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化与社会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城市化与社会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城市化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对社会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城市化的推进,伴随着诸多因素的作用,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居住环境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城市化与社会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布局、形态和功能。
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会居住环境,有利于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提升。
首先,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保障居民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覆盖率。
例如,交通便利性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城市的交通网络不发达,居民出行将会受到很大的困扰,对其生活满意度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城市规划应重视保护绿地和自然环境。
一个有良好绿地覆盖的城市不仅能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态满意度。
公共服务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对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育资源是社会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化过程中应合理分布教育资源,提供优质的教育机会,以提升居民的教育满意度。
其次,医疗卫生服务也是城市化关注的焦点。
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建设更多的医疗机构,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居住环境是城市化对社会居民生活满意度影响的重要方面。
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满意度。
首先,住房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城市化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如房价过高和住房供给不足。
这两个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住房安全感和生活质量,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力度解决。
其次,社区环境也对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社区环境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交和邻里关系,提高居民的社交满意度。
地理因素对城市居民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城市居民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重要形式,地理因素对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居民生活的舒适度、便利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亲密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的地理因素来探讨其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首先,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因素。
气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对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的城市往往能给居民带来愉悦的感受。
比如,四季如春的地中海气候让人们享受到舒适的阳光和温暖的气温,这样的气候也经常和健康、幸福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恶劣的气候条件,如极端寒冷、酷暑或频繁的天灾,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其次,自然环境是另一个重要的地理因素。
城市如果拥有自然景观,如湖泊、河流、山脉等,可以提供居民们参与户外活动的机会,增加身心愉悦感。
例如,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斯坦利公园,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绿地和花园,成为了人们放松身心的理想场所。
相比之下,如同石居一般的城市缺乏自然环境的烘托,使居民与大自然的联系降低,自然景观稀少的城市居民往往对生活感到厌倦和局促。
除了气候和自然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也是决定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交通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便利的交通系统能够提供居民们流畅的出行体验,使他们节省时间和精力。
相反,交通拥堵、不便利的交通系统会大大降低生活的质量。
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大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成为了居民普遍面对的问题,居民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路上,不仅增加了压力,也降低了对城市的满意度。
最后,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地理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氛围、社会支持网络等。
社会文化氛围指的是城市的文化活跃度、艺术表演和各种文化节庆等。
城市提供了广泛的文化和娱乐活动,能够满足居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增加生活的乐趣和满意度。
而社会支持网络则表明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和社区互助机制。
城市化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城市化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社会的趋势。
城市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城市化给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中的商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各种企业和机构纷纷涌入,为居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与乡村相比,城市的职业选择更加多样化,居民更容易找到与自己专业技能相匹配的工作。
就业机会的增加不仅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然而,高竞争和压力环境下的工作也会给居民带来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其次,城市化带来了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城市中的交通、教育、医疗和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更加便捷可靠,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交通网络的完善使居民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教育资源的集中促进了教育水平的提升,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健康保障。
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不仅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幸福感。
然而,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也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时导致资源短缺和服务不足,影响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第三,城市化促进了文化和社交交流的繁荣。
城市中涌现出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居民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和参与其中。
文化交流的增加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也加强了社会凝聚力。
此外,城市中的人口密集使得社交交流更加便利,居民可以轻松结识更多的人,拓展自己的人际网络。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关系的疏离感。
与传统乡村社区相比,城市中的人际交往更加疏远,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也相对较少,这对生活满意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恶化。
空气污染、水质问题和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尽管城市也在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居民生活满意度分析报告

居民生活满意度分析报告幸福感又称为国民幸福感,指的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幸福指数”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数字越大就证明幸福感越高,是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
一、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1、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经济收入是所有社会物资条件中对幸福感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2、家庭和睦和社会环境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和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安定感可以促进幸福感的提高,生活环境的好坏影响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
3、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价值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处理事情上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幸福感自然能够提高,对未来积极乐观,保持愉悦的心情,自我能力得到了发挥,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1、幸福感不是想当然的,不是政府搞的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这只是纸面上官员的幸福,而不是百姓的幸福感。
2、在工作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普遍的生活压力,调查得知,大学毕业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幸福感很低的最大因素,工作不顺心跳槽问题,理想工资与实际工资差距太大等问题。
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了解,并仍有怀疑态度,这也是居民幸福感不高的一个原因。
4、社会炒房,哄抬房价,导致人们心中的天枰渐渐失去,什么都涨价,工资却不涨,涨工资降房价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
三、改进与建议1、政府在制定和调整政策的时候,要更加倍地重视经济,其中表现在物价和房价上,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因地制宜的正确引导经济发展。
2、加快经济和社会转型,一切从居民角度出发,加快解决人们的教育、医疗、住房和福利等基本保障,关注人们切身利益,才能全面提高幸福指数。
3、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推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激励居民自主创业,为自主创业提供相应的辅助支持,从而提高居民收入。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是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生活质量的差异仍然存在。
有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所致,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
那么,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中,到底有哪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呢?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的经济实力越强,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越高,他们购买力也就越强。
购买力的增强意味着消费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意味着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能直接带动城市的社会福利的发展,比如更完善的医疗设施、更好的基础教育、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等等。
二、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的环境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环境包括了城市的空气、水质、噪音、交通等方面。
空气质量对于居民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城市交通状况可以直接决定城市居民的出行质量和时间成本,噪音污染也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睡眠质量。
如果城市环境的改善得不到保证,对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文化因素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氛围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的文化氛围可以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的艺术氛围、城市的宗教信仰等方面。
一个充满着文化氛围的城市,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广阔的精神生活空间,对于城市居民的情感满意度和精神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教育因素教育是对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的一环。
城市的教育资源越丰富,城市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就越多,相应的综合能力、素质也就越高。
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带来更稳定的生活和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五、社区环境因素社区环境是直接决定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
好的社区环境可以为居民提供更为安全、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
社区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感受,还会影响到居民的社交环境和社会网络。
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因素分析

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因素分析一、经济因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如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和物价水平等。
首先,较高的收入水平能够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品质。
其次,就业机会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就业机会多样化的城市,居民更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提高职业发展的机会和薪资水平。
最后,物价水平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物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购买力和日常消费能力。
二、居住环境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这包括宜居的住房条件、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社区安全等。
首先,宜居的住房条件能够提供居民舒适的生活环境,如通风、采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也能够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交通、教育、医疗等设施的完善程度,可以提供便利的服务,并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最后,社区安全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安全的居住环境能让居民放心居住,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交通便利程度交通便利程度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可以减少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提高生活效率。
例如,方便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拥堵,提供快速、时效性和经济性的出行方式。
另外,发达的交通网络还可以促进商业活动、就业机会和文化交流,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教育与文化资源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教育与文化资源紧密相关。
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例如,高水平的学校和丰富多样的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另外,文化活动的丰富性也能够给居民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
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居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升生活质量。
五、社会服务水平城市社会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环境与住户生活满意度

城市环境与住户生活满意度在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城市环境与住户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
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能够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条件,还能够给住户带来更高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本文将从城市绿化、垃圾处理、交通便利性以及社区设施等方面来探讨城市环境对住户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首先,城市绿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绿树成荫的街道和公园是城市的宝贵资源。
它们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呼吸新鲜空气的场所。
研究已经证实,绿化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益。
树木和花草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还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绿色、宜人的居住环境。
因此,城市应该加强绿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公园和绿化带,为住户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其次,垃圾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对住户生活满意度有很大的影响。
当街道上垃圾满目、污水横流时,不仅会给住户的视觉享受带来负面影响,还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
因此,城市应该加强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垃圾处理系统,确保城市环境的清洁和整洁。
另外,交通便利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一个交通便利的城市可以让住户更方便地出行,提高生活效率。
城市交通繁忙、拥堵不堪会让住户感到压力和不便。
因此,城市应该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和便利的交通设施,减少车辆拥堵,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
最后,社区设施也是影响住户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一个完善的社区设施能够满足住户的日常需求,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
例如,健身房、游泳池、图书馆等设施可以让住户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和娱乐,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社区还应该有良好的医疗和教育设施,以便住户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与住户生活满意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够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条件,提高住户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城市应该加强绿化、垃圾处理、交通便利性及社区设施的建设,为住户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只有通过不断改善城市环境,才能够满足住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城市化与社会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城市化与社会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城市化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还对社会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尝试寻找解决方案。
首先,城市化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从居住条件方面观察。
随着人口密集度增加,城市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
房价的不断上涨使得像购房和租房等问题成为城市居民的心头之痛,催生出了“高房价、小面积”的普遍现象。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同样对生活满意度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使得居民的出行体验下降,进而影响了生活的便捷性与满意度。
因此,解决住房问题和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一大关键。
其次,城市化对居民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移民涌入城市。
然而,就业市场同样面临着激烈竞争与职业不确定性的问题,这给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此外,城市中的收入差距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收入者的优势与低收入者的弱势逐渐拉大了社会的分化差距。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创业机会,以改善居民的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另一方面,城市化对居民的社会关系与社区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社会关系逐渐淡化,社区凝聚力下降。
许多居民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是孤立的,缺乏相互支持和社交活动。
这对个人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应加强社区建设,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推动居民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城市化带来了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与完善,这对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的影响。
城市内的优质学校与多元化的教育机会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提升了教育水平。
通过获得更有竞争力的教育,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高社会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为了研究被调查者的收入和学历对其生活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对居民现阶段的生活满意度评价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
调查采用网络在线调查和电子邮件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虑到分析目的和网络调查的局限性,调查对象限定为年满18周岁以上,具有个人收入的城镇居民。
在确定调查内容时选择了最重要的5个项目:年龄、性别、年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生活满意度。
而在本文分析中,选择了其中3个项目,即:年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生活满意度,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影响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调查影响因素年收入水平文化程度1 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1.1 研究内容采用网络在线调查和电子邮件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得到调查数据。
分析从居民满意度调查入手,归纳居民满意度的特征,重点分析年收入水平、文化程度与生活满意度的相互影响关系,最后对结果进行评价。
1.2 数据来源考虑到分析目的和网络调查的局限性,调查对象限定为年满18周岁以上,具有个人收入的城镇居民。
在本文分析中,只选用了3个项目:年收入水平(2.5万以下/2.5~5万/5~7.5万/7.5万以上)、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大学/研究生)、生活满意度(满意/态度中立/不满意)。
数据见spss文件-ex期末-生活满意度调查-3类别.sav.2 生活满意度的概念和研究着眼点生活满意度涉及内容广泛。
Canter(1977)将居民满意度定义为在一个特定地方居住所得到的满意感,Morris(1978)指出居民满意度不仅仅是一个静态指标,还包括从不满意到满意的一个连续的过程。
不同领域学者对这一概念关注角度不同,本文研究的是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其自身条件的关系,比如不同年龄,年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因素,它们对满意度的影响。
本文的着眼点有2个:一个是通过统计分析反映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状况;另一个是研究其影响因素。
事实上居住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本文仅着重分析年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通过建立相应的影响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
3 分析过程及评价结果3.1 分析过程3.1.1 频数分析的基本操作:(1)选择菜单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Frequencies;分别选择变量“性别”“年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满意度”到Variable框中;单击“Charts”,分别选择Bar Chart;(2)选择菜单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Frequencies;分别选择变量“年收入水平”“满意度”和“文化程度”“满意度”到Variable框中;单击“Charts”,分别选择Bar Chart;结果如下:分析:本文中,选取了6400项调查数据,其中性别比例大致相同,因此不选用性别对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再看年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有37.3%的居民收入在2.5万-5万之间,其次是26.8%的居民在7.5万及以上。
30.2%的居民是高中文化,其次是初中及以下,大专,大学文化的比例都在21%左右,最少的是研究生只占5.6%。
而在满意度调查中,接近一半的人是满意,约占41.1%,过三分之一的人不满意,约占37.1%,态度中立的占21.8%。
分析:根据线性相关卡方检验可知,概率p值小于0.05,应拒绝零假设,则认为年收入水平与满意度,文化程度与满意度之间具有线性相关性。
根据图形,可以明显看出,年收入在7.5万及以上的满意度最高,不满意的比例最低;其次是收入在2.5-5万之间的满意度较高,但同时态度中立,不满意的比例也最高;5-7.5万之间的居民满意度超过不满意人数,而收入在2.5万及以下的居民不满意远超过满意人数。
由此看来,收入较高,其生活满意度也比较高。
文化程度为高中的居民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初中文化,大专,大学,最少的是研究生文化的居民满意度最低;尤其是初中以及下文化的居民满意度远超过不满意人数;由此看来,文化程度越高,其生活满意度却更低。
3.1.2 交叉分组下的频数分析(3变量)(1)选择菜单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Crosstabs(2)选择变量“文化程度”“年收入水平”“满意度”到对应的框中;(3)在“Cells”“Format”“Statistics”框中,选择需要的基本描述变量;根据线性相关卡方检验可知,概率p值小于0.05,应拒绝零假设,则认为文化程度,年收入水平,满意度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性。
3.1.3 分组计算概率(1)将年收入水平和学历转化为间距型数据:年收入水平根据各组的组中值,将“2.5万以下”“2.5~5万”“5~7.5万”“7.5万以上”转化为“1.25万”“3.75万”“6.25万”“8.75万”;文化程度根据受教育年限,分别转化为“9年”“12年”“15年”“16年”“18年”;(2)根据3.1.2中的列联表,结合上述的收入,学历转化结果,分成了20个组;(3)分别计算每个组的满意,不满意,态度中立人数的比例,为p1,p2,p3;结果如下:处理后的数据:3.1.4 模型构建及分析(1)设居民对生活满意度评价为满意、态度中立、不满意的概率分别为p1,p2,p3,以对生活不满意P3为参照水平,计算logP1/P3,logp2/p3; (2)选择菜单Analyze -Regression-Linear ;(2)分别选择被解释变量(logP1/P3)(logp2/p3)和解释变量(年收入,受教育年限)到对应框中;(3)在Method 框中,选择Enter 方法;在Statistics 框中,选择Estimates 、Model fit 、Covariancematrix 、Collinearity diagnostics 选项;在Plots 框中,选择ZRESED 到Y 框,ZPRED 到X 框,再选择Histogram 和Normal plot ; 在save 框中,选择Unstandardized; logP1/P3和年收入,受教育年限结果:表一表二表三图一分析:表一: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复相关系数为0.974,判定系数为0.948,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942,回归方程的估计标准误差为0.24061。
该方程有2个解释变量,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942,,接近于1,所以拟合优度较高,被解释变量可以被模型解释的部分较多,未能解释的部分较少。
表二:由上可知,被解释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19.04,回归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18.056和9.028,剩余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0.984和0.058,F 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55.941,对应的概率p 值近似为0。
如果显著性水平a 为0.05,由于p 值小于a,所以拒绝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各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
表三:上表各列分别为方程的偏回归系数、偏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中t 统计量的观测值、对应的概率p 值、解释变量的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
由上可以看出,如果显著性水平a 为0.05,几乎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 检验的概率p 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拒绝零假设,认为这些偏回归系数与0有显著差异,它们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应该保留在方程中。
同时,从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来看,VIF 值为1,说明解释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建模。
logp2/p3和年收入,受教育年限的结果:表四表五表六分析:表四: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复相关系数为0.972,判定系数为0.944,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938,回归方程的估计标准误差为0.13659。
该方程有2个解释变量,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938,,接近于1,所以拟合优度较高,被解释变量可以被模型解释的部分较多,未能解释的部分较少。
表五:由上可知,被解释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5.685,回归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5.367和2.684,剩余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0.317和0.019,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43.847,对应的概率p值近似为0。
如果显著性水平a为0.05,由于p值小于a,所以拒绝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各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
表六:上表各列分别为方程的偏回归系数、偏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中t统计量的观测值、对应的概率p值、解释变量的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
由上可以看出,如果显著性水平a为0.05,几乎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拒绝零假设,认为这些偏回归系数与0有显著差异,它们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应该保留在方程中。
同时,从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来看,VIF值为1,说明解释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建模。
3.1.5 模型估计及评价:设居民对生活满意度评价为满意、态度中立、不满意的概率分别为p1,p2,p3,以对生活不满意P3为参照水平,建立广义Logit 模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用x1,x2分别估计Y1(即Logit(p1/p3))和Y2(即Logit(p2/p3)),得到广义Logit 模型估计式),结果如下:2126.01308.0263.0log 31x x p p it-+= 2071.01167.0322.0-log 32x x p p it-+= 1321=++p p p模型结果分析:将Logit 估计模型进行变形,得到:2126.01308.0263.02126.01308.0263.0311X X X X ee p p -+-++= 2071.01167.0322.02071.01167.0322.0321X X X X e e p p -+--+-+=1321=++p p p由Logit 模型估计出概率比 m1=p1/p3 , m2=p2/p3 ,得到概率p1,p2,p3的估计式:2071.01167.0322.02071.01167.0322.02126.01308.0263.02126.01308.0263.02126.01308.0263.02126.01308.0263.011111ˆX X X X X X X X X X X X e e e e e e p -+--+--+-+-+-++++++=2071.01167.0322.02071.01167.0322.02126.01308.0263.02126.01308.0263.02071.01167.0322.02071.01167.0322.021111ˆX X X X X X X X X X X X e e e e e e p -+--+--+-+-+--+-+++++=2071.01167.0322.02071.01167.0322.02126.01308.0263.02126.01308.0263.031111ˆX X X X X X X X e ee e p-+--+--+-+++++=总结:由上述结果可知,实际满意比率和模型估计满意比率的对比分析,误差率较低,说明模型估计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