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唯一战胜曹操的战役

合集下载

汉中之战简介

汉中之战简介

汉中之战简介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刘备占据汉中,领土得到扩张,进而称王。

但刘备方前线兵力不足,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可见刘备方局势也不乐观。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汉中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汉中之战分析中文名称:汉中之战参战部队:刘备军、曹操军战争结果:刘备军获胜时间:217年-219年地点:汉中人物:刘备张飞赵云曹操夏侯渊曹洪汉中之战详情刘军失利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攻打下辩,曹操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挡。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张飞屯兵固山,做出要截断曹洪后方的样子,但被曹休识破。

曹洪在曹休的建议下,趁蜀军兵力尚未集结之时袭击吴兰,雷铜、吴兰等战死,马超、张飞于是退走。

刘备又派遣将领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打算断绝汉中与许都的联系,但被徐晃击败,死伤甚多。

七月,刘备亲自率军占据阳平关。

曹操在许都治兵,准备救援汉中。

九月,曹操率军抵达长安。

曹军失利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放弃阳平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夏侯渊率军来抢定军山。

刘备派军趁夜火烧夏侯渊营鹿角。

夏侯渊派张郃守东围,自己守南围。

刘备调一万多兵马分为十部,猛攻张郃,张郃亲身搏战,刘备一时难以攻克。

夏侯渊亲自率领精兵来救张郃,刘备派黄忠攻打夏侯渊,黄忠乘着地势高,鼓噪大喊,奔袭夏侯渊,夏侯渊军与黄忠军短兵相接。

夏侯渊及益州刺史赵颙等,都被黄忠军斩杀。

夏侯渊战死后,汉中曹军惶恐不安,郭淮、杜袭等推举张郃暂时统领汉中诸军,以安众心。

张郃率军驻守阳平关。

曹刘对峙刘备击斩夏侯渊后,打算渡汉水来攻郭淮,郭淮部下见己方兵力过少,难以匹敌,建议郭淮可依汉水结阵。

但郭淮却认为这是示弱,应该远离汉水结阵,趁刘备军半渡时袭击。

但刘备见到郭淮的结阵方式,没有渡水。

三月,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汉中地界,进驻阳平关。

刘备踌躇满志,说即使曹操亲自前来,也不能改变什么,自己一定会拥有汉中。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吴国与蜀国联军对抗曹魏的重要战斗。

这场战役以战略巧妙、兵力悬殊、水战精彩和火攻成功而闻名于世。

以下将从战役发生背景、战略布局、战役过程以及战后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背景赤壁之战的背景可追溯到公元208年,当时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的计划已经初步形成。

曹操率领大军北上,企图消灭刘备并统一中原。

刘备与孙权意识到,他们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对抗曹操,于是决定在赤壁之地与曹军决战。

二、战略布局赤壁地势狭窄,地理条件对战斗有着重要的影响。

孙刘联军利用长江水势湍急,并以赤壁乃至南岸一带的地形为依托,构筑了一道稳固的防线。

曹操军队则分为两路,一支沿陆路前进,另一支则沿江水道而进。

三、战役过程1. 火攻计谋:刘备派遣黄盖逃投曹营,成功地蒙蔽了曹操。

曹军未能发现黄盖的身份,将其收归麾下。

而刘备则利用这个机会,派遣合肥太守糜竺向曹操投降,提供了关键的情报,使得火攻计划成功进行。

2. 火攻实施:在东风助力下,刘备与孙权军队发动了以火攻为核心的进攻。

周瑜亲自指挥,采用船队包围、点燃船只等策略,对曹操军队进行火攻。

在大火的包围下,曹军大乱,士气低沉。

3. 水战决胜:火攻之后,刘备与孙权军队展开实地战斗。

由于长江水势湍急,曹军缺乏水战经验,且在火攻之后士气低落。

经过多次交战,曹军大败而逃,死伤惨重。

四、战后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对于整个三国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扭转局势: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对曹魏的一次重要胜利,扭转了曹魏的战略态势,确保了蜀国和吴国的存在。

2. 巩固联盟:赤壁之战加强了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军事和政治联系,奠定了他们在后来的合作基础,巩固了孙刘联盟。

3. 形成鼎足之势:赤壁之战使得刘备、孙权、曹操三个势力形成鼎足之势,进一步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战略巧妙、战术灵活的战斗。

通过火攻和水战的组合运用,孙刘联军成功地击败了曹魏,扭转了战局。

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战役

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战役

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战役:
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孙权和刘备联军对抗曹操的战役。

2.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是曹操取得北方统治权的关键一战。

3. 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刘备和孙权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21年,是刘备为夺回荆州而发动的战争,最终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

4. 汉中之战:汉中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19年,是刘备夺取汉中地区的一场关键战役。

5. 荆州之战:荆州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孙权和刘备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至209年,是孙权为夺回荆州而发动的战争,最终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战役,这些战役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三国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总结

三国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总结

三国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总结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孙权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从北方进攻孙权的江东势力,希望统一南方。

而孙权面对曹操的进攻,只有几万精兵。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孙权决定联合刘备,利用赤壁的地利来对抗曹操。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诸葛亮的火烧赤壁计,利用南风和船上的火攻击曹操的船队,造成了曹军大量伤亡。

其次是周瑜的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

最后是曹操的部下张辽的奋力抵抗,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虽然失去了大部分兵力,但他本人得以幸免。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操败退,孙刘联军成功击退了曹操的进攻,为三国时期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周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揭示了曹操在战场上的谨慎和张辽的勇猛。

2.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当时,曹操控制了北方大片领土,而袁绍则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势力。

为了争夺北方统治权,两位大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曹操采用了麦城计,利用疫病和粮草问题逼迫袁绍军士气低落。

其次是袁绍对曹操的战略失误,被曹操打破了麦城计。

最后是程昱的谋略和张郃的勇猛,曹操最终依靠他们的帮助得以取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的结果是曹操击败了袁绍,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展现了曹操的智谋和军事才能,同时也揭示了袁绍的军事失误和张郃等部下的英勇。

3. 襄阳之战襄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刘备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遭遇了曹操的抵抗。

襄阳之战是刘备与曹操在荆州争夺战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曹操利用了水利设施,围困了襄阳城,使刘备陷入困境。

其次是关羽的奋力抵抗和黄忠的英勇,刘备的将领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最后是曹仁的镇守和曹操的战略部署,曹操在襄阳之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

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役。

这些战役不仅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三国时期的几个著名战役,以展示当时的战争形势和军事策略。

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

该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率领魏军与刘备、孙权联军展开对抗。

刘备与孙权联合组成的联军在赤壁一带设下了陷阱,最终成功击败了曹操的魏军。

赤壁之战的胜利对于刘备和孙权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巩固了他们的地盘,也扭转了当时曹魏的战略态势。

同时,这场战役也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另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

这场战役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对决,也是曹魏确立统一北方霸权的关键一战。

曹操率领的魏军最终在官渡击败了袁绍的联军,成功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官渡之战的胜利使曹操在北方建立起了稳定的统治,确立了魏国的雄霸地位。

同时,曹操的战略才能和优秀的军事指挥也得到了充分展现,为后世的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3. 刘备南征脱战刘备南征脱战是三国时期刘备发动的一场重要战役。

当时,刘备希望能够夺取江南地区,于是发动了这次南征战役。

刘备率领的蜀军与孙权的东吴发生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终达成了互不侵犯的协议。

刘备南征战役的结果是刘备成功夺取了一部分江南地区,并巩固了蜀汉国力。

同时,该战役也体现了刘备灵活的外交手腕和与人合作的战略眼光,为后来的蜀汉政权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4. 五丈原之战五丈原之战发生在公元234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

当时,刘备和孙权联军对抗曹魏,孙权派遣了大将陆逊领导东吴的远征军参战。

最终,在五丈原地区,刘备和孙权联军遭到了曹魏的重大打击,战役以曹魏军队的胜利告终。

五丈原之战的结果对于刘备和孙权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体现了曹魏军事实力的强大。

三国演义第三回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第三回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第三回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东汉末年。

这场战役由曹操率领的北方联军对抗刘备和孙权联军,双方在赤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碰撞。

赤壁之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战役,也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重要的篇章。

三国时期,中国分为三个势力,分别由曹操、刘备和孙权领导。

曹操统一北方,南下征战,一度威胁到江东的孙权;刘备在刘表的支持下,发展壮大,成为南方势力的主要领导者。

曹操对刘备和孙权感到了威胁,于是决定出兵南下,以消灭这两个势力。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一支庞大的北方联军,水陆并进,意图消灭刘备和孙权联军。

刘备和孙权联军在赤壁一带做好了全部准备迎接曹操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战略布局。

曹操在赤壁一带渡过长江,并在北岸设置了大营。

他派遣文聘渡江招降刘备。

然而,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早有准备,故意放走文聘,以此来欺骗曹操。

同时,诸葛亮趁机下达火烧连营的计策,准备大规模火攻曹操的船队。

接下来是赤壁之战的战斗过程。

刘备和孙权军队采取了火攻曹军的战术。

首先,曹军的船队被孙权派出的万箭齐发船队击溃,曹军的士气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接着,刘备派出黄盖等将领以火攻为信号,大批船只载着火药和火把前往曹军船队,点燃了曹军的船只。

火势蔓延,曹军溃不成军,曹操只好率领残部主力全线撤退。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赤壁之战的影响。

这场战役以南方联军的胜利而告终,曹操的雄心壮志遭到了重创。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彰显了刘备和孙权的军事才能,还展示了他们联合抗敌的决心和团结。

此次胜利为刘备和孙权奠定了基础,最终推动了曹操的覆灭和中国历史的发展。

通过赤壁之战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战争策略的把握。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将这场战役展现得生动而有力。

赤壁之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

最后,赤壁之战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对决,更是人性的较量。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它发生在东汉末年时期,是由刘备、孙权与曹操三方势力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初战:曹操的进攻
赤壁之战最初是由曹操发起的,他率领大军进攻江南地区,企图消灭孙权的势力。

曹操拥有兵力众多,武器装备齐全,但是他并未料到孙刘联军暗中联合,准备在赤壁之战中给他一记重创。

2. 中战:东风破敌
在赤壁之战中,最关键的一幕是孔明利用天时地利,成功地利用东风破坏了曹操的船队。

孙刘联军利用东风,放火烧了曹操的船队,曹操大败。

3. 后战:曹操败退
最后,曹操的兵败如山倒,只得败退回北方。

赤壁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孙刘联军的崛起,同时也为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总之,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战役,同时也是《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一幕,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一。

- 1 -。

历史上最有名的赤壁之战详细的分析

历史上最有名的赤壁之战详细的分析

历史上最有名的赤壁之战详细的分析展开全文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部军打击曹操的著名的历史战争史称赤壁之战。

曹操公元208年南下统一北方政权,首先打败刘表和依附刘表的刘备,随后占领了荆州,挺进孙吴。

孙权和刘备共同联手抗击曹操,特派周瑜去赤壁与曹操大决战。

孙权刘备联军,利用曹操的军队,不善于水战的办法,用火攻打败曹操。

此后曹操退回中原。

孙权保护江东,刘备趁这个时机迅速占领了荆州和益州。

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赤壁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的过程:曹操打败袁绍、破解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率大军,自宛挥师南下,欲先打败刘表,再顺长江东进,打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九月,曹军进占新野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投降。

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

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刘备在长被曹军打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一起抗曹操。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

曹操把船首船尾串连来,连成一个整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

黄盖择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

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

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

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公元217年冬到219年5月,刘备为争夺汉中,与曹军展开了全力以赴的作战。

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迫使曹操自汉中撤兵,刘备全部占有了汉中地区。

刘备一生中多次直接与曹操作战,总是遭到失败。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曹操的作战,刘备不仅没有被曹操打败,还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其中的经验值得好好总结。

有人可能会认为,赤壁战役刘备不是已经战胜了曹操吗?实际上,刘备虽然参加了赤壁战役,但是只是跟随周瑜,即没有投入作战部队,也没有任何计谋贡献,所以赤壁战役只是周瑜以及孙权军的胜利。

刘备只是赤壁战役胜利的直接受益者。

一、汉中地区的重要性汉中地区的重要性,对于魏、蜀两方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汉中地区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所围成的盆地之中。

北面隔险峻的秦岭山脉与魏国的关中地区相连,南面隔大巴山脉与四川盆地相通,是从关中进入四川的最重要通道。

由于秦岭比大巴山脉更为险峻,因此,对于四川的守卫者来说,以秦岭一线作为对北方的防御线比以大巴山作为防御线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要好很多。

所以法正论述汉中的重要性时说:“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杨洪向诸葛亮强调汉中之重要时也认为:“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相对来说,汉中对于北方来说,并不是关系生死的地区。

北方以秦岭作为防御线比以大巴山明显要优越。

只有在北方要进攻四川时,汉中才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本次战役的结果也证明了以上的观点。

刘备为了整个四川根据地的生死存亡问题,动用了在四川所有的精锐部队和优秀将领、谋士,全力争夺汉中地区长达一年半之久。

反观北方的曹操,不仅增援汉中的行动慢慢吞吞,最后干脆没有经过什么作战就放弃了对汉中的争夺。

曹操的放弃汉中,就等于暂时放弃了进军四川、消灭刘备集团的想法。

二、双方的参战兵力曹操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第一阶段:曹操到达汉中前(217年冬到219年1月)。

参战将领有:夏侯渊、张郃、徐晃、曹洪、曹真、赵咨、郭淮、兵力不详,估计2.5~3万人。

第二阶段:曹操到达汉中(219年2月)后到战役结束。

曹操以及中央机动兵团,人数不详,估计2~3万人。

参战总兵力5~6万左右。

当时曹操手下最有名的五员大将,张辽、乐进在东线合肥,于禁在南线荆州,汉中则有张郃、徐晃;而曹操的亲族将领中,东线有夏侯惇,南线有曹仁,汉中有夏侯渊和曹洪、曹真,说明曹操在汉中还是投入了相当多的主力精锐部队。

刘备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第一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前。

参战将领有:刘备、法正、张飞、马超、黄忠、魏延、赵云、陈式、高详、吴兰、雷铜、任夔、刘封。

兵力不详,估计4~5万人,即所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主力和部分投降的刘璋军。

第二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后。

增加兵力不详,估计为留守成都的刘璋投降军新整编部队2~3万人。

参战总兵力6~8万左右。

三、战役经过本次战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刘备军全面进攻,曹军积极防御,刘备的进攻全面受挫;第二阶段——刘备军增加兵力,展开重点进攻,大败曹军于定军山;第三阶段——曹操主力到达汉中,刘备坚守不战,曹军进攻不利,全面撤军。

第一阶段:217年冬到218年底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集中主力争夺汉中。

其部署为:刘备率法正、黄忠、魏延、赵云、高详、刘封等将进攻夏侯渊军据守的进入汉中之要隘阳平关,以期夺占阳平关将曹军驱除出汉中地区;张飞、马超、吴兰、雷铜、任夔等将进攻武都郡(下辩一带),既可切断曹军从陇右地区向汉中增援兵力和粮草的通道,又保证刘备主力的侧翼安全;曹军以夏侯渊军主力据守阳平关,张郃军守广石,确保汉中门户的安全;以曹洪、曹真军抵抗张飞的部队,确保阳平关侧翼和西路粮道的安全;以徐晃军机动防御马鸣阁至阳平一带,保障阳平关侧后之安全。

217年冬,刘备军开始自成都向汉中进兵,张飞部进军下辩。

218 年春,张飞部到达下辩,与曹洪军相持。

张飞分兵,扬言要出击曹洪军的后路,被曹真等人识破,结果前军吴兰等部被曹洪军集中兵力击破,雷铜、任夔战死,吴兰逃到少数民族部落后被杀。

张飞看到损失较大,有利地形已经被曹军占领,估计无法再发动进攻,就撤出了武都地区。

张飞军总共约2万人,此次作战估计损失5千以上,大将3员。

同期,刘备的主力与夏侯渊、张郃军一直相持在阳平关一带,刘备屡攻不下,损失也不小。

218年7月,刘备派陈式军攻击马鸣阁道,希望切断阳平北面道路,从侧后方威胁阳平。

结果遭到徐晃军的打击,损失惨重,许多士兵因山路狭窄而落入山涧。

这时,刘备的夺取汉中之计划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主力仰攻阳平不下,侧翼迂回的两路部队均遭到失败,曹军已经威胁到其主力的侧翼安全了,而且兵力也损失很大(前后相加估计1~1.5万左右)。

只好紧急征调成都的留守部队到汉中前线。

第二阶段:219年1月诸葛亮及时将成都的部队集中后全部派往汉中,缓解了刘备的危急形势。

219年1月,刘备放弃进攻阳平,渡过汉水,向定军山一带机动,希望以此调动夏侯渊军离开坚固阵地,在运动中寻找战机。

夏侯渊果然中计,与张郃率军也渡过汉水,在定军山扎下大营。

刘备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先猛攻张郃军防守的东面,夏侯渊惟恐张郃兵少抵挡不住,就分兵一半增援。

接着刘备火烧夏侯渊防守的西面外围,趁夏侯渊出营救火,放松警戒的时机,突然派黄忠从山上发起突击,一举斩杀夏侯渊,并击败其残余部队,益州刺史赵颙也同时阵亡。

张郃军守不住定军山大营,只好退过汉水扎营,并收拢散兵。

夏侯渊的司马郭淮等临时推举张郃统一指挥剩余的部队。

刘备军准备渡过汉水继续攻击张郃军。

张郃准备沿河阻击。

这时郭淮建议:沿河阻击是示弱的表现,应把部队向后移动,让刘备军渡河,待其半渡而击之。

张郃采纳了这个建议。

刘备看到曹军的部署担心渡河有危险,于是放弃了渡河追击的企图。

张郃于是率军退回阳平继续坚守。

曹操得到夏侯渊阵亡,曹军损失很大,情况危急的消息后,命令曹真火速增援阳平。

曹真到达后,指挥徐晃军反击刘备派出的高详军,获得胜利,暂时稳定了战场形势。

第三阶段:219年2月~5月219 年2月,得到夏侯渊战败的消息,曹操急忙从长安赶到阳平一带,准备与刘备的主力展开决战。

曹操是在218年7月开始自邺出发的,于当年9月到达长安。

由于10月发生了宛城守将侯音叛变事件,加之当时汉中局势比较平稳,曹操于是留在长安观察局势发展,再决定进一步的行动(比如可能要增援宛城的平叛作战)。

由于219年1月夏侯渊的阵亡,曹操马上率军进入汉中。

219年3~5月,刘备依靠大巴山的险要地形,坚守不出,曹操进攻又没有效果,而曹军的运输线因过于漫长,还经常遭到刘备军的偷袭,后勤得不到保障,最后曹操决定将所有部队撤离汉中。

同时(或在此前)撤出的还有汉中的人民8万多人和武都郡的少数民族5万余户。

汉中战役到此全部结束。

四、总结的经验总结此次战役的经验,在刘备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1、充分重视鉴于汉中地区对四川的重要性,刘备在本次战役中投入了除荆州关羽兵团以外的所有主力。

所有在四川的将领和主要谋臣也基本自始至终参加了整个战役。

法正在战略战术等方面对刘备的帮助非常大,连曹操也认为:“吾固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甚至连突击夏侯渊的时机确定也出自法正。

2、战略战术得当在曹操的主力没有达到之前,刘备一直是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虽然开始阶段并不顺利,但是刘备坚持不懈,终于在曹操主力到来前击败了夏侯渊,赢得了战场主动权。

在曹操主力到达后,刘备则坚持依险固守,拖垮曹军的战略,使曹操求战不能,攻坚不下,运输困难,士气低落。

最后终于达到了逼走曹操、占领汉中的目的。

3、四川后方的全力支援诸葛亮在后方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充分保证了大军的后勤供应,还在刘备最关键的时候,派去了增援部队,确保了击败夏侯渊战斗的胜利。

4、从将领到士兵的拼死作战全体蜀军官兵,从上到下,充分了解到汉中的重要性,与曹军拼死作战,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仅大将就牺牲了三员,士兵损失估计也达到1.5万左右。

五、几个小问题马鸣阁道的位置在哪里?根据《中国战争史》的说明,马鸣阁道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北的朝天驿一带。

但是根据战役进程和曹操对徐晃打胜马鸣阁道战斗的赞扬来看,好象其位置应在古阳平关的西面或西北。

《资治通鉴》记载:“刘备屯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与之相拒。

备遣其将陈式等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

张郃屯广石,备攻之不能克,”可见刘备军已经达到阳平关一带,与夏侯渊相持时,刘备才派陈式等去切断马鸣阁道的。

如果马鸣阁道在朝天驿,就是在刘备前往阳平关的路上,刘备必须先击败徐晃,占领马鸣阁道,才能继续北上到达阳平关,明显与史书记载不符。

另外《三国志徐晃传》中记载:“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

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

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

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

”说明马鸣阁道是连接魏军内外的重要通道,这样的通道,自然不会在阳平关以南,而应在阳平关以西、西北或北面,是阳平通向武都或关中的咽喉要道。

(注:管宁认为位于古西汉水通向关城(今陕西宁强)的路上。

)夏侯渊为什么要跟随刘备军到定军山?在攻击阳平关失利、另外两路迂回包抄部队也相继失败的情况下,刘备将部队向南渡过汉水,从阳平关转移到定军山一带。

刘备准备干什么呢?有朋友认为,刘备准备率大军从定军山迂回到阳平关的后面,这样一来,阳平关就无法防守了,所以夏侯渊必须跟随刘备去定军山。

其实不然。

阳平关之所以重要,关键就在于从西面进入汉中的道路仅此一条。

定军山乃险山野岭,根本没有道路可供大军穿越进入汉中。

试想,如果大部队可以较轻松的穿越定军山进入汉中,刘备还傻乎乎攻打阳平关那么长时间干什么?也用不着派很多部队去迂回阳平关的西北了。

曹操当年率大军进攻阳平关不下,也没有一点考虑迂回定军山进入汉中的考虑,还差一点就放弃对汉中的进攻了。

这也说明定军山是不能迂回进入汉中的。

那么夏侯渊为何要离开阳平关的坚固阵地,跑去定军山呢?我分析,夏侯渊认为刘备进攻失败,迂回部队也损失惨重,大概是准备撤退了,所以才全面出击,渡过汉水保持对刘备军的压力。

否则不会夏侯渊、张郃、赵颙、郭淮等均在定军山,阳平关交给谁来守备呢?其实如果夏侯渊只管坚守阳平,刘备是没有一点办法的,这样坚持到曹操中军赶到,刘备大约只能撤军了。

所以是夏侯渊中了刘备的计——假撤军之计。

客观的评价这次作战,应当是双方在战术层面上打成平手,但是在战略上刘备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当然,这与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有一定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