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概论第一章辅导

合集下载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 (1)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 (1)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1、产生的条件①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2、早期档案形态: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②国家的出现甲骨档案;金石档案(刻在青铜器和铁器的的档案铭文档案与石刻档案的总称)简牍档案(竹简、木牍)缣帛档案(用丝织品作为书写载体)纸质档案3、档案的概念概念: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

“术语”中的档案的概念: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法中的概念:档案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含义:①档案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②档案是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③档案的实存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④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

⑤档案的形成客体是社会活动。

4、档案的性质(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1)、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

(2)、一般属性是知识性和信息性。

档案的信息性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性,主要表现为原始性和回溯性。

5、档案与相邻事物的联系与区别。

(1)、档案与图书相同点:知识性和信息性。

区别:①来源不同。

档案是来源于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直接转化而来的,是历史的真迹,图书不真原始性。

②价值作用不同。

③信息存在的方式不同。

(2)、档案与文物。

区别:①文物与档案产生的主观意识不同。

②信息内容的要求不同。

③实存形态不同。

(3)、档案与资料。

区别:①来源不同。

档案是本单位履行职能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具有直接性、固定性。

资料是购置、复制、交换得到或自行编制而形成的,是间接的、不确定性的。

②价值不同。

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具有凭证价值,而资料是为了工作查考之需搜集起来的第二手材料,只有参考作用而无凭证价值。

③保管要求不同。

档案保管国家有明文确定,资料的保管国家无明文确定。

6、档案的类型。

(一)按形成时间分(1)历代王朝时期的档案(2)民国档案(1949年10月1日之前国民政府各个时期形成的档案)(3)革命历史档案(1919年到1949年共产党活动档案)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现行(当代)档案。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

浙江省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为《档案事业概论》和《档案工作实务》,考试用书为浙江省档案局组织编写、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档案事业概论》和《档案工作实务》两书(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有售,附考试大纲),考试范围为:报考初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考试范围为两书各前三章内容,报考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考试范围为两书全部内容。

《档案事业概论》共五章,分别为:“档案与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法制建设”、“外国文件与档案管理”、“档案学”,应考人员除掌握本教材内容外,还需熟悉本教材内容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可参阅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编印的《档案专业培训考试参考资料》一书)。

本教材涵盖档案学概论的基本内容和档案法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文件与档案管理等有关内容。

根据2009、2010年度浙江省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试题型均为客观题,具体题型分三种,即: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是非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四选一,多项选择题四选二(含二)以上,是非判断题为单一判断正确还是错误。

总题量近100题。

考试大纲面广、题量大、分值小,无重点可言,应考人员应认真复习,全面掌握教材内容,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在理解,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适当记忆。

切忌猜题、押题。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本章共两节,即“档案”、“档案工作”,八个问题。

第一节档案本节概要地介绍了“档案的起源与发展”即档案的简史,“档案的概念与性质”即档案的定义,“档案的类型”即档案的种类(档案学术上的分类),“档案的价值与作用”等四个有关档案的最基本的问题。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哪里有人类的活动,那里就有档案。

但档案并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从口口相传,到结绳刻契,到文字记录,到声像记录,到电子记录,档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档案事业概论试题含答案

档案事业概论试题含答案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的产生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

A、阶段B、国家C、记录符号D、纸张2、我国甘肃省发现的为西汉初期(公元前179前—前143年)的纸质地图,不仅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植物纤维纸,也是世界最早的纸质地图实物和最早的纸质档案。

A、放马滩纸B、金关纸C、马圈湾纸D、敦煌纸3、代以后,逐步由简、帛、纸并用过渡到以纸张作为撰写文书的主要载体。

A、元B、唐C、汉D、秦4、档案的本质属性是。

A、知识性B、原始记录性C、信息性D、文化性5、某单位编印的重要简报,在该单位一般作保存。

A、档案B、资料C、图书D、文物6、是反映党务、行政管理等活动的档案。

A、文书档案B、科技档案C、专业档案D、公共档案7、是国家机构或其他公共组织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为国家所有的档案。

A、公共档案B、集体档案C、党政档案D、文书档案8、从档案价值主体对象来看,可分为。

A、第一阶值、第二阶值B、现实价值、长远价值C、证据价值、情报价值D、利用价值、保存价值9、档案的保存价值实际上指档案是否具有被保存的意义,档案保存价值的外在体现就是档案的。

A、作用B、保密期限C、保管期限D、第二价值10、档案工作是档案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它是档案工作的起点,也是档案工作的首要环节。

A、整理B、保管C、收集D、编目与检索11、档案工作的根本宗旨是。

A、收藏B、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C、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D、保护12、下列档案工作标准中属于档案工作行业标准。

A、《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1821-2002)B、《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C、《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2008)D、《浙江省行政处罚案件档案整理规则》(BD33/T498-2004)13、档案工作国家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档案工作技术要求,由国家档案局或国务院其他行业主管部门起草,发布。

档案学概论(第一章)

档案学概论(第一章)
1、如档案的内容无失实、歪曲、作伪之处,对同一历史事实均有 记载的各种信息中它就是最真实、可靠的。因为档案是直接的原始记 录,是第一手的原生信息。
2、这一实存形态来予以记录、固化并示之世人的。档案只要 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假”的也是“真”的。
的,1其、内社w容e会为lc性o社m(会e或t实o社践u会s活e实t动h践e的s性e内)P容o:w、档e过rP案程o是in及t人t结e们m论在p的la社t原e会s始,实N记践e录w中。直与接自形然成 界中自然C形o成nte的nt原d始es记ign录, 1物0不ye同ar,s 如ex年pe轮rie。nce
档案与文w物el的co本me质t联o u系se: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二者C在on内te涵nt上de是si最gn为, 1接0近ye的ar概s e念xp(e事rie物nc)e 。文物是有文化价值的 历史遗留物,其形态主要是过去人们直接使用的实用性物品。在逻辑 上二者的内涵有部分交叉重合。档案,尤其是重要的档案,因其既有 原始记录作用,又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作用,可视为文物,并作为文物 收藏。但绝大部分文物却不能成为档案。文物所记录的历史事实的内 容信息是不清晰、不明确的。内容信息的清晰性与确定性与否是二者 之间的根本区别。档案中的“实物档案”确立的标准也是其所记录的 内容、信息的清晰性与明确性。另一必要条件是技术上的可存性。
劣势: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 案的本质所在。用文书等概念定义档案,存在一个逻辑错误:档案与文 书之间并非空间的属种关系,而是一种时间性的继承转化关系。凡具有 直接继承转化关系的事物之间不可能有逻辑上的属种关系。这种类型的 档案定义大都出现时间较早,是人们对档案定义认识初始阶段的产物。

档案管理学基础(人大版)讲义:第一章 档案概论.doc

档案管理学基础(人大版)讲义:第一章 档案概论.doc

第一章档案概论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与沿革一、档案的起源关于档案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国家诞生以后,产生了文字,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就形成了档案。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国家产生后,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形成了档案。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原始部落用这种文字记录各项事务,就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档案。

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四种观点认为:原始社会的结绳、刻契,就是原始的档案,文字、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一、二种观点又称为阶级社会产物论,又称为文字、国家条件说。

第三、四种观点又称为原始社会产物说。

二、档案的沿革档案的沿革可以从以下分析:1.载体沿革档案按载体可分为: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

2.名称的沿革(1)“档案”在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汉称为“典籍”;魏晋以后称“文书”、“文案”;唐、宋以来称“文卷”、“案卷”、“案牍”。

(2)“档案”一词,一般认为初见于清代。

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官府文书中,有“档案”一词的使用,即“查得顺治十四年四月臣部题定档案”。

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居注”:“上问马哈喇之父与叔父皆殁于阵,部中无档案。

”杨宾《柳边纪略》(成书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

然今文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金玉、王永的文章,认为“档案”一词自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即开始应用,比《柳边纪略》早了60年,“档案”的原始涵义指仓库财物类的登记簿。

(见王金玉、王永《“档案”词源新证》,《中国档案》1999年2期。

)档,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横木框档。

案,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几属。

由此引申,把处理一个事件的有关文书作为一案。

档案事业概论试题[含答案]

档案事业概论试题[含答案]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的产生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

A、阶段B、国家C、记录符号D、纸张2、我国甘肃省发现的为西汉初期(公元前179前—前143年)的纸质地图,不仅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植物纤维纸,也是世界最早的纸质地图实物和最早的纸质档案。

A、放马滩纸B、金关纸C、马圈湾纸D、敦煌纸3、代以后,逐步由简、帛、纸并用过渡到以纸张作为撰写文书的主要载体。

A、元B、唐C、汉D、秦4、档案的本质属性是。

A、知识性B、原始记录性C、信息性D、文化性5、某单位编印的重要简报,在该单位一般作保存。

A、档案B、资料C、图书D、文物6、是反映党务、行政管理等活动的档案。

A、文书档案B、科技档案C、专业档案D、公共档案7、是国家机构或其他公共组织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为国家所有的档案。

A、公共档案B、集体档案C、党政档案D、文书档案8、从档案价值主体对象来看,可分为。

A、第一阶值、第二阶值B、现实价值、长远价值C、证据价值、情报价值D、利用价值、保存价值9、档案的保存价值实际上指档案是否具有被保存的意义,档案保存价值的外在体现就是档案的。

A、作用B、保密期限C、保管期限D、第二价值10、档案工作是档案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它是档案工作的起点,也是档案工作的首要环节。

A、整理B、保管C、收集D、编目与检索11、档案工作的根本宗旨是。

A、收藏B、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C、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D、保护12、下列档案工作标准中属于档案工作行业标准。

A、《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1821-2002)B、《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C、《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2008)D、《浙江省行政处罚案件档案整理规则》(BD33/T498-2004)13、档案工作国家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档案工作技术要求,由国家档案局或国务院其他行业主管部门起草,发布。

浙江省档案职称考试《档案事业概论》第一章第二节要点

浙江省档案职称考试《档案事业概论》第一章第二节要点

浙江省档案职称考试《档案事业概论》第一章第二节要点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第二节档案工作1、档案工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档案工作是指档案管理活动;广义档案工作是指管理档案和档案事业的活动。

一般所说的档案工作,是指狭义的档案工作。

狭义档案工作八个业务环节: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与检索、提供利用、编研2、各业务环节间的辨证关系档案工作各业务环节相对独立的,划分是相对的,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收集是档案工作的起点、首要环节,整理是档案工作的基础,保管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提供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编研属于提供利用的范畴。

正确处理基础业务工作(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与检索)和提供利用及编研工作的关系。

3、档案工作的性质(三性):服务性(基础性、保障性):服务性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政治性机要性科学管理性档案工作还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性。

4、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三原则)《档案法》第五条用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基本原则的核心,包括三方面内容:(1)档案事业由党和政府领导,在中央一级,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国务院领导下,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

(2)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下,负责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3)对国家所有的档案实行统一制度、分级负责的集中管理与保管,即一切国家机关和组织形成的档案,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保管,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各国家机关和组织的档案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

档案事业概论

档案事业概论

档案事业概论档案事业概论第一节档案一、档案的起源与发展(一)档案的萌芽与起源档案的产生是以处理复杂事物为目的、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载体条件的。

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方法。

刻契,即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原始人还善于用图画以记事。

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有历史记录、契约、凭证、备忘等作用,因此可以看做是档案的萌芽,即档案起源的初始形态。

(二)档案的产生与发展1.档案产生的条件(1)记录符号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但原始记事并非档案。

(2)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字记录的产生,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逐渐形成,进入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特定的社会需要等诸因素影响下,档案逐渐产生与发展。

2.早期档案形态我国古代社会有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等。

二、档案的概念与性质(一)档案的概念档案概念有学术概念和法律概念。

学术概念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法律概念:过去或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或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概念包含了一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档案的形成主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

2.档案还有保存价值的文件3.档案的实存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有文字的、图像的、声音的、数码的等等。

档案载体,古代主要有龟甲古兽、竹木、金石、贝叶、缣帛、纸张等;近代主要有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及各种实物的等。

4.档案室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档案信息是特定的行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自然的形成的,而不是事后编写或随意收集的材料,更不是凭空杜撰的。

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特点,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是档案的根本价值所在,保管保护好档案,最根本的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原始性,保持档案的历史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辅导浙江省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为《档案事业概论》和《档案工作实务》。

考试用书为:浙江省档案局组织编写、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档案事业概论》和《档案工作实务》两书。

考试范围为:报考初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考试范围为两书各前三章内容,报考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考试范围为两书全部内容。

《档案事业概论》共五章,分别为:“档案与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法治建设”、“外国文件与档案管理”、“档案学”,本教材涵盖档案学概论的基本内容和档案法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文件与档案管理等有关内容。

应考人员除掌握本教材内容外,还需熟悉本教材内容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可参阅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编印的《档案专业培训考试参考资料》一书)。

第一、二、三章除注明外,一般讲的是我国的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以及档案法治建设。

考试面广、题量大、分值小,无重点可言,应考人员应全面认真复习,熟悉掌握教材内容,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在理解,融会贯通。

切忌猜题、押题。

第一章共三节:第一节档案,第二节档案工作,第三节档案工作标准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档案这一节共有四个问题,一是档案的起源与发展,二是档案的概念与性质,三是档案的类型,四是档案的价值与作用。

档案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从口口相传,到结绳刻契,从文字记录,到声像记录,再到电子记录,档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一、档案的起源与产生(一)档案的起源在远古蛮荒时代,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关系简单,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的交往、社会活动仅靠口口相传就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但语言有许多局限性,既无法保存,传播也受到限制。

当社会从低级原始阶段向前发展时,为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要求,人们开始以实物帮助记忆,即在物件上做出一些标记或符号表达思想或记事。

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载:“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可见,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方法。

刻契记事比结绳记事更进一步。

所谓刻契,即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这种记事方法在我国古籍中也有记载,如西汉学者孔安国《尚书·序》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刻契记事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也能得到印证。

如《隋书·突厥传》载:“无文字,刻木为‘契’”,说明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产生前已有“契”了。

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仍以刻契记事。

原始人还善于用图画来记事,比刻契记事又进了一步。

传说中,远古时期人们用花、虫、鸟、兽等各种符号记录种种事物。

近年我国出土的原始社会晚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彩陶上的刻划符号,被学者认为就是简化了的图画。

人们尽管借助于各种标记、符号,用结绳、刻契、图画等记事方法,能保存、传递相关记录信息,但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之原始记事方法的局限性,留存的记忆往往是不确切、不完整的,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

历史、语言学家把这一时代称为“助记忆时代”。

同时,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有历史记录、契约、凭证、备忘等作用,因此,可以看作是档案的雏形。

(二)档案的产生档案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但原始记事并非档案。

文字作为语言记录符号产生以后,使得早期人类大同小异的记录符号逐渐变得整齐划一,从而形成系统。

只有文字才能准确表达思想,文字的产生为准确地记录事实提供了条件,从而为档案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随着生产实践的继续发展,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进一步完善,出现了比较有条理的信息记录。

这些有条理的信息记录使用完毕后,为了日后查考,被整理保存起来,便形成了档案。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字档案,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记录档案。

2.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交往的扩大,人们需要帮助记忆和交流的工具,而文字记录正起到了保存社会活动记忆、便于交流的作用。

社会越发展,人们交往越频繁,形成的记录越多,发挥的作用也越大。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出现了阶级、国家以后,统治者为了治理国家、协调矛盾、发展生产、军事外交等需要,更需要有一种发号施令、管理众人的工具,于是就产生了记录阶级统治、国家管理状况的文书。

这些文书保存并留传下来,就成为了档案。

唐人张怀瓘《书断》载:“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

”说明了文书和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可见,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字记录的产生,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逐渐形成,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特定的社会需要等诸因素影响下,档案逐渐产生,并不断发展。

二、档案的概念与性质(一)档案的概念关于档案的概念,国内外档案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阐述,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内也有过广泛讨论。

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档案概念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这里指的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意义上的档案,其价值作用对象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第二条对档案的表述是:“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法》所称的档案,是指法律监管范围的档案,从法律上明确了国家管理档案的范围,专指“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而并非一般意义的档案。

一般意义上的档案概念包含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涵义:1.档案的形成主体是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档案形成主体大致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机构,包括国家机构、政党、军队、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二是个人、家庭和家族。

档案的来源十分广泛,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都会形成档案。

档案连着你、我、他。

2.档案的形成客体是社会活动档案既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档案形成并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档案记录的对象是人类社会活动,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容决定了档案记录的内容。

未被人类记录下来的自然界的信息不是档案,自然界的信息成为档案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它们被记录;第二,记录者是人。

丰富的人类社会活动决定了档案内容的多样性。

人类社会一切活动都会形成档案。

档案无处不在、无所不记。

3.档案是直接形成的与图书、资料等不同,档案是特定的形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自然地形成的,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第一手的材料,而不是事后编写或随意收集的材料,更不是凭空杜撰的材料。

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特点,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它所针对的人类社会活动为依据,如文稿的修改痕迹、当事人签名手迹、单位原始盖章等,都反映了历史面貌、自然状态。

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是档案的根本价值所在,保管保护好档案,最根本的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原始性,保持档案的历史面貌。

4.档案是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文件是为处理某一事情而产生的,是自然形成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已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都会转化为档案,只有那些对今后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才会被继续保存下来。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有保存价值,已经办理完毕并经过规范整理的文件材料才能转化为档案。

档案是办理完毕的、具有查考价值的、集中保存起来的、已经成为历史记录的文件材料。

5.档案的实存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档案历史记录是一种客观存在,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和载体形式表现出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档案的记录方式有文字的、图表的、声像的、数码的等等。

档案的载体,古代主要有纸草、龟甲兽骨、泥版、金属、石材、竹木、贝叶、缣帛、纸张等;近现代主要有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及各种实物等。

(二)档案的性质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

相对于图书、资料等信息记录,档案有其独有的特性。

档案的性质即档案的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

1.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原始性;档案又是以具体内容体现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忆,具有历史记录性。

原始性和历史性的结合是档案的独有标志,原始记录性就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如图书、文物、资料等)的本质所在。

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产生相应来源、内容和形式的档案,并使档案自然地分门别类,同时又构成一定档案之间固有的联系。

2.档案的一般属性主要是知识性和信息性(1)档案具有知识性。

档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智慧的结晶,它记载了人类社会活动中大量有知识价值的事实、数据、成果和理论,包含了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材料,是由个人、组织机构以至整个国家、社会逐步积累起来的原生态知识。

所以,档案是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

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中,如果没有档案,便失去了连续地、全面地直接记录和积累知识的原载体。

档案不仅有储存知识的功能,并且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

它的知识传播功能不仅有空间扩散性,而且有历史的延续性,它可以将人类知识世代相传,使之连绵不断。

从古代史官守藏档案,他们的知识子孙相传,到打破“学在官府”制度,将档案中积累的知识在民间传播,直至在近现代文化科学技术发展中对档案文献的广泛利用,都证明档案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档案是人类社会进行精神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智力资源。

(2)档案具有信息性。

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作为信息家族中的一员,具有信息的一般属性,如中介性、可替代性、可传输性、可分享性等。

同时,档案信息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征,主要表现为原始性和回溯性。

档案信息的原始性。

按照信息的特征和机能,可以将信息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

原始信息是指用数字和文字对某一项活动所做的最初的记载,对原始信息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才成为加工信息。

档案与图书、资料等其他信息相比,具有显著的原始性特征。

档案信息的这种原始性,使它具备了其他信息形式无法替代的证据作用。

档案信息的回溯性。

从文件到档案的转化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档案信息与其所反映的社会活动内容及该项活动的真实过程必然有一定的时间距离。

正是这种时间距离,使档案信息具备了回溯性的特征。

档案一旦形成,就成了过去社会活动的记述,即历史的记述。

东汉王充《论衡·谢短篇》中说: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档案信息的这种回溯性特征,使之成为贯通古今的信息。

档案还具有文化性、社会性等特点。

(三)档案与图书、文物和资料的联系与区别图书、文物和资料都具有知识性、信息性,与档案有共同之处,相互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在形成规律和性质上三者有不同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