万吨/年,证件齐全, 经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二、事故经过
1月4日下午2点班共51人入井进行正常 维修作业;17点35分,井下负190泵房管子 巷道维修期间突然发生冒顶引起月6日6时19分,最后7名遇难者 全部找到,事故共造成12人死亡。
一通三防管理事故案例
一通三防管理事故案例目录一、煤矿安全 (3)1.1 通风管理事故案例 (3)1.1.1 通风系统不合理导致瓦斯积聚 (5)1.1.2 通风设施安装不当造成通风不畅 (6)1.2 防治水事故案例 (7)1.2.1 地质勘探不准确导致水害 (8)1.2.2 防水措施不到位造成淹井 (9)1.3 防灭火事故案例 (11)1.3.1 火源管理不善引发火灾 (11)1.3.2 防灭火设备失效造成火势蔓延 (12)二、非煤矿山安全 (13)2.1 通风管理事故案例 (14)2.1.1 通风系统不合理导致有毒气体泄漏 (15)2.1.2 通风设施安装不当造成通风不畅 (17)2.2 防治水事故案例 (17)2.2.1 地质勘探不准确导致泥石流 (18)2.2.2 防水措施不到位造成山体滑坡 (19)2.3 防灭火事故案例 (20)2.3.1 火源管理不善引发矿山爆炸 (21)2.3.2 防灭火设备失效造成火势蔓延 (22)三、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 (24)3.1 生产过程安全管理事故案例 (24)3.1.1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事故发生 (25)3.1.2 操作人员培训不足造成操作失误 (26)3.2 储存和运输安全管理事故案例 (27)3.2.1 危险化学品储存不当导致泄漏 (28)3.2.2 运输过程中未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事故 (29)3.3 使用安全管理事故案例 (30)3.3.1 使用不当导致危险化学品燃烧或爆炸 (31)3.3.2 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 (32)四、工贸行业安全 (32)4.1 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事故案例 (34)4.1.1 设备维护不当导致故障 (34)4.1.2 设备操作不当造成人员伤害 (35)4.2 电气安全管理事故案例 (36)4.2.1 电线老化导致触电事故 (37)4.2.2 电气设备安装不当造成短路 (38)4.3 化学品安全管理事故案例 (39)4.3.1 化学品使用不当导致中毒 (40)4.3.2 化学品存储不当造成火灾 (42)一、煤矿安全由于一通三防(即通风、防瓦斯、防火、防尘)管理不善,导致了一起严重的事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通三防” 事故案例学习资料一.白皎矿近期事故案例(一)“4.1”瓦斯突出事故1.事故经过:2007年4 月1日,事故当班采煤14 队共计出勤21人,队生产安排割煤,进班后进行日常安全和机电设备检查无问题于23:18 开始割煤,当开机割煤2 分钟即23:20,割煤机向前推进6m 至工作面机头向下67.5m 位置时,突然发生煤与瓦斯突出。
此次煤与瓦斯突出,造成4 人死亡、17 人受伤。
2.事故原因:(1)、采面出现小断层构造,同时处于初次来压阶段,由于对初次来压与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和由压力而导致突出危险性增大认识不足,因而在采取措施方面针对性不够。
(2)、应力向采面机头段转移并叠加,再加上瓦斯压力的作用,最终导致了本次煤与瓦斯突出。
(3)、煤层透气性小,造成:①抽采不充分,瓦斯压力没有得到释放,在外界力量的作用下产生压出;②预测指标失真,我矿采用钻孔法预测预报突出危险性,因透气性系数低特别易造成测试Q 值偏小,使预测指标不准确;③瓦斯日常涌出量较小,预测指标小,使其产生思想麻痹,一旦安全屏障不能抵抗瓦斯压力或在外力作用下加上瓦斯内部压力叠加导至煤与瓦斯突出。
4()、局防措施采用煤体注水,由于注水孔部份与抽采钻孔导通,使注水措施未达到有效疏松煤体,采面压力没有向采面深部转移,煤体内瓦斯没有得到释放。
(5)、我矿在2182 采面条件下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工作,显得预测手段单一、防突措施力度不够。
(6)、白皎矿已连续13 年零9 个月未发生“一通三防”伤人事故,致使在防止煤与瓦斯突出上思想有所放松。
7()、开采前采面制定了强行放顶措施,但强行放顶措施执行效果不好,加之机尾段垮冒了一部分,采面又采用得是掩护式支架,初撑力大,认为基本上顶板压力已不在对采面构成威胁,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
(8)、割煤期间回风最大瓦斯1.8%,最大瓦斯涌出量22.2m3/min,均未达到我矿二煤层开采时的最大涌出量(最大瓦斯涌出量25〜30m3/mi n);同时回风瓦斯和瓦斯涌出量虽然逐渐增大,认为是采面卸压瓦斯,正常涌出,未引起足够重视。
(9)、对采面前方地质情况不是十分清楚。
3.事故教训:1)、对顶板压力变化没有有效的测试手段(包括仪器仪表),没有顶板压力与初次放顶步距之间关系及顶板压力大小的准确资料来指导防突工作。
2)、对透气性低的煤层,进一步加大抽采,缩小抽采钻孔间距,提高抽采负压达到抽采效果,提高抽采治理瓦斯灾害。
3)、要通过顶板压力观测,掌握采面平推和磨采顶板压力大小,决定采面的推进方式,最大限度减少顶板对煤壁传导的压力。
4)、认真收集整理该面瓦斯涌出与顶板压力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初采面防突提供技术保障。
5)、透气性低的煤层在测试手段上进一步加强,增加测试参数,综合进行分析,来判断有无突出危险性。
6)、必须采取措施探明采面前方构造,使预测和防突更有针对性。
(二)“10.15”煤与瓦斯突出事故1.事故经过:2008年10 月15日6时45 分,803队在2184 机巷放炮时,诱发煤与瓦斯突出,因本次突出强度较大,2184 边界风门距碛头距离近,致使2184 边界道风门被全部损坏,瓦斯逆流至2154 工作面、21区皮带道,引起较大区域瓦斯处于爆炸范围。
虽因指挥得当,救援及时,电气设备防爆完好,监测系统断电及时而未使事故扩大,但性质严重,造成了一人受伤住院,三十三人因轻度吸入瓦斯而留院观察。
此次突出共计涌出瓦斯量10.264万m3,突出煤量约870t, 瓦斯逆流最远点约530m,逆流时间约2分钟,属大型突出。
2.事故原因:(1)、突出点地应力大。
(2)、突出点受构造应力影响。
(3)、瓦斯应力大,突出点处于瓦斯包区或瓦斯滞区。
(4)、回风系统不畅通,使大量涌出的瓦斯受阻。
(5)、对2184 工作面在煤柱下掘进的认识不够深刻,灾害的分析评价出现了偏差。
部份井巷进入到煤柱区,人为增加了防突工程量。
3.事故教训:( 1 )、必须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2)、加强对安全防护设施施工的监督和检查。
(3)、合理集中生产,形成独立的进风系统。
(4)、确保通畅的回风系统,是防止灾害扩大的重要手段。
(5)、在煤层瓦斯被大量预抽仍具有突出危险的情况下,采用我矿常规的防突措施来治理此类特殊的突出,尚需从技术和手段上进行科技攻关研究,找到局部瓦斯预抽不充分的地点,消除瓦斯包区或瓦斯滞区的影响。
要用好目前的震波探测仪,并积极寻找更为灵敏可靠的仪器仪表,作到提前发现,提前治理。
(6)、保证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加大措施的实施力度,是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首要工作。
(三)“1.2”3瓦斯爆燃事故1.事故经过:2013年1 月23日中班,采煤二队队长周小红组织召开班前会并强调当班安全重点后,当班12 人入井进入2104 工作面,进班后通风队当班跟班测风员、安监处安监员、瓦斯安监员对工作面气体、安全进行全面检查后工作面开始割煤。
19:00 左右在跟班队干已安排停机运背材准备背顶过程中。
19:35 突然听见机尾发生一声闷响,并看见上隅角有一小团火光,工作面上隅角附近有少量粉尘飞扬(根据监控显示,当时回风巷CO 传感器突然上升至最大500ppm)。
后经分析为为采空区自燃发火引发上隅角瓦斯爆炸。
2.事故原因:(1)、由于2104 工作面开采的是一、二水平的隔离煤柱,属安全煤柱的违规开采,采场顶板冒落后,将一水平与二水平的采空区导通,一水平的采空区又与梅子田小煤矿的采空区(火区)相连,采场漏风通道太多,为煤层自燃发火提供了条件。
(2)、21 区总回风平巷在2104 工作面下方垮踏严重,经多次维修仍无法维护,后来重掘了该段回风平巷,垮踏的总回风平巷与原2102 工作面采空区通过裂隙相通。
工作面与总回风平巷间压差明显,也可能形成漏风通道。
(3)、水平煤柱在开采前未抽采瓦斯,开采后隅角瓦斯涌出量大幅增加,为了治理隅角瓦斯,在工作面回风巷内设置了竹席瓦斯巷夹墙并将夹墙延伸至上隅角三排支柱位置,从而增加了采空区特别是上隅角附近的漏风幅度。
(4)、为治理采面上隅角瓦斯涌出,对采场均压通风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采场进风压力、增加风量,从而导致了采场漏风幅度进一步增加,为采空区遗煤发生氧化自燃创造了一定条件。
(5)、2104工作面区域有两层煤炭,上覆的4煤层未开采,随采空区垮冒,上B部大量B4 煤层落入本采空区是导致采空区发生煤层自燃发火的又一原因。
(6)、由于工作面采场压力较大,随2着工作面的逐步开采机巷矿压显现的尤为明显2原设计的机巷断面为8.14m,而开采至发火前最小通风断面仅不足1.5m。
从而造成采场的通风系统极不稳定,采场压力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当前人员通过都会造成瞬间采场回风压力发生巨变。
(7)、由于工作面回风、隅角、瓦斯巷夹墙等均未检查到CO 等煤层自燃指标性气体,故未能对采空区的煤层自燃发火情况进行及时掌握。
从而未能有效发现及治理所出现的发火隐患,提前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有效抑制煤炭氧化。
(8)、采面正常情况下虽日推进度在5m 左右,但工作面1 月5 日第一次回撤支架影响工作面两天时间、1月15 日第二次回撤支架影响了一天,1 月18日由于其它影响导致工作面两天未割煤,从而为遗煤氧化提供了时间、空间。
(9)、因工作面未检查到CO 等自燃指标气体的出现,麻痹大意地认为没有自燃发火现象,故从2013 年1 月2 日放假结束工作面启封后至今工作面均未注氮,未抑制遗煤氧化。
3.事故教训:(1)、采掘部署不当,2104 工作面为矿井一水平与二水平的水平隔离煤柱。
矿在设计、布置工作面时未充分考虑开采水平煤柱将会带来的矿压、水害、防灭火、瓦斯等灾害治理难度及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巨大安全生产隐患。
(2)、对2104 治灾未引起足够重视因2104工作面平均倾向长仅41m,工作面日平均推进度5—10m。
故认为工作面推进度较快且4#煤层全高开采又无断层,加之采空区所掉落的2#煤层遗煤为原生煤体、采空区深部又有高浓度瓦斯(20 1 2 年12 月29 日封闭两天后就检查到密闭内瓦斯浓度达到50%以上),故未对采空区遗煤氧化自燃引起足够重视。
(3)、防灭火日常监控、分析不到位通风科虽每周安排两次对采场外围进行全面检查、取样,对工作面每间隔一天就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取样化验,但在采场及外围均难检查到各项自燃指标气体出现情况下,就未再对采空区深部气体埋管进行监控及对采面自燃发火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四)“7.13”217综2采工作面发火事故1.事故经过:2172工作面于6 月17日开始试采,由于工作面下段60 米受断层影响,采用松动炮后割煤(矸)回采,加上机组质量差影响多,推进度慢,截止7月13日风巷仅推进16m,机巷推进22m。
7月13日经通防部确认工作面有自燃发火征兆后, 13 日中班经矿通风副总彭世龙、夜班总工程师宋润权分别带人到现场调查分析,确认:2172采空区自燃发火。
矿随即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的治灾领导小组,每天开专题会议讨论治灾方案。
通过降风量、向采空区灌注液态二氧化碳等治理措施后,工作面CO 指标仍持续上升呈恶化趋势,矿立即决定:2172 工作面及其危险区域内全部撤人,在继续灌注液态二氧化碳惰化、降温的前提下封闭工作面,于7 月19日00:15 完成封闭。
封闭后1 小时40 分钟(01:55)采空区发生瓦斯爆炸。
通过持续注氮气惰化采空区等措施,川煤、芙蓉公司专家组综合分析,确认系统稳定、采空区暂无爆炸危险性后,于20 日凌晨0:15 完成了工作面机巷的封闭,21 日凌晨06:15 完成了风巷的封闭,至此工作面二次封闭结束。
经24 小时观察和气体取样化验分析,采空区已无爆炸危险性,灾情得到控制,全过程未造成人员伤亡。
2.事故原因:(1).工作面受断层影响严重,机头段50m 左右均为2 号煤层坚硬顶板岩石,必须通过打眼、放炮方式进行松动爆破,导致工作面推进缓慢(6 月17 日试采至7 月13日共26天时间风巷仅推进16m,机巷推进22m),使开切眼断层裂隙区域遗煤长期处于氧化升温状态,最终造成断层裂隙带遗煤氧化自燃。
(2).工作面回采使用的MG200/448-BWD 型采煤机故障率极高, 严重影响了工作面推进度,从而给遗煤氧化提供了时间。
(3).因矿井21区B4煤层回采期间采空区从未出现过氧化自燃情况,管理人员思想上未足够重视,防灭火准备不充分,发火后无灭火材料和设备,灭火不及时 ,造成自燃速度快,灾情未得到控制。
(4)、工作面处于试采阶段,采空区面积不大,故存在工作面回采期间日常防火措施未完全执行到位,给遗煤氧化提供了条件。
(5).日常预防性检查不到位。
工作面试采期间,岩石段放炮要产生CO,平时监控系统监测到CO涌出没有重视,且人工检查、化验回风及隅角均无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