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新闻的危害及其对策
关于“有偿不闻”现象解析

关于“有偿不闻”现象解析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进程的深入,假新闻、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腐败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媒介管理部门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通知、意见来进行遏制,但效果甚微。
本文试图从有偿不闻这种行为的性质入手,通过分析其危害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治理之道。
关键词:有偿不闻新闻腐败有偿不闻概述有偿不闻是指新闻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以公开曝光或编发内参为名,换取当事人的财务或利益,然后不写或不发新闻或内参。
简言之就是以不发新闻的形式换取利益的行为。
有偿不闻与有偿新闻的本质一样,也是一种权钱交易,是媒介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表现。
近年来,随着媒介市场化程度的深入,有偿不闻作为媒介对外寻租现象的重要表现,在形式上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媒介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
消极的有偿不闻,是指新闻媒体或其从业人员在履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由于接受了被监督方的贿赂,因而对应该监督的问题不予报道。
在现代社会,其典型形式是封口费,收受好处的记者和媒体集体失声。
这类有偿不闻,媒体和记者都处于被动地位,但最终的结果是拿了人家的好处,该报道的没有报道。
积极的有偿不闻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媒介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一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获取利益,媒介开始主动出击,索取利益。
积极的有偿不闻也分为两类:1.隐性的有偿不闻。
这类有偿不闻经常是披着合法的外衣,行不法之实。
表现为强拉广告、索要赞助费、强行推销报刊等。
这类行为隐蔽性极强,属于周瑜打黄盖型的,即使引起怀疑遭到查处,也往往因为缺乏法律上的证据而不了了之。
2.显性的有偿不闻。
这类有偿不闻不仅手段恶劣,而且行为也涉嫌违法甚至犯罪。
表现为借舆论监督之名进行敲诈勒索。
这类行为极尽猖狂之能事,性质恶劣,属于严重违法甚至触犯刑律的行为。
对于此类行为,如果证据确凿,可以对相关当事人实施法律制裁。
有偿不闻的危害第一,有偿不闻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阻碍了公众的民主参与。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
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
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
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
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
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第五章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有偿新闻”[18页]
![第五章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有偿新闻”[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a7e1462caef8941ea66e05b9.png)
四、媒体从业人员方面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大发展, 新闻队伍迅速壮大。但人员来自四面八方, 不少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学习训练,有的素 质不高,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
第三节 “有偿新闻”的危害
“有偿新闻”可能在短时间给媒体和“客 户”带来某些好处,但最终既损整个社会, 又损害媒体与“客户”双方,可以说是有百 弊而无一利。
一、危害社会和人民群众,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
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一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 威信。社会各界相信媒体上所报道的一切,因而 也很容易对那些虚假夸大的“有偿新闻”失去警 惕,笃信不疑,某些人也就因此可以通过“有偿 新闻”达到骗财升官的目的,而社会和广大群众 则深受其害。
在西方一些国家,卖报收入只占报纸 收入很少一部分,报纸盈利的主要来源大 都出自广告。我国解放后长时期实行计划 经济体制。当时,所有新闻媒体都不必自 己挣钱,而由国家财政拨款维持。
三、“客户”方面的原因
某些“客户”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认为“有偿新闻”对自己是合算的。自己 没有突出事迹,猴年马月也轮不上媒体记 者前来采访报道自己。
一、新闻理论和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搞“有偿新闻”是合理的。其理由是, 新闻媒介报道了某个企业或其产品,报道 了某个企业家或某项新技术发明等等,会 给该企业、该发明家带来成百万元、成千 万元的经济效益,新闻单位向他们索取一 些报酬是合乎情理的。
二、媒体经济方面的原因
其从业人员买“新闻” 6、某些媒体向“客户”兜售版面和播映时间,主动
向“客户”索取发稿的“报酬”
第二节 “有偿新闻”产生的原 因
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 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以后,大量出 现“有偿新闻”不是偶然的。这里既有新 闻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某些新 闻从业人员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原因。
防范有偿新闻管理制度

防范有偿新闻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新闻生产的商业化,有偿新闻现象日益严重,成为影响新闻公信力和社会和谐的一大隐患。
有偿新闻不仅会损害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还会让新闻报道受到误导和篡改。
为了遏制有偿新闻的蔓延,各级政府和新闻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加强对有偿新闻的防范。
一、对有偿新闻的定义和危害有偿新闻是指媒体或记者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接受他人或组织付费或非法利益,发布内容或报道特定言论,对于有偿新闻的报道对象进行有偿报道,以谋求经济利益的行为。
有偿新闻可能会导致以下危害:1. 破坏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新闻内容失去公信力;2. 影响舆论导向和社会稳定,有偿新闻往往会对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曲解和篡改,误导公众;3. 损害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和独立报道原则,新闻机构可能会受到特定利益集团的操纵和控制。
二、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为了防范有偿新闻的蔓延,各级政府和新闻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有偿新闻的监督和管理。
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监管。
相关部门应当制定有关有偿新闻的法规和规定,对有偿新闻的相关行为进行明确规范,加强对违法有偿新闻行为的处罚力度。
2. 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新闻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有关有偿新闻的禁止规定和处理办法,加强对记者和编辑的管理和监督。
3. 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
新闻从业者应当加强自律,不得接受他人提供的有偿报道任务,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行业协会应当加大对有偿新闻行为的监督和惩戒力度。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新闻素养。
政府和新闻机构应当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有关有偿新闻的危害和防范知识,提高公众对新闻报道的辨别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加强对有偿新闻的监督和处罚为了有效防范有偿新闻的发生,各级政府和新闻机构应当加强对有偿新闻的监督和处罚。
1. 建立举报机制,加强监督。
政府和新闻机构应当建立有关有偿新闻的举报渠道,接受公众的举报,对有偿新闻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浅析有偿新闻的泛滥及其危害

浅析有偿新闻的泛滥及其危害
芦玲莉
【期刊名称】《新闻前哨》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一、有偿新闻何以泛滥何为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一些人利用各种采编条件、宣传手段非法、非合理地谋取利益。
有偿新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偿关系,二是新闻宣传关系。
有偿新闻是不正之风,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明白这一道理。
但这种不正之风已在当今中国的新闻界涌动成一股浊流,严重损害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声誉,破坏着新闻工作者的整体形象。
面对泛滥着的有偿新闻,我们既有行政措施,也有舆论监督,有偿新闻仍是屡禁不绝。
原因何在呢? 其一、有偿新闻的存在,首先是部分同志在思想认识上有误区。
【总页数】1页(P38-38)
【作者】芦玲莉
【作者单位】江汉工人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1
【相关文献】
1.浅析有偿新闻的危害及防范 [J], 易鹰
2.有偿新闻现象的危害 [J], 李楠
3.有偿新闻的危害及防范 [J], 菊丽娟
4.浅析有偿新闻的表现及危害 [J], 李贵珍
5.浅析“零翻译”外来词泛滥对汉语的危害性 [J], 刘爱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第一篇: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 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
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
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
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
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
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有偿新闻的症、诊、治

有偿新闻的症、诊、治吕庆怀在当今中国,有偿新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痼疾。
因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把“严格禁止有偿新闻”写进了《决议》。
今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出了《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决议》精神,严格禁止有偿新闻,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结合报纸实际,对有偿新闻的症、诊、治作一初步探讨。
一所谓有偿新闻,按字义学解释,就是用钱物交换的新闻,或者说是给了“红包“的新闻。
换句话说,有偿新闻是新闻媒体采编人员或负责人与相关单位或个人之间权钱交易的产物。
当今社会,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10种。
(一)以“记者”或“市场调查人员”与“消费者”进行问答的形式,介绍产品优点、特点,发布新闻。
(二)企业开业、矿庆、厂庆时,接受礼金,有价证券或物品,然后按提供的资料编发新闻。
(三)常年为某系统、某单位提供新闻服务,长时占用对方提供的交通工具或通信工具。
(四)利用同乡、同学或朋友关系,私自组团,进行采访报道,又玩又吃又拿。
(五)以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要挟他人,谋取利益。
(六)既当记者、编辑,又拉广告。
(七)在职记者、编辑,未经本单位领导批准,在别的单位兼职,获得津贴。
(八)明明是企业专版却不标明,充当先进典型发表。
(九)先采写新闻,进行感情投资,然后去拉赞助。
(十)给企业、企业家或其他单位、个人报道后接受或索取对方钱物。
有偿新闻传染快,繁殖面广,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首先,有偿新闻玷污新闻界的形象,影响社会主义报纸的声誉和威信。
未来,报纸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是比较高的。
可是,由于有偿新闻的蔓延,报纸的整体形象受到了影响。
其次,有偿新闻腐蚀新闻队伍。
新闻必须真实、客观、公正,要求新闻工作者采写177和发表新闻,不得从个人或小集团私利出发,不得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
可是,在“红包记者”笔下,怎么还谈得上真实、客观和公正呢。
如何杜绝有偿新闻,减少虚假新闻?

如何杜绝有偿新闻,减少虚假新闻?
1.制定强制力的法规,防止媒介人的异化。
其一,媒介组织内部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制约,是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的保证。
其二,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惩治,“有偿新闻”的实质是以权谋私,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
用法律制止腐败,效果显著。
2.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成员自律能力。
新闻工作着应充分认识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的危害性,牢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新闻道德,进而提高新闻品质,增强抵制金钱、物质诱惑的能力,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
总之,只有内外兼修,多元共治,媒体从业人员才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重,才能使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偿新闻的危害及其对策
摘要:媒体的高度发达,使信息传播无孔不入,舆论宣传的巨大力量使媒体成为普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量直接或变相的有偿新闻不时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中,严重损坏了主流媒体代表社会良知、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从法律角度来说,还经常构成对广大受众的相关社会组织或个人权益的侵害。
关键词:有偿新闻社会监督新闻自律
一、有偿新闻的定义
有偿新闻,就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
就是新闻从业人员或明或暗地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一定费用的活动,或者某些企业单位或经营者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上上镜头、占版面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者或编辑以物质利益需求的违法行为。
它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因为隐匿和扣押新闻很有可能就是变相的在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一定费用。
有偿新闻是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社会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不耻的行为。
无论东方、西方,有偿新闻都是新闻职业道德所明令禁止的。
其实质就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权利和金钱进行了非法交易。
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
二、有偿新闻的成因
1、从思想根源上分析。
被封口的记者之所以忘记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神圣职责,不是一时冲动,更不是偶然发生。
一是受贪图享乐奢侈生活方式的思想严重影响。
一些思想自制力差的人容易受不健康思想和外来生活方式的浸染,经受不住形形色色灯红酒绿的考验,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以钱权交易满足私欲。
二是受拜金主义影响严重。
当金钱至上的观念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新闻单位时,受错误价值观念的诱惑,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利义观出现了变异,开始以手中的报道权寻求获取额外的金钱和物质利益。
而那些社会影响小、传播范围有限的新闻机构为了生存,便片面地强调抓创收,把新闻事业当作单纯的经济经营活动,把自己手中的话语权作为在市场经济中交换的筹码,一心钻进钱眼里,沦为“黑记者” 、“不良媒体”。
2、从文化根源上分析。
有偿新闻是一种腐败,也是文化和道德观念的较量,正如有识之士所言:如果腐败呈现出流行化的趋势,除了体制层面的原因外,还获得了一种文化潜在的支撑。
当前笑贫不笑娼的思潮在社会上仍有市场,有的媒体从业人员以金钱来衡量自身价值,有些记者利用舆论监督而大搞以稿谋私,威胁恐吓被采访对象来收取好处费,或从被报道对象处,直接收取甚至索取现金、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不以为耻,反以为是有能力的表现。
3、从经济根源上分析。
毋庸讳言,在实际工作中,媒体记者也承受着不当公权的干预,受到资本力量的影响,特别是在舆论监督领域,少数行使公权者不能正确对待,缺少接受监督的态度和胸怀,采取各种方式影响舆论监督。
同时,由于新闻传媒市场化,媒体也往往受到强大资本的挤压。
比如以广告投放为筹码,以利益代言为条件,乃至直接以个人贿赂为手段,力图影响媒体声音,左右舆论方向;被采访对象希望借媒体粉饰自己或逃避监督而怀有的私心使其疏于防范而使假记者屡屡得逞,也使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有了土壤。
三、有偿新闻的防范和治理
1、进一步深化新闻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我国的新闻事业兼具信息产业属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必须要进入市场,实行企业化经营。
但是新闻事业自身在观念、管理、体制、经营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难题,在与经济体制各个方面的衔接和适应上,也面临着不少矛盾。
真正解决“有偿新闻”问题,从制度上说,一是靠新闻改革,二是靠有关的制度建设。
(1)通过新闻改革,妥善处理好新闻宣传与市场经营的关系。
新闻单位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和发展需要搞经营。
要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经营制度,包括责任制度、财务制度、审计制度等;要有专门的经营机构,把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分开,编辑记者与经营人员不能混岗;要慎重选择经营人才,让那些既清正廉洁、有奉献精神,又有经济头脑、懂经营善管理的人从事经营工作,从而形成新闻采编和广告经营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氛围,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2)通过约束机制,净化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新闻界尽快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等约束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要严格做好聘用新闻从业人员的把关工作,奖励清正廉洁的记者和编辑,惩罚搞“有偿新闻”的记者和编辑,这样会有助于新闻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和媒体的健康发展。
2、加强社会各界监管力度,制约“有偿新闻”的发生。
(1)政府和媒体有关主管单位要加强行政监管力度。
可以借鉴西方建立新闻评议会的方法。
新闻评议会是一种新闻行业的监督与仲裁机构,其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是负责处理新闻业内部或新闻业与社会间的新闻纠纷。
新闻评议会的建立,有助于加强新闻界与社会的沟通,树立和维护新闻业的社会形象。
对于一些还够不上追究法律责任或现有法律无法追究其责任的“有偿新闻”行为,新闻评议会可以对其进行调查取证,根据评议会制定的有关制度,行使相关权力对某些媒体进行公开批评和处罚,这样有助于有效遏制“有偿新闻”。
(2)发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媒体的报道正确与否,作风端正与否,是否搞“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也要争取和欢迎群众监督。
新闻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监察部门,通过设举报电话、举报箱的方式,开通社会监督渠道,由群众提供线索,有关监察部门负责调查,更好地约束新闻工作者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曹开旺. “有偿新闻”及其根治. 法制,2008. 3
[2]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546
[3]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32
[4]张永青. 创新机制,遏制有偿新闻. 随笔,2008.1
[5]李彬、杨芳等.《清华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