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天人感应学说

合集下载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1)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1)


内容概括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 《尚 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
“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 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 国”
阴阳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天人感应观念:
其所谓的“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指自然之 天,又指具有人格神意味的天。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史记》
范蠡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
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范蠡也曾提出过“人 事天应”、“人事与天地相参”的思想。范蠡劝告 越王说: “人事至矣,天未应也。王姑待 之。”“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赵正 雷春燕
什么是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 《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 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 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 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 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 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 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 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 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三、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 一)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意义 1.天人感应思想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统治秩序的作用
2.天人感应思想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作用, 对于完善封建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限制压迫起过一定 的积极作用。

第九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第九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他说,“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 ,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 二者,天之行也。”
• “一统”的永恒法则化为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和君主专制统治提供 了认识依据。
• 3、“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说 、天谴说
• 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 治主张之一。
•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 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 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王道通三》)
• 3、汉武帝时期内忧外患严重,提 倡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 适应汉政权面临的挑战。儒家思 想则主张有为,能为汉武帝的有 为提供理论支撑。
• 外有匈奴对边疆的屡次侵犯,内 有分封诸侯的坐大对皇权的威胁 ,同时豪强地主与一般民众的矛 盾也日益尖锐。
4、传统儒家总的来讲适应宗法分 封亲亲的诸侯国家的要求,不少 方面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如孟 子讲“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推 恩足以保四海”。
、御、书、数;或者六艺即六经,谓《易》 、《书》、《诗》、《礼》、《乐》、《春
秋》)内容丰富富有弹性。对于不 同的思想,有兼容并包的可能。
• C儒学能够独尊不仅在“理”的方面,还 与“势”有关。(韦正通)儒学知识传 播强调师承,儒生众多。
• D儒学强调维护现实的社会制度,符合上 层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的 妥协和高扬民本思想,有助于缓和社会 矛盾,使传统等级压迫制度受到一定约 束,从而也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长远需要 。
•。
E汉武帝时内忧外患严重,无为思想已不适 合时代,而儒学强调有为则为汉武帝的 文治武功提供了理论根据。
F 儒学经过董仲舒改造的,理论更加完密 ,内容日益丰富,能更好地适应中央集 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远非其他各家所能 比。

“天人感应”思想的在汉代的表现和意义兰会贤

“天人感应”思想的在汉代的表现和意义兰会贤

“天人感应”思想的在汉代的表现和意义兰会贤发布时间:2021-11-19T02:42:56.329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1月上作者:兰会贤[导读]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广泛地存在着,在统治阶级主要表现为求仙与封禅、灾异说和巫术。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兰会贤 655000摘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广泛地存在着,在统治阶级主要表现为求仙与封禅、灾异说和巫术。

这套理论成就了强大的君主专制的高度集权的汉朝。

同时,“天人感应”思想在汉朝的盛行,在当代中国人思想里残存,其意义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天人感应;封禅;灾异;巫术汉朝初年减轻赋税,施行黄老“无为之治”与民休息,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汉景帝平定吴楚等“七国之乱”后,各诸侯国割据势力大大被削减。

汉武帝采用贾谊、主父偃的意见,下诏“推恩令”进一步削弱了各封国的力量,中央的权力空前集中。

由此,汉朝正在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央专制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汉代的思想正是在这种社会基础上形成的。

道、法、阴阳、儒家等思想正在逐步融合。

“从荀子到《吕氏春秋》,再到《淮南鸿烈》和《春秋繁露》,这种情况非常明显。

旁及《文子》、《鹖冠子》、陆贾、贾谊以及地下发现的《经法》等等,无不在各种不同的程度或不同角度上表现出这一综合趋向。

”[1]武帝时期的董仲舒算是各家思想合流的集大成者。

他首先提出“天”的定义:“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2]“天者,百神之大君也”[3]继而确定天、地、人、阴、阳、五行十大元素是和谐共处的,同时这些都归属于“天”的主宰。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

水,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

此其天次之序也。

”[4]相生相克是五行的“天次秩序”。

《春秋繁露·五行对》和《五行相胜》篇对五行的内在关系作了清楚的说明。

提出五行系统后,董仲舒把它和君主的专制权力、社会的统治秩序联系起来。

宋代天人感应学说与祥瑞灾异赋创作

宋代天人感应学说与祥瑞灾异赋创作

宋代天人感应学说与祥瑞灾异赋创作
于雯霞;刘培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8)004
【摘要】祥瑞灾异赋是建立在天人感应学说基础上,以自然界异常现象为描写对象的赋.宋代的科技、人文水平和政治变革对天人感应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但由于天人感应特殊的政治影响力和宋代天人之学的发达,使该学说得到了宋人的尊重和强化,大致呈现五种基本形态,即天监说、运气说、德行说、召感说、民意说.宋代祥瑞灾异赋比前人更加深化了学理内涵,现象反映和问题提出也更加尖锐深沉.它理性思考自然界异常现象;突出“为人事”的政治目的;借助天人感应来构筑修平学说;以学理发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等,有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总页数】6页(P55-60)
【作者】于雯霞;刘培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天人感应的灾异谴告说与谏议——以顺治朝为例
2.杜甫灾异诗的"天人感应"解读
3.宋代的祥瑞与灾异初探
4.天人感应灾异观与近代灾荒救治——以"丁戊奇荒"为中心
5.政治权力绑架下的西汉天人感应灾异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人感应思想排序

天人感应思想排序

天人感应思想排序以下为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排序及历史时间脉络一、西周初期的“神人感应”论天人感应的最初形态是神人感应,它起源于西周初年,它的基本内容是:人格化至上神监视着统治者的行为,赏善罚恶。

《诗经·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丕思!命不易哉!无日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意思是:“恭敬吧!上天如此明察,获得天命不容易啊!不要以为天帝不知我们所为,要知道他的使者不断来往于天庭,时刻地注视着你们呢!”由此可知,人认为天使是沟通天和人之间的桥梁,天帝可以根据天使来获得有关人间的信息,并由此决定赏罚。

而赏罚的主要方式为:(1)决定统治者寿命的长短。

有德者使之长寿,无德者使之速亡;(2)降生明哲之人与否。

统治者有德,上天便会降生下明哲之人,作为统治者的辅翼;而统治无德,天就不降生明哲之人,使统治者周围只有昏庸无能之辈。

二、西周末至战国时期“自然化”的天人感应西周末开始,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概念:自然界的异常现象是由于人的不良行为引起的。

《国语·周语》记载伯阳父的话:“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作者也将此次地震及同一时期发生的日蚀等其它反常的自然现象解释为统治者“不用其良”(没有任用贤能)等失政行为的结果。

这里,出现了天与地相对之说,有了自然界而不单纯指至上神之说。

其次,这里有人的行为和自然现象之间的直接感应。

这种感应,并非神的指使,是人类行为不端,天地之气运行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无法实现常规交流,阻碍积蓄到一定程度,就引起地震。

这种看法,我们称为“自然化”的天人感应。

《尚书·洪范》篇中对天人感应进行系统性整理,把自然灾异和人事行为是否端正对应联系起来了。

《吕氏春秋·明理》则分门别类地把灾异分为风雨、寒暑、阴阳、四时、人、禽兽、草木、五谷、云、日月、星气、妖孽等许多方面,每个感应之中又区分出许多种复杂情况。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简介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思想探析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思想探析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思想探析在目前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汉代哲学思想的研究仍属薄弱。

这种薄弱不仅表现在研究专著、论文数量上的偏少,更主要的在于其研究质量上的偏低。

就汉代哲学的研究质量言,一则是对汉代哲学的地位和价值认识不足。

汉承秦制,汉帝国在经济、政治上为中国封建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在思想文化上定儒学为一尊,从而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确定了指导思想;在哲学思想方面,汉武帝在“册问”贤良文学之士时明确提出了“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问题,董仲舒在回答皇帝之“册问”的“策对”中明确讲到了“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汉书·董仲舒传》的“天人之际”思想,就连司马迁那样的史学家也要通过“史”来“究天人之际”问题。

但迄今为止,对汉代哲学所明确提出的“天人之际”问题却重视和探讨不够,这使人感觉到,汉代的天人思想要么就是一些神学目的论的臆想,要么就是一些肤浅的经验直观,难见其中哲学理论的价值。

二则对汉代哲学思想的梳理、发掘上有人为地简单化和公式化倾向。

虽然现在的汉代哲学研究论著对陆贾、贾谊、董仲舒、刘向、刘歆、扬雄、桓谭、王充、王符、仲长统、张衡、《礼记》、《淮南子》、纬书、《太平经》、《黄帝内经》等等的其人、其书的哲学思想多有所发掘,但汉代哲学思想的总体框架仍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王充“元气自然”论的对立,似乎董仲舒讲的是一种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臆想,而与之对立并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则是王充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

在此种人为认定的汉代哲学思想体系中,已完全消除了“天人之际”这样真正的哲学问题,人为地将汉代哲学简单化和肤浅化了。

第三个方面则是对汉代哲学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

比如说,董仲舒为什么要讲“天人感应”论?天与人究竟是如何相感相应的?这种感应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它反映和表现了当时怎样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水平?它有什么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哲学价值?王充为何要讲“元气自然”论?这种理论到底对人们认识、把握宇宙有何作用?王充一味地反对目的论,这种反对究竟有何价值?这些问题并没有深入探讨,仍囿于一般的就事论事。

道家所说的“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道教基础,修道之人都该了解

道家所说的“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道教基础,修道之人都该了解

道家所说的“天⼈感应”是什么意思?道教基础,修道之⼈都该了解“天⼈感应”⼀词是古代的哲学术语,是⼀种关于天⼈关系的唯⼼主义学说,所谓的天⼈感应,指的就是天意与⼈意相互感应,天能影响⼈事、预⽰福祸,⼈也能感应上天。

⽼⼦的《道德经》中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和天地互感互应,共为⼀体,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中有天地。

道家认为天道即⾃然,⾃然与⼈能够互通,天与⼈也有许多相应的地⽅。

⽐如说:天中有⽇⽉,⼈⾝分阴阳,天中有五⾏,⼈⾝有五脏等等。

如果按照宇宙观来解释天⼈感应,也可以这样理解:宇宙是⼀个⽆穷⼤的天体,⼈体是⼀个存在于宇宙间的复杂⼩天体,⼤天体对⼩天体的影响,就可以总结为“天⼈感应”。

⼈和天之间交感相应,古⼈认为违背天意,不仁不义者,必受灾祸,即“天谴”。

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中说:“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所犯轻重,以夺⼈算。

”“⼜有三台北⽃神君,在⼈头上,录⼈罪恶。

”“⼜有三⼫神,每到庚申⽇,辄上诣天曹,⾔⼈罪过。

⽉晦之⽇,灶神亦然。

”隐仙派⾦丹⼤道⾯授班·2018年11⽉18⽇⼀⽇⼀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脉?(看完秒懂)⼏个男⼈,沉默不⾔,⼀直在⾛,已有⼗年。

要去海上,要去深⼭。

醒来⼀梦,还在床前。

⼈脉,就是⼈际关系,体现的是你的⼈缘,是你在这个社会的⼈际⽹络。

⼈脉不是你认识的⼈有多少个,⽽是有多少⼈认识你,关键在于认识你的⼈之中有多少⼈认可你,你的存在对于他⼈有意义,他⼈的存在对你有意义,彼此有等价交换的利⽤价值,有合作共赢的机会,这才是⼈脉!何必宗唐宋,模仿古⼈诗?万千撩⼈句,不如花⼀枝。

⼈脉不是你和多少⼈打过交道、和多少⼈参加过饭局、和多少⼈进出过⾼档场合、和多少⼈合过影,⽽是有多少⼈愿意和你打交道、主动和你打交道、长期和你打交道、持续和你打交道。

千万要切记,⼈脉并不是说你利⽤了多少⼈、有多少⼈被你呼来唤去、有多少⼈为你鞠躬尽瘁,⽽是你帮了多少⼈。

春风早吹远,夏风也已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邦称帝后对待儒生的态度
•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 (叔孙通)“夫儒者难以进取,可与收成。臣愿 征鲁诸生,与臣养子共起朝仪。” •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无敢喧哗失 礼者”。 •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刘邦任用儒生
• “高帝悉以为郎” • “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 傅” • 刘邦后又接见了儒生申公 和他的弟子 • “以大牢祠孔子”
三、天人感应学说在国家政治中的运用
蝗灾的形成:
1、天气干旱 2、土壤含水量低 3、地面植被疏松
《 续 资 治 通 鉴 长 编 》 卷 八 八
及江 师 公 野 路 京 霜、 , 私 , 蝗 畿 寒淮 群 庐 食 蝻 、 始南 飞 舍 民 继 京 尽, 蔽 。 田 生 东 。趣 空 七 殆 , 西 河,月尽弥、 东延过,覆河 ,至京入郊北
陆贾《新语》
•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 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 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 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 有之?”
陆贾《新语》
• “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 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 陆贾粗述存亡之徵,著十二篇。每奏 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 号其书曰《新语》。
旱27处;大旱8处
旱26处;大旱0处 旱9处;大旱0处 旱1处;大旱0处
《 ,畏 何惟 事天 不, 可若
《 宋 史 》 卷 三 一 三
事灾 得异 失皆 所天 致数 者, 。非 关 人
山 兽 之 君

《 后 汉 书 》 卷 四 一
虎 相 与 东 游 度 江 。
年 份 旱灾处 数
旱1处;大旱0处 旱6处;大旱1处 旱11处;大旱5处 旱4处;大旱3处 旱16处;大旱3处 旱1处;大旱32处
960年(宋朝建立) 974年(百年以前) 1071年(前三年) 1072年(前二年) 1073年(前一年) 1074年(本年)
1075年(后一年)
1076年(后年) 1174年(百年以后) 1276年(宋朝灭亡)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 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证 明了皇帝统治万民的合法性,即君权 神授,另一方面,又对皇帝的权威有 所限制,一个有道义的皇帝不能为所 欲为,必须按上天的意志行事,否则, 上天就会用各种灾害警告统治万民的 皇帝。
第九讲 天人感应学说
一、黄老之学与儒家思想的争斗 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三、天人感应学说在国家政治中的运用
一、黄老之学与儒家思想的争斗
• 刘邦称帝前对待儒生的态度 •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廷中吏 无所不狎侮” 。 • “竖儒”、“腐儒” 。 • “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 • 对有知识、有能力的儒生非常器重 。
儒学与黄老之学冲突加剧
• 窦太后,是 西汉时期汉 文帝刘恒的 皇后,汉景 帝的母亲。
西汉前期以黄老思想为统治思想
• 辕固生反对黄 老思想 • 窦太后喜欢黄 老思想
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变化
• 汉武帝时期,社会 的变化。 • 窦太后坚持黄老统 治方针。 • 汉武帝更改国策,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 统治地位 。
《 荀 子 天 论 》
存天 ,行 不有 为常 桀, 亡不 。为 尧

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天人感应的最初形态是神人感应, 它起源于西周初年,基本内容是, 至上神监视着统治者的行为,赏善 罚恶。 • 《诗经· 周颂· 敬之》中,“敬之!敬 之!天维丕思!命不易哉!无日高 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西周末至战国“自然化”的天人感 应
• 自然界的异常现象是由于人的不良行为引起的。 • 《国语· 周语》记载,“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 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 烝,于是有地震。”
《 续 资 治 通 鉴 长 编 》 卷 八 八
实 康撤 坐 上 虑 。膳 , ( 政 ,意宋 令 自甚真 有 是不宗 爽 圣怿) 天 体,默 意 遂乃然 。 不命还
旱京 河 。东 北 西、 、河 淮东 《 宋 南、 史 诸陕 》 卷 路西 六 久、 六
熙 宁 七 年 的 旱 灾
熙宁七年前后若干年的旱灾
除进 本 而 今 削忠 也 劳 为 课善 。 勤 民 制, 其 张 害 。可 务 捕 , 一退,咎 去奸非在 槛贪忧残 阱,恤吏 ,思之,

数郡 为( 民九 患江 。郡 ) 多 虎 暴 ,

《 太 平 御 览 》 卷 八 九 一
虎之 陵 悉官 ( 出, 刘 界修 陵 去德 , ,政 地 民, 方 皆逾 官 还月 ) 。,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 天是以自然为外貌的有 意志的至上神。 • 感应的方式是天监察人 的行为,然后通过一系 列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 的意志,对人间的统治 者进行告诫和劝赏。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 《春秋繁露· 郊祭》中,“天者,百神之 大君也。” • 《春秋繁露· 郊义》中,“天者,百神之 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 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