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说

合集下载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1)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1)


内容概括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 《尚 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
“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 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 国”
阴阳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天人感应观念:
其所谓的“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指自然之 天,又指具有人格神意味的天。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史记》
范蠡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
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范蠡也曾提出过“人 事天应”、“人事与天地相参”的思想。范蠡劝告 越王说: “人事至矣,天未应也。王姑待 之。”“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赵正 雷春燕
什么是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 《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 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 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 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 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 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 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 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 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三、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 一)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意义 1.天人感应思想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统治秩序的作用
2.天人感应思想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作用, 对于完善封建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限制压迫起过一定 的积极作用。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作者:张师伟何思啸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2期[摘要]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实质政治内容是“屈民而伸君”与“屈君而伸天”。

在政治思想史上,天人感应的地位应该是一个糅合前人思想,为后人提供体系性政治思想框架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他标志着封建王朝思想上的成熟,后世封建王朝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沿用这一思想体系,证明了其在封建王朝中的统治地位。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主干思想政治哲学一、董仲舒和他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一生经历的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在这种思想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大背景下。

董仲舒开始走上了学问之路。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

东南两面。

邻近齐鲁。

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方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西汉文帝、景帝时,王朝还处于休养生息之中。

儒士虽然受到表面上的礼待。

但是不受重用。

故有“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等等说法。

董仲舒此时也韬光养晦,政治上一无建树,但他并没有消极适世,他一方面广招生徒,私相传授。

为汉朝培养了一批推行儒学的合格人才,并且潜心研究百家学说。

特别是深研汉初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黄老之学。

他要构建一个前所未有、兼容诸子百家的新儒学体系,以适应西汉社会大一统之局。

以求积极有为之效。

直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窦太后亡故之后。

儒学才真正迎来了复苏的春天。

董仲舒也才应时而出,适时地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

董仲舒“天人感应”

董仲舒“天人感应”

4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1)董仲舒把汉代的封建统治说成是“天道”、“天意”的体现,认为皇帝是按照天的旨意来推行其封建的政治的,即“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这样就给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以宗教神学的理论根据。

(2)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宇宙万物都是“天”有意创造,其变化体现天的意志;并且着重通过对阴阳五行学说的歪曲以及对自然界现象随意比衬、解释来论证天有意志,把阴阳五行和自然季节的变化都说成是天的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把本来是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歪曲为神秘主义目的论。

(3)他通过肯定有意志的“天”,进一步论证了“天人感应”的理论,并提出了“人副天数”的命题。

他把人说成是天的副本,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本质,天人是合一的,可以交感。

天创造人是要天来实现天的意志,人的行为符合天意,天就喜欢;违反天意,天就震怒。

统治者若违反天意,天就会以灾异现象加以警告,如不觉悟,则后果更严重。

天通过“符瑞”和“遣吉”来警告统治者。

(4)董仲舒认为封建社会的道和天一样,都是永恒不可改变的,虽有,但“道”是没有根本变化的,即“天不变,道亦不变”。

此外,为了把封建的统治秩序,说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还用“阳尊阴卑”的理论,把封建的伦常关系,绝对固定化起来。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天然感应,指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子思)。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

只有汉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

因此,阐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哲学的感应,在对象和内容上尽管偶尔涉及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但主要还是指天与人之间的感通与应和。

天人感应的观念起源很早,其痕迹散见于先秦的远古典籍中。

为方便介绍,本文暂把其分为春秋以前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尚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现概括如下:1.《诗经》中有多处体现了人与“天”( 帝)之间的矛盾,如“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天( 帝) 似乎已被当做一种类似于人的、有性情的对象存在。

正是基于这一点,一方面,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对天的行为作出感情的判断。

另一方面,《诗经》中也有“克配上帝”、“顺帝之则”的原始感应意识。

在远古先民的观念中,天无疑是作为一个人格神而存在,并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事务。

因此,天是人们既崇拜又畏惧的对象。

尽管“天命靡常”,人无法正确的认知或确凿地把握天的意志,但还是应该尽心尽力地去“昭事上帝”,“克配上帝”。

因为有一个准人格化的天在监管你,所以,无论个人的行为,还是国家的政治都必须与上天相称合、相呼应,努力做到与上天相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顺帝之则”。

否则,上天就会通过异常的天文现象予以谴告、警戒。

远古先民认为,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发生与君主统治的好坏有密切的联系。

王行善政,人民安居乐业则不会出现日食月食现象。

如果君王无道,百姓民不聊生,那么上天一定会通过日食月食来警告君王,敦促他弃恶从善。

所以,人君国主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对违反天的意志的行为要及时加以改正。

天人感应论名词解释

天人感应论名词解释

天人感应论名词解释
天人感应论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的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也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

该理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天人感应论指出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天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

古人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这种影响当然有好有坏,天人感应论的提倡者最终都会提出“天人合一”的理想,而抵制这一理论则会导致天人失和的行为。

中国古代没有统一信奉的创世神,“天人感应论”中的“天”指自然环境,但被认为拥有意志,就可以主动发起行为,类似于后来西方的自然神论。

如果人类行为触怒了“天”,后者就会以各种“灾异”作为惩罚。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代历史学家。

天人感应的历史名词解释

天人感应的历史名词解释

天人感应的历史名词解释
小朋友可能还不太理解“天人感应”这么深奥的词呢,那让我这个小学生试着给您讲讲。

您知道吗?“天人感应”就好像是天上的神仙和我们人间的人在互相传递消息。

这是不是很神奇?
古代的人觉得呀,老天爷会看着我们在人间做的事情。

如果皇帝是个好皇帝,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老天爷就会开心,就会给人间带来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这就好比我们在学校表现好,老师就会表扬我们,给我们小红花一样。

要是皇帝做了不好的事,老天爷就会生气,会降下灾祸,比如洪水、干旱、地震什么的。

这就好像我们犯了错,爸爸妈妈会生气批评我们一样。

您说这老天爷是不是很厉害?难道不是在时时刻刻监督着人间的一举一动吗?
其实呀,“天人感应”在古代对人们的影响可大啦!皇帝都很在意这个呢。

因为他们害怕老天爷不高兴,所以会努力做好事,让国家变得更好。

不过,这真的是老天爷在管着人间吗?还是古代的人想象出来的呢?现在我们知道,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很多科学的原因,和老天爷的心情可没关系。

但“天人感应”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存在了很久,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世界的一种理解和想象。

我觉得呀,虽然“天人感应”不太符合科学,但是它让古代的人有了敬畏之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皇帝和官员的行为,好像也有那么一点点好处呢!您觉得呢?。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代思想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天人学说的逻辑演进历程中,董仲舒在广泛吸收前人天人合一思想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新模式——“天人感应”说,丰富并完善了传统“天人合一”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

但其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历史发展起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审视董仲舒是汉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汉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其天人观之基本内涵的天人感应论,是一个最有歧义的问题。

本文拟对此作一述评。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渊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殷商时期“上帝说”和“天命说”非常盛行。

《诗经·商颂》曰:“帝立子生商。

”《尚书·召诰》曰:“有夏服天命”、“有商服天命。

”到了西周这种宗教神学思想发展成了“以德配天”的理论。

“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尚书·召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蔡仲之命》)这时的天人思想应该说是理性主义在宗教神学体系中的萌芽,人们观念中的上天是神灵之天和道德之天的统一。

春秋时期的天人思想里增加了孔子所说的命运之天的意思。

《论语·颜渊》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述尔》中有:“天生德于予”。

天命中有人们无法预知、不能把握的部分,对于此人们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有修养的君子能够体认天命,人只有“知天”、“则天”才能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简介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

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

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 董仲舒借时学(阴阳五行学)发挥或者说发展《春秋》天人感应思想,其说固然奇伟怪谲,难以思议,但决非无中生有,而是本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

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传统中《洪范》讲五行的思想,并发扬光大之,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学说。

董仲舒认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属性组成。

此五种不同的属性相生相胜,构成一合理的宇宙关系。

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过来看则是火胜木,土胜火,金胜土,水胜金,金胜木。

五行相生是一种生成关系,五行相胜是一种变救关系。

宇宙按照这种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生成变化,因而成为一可理解的合理的宇宙。

如木性主生故为春,火性主长故为夏,土性主养故为季夏,金性主收故为秋,水性主藏故为冬。

用五行来解释天时,天时即合乎理性可被理解。

在董子看来,不仅天时依五行构成,人事也依五行构成。

如木为春生之性宜以农为本劝农事无夺农时,火为夏长之性宜选贤举能赏有功封有德,土为养成之性宜循宫室之制谨夫妇之别,金为秋收拢宜刑有罪伐无道安集天下,水为冬藏之性宜敬四时之祭与谛袷昭穆之序。

如此,依五行解人事,人事亦合理而可理解。

按照董子的宇宙构成说,宇宙依五行被合理地安排,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山河大地、鱼虫鸟兽皆依五行之性合理地运行生成,故人世间与自然界不应有灾异存在,因人世间之灾与自然界之异均是不依五行之性合理地生成运行所致。

但是,从现实上来看,合理地构成宇宙的五行关系往往会被打破,即五行相生相胜的合理宇宙会因为五行失序处于一种不合理的荒谬状态,这样,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运行就会失序,山河大地、鱼虫鸟兽的生成就会变态,即就会出现灾异现象。

也就是说,灾异是破坏了建立在五行之上的合理的宇宙关系所致。

故董子在《春秋繁露·治乱五行》一章专门论述了灾异产生的原因是破坏了合理的五行关系。

董子曰: “火干木,蛮虫早出,雷早行;土干木,胎夭卵毈,鸟虫多伤;金干木,有兵;水干木,春下霜。

土干火,则多雷;金干火,革木夷;水干火,夏雹;木干火,则地动。

金干土,则伤五谷,有殃;水干土,夏寒雨霜;木干土,倮虫不为;火干土,则大旱。

水干金,则鱼不为;木干金,则草木再生;火干金,则草木秋荣;土干金,五谷不成。

木干水,冬蛰不藏;土干水,则虫蛰冬出;火干水,则星坠;金干水,则冬大寒。


董子虽然用五行学说说明了灾异产生的原因,但要说明天人感应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
说明为什么人的行为会破坏五行(天)的秩序而导致灾异。

鉴于此,董仲舒再进一步从阴阳的角度提出了类应学说。

为了进一步说明天人感应的原因,董子还提出了气化学说。

董子认为,天地宇宙唯气化而成,人生活在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包融中,就像鱼生活在水的包涵中一样,只是水有实物可见,而气化之宇宙浩浩然难见而已。

因此,天地之间,宇宙之中,虽虚而实(实即谓充满着气,由气化而成)。

在这一由气化成的宇宙中,人之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互流通,相互渗入,因而人之气会影响到整个天地宇宙之气。

如果人之气调和顺适,此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肴(相混合),天地之化即美,祥瑞乃现;如果人之气邪乱乖谬,此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肴,天地之序即乱,灾异乃出。

由此可见,董子是以气化之宇宙来作为天人感应的基础,以人天之气相数来说明灾异的产生。

天人类应之迹虽无形而不可见,但气化宇宙中人天之气相肴实有因果关系可寻。

董子是以气化说证明类应说并非虚构,实有理据可依。

在董仲舒思想中,天人感应是其神学目的论体系的核心。

天人感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灾异谴告说,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

若“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②“天人同类”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其道一也”。

这种说法,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的作用,“阳为德,阴为刑”。

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癖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

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无限的君权,同时也给君父的尊位及其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

在董仲舒著作中,上述两种说法是相互结合交替发生的。

天人感应与灾异说最终在《白虎通德论》中规定下来,给汉代政事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刘向,刘歆、班固都承认政治得失,可以导致灾异变怪。

《史记·天官书》、《汉书·五行志》有大量灾异变怪的记载。

谶纬之学泛滥时,天人感应说更为盛行。

中国国际易经风水研究和规划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