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动人_韵味无穷_谈_西厢记_的情节和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一、词章华丽:《西厢记》中的词章非常华丽,充满了文人的浪漫主
义情怀。
曾经有文艺评论家称之为“一生之中,只会说一次的情话”,这
体现了剧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和精致的表达能力。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词句,用极其精炼的语言
表达了爱情的深沉和内涵。
三、对白音韵优美:《西厢记》的对白中常常使用排比、对仗等修辞
手法,使人对具体情节和角色映像更加深刻。
同时,利用韵文的特点,使
剧中对白更加婉转动人。
例如,“鼎湖冲溜岸分横,半美与香分窥卿”、“终岁轻魄难论长,从他鸾镜共传祥”等,通过对音韵的处理,使语言更
加美妙动听。
四、以白描写景:《西厢记》中对景的描写往往以白描的方式进行,
不做太多修饰,力图展现出真实的环境和情感。
例如,“插翠欹千岛,含
芳云态宿麦,胧桧碧花囊”等描写,使读者或观众能更加逼真地感受到剧
中场景的美丽和意境。
五、妙用比兴:《西厢记》中的比兴运用得非常巧妙,通过对自然界
事物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例如,“相见
亭亭如带砂,相思浓浓如溪波”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
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西厢记》在语言艺术上表现出了词章华丽、用典独特、
对白音韵优美、以白描写景和妙用比兴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该剧的语言
更富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唐明皇李隆基和才女李香君的故事为蓝本,讲述了太原女子崔莺莺在秀洲草堂与梁山伯相遇,夫妻相知相爱的感情故事。
本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思想内容:1.弘扬礼教道德。
《西厢记》中不断强调礼教道德的重要性,人物故事中体现出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强调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2.反对恶俗官场。
《西厢记》中对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腐败、官场恶俗现象进行了抨击。
小说中刻画了薛宝钗、封肆、刘婵三个贞淑端庄之女,与傅宸娘、童贯等厚颜无耻之官,形成鲜明反差,以此强调文化人之高尚和官场之污浊的对比,展示对官场腐败的强烈不满和对礼教文化的强烈认同。
3.倡导爱情自由。
《西厢记》讲述了梁山伯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因身份不同而不能成婚,最终化为鬼魂在月下相守。
全文所表现出的爱情观,不仅是对男女之间纵然有所限制,仍然可以有自由爱情的呼吁,更夹带着“生死与共”的感动和豁达。
文中响应了“自由恋爱”的呼声,强调了爱情自由同时也向传统封建的宗法礼教观念发出了挑战。
二、艺术特色:1.“吟诗墨客”的艺术特色。
小说中塑造了梁山伯、张生、陈涛、崔员外等一批才学出众、吟诗作画的人物,强化了“文人”文化在社会生活品位方面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意境悠远、曲折离奇的艺术特点。
文字意境极为优美,似乎都是婉约柔美的诗歌,文字的情操而非故事本身可以带给读者高雅的享受和感动。
3.严密的人物塑造。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丰满生动,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的真实可感为美案剧增添了情节冲突和人物感人的力度。
在刻画女性形象方面尤其鲜明,多情又纯净的崔莺莺、精明强干的薛宝钗、纯真可爱的林妹妹、端庄贞淑的刘婵等各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为传统女性形象塑造提供了许多借鉴。
四、再现历史真实。
小说中尽可能真实刻画了明代生活细节和封建社会文化生活,以及明代妇女的封建地位、非情有力的结构等。
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篇一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西厢记》这本书,读完之后,那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就像吃了一顿豪华大餐,啥滋味都有!要说这思想内容,它可真不是一般的大胆!在那个封建礼教严格的时代,崔莺莺和张生居然敢冲破束缚,追求真爱,这简直就是对传统观念的一记重拳!也许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就是离经叛道,可我觉得,这恰恰是对人性自由的呐喊。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不禁想问:难道门当户对就一定能带来幸福吗?未必吧!再聊聊这艺术特色,哇塞,那叫一个绝!作者的文笔简直妙不可言,就像一位超级大厨,把各种调料恰到好处地撒在文字里,让人读起来那叫一个过瘾。
比喻、拟人、排比,各种修辞手法用得那叫一个溜,把人物和场景都描写得活灵活现。
比如说,把崔莺莺的美貌比作盛开的花朵,这一下子就让我在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娇艳欲滴的美人形象。
还有啊,这情节的设置也是一波三折,一会儿让你紧张得心跳加速,一会儿又让你甜得像吃了蜜。
我觉得自己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
这书中的人物性格也是鲜明得很,张生的痴情,崔莺莺的娇羞,红娘的机灵,每个人都好像从书里走出来站在我面前一样。
不过,我也在想,这样的爱情故事在现实中真的能存在吗?可能是我太现实了,总觉得这种美好有点像童话。
但不管怎么说,《西厢记》确实给了我很多的感动和思考。
篇二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西厢记》,这书可真是不简单!先说思想内容,它就像一把利剑,狠狠地刺向了封建礼教的心脏。
在那个啥都讲规矩的年代,莺莺和张生居然敢爱得那么轰轰烈烈,这难道不是对所谓“规矩”的一种挑战?我觉得吧,这就是告诉咱们,爱情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能让人不顾一切,啥门当户对,啥礼教束缚,都得靠边站!它的艺术特色,那可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就像是个超级魔法师,用文字把整个故事变得绚丽多彩。
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仿佛能钻进人物的心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比如说莺莺心里对张生的那种又爱又怕的纠结,写得简直太逼真了!还有那情节的安排,哎呀妈呀,就像个迷宫一样,一会儿把你绕进去,一会儿又给你指条明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其语言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优美精炼:《西厢记》的语言优美、精炼,字词妙趣横生,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剧中对话虽短小,但点睛之处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和深思熟虑。
这种优美精炼的语言使得整部剧脱离了平淡的对话,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以白描为主:《西厢记》不像其他古代戏剧那样以演唱为主,而是以白描为主,即以对话和描述为主要手段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白描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真实,以平实的笔墨描绘人物的表情、心情和环境,给人以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
3. 唱词与白描的结合:虽然《西厢记》以白描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唱词,这使得剧中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唱词多用于表达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想,通过音乐的韵律和抒情的词句,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和细腻。
4. 幽默风趣:《西厢记》中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通过幽默的对白和行动,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尤其是潘金莲这个角色的出场,她机智幽默的语言和行为给整部剧增添了一抹亮色。
5. 字句独特:在《西厢记》中,作者王实甫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字句和词语,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比如,对于爱情的描写中,使用了许多富有江南特色的词语,如“轻云薄雾”、“湖山秀丽”等,给人以一种富有画面感的感受。
总之,《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了爱情故事,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美感。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1.《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人物形象丰满,语言艺术细腻。
2. 该剧中的语言描写充满诗意,隐喻和暗示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
3. 剧中角色之间的对白流畅而生动,展现了各种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4. 语言的运用在剧中创造了场景的氛围和气氛,使观众身临其境。
5. 《西厢记》以典型的情感交锋为主题,通过精妙的语言艺术表现了爱慕、羞怯、幽默等复杂的情感。
6. 剧中使用的对偶和排比手法使语言更加雍容华贵。
7. 作者通过虚实结合,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增加了剧情的多层次性和深度。
8. 对话中的对仗和押韵让语言更加优美动听。
9. 《西厢记》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贵族社会中的风雅和婉约。
10. 该剧中的语言艺术巧妙地融入了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得观众更易理解其中的意涵和思想。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一、语言生动,感情丰富《西厢记》这部戏,光从语言上来说,就已经让人爱不释手。
书中人物的对话,真是生动得像是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一样。
你看,那些充满机智与幽默的对话,活像现在的网络语言,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比如,张生一见崔莺莺,心里那个悸动,嘴上可就没个停。
当时的他,眼睛一亮,话还没开口就已经有了七分情感。
你说,怎么能不让人看了心生涟漪?他用的词汇既古典又不失生活气息,就像现在我们聊个天,说点儿俏皮话,马上就能把气氛点燃起来。
再看崔莺莺这个角色,话说她可不简单,既有书香门第的矜持,又能随时展现出自己机智的风采。
她和张生的对话,时而温柔似水,时而锋利如刀,一点儿也不腻。
你看她对张生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句话,古人说得好,简直是道破了人类最真实的情感。
你也能感受到她那种含蓄又不失激情的语言魅力。
听到这,你是不是也有点动心了?因为她说的,就是每个人心底最深的那个愿望——那种不知从何而起,却早已深入骨髓的爱。
二、比喻与修辞,妙趣横生说到《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不得不提到它的比喻和修辞手法,真的是让人拍手叫绝。
你看,书中的人物常常通过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哪怕是描述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让你感受到浓烈的情感色彩。
比如,崔莺莺在描写自己心中的孤寂时,居然把自己比作一个“寂寞的梧桐”。
这比喻真是一针见血,梧桐树不就是那种孤独的树吗?它虽然挺拔,但常年没有人依靠,仿佛在诉说着她的内心世界。
你想想,这种比喻用得多妙啊,既能让人一眼看明白,又能让人感同身受。
除了比喻,这部作品里还有好多俚语和成语被用得恰到好处。
你像那段张生求婚时的表白,他并没有单纯地说“我爱你”,而是说“我情愿为你死,生死不渝。
”这不就是“生死不渝”的经典用法吗?而这句话一出口,不仅增强了张生的忠诚,还让整个场面立马提升了一个档次,听了让人想哭又想笑。
再说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句,简直是爱情的金句,不仅有哲理,还带着点儿幽默感。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优秀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著称。
这部戏曲以明代文学家王实甫创作的传统故事为蓝本,通过丰富的对话、抒情和描写,展现了一段爱情故事以及社会风貌。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厢记的对白非常精彩。
整个剧本以鲜活的对话为主线,通过男女主角的互动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
对白中流露出的爱意、怅惋和思念等情感,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例如,剧中著名的“怀旧情怀”一幕,女主角崔莺莺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男主角张生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到深深的唏嘘之感。
西厢记的抒情描写非常细腻。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变化。
比如,在女主角崔莺莺被迫嫁给他人之后,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读者不禁为她的遭遇感到心疼。
而男主角张生为了能够与崔莺莺相见,不惜冒险潜入别人家中,这种勇气和决心也通过抒情描写得到了生动展现。
西厢记还以描写细节为特色。
通过对环境、人物和物品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体、生动。
例如,在剧中,作者通过描写张生在崔莺莺家门前的等待,以及崔莺莺在庭院中的游玩,展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情感交流。
这种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还使得读者更加容易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西厢记还以对比手法为特色。
作者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之间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们性格的差异。
比如,崔莺莺的娇羞与张生的豪爽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展示了女主角的柔美与男主角的坚毅,也增加了故事的张力。
总的来说,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享受。
通过精彩的对白、细腻的抒情描写、详细的细节描写和巧妙的对比手法,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充满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恩爱和坚守。
这种语言艺术不仅使得西厢记成为一部经典之作,也让读者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代文学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称为中国古代白话戏剧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唐代诗人元稹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蓝本,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展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纠缠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同时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弊端和人性的真实。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
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柳世隆和李香君都是封建社会下的人物,他们不仅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还面临着社会舆论的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真爱,不顾一切地追求幸福。
他们通过密谋、私奔等方式展示了对爱情的无尽渴望,同时也暴露了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局限和痛苦。
男女平等的呼声。
在剧中,李香君通过行走西厢、私书和柳世隆的交流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她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可见一斑。
她不愿意被嫁作人妇,更不愿意成为一位被动的听命于人的女性。
她希望有机会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这种对平等的追求也体现了剧中人物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叛。
《西厢记》还通过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弊端,体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剧中的官员王守仁贪污受贿、贵妃纳邪、士人裸婚等情节,都反映了元代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通过揭示这些弊端,剧中传递了对正义和公正的追求,以及对社会风气的警示。
语言生动活泼。
该剧以白话为主要表达方式,与传统的文言文戏剧相比,更贴近于百姓的口语表达方式。
剧中对话流畅、富有韵律感,表达了人物的真实情感,使人更容易沉浸其中。
形象塑造生动。
剧中的人物形象多样丰富,有柳世隆那个充满阳光和正直的青年,有李香君那个聪明机智又深情厚意的女子,有追求正义的崔康之,以及形象鲜明的官员、贵妃等。
这些形象塑造生动刻画,各具特色,使观众能够很快地对他们有所了解,产生情感共鸣。
情节曲折有趣。
剧中的情节曲折有趣,充满悬念和变化,使观众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秘密恋情的曝光、私奔的失败、范宽与宋富贵的夫妻喜庆等情节设计紧凑,情感跌宕起伏,给人以视听上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文学2 0 0 7 年 12 月 下 半 月125《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高峰之一。
《西厢记》自传世以来,版本众多,流传甚广,数度被搬上银幕,深受观众喜爱。
那么,该剧深受观众喜爱、流传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它那种华丽而不堆砌、朴质而不俚浅、兼有典雅与本色之长的语言特色。
《西厢记》曲折萦回、错落跌宕、波斓横生的故事情节,是其深受观众喜爱、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集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由此可见,情节是由人物的相互关系和矛盾所产生的整个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使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西厢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都很集中,这对于展示故事的曲折和复杂,难度很大,但是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两条相关联的情节线索,一是崔、张、红与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二是崔、张、红三人之间的误会性冲突。
两条线索一主一辅,既互相交错,相辅相成又此起彼伏,张弛有间;既形成了作品扣人心弦的戏剧性,又通过紧张激烈的冲突深化了主题。
此外,品读该剧,还会时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
其冲突的发生、缓和、解决的全过程无不显得那么真实自然,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第一本写莺莺和张生爱情的发生。
“惊艳”、“借居”、“隔墙酬韵”、“搭斋”四场戏,主要是表现莺莺和张生的相互爱慕之情,莺莺的娇丽含情与张生的倾心爱慕,使剧中充满了爱情的喜悦。
但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和封建礼教是相悖的,所以他们虽彼此相爱,却为封建礼教所不容。
他们的爱情究竟会怎样呢?当观众渴望知道事情进展如何的时候,孙飞虎出现了。
在第二本里,作者安排了“寺警”一场戏。
贼人孙飞虎要抢莺莺做押寨夫人,崔、张爱情面临严重威胁,使观众与读者全身为之紧张。
然而,“围寺”迫使崔夫人宣布“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张生退兵解围有功。
到此,崔、张爱情又发生了重大转机,他俩的婚姻似乎已成定局了。
所以“请宴”一场戏,张生是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使观众和读者在放下“兵围”时那颗提起来的紧张的心的同时,又为崔、张爱情的即将成功而庆幸。
不料,在“赴宴”一场戏中,老夫人却“赖婚”,让莺莺和张生以兄妹相称,眼看崔张的爱情又化为泡影,使观众再一次深感惋惜遗憾,在同情崔、张的同时,又怨恨崔老夫人。
既然夫人已把话讲明了,崔、张的爱情故事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作者又安排了“月夜听琴”一场戏,让崔、张互诉衷肠,夫人的“赖婚”反倒使二人的感情向前发展了一步,相互了解更深了一层。
第三本则写了“寄诗”、“闹简”两场戏。
崔、张的爱情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莺莺主动以诗相约,给人以“好事可成”的感觉。
但张生赴约时,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却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至此,观众和读者既惑于莺莺之变卦,又担心张生之性命,因为莺莺的变卦极有可能使二人的爱情彻底毁灭。
在这至关紧要之时,红娘又送来了莺莺“今霄端的云雨来”的诗简,不但立即医好了张生的相思病,而且也让观众再次放下了一颗紧悬着的心。
第四本则写崔、张私合欢爱。
正当读者也像崔、张一样沉浸在爱情的欢乐中,作者又安排了“拷红”一场戏,崔、张私合被老夫人发觉,这不由不使观众刚轻松了一下的心又立刻紧提起来。
然而,经过红娘机智的斗争,迫使老夫人承认了现实,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读者的心才又重新放下来。
由于老夫人“不招白衣女婿”,让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崔、张二人又将品尝别离之苦。
“长亭送别”、“草桥惊梦”着重刻划了崔、张难舍难分的惆怅。
张生离开了莺莺,他们的爱情能否持久?张生会不会像《会真记》中的张生那样,走上“始乱终弃” 的道路?另外,莺莺确曾许配给郑恒,崔张如何摆脱郑恒的纠缠?如何排除外界对他们婚事的干扰?这种种悬念,都必须解决。
于是,《西厢记》需要有第五本。
在第五本里,作者回答了这些问题。
张生中了头名状元,这似乎可以满足老夫人的要求而能与莺莺完婚了,偏是好事多磨,张生被留任京师又加之染病,拖延了回蒲州的时间,而老夫人的侄子郑恒却接信来到蒲州,使观众又为之紧张担心起来,经过“争艳”,崔、张终于得以成婚。
崔、张的爱情故事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局。
精美的语言艺术是《西厢记》深受观众喜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作为文学作品形式的一个因素,在文学作品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在《西厢记》里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汇百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和全剧那些美不胜收的绮词丽语分不开的。
王骥德说《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来者,虽擅千古绝调”,把《西◆王铁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摘 要]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创造了曲折萦回、错落跌宕、波斓横生的复杂故事情节,以及生动活泼、融化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艺术。
因此,《西厢记》流传甚广,数度被搬上银幕,深受观众喜爱。
[关键词]《西厢记》;情节;语言艺术曲折动人 ,韵味无穷——谈《西厢记》的情节和语言艺术文本研究电影文学126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西厢记》在语言上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与表演相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这里的“当行”即是指此特点。
我们来看红娘的这段唱词。
[普天乐]晚妆残,乌云亸,轻勾了粉脸,乱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
(旦怒叫)红娘!(红做意云)呀!决撒了也!厌的早扢皱了黛眉。
(旦云)小贱人,不来怎么!(红唱)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
莺莺起初精心打扮,当看到简贴,便胡乱挽起头发,急忙合上妆盒,仔细品味来简,接着疑虑踌躇产生。
这一段唱词,写莺莺看到简帖儿后的一系列动作和情绪变化,以精致的语词摹写了日常生活状态,生动活泼,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和强烈的舞台性。
王实甫让唱词规定了演员的形体动作,使人物动起来,适合于舞台表演和人物性格的刻划。
二是《西厢记》的语言富有个性特征,符合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者根据人物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
如: [混江龙]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池塘梦晓,兰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色彩华美,节奏舒展,感情含蓄。
所以,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再看红娘的一段唱词:[满庭芳]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工夫将额颅十分挣,疾和迟压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螯得人牙疼。
红娘是丫头,口齿伶俐,她的语言则显得鲜活泼辣。
作者让她的语言夹杂着俚语、俗语和日常生活用语,显得既质朴本色又生动活泼。
我们再来看惠明和尚出场所唱:[滚绣球]非是我贪,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唤做打参,大踏步直杀出虎窟龙潭。
[耍孩儿]我从来驳驳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厌天生敢。
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似怎惹草拈花没掂三。
上述曲子中有口语:“打参”、“驳驳劣劣”、“忑忑忐忐”、“ 天生敢”、“ 没掂三”,成语则有“虎窟龙潭”、“斩钉截铁”、“惹草拈花”等,通过这些口语成语的运用,刻画了惠明和尚天不怕地不怕的粗豪性格。
这些成语口语俗语在曲辞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也是使这部剧作语言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其中一个因素。
三是《西厢记》语言广泛融合唐诗、宋词的语汇、意象,以高度的语言技巧造成浓郁的抒情气氛。
化用唐诗、宋词的语汇在《西厢记》中比比皆是。
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唱词:“[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
”便是化用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本第一折莺莺的唱词:“[混江龙]……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则是化用宋女词人朱淑真词《生查子》句:“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词:“[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里化用宋苏东坡词《蝶恋花》中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等等。
显然,剧作者对唐诗宋词的喜爱,使他不仅乐于在剧作中采用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乐于化用这些诗词当中的经典名句,使之贴合剧中的人物、感情及环境,从而使这部剧作增添了五彩缤纷的璀灿文采。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还巧妙地融合了唐诗宋词的意象。
像“长亭送别”一折中莺莺的一段唱词:[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子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词句,以一种诗意的哀愁和无奈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这种意境完全符合剧中人物的离情别绪,读来哀怨欲绝,动人心弦。
第一本第三折《联吟》的情节是:静夜,莺莺在花园烧香,张生偷看,两人和诗,张生正要跳过花墙,莺莺悄然而去,张生怅然而归。
金圣叹赞这一出“月下美人”,风格清丽,幽香沁人。
王实甫在开头这样写到:[斗鹌鹑]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玉宇”、“银河”、“月色”、“花阴”这些典型的静态景物,本来已含有冷意和淡雅之美,再经作者一番描绘、集中,就涂染成一幅清雅的夜月图画,营造了一个唐诗宋词般的美学境界,使张生那“悄悄冥冥,潜潜等等”、奉爱人若神明的心理和情态在这样绝美的环境中得到展现。
以上这些绝妙的好词、意境,在《西厢记》里面比比皆是,美不胜收。
难怪曹雪芹写林黛玉读《西厢记》,“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综上所述,《西厢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诗化的语言艺术,让观众和读者得到了完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1] [苏]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A].论文学[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徐复祚.曲论[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 [C].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4]朱权.太和正音谱[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A].金圣叹全集[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6]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作者简介]王铁红(1969— ),男,河南唐河人,南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和逻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