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食管反流52例临床分析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48例临床分析

70胃食管反流性咳嗽48例临床分析赵殿莲【摘要】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48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8例患者中,28例咳嗽伴反酸及胸骨后烧灼感。
通过对患者宣教,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及促胃肠动力药物等治疗,24例患者口服药物7—14d时症状缓解,21d症状消失;16例患者口服药物15—21d症状缓解,4周时症状消失;8例症状较重者服药4周时症状减轻.总疗程t>3个月。
结论患者通过改变饮食及睡眠习惯,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及促胃肠动力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慢性咳嗽;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 ER C)是因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I临床综合征,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
该病多年来。
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故漏诊及误诊率高一。
21,往往延误诊治,造成病人的痛苦。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患者均为3年来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反复咳嗽8周以上,最长达6年,经抗炎、止咳、平喘等治疗2周以上无效。
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26—72岁。
病程3个月一2年。
在本院或外院曾诊断为支气管炎20例,咽炎1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8例,肺炎6例,支气管扩张4例。
就诊后,常规x线、胸片和肺功能检查均正常。
48例患者符合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诊断标准一J。
G ER C诊断标准:①慢性咳嗽时间8周以上;②食管24h pH值监测D em eeser积分≥12.70,和(或)重症急性胰腺炎(SA P)≥75%;③通过病史和相关检查,排除咳嗽变异性哮喘(C V A)、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变应性咳嗽(A C)、鼻炎/副鼻窦炎(R/S)等疾病;④抗反流治疗有效,少部分合并或以非酸反流(如胆汁反流为丰的患者,其食管pH值监测结果末必异常,此类患者可通过食道阻抗监测或胆汁反流监测协助诊断)。
小儿胃食管反流病106例临床分析

小儿胃食管反流病10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
方法对106例GER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小儿GERD以新生儿和婴幼儿发病较多,小于3岁的占75.4%(80/106)。
临床表现除有呕吐、溢乳等反流征状外,81.8%具有呼吸道症状表现。
部会患儿仅表现呼吸道症状,反流症状反而不明显。
91例监测24 h食管pH,89例异常,检出率97.8%。
卧位时各项反流指标均大于立位时。
28例行食管钡剂造影阳性23例,诊断阳性率82.1%。
10例食管内镜检查3例有食管炎,其中1例食管溃疡伴Barrett食管。
结论小儿胃食管反流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24 h食管pH监测是目前首选的诊断方法,不仅可以发现反流,还可以了解反流的程度,食管X线检查仍可作力小儿GER常用的诊断方法;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病理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食管病变,增加食管炎的查出率,凡诊断为GER的患儿,特别是有合并症或影响生长发育者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食管pH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反流入食管,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情况下,由于小婴儿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发育不成熟或神经肌肉协调功能差,可出现反流,往往出现于日间餐时或餐后,又称“溢乳”。
病理性反流是由于LES的功能障碍和(或)与其功能有关的组织结构异常,以致LES压力低下而出现的反流,常常发生于睡眠、仰卧位及空腹时,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即胃食管反流病(GERD)。
笔者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106例GERD患儿临床资料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并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儿童健康成长。
1 临床资料本研究106例GERD患儿中男70例,女36例,男女之比为1.94∶1。
27例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X线诊断与临床分析

27例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X线诊断与临床分析【关键词】新生儿;胃食管返流; x线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3.053胃食管返流(gastro-esophageal,reflux,ger)是新生儿期最常见呕吐原因之一,文献报告可高达80‰~85‰[1]。
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以来对新生儿呕吐原因待查的患儿采取上消化道碘水造影检查,发现ger 27例,本文就其x线表现及临床特点作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7例中,男17例,女10例。
发病时间:2~5 d 19例,6~20 d 4例,21~28 d 4例,其中早产儿9例。
临床主要表现:呕吐27例,腹胀7例,气促10例。
1.2 检查方法全部病例采用非离子造影剂(优维显、碘帕醇等)加生理盐水,配制比例为1:1,经胃管缓慢注入,在电视下监视造影剂流向,并详细观察返流全过程,依据 stephen等诊断标准[2],5 min发生返流3次以上确认ger。
全部病例按常规完成胃十二指肠检查,并摄仰卧正位、左右侧位片。
2 结果2.1 返流分级根据标准[3]进行分级:ⅰ级返流到食管下端,本组3例(11.0%)。
ⅱ级返流到气管隆突平面以上颈部食管以下水平图1,本组13例(48.1%)。
ⅲ级返流到颈部食管,本组8例(29.6%)图2。
ⅳ级为通过完全松弛的贲门返流到颈部食管,本组3例(11.1%)。
图1 ⅱ级胃食管返流造影图图2 ⅳ级胃食管返流造影图2.2 x线征象新生儿胃食管连接部开放并增宽12例(44.4%),其中0.5~1.0 cm 9例(33.3%);>1.0 cm 3例(11.0%)。
胃内容物返流到食管,5 min确认返流3次以上,开放时食管与胃底所形成夹角(即his角)变钝12例(44.4%),正常30°~50°。
合并胃扭转1例。
2.3 肺部炎症改变两下肺见斑片状阴影,以右下肺多见,本组11例(40.7%)。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46例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姜入铭;谭永东【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14【摘要】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方案进行治疗.对比2组症状消失时间、胃镜检查结果复常时间、治疗总时间、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水平、病情控制效果、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胃镜检查结果复常时间、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90.4% (47/52),对照组为65.4% (34/52);不良反应仅有2例,少于对照组的10例.上述研究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方案进行治疗,可以使治疗更有针对性,缩短恢复时间和用药时间,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大幅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总页数】3页(P58-60)【作者】姜入铭;谭永东【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上海201802;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中医科,上海20180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医分型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 [J], 赵红心;李相格2.中医辨证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46例临床观察 [J], 高颖3.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J], 翟兴红;舒琪;邓晋妹;吴春华;唐伯祥;安海英;张声生;刘汶4.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体会 [J], 张欢;李秀娟5.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体会 [J], 张欢;李秀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36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36例临床分析
冷振香;杜洪蓉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03(019)013
【摘要】@@ 胃食管反流(GER)是儿科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紊乱,许多疾病的发生,如反复呕吐、呼吸暂停、阵发性青紫、营养不良、哮喘反复发作、烦躁不安、夜间哭闹等,都与GER有密切关系.目前认为一过性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或静息压降低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我院2001年4月~2001年10月新生儿及MCU病房收治的GER36例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25)
【作者】冷振香;杜洪蓉
【作者单位】266109,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儿科;266109,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新生儿胃食管反流致猝死6例临床分析 [J], 陈政
2.新生儿胃食管反流致呼吸暂停22例临床分析 [J], 赵炜;王冠琦
3.新生儿胃食管反流45例临床分析 [J], 赵丽;刘志容
4.新生儿胃食管反流38例临床分析 [J], 宋力闯
5.32例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临床分析 [J], 张娟;杜洪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分析论文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中药组(52例)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西药组(52例)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
对比两组症状积分值及有效率。
结果两组症状积分值低于治疗前且中药组改善情况优于西药组,中药组总有效率(9230%)高于西药组(75%),且p<005。
结论半夏泻心汤对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胃食管反流病;雷贝拉唑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7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97-02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类疾病,当胃内胃酸、十二指肠内胆汁液反流入食管内便形成了胃食管反流病[1]。
临床特征表现为烧心、反酸、吞咽困难等。
单纯的西药治疗,虽然效果显著但最大的缺点是易复发。
我院采用中西药对比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遵循标准:具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特征,如反酸、烧心等;内镜检查发现有反流性食管炎,但并无继发性病因;检查食管内ph值,呈现阳性;同时排除患有消化道肿瘤类疾病、食管手术史、孕妇类患者。
严格按照以上标准,从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就诊我院的患者中选取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中药物和西药组。
中药组52例,男31例,女21例。
年龄在24-76岁之间,平均年龄(4192±528)岁。
病程1-48个月,平均(1153±102)个月。
西药组52例,男29例,女23例。
年龄25-77岁之间,平均年龄(4208±491)岁。
病程05-50个月,平均(1239±218)个月。
两组患者在病历资料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制备半夏泻心汤: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人参6克、黄连3克、大枣4枚熬制。
化肝煎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52例

化肝煎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52例摘要】目的:观察化肝煎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的临床疗效。
方法:104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化肝煎配方颗粒。
治疗8周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42%,优于对照组的75.0%(P<0.05)。
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对比,观察组的主症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化肝煎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临床治愈率高。
【关键词】化肝煎;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约为3%-9%,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2]。
本病属中医属“反胃”、“嘈杂”等范畴,肝胃郁热证是该病最常见证型[3]。
本人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并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参照《内科学》[4]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制定。
收集本院消化内科门诊2015年1月-2018年12月经电子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且中医辨证属肝胃郁热型患者10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男23例,女29例,平均年龄(43.35±14.83)岁,平均病程(7.01±2.28)年。
对照组52例,男25例,女27例,平均年龄(44.45±13.57)岁,平均病程(7.25±2.16)年。
两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方面比较无差异,P>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以《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5]为诊断依据。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制定,符合肝胃郁热证。
1.3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75岁之间;②符合上述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及西医诊断标准;③4周内未服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胃食管反流5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25T16:12:48.4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期作者:包明侠
[导读]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为多因素引起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包明侠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71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52例小儿胃食管反流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对不同症状体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效果良好,无复发。
结论:饮食疗法改善症状,药物治疗增加LES压力;促进食管蠕动及胃排空;抑制胃酸分泌;保护消化道黏膜。
【关键词】小儿;胃食管反流;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028-01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为多因素引起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小儿以呕吐、食管炎和吸入综合征、体重不增、反流性食管炎为主要表现[1]。
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是婴儿和儿童常见病,其发生率约为18%,尤其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85%呕吐由于GER引起。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52例小儿胃食管反流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52例小儿胃食管反流患者,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5天~10岁。
均有咳嗽、喘息、呕吐等反流症状,其中合并吸入性肺炎10例,呼吸暂停4例。
较顽固者导致营养不良、体重低下4例。
1.2 方法
轻症进食时及食后一小时将患儿保持直立位,重症需24小时持续体位治疗,可取30°~45°俯卧位或50°仰卧位,俯卧位可防止反流物吸入。
少食多餐,喂以稠厚乳汁可改善症状。
甲氰咪呱可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反流,降低食管对酸的敏感。
某些药物可增加 LES压力如制酸剂、乌拉胆碱,而安定、阿托品、普鲁本辛可降低LES压力,应禁用。
促胃动力药吗丁林每次0.3mg/kg,每日3~4次,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每次0.1mg/kg,西沙比利每次0.2mg/kg,每日3次,饭前15min口服。
因反流的酸性物质刺激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及炎症,可采用抑酸治疗。
组胺H2受体阻滞剂能抑制壁细胞分泌盐酸。
如西咪替丁(甲氰咪胍、泰胃美),每天10~15mg/kg,分4次于饭前10分钟至30分钟口服,或按每次0.2~0.3g,用5%(或10%)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滴,儿童量酌减;雷尼替丁(甲硝呋胍、胃安太定),每天3~5mg/kg,每12小时1次或每晚1次口服,或将上述剂量分2~3次用5%(或10%)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滴,肾功能不全者剂量减半;法莫替丁每天0.9mg/kg,早、晚餐后或睡前1次口服,或每次20mg溶于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中静滴,每天2次。
胃黏膜保护剂,思密达每次1~3g,以10~20ml温开水调服,饭后口服,服药后半卧位15~30min。
以及铝碳酸镁(胃达喜)每次0.3~0.5g,咀嚼服入,口服硫糖铝等。
2.结果
对不同症状体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效果良好,无复发。
3.讨论
呕吐为最常见表现,90%以上的患儿均有,新生儿表现喷射状呕吐,吐出乳汁或奶块,少数为黄色液体或咖啡色液。
婴幼儿反复性呕吐,多在食后1h发生,平卧或头低仰卧易诱发。
年长儿可有胸骨下烧灼痛,胸闷饱胀感,在炎症发作期吞咽困难、反酸或于餐后或卧床睡觉时,有酸性液体反流至口咽部。
反复的呼吸道感染。
在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合并吸入性肺炎,年长儿可有支气管哮喘发作[2]。
生长发育迟缓、出血、贫血、消瘦,当食管炎严重、黏膜糜烂,长期少量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并影响生长发育。
由于胃酸反流致食管炎,甚至糜烂、溃疡,可见呕血、便血、贫血。
反流物吸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肺不张,也可表现为哮喘反复发作,GER治愈后,肺部症状随之消失。
体位治疗是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治疗方法,多数学者认为最好体位为前倾俯卧位,上身抬高30°。
较大儿童在清醒状态下可采用直位或坐位,以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频率及反流物的吸入。
安抚父母以缓解家长与孩子间的紧张情绪,可使反流的发生率降低。
饮食疗法以稠厚饮食为主,少量多餐,婴儿增加喂奶次数,缩短喂奶间隔时间,人工喂养儿可在牛奶中加入干麦片或各类加工食品,睡前2小时不予进食,保持胃处于非充盈状态,避免食用增加胃酸分泌的食物,如酸性饮料、酒精、高脂饮食、咖啡、巧克力和辛辣食品。
药物疗法常用药物有三类,即促动力剂、抑酸剂、黏膜保护剂[3]。
促动力剂能提高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增加食管和胃蠕动,提高食管廓清能力,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反流和反流物在食管内的滞留时间。
因反流的酸性物质刺激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及炎症,可采用抑酸治疗。
黏膜保护剂能与黏液层上的蛋白质形成复合物,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盐酸、胆盐和胰酶)的防御功能。
常用硫糖铝,每天10mg/kg,分3~4次口服;思密达每日3~6g,分3次口服。
经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抗反流手术方式有Boerema胃前壁固定术,Hill胃后壁固定术,Belsy IV型手术及Nissen胃底折叠术等。
【参考文献】
[1]于中麟.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及存在的问题[J].中华内科杂志,2000,3(3):151-152.
[2] 陈洁,黄晓磊,周雪莲.小儿胃食管返流病104例分析.中国实用儿杂志,2002,17(2):101-102.
[3]郭红梅.新生儿胃食管反流60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7):537-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