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说说上海话pdf]听刘恒说话
外乡人上海话版本

外乡人上海话版本一、背景介绍上海话,又称吴语,是中国的一种方言,主要使用者分布在上海及周边地区。
由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来此工作和生活。
这些外来人口往往不懂上海话,难以与当地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因此,在这里编写一个《外乡人上海话版本》的内容,旨在帮助外地人快速了解和学习上海话。
二、基本语法1. 声母与韵母上海话的声母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例如:•普通话“zh”在上海话中发音为“z”,如普通话的“中国”在上海话中读作“闵行”;•普通话“ch”在上海话中发音为“ts”,如普通话的“出租车”在上海话中读作“措茶”。
韵母方面也有一些差异:•上海话没有普通话中的儿化音;•上海话中多用开口元音,“i”发音类似英语中的“ee”,如普通话的“你好”在上海话中读作“你喂”。
2. 声调上海话的声调相对平坦,没有普通话中的四个声调。
因此,在学习上海话时,不需要过多关注声调的变化。
3. 词序上海话的词序与普通话基本一致,都是主谓宾结构。
但在特殊情况下,上海话也有倒装的现象。
三、常用表达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上海话表达,供外乡人参考:1.问好语–你好:喂/喂呀。
–早上好:早晨。
–下午好:午安。
–晚上好:晚安。
2.礼貌用语–谢谢:唔该。
–不客气:唔使客气。
–对不起:抱歉。
3.数字和时间–数字1-1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几点了?:几点钟?–现在几点了?:侬什么钟?4.问路与交通–去哪里?:往边度?–左转/右转/直行/停车:拐左/拐右/直行/住车。
–公交车站在哪里?:车站喺边度?5.饮食用语–吃饭:食饭。
–早餐/午餐/晚餐:早饭/中饭/晚饭。
–喝水:执茶。
6.日常用语–我不懂上海话:我唔识讲上海闲话。
–请帮我一下:请扶手一把。
–我需要帮助:我要帮手。
四、学习方法要学好上海话,需要不断练习和听说。
以下是几种学习上海话的方法:1.多听多说:多听上海本地人的对话,模仿他们的发音和语调,并勇于尝试用上海话进行日常交流。
上海话语音详析

第三节:声母:汉语音节中开始的辅音成份。
依汉语习惯,声母带简单元音容易掌握也不影响拼读。
(一)总述:汉语众方言中唯吴闽语声母有清浊对应,鼻音等所谓次浊音也分浊、清两类。
吴语全清声母前都带有紧喉音“[ʔ]”,带“[ʔ]”的全清音显得清脆、明亮,增加与浊音音色区别。
“[ʔ]”现象在韩语中称为紧音,并与松音对应(皆清音);另外某些有不送气清音、浊音对应的语言也有该现象;为格式简洁,本文就不将其标出。
上海话现无“嗞[ʣ]”声母,这是多数吴方言有的声母,故仍列出。
因汉语有声调辨意功能,上海话的浊声母浊性相对较弱,可能这也是其它方言浊音清化的原因。
(二)浊音:中国多数方言区人不习惯发浊音。
学会浊音相当实用。
可使用以下方法发浊音。
①普通话“(r)[ʐ]”是浊音,发该音时将声音拖长,并渐将舌放平至“[s]”,就可得到“[z]”。
掌握一个浊音後,可通过调整发音器官发其它浊擦音。
也可发元音时调整发音器官发出浊擦音。
②不送气清音与浊擦音“[ɦ]”拼读出相应浊音,如“拔[p]”和“鞋[ɦɑ¹³]”拼读出“败[b ɑ¹³]”。
(声带震动的辅音为浊音,否则为清音。
鉴别自己发的音是否带音(声带震动)动;还可捂住耳朵,若带音的会感受到嗡嗡声,反之清音则无。
) (三)吴语声母与普通话声母大致对应关系附在声母讨论中。
(四)塞音、塞擦音、擦音部分: (1)“拨[p(əʔ⁵)]”<p>不送气双唇清塞音;和普通话“(b)”相当。
拨:给。
该声母归入普通话(b)声母,但有部分例外归入(m)声母,如“秘”。
(2)“泼[pʰ(əʔ⁵)]”<ph>送气双唇清塞音;和普通话“(p)”相当。
该声母归入普通话(p)声母。
(3)“孛[b(əʔ²)]”<b>双唇浊塞音;和英语[b]相当。
孛相:玩,误作:白[b ɐʔ²]。
该声母原属平、仄、入声者分别归入普通话(p)阳平,(b)去声,(b)阳平。
1970-1999年上海话语音演变详说

1970-1999年上海话语音演变详说钱乃荣1970-1999年上海话又开始了一个语音迅速发展期,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现今的中青年人中,1982年还是20岁的青年已经代表了当时的新派,即“新派音系”。
到笔者撰写本书的2002年,他们已经40岁了。
因此新派音系现今已是最有代表性的上海话音系了。
这个音系大大简化了第三期(1940-1969年)曾经稳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所谓“中派音系”。
(许宝华、汤珍珠主编的很有权威性的《上海市区方言志》中的称呼,该书1988年出版)本期的音变主要表现在上海话的音系继续简化中。
u介音和i介音的大量失落,这使得韵母单元音化;相近音的进一步合并,使韵母大为减少。
据笔者考察,音变总是在上海城区的边缘区先开始蔓延,如上海的杨浦区、闸北区、徐汇区、普陀区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音变最快。
而在市中心的黄浦区、南市区、卢湾区、静安区变化较慢。
这与周边地区40年代末聚居各地外来人口尤其是原籍江淮官话人口有关,而上海话发展的合并趋势即是江淮人走过的路线,可以大略地说,长江北部的江淮话是最早被官话同化的江东话,长江南部的太湖片吴语是接着受官话影响的江东话。
普通话的影响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因为这些人从小已经接受了系统的普通话学习。
1. 部分向d 合并上海话在第三期中因尖音声母的团音化而产生了一个新声母“ ”。
尖音字的大规模团音化,是在40年代到60年代整整20年中进行的。
但是它的萌芽可能在上海话里很早就有,从撮口呼字开始。
1868年艾约瑟已经发现与撮口呼相拼的z母在“序[zy]”一个字里已变成d 母,像“序[d y]”这样的与撮口呼y相拼的字最早开始团音化,这并不是不可能的,那是有团音化较早的浙江人来到上海的缘故,因为当时浙江吴语中已经有不少地方已不分尖团了,会影响到当时的上海话。
而且从20世纪后期正在进行尖团音合并对奉贤话、松江话来看,都是从撮口呼字开始。
如奉贤南桥镇在80年代,青年人已不分尖团,老年人还分尖团,但遇摄知、章组字已经读t 组音了,如“书”读“ y”、“树”读“ y”,而此时松江镇老年人还读“sy”、“zy”,青年人则读“ y”、“ y”(1981年笔者调查)。
上海话讲话

上海话讲话篇一:上海话简介上海话使用国家及地区使用人数上海话中国上海市市区及其近郊一带约1000余万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上海小片上海话官方地位无无语言代码zhczho(T)hi(B)语系作为官方语言管理机构注意:本页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上海话,俗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1]。
上海话是现代吴语区中最强势的方言,在江浙一带乃至全国及海外各地华人社区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有人将其当作吴语的代表。
历史上的上海对外移民风潮,使得上海话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张,如在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日本等地区国家,上海话的影响力亦不小。
目录[]??o3.1内部分歧oo3.3韵母o??????o单词示例o词汇o词[]历史上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
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
这不仅是因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
上海旧属松江府,曾隶属嘉兴辖下,语言以嘉兴话为主。
松江府成立后,松江地区方言在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松江话。
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
而到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
苏州话因其权威性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吴语小说、传奇、弹词和民歌等)对上海话也有过重要影响。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一番影响,尤以宁波话为重。
因为宁波移民较多,现在上海话的第一人称复数“阿拉”和较多粗话脏话即来自宁波话。
这样,形成以上海本地话(松江话)为主,多种吴语方言(苏州话、宁波话为主)的共存、混杂和融合的新上海话。
新上海话继承了老上海话的基本特色,融合了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方言,也替代传统的苏州话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并与苏州话一起成为当代吴语的代表方言。
人口迁移是造成上海话语音简化并成为各地吴语“最大公约数”和代表音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他吴语使用者易于理解上海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听刘恒说话

听刘恒说话作者:秦万里来源:《阳光》2013年第01期我们是人。
人会说话。
其实动物也会说话,动物叫,动物用叫来交流,叫就等于是说话。
只不过动物说的话人听不懂,人说的话动物也听不懂。
人说人话,鸟说鸟语,大自然规定的,改不了。
据说最早的时候,人类也叫,因为人脑子好使,所以越叫越复杂,就成了说话。
人会说话了,就等于是有了语言,有了语言就慢慢有了文字,文字也越来越复杂。
文字可以表达,可以记录,进行表达和记录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表达和记录更精彩。
在这种情况下,表达就有可能演变成宣泄,记录就有可能演变成杜撰,于是乎,表达和记录分化成不同的方式。
喜欢表达和记录的人们努力思考,创造了不同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
聪明的会说话的人群中就产生了用文字说话的人,产生了会写文章的人,产生了诗人,产生了小说家。
说话是表达,写文章也是表达,写文章是用文字说话。
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话,却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写文章。
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写文章和说话一定是有区别的,这样的观点应该说没有错。
于是,有些写文章的人就怕别人说自己的文章不像文章,就不敢把文章写得像说话一样,结果他可能会很累,他的文章也未必就写得好。
无论如何,写文章是有技巧的。
我个人以为,一篇文章有别于说话,却又像是在和人说话,这篇文章就有了第一个优点了。
小说更是如此。
小说更容易和人接近,小说家也愿意和人接近。
小说家用文字讲故事,讲得有趣,讲得生动,讲得感人,甚至讲得有语调有节奏有诗意,使阅读成为一种观赏,一种聆听。
这样的小说或许就拥有了第一个优点。
这样的小说也就向读小说的人迈出了第一步。
小说家用文字说话,我们可以称之为行文。
写小说需要技巧,技巧之一就是行文。
许多小说家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他们特别注意自己的行文,努力让行文好读好看,让行文有别于说话,却又如同在说话。
我们试着听听刘恒说话。
刘恒写老百姓的生活,他用小说和老百姓说话。
我在刘恒作品中选择了一下,觉得还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比较能够说明问题。
学说上海话(文字篇)(未完,不断整理中)

学说上海话(⽂字篇)(未完,不断整理中)写在前⾯的话:因为每天要早七晚六的要上班,晚上的时间实在有限,所以整理的不及时,敬请各位朋友见谅,谢谢!⽂中有重复的地⽅,不是我没整理,⽽是我这个上海⼈整理不了,回到家乡的次数有限,望⼤家就权当对照吧。
上海⼈的来源上海是⼀个移民城市。
我们所说的上海⼈,通常意义上是指出⽣在上海的⼈,他们的⽗辈或祖⽗辈,以前从外地迁来上海居住。
这也就是我们⼤家经常在讨论的那⼀部分上海⼈。
这是狭义上的上海⼈。
⼴义上的上海⼈,是指居住在上海的⼈。
这除了刚刚提到的⽼移民以外,还包括本地⼈和新移民。
有⼀⼩部分上海⼈,被称为本地⼈,他们的祖籍就是上海⼈,是真正⼟⽣⼟长的上海⼈。
这部分本地⼈,⼀般居住在上海的郊县,很多都是务农。
20世纪初在上海作为⼀个都市⽽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并没有起到很巨⼤的作⽤。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本地⼈在各⾏各业都做的很出⾊,是上海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另外有很⼤⼀部分上海⼈,可以称为新移民。
就是出⽣在外地,由于种种原因迁到上海定居的⼈。
这⼀部分⼈的成分⽐较复杂。
有学历不⾼出卖体⼒劳动赚钱的,有各⾏各业的专业⼈才,有海外移民,也有知青⼦⼥等等。
先来说说这个狭义上的上海⼈——上海⽼移民。
这部分⼈当初的构成结构其实也和现在的新移民⼀样。
在上个世纪初,各⾊⼈等聚集到上海,鱼龙混杂,⽂化知识的差异和贫福差异都很⼤。
苏北,就是江苏过了长江以北地区过来的⼈,当年⼤部分是逃荒的难民,相对⽂化素质⽐较差,有很多就⼀条船撑来上海,集结在苏州河沿岸,⽣活质量⽐较差,也没什么⽂化。
渐渐这些难民从船上移到陆地⽣活,分布在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些棚户区。
棚户区⽐较集中的地⽅,⽐较有名的就有以前的南市区等地⽅。
⽐棚户区好⼀点的住宅,有⼀种⼤家都知道的⽯库门建筑。
它有点类似四合院,使⽤功能的设计是为⼀户⼈家居住考虑的。
但是由于住房的紧张,往往是⼤房东把房⼦租给⼆房东,⼆房东再转⼿把房⼦租给三房东,结果是⼀幢房⼦⾥住满了很多家互相不认识的家庭,由于住宅使⽤功能上的⽋缺,造成邻居间的关系特别微妙。
上海闲话2

第二讲 上海话的主要用语和流行特点
有些词幽默诙谐, & 有些词幽默诙谐,充分表现了创造者 的聪明才智和生活情趣: 的聪明才智和生活情趣: 电灯泡“ 比喻光头 比喻光头, “电灯泡“----比喻光头,现有恋爱两人 中的第三者 “11点8刻”----戏谑十三点 点 刻 戏谑十三点 掼烂山芋” 指糊弄 瞎蒙、 指糊弄、 “掼烂山芋”----指糊弄、瞎蒙、欺骗性 唬人 学习144号文件 指玩麻将(麻将牌共 号文件----指玩麻将 “学习 号文件 指玩麻将( 144张) 张
第二讲前用,中间淡忘过一段时 间,后来又用 开房间” 指与情人在旅店幽会 “开房间”----指与情人在旅店幽会 大团结” 指 元 “大团结”---指10元,后来被一张分 取代
第二讲 上海话的主要用语和流行特点
6,形象性。词语创作者发挥了海派的奇 ,形象性。 思遐想,巧妙幽默地表现生活。比喻、 思遐想,巧妙幽默地表现生活。比喻、借 夸张、通感等式常用的修辞手法。 代、夸张、通感等式常用的修辞手法。 脱底棺材” 比喻吃光用光身无分文 “脱底棺材”----比喻吃光用光身无分文 者 拗断” 比喻与人断绝关系 “拗断”----比喻与人断绝关系 插蜡烛” 指不知趣地处于两个恋爱 “插蜡烛”----指不知趣地处于两个恋爱 者所在的地方 “王伯伯“—--指健忘者(谐音) 王伯伯“ 指健忘者(谐音) 指健忘者 饭泡粥“ 讨厌人话多 觉得烦( 讨厌人话多, “饭泡粥“----讨厌人话多,觉得烦(谐 音)
第二讲 上海话的主要用语和流行特点
2,移民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上海话的 , 发展。 发展。特别是江浙吴语撞击着以松 江话为基础的上海话。 江话为基础的上海话。 3,上海的开放和海派形成了上海话 , 的主体。 的主体。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上海话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上海话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4,进入二十一世纪,上海话新的发 ,进入二十一世纪, 展。
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pdf

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pdf“尽管学习上海话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习这种引人入胜的多元文化方言有着其独特的意义。
本文汇集了一系列宝贵的信息,帮助新上海人们一步步学习上海话,更加融入上海。
”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PDF)一、什么是新上海人学说?新上海人学说(NSHS)是一种以本地语言为基础,具有上海特色的语言学说。
它被归类为“注册式语言学说”,因为它结合了汉语和上海方言的发展,使上海话成为一种完整的语言,也是一种独立的语言。
二、关于上海话的基本特征1、上海话是一种注册式语言,具有独特的发音和语法,以汉语言为基础,并且经过不同形式的改变。
2、上海话的语音包括卷舌音,摄收音和汉字音,另外还有几种语素,如困惑声、线性声、间歇声、重叠声、熟调声、促音等,可以与汉语互相熟悉。
3、上海话的语法较汉语简单,它具有少量的动词形式与汉语相似,但主要是以汉语的词汇表示,也有一些特殊的句法,如“是着”、“叫着”、“看着”等,也会使用改变一份话语用法的“拟声词”,如“重复”、“形容”、“没劲”等。
三、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PDF)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PDF)是上海话学习的一部分,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有关上海话的全面了解,包括上海话的语言构成、发音、句法和专业术语。
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PDF)也提供了诸多语言简介,例如拼音简介、语言形态、句子成分、功能语等等,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辅助。
四、关于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PDF)的优势1、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PDF)以实证发音为基础,留下了大量实证发音资料,从而使学习者对发音有更得当的了解;2、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PDF)充分考虑各个方面,涉及句法、语调、语音和语义准确性等;3、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PDF)以实用为主,能够熟悉和理解上海民间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典型文化;4、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PDF)同时提供了诸多语言练习,令学习者充分了解语言特性,掌握表达技巧。
五、总结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PDF)为上海话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其以实证发音为基础,全面包括了语言构成、发音、句法和专业术语,能够使学习者提高上海话口头表达和写作水平,也能够更熟悉和理解上海民间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典型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说说上海话pdf]听刘恒说话[听听说说上海话pdf]听刘恒说话篇一 : 听刘恒说话我们是人。
人会说话。
其实动物也会说话,动物叫,动物用叫来交流,叫就等于是说话。
只不过动物说的话人听不懂,人说的话动物也听不懂。
人说人话,鸟说鸟语,大自然规定的,改不了。
据说最早的时候,人类也叫,因为人脑子好使,所以越叫越复杂,就成了说话。
人会说话了,就等于是有了语言,有了语言就慢慢有了文字,文字也越来越复杂。
文字可以表达,可以记录,进行表达和记录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表达和记录更精彩。
在这种情况下,表达就有可能演变成宣泄,记录就有可能演变成杜撰,于是乎,表达和记录分化成不同的方式。
喜欢表达和记录的人们努力思考,创造了不同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
聪明的会说话的人群中就产生了用文字说话的人,产生了会写文章的人,产生了诗人,产生了小说家。
说话是表达,写文章也是表达,写文章是用文字说话。
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话,却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写文章。
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写文章和说话一定是有区别的,这样的观点应该说没有错。
于是,有些写文章的人就怕别人说自己的文章不像文章,就不敢把文章写得像说话一样,结果他可能会很累,他的文章也未必就写得好。
无论如何,写文章是有技巧的。
我个人以为,一篇文章有别于说话,却又像是在和人说话,这篇文章就有了第一个优点了。
小说更是如此。
小说更容易和人接近,小说家也愿意和人接近。
小说家用文字讲故事,讲得有趣,讲得生动,讲得感人,甚至讲得有语调有节奏有诗意,使阅读成为一种观赏,一种聆听。
这样的小说或许就拥有了第一个优点。
这样的小说也就向读小说的人迈出了第一步。
小说家用文字说话,我们可以称之为行文。
写小说需要技巧,技巧之一就是行文。
许多小说家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他们特别注意自己的行文,努力让行文好读好看,让行文有别于说话,却又如同在说话。
我们试着听听刘恒说话。
刘恒写老百姓的生活,他用小说和老百姓说话。
我在刘恒作品中选择了一下,觉得还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比较能够说明问题。
先来看开头:“他叫张大民。
他老婆叫李云芳。
他儿子叫张树,听着不对劲,像老同志,改叫张林,又俗了。
儿子现在叫张小树。
张大民39岁,比老婆大一岁半,比儿子大25岁半。
他个子不高。
老婆一米六八。
儿子一米七四。
他一米六一。
两口子上街走走,站远了看,高的是妈,矮的就是个独生子。
去年他把烟戒了,屁股眨眼就肥了一倍。
穿着鞋84公斤,比老婆沉50斤,比儿子沉40斤,等于多了半扇儿猪……”小说一开头我们就对人物的外观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刘恒写得很随意,就像一群人在胡同口聊天,一个人在说另一个人,带着些许的亲切和贬义。
我们在读,旁边的人都在听,明知道这个一米六一的张大民不会制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愿意继续下去,继续读,或者继续听,是因为文字给了我们接近感。
接下来,刘恒,或者是那个人在胡同口聊天的人继续踩咕张大民:“小学晚上了一年,还蹲了一班,听不懂四则运算。
中学又蹲了一班,不会解方程,经常求不出未知数。
不聪明也没耽误高考,那是70年代的事了。
语文47分。
数学九分,历史44分。
地理63分。
政治78分。
张大民感到骄傲。
”不光张大民,连他媳妇也踩咕了,“李云芳也考了,总分只比他多五分。
政治不及格。
人家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她写的是《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这么胡说八道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胡同口那个人说了,张大民不是聪明人,他的媳妇李云芳也不是聪明人。
“张大民的父亲是保温瓶厂的锅炉工,李云芳的父亲是毛巾厂的大师傅。
”刘恒刻画的人长着这样的脑子,又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他们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恐怕不太容易。
但是,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却是幸福。
小说中的人物特征是贫嘴。
这篇小说是因为这关键词和特征而产生的,或者说,小说写着写着,特征有了,关键词也产生了。
张大民爱李云芳,他俩是青梅竹马,长大成人之后,李云芳曾经爱上过别人,但是后来李云芳又失恋了,失恋了的李云芳特别痛苦,三天没吃饭,张大民就去劝她:“云芳,我帮你算一笔账,你不吃饭,每天可以省三块钱,现在你已经省了九块钱了。
你如果再省九块钱,就可以去火葬场了,你看出来没有,这件事对谁都没有好处,你饿到你姥姥家去,也只能给你妈省下18块钱。
你知道一个骨灰盒多少钱吗,我爸爸的骨灰放在一个坛子里,还花了30块钱呢~你那么漂亮,不买一个80块钱的骨灰盒怎么好意思装你~这样你差不多就一个月不能吃东西了。
你根本坚持不了一个月,这件事就这么算了,你还没挣够盒儿钱呢~云芳,西院小山他奶奶都98岁了。
你才23岁,再活75年才98岁,还有75年的大米饭等着你吃呢,现在就不吃了你不害臊吗~我都替你害臊~我要能替你吃饭我就吃了,可是我吃了有什么用,穿鞋下地,云芳,你吃饭吧。
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饭了,吃吧。
”贫嘴张大民确实够贫的吧,他的话让人忍不住要笑,他的话又是实在话,让人挺爱听的,所以“李云芳不治而愈,嫁给了张大民。
从此,两个人就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张大民得到了李云芳的芳心,但是张大民穷,张大民没有房子,张大民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贫嘴。
所以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曲曲折折。
拥有一张贫嘴的张大民靠一张贫嘴寻求他的幸福生活。
但是,光靠一张贫嘴是贫不出来一间房子的,他和家人共同居住的房子很小很小。
既然一张贫嘴不能当房子住,他只能靠一张贫嘴说服他的母亲,说服他的弟弟妹妹挤一挤,为他和李云芳腾出一个幸福的空间:“再过一个月我就要结婚了。
本来说好再过三个月结婚,可是我等不及了。
水不是一下子烧开的,不小心一下子烧开,也只好灌暖壶了。
把开水灌到暖壶里,盖上盖儿就踏实了,沏茶还是洗脚,就随你的便了。
明白吗,这是我第一次结婚。
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老想我还缺哪几样东西,越想越睡不着,人我是不缺了,在门口坐着呢。
我就缺个结婚的地方。
”张大民不是个聪明人,可为了挤出一个空间,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智慧来设计他们家小小的房子,他设计了上下铺,把木箱子当成了席梦思,甚至还把电视机挂到了房梁上。
完成了这些设计之后,张大民终于幸福在他的洞房里了。
但是过了不久,三民也要结婚了,三民是张大民的弟弟,张大民不能光自己幸福,不让弟弟幸福,所以他还得想办法。
先是一间洞房变成两间洞房,中间一道三合板。
但是不行,光那因为爱而弄出来的声音就让人受不了。
张大民只能往院子里发展,去挤占邻居们的空间了。
但是有人反对,为这他挨了一板砖,挨了一板砖张大民不在乎,其实他是故意挑逗人家拍了他一板砖,他还夸大了他的伤势:“没事~就缝了18针,小意思。
别扶我~摔了没事,摔破了再缝18针,过瘾~我再借他俩胆儿,拿大油锤夯我,缝上108针,那才真叫过瘾呢~你问他敢吗,我是谁呀~我姓张,我叫张大民,姥姥~”他用他受了伤的脑袋向人家示威,就没人再反对了,一间小屋终于盖起来了,小屋里有棵树,一棵不准锯掉不能锯掉的树,只能把树盖在屋里。
屋里虽然有棵树,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却又开始了:“两口子躺在这张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觉。
第一个晚上成了节日。
张大民躺在外边,李云芳躺在里边,中间是那棵石榴树。
他们说呀,笑呀,说到要紧处,李云芳还掉了几滴眼泪。
他们坐起来,躺下,又坐起来,再躺下,还是丢不开这棵石榴树。
它愣瞌瞌地竖在两个腰之间,真是太奇怪了,也太有趣了……”后来张大民的儿子就出生了,张大民爱他的儿子,并且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儿子是个天才,理由是“他拿眼斜我呢”。
张大民憧憬未来,但眼下的问题却是“李云芳不下奶。
那么好的身材,该凹的凹,该凸的凸,就是不下奶。
张大民心里直哆嗦,花钱如流水的岁月终于来到啦~他买了五条鲫鱼,五个猪蹄儿,熬呀熬呀,把李云芳的脖子都给灌长了,还是不下奶,母牛不下奶,能叫母牛吗,张大民很纳闷,只好向真牛求救,给儿子订了几袋儿鲜奶。
不行,张树拉稀,拉一种像芥末油一样的稀。
马上换奶粉,还不行,改拉一种白色儿的像色拉油一样的稀了。
张大民在商店里痛苦地转来转去,把钱包部攥出汗来了。
这不是欺负我吗,这不是欺负我不趁钱吗,他一咬牙一闭眼,买了一桶很贵很贵的美国奶粉,捧回家刚刚迈进家门的时候,整个人看上去都快不行了。
”没钱的日子有时候想迈是不过去的,张大民跟他妹妹借钱,为了每个月多挣34块钱,他还换了工种,弄得“他们的幸福生活是油漆味儿的了”。
张大民追赶幸福,他的追赶越来越艰难了。
他虽然拥有一张贫嘴,虽然脸皮很厚,但他有的时候依然抵挡不住生活的窘迫。
刘恒刻画张大民,不是使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他把自己当成胡同口的一个聊大天的人,在说他的一个朋友,一个老街坊,这个老街坊经常逗得我们发笑,但是笑着笑着,我们的鼻子就有点儿发酸了,特别是那个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的四民死去的时候,我们的眼泪有可能就要落下来了。
不仅我们要落泪,一直快乐着一直耍贫嘴的“张大民像村妇一样大哭起来。
他看着妹妹苍白凄苦的侧脸,哭得昏天黑地,把张小树都吓坏了”。
那个时候正赶上拆迁,四民一死,拆迁公司立刻把给他们家的三居室改成了两居,从来不愤怒的张大民终于愤怒了,但是愤怒也没有用,张大民的家遭到了强制拆迁,甚至还被行政拘留了一回。
张大民从拘留所出来的时候,他们家已经住进了两居室,“张大民坐下来,老觉得屋子里缺东西。
噢,想起来了,石榴树不见了。
今非昔比,在一间没有树的屋子里过日子,是一件多么无聊多么无趣的事情啊~张大民想他亲爱的树了。
”想树也好,思念亲人也好,生活还要继续,有那么一天,张大民带着全家去爬香山了,在那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张大民恍惚看到父亲和四民在云影里若隐若现,老的问日子好过吗,小的问可爱的孩子幸福吗,待要端详却又飘然不见了。
日子好过极了~孩子幸福极了~有我在,有我顶天立地的张大民在,生活怎么能不幸福呢~张小树雀跃着在林中引路,红叶如一片血海。
张大民背起白发苍苍的母亲,由李云芳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搀护着,缓缓向山下走去。
母亲朝着迷茫的远方再一次重复了两个字——锅炉~”张大民的父亲是烧锅炉的。
若干年前,张大民的父亲烧的那个锅炉出了事故,他的父亲被锅炉里的开水给烫死了。
锅炉就在母亲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母亲的脑子出毛病了,那个印象也没有淡去。
我们的脑子没毛病,我们就更不会忘记这个张大民,我们还会在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慢慢叹息。
张大民是普通老百姓,他不是英雄,不是张思德,更不是董存瑞。
张大民的父亲被锅炉里的开水烫死了,但他也不是英雄。
张大民的妹妹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年纪轻轻就死去了,但她仍然不是英雄。
刘恒却非要跟我们说说张大民一家人的故事,他说了人的生命价值之轻。
但他一定心里清楚,一个张大民很轻很轻,千万个张大民加在一起,重于泰山。
他把我们说笑了,后来他又把我们给说哭了,这说明他是带着感情说的,这还说明他很会“说话”。
他写小说,后来他还写电视剧写电影写话剧,也挺受欢迎的,这可能还是和他会“说话”有关。
作者档案秦万里:湖北黄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