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合集下载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课题一: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a.通过对溶解性饱和溶液的复习理解并记住固体溶剂热度的概念。

b.通过实验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2 过程和方法目标:本节课运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等。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为溶解度概念的尽力提供感性的材料,同时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曲线,了解结晶概念及结晶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学习过程。

二、教学重点:溶解度的含义三、教学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建立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练习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同学们,铁和食盐在日常生活中常见,那他们都溶于水吗?事实上,不同物质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影响结果又怎么样?请大家大胆猜想。

2.探究活动1(影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素有哪些)1、学生猜想影响因素影响结果溶质的种类溶质不同,溶解性不同溶剂的种类溶剂不同,溶解性不同湿度的高低温度不同,溶解性不同2、教师讲述怎么才知道这三个猜想是否正确么?(用实验验证)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注意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1.5g的一袋,3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水都是5ml。

学生完成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1:1g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解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的影响(说明室温下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限量比熟石灰大)实验2:3g硝酸钾在5nl冷水中未能全溶,在5ml熟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溶解限量越大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对固体在水中溶解性是很复杂的。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沪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沪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
(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
媒体:投影
五、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6.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6.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课题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溶解性的涵义,通过探究记住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记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深刻理解影响溶液饱和与否的关键,会转化的方法;3.知道饱和与否与浓稀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两者只有在同种溶液同种温度下才能有关联。

教学重点 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概念学习。

教学难点 影响溶液饱和与否因素的掌握及相互转化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 讨论 比较 归纳 教学媒体过媒体 录像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用 “难”、“不易”、“易”、“微”、“能”填空)H 2 溶于水, O 2 溶于水, CO 2 溶于水NaCl 溶于水, CaCO 3 溶于水, Ca(OH)2 溶于水 2、除了水还有 可作溶剂。

3、举一个气体作溶质的溶液 (填溶液的名称)。

新知导学:一定量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食盐? 试画出下列有关图示曲线。

【新知导学】: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阅读教材P16-17,完成实验1,实验2,实验3称为溶解性。

实验1:溶质不同,溶剂相同溶质(1g ) 食盐 蔗糖 氢氧化钙 溶剂(5mL ) 水水水溶解情况结论: 。

实验2:溶质相同,溶剂不同溶质 食用油 食用油 溶剂 水汽油溶解情况结论: 。

实验3:溶质、溶剂相同,温度不同NaCl/g NaCl%溶质/溶剂3g硝酸钾/5mL水3g硝酸钾/5mL水温度室温加热溶解情况结论:。

小结: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2.实验4:打开雪碧瓶盖会有什么现象?如果加热会有什么现象?结论:同种气体在同种溶剂中,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思考:有人说可以将CO2大量储藏到深海中。

为什么?根据学过的知识,这种做法不可取。

为什么?小结: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活动二、(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完成教材P17“活动与探究”,填写下表:实验实验1 实验2 实验3溶解情况结论:(1)温度一定、水的量一定时,可溶解的KNO3的量。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能力训练目标:(1)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形成。

(2)能选择合适的方法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能用学到的溶液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品质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影响事物的发展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以提高他们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所以本节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但这个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内容溶解度的掌握,所以这两个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看似平淡无奇的溶液,里面竟然蕴含着这么丰富多彩的道理。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学生是否能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否进一步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教法]化学是一门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行为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

我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对于知识的建构,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在课堂上,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倡导合作探究。

在探究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

最后利用学生可塑性、互补性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第 3 节的教学内容,包含了三个
部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结晶。“物质溶解性的定
量表示”属于该节内容的第二课时。
溶解度的概念既是上节课饱和溶液知识的延伸,又是下一课时结晶的理论依据。教
材上对溶解度只是以单一的文字描述,略去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教学中
仅仅关注具体概念定义的简单识记和辨析,而是通过实验探究注重概念的生成和构 建过程,体验和感受概念的形成、深化和运用。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定量认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
手段
学空间,间以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巧设情境】今天冷不冷?与昨天相比 巧设情境、激发
1/6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引入新课
溶解度概念建 立
齐声回答 思考、联想
呢?冷暖是我们对气温的定性认识,要比 较哪一天更冷,我们可以通过气温的定量 表示方法——温度来比较。我们上节课所 学的溶解性也是个定性认识,那么怎样定 量表示溶解性呢? 【板书】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律。配合开放性、
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 层次性的问题设
学 生通过 分析思 考 度时的溶解度相同。
置,引导学生
总结得出:
走势: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如何读懂溶解度
1、大多数固体物质 影响越大。
曲线,了解溶解
的 溶解度 随温度 的 【提问】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1.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重点、难点】1.溶解度含义及溶解度曲线。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以及相互转化。

【情景导入】1.任何物质都能溶于水吗?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2.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3.生活中经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化学上,溶液怎么分类呢?4.化学上,怎样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课堂探究】探究一: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1:用量筒各量取5 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

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 mL水,然后加入3 g硝酸钾,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能完【过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性质、溶剂性质、温度有关。

那么能溶解的物质能无限制地溶解吗?探究二:物质是不是能无限制地溶解下去【过渡】探究三: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如何定量示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这句话的含义:在20 ℃时,硝酸钾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1.6 g。

或说:在20 ℃时,硝酸钾在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 g。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 ℃时)3.溶解度曲线规律: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等。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食盐。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例如熟石灰。

【一起探究】【教师总结】 结晶的方法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物质一般采用蒸发溶剂法。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KNO 3等)。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6.3物质的溶解性1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6.3物质的溶解性1

第 3 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课目标【知与能力】1.理解和溶液与不和溶液的含。

2.通研究建立和溶液与不和溶液的看法。

3. 认识和溶液与不和溶液相互化的方法,认识晶象,认识固体物溶解度的含。

【程与方法】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理解和溶液与不和溶液的含,并通研究认识“ 和” 与“不和”的相性。

【感情度价】通条件的改,学生感觉和溶液与不和溶液的存在和化是有条件的,逐渐建立用的、展的思想点来对待事物的化,和逐渐培育由详尽到一般程的能力,并培育学生相互作、友善相的健康心。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理解和溶液的看法。

【教课点】和溶液与不和溶液相互化的方法。

教课过程[ 复提] 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成?[ 学生活][ 引入 ] 我知道食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穷地溶解食呢? [ 学生言]1 .能2.不可以[ 渡 ] 下边我就以化和硝酸例探个。

[ 投影 ] 活与研究1 .取装有20mL水的杯操作加入 5g 化,拌再加 5g 氧化,拌再加 5mL 水,拌象│2.用硝酸取代化象操作加入 5g 硝酸,拌再加 5g 硝酸,拌⋯⋯加再加硝酸,拌冷却[ 学生活,教巡][ 相互交流 ](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余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 ]1 .在必定条件下,氯化钠不可以无穷溶解,当不可以溶解时,加入水,又能连续溶解。

2.在必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可以无穷制溶解,当不可以溶解时,高升温度,又能连续溶解。

[ 发问 ] 上述活动的“必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谈论、总结]1 .必定温度 2.必定量的溶剂[ 追问 ] 假如不指明这两个条件。

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谈论、回答] 不可以。

由于我们可以改变温度。

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穷制地溶化。

[ 指引 ] 我们把必定条件下不可以连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

还可以连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 思虑 ] 请大家依据刚刚的解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看法。

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6.3物质的溶解性沪教版(全国版)

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6.3物质的溶解性沪教版(全国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要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互相转变。

教课重难点:影响溶解性的要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教课过程:创建情形: 1. 消毒酒精中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大?2.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3.工业制氯气往常采纳电解食盐水的方法,我们知道,越浓的食盐水中氯化钠越多,获得的氯气越多,为何工业上只用 26%的食盐水溶液,而不用30%、40%甚至50%的食盐水来电解呢?沟通议论: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能否都简单溶解呢?联想与启迪: P166小结:一、溶解性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活动研究: P166实验 1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盐水好蔗糖水好熟石灰水差结论: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1)不一样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2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用油水差食用油汽油好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一样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3填表:溶质溶剂溶解性室温硝酸钾水好加热硝酸钾水更好结论:(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相关。

沟通议论: P167阅读:P167过渡:上述实验 3 中在室温下将 3g 硝酸钾加到 5ml 水中,硝酸钾没有所有溶解,说了然什么呢?(不可以无穷制的溶解,也就是不可以无穷制地提升溶液的浓度)那么,你可否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电解食盐水制氯气时,为何不用50%的食盐水呢?沟通议论:那么,除了用加热的方法能够使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呢?活动研究: P167小结:①大多半固体,在必定量的溶剂内,跟着温度的高升,溶解量增加。

②大多半固体,在必定温度下,跟着溶剂的量增加,溶解量增多。

③在必定温度下,必定量的溶剂中,大多半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目标:
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师:不瞒大家说,老师提起做饭就头疼。

一次我做饭时,忙忙碌碌,油盐糖醋面都粘在衣服上,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污渍呢?
生:洗
师:用什么洗?
生:用水洗。

师:水起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溶解。

[板书]物质的溶解
师出示教学目标[大屏幕]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刚才我说的这几种物质都能够溶解吗?
生:自由回答
师:果真这样吗?咱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实验探究一
实验内容观察到的想象
面粉放入水中
豆油放入水中
食盐放入水中
糖放入水中
食粗放入水中
师:下面同学们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生:实验并回答
师:[追问]那么这些状态都是溶于水吗?
生:不是
师:既然不是,那么我们不能说物质在水中溶解,而只能说物质在水中分散,共有几种情况?
[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生:三种情况
师;同学们看面粉分散在水中,振荡后,悬浮在水中的是什么状态的物质?
生:固体
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答
[板书]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
师:面粉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我们仔细观察:振荡静置后,面粉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会分层,我们就说它不均匀,不稳定。

那老师衣服上的面粉如何除去呢?
生:洗
师:用水洗后如不干净,可再次用水漂洗。

师:豆油分散在水中,振荡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是什么状态的?生:液体
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答
[板书]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水中
师:只要是里面存在不溶性固体物质的就是悬浊液,只要是油,无论是豆油、柴油、润滑油还是香油,分散在水中的形成的都是乳浊液。

下面请同学们分析悬浊液、乳浊液各有什么特点呢?
生:悬浊液中分散的是固体,而乳浊液中分散的是小液滴
[板书] 固体小液滴(加点强调)
师:是否都均匀分散?是否都稳定呢?
师:我们就说不均一,不稳定,这是两者的共同特点。

同学们再看盐、糖、醋放在水中有何共同特点?
生:自由回答
师:盐、糖、醋放在水中为什么消失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微观运动)。

师;同学们先考虑食盐是由什么构成的?水是有什么构成的?
生;自由回答
师:注意观察在谁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开始分散的?如何分散的?(再观察一遍)
生;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均匀分散
[板书]均匀分散
师:我们把像食盐这样的物质以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

[板书] 溶解:物质以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在水中。

师:再考虑蔗糖是由什么构成的?它在水中是如何分散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微观过程)
生: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
师;我们把像蔗糖这样的物质以分子形式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也叫物质的溶解。

[板书](补充)或分子
师:物质溶解后形成哪类物质?
[板书]混合物
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溶液。

[板书]溶液
师:我们再来看盐水、糖水、醋水,是否分上中下三层?
生:不是
师:以糖水为例,如果从上中下分别取一些,甜度是否相同?
生:是
师:我们称之为均一的
[板书]均一的
师:我们再次考虑,假设试管中的糖水在温度不变化,水分不蒸发的情况下,长期放置,是否有糖析出?
生:不会
师:我们称之为稳定的。

[板书]稳定的
师:哪位同学试着总结一下溶液的概念?
生: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师: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
生:自由回答
师:水、纯酒精都不是溶液,为什么?
生:都是纯净物。

师:那么根据溶液的概念,溶液有哪些特征呢?
师: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稳定性是指在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的情况下,长期放置不分层。

师:现在同学们想想老师衣服上的糖醋盐如何除掉呢?
生:洗
师:水洗形成什么?
生:溶液
师[追问]:溶液一定是一种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吗?
生: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物质
师:溶液一定是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吗?(这个问题先放一放)再次请同学想想老师衣服上的污渍还剩什么没有除掉呢?
生:油污
师:油污怎么除掉呢?
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不妨做一下实验,请同学看大屏幕:
实验探究二
实验内容观察到的想象
豆油放入汽油中
豆油放入洗洁精中
生:实验
师:巡视并指导
师: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看到的实验现象?
师:豆油溶于汽油形成的是什么?
生:溶液
师:你是如何判断的?
生:均一、稳定
师:那么溶液一定是物质溶于水形成的吗?
生:也可以是溶于其他物质,例如豆油溶于汽油。

师:还例如碘溶于酒精,称为碘酒。

因此水应改成另一种物质。

【板书】另一种物质
师: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举例说明
生: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硫酸铜溶液蓝色,氯化亚铁浅绿色。

{这样,一步一步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建立了溶液的概念。

} 师:我们再来看盛有豆油、水和洗洁精的试管,洗洁精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把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
师:这两支试管中有何不同呢?
生:豆油溶于汽油形成的是溶液,洗洁精中豆油从大油滴变成小油滴,形成的是乳浊液。

[板书]大油滴小油滴
师:我们把像洗洁精这样,把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形成乳浊液的过程,称为乳化。

洗洁精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例如洗发水、洗衣粉、肥皂、沐浴露等在去除油渍时所起的作用都是乳化作用。

那老师衣服
上的油渍如果用洗洁精洗的话,是如何除去的呢?
[板书]乳化:
生:把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随水流走了。

三总结归纳,心中有数,知识升华
.师:到此,老师衣服上的污渍已经除净了,本节课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也学完了,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生:自由回答
四.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巩固提高
师:我们从生活走向化学,再让我们从化学走向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接下来学生练习。

(学生树立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意识)
板书设计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水中

乳化:大油滴→小油滴
3.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

溶解: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