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西水土保持新特点

合集下载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历程及建议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历程及建议
本世纪初,我省提出了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 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依托水土保持重点 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 设。专业队治理组织形式得到大规模发展,一大批装 备精良、技术全面、专业从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队 伍逐步形成,成为主力军。同时,大户治理也得到蓬 勃发展,成为新的生力军。在水土保持管理上,全省 推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 报账制,保证了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质量、进度及资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据统 计 ,截 止 2015 年 底 ,我 省 已 完 成 水 土 保 持 综合治理面积58 464.62 k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 14.99万hm2,营造水 土保持 林 32.91 万 hm2, 种 草 13.14万hm2,封禁治理90.10万hm2,其他24.74万hm2。 建成淤地坝18 161座,其中骨干坝1 191座,中型淤地 坝844座,小型淤地坝16 126座。建成小型水利水土 保持工程21.79余万座(处)。特别是国家水土保持 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治理面积 2 734.9 k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6 176.44 hm2,水土 保持林74 517.71 hm2,经济林10 630.88 hm2,封禁治 理181 942.73 hm2;谷坊1 855座,蓄水池窖626眼 (座),护岸护坡71.6 km,排洪沟渠12.2 km,田间道路 933.21 km,小型灌溉工程22处,沟头防护12 km。综 合效益显著。 2.1 生态效益
2016 年 9 月
张 杨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历程及建议
金使用高效安全。“十二五”期间,水土保持治理以山 区农村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大 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培育经果林产业,着力改 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注重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主导 产业。如阳泉市依托“大寨核桃露”优质品牌,大力发 展核桃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陵川、平顺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持续发展连翘、花椒,既治理 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

浅谈山西省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措施

浅谈山西省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措施

取的植 被措施也 不同 ,例如种草护坡应根据不 同的坡 面情况采 用 不同的种植方 法 : 一般土质坡 面采用直 接播种法 ; 密实的土质
边坡上要采用坑植法 ; 在风沙坡地就要先设 沙障再播种草籽。护
坡 造林 应采用 深根性 与浅根性相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方式 ,同时 选 用适应 当地 条件 、 速生 的树 种 , 苗木宜带 土栽植并适 当密植 ;
5 结语
通过龙岩市环保产业 S T分析 ,龙岩市环 保产业 已经初 WO
S OT An lsso v r n e t l o e to n u t yi n y n Ciy W a y i n En io m n a Pr tc i n I d sr Lo g a, 3万 mz 居全 国第 7位 , 中度 以上侵蚀面积
和按 此 面积 占全 省总 面 积 的 比均 居全 国第 2 。 位
人渗 , 减少地表径 流量 , 减缓 流速和削弱 冲刷力 , 从而使水 土流
失 减少 , 以保 护 水 土 资 源 。不 同 区域 、 同类 型 的建 设 项 目所 采 不
决 策参考
严重、 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一。受特殊地理条件影响 , 水土
地坝可以从 源头上封堵泥沙的输移通道 ,它不 但能够拦蓄坡 面 汇入沟道 的泥沙 , 而且能 够固定沟 床 , 高侵蚀基 准面 , 定沟 抬 稳
坡, 制止沟岸扩张 、 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 , 减轻沟道侵蚀 。同时 , 淤地坝的拦 泥效益非常显著 ,是水土保持措施 巾拦 泥减沙最有
在 坡 面 的坡 度 、 向和 土 质 较 复 杂 的地 方 , 将 造 林 护坡 与 种 草 坡 要
护坡结 合起来 , 充分考虑物种 的“ 互生” 作用 , 实行乔 、 、 灌 草或藤 本 植物相结合的防护措施 体系。

山西水土保持实践与探索

山西水土保持实践与探索

山西水土保持实践与探索高文龙【摘要】通过对山西水土保持所面临问题的分析,指出了山西水土保持存在水土流失情况、水土流失区域存在干旱问题、户包及四荒拍卖治理中的问题,对山西水土保持的实践进行了探索.通过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专业团队治理及大户治理等方法,推动山西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3页(P38-40)【关键词】山西;水土保持;实践【作者】高文龙【作者单位】太原市小店区水土保持监督站,太原0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1 水土流失山西省处在黄土高原之上,总土地面积15.68万km2,山丘面积占全省总面积80%,水土流失面积10.8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70%。

土地每年被侵蚀模数3000t/km2,而较为严重的区域,土地侵蚀模数高达1.3万t/km2。

另外,耕地表面土壤流失情况也十分严重。

土地被侵蚀情况最为严重的区域属于山西西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1.2 干旱问题我国成立以来,从《山西省水旱灾害》中的记录数据可以看出,每年干旱发生频率高达93%。

山西西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域,由于每年降雨非常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量大,很多年份出现了粮食绝收现象,林木、草地大量死亡。

1.3 户包及四荒拍卖治理出现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为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逐步实施户包治理及四荒拍卖治理,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水土保持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些条件相对好的地方,户包及拍卖开展得较为顺利,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及经济效益[1]。

但一些较难治理的远山及条件相对不好的山西北部区域,四荒无人拍卖,导致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不理想,当地群众参与度也较低。

1.4 现有体制不再适应目前市场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农村耕地全面承包至个人,农村经济已走向市场。

但农业水利建设投资及管理体制,依然未能得到进一步改革。

2.1 生态修复采用生态修复模式,是对一些人口数量相对少、具有较大面积的生态脆弱地区,通过生态系统的演替作用,同时再给予一定的人为诱导,从而实现对当地生态的保护。

山西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治理模式分析

山西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治理模式分析
2 项 目区各 水土流 失 类型 区基本 情 况及治 理模 式
各水 土 流失类 型 区 自然 环 境 和 侵 蚀 特 点 不 同 , 治
土保持 重 点建设 工 程 , 项 目县 由 6个 增 至 1 2个 , 类 型 理措施也不相 同。根据项 目区各水土流失类 型区的基
区也 由单一的土石 山区增加 了黄土丘陵沟壑 区, 在2 8 本 情况 ( 表1 ) , 有 针对 性地 提 出 了不 同的治理 模 式 。 个项 目区共开展了 1 8 7条小流域的综合治 理, 治理水
著名的革命老区, 复杂的地形 、 极易侵蚀 的黄土地貌 , 涉及 范 围较广 , 在 地 形 地貌 、 水土流失强度、 土 地 利 用
加 之能 源建设 对 环 境 和 资 源 的破 坏 , 使 其 成 为全 国生 方式 、 水 土流失 防治 措 施 等 方 面存 在 明 显差 异 。按 照 态 环境 最为 脆 弱 、 水 土 流失 最 为严 重 的省 份 之 一 。 国 山西 省水 土流 失 类 型 分 区 _ 2 J , 项 目区 主要 分 布 在 黄 土
区水 土保 持生 态建 设具 有很 好 的示 范作用 。
1 水土 流 失类型 分 区
2 . 1 黄 土丘 陵沟壑 区
黄土 丘 陵沟壑 区是 山西省 水 土流 失 最 为严 重 的类 型区, 主要 分 布在 偏 关 县 以南 沿 黄 河 一 带 , 丘陵起伏 ,
2 0 1 3 -2 0 1 7年 山西 省 国家 水 土保 持 重 点 建 设 工 沟 壑纵横 , 地 形破 碎 , 土 质疏 松 , 植被稀少 , 气候干旱 , 程 治理 范 围包 括 2 9个 县 ( 市) 的2 9个 项 目区 , 共 1 7 9 年 均 降水量 5 0 0 mm, 年均 气温 8℃ , ≥l O。 【 = 积温 3 3 0 0 C, 无霜 期 1 5 0 d 。土壤 侵蚀 以面 蚀 、 沟蚀 为 主 , 兼 有 重 个 小 流域 。项 目区 总 面积 6 5 3 2 . 9 5 k m , 其 中水 土 流 q 沟壑 面积 占总 面 积 的 4 0 % ~5 0 %, 沟壑 密度 在 失 面积 5 2 0 1 . 3 2 k m , 涉及 8 2个 乡镇 的 1 0 9 6个 村 , 总 力 侵蚀 , k m/ k m 以上 , 侵蚀模数 5 0 0 0— 1 3 0 0 0 t / ( k m ・ a ) , 是 人 口6 3 . 2 8万 人 , 其 中农 业 人 口 5 8 . 3 5万人 , 农 业 总 产 5

山西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护措施

山西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护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措施一、水土流失现状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104k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14.65×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4]。

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的景象。

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t,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10cm,最高处达15c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使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

黄土高原地区范围广,面积大,而且水蚀、风蚀强度十分严重。

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层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

黄土高原在240万年前形成时,每100年沉积1cm,黄土最厚处达400m。

水土保持专家说,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据科学研究推算,在自然状态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万年至4万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年至400年。

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1、自然因素土壤特性: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

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

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浅谈山西省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措施

浅谈山西省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措施

5 结语
通过龙岩市环保产业 S T分析 ,龙岩市环 保产业 已经初 WO
S OT An lsso v r n e t l o e to n u t yi n y n Ciy W a y i n En io m n a Pr tc i n I d sr Lo g a t n
科技 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章编号:0 5 6 3 (0 0 2 — 16 0 10 —0 3 2 1 )7 0 6 — 3
S I E H IF R A I N D V L P E T E O O Y C— C O M TO E E O M N & C N M T N
21年 00
第2 卷 O
4 在环 保 治 理投 入 和 监 督惩 罚 方 面 仍 有较 大 缺 陷 . 3 随着 我 国对 环境 保 护 的 日益 重 视 ,我 国环 保 投 入 在 投 资 渠
和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 , 完善环保 产业 的公 共技术平 台建设 , 加
强企业之间的战略协作 , 延伸产业链 , 拓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领 域, 提升整个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 从而实现龙岩市环保产 业 的健康、 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 汤天滋.1 1 2 世纪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 的思 路[ ] J. 中国环保产
(2 :6 2 . 1 )2 — 7
( 责任编辑 : 戚米莎 ) 第一作者 简介 : 郭建平 , ,9 4年 4月生 ,96年 毕业于 男 17 19 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 高分子化学专业 , 助理研究员 , 龙岩市科技情 报研究所 .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大道 l ,6 0 0 号 34 0 .
GUO in p n Ja ・ i g
ABSTRACT: T s a e u e SW OT me h d n o e i v i tli e c t a l z t e te ghs we k e s s hi பைடு நூலகம் p r s s t o i c mp tt e n elg n e o nay e h sr n t , i a n se, o o t n te n h e t fe vr nme tlp o e to nd sr n L n y n Ciy wh c r vde o c e ii s sf rt e pp ru iisa d tr aso n io n a r tc i n i u t i o g a t , i h p o i ss mes int cba e o h y f

山西省水土流失现状

山西省水土流失现状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山多川少,受自然梯度、水平梯度和重力梯度的作用,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有机质大量流失。

全省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表土损失就达2亿吨,土壤中氮、磷、钾主要养分流失达1000万吨之多。

全省绝大部分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在0.5%左右,远远低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

山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最广、强度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西部吕梁山脉、东部太行山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黄土残塬沟壑一直是水土流失的重点治理工程。

据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8.2%,而山西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9%,占全省山区、丘陵区总面积的88%。

全省111个县(市、区)几乎每个县都有水土流失问题。

近年来,一些城市也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一直是心腹之患,涉及到晋、陕、蒙(三省区),总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其中山西省境内3.13万平方公里,占该区总面积的16%,集中分布在黄河沿线,涉及吕梁、忻州、太原、临汾、运城6个市16个县。

每年平均向黄河、海河输送泥沙4.56亿吨。

其中,黄河流域输送泥沙3.67亿吨,占黄河泥沙总量的近1/4。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冲毁、农田破坏、水库淤积、河道淤塞、生态失调。

近20年来,水土流失累计损失90亿元。

如若彻底治理恢复,约需810亿元,两项合计总损失900亿元。

此外,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山丘区一种渐进性且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也成为全省山区农业生产落后、生存条件差和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太原市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现状

太原市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现状

山西省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现状1水土流失现状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黄河中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一。

山西省共有土地15. 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0. 8万kmz占总土地面积的69%。

其中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9. 7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6. 76万km2占69. 4%;其余土地面积为5. 8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4. 04 万kmz占68. 9%。

据最新遥感调查发现,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中,水蚀面积为9. 3万km2排全国第7位。

而中度以上侵蚀土地面积和此面积与全省总土地面积之比,均位居全国第二位。

2水土流失原因2. 1 自然因素山西省的土地大部分地处黄土高原,为粉沙质土壤,土体疏散,易被水分散; 抗冲刷能力极弱,加上高原地区沟壑发育,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沟壑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40%〜50%,沟壑密度3-6 km/km2 我省地处亚洲东部季风区,降水年季变化大,四季分配不均,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雨季降水量较多,强度大,易形成大雨和暴雨,这为水土流失形成了动力条件。

这些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2人为因素总的人为因素有4个方面:一是植被破坏;二是过度放牧;三是陡坡开垦; 四是工程建设。

另外,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许多老矿多年来的生态欠账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3.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3. 1 导致耕地减少,质量下降,粮食减产由于山西省处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质量不容乐观。

在“十一五” 期间,省政府决定在全省组织实施“2000 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

3.2淤积江河湖库。

加剧旱涝灾害水土流失致使泥沙淤积河床,大大降底江河防洪能力,据统计,每年黄河输沙量就达16亿t,是世界河流输沙之冠,其中有4亿t淤积在黄河下游。

3.3生态恶化,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加上人为因素的原因,导致山西省1 08个县(区、市)中就有35个贫困县,贫困县比例占32%还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每个地市都有水保重点治理项 目在实施 , 依托这些 水 保重 点项 目,不但 提升 了水保 工 作 的社会 地位 , 稳 定和加强了市县水保基层单位 队伍 , 而且推动 了全省
水 土保持 事业 的不断 发展 和壮大 。 3 严 格基 建程序 , 范项 目管理 规
近十年 来 , 山西省 在水 土保 持 重点 项 目工 程管 理 上 , 格履 行 基 本 建设 程 序 , 真 执 行 “ 目法人 制 、 严 认 项
发展 , 开创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的新
局 面 。随着投 入强 度 的不 断增 大 , 土 流失 治 理范 围 水
不 断扩 大 , 开发 治 理 标 准不 断 提 高 , 理速 度 明显 加 治 快 。据统计 , 十年来 , 近 全省 每年新 增水 土流失 初步 治
理面 积 3 .3万 h : 33 m ,年治 理速 度 3 %。截 至 2 0 0 9年
严格基 建程序规 范项 目管理 、 以人为本建设 民生水保 工程 、 树立人与 自然和谐理 念等新特点 , 大大加 快 了治
理 速 度 , 高 了治 理 效 益 。 提
[ 关键词 ] 水土保持 ; 新特点; 山西
[ 图分 类 号 ] 17 中 S 5 [ 献 标识 码 ] 文 C [ 章 编 号 ]0 4 7 4 (0 0 0 — 0 0 0 文 10 — 0 2 2 1 )9 0 2— 2
利实施 和工 程效 益 的正常发 挥 。
4 以人为本 , 注 民生水保 关
水土保持项 目、 固退耕还林成果项 目、 巩 黄河水土保
持生 态工 程等 , 省级 投 资 的水 土 保持 重 点项 目有 坝滩 联 合 整治工 程 、 汾河 流域 生态 环 境治 理修 复 与保 护工 程 、 门关 生 态 畜 牧经 济 区建设 水 利 配 套 工程 、 保 雁 水
开展 水 土 保持 , 仅 能有 效 改 善 生 态 环境 , 不 而且
能改 善农业 生 产条 件 , 提高 农业 综 合生 产 能力 。近 年
来 , 省在 开 展 水 土保 持 工 作 中 , 固树 立 以人 为本 全 牢 理 念 , 紧围绕 保 障和 改善 民生 , 减少 水 土流 失 、 紧 把 提
资优 先安 排 到那些 水 土流 失最 严 重 、 经济 最落 后 的地 区 ,而且 从 项 目规 划 设 计 阶段 就 充 分 考 虑 当地 的实
山 水利胄 西
水பைடு நூலகம்保持 ・0 0 2 1 年第 9 期
际, 围绕解 决 民生 问题来 布 置各 项 措施 。在条 件适 宜 的地 方 打坝 造 地 , 设 坡 改 梯 工 程 , 强 基 本农 田建 建 加 设 ; 水源 紧缺 的地 区配套 引水 、 施 节水 灌 溉工 程 。 在 实
2 世纪 以来 ,随着经 济社会 的发 展 以及 国家 、 1 地 方对水 土保 持生 态 环境建 设 的高 度 重视 , 山西水 土保 持事业 蓬勃 发展 , 呈现 出以下 几方 面 的新 特点 。 并
1 治 理投入 多元 化 , 理速度 加快 治
工 程 、 滩联 治 工 程 和 黄河 水 保 生 态工 程 为 主 ; 部 坝 南 以 国家 农 发水 保 项 目为 主 ; 部 以京 津 风 沙 源 、 都 北 首 水 资源 、 门关 畜 牧 区水 利 配套 项 目为 主 ; 雁 中部 以汾
河 干流 整治工 程 为主 。目前 , 全省 从东 到西 、 南 到北 从
自 2 0 以来 ,山西水 土保 持 生态 建设 投 入 由 0 0年 过去 的单 一依 靠 国家投 入 治 理 、 众 投工 投 劳 , 步 群 逐 向 国家 投资 、 民营企业 投 资 、 户治 理 投资 、 发建 设 大 开 项 目单 位投 资 以及 农 民承包 治 理 投 资 等多 元 化 方 向
大户资金扶持项 目 。这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 目, 等 基本覆盖了全省水土流失严重的 7 余个县( 、 。 O 市 区) 东 部太 行 山区 的桃 河 流 域 与清 漳 河 流域 以 国家 水 保
重 点建设 工程 为 主 ; 部沿 黄地 区以黄 土 高原 淤地 坝 西
高农业生产能力 、 带动农 民增收致富作为重要内容 , 着 力建 设 民生水 保工 程 。在重 点 项 目安 排上 , 但投 不
招标 投 标制 、 程 监理 制 、 工 资金 报 账 制 ” 基 本制 度 。 等
底 , 省 累计初 步 治理 水 土流 失 面积 51 k 治理 全 .万 m , 度达 4 %, 土 流 失强 度 明显减 轻 , 7 水 局部 生 态 环境 步
人 了 良性循环 轨道 。
2 大型项 目增 多 。 理 区域 不 断扩大 治
自 20 0 1年 以来 ,山西 省 的 国家水 土保 持 重点 项 目有 黄 土高原 地 区水 土保 持淤 地坝 工 程 、 津 风沙 源 京
资金和管护运行责任主体。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
度 建设 , 范 了重 点 工 程项 目管 理 , 保 了项 目的顺 规 确
治 理工 程 、首都 水 资 源 可 持续 利 用规 划 水 土 保 持项 目、 国家 水 土保 持 重 点建 设 工 程 、 国家农 业 综 合 开 发

为把好关键环节与具体措施的执行关 , 落实好规划设 计 , 对各 重 点 工 程项 目的特 点 , 后 出 台 了十 多项 针 先 重要规定 ,进一步细化了前期工作 ,提高了规划 、 可
研 、 计 和实施 方案 质量 , 设 明确 了施 工单 位 、 驻地 技术 人 员 、 理 人员 和 水 利 主管 部 门 的职 责 , 实 了管 护 监 落
S HAN AT R S XIW E RE 0URC S E
占 浅 谈 西 水 土 保 持 新 榜 山
J ■●■
少华
(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中心 , 山西 太原 0 00 ) 30 2
[ 摘要 ] 近年来 , 山西水土保持 事业蓬勃发展 , 呈现 出水土流失治理投 入多元化 、 靠重点项 目扩 大治理 区域 、 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