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 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及 人际知觉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 Bruner,1947年) 首先在知觉研究方面提出的一个概念。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言行、外表各方面的 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 动、性格、兴趣、动机、 态度等过程,即 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 解。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和人际知觉的过程
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各种因素
(一)客观因素 ⒈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除一般的特征外,主要是社会意义。 布鲁纳的实验
⒉知觉对象所处的情境
社会知觉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所以, 判断人的行为离不开对当时情境的分析 e.g.坐在车里看行人与行走时看开车的
(二)主观因素
(3)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 社会比较理论:人们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来了 解自己的能力与态度(Festinge,1972) 上行社会比较:将自己和在某种特定特点或能力 上比自己出色的人进行比较(期望的最高水 平)。 下行社会比较:将自己与那些在特定特点和能力 上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 策略)
(二)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行为中加以了解
自他关系,他──他关系,关系到底怎样, 你亲自去体会。
(三)人际知觉中感情成份的作用非常突出
“孩子都是自家的好”
(四)塔旧里(Tagiuri)的研究 10人一组,自由交往,自由谈话,畅 所欲言,增进了解然后问卷: ①这个小组里你喜欢谁? ②你认为这个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③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 ④你估计谁会当选?被哪些人选出来的?
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人们对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感知与理解。
它是人类与社会互动的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动机、情感和态度。
社会知觉涉及感知、推理和判断等认知过程,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社会知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我们走在人群中时,我们会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动作和语言交流,从中获得关于他们内心状态和意图的信息。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推断他们的目标、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知觉也影响着我们对他人进行评价,形成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和观点。
社会知觉的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首先,我们的感知系统会捕捉到他人的外部刺激,包括面部表情、语言语调和身体语言。
这些刺激被传递到大脑的感知中枢,然后进行整合和解码。
大脑会自动识别出一些基本的情绪信号,如愤怒、喜悦和恐惧,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
然后,推理过程介入社会知觉的形成。
推理是基于刺激和上下文信息进行逻辑分析的过程,它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和意图。
通过推理,我们可以尝试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某些内部特质或外部情境。
例如,如果我们朋友生气了,我们可能会猜测他生气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感到被忽视了。
推理有助于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并且在互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除了感知和推理,社会知觉也依赖于我们的社会经验和文化背景。
我们在社会环境中的经历和观察,以及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读。
不同文化对于情绪的表达和展示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对于他人情绪和意图的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
同时,社会知觉也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自我中心偏差的影响,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与自己相关,忽视其他可能的解释。
此外,人们的第一印象也往往会对后续对于他人的认知产生持久影响。
社会知觉的理解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社会知觉问题也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观察、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对他人行为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并根据这些认知来评价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及其意图。
社会知觉是人们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认知过程之一,对于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知觉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1.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指个体的稳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人们通过观察和评价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人格特质。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乐于助人、友善和善良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具有亲社会的人格特质。
2. 归因:归因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归因原因的评估。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情境,来推断他们所采用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受伤了,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受伤的原因是他自己的疏忽,或者是外界环境的原因导致的。
3. 期望:期望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预期和期待。
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期望来规范他人的行为,并根据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来评价他们。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饭店里大声喧哗,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粗鲁和不礼貌的,因为我们期望在公共场合他人应该保持安静和文明。
4. 信念:信念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观念和信仰。
人们通过观察和了解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送正能量的信息,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乐观和积极的人,因为我们觉得他的行为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相符合。
社会知觉在个体的行为和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参与到群体活动和社会行为中。
对于研究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来说,社会知觉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他们通过研究社会知觉的过程和机制,来揭示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评价的规律和原理,以及社会认知对于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英文]social percepti on[编辑本段][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编辑本段]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如果说后者是社会性信息,则前者为非社会性信息。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一些独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
换句话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
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
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另外,人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
因此,获得对人的知觉要比对物的知觉更为困难。
近年来,现代认知心理学介入社会心理学,出现了社会认知这个词,社会认知的含义与社会知觉相当,但侧重从认知结构的角度探讨社会知觉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社会认知的过程。
[编辑本段]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也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社会知觉讲座心得体会

一、讲座概述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我国知名社会心理学家主讲的社会知觉讲座。
讲座以“社会知觉与人际交往”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社会知觉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社会知觉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社会知觉的概念与类型1. 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他人、自我以及社会环境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它是人类认识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 社会知觉的类型(1)对他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性格、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认识。
如:第一印象、刻板印象、近因效应等。
(2)对自我的知觉: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等。
如:自我实现预言、自我概念等。
(3)对社会环境的知觉:包括对社会规范、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等方面的认识。
如:从众行为、社会支持等。
三、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性格、知识水平、认知风格等。
2. 社会因素:包括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
3. 交往因素:包括交往频率、交往深度、交往情境等。
四、社会知觉的应用1.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了解他人、自我和社会环境的知觉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 增强自我认知:通过自我知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行自我提升。
3. 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知觉,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心得体会1. 社会知觉的重要性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知觉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而社会知觉正是我们与他人交往的基础。
只有正确地认识他人、自我和社会环境,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2. 社会知觉的应用讲座中提到的社会知觉应用方法,如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对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觉能力。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
社会知觉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进行感知、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社会知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环境,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并根据自己的知觉做出相应的反应。
社会知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
1. 人格知觉:人格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的个性、特征和特点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人们可以对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态度进行推断。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善良、乐观和友善时,我们就会认为他具有积极的人格特征。
2. 动机知觉:动机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结合对其背景和环境的了解,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人为什么做出某种行为。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为了帮助他人而主动行动时,我们就会认为他的动机是善良和乐于助人。
3. 情绪知觉:情绪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言表达,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情绪状态,例如快乐、悲伤、愤怒或焦虑等。
情绪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并适当地回应他们的情绪。
4. 社会角色知觉:社会角色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言辞和社交互动,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例如领导者、下属、父母或朋友等。
社会角色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并在交往中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
5. 文化知觉:文化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感知。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言辞,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所属的文化群体和相应的价值观。
文化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6. 社会关系知觉:社会关系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之间关系和互动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互动方式、言辞和非言语表达,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亲密关系、合作关系或竞争关系等。
社会关系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并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
社会知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交往和理解他人行为的重要能力。
心理学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中,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行为、心理状态和特征进行感知、解释和理解的一个过程。
它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语言和非语言表达,从而获得他人意图、情绪和个人特征的能力。
社会知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情来判断他们的动机、感受和意图。
社会知觉可能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如人们对他人内在特质的知觉、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的解释、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人际关系的预测等。
在社会知觉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被心理学家广泛应用和研究。
其中之一是人们常使用的“第一印象”这一概念。
第一印象是指个体在初次接触他人时所形成的对其印象和评价。
这种印象往往基于外貌、声音、行为等非常有限的信息,但却对后续的判断和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与社会知觉相关的概念是“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解释其原因或动机。
在归因理论中,人们将行为原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当个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们倾向于认为这是由于对方的性格、意图或能力造成的;而当个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时,他们倾向于认为这是由于环境、机会或运气引起的。
此外,社会知觉还与情绪感知密切相关。
情绪感知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语言语调等来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
通过情绪感知,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产生共情和相互支持的行为。
社会知觉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人际关系、沟通和社会互动的本质非常重要。
它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喜爱和信任,以及为什么有些人在社交场合中更具有影响力。
此外,社会知觉也有助于我们改善自我认知和提高自我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交中的行为和效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知觉也存在一些偏见和局限性。
由于人们在进行社会知觉时所使用的信息有限,他们可能会根据一些表面特征和刻板印象做出错误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偏差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观察者倾向于做内部归因,强调行动者内在特征 的作用;行动者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强调情境的 作用。 例子:男朋友和你约会时迟到了
外部归因 行动者 观察者 内部归因
原因:双方关注的焦点不一样
归因偏差
自利偏差 对积极和消极的事件解释不一样。把成功归 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外 部因素。
可得性直觉判断
可得性直觉判断是指人们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 往往会根据可记忆的、明显的和常见的例子和 证据进行判断,即使是在他们拥有有关的信息 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 某个事件做评估时,会将某 些特定数值作为初始参照值, 这个初始参照值像锚一样制 约着评估结果。
反事实思维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 较强作用的现象。
实验:对吉姆的印象改变了
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 而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起较大作用。 对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有时可起弥补作用。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会影响到对 他其他品质的评价,就象月晕 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 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
晕轮效应一般产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间或者 伴随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之间,比如情人
眼里出西施。
最能产生晕轮效应的是外表。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或 人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 括而笼统的看法。
刻板印象的形成
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当人们第一 次与一个群体接触时,他们与 一两个成员的互动就构成了刻 板印象形成的基础。 二是社会学习:从父母、老师、同
生理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
他人的评价和态度 他人的反馈和反射性评价 自我观察和内省
对活动结果的分析 对自己行为的内省
自我认识的途径
社会比较
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验来认识自己
人格测试 智力测验 情商测试 人际关系量表 社会适应能力量表
MBTI 性格测试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 /mbti/dati.asp /ysds/
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
结论意义的特性。
第一节 对他人知觉——印象形成
一、印象形成过程的线索
1、外表
2、言行
3、表情线索
第一节 对他人知觉——印象形成
一、印象形成过程的线索
1、外表
2、言行
3、表情线索
表情线索
面部表情: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 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姿态表情:除颜面以外身体其 他部分的表情动作 语调表情:情绪发生时在语言的音 调、节奏和速度方面的变化
二、自我知觉的偏差——自我服务偏差
瞧!我棒吧!
归因时的自利偏差 盲目乐观 虚假同感效应
归因时的自利偏差 对积极和消极的事件解释不一样。把成功归 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外 部因素。
考试考得好和考得不好的不同归因
乐观偏差
倾向于把未来估计得比实际情况更好,严重低估离婚、失业 和患上癌症等不好事件的几率。
学、课本及大众媒体习得而来。
刻板印象的好处是能快速又尽可能多地了解 不太熟悉的人的特征
刻板印象易对人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
刻板印象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三、社会知觉偏差
代表性直觉判断 可得性直觉判断
锚定效应 反事实思维
代表性直觉判断
代表性直觉判断指人们凭经验已经掌握了一些事 物的“代表性特征”,当面对不确定的事件时, 我们往往根据其是否出现了某一特定事物的“代 表性特征”来进行判断。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要找出行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
此人行动的一贯性:是不是总是表現出这样的行为。 多数人行动的一致性: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都有相 同的行为或反应。 行动的独特性: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 应。
三、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
你怎么这 么慢?
我们在判断他人行 为时,往往会低估 外在环境的影响, 而高估内在或个人 因素的影响。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 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2、负性的事件
二、归因理论
海德的归因理论
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时,通常会判断行为是出自个人 的内在原因还是外在的环境因素。 内因—个体自身的原因 外因—个体自身之外的原因
Ta为什么要和我分手?
自我的内容
社会自我:自己的社会状况, 如在团体中的角色、地位、与他 人的关系等
自我概念的内容
案例 一名大学生这样看待自己:在同 学中,我不高不矮,有点偏瘦, 不美不丑,精力充沛;我喜欢吹 拉弹唱,兴趣广泛,性格活泼, 智商中等,意志力稍欠缺;人缘 还不错,哥们有几个,在班上搞 宣传,至于效果嘛,大家还信得 过。
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 种思维过程。
反事实条件句:“如果……,那么……”
第二节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
自我知觉
一、自我概念——我是谁?
生理自我: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 体重、相貌、年龄等
心理自我:自己的心理特征,如气质、 性格、能力、情绪、兴趣爱好、人生 观等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人(某 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 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 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内容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 自我知觉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第一节 对他人知觉——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刻板效应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 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 人做判断。
第一印象很鲜明、很牢固,且比较持久,决 定着以后的交往
第一印象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可能形成不 正确的印象
如何与陌生人建立良好第一印象?
SOLER模式(G Egan艾根) S(squarely): 表示坐姿或站姿要面对别人 O (open): 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 L (lean): 表示身体要微微前倾 E (eye-contact): 表示目光接触 R (relax): 表示放松
自我妨碍 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 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 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全力争取却失败了” “因为没好好准备而失败”
印象管理 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 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使 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个 体期待。
第三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乐观偏差能降低焦虑,维持心理健康,促使我们不断前 进。但太乐观会降低我们的警觉。
虚假同感效应
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
三、自我展示
虚伪的谦逊(自我贬低)
自我设阻
印象管理
虚伪的谦逊(自我贬低)
人们对外的自我展示和他们的自我感觉是不 同的
自我贬低——“我很笨”“我这次考得不 好” 荣誉分享——在颁奖典礼上,领奖人会 衷心感谢他人的支持