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平流层集中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

合集下载

航概复习资料

航概复习资料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材料复合而成的多相材料。
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其密度低,强度和刚度高,抗疲劳性能、减震性能等较好,而且可以对其力学性能进行设计。
7. 前、后三点式起落架各有哪些优缺点?为什么现代飞机普遍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
前三点式
优点:着陆简单且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方向稳定性,侧风着陆较安全,允许强烈制动,着陆滑跑距离较短,飞行员视野佳,发动机喷气对跑道影响小;
10. 简述伯努利方程及其意义。
伯努利定理是能量守恒定律在流体流动中的应用。伯努利定理是描述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流体压强和流速之间关系的流动规律。在管道中稳定流动的不可压缩理想流体,在管道各处的流体动压和静压之和始终保持不变,即 静压+动压=总压=常数,上式就是不可压缩流体的伯努利方程,它表示流速与静压之间的关系,即流体流速增加,流体静压将减小;反之,流动速度减小,流体静压将增加。
37. 飞机的纵向(俯仰)静稳定性和重心--焦点的相对位置有什么关系?
38.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与飞机有何不同?如何改变直升机的升力?
(1)直升机飞行原理和结构与飞机不同飞机靠它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而直升机是靠它头上的桨叶(螺旋桨)旋转产生升力。
(2)直升机的结构和飞机不同,主要由旋翼、机身、发动机、起落装置和操纵机构等部分组成。根据螺旋桨个数,分为单旋翼式、双旋翼式和多旋翼式。
翼根弦长与翼稍弦长之比;
20. 如何理解机翼产生诱导阻力的原因?
气流经过翼型而产生向下的速度,称为下洗速度,该速度与升力方向相反,是产生诱导阻力的直接原因。
21. 简述襟翼增升的原理。
襟翼开缝的主要作用就是延缓机翼表面的气流分离,襟翼的焦点?
3. 什么是飞行的相对运动原理?
飞机以一定速度作水平直线飞行时,作用在飞机上的空气动力与远前方空气以该速度流向静止不动的飞机所产生的空气动力效果完全一样。

2.1 大气层(2)

2.1 大气层(2)
升,那么就不会出现空气的对流运动,水蒸气上升过程中 就不会遇冷凝结,因此就不会出现下雨等现象。
【答案】 可)
(1)AD
(2) 地表不会出现下雨等现象 ( 合理均
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
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
重要提示
1.对流:由于温度较高的气体(或液体)的密度较小,使得 温度较高的气体(或液体)向上升,温度较低的气体(或 液体)向下沉的运动称为气体(或液体)的对流。
2.大气对流运动:在大气中 ,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 运动,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 气的对流。
科 学 广 场
地球大气的最底层——对流层 对流层是包裹着地球的大气最底层,地球上的各种天 气现象也都发生在这一层,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 切的一层。多年观测表明,对流层的上界随纬度和季节而 变化:在热带平均为 17~18 千米;温带平均为 10~12 千 米;高纬度和两极地区只有 8~9 千米。夏季对流层的上 界高于冬季。
对流层虽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 对流层有三大特点: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到对流层 顶部时,已降到了-50~-60 ℃;②除了水平运动之外, 大气还经常进行上下垂直运动,气象学上称为对流,或许 这就是对流层得名的原因;③由于水汽充沛和对流强烈, 使得对流层成为各种天气现象活动的舞台,我们在对流层 内可以看到美丽的云彩、雷鸣电闪、漫天大雪和狂风暴雨 等各种天气现象。
解 题 指 导
【例 1】 如图 2.12 所示是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下列关 于大气各层及其相关作用之间的连线正确的是
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 ②对流层——与人类生活 ③图中 B 层——航 ④图中 关系最密切
(
)
天飞机活动的主要空间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8)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 (15)第三章测评 (24)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双基巩固学考突破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3题。

1.表示平流层的数码是()A.①B.②C.③D.④2.“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主要分布在()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3.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主要分布在()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答案:1.B 2.B 3.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图纵坐标代表温度,横坐标代表高度,根据温度高度变化可知,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

第2题,“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

第3题,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分布在对流层中。

读下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60 ℃5.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气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中纬度大陆地区冬季夜间①层大气易出现逆温现象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答案:4.D 5.C解析:第4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随高度的增加,不同大气层温度变化不同;在距地面20千米处的气压值约为80百帕,而近地面约为1 000百帕,不是一半的关系;由对流层的高度可知,其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为20~-60 ℃。

第5题,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

对流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行。

中纬度地区冬季,由于陆地降温快,导致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更易形成逆温现象。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7.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答案:6.B7.D解析:第6题,根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和运动特征,自下而上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温度变化趋势看,①②正确,但①曲线在Ⅱ层上半部气温变化出现错误,故只有②正确。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

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

对流层受地面的影响很大,其高度随纬度、季节而变化。

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地区高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高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高仅8~9千米;就季节而言,任何纬度地区,夏季较厚而冬季较薄,中纬度地区尤其明显。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是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就会产生对流。

随着空气的对流运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因此,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

平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臭氧集中在15~35千米的气层中,形成臭氧层。

臭氧层以上,臭氧含量逐渐减少,但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上升。

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由此而得名。

该层中水汽、杂质含量稀少,天气现象少见。

平流层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在6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气分子被分解为离子,使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称为电离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必练题总结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必练题总结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必练题总结选择题1、湖效应降水是指在一定大气条件下,湖泊在其上空或下风侧激发或加强降水的特殊天气过程。

在湖陆温差影响下,激发出向湖体中心辐合的湖陆风环流,并在有利环境条件中触发对流,形成激发型湖效应降水;湖体还会影响穿越其上空的天气系统,加强湖体上空或下风侧的降水,形成加强型湖效应降水。

下图示意鄱阳湖湖效应降水频率的月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属于鄱阳湖湖效应降水多发时段的是地方时()A.9:00-12:00B.0:00-8:00C.12:00-15:00D.16:00-20:00(2)11月—次年2月鄱阳湖湖效应降水频率很低的直接原因主要是()A.水域面积小B.盛行冬季风C.地表植被少D.湖面封冻(3)导致7-8月鄱阳湖激发型和加强型湖效应降水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是()A.正午太阳高度大B.夏季风强劲C.副热带高压控制D.台风频率高答案:BAC【提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略略2、某日清晨,大连附近海域的海水就像开了锅一样沸腾,蒸汽腾腾、雾气缭绕,很是壮观,当地人称之为“海浩”。

海浩属于气象学中的蒸发雾,是表面海水急剧蒸发,水汽达到过饱和,快速凝结成雾状水滴或者小冰晶的天气现象。

空气的相对湿度是指某温度条件下空气中水汽含量与该温度下饱和空气水汽含量的比值。

图2示意空气饱和曲线,图3为海浩景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正确表示海浩形成时空气相对湿度变化过程的是()A.甲B.乙C.丙D.丁(2)利于海浩现象持续发展的天气状况是()A.逆温B.高压C.无风D.强风答案:CD【提示】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略3、2022年1月,汤加一座水下火山猛烈爆发,喷出的烟柱升至一万多米的空中。

图2为“汤加位置示意图”,图3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汤加火山喷出的火山灰主要飘向()A.东方B.西方C.西南方D.东北方(2)有学者认为,汤加火山喷发或致我国出现“凉夏”,其理由是大气受热过程环节中()A.甲减弱B.乙增强C.丙增强D.丁减弱答案:BA【提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略4、格库铁路青海段地处柴达木盆地南缘,气候干燥,风大且频率高,沿线沙源比较丰富。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知识点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知识点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2、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各组成物质的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和破坏。

对生物和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3、大气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防弹衣,大气对流星体的阻碍作用。

遮阳伞,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保温被,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对流程。

12千米平均。

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较厚,高纬度较薄。

特点。

物质组成集中的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

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几乎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

平流层。

对流层顶部到50至55千米高空。

物质组成,水汽、固体杂质含量较少,臭氧层分布。

气温随高度变化及运动状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有利于航空飞行。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以上。

物质组成。

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电离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再升高。

在80~120千米的高空多数来自太空的流星体会燃烧;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雨的形成原理。

降雨需要空中有足够的水蒸汽和凝结核,且温度必须低到水蒸气能液化的程度。

水蒸气上升到温度较高的高空中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云。

云中的小水滴相互凝聚,逐渐增大形成大水滴,当大水滴越来越重,便降落到地面形成雨,若云中的小冰晶凝聚变大,下落过程中融化成大水滴。

也可以形成降雨。

形成降水的条件。

要有足够的水汽,气压降低到一定温度,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有较多的凝结核。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环境化学绪论1.大气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大气中对环境有影响的重要组分在大气中的来源、存在形式,迁移过程中的化学转化,归宿以及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等。

2.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现场试验研究,实验室研究和模式计算。

3.一个大气即所有的污染问题都发生在同一个大气下,各种问题通过自由基化学或关键物种的化学过程而彼此相关联,应采取综合性的方法对各种相关的污染问题进行整体考虑,以避免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第一章1.大气由还原性气氛向氧化性气氛转化。

2.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层。

3.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季节不同而变化。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90%以上的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中,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形成在此层内。

4.自对流层顶向上到55km左右的气层成为平流层。

平流层特点:1.空气没有垂直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据显著优势;2.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3.在高约15~35km的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因为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使得平流层温度升高。

5.大气组分按其停留时间长短可分为准永久性气体,可变化组分和强可变组分。

6.大气组分的浓度表示方法:1)混合比浓度:这种浓度表示法主要用于气态污染物,对于大气中的低浓度物质是适用的。

公式:p29 2)这种浓度表示方法用于比ppt还要低的浓度水平,如自由基浓度等,表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有多少个分子、原子或自由基。

公式p29 3)质量浓度表示法:p307.自由基在其电子壳层的外层有一股不成对电子,它们对于增加第二个电子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能起强氧化剂的作用。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月份公布的新标准)第二章1.污染物来源:人为源有燃料燃烧,工业排放,固体废弃物的焚烧,农业活动排放,生物质。

天然源有自然尘,森林、草原火灾,火山活动,森林排放,海浪飞沫,海洋浮游植物、海洋表层。

2.大污染物的汇机制。

1)干沉降: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相碰撞而被捕获的过程;2)湿沉降: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3)化学反应去除: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其他气体或粒子而使原污染物在大气中消失;4)向平流层输送。

大气分层

大气分层

从地面往上,通常根据大气温度和密度随高度垂直分布的特征,大气层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高空对流层)、热层(电离层)、外逸层。

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一层大气。

空气密度最大,约占大气圈全部空气质量的四分之三。

对流层的高度约8-18公里,在地球各地随纬度而变化:极地8-9公里,温带10-12公里,热带17公里。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0-55公里处是平流层。

平流层气温不首地面影响。

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臭氧层就包含在平流层里,平流层的空气主要是水平运动。

从平流层顶到80-85公里高空是中层。

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顶部温度达-83至-113℃。

因高低气温不同,空气有对流运动,又称为高空对流层。

从中层顶部到800公里高空为热层。

热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顶部气温可达800℃。

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几乎全被该层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又称为电离层。

热层以上,空气十分稀薄,离地面越远,收地球引力场约束越小。

一些高度运动的空气质点就能散逸到星际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 1.空气密度小;2.有若干 对无线电通信 大气 能反射无线短波的电离层。 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地面的 反射散射34%
太 阳 辐 射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地% 面 吸 收
47%
19
(一)大气 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 作用
地面
削弱 作用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吸收 作用
臭氧、氧原子吸收紫外线,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
复习回顾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 侵蚀地形
沉积地形
主要分布地区
风力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沙丘、沙漠边 干旱、半干旱 缘的黄土堆积 地区
黄土沟壑 冲积扇、冲积 湿润、半湿润
流水 河床加宽加深 平原、河口三 地区
溶洞、地下暗 角洲、石钟乳、
河等
石笋、石柱等
复习回顾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 侵蚀地形
9组C1 风力 6组C2
水汽和固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固体杂质是
体杂质
凝结核,促成水汽的凝结
(二)大气圈的结构
m
高 度
读图:地球 K 大气垂直分 层划分的依 据是什么? 共分哪几层?
依据大气 垂直方向上的 温度、密度及 运动状况的差 异
电 离 层


大 气
大气的垂直分层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 无线电通讯有 重要作用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 (2)水汽和固体杂质
2、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氮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氧
洁 二氧 空 化碳 气
臭氧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 需的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调节 地表的气温 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被誉为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交流过程中积极发言、询问,踊跃发表自 己见解,注重交流的效率。
求 3、行动快速,养成“快”的习惯。
4、每小组交流完成后,做好展示的准备,同 时把有疑问的地方做标记,为质疑做准备。
展示题目
展示 要求 点评
探究案1
1组B1 板书
6组A1
探究案2、3、4 2பைடு நூலகம்B1 板书
探究案5 训练案3、4
3组B1 板书 5组A1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要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多云的夜晚,天空有云,大气逆辐射更 强, 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减少,所以温度 会高一些;晴朗的夜晚,天空云量少,大 气逆辐射弱,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多,气温 低。
高效合作交流
任 探究案、训练案3、4、 务 6、7 1)、10所有问题
1、学习组长组织好先分层交流,后由A层辅导 C层,同时B层要认真学习领会,7分钟完成。
气流平稳天气 晴朗;很适合 高空飞行
集中大气质量的 四分之三.天气 复杂且多变,风 云雨雾雪较常见
大气的结构
分层
特点
与人类关系
对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流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层 3.天气复杂多变。
最密切
平 流 层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2.空气水平运动为主; 3.天气晴朗。
利于高空飞行; 保护地球生命。
沉积地形
8组C1 2组C2
1组C2 流水 4组C1
3组C1
主要分布地区 5组C1
7组C2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问题: 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和探究了解大气圈的 组成与结构。
2.通过学习能绘图说明大气的受 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 理。
ks5u精品课件
7组B1 板书
训练案6、7 1) 8组B1 板书
4组A1
训练案10
9组B1 板书
非展示同学认真记录,做好质疑准备




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

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

作用
逆 辐

地面
太 阳 辐 大气和地面的射 反射散射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地 面 吸 收
大气吸收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小结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地面辐射
太阳 太阳辐射 地面
大气
大气逆辐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线长波辐射
反射 作用
尘埃、水滴、云层
作用的特征 选择性
无选择性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大气、地面的射 反射
太阳暖大地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地面 吸收 地面
辐射到宇宙空间
大地暖大气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地面 ks5u精品课件
大气还大地
辐射到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