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

合集下载

天人感应原理的应用方法

天人感应原理的应用方法

天人感应原理的应用方法1. 简介天人感应原理是一种古老的哲学理论,它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的,人的思维和行为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周围的环境也会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

基于这一原理,人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来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这种原理在不同领域都有应用,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方法。

2. 应用方法2.1. 炼心术炼心术是一种通过修炼内心来增强个体与自然的联系的方法。

它强调观察和修正自己的思维模式,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

具体的步骤包括:•静坐冥想:每天花一些时间静坐冥想,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放松身心,消除负面情绪;•正念培养: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关注积极的方面,经常感恩并展现喜悦;•自省与反思: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反思自己的行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调整行为: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2.2. 自然疗法自然疗法是一种通过与自然界的接触来治疗疾病和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

它利用自然的元素(如阳光、空气、水等)和自然的力量(如气功、按摩等)来调整身心状态。

具体的方法包括:•森林浴:在树木茂盛、空气清新的森林中散步,吸收负氧离子,缓解压力;•日光浴: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暴露于阳光下,帮助合成维生素D,增强免疫力;•水疗:在水中进行各种运动或沐浴,舒缓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气功练习: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调节体内的气血流动,维持身心平衡。

2.3. 自然食物疗法自然食物疗法是一种通过食用自然的食物来调整身心健康的方法。

它认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能量和属性,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食物来改善身体状况。

具体的方法包括:•蔬菜与水果: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调味品:使用天然的调味品如大蒜、生姜、辣椒等,增强食欲和消化功能;•全谷物食物:选择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全谷物食物,如糙米、全麦面包等;•指导原则: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营养学和中医学的指导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的风险文化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的风险文化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的风险文化“天人感应”既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风险文化。

它源于谴责,成于化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并以逆向推理获取警示效果。

从最早带有“天命论”色彩的“敬天保民”观念,到使其完善的邹衍的阴阳五行观念,再到最终构成体系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反思性思维,彰显了“天人感应”的风险文化特征。

“天人感应”观在中国由来己久。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人们宇宙观念的一种表达,而且反映了其特有的思维方式。

用现代风险论观点来看,“天人感应”观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风险文化。

英国学者斯特拉·拉什在《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一文中继承了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在《风险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对风险的感知是主观”的观点,并以康德提出的审美性判断作为参照,认为“反思性判断是风险文化的核心”,这是因为:“确定性判断是一种客观性判断,所有的确定性判断都是有客观根据的,确定性判断的典型是物理学和数学中的那些定律和定理等。

相反,审美判断,即反思性判断,是没有客观根据的,它不是一个客观性判断,而是一个主观性判断。

因此……危险和风险这两个概念不应该作为纯客观性的范畴来理解,而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判断,是一种反思性判断。

”[1](P57)当代中国学者也认为:“从本质上而言,风险状态主要由事物的不确定性和面对这些事物的决策者所感知的不确定性引起的。

因此……风险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由事物本身客观性质具有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具有客观性;同时它又必须是被面对它的人们所感知到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P3)由此,我们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观念,从它发端到最后形成体系的过程中,既有对不确定因素的焦虑,又有一以贯之的“主观性判断”和“反思性判断”,这印证了它具有风险文化的属性。

一、“敬天保民”:源于“谴责”的风险文化天人感应观念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经非常普遍,《尚书》的《大禹谟》、《皋陶谟》与《益稷》三篇中“敬天保民”的思想,既是天人感应观的早期表现,又是一种源于历史经验而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风险焦虑。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的风险文化-14页文档资料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的风险文化-14页文档资料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的风险文化“天人感应”既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风险文化。

它源于谴责,成于化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并以逆向推理获取警示效果。

从最早带有“天命论”色彩的“敬天保民”观念,到使其完善的邹衍的阴阳五行观念,再到最终构成体系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反思性思维,彰显了“天人感应”的风险文化特征。

张介明(1950―),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学和文化。

(上海 201620)“天人感应”观在中国由来己久。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人们宇宙观念的一种表达,而且反映了其特有的思维方式。

用现代风险论观点来看,“天人感应”观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风险文化。

英国学者斯特拉?拉什在《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一文中继承了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在《风险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对风险的感知是主观”的观点,并以康德提出的审美性判断作为参照,认为“反思性判断是风险文化的核心”,这是因为:“确定性判断是一种客观性判断,所有的确定性判断都是有客观根据的,确定性判断的典型是物理学和数学中的那些定律和定理等。

相反,审美判断,即反思性判断,是没有客观根据的,它不是一个客观性判断,而是一个主观性判断。

因此……危险和风险这两个概念不应该作为纯客观性的范畴来理解,而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判断,是一种反思性判断。

”[1](P57)当代中国学者也认为:“从本质上而言,风险状态主要由事物的不确定性和面对这些事物的决策者所感知的不确定性引起的。

因此……风险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由事物本身客观性质具有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具有客观性;同时它又必须是被面对它的人们所感知到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P3)由此,我们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观念,从它发端到最后形成体系的过程中,既有对不确定因素的焦虑,又有一以贯之的“主观性判断”和“反思性判断”,这印证了它具有风险文化的属性。

一、“敬天保民”:源于“谴责”的风险文化天人感应观念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经非常普遍,《尚书》的《大禹谟》、《皋陶谟》与《益稷》三篇中“敬天保民”的思想,既是天人感应观的早期表现,又是一种源于历史经验而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风险焦虑。

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论

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论

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论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散文和哲学思想被后世广泛传颂。

其中著名的《天人感应论》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档将从柳宗元的哲学角度,探讨他的“天人不相预论”的思想,以及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天人感应论的背景柳宗元的《天人感应论》是其著名思想体系之一。

《天人感应论》是针对唐代佛教、儒家、道家等学说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路。

其基本思想是: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协调,处于一种宜人的状态。

这一思路对后来的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天人不相预论的思想在柳宗元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天人不相预论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柳宗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它们之间的发展和变化也存在本质差异。

自然界的变化,是依靠一定的自然规律进行的,而人类社会的变化则是人的主观意志导致的。

这样一来,人类社会既不可能预测自然界的变化,也不可能在自然界变化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柳宗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自然界中存在的规律和现象并不一定适用于人类社会。

同样,人类社会中的规律和现象也不一定适用于自然界。

因此,各自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律和实际情况去进行发展和变化。

天人不相预论的意义天人不相预论是柳宗元思想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路。

这一思路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方面,天人不相预论的思想告诉我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本质差别。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套用到人类社会中。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随意侵犯自然。

这一思路对于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天人不相预论的思想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以人的意志为中心。

社会制度、政策等应该符合人类需要和本性。

这一思路对于我们今天制定社会政策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语柳宗元的《天人感应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

只有汉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

因此,阐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哲学的感应,在对象和内容上尽管偶尔涉及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但主要还是指天与人之间的感通与应和。

天人感应的观念起源很早,其痕迹散见于先秦的远古典籍中。

为方便介绍,本文暂把其分为春秋以前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尚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现概括如下:1.《诗经》中有多处体现了人与“天”( 帝)之间的矛盾,如“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天( 帝) 似乎已被当做一种类似于人的、有性情的对象存在。

正是基于这一点,一方面,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对天的行为作出感情的判断。

另一方面,《诗经》中也有“克配上帝”、“顺帝之则”的原始感应意识。

在远古先民的观念中,天无疑是作为一个人格神而存在,并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事务。

因此,天是人们既崇拜又畏惧的对象。

尽管“天命靡常”,人无法正确的认知或确凿地把握天的意志,但还是应该尽心尽力地去“昭事上帝”,“克配上帝”。

因为有一个准人格化的天在监管你,所以,无论个人的行为,还是国家的政治都必须与上天相称合、相呼应,努力做到与上天相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顺帝之则”。

否则,上天就会通过异常的天文现象予以谴告、警戒。

远古先民认为,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发生与君主统治的好坏有密切的联系。

王行善政,人民安居乐业则不会出现日食月食现象。

如果君王无道,百姓民不聊生,那么上天一定会通过日食月食来警告君王,敦促他弃恶从善。

所以,人君国主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对违反天的意志的行为要及时加以改正。

天人感应论名词解释

天人感应论名词解释

天人感应论名词解释
天人感应论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的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也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

该理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天人感应论指出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天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

古人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这种影响当然有好有坏,天人感应论的提倡者最终都会提出“天人合一”的理想,而抵制这一理论则会导致天人失和的行为。

中国古代没有统一信奉的创世神,“天人感应论”中的“天”指自然环境,但被认为拥有意志,就可以主动发起行为,类似于后来西方的自然神论。

如果人类行为触怒了“天”,后者就会以各种“灾异”作为惩罚。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代历史学家。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代思想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天人学说的逻辑演进历程中,董仲舒在广泛吸收前人天人合一思想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新模式——“天人感应”说,丰富并完善了传统“天人合一”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

但其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历史发展起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审视董仲舒是汉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汉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其天人观之基本内涵的天人感应论,是一个最有歧义的问题。

本文拟对此作一述评。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渊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殷商时期“上帝说”和“天命说”非常盛行。

《诗经·商颂》曰:“帝立子生商。

”《尚书·召诰》曰:“有夏服天命”、“有商服天命。

”到了西周这种宗教神学思想发展成了“以德配天”的理论。

“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尚书·召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蔡仲之命》)这时的天人思想应该说是理性主义在宗教神学体系中的萌芽,人们观念中的上天是神灵之天和道德之天的统一。

春秋时期的天人思想里增加了孔子所说的命运之天的意思。

《论语·颜渊》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述尔》中有:“天生德于予”。

天命中有人们无法预知、不能把握的部分,对于此人们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有修养的君子能够体认天命,人只有“知天”、“则天”才能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简介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感应
我们现在讨论天人感应、人天一体的机理。

从深层次分析,从阴阳根本律上去分析,这是一种信息联系。

像《大成捷要》书中所说,修到最后,人体的光会照耀宇宙每个角落。

其实是他的阴性灵魂信息波充满整个宇宙,他的阳性物质全变成阴性物质了。

这阴性物质表现为万有斥力,物质之间表现为斥力,所以这些阴性物质就可以分布到宇宙每个角落了,它的每一个基本粒子是“其大无外”,它可以天到分布在宇宙每个角落。

当然我们这个阳性世界上,它也分布在每个角落,它就会感应到每个角落的信息呢。

宇宙中的信息,就是他体内的信息,他与宇宙溶为一体了,与宇宙没有区别。

这就是天人感应的机理吧。

宇宙中高级生命,是能随时感应到我们这个世界的信息的。

他的每个基本粒子都有他的全息能性,不然他怎么能变出亿万个化身呢?我们凡人现在的意念、我们的每一个行为,他们都会有感应的。

他的基本微粒就在我们体内。

古人在《大成捷要》说“阳神老成后,可以变成亿万个化身”。

为什么阳神老成后,可以变成亿万个化身呢?一个人的阳神怎么会变成亿万个化身呢?也就是说,比如你吧,若到那一步了,你可以变成一个医生给人治病,同时也可以是一个教师在讲课,你也同时是一个小姑娘,你也同时可以是一个老汉,你也可以同时是……佛家不是说观音有33个化身吗?他岂止33个,其实是无数多个。

佛仙也不只是亿万个化身,可以说是无数个吧,可以一下就变成无数多个。

他不只是一心二用,而是一心多用、同时用。

那就是他信息元多,他的生命信息波不只是一束波,而是一个波群。

佛仙的每个信息元都能成为独立的生命。

生命是由无数多束波组成的“波群”。

每个信息单元,就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呢,可以同时做事,并不是前后做事。

我们出神时,不是可以出多个神吗?我们的元神并不只是一个,而是多个,也可以说是无数个吧
古人说的是真实不虚的吧。

一个修练成功者——佛仙,是可以同时变成无数多个独立的生命,同时做事。

元神其实就是多个,也不是想它有多少个就有多少个。

元神就是由无数多个波束集合而成波群的。

它的每个波,就可以变成一个独
立的生命。

在我们凡人体内,我们没有能力把它们变成独立生命显现出来,这是因为凡人独立的信息波上能量不足,不足以变成一个独立的生命;可佛、仙的一个波上的能量就足以让它成为独立的生命了。

我们现在的体内就有佛仙的波存在着,佛仙的信息波就在我们体内。

这也可是说是“头上三尺有神灵”的缘故吧。

凡人与仙佛体质上的区别,就是能量的区别。

能量是关键。

仙佛与凡人的区别就在于能量的大小。

有了杂念,这杂念就抵消了一部分能量就降低了一部分能量。

若让我们不产生杂念了,我们的能量就会提高,到一定时间,我们可以和佛仙没有区别。

关键是我们不要产生杂念,或者说是无念时,就与佛仙无别了。

能量跟体质也有关。

体质的实质,也是一个能量问题。

能量耗散,体质不好;体质不好,能量就低;能量不足就多病;能量足了,病就自然好了。

有的人死后复活了。

可他在死前病重得很;可他死后在那个阴性世界里他获得了足够的能量,他复活后一点儿病也没有了呢。

所以练功却病,关键还是要有足够的能量。

采能多了,病也自然好了。

病到底是什么呢?归根到底,还是能量不足,耗能太多就病了。

体质不好的人,也容易得到能量,关键是要心静、心空没有。

只是体质弱的,采的能量还要用去祛病,感觉他比体质好的效果差,其实是采的能量中用了一部分去祛病了。

采能的效果,关键是意念、心境。

体质差不容易放松,神经紧张,他身上痛着,怎么能放松呢?不能放松,他采能当然就差了呀。

再深入讨论天人感应,说说为什么能感应。

我们都会说天人感应是同频共振。

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一个东西,是因为眼把外界的光线变成神经冲动(其实就是一种生物电)——也就是光速的物质。

可这光(电)作用于我们大脑,使我们就感觉到外界那个东西了。

我们大脑其实也是感受到的一种光波或者说是有线电波。

也就是说,我们能对电波和光波感应吧。

可这光波、电波,其实并不是外界那个东西,可我们却能通过这光波/电波对外界事物感应。

这大脑为什么能对一定的光波/电波反应,就能把外界那个物体相应的感觉呢?引申开来,我们的灵魂信息波,也是通过对波的感应,对事物作出相应的反应。

比如,复活者在阴间看到他们已故的亲人,其实就是他们与已故亲人之间的灵魂信息波的互相感应,或者说复活者是对那个已故亲人的灵魂信
息波的一种反应。

可这种波与波的互相感应,就得出相应的实在的图像了,也就是好像“看”到他亲人的面容了,也感受到了亲人的热情。

这波是怎样存储信息的?
我们知道,电波可以存储声音信息,也就是把声波转化成音频信号。

若发射到远方,就把这种音频信号加载到一种载波上。

这种载波是高能量的。

传到远方时,再把载波滤掉,还原成音频信号,再去推动音箱等发声器材而发声,就又变成声音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音频电信号的变化就携带着信息,就在于这种信息的变化,就存储了信息。

我们由此推理:超光速的波,就像音频信号一样,也是由于它的每个超光速的基本粒子,运动变化就存储着信息呢?这音频信号的变化,归根到底还是每个电子运动的变化。

深入到电子微观层次上,也就是说,音频信号的变化其实就是电子运动的变化,是无数多个电子的运动变化,这无数多个电子的运动变化就携带着信号,每个电子的变化也可能略有不同,信息波的变化就是每个信息元的变化。

可在一定时间内,有很多电子的运动是相同的。

我们的大脑记载着的宇宙的所有信息,是不是由我们体内灵魂组成物质(其实都是超光速物质)中的每个基本粒子所携带的呢?我现在暂把这种组成灵魂的、超光速的每一个粒子叫作“灵子”。

一个独立的灵子,携带着宇宙中一个独立的信息,这每个灵子的运动是不同的。

正因为它的运动不同,所以它才能存储宇宙中那么多的信息。

宇宙众多的信息灵子,内部之间是有某种联系的。

灵魂波群中各个波束为什么不散离且能成型呢?这是因为它有某种联系吧。

可不论散到哪里,它还是互相联系着,它内部是紧密地联系着,比外界的联系紧些。

但它同时也与外界联系着,可以对外界产生感应——即他心通,其实也就是波与波的感应,也就是思维波(超光速波)的感应,就像大脑对电波(光波)的感应,感应就会出现相应的图像。

外界景物在我们大脑里感应时,我们就像真的看到了景物。

其实我们大脑只是对这些景物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生物电)的反应,可对这生物电的反应,就间接地对外界景物进行反映了,好像是直接“看”到景物了。

其实大脑并不是直接对景物进行反映啊,只是对神经冲动发生反应呢。

,可对这神经冲动的反应,就好像直接“看”到景物了。

复活者在阴间,其实也是波与波的感应,就是超光
速的波的反应,就好像‘看’到对方的音容笑貌了。

这和大脑的反应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波速不同而已。

大脑只对光、电波进行反应,可灵魂却能对超光速的波也进行反应。

肉身虚化了,什么波都能感应了,成佛了。

看来信息的存储,就是基本粒子的运动方式的改变。

由于每一个个体的基本粒子的运动方式不同,它就携带着信息。

灵魂上的信息,就是由一个个“灵子”携带的,就在于每个灵子的运动方式不同,比如,它的运动方向、波速、波幅、能量大小。

这也让我们知道了:全息性的本质、为什么有那么多化身、为什么宇宙信息那样复杂并能存储到灵魂信息波上、为什么天人能感应、为什么波与波能互相感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