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世界各国军装军服演变发展简史 组图
历史图集:从商到清中国古代军戎服饰演变(组图)

历史图集:从商到清中国古代军戎服饰演变(组图)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民族部落的不断兼并,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
多时可达一万三千人,如此庞大的军队,又是几支部队配合,如果没有统一的服装,指挥起来必定是十分困难,因此戎服开始出现。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1世纪末,周武王击溃了商纣王的军队,建立了西周王朝。
西周是青铜台铸发达时期,铠甲已经向金属材料发展。
西周初年开始实行“国人”当兵的制度。
《周礼.春官.司服》详细记载了周天子、诸侯的各种冕服,其中的韦弁服是为“兵事之服”。
西周军队中还没有武官,天子及诸侯就是军队的统帅,他们出征所穿韦弁服,就是专用戎服。
帅与兵的戎服区别只在与兵的裳要比帅的短些(以便于奔跑);衣裳简陋些,衣料粗些。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770年,周王室由于王位继承的斗争而引起了诸侯的叛变,他们联合犬戎攻入镐京(今西安),杀了幽王,灭了西周。
继位的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一个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长期战乱年代,也是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全面过度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军事装备的制造技术进步很快。
甲胄制造业已采用了类似今天的流水作业生产方法,且具有相当规模。
春秋战国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铜铠甲。
战国后期,出现了铁制铠甲。
春秋战国时期的戎服开始采用深衣。
深衣是一种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衣服。
黄河流域的不少诸侯国已经开始创建骑兵,骑兵的出现必然要改变服装,于是紧身窄袖、长裤皮靴的胡服便成为了戎服。
战国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
另外,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
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

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发帖人:打酱油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受客观条件限制,人民军队的军服式样单调、品种单一,基本上只能维持最低的功能需要。
建国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人民解放军军服先后进行了十余次调整改革,是换代最多的军需装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军军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已基本实现制式统一化、品种系列化、功能综合化、号型标准化,整体装备水平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0”式军服第一次全军统一服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
军队供应方式也由分散的就地筹措、取之于敌,转变为主要依靠国家集中统一供应。
为适应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尽快统一全军服装,以利于全军统一编制、统一指挥。
为此,总后勤部组织专门人员对军服制式进行了研究,结合我军实际,提出军服的式样、颜色、用料,并设计了新的帽徽。
由于当时时间很紧,来不及系统研究,军服式样比较简单。
其中,陆军主要是仿效苏联军队的军服式样,海军参考了国民党军队的军服,空军仿效中山装。
经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亲自审定,1950年1月4日中央军委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简称“50式”军服。
50式军服是解放后我军第一次全军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军服。
统一的军服有利于统一组织生产供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军整齐划一、统一指挥管理,对于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意义非凡。
50式军服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男军人、女军人,夏服、冬服等区分。
全军干部、陆空军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陆空军战士夏服上衣为套头式,紧袖口;全军女军人夏服为连衣裙,冬服为列宁服。
陆、海、空军佩带统一制式的“八一”五角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50式军服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分为不同军种的服装,其中,空军服装样式和陆军基本相同,只是颜色不同;而海军则完全自成体系,与陆、空军完全不同。
涨知识:解放军军服经历15次变迁发展史,一定有你的记忆

涨知识:解放军军服经历15次变迁发展史,一定有你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制服进行了多次变迁,军服款式从简到繁,军服材料从低端到高级,军服功能从单一到完备,军服改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首要因素就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发展水平,建国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给军服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军队作战思想与军服设计观念的进步;第三是中国外交发展尤其是军事交流的程度推动了军服改革;第四个因素是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军队军服历经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历史阶段。
由于环境所限,绝大部分军服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1949年1月,在解放战争后期新中国成立之前,军委后勤部开始着手制作统一全军军服款式。
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前后进行了15 次军服改革调整,按时间分分别是50式、55式、58式、62式、65式、71式、74式、78式、85式、87式、97式、99式、04式、05式和07式,其中成体系换发的军服有50 式、55 式、65 式、85式、87式以及07式。
下面以时间为轴线,对不同时期的军服变迁进行介绍、分析。
50式军服——首次统一军服制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
中央军委于1950年1月4日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这是我军第一次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制式军服,开创我军拥有军种服装的历史,简称“50式”军服。
款式分为干部、战士、男、女4 种。
在单衣标准方面,干部是开襟式,战士是套头式,女兵为连衣裙,男女均戴大檐帽。
55式军服——第一套军衔服装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全军从当年10月1日开始,着新式军衔服装——“五五”式军服。
这是我军军服史上一次较大的改革,首次突破了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军衔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类,军衔和勤务识别标志也比较系统,使我军军容仪表有了较大的改善。
55 式军服分常服、礼服两种,所有人员配发常服,校级以上军官加配礼服。
二战德国党卫军军服图册

二战德国党卫军军服图册(1)第1-5师标签:二战德国党卫军军服军事分类:二战各国军服图册2011-02-23 19:20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401号:武装党卫军(1)第1到第5师-The Waffen-SS(1)1 to 5 Divisions。
原作者Gordon Williamson,绘图Stephen Andrew,以下是该书的封面:A:战前款黑色常服A1:党卫队队员,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1934年这名在战前执行阅兵或警卫任务的士兵穿基本型黑色常服,领角和领章的边缘都带有黑色和铝质金属色编花的装饰,这是所有的义务役军人都采用的,而这种装饰有时候则作为肩章带来使用。
党卫队的袖标与标准的纳粹党袖标的区别在于后者没有黑边。
警卫旗队制服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在于它的右领的领章上带有古北欧文字SS而没有其他任何图案或数字,而袖口上的袖带上则带有苏特林(Sutterlin)手写体的“Adolf Hitler”(阿道夫·希特勒)字样。
在阅兵时,他还会系白色的皮腰带、弹药包、刺刀架和一条斜背的肩带。
M1916式钢盔是一战时的老式装备,它被涂成了黑色;士兵的武器则是毛瑟Gewehr 98式步枪。
A2:党卫队二级小队长,党卫军德意志分队,1943年图中的黑色常服的袖带上带有哥特字体的“Deutschland”(德国)字样,右领章上的北欧字母SS旁边带有代表分队的数字1。
左领章上带有两块合金方形扣,这代表了使用者的军衔。
准尉的帽子是第一版士官用黑色大盖帽,帽子上带白色滚边和皮制脖带;M1923式“无下颚”骷髅头帽徽和小号的M1929式老鹰加卍字帽徽配在上面。
注意图中的M1933式现役用匕首与军常服和出行服搭配,纳粹党的成员章则系在他的脖颈上。
A3: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上尉),党卫队骷髅旗队上拜恩分队,1936年这名上尉所穿的军官品质的黑色常服上衣的领角和领章上都带有银色编花装饰,右肩上的单条肩章带由整个竖条银色编花绳装饰。
人民海军军服发展史

人民海军军服发展史50式海军军服1953年,毛主席与身着50式海军舰艇部队冬季呢服的“洛阳”舰官兵交谈1950年8月以后的50式海军军服帽徽1950年5月1日,我军换发了历史上第一套全军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军服,简称50式军服,这也是军队历史上第一次分级别、分军种、分用途装备的军服。
它设置有夏服、冬服等,并首次装备大檐帽。
官兵在夏服、冬服上衣左胸统一佩戴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标;各式军帽均佩戴帽徽,式样为在镶有金黄色边的红五角星正中嵌金黄色“八一”字样。
海军夏服:干部上衣为立翻领,单排5粒扣,4个挖袋、有袋盖,西式裤;战士为水兵服,套头式,披肩领,蓝色护胸有3条白道,西式裤,裤腰两旁开口;女军人为连衣裙、短裤;干部和女军人戴大檐帽,战士戴无檐水兵帽,水兵帽墙外围纱带,前面正中印有"中国人民海军"字样。
海军冬服:干部和陆勤战士服装式样与干部夏服相同,海勤战士服式样与水兵夏服相同,女式军服上衣为小翻领,双排10粒扣,紧袖口,西式裤,裤腰旁开口;配棉帽或皮帽。
海军军服颜色:夏服为上白下藏蓝色(女裙服为全藏蓝色),冬服为藏蓝色。
海勤干部、战士配发礼服,式样与各自夏服相同,全白色,用料为细帆布。
海军帽徽和胸章:帽徽的式样与“八一”军徽相同。
即镶有金黄色边的红五角星,正中嵌金黄色"八一"两字(1951年后,海军帽徽与海军军徽样式相同,即以“八一”军徽为主体,藏蓝色底衬以银灰色铁锚)。
胸章为长方形、白布底、四周有红色线条框,正面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黑色字样,背面印有供填写单位、职务、姓名、编号的栏目。
注:1950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海军营以上干部、海军舰艇部队及海校学员着呢服。
改善了部分军人的军容仪表。
从左至右依次为:海军舰艇军士、兵大衣/海军尉官常服/海军校官大衣/海军舰艇尉官礼服/海军舰艇军士、兵礼服/海军将官夏常服/海军女尉官夏常服彭德怀为毛主席讲解55式军服55式海军军服帽徽1953年初中央军委决定55式服装的改革工作由中央军委贺龙副主席主管,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当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的洪学智,以后增加了副总参谋长张爱萍。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A:中国,1937年A1:二等兵,第7集团军第72师,北平至绥远铁路,中国,1937年8月战争早期面对日军的攻击只有少数部队进行了轻微抵抗,第72师就是其中一支。
它的这名士兵穿着经常被描述为“北方中国”部队的军服,其大盖帽是德国式的,使用轻质棉制造,帽顶和脖带为棕色皮革材料。
他的制服和裤子采用与轻质卡其棉稍有不同的面料,绑腿也是同样材质。
士兵配备很轻的装备,其中包括少见的中国早期版本水壶和子弹袋,后者是用于装他的德国MP28-II式冲丅锋枪弹夹的,而MP28-II式冲丅锋枪是国丅民党政府大量装备的一种很重要的武器。
另外他胸前的皮袋子是装冲丅锋枪的装填工具的,并通过背带和腰带固定。
A2:下士,第88师,上海,1937年一些接受过德国训练的国军最好的师,在保卫上海的无用战斗中虽然表现勇敢,却无奈的被消灭,第88师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作为对蒋介石最忠诚的师之一,国丅民党政府同意用有限的资源为它的成员提供良好的服装和装备。
这名士兵戴左侧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德国M35式钢盔。
领章显示他的军衔,胸前部分被遮挡的布制鉴定牌则标注着他所在部队的详细资料、他的服役时间以及他的指挥官。
此外,他的巨大的帆布腰包是用来装他的捷克造ZB26式轻机丅枪的子弹的。
A3:二等兵,第56师,上海,1937年图中士兵的钢盔是一种中国陆军所使用的罕见款式,但在前线它经常能被看到。
略微像“平顶版”的德国钢盔的这种产品较粗糙且形状经常不一致,其中一些在前面有浮雕式的青天白日帽徽。
他左肩斜挎的卷起的毯子实际上是灰棉制造的,并可用于装干粮,而右肩挎的帆布背包可以装一些士兵的个人物品,由于缺乏帆布子弹袋,这个包也可以装他的汉阳88式步丅枪的子弹。
A4:中士,第29军第37师,卢沟桥,1937年7月当抗战爆发时,第29军正驻扎在北平近郊。
这名士兵属于这个军最精锐的部队“大刀队”。
这些大刀手在冲丅锋枪的掩护下潜入日军阵地砍杀了大量敌军,而另外一些部队在投入战斗时则一手持大刀一手持手丅枪。
德军军装

德国陆军制服历经演变,在三十年代中期基本定型。
其风格一直影响到战后的东德人民军甚至今天的德国联邦国防军。
一战结束后,德国陆军设计了一种实用型军服,新式军服没有普鲁士军人时代过多繁杂的装饰物,造型朴素简洁。
式样基本描述如下:对开前襟,八粒金属衣扣,立翻领,前胸袋为对称外贴,下摆袋为内藏斜插式外露翻盖,后腰有两粒固定腰带位置的衣扣,衣服面料的颜色和一战士兵作战服类似,为绿野灰色(Feldgrau)。
在发放上不分军衔等级皆可领用就是下面的M19。
图片来自: FuerMeinFuhrer的百度相册M19型军服一直使用到1933年末,1934年初对其衣领进行改革,换用一种暗绿色的面料,当时针对陆军军服实行颜色更换的还有士兵士官的肩章以及大盖帽的帽沿,并开始配用纳粹鹰徽成为M34。
(下图)图片来自: FuerMeinFuhrer的百度相册M34型半礼服图片来自: FuerMeinFuhrer的百度相册图片来自: FuerMeinFuhrer的百度相册M35型礼服,阅兵场合用同一年,在M34军服的基础上另外设计了一种衣襟有兵种色镶线的半礼服供礼仪或正式场合使用,此两款军服很快在两年后被M36常服和M36半礼服替代,但仍然有少部分人经常穿用,比如古德里安将军在战争中仍然使用M34常服,而许多资料中可见布劳希奇和凯特尔元帅穿M34半礼服。
1935年,德国军事力量开始复苏,所有的军事改革都被提到日程上来,当年的装备设计局的设计方案开始把军服按用途区分为几种:武装服(Waffen Rock)即阅兵服或礼服、军用服(DienstRock)即常服、野战服(Feld Bluse)即作战服。
依照第二帝国时代的风格研制的M35军礼服便是一例。
基本描述:对开前襟八粒金属衣扣,立翻领,无衣袋,后腰有两个对称的翼型装饰,袖筒有和领章一致的装饰块,衣领、前襟、袖筒、腰后翼均有兵种色镶线。
着装军礼服时,勋章必须以全章的形式佩戴。
M35礼服在1939年战争爆发后减少直至取消了对士兵的发放。
二战德军军服全览(二)

二战德军军服全览(二)▲ 德国非洲军二等兵,39~40年初期型编织战斗包囊。
非洲缺水,所以携带2个中期型水壶(外装吊带)。
▲ 德国山地兵穿田野灰防风夹克(套在野战服外),山地靴,其他同上▲ 德国非洲军二等兵,戴40型钢盔已开始掉漆。
长靴为帆布制,绑腿为40年8月8日制式。
持毛瑟98k步枪、长柄手榴弹,戴防风护目镜。
右腕袖章为橘红、白双边黑底,内写“AFRIKACORPS”,这是在北非服役2个月以上得到。
左臂佩二等兵臂章,底色为褐色;左胸衣袋佩步兵突击章,步兵突击章有金、银2种,这里是银质。
▲ 德国非洲军二等兵,刺刀可做白刃战用。
铲子是一战的老式样,但从35年后以焊接代替老式的铆接工艺,白刃战中铲子可作斧头用。
手拿40型热带帽,每边2个透气孔。
▲ 德国山地兵40型制服,佩36型肩章(军士长),兵种色暗绿。
身份牌为德军特有的单个椭圆形,美军为2个。
单个“雪绒花”佩于山地帽/军帽左侧和大檐帽的鹰徽与国徽之间。
刺绣的有橡叶环“雪绒花”佩于野战服右臂袖根16厘米处,按底色配用各型野战服。
▲ 第二帝国时期老式毛料军裤(Tuchhose),裤脚袢为士兵自制。
山地靴装有止滑钉▲ 德国海军山地部队上尉。
穿44型老鼠灰色野战服(早期5纽扣式),海军传统的围脖。
▲ 德国海军上尉,戴标准海军尖顶军官大檐帽,帽檐花可参照军衔图表(尉官级)。
▲德国海军山地部队上尉。
戴40型便帽,镶有金边表示军官(陆军尉、校官为银,海军全为金),左侧佩金属制“雪绒花”。
右胸鹰徽亦为金属制。
注意肩章纽扣为金色,镶海军蓝色边。
带大型海军望远镜。
▲ 德国陆军山地兵下士。
穿山地防风夹克,肩章镶暗绿色边(山地兵兵种色)。
戴战前制式老式山地帽、防风护目镜。
背31型山地背包、山地镐。
带MP40冲锋枪。
▲ 德国海军上尉,穿标准海军军官常服(注意左胸有一个衣袋),佩一级、二级铁十字勋章和海岸炮兵射击技术认证章,携仪仗用短剑。
▲ 德国非洲军二等兵,穿卡其色非洲作战服(由40型陆军野战服改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全世界各国军装军服演变发展简史组图
军人着用的制式服装。
亦称军装。
有统一规定的式样、颜色、用料和穿着方式。
主要包括军上衣、军裤、衬衣、军帽、大衣、军鞋、标志符号等。
按着装场合的不同,军服分
为常服、礼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类。
按军种分,有陆军服、海军服、空军服等。
按穿着季节分,有夏服和冬服。
军服有防护、识别和象征三大功能。
军服的式样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
简史
中国古代军队出征作战时,穿着具有防御和识别作用的盔甲。
西周以前的铠甲,有皮甲,西周出现青铜甲,战国后期出现铁甲。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用短衣袍窄袖,代替宽松博大的中原服装。
秦汉时期,军队除用甲胄外,还有赤黄色絮衣及红色裤子。
南北朝时期,步兵着锦缎或野兽皮制作的裤褶,紧而窄小,长与膝齐。
唐代有将帅用袍、军士用袄之分。
宋朝军服有步军服装和马军服装之分,春衣、冬衣也有不同。
如步军春衣有皂绸衫、白绢汗衫、白绢夹裤、紫罗头巾、蓝黄搭膊、白绢衬衣、麻鞋;步军冬衣有皂绸绵披袄、黄绢绵袄、白绢绵袜头裤、紫罗头巾、蓝黄搭膊、麻鞋。
马军用绯绢勒帛取代蓝黄搭膊,冬衣增加白绢夹袜头裤,其余与步军同。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和1909年(宣统元年),分别制定了陆军和禁卫军的军服式样。
陆军服装分礼服和常服,礼服上衣为蓝色,裤子是黑色。
冬夏常服均为青灰色,对襟,军官四个口袋,士兵两个口袋,同样颜
色的大檐帽。
禁卫军军服,夏季为土黄布料,冬季为瓦灰呢料。
古罗马军队的军人主要是着用白色衣服和盔甲,并在头盔上带有不同颜色的羽毛,以识别各军团。
1670~1672年,
法军推行制式服装。
18~19世纪军服式样、颜色不断变化,其中有过单纯注重式样,而实际使用很不方便的情况。
如欧洲不少国家的军队戴熊皮圆筒帽,穿燕尾服,扎白十字带,穿高腰长筒靴。
这种华丽的军服到19世纪中叶达到高潮。
随着火器的改进,这些国家的军队不得不改变那些对实战没有任何益处的军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军服颜色注重战时的保护作用。
1880年,英国驻印度的军队着用土黄色军服。
不少国家军服为灰色、茶色或绿色。
1895年,英军首次着用草绿色军服。
1905年,日军把战时穿的黑色军服改为土黄色。
在此期间有的国家把军服分为平时穿的和战时穿的两种。
1898年,美国陆军的军服分为礼服和野战服两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多数交战国的军队穿着具有保护色的野战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首先使用三色迷彩服,后来美军装备了四色迷彩服。
80年代,世界上通用五色迷彩服,平时则着用常服或礼服。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军服的作用日益向着功能综合和特殊防护方向发展。
如作训服由单色改为伪装迷彩色,并将成为具有防火、防雨、防寒、防热、防侦视和透气性好、穿着舒适的多功能野战服。
注重研究特种工作服。
军服用料,
多采用化纤混纺或纯化纤织物及絮料,以减轻服装重量。
军服的结构,采用多层次配套,使其具有良好的防寒保暖性能和调节性能。
对常服、礼服主要是改进外观和穿着的舒适性,同时注重经济性和服装号型。
中国的军品收藏现状
现在,国内军事爱好者们的水平和“口味”是越来越高了。
最初,军事杂志上的一幅武器大幅彩色插页就可以让他们爱不释手。
后来他们就不满足于仅仅通过平面的图片来欣赏他们所喜爱的武器和各种装备了,这时他们大多是以制作军事模型的方式来“解渴”的,因为制作模型可以让他们立体地了解和欣赏各种武器装备。
而现在,那些“假东西”又不能满足他们了,所以一些军事爱好者们又将目光转移到军品收藏上来。
因为军品都是货真价实的“真家伙”,其中有些甚至经历过战争中血与火的洗礼,见证过国家的兴衰和历史的变革。
所以军品的收藏除了可以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各种装备以外,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军品,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与军事有关的物品。
它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大到航空母舰、洲际导弹;小到军服纽扣、领章帽徽等等。
当然这些东西不可能都成为军事爱好者们的收藏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不同,军品收藏的范围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目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
地区在军品收藏方面已经比较兴盛和正规,尤其在政策比较宽松的国家,比如美国,军品的收藏是非常的火爆,而且收藏品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不仅常见的军服、头盔以及各种徽章有人在收集,甚至各种以前作战用的重型武器装备(坦克、火炮、飞机等)也有不少保存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例如美国就有一位叫赫伯特·潘英尼特的坦克及装甲车收藏家。
他从在美军的旧军品拍卖会上买到一辆二次大战用过的坦
克开始,陆续收藏了多达二百多辆各式各样的旧坦克和各种装甲车辆。
其中一些因为发动机还可以运转并可以正常行走,以致好莱坞的导演常上门来借用。
在国外,军品收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我们从国外的电影中就可以看到:很多贵族的家中往往会陈列一些刀剑、长矛等冷兵器以及金属铠甲等,来显示其家族的显赫地位。
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外的军品收藏逐渐地向平民化发展,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由于军品的种类和数量巨大,一个收藏者是不可能做到什么都收藏的,因此国外的军品收藏者早已形成了各自的专业收藏范围,他们做到了非常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收藏。
有按照国家和时代来收藏的,比如二战德军、二战美军和越战美军等等。
也有专门收藏某类军品的,比如有专门收藏老式战斗机的,有专门收藏古典枪支的,有专门收藏火炮的,有专门收藏各种刀剑的,有专门收藏手榴弹的,有专门收藏各种头盔的等等,可谓术有专攻;而且
还经常举行大型的军品收藏交流及展卖活动,比较著名的如日本的黑洞军品展等等。
反观我们国家的军品收藏,也就是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军品收藏热也不过仅有六、七年的时间。
相对而言,我国在相关的法律方面又比较严格,从而限制了中国军事爱好者的军品收藏范围,比如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公民个人是不能拥有武器的。
所以在我国就不可能出现收藏火炮、军用飞机、坦克以及枪支的私人收藏家。
但是即便如此,由于军品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在这个领域中,军品收藏爱好者还是会很有作为的。
再说收藏军品也不一定非要去收那些冷血的杀人武器,其实在军品中也有很多温情的东西,比如军功章、奖章等,既与军事相关又是工艺品,具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每一个奖章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位优秀军人的奉献、牺牲、荣誉和成就。
一些军用装备,比如电台、望远镜和指北针等等都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
即便是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似乎没有多少科技含量的军服、军鞋、背包等各种装具,其实每一件里面都不知饱含着多少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比如军用电台:它质量的优劣、性能的高低对战争的胜负、士兵的生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军用电台大都是采用当时最为优秀的元件和工艺、最可靠的设计再加上严格的质量管理造就的。
我军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的各种军用电台即便在今天看来,其优异的做
工还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在GPS等现代设备没有被使用之前,望远镜和指北针等就是确定自己位置的重要工具。
由于要应对战场上的各种恶劣环境和情况,军用望远镜和指北针都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投入使用。
不然一旦在激烈的战斗中发生故障,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现在很多喜欢野外生存活动的人都很喜欢使用退役的军用望远镜和指北针。
他们看中的就是这些东西优异的质量和极高的可靠性。
目前在国际军品收藏市场上以美国、德国和俄罗斯(包括前苏联)等国家的军品较为热门,而我们国家的军品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以前我们国家比较封闭,对于军品的管理更是非常严格,爱好者们几乎没有可能收藏到太多的军品。
随着我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有些过去私人不可能拥有的东西,也逐渐成为了军事爱好者们的藏品。
比如前面提到的军用电台,以前是绝对不可能进入寻常百姓家里的,而现在由于军用通讯技术的革新,这些老式的电台不会对国家的机密和安全构成危害,所以就可以被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也叫“火腿”——HAM)和军品爱好者使用和收藏。
现在已经有一些国内外的军品收藏者们开始关注中国的军品了,我本人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发烧友们,他们或来向我购买,或来与我交换藏品,互相交流收藏心得。
非常有趣的是有些美国的老兵,曾经在战场上和我军直接交过战,他们对于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精神非常崇拜,甚至是有些恐惧。
或许正因为这样,中国军品对于他们来说有着很浓厚的神秘色彩,促使他们收藏和研究中国军品。
此外,国内外的军品收藏者们开始采购中国军品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目前中国军品暂时还没有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热点,因而其价格还比较低,有些东西甚至还远远低于它们的成本价。
一旦这些军品成为了大热门,那么其价格恐怕就极有可能大幅度
上扬,所以已经有很多军品的经销商看准了这一点,在大量采购。
另外,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中国军品的队伍中来,这也是造成近年来国内军品价格不断走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现在收藏中国军品正是大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