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问候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论文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论文引言问候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问候语往往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本论文旨在探讨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中式问候语特点中式问候常强调亲密关系与尊重,一般包含以下特点:1.亲切而热情。
中式问候常带有一定的热情和亲和力,体现出亲近和友好的态度。
2.礼貌与尊敬。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和尊敬他人,因此中式问候语往往带有敬词和尊称。
3.反映社会地位。
中国文化中,社会地位对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问候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取决于双方的社会地位和关系。
西式问候语特点西式问候语多注重实用性与简洁性,常具备以下特点:1.直接而简洁。
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直接表达,因此问候语往往简短直接,强调行动胜过言辞。
2.个人独立性。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自主性,因此问候语往往没有太多的礼貌、虚夸和敬称。
3.关注当下。
西方文化强调当下和眼前的事物,所以问候语往往聚焦于当下的情况和对方的近况。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文化因素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可以归因于以下文化因素:社会结构与文化习俗中国社会历史悠久,有着高度重视礼仪与尊敬他人的传统习俗。
尊重长辈、尊敬上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问候语中。
而西方社会相对年轻,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所以问候语往往更直接和简洁。
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西方文化重视个人权利和个人的独立性,因此问候语不会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礼节。
而中国文化强调社会关系和团体利益,问候语中会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尊重。
时间观念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时间观念,问候语往往简短直接,注重当下的情况和对方的近况。
而中国文化注重长期关系和亲密度,问候语会更注重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结论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中式问候语注重亲切、尊重和体现社会地位,而西式问候语更注重个人独立、实用性和简洁性。
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参考文献•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Sage Publications.•Ting-Toomey, S. (2005). Th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ley-Blackwell.。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开端,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中西问候语的异同、原因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中西问候语差异的建议。
问候语是一种常见的交际语言,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也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中西方问候语在语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问候语通常遵循时间、地点和人物顺序,如“早上好!”,“晚安!”,而英文问候语则更加灵活,有时会省略主语和谓语,如“How are you?”。
中西方问候语在词汇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文常用“吃饭了吗?”、“最近怎么样?”等词语来表达关心和问候,而英文则常用“How are you?”、“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
中西方问候语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中文的“观音保佑”、“菩萨保佑”等。
中西方问候语的不同还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问候语中往往包含了对对方的关心和询问,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问候语中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寒暄和客套。
历史原因:中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导致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人际关系和亲情伦理,而西方则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
政治原因:中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体系也存在差异。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注重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而西方则强调民主、自由和平等。
这些因素反映在问候语中,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文化原因: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传承不同,导致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等影响,而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为主。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际语言。
从问候语看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问候语看中外文化的差异篇一:从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从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稿件来源:河北工人报作者:随着西方文化越来越多的引进,中国观众和读者也看到了更多的译制作品,然而大多数作品一眼就看得出是翻译而来,不管是多有名气的翻译家,语言多地道。
如外国电影中的人物总是用夸张的语调讲“嗨,汤姆,你好吗?”“我很好,老兄!”或者“汤姆!我的上帝,见到你可真高兴!”这种一听就不自然的“翻译体”,究其原因,不是语言翻译水平的问题,而是背后的文化差异。
一位美国网友留言道:“中国人根本不在乎你好不好,他们只关心你吃没吃。
”这样说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反映出中西文化在问候语的差异。
如英文中最常用的“Howareyou”,直译成中文就是“你好吗”;“nicetomeetyou”,就是“见到你真好”,中国人见面几乎不会用到这样的说法。
汉语中最常用的问好方式,通常是以提问形式的。
首先就是会令外国人感到奇怪的“吃了吗?”,当问出这句话,提问者其实并不是真地迫切想知道对方有没有吃饭这一事实(指称意义),只是一种表示亲切问候的方式(语用意义);被提问者也深知这一习俗,所以即使还未用餐,也会说“吃了”。
见面问“吃”,原因源远流长。
一般认为“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在中国这个人口密集的农业大国中,人们关心吃的问题看起来是很自然的事了。
中国古代粮食缺乏,一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二是水旱虫灾、战乱暴征等因素造成。
问候以“吃”为题,有观点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时人们试图摆脱长久饥饿状况的愿望。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人民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无可取代。
中国人喜欢以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平时见面也亲切问一声“吃了吗?”,使彼此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亲近。
另一种问好方式是根据情景提问,一般是询问对方正在或即将要去做的事,有时是“明知故问”。
如“小王,干嘛去啊”;看到如看到邻居早上出门,会说“上班去啊”;看到有人比自己早到了,会说“来了啊”;看到对方拿着购物袋,会说“去超市了啊”。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第一篇范文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问候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关心与礼貌,同时也体现了各自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从中英两种语言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英问候语的差异1. 直接与间接在中文中,问候语往往比较间接。
比如,我们通常会用“你好”或者“吃了吗?”来开始一段对话。
这些问候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们的关心,而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暗示。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相对直接。
比如,“Hello”或者“Good morning”等,这些问候语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礼貌。
2. 正式与随意中文的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观念,比如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更加随意,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问候语。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1. 历史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这种文化特点也体现在了问候语上。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心和尊重。
2. 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强调的是家族和集体,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关系和地位。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更加注重个人,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注。
3. 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与保守,这种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自由,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的问候语更加直接和随意。
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中英问候语差异及原因3W1H模型,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的缩写。
而BROKE模型,是背景(Background)、原因(Reason)、对象(Object)、结果(Outcome)、知识点(Knowledge)的缩写。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问候语的背景介绍、文化差异、重要性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背景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传统。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蕴含意义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
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平等观念。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问候语的使用。
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中西方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用一些笼统的问候语,如“你好”、“最近怎么样?”等,以示关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doing?”、“How was your day?”等,以示。
使用场合:中西方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交往中都会使用问候语,而在西方,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正式的敬语,日常交往中则使用较为随意的问候语。
蕴含意义:中西方问候语的蕴含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问候语“你好”除了表示基本的问候外,还包含着关心、尊重和礼貌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问候语“How are you?”则更多地表示寒暄和打招呼,不包含过多的情感色彩。
重要性阐述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互了解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问候语是展现文化特征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
问候语也是交流技巧的体现,正确的问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友好关系。
职场规范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问候语的使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以说明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王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初到英国,他发现英国同学见面时总是用“How are you?”进行问候,而他习惯用“你好”来打招呼。
浅析问候语在中美文化里的差异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浅析汉英问候语种的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in Greeting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论文题目浅析汉英问候语种的文化差异系部外语外贸学部专业英语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摘要问候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持关系而说出的一种具有寒暄功能的语言,它一般不承载信息,就是为了打招呼,也就是说,它只具有感情功能而不具有信息功能。
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谈得以实现的基础。
不管哪种语言团体,问候语都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不同的语言团体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问候语的表达习惯及使用方法也不同。
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英语和汉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英汉问候语在内容,意义,结构和称谓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
关键词:问候语文化差异CONTENTS1 Intruduction (1)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1)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4)2 Greetings overview of China and English (5)2.1 Greeting in China and English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5)2.1.1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5)2.1.2 The greeting mode in Chinese culture (8)2.1.3 The greeting mode in English culture (8)2.2 The use of greetings in the Chinese in culture (10)2.3 The use of greetings in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ulture (11)2.4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eeting on the China and English culture (12)2.4.1Content (12)2.4.2Form (13)2.4.3 Structure (14)2.4.4 Communication (14)3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greeting cause in China and English cultural (15)3.1 Art of the greet (15)3.1.1 Easy to caus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greetings (15)3.1.2 The habit of greeting in English (16)3.1.3 Topic of conversation in English (17)3.2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greetings19 3.2.1The difference of values and moral standards (19)3.2.2 The difference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ive world (19)4 Conclusion (20)References (23)Acknowledgements (24)AbstractGreeting is a kind of phatic language which is used to sus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t is emotive rather than informative since it is just for greeting each other.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for communication and is what the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No matter which language community is, greeting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language. However, the means of presentation and usage of various languages differ sharply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If we do not know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we will inevitably caus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each other. Hence,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rast, we will be familiar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ent, meaning, structure and appellation, which is of great help for us to use them freely and flexibly.Key words: Greeting; culture; difference1 绪论1.1 研究背景作为交际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普遍存在。
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引言文化是一个共同信念(宗教、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和工件(工具、房屋、艺术作品),一个社会成员用来应付他们的世界,然后,我们通过学习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下来。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方面(人的艺术和技术)和非物质方面(一个人的习俗、信仰、价值观和交流模式) 。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
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
中职英语教学中往往对于文化背景这块研究的不是很多。
既然书本中对于我们的学生有这方面的要求,那我们就来做一个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一、话语语言的问候当你想和别人交流的时候,首先,你必须找到一个共同的你们两个都有兴趣的话题, ,然后你可以自由地交谈。
这样的话题有很多,如天气、人物、地点、就业、业余爱好、兴趣等。
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
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中国人民的观点,那就是,“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作为问候语。
显示了他们关心你。
在英语国家,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不喜欢问别人谈论这些问题,他们也不喜欢别人问他们这些问题。
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
不是吗?)。
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
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作者:刘佳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0期摘要: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中的一部分在各国的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其功能表现为人际的,即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增进和巩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英汉问候语等常规用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随处可见,所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同时,也可以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以此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问候语;文化差异;文化背景作者简介:刘佳丽(1992-),河北唐山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2问候是日常交际中最基本的礼仪之一。
作为一种礼貌的行为,问候没有具体的意义,却在日常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问候方式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就可能导致交际的误解和失败。
由于当今世界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所以了解中西方问候的不同之处,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实现恰当的礼貌,是非常重要的。
一、文献综述上世纪五十年代,霍夫曼提出了面子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他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的积极社会价值,在这种价值中,人们能够有效地获得与社会相一致的个人绩效标准。
他注意到了面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渗透作用。
双方之间的面子总是掌握在另一方手中。
因此,人们倾向于贬低自己,以改善他人的沟通。
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被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获得的个人公共形象。
他们认为每个交流参与者都有两种形象: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
正面形象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爱,认可,欣赏和尊重;负面形象意味着不想别人强加自己,行为不想受他人干涉和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
布朗和莱文森认为,会话中双方的两种形象都会受到打击,即说话者和听者都面临正面和负面的威胁。
因此,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面临威胁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陈玉丹班级:09外教七班学号:0906017004中西方问候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摘要问候语具有非常重要的交际功能,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差异,问候语也不尽相同,本文以通过分析问候语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探讨汉英两种语言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价值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必要对语言交往进行跨文化研究,这类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关键字:问候语、文化差异、文化背景Chinese and Western greetings embodies the culture differenceAbstractThe greeting is a very important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s the different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greetings are endless and same.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social functions and the useing of greeting ,and discusses two kinds of language of greeting,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t modes of thinking, different values for the effect of using language, and illustrate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nd users are necessary to language communication for cross-cultural studies, this kind of research helps to promote the different language and culture background of mutual exchanges between people.Keywords:greeting、culture difference、culturebackground引言问候是日常交际中最基本的一种礼仪。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基本上都是从相互问候开始的,问候语作为传递礼貌的媒介,虽然不能传递具体信息,但在社会交际中却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确认交际双方已经建立的社会关系,构建维系一种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与陌生人建立社会交往,它还可以打开话题进而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问候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是一种礼貌行为。
但同样是问候,中西问候语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文化却存在巨大的差异.一、中西问候语的差异1.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去哪儿?”“忙什么哪?”“上班去?”“下班了?”“上街去?”“回来了?”等等,问话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文后语,大都脱离了他们产生初期那种对人表示关心、讲究具体实用的特点。
人们见面时说出这些应景式的问候语,其实并不要求对方明确回答,即使对方答非所问也不会计较,只要发出的信息被对方知道了,就算实现了打招呼问候表示友好和礼貌的目的。
但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常常会产生误会。
比如把“吃了吗”误解为对方要请他吃饭,把“到哪儿去”误解为对方在打听、干涉他的行动自由等等。
还有的外国朋友认为,既然你已经看到人家“回来了”、“上班去”、“正忙着”,却还要问,这不是多余的吗?很显然,他们是把虚化的问候语跟字面完全一样、实义的询问语等同起来了。
其实汉语中的“吃了吗”、“到哪儿去”这类招呼语,和英语中的招呼语“How are you?”其语用功能并没什么两样。
这说明汉英问候语在其功能及使用方面是相同的,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可能涵盖的侧重点存在差异。
一种语言中认为有礼貌的说法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不认为有礼貌,不同的问候语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规范。
就内容而言,汉语问候语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常常以对方的切身生活作为话题,如多大年龄,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是否结婚,有几个孩子,身体如何等等。
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决口不谈这些话题,这与人们不愿涉及对方隐私的文化心理有关。
汉文化中用表达关切之情的许多礼貌说法在西方人看来会感到“爱干涉他人的私事”或“爱给人下命令”,因此听话人会因自己的面子受到威胁而极为反感。
这类询问他人行动去向及个人情况的问候语在西方人看来都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行动自由,听话人会感到极为反感,一点儿也感觉不出是礼貌行为。
这种差异正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
2.称谓语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的内涵上不完全等值。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不及汉语具体和复杂,表现的较为笼统和模糊。
二者的差别上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讲备份,长幼有序。
汉语中的称谓常用数字表示排行,如大哥、二弟、三妹、四叔等。
而英语中没有这种习惯。
Brother即可指兄,又可指弟;Sister即可指姐,也可指妹。
其次,汉语称谓分血缘,内外有别。
汉文化非常注重父系亲属的身份和地位,有“爷爷”“奶奶”“伯伯”“姑姑”等称呼,相应的母系亲属则称谓“姥爷”“姥姥”“舅舅”“舅姨”等,而英语中grandfather即指“爷爷”也指“姥爷”;而uncle则除了“伯伯”“叔叔”外,更有“舅父”“姨夫”“姑父”等许多含义。
最后,汉语亲属称谓重性别,男女分明,而英语中cousin一词即可指表兄弟,也可指表姐妹。
究其根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属为背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非常重视伦理关系及其道德规范。
受传统的“长幼有序,男女分别,亲疏分明”的宗法血统关系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其亲属称谓体系庞大,内涵复杂。
汉语的亲属称谓体现具备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过分强调。
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人们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在家庭内部,血缘关系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家庭结构简单。
绝大多数家庭是有两代人组成,子女成年后即使没有组成新的家庭,也往往要离开父母另择住处。
因此没有必要需别亲属称谓中的直系、旁系、父系、母系,甚至没必要分清男女。
亲属称谓中表现男、女、父系、母系的亲属关系都是等距离的。
此外在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想象,即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
无论是街坊邻居、朋友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路人,人们均按性别、年龄称呼对方为叔叔、奶奶、大叔、大娘等。
泛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示亲密和尊敬,即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关系网表达亲近之意。
因而在选择称谓时根据被称呼对象的特点尽可能的亲属称谓中关系最为亲近的称谓语。
这也符合汉民族注重血亲的伦理观念和“天下一家”“情同手足”等宗族社会的影响。
而这一想象在英语民族中是极为罕见的。
英语民族血统观念淡薄,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和强调个人独立性的民族特性相悖的。
3.告别语的差异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在中国的告别礼仪中,人们往往把道别的原因归于对方。
例如,中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告别时多半会以“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
”(“I’d better be going now. You must be very tired.”)等方式向主人告别。
然而,如果一个美国人去另一个美国人家里做客,他多半找出与自己有关的理由道别,而不涉及主人一方。
如:“Well, I’d better let you have some sleep.”(“好了,我得让你休息了。
”)、“Tomorrow,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 must go now.”(“明天我还得早起,我该走了。
”)或“I think I’d better be leaving now. It’s very nice to have a talk with you.”(“我想我得离开了。
和你聊天非常愉快。
”)等略表示感谢的告别语。
英美人认为这样说,更显得体。
但是,在中国则一般不使用这样的告别语。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如有客人来访,当客人离开时,主人要把客人送到家门口。
客人会对主人说:“请留步”、“不要远送了”,主人会说:“走好”、“慢走”之类的客套话。
这些说法都无法直接译成英语。
如果用“Stay here.”、“Don’t come any further with me ,please.”等,向英美人道别,他们会觉得十分尴尬。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要送你太远的意思。
除非你邀请,否则别想他们会送你很远。
这并不是西方人不友好,而只是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
而若对外国客人说:“Go slowly.”、“Walk slowly.”,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Why should I walk slowly?” (“为什么我要慢走?”)。
外国人把“Go slowly.” 、“Walk slowly.”看成是种要求,事实上,它只不过是中国人告别时所使用的一种极为普通的表达方式。
在此类情况下,英美人常常将客人送到门口并且说:“Do come around again when you have time.”(“有空再来。
”)或“Give my best regards to your parents.”(“替我问候你的父母。
”)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会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